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腎炎什麼原因引起的怎麼查
擴展閱讀

腎炎什麼原因引起的怎麼查

發布時間: 2024-03-26 04:34:35

1. 慢性腎小球腎炎的病因、臨床表現與診斷治療方法有哪些

慢性腎小球腎炎是因多種病因引起,與鏈球菌感染無肯定關系,僅15%~20%有明確急性腎炎史,大多數病人的病因尚不清楚。其病理隨病程的發展而變化,早期可保留一些腎小球彌漫性細胞增生性炎症改變,以後表現不同程度的系膜增生性、膜性、局灶性腎小球硬化。

一、病因病機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病原因,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風熱上擾:小兒屬「稚陽之體」、「頭為諸陽之會」、「陽盛則熱」,因肺郁不宣,咳嗽氣迫,肺不能通調水道。導致全身水腫。

(2)腎虛肝亢:病後腎虛,水不涵木;則尿少而水腫反復發作。

木亢則風生,則見頭昏目眩(高血壓),風生冷濫,有礙腎關開闔。

(3)脾虛水冷:小兒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真陽不能溫煦脾土,脾虛不能制水,水濕不化,則久積影響腎泌濁,則尿少而黃或無尿,故水腫長久難於消失。

(4)熱毒壅滯:素有水腫,外感時邪,引動濕熱,熱毒壅遏,以致阻塞經絡不通,氣血運行不利,腎的排泄功能障礙,清濁不分,故見尿血、尿淋或尿閉。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

1.臨床表現慢性腎炎,臨床表現比較復雜,主要症狀有水腫、高血壓和尿的變化。晚期可有貧血、腎衰竭,表現尿比重固定(1.010左右),酚紅排泄率降低等,最後可發生尿毒症。臨床上常按其主要表現分為下列類型,但各型之問可以轉化。

(1)無症狀型或隱伏型:此型比較少見。患者無自覺症狀,但尿檢查有微量蛋白,少數紅、白細胞及管型,腎功能一般正常。上述情況可持續多年,不少患者逐漸自愈,但亦可隱伏發展至腎衰竭。此類患者如果發生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常迅速(一般2~3天內,最多不超過一周)出現典型的腎炎症狀。此時容易誤診為急性腎炎,其實是慢性腎炎急性發作。

(2)水腫型或腎病型:此型最常見。有顯著水腫。尿檢查有大量蛋白和管型,不含或僅有少量紅細胞。血壓不升高,腎功能大致正常,血漿蛋白顯著降低,膽固醇增高。常易繼發感染,如蜂窩織炎、丹毒、肺炎雙球菌性腹膜炎或肺炎等。病程可持續數月或數年,以後水腫消退,可能又轉變為隱伏型,如此可反復數次,多數患者最終逐漸發展成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

(3)高血壓型:此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高血壓,常在26/13kPa(200/100mmHg左右),有時可高達35/21kPa(260/160mmHg)以上。有高血壓症狀如頭痛、頭昏、視力模糊等。水腫及尿變化一般比較輕微,但腎功能常減退。眼底檢查可見小動脈硬化,有棉花樣滲出物,火焰狀出血,嚴重時有視乳頭水腫。

(4)混合型:即同時有顯著水腫、高血壓、尿的改變和腎功能減退等。

2.診斷有急性腎炎病史和蛋白尿、血尿、水腫、高血壓及腎功能減退等典型病例,診斷無困難。但須與急性腎炎、慢性腎盂腎炎相鑒別。

三、辨證施治

1.風熱上擾型

【辨證】素有水腫,復感外邪,發熱頭痛,臉色微紅,煩躁口乾,咳嗽痰少,小便淡黃,有時溺閉。指紋淡紅已入二關,或脈象浮數。

【施治】清肺利水,息風消腫。

【方葯】宣肺息風方:桑皮4g,鉤藤、荊芥、白菊、澤瀉、茯苓各10g,益母草、茅根各20g,甘草3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口渴煩飲者加石膏20g,肥知母10g,以清陽明胃熱;舌苔乾燥者加麥冬、花粉各10g,以養陰生津;久病尿蛋白難消失加蒲黃炭、丹皮各10g,以消蛋白。

2.熱毒壅滯型

【辨證】水腫反復遷延日久,復感溫毒之邪,發熱頭痛,口渴煩飲,臉紅耳熱,小便短赤,有時尿血、有時淋瀝而痛。脈象洪數,指紋深紅已入3關。

【施治】清熱解毒,涼血利尿。

【方葯】銀翹白虎湯加減:石膏15g,粳米1撮,生地、丹皮各10g,知母、銀花、連翹、桑皮、木通各8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氣喘咳嗽者,加麻絨6g,杏仁10g,赤小豆8g;小便淋瀝而痛者加萆薜、萹蓄各8g;血尿甚加犀角(水牛角代,磨調)

5g。

3.腎虛肝亢型

【辨證】頭及全身水腫,按之有凹,頭目眩暈,性情急躁,神煩不安,手足心熱,口乾舌紅,小便短少。脈象沉弦,指紋青紫已入二關。

【施治】益腎利水,平肝息風。

【方葯】六味地黃丸加減:枸杞、丹皮、白芍各8g,澤瀉、山葯、茯苓、車前子、牛膝、豬苓各10g。日1劑,水煎,3次分服。

【加減】頭暈目眩者加天麻、雙鉤藤各10g,以平肝息風(可降壓);水腫明顯者加赤小豆10g,以利尿消腫。

4.脾虛水冷型

【辨證】水腫遷延不退,按之有凹,食少腹脹,大便稀溏,腰酸肢冷,小便短少。舌苔薄白,唇乾質淡,脈象沉緩,指紋沉。

【施治】溫脾扶陽,固氣燥濕。

【方葯】溫脾勝濕湯加減:附子、白術、茯苓、桂枝、黨參各8g,甘草6g,乾薑5g,澤瀉、豬苓各10g。日1劑,水煎,分3次分服。

【加減】腹中雷鳴者加姜朴6g,陳皮8g,以和胃散寒;小便淋漓加黃芪、革薜各10g,以益氣通淋;腰痛酸軟者加仙靈脾、仙茅、杜仲各8g,以溫腎利濕。

四、輔助治療

1.驗方

(1)桔梗5g,杏仁5g,木通5g,苡仁5g,茯苓10g,豬苓10g,澤瀉10g,大腹皮10g,陳皮10g,五加皮10g,蔥白一小撮(以上為兒童量)。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肺氣不宣,脾不健運,水停為患之慢性腎炎)。

(2)黨參15g,茯苓9g,山葯15g,苡仁15g,扁豆12g,芡實9g,蓮子9g,半夏9g,陳皮6g,砂仁6g,香附9g,炙甘草9g,肉蓯蓉9g,菟絲子9g。水煎服,日1劑(適用於脾腎兩虛之慢性腎炎)。

(3)芡實15g,白術、枇杷葉、黨參各6g,茯苓、淮山葯、百合各10g,菟絲子、金櫻子、黃精各12g。水煎服,日1劑,分2~3次分服(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脾腎兩虛證)。

(4)生黃芪、生苡仁、糯米各30g,赤小豆15g,雞內金9g,金橘餅2枚。先以水600ml,煮黃芪20分鍾撈去葯渣,次入薏苡仁、赤小豆煮30分鍾,再次入雞內金(研細末)和糯米,煮熟成粥。此為1日量,2次分服,食後嚼服金橘餅1枚(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恢復期,屬腎陽虛或腎氣虛者)。

(5)黃芪、淮山葯、薏米、扁豆、谷芽各15g,龜版、粟米須各30g,杜仲12g。水煎服,龜版先煎,日1劑,分2~3次分服(適用於小兒慢性腎炎,屬脾腎兩虛型,以持續蛋白尿為主要表現者)。

2.針灸療方

(1)體針:取三陰交、合谷,內關、足三里穴。水腫甚者加復溜、水分穴;腰痛者加委中、腎俞穴。進針得氣後不留針,每天行針1次,6次為1個療程。

(2)耳針:取肺、脾、腎、三焦、內分泌穴。首先取好穴位,用甲紫作好標記,消毒後選皮內毫針用鉗子夾針刺入穴內,蓋以膠布,囑咐患者每天指壓3次,以加強刺激。

五、調護

(1)慢性腎炎病程長,應堅持長期治療,定期復查,以免失治而致腎衰竭。

(2)鍛煉身體,以增強機體的免疫力。

(3)飲食以低鹽、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鞏固慢性腎炎的療效。

(4)生活起居要有規律。每天按時活動,及時服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