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心理問題的心理問題的主要原因
「心理作為人的活動的天然動因和必然伴隨物」,是生物發展到一定的階段才出現的一種反映形式,是以特殊方式組織起來的物質──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反映機能與產物。生命漫長的矛盾斗爭歷程,進化出了能夠識記、思維、體驗情緒的物質器官──人腦。人的一切心理、行為活動只有在意識和潛意識的本能協同協作下,遵循「需求—斗爭—獎賞」這一規律,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人腦才能體驗到自信、愉悅等積極的情緒,才能成為正常人。否則,就要受到懲罰。就像人的胃這一器官,是生命進化的結果,是用來消化和吸收食物,滿足生命體生理需求的。如果像厭食症患者那樣毫無食慾、味同嚼蠟地進食(類似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斗爭的抑鬱症),或專門吃些生魚生肉等消化不了的食物(類似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斗爭的神經質症),違背了作為生命進化發展結果的胃的活動規律,當然要受到懲罰。
「需求斗爭獎賞」是人類正常生存發展進化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需求,沒有斗爭,沒有獎賞,人類就不會進化和發展。同理,進化發展到今天的人類,如果迷失斗爭方向,喪失了需求動機和斗爭熱情,不願再進行斗爭;或者違背規律,選錯斗爭對象,斗爭了而毫無進展,不能獲得愉悅獎賞,就必然要產生副面的消極情緒,乃至發展為心理疾病。
需求斗爭獎賞規律是指具備不同現實條件的人,為不同的需求,進行不同的斗爭,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效應,長此以往,則會形成不同類型相對穩定的需求斗爭方式和精神情感狀態,進而影響著人的身心和生活。根據需求斗爭獎賞規律,可以把人的需求斗爭方式分為以下幾種主要類型,它們交織交錯,充斥人生,但總應以正常人的需求斗爭方式為主。一旦其他類型的任何一種占據主導地位,形成習慣,成為常態,那就是不正常的生存生活方式,會使人產生不正常的精神情感。
1、為有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正常人)
正常人的需求斗爭方式是:為滿足有意義的合理性主導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這樣的人生才會充實、幸福、有價值。「需求、斗爭、獎賞」這三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統一整體,不可分割、不可偏廢。一旦嚴重分割、長期不協調,即說明人的心理、行為活動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斗爭方式,就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凡事有度,正常人的「需求斗爭獎賞」總處於整體平衡狀態,即便偶爾有所偏激,也是應激性、過渡性的行為。比如,無所事事會百無聊賴,必須做不感興趣的事會郁悶,面對強大敵手的威脅會害怕,面對弱者的無理頂撞會憤怒,面對不稱心而又左右不了的客觀事實會急躁和無奈......為了更好地生存繁衍,基於生命的本能認知、判斷和反應,人都會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遭遇不順心的事而產生相應的不良情緒是正常的,也比較容易被感知和消解,但如果長期感受著不適情感,那就要警惕了。量變引起質變,積勞易成體疾,積郁易成心疾,長久地勞累能引發相應的生理疾病,長久地體驗不良的情感勢必要引發心理疾病。因此,無論是從生存生活、健康身心的角度,還是從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角度,都要求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現並找到適合自己的奮斗目標,立足現實,實事求是,為滿足有意義的主導性需求而斗爭。
2、為無意義的需求,進行著有動機和興趣、有進展和獎賞的斗爭(麻木頹廢)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繁重乏味的生產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將會更有條件去追逐更高層次的需求,以實現自我、實現個性的全面發展。在為滿足需求的斗爭中,要警惕「游戲人生」的生活方式。把娛樂游戲當成人生常態的生活,雖有主導需求,有為滿足需求進行斗爭的動機和興趣,其間,也能體驗到相應的刺激和愉悅,但這種主導需求並沒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娛樂游戲總歸是「游戲」,它不承擔責任,也產生不了任何的正面效應和建設性貢獻。玩樂只能是業余的一種放鬆性休閑方式,而不應該成為人生的常態,沉迷其中只會使人麻木沉淪,虛度年華。「人活一世,草生一秋。」人的一生短短幾十年,轉瞬即逝,萬事成空,既然能幸臨人世,就應該用心去體驗和感受,用心去學習和工作,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社會的發展進步和人類的生生不息上,用在有價值的興趣上,唯此,才能不虛此行,無憾終生。
3、脫離斗爭(平庸困頓)
勞動創造了人,人不能脫離真正意義上的勞動。沒有壓力和動力,無需求,無斗爭,那是懶散,是碌碌無為,這樣的人生會空虛無聊,生活會蒼白索然;有需求,無斗爭,那是空想,是做「白日夢」,這樣的人生會迷惘困頓,生活會虛幻潦倒;有需求,但茫然無措,脫離具體斗爭對象,進行空泛的斗爭,那是浮躁,這樣的人生會糾結虛無,生活會焦灼郁悶。生命不息,奮斗不止。人生就是一個奮進的過程,只有追尋需求目標,從事自己熱愛並對社會有益的工作,才能安身立命,體現價值,才能感覺充實和幸福。
4、無主導需求,進行著無動機、無興趣的斗爭(抑鬱症)
無主導需求,並不是沒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某種目標得以實現或換了新環境後,患者沒有了能提起斗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性需求目標。雖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須斗爭的心理和環境壓力,但就是意識不到問題的解決對社會或個人具有的現實意義,產生不了斗爭的動機、興趣和熱情,總提不起精神,缺乏斗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沒有了主導需求,他們長期進行著一種無動機、無興趣的斗爭,即便有時也有進展或成果,但患者卻沒有渴望進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體驗不到應有的愉悅獎賞,形成不了「需求斗爭獎賞」的良性循環。抑鬱症患者,或者極為孤獨,或者疲於應付日常生活,根本就不清楚活著的價值所在。
高爾基說:「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人生就是一場滿足需求的斗爭過程,人生的最大樂趣就是通過斗爭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當一個人不再有能夠激起斗爭興趣和熱情的主導需求時,他的生存空間也就被剝奪了。
5、有主導需求,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斗爭(神經質症:包括普通神經質症、強迫神經質症和焦慮神經質症)
神經質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觀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認知感受為主導需求,偏離了正常人的需求斗爭方向,選錯了斗爭的對象,進行著無進展、無獎賞的斗爭。在一定條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現神經質症的症狀。如初次在眾人面前演講,會感到緊張;經過辛苦努力,學習成績仍不理想,會感到自卑;聽說別人發生煤氣中毒事件後總覺得自家煤氣閥口沒關好,不反復檢查就放心不下;遭遇不幸後,難以接受和面對現實,不安於現狀;等等。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種緊張和不安的感覺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現象,事過之後就會淡化和消失。但某些特殊素質者則會主觀上把那些正常的反應和感受視為逆端,會威脅到自我個體的成長發展,因此,總想拚命消除之,否則就會心理不安,甚至會有危機感。而這種無能為力、無進展獎賞的斗爭,只能使人進一步產生焦慮和自卑,使人更加註意不適情感,更加過敏,形成精神交互作用(精神的交互作用加上人的暗示作用,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奇異的感覺),陷入惡性循環,從而使這種不安感被病態地固定下來,影響到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經質症。因此,神經質者所做出的種種努力,其結果只是不斷地創造著神經質症狀,並使其遷延不愈。
對神經質素質者來說,講道理和認知是不會奏效的,因為患者本人完全知道這是沒有道理的,是在杞人憂天、作繭自縛。「順應自然,為所當為」能阻斷精神交互作用,避免陷入惡性循環,其實質就是使人不再進行無進展、無獎賞的斗爭。
6、逃避斗爭(癔症)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斗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針對某種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對象,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或許臨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對發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是無濟於事的,只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損失和傷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嶺遭遇了虎、狼之類的猛獸,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則很難使他有逃生的機會,因為猛獸是不會被這種現象嚇退的。
7、無法正常斗爭(精神病)
意識是人腦的機能和屬性,人腦是意識的生理基礎,精神病患者的腦功能出現了問題,不能像正常人那樣進行正常的認知、感受、思維,也就不存在遵循規律,因而也無法正常斗爭。這種人思維紊亂、神志不清,甚至對保護照顧他的人也「翻臉不認」,難免要被環境、被社會無情地淘汰。法律規定重症精神病患者不應當結婚或者暫緩結婚,除了基於婚配當事人的人身安全和家庭幸福的考慮外,精神病在遺傳上影響人口素質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② 心理問題一般原因包括
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在臨床上並不是特別的明確,受心理、生物、社會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心理疾病可能與遺傳密切相關,比如抑鬱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精神發育遲滯等疾病,與遺傳因素有一定的關系,而且通過家系調查發現,患有上述疾病的患者,其家族中有類似的患者出現。社會心理因素,在心理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中,也起重要作用,特別是早年的負性生活經歷,和嚴重的創傷經歷等等,對於患者造成嚴重影響,在成人以後,處理相應的問題時,會出現負面的想法。認知導致情緒障礙,最終出現心理問題,所以對於心理問題的研究,更多的是綜合性考慮。
③ 造成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緊張的工作、生活模式:社會節奏的加劇使人們工作壓力更大、緊張度更高、生活節奏更快。如果長期處於精神 緊 張狀態下,而又得不到應有的調適,久而久之,必然會導致焦慮不安、抑鬱症、精神障礙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另外,長期精神高度緊張也會使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力下降,從而導致各種生理疾病的產生。
第二、感情和家庭的變故:現代人離婚率越來越高,離婚後的受損方往往經不起離婚的打擊,心理負荷過重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根源,若得不到及時調適,極有可能誘發心理疾病。
第三、事業上急功近利和經不起打擊:現代人多犯急功近利的毛病,為追求事業上的成功往往拚命工作,自我不斷加壓,苛求自己,導致心理失衡而成為誘發心理疾病的病灶。
事業上的失敗者,尤其是經常失敗或事業上大起大落者,其心理因失敗的打擊長期處於一種失衡狀態,極有可能誘發精神障礙、抑鬱症、自閉症等心理疾病。
第四、長期投資不中或資本嚴重受損:從事投機如買彩票、炒股的人群,如果長期桃子得不到及時的回報,或資本受損,必然會產生受挫折感和心理的不平衡。心理因長期處於焦慮不安、波動起伏不定或處於失衡狀態中,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
第五、對社會飛速發展不適應:對瞬息萬變的社會,有許多人因種種原因而產生不適應感,如對社會上的不公現象看不慣,對一些改變了的生活習慣不能適應,信仰的泯滅而產生的無歸屬感等,這些往往導致現代人心理失衡和對生活的無望感。
第六、網路依賴:現代人尤其年輕人對網路有著極大的興趣,上網成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適當上網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時間上網,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網站,極有可能導致上網者因思想長期處於虛擬的狀態中,影響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嚴重的會導致人格分裂。
第七、生活貧困:因為生活貧困造成心理壓力過大而誘發心理疾病的人群,主要為下崗職工和高校的貧困生。
一些下崗職工再就業的思想觀念一時難以轉換,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一邊是生活一天天貧困下去,一邊是找不到工作,雙重的壓力極有可能導致心理疾病。高校的貧困生也是如此!
第八、升學考試:面對緊張繁重的學習任務、家長老師的殷切期盼、自身一舉成名的夢想和自我加壓,使許多考生肩負著巨大的壓力,極易誘發心理問題和疾病,主要有反應遲鈍或反應過激、焦慮不安、恐懼感、癔症、抑鬱症等。
第九、長期溺愛的獨生子女:早溺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養成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性,這些習性則成為誘發孩子心理疾病的病灶,導致孩子產生暴力傾向和行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交際恐懼症、自閉症等心理問題和疾病。
第十、現代社會老年人失愛:目前社會老齡化愈加嚴重,絕大部分老年人的物質生活基本得以滿足,但精神生活卻得不到應有的關懷。老年人的心理疾病中約70%是缺少精神關懷引起的,中老年人的」空巢現象「嚴重」!
(3)如何寫出心理問題的原因擴展閱讀:
心理疾病症狀,常見的例如:
1、信息焦慮症
一旦家中或單位出現網路堵塞、電視斷電、電子讀物無法打開等現象,有些人就會感覺極其不適應,變得焦慮不安、心情浮躁,總擔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聞,害怕給工作帶來負面影響,並引發精神、生理上的反應,出現失眠、頭痛、食慾下降、惡心嘔吐等症狀。
2、成功後抑鬱症
在事業有成是令人羨慕的好事,但是越來越多的成功人士卻被成功所累,患上抑鬱症,痛苦得不能自拔,甚至想以死來解脫。升遷壓力過大,對自己信心不足。白領人士由於社會競爭加劇,工作節奏快,以及自身期望值過高,導致整天像機器人那樣拚命。
如果心理素質較差或不善於自我疏解則更易罹患心理疾病。出現這症狀要忙裡偷閑,暫時丟掉一切工作和困擾,徹底放鬆身心,使精力得到及時恢復。
3、瘋狂購物症
患貪購症的人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欲,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人們常會不假思索地掏腰包,購買的同時會有佔有的滿足與快感。
如果硬是控制不買,就會出現焦慮不安、周身不適,勉強控制一次只會使下一次購物更瘋狂。
④ 學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1、青少年成長過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見增加,有強烈的自我意識,服從長輩的意識淡薄,喜歡獨立思考,不願別人把他們的意志強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過分強調自我,惟我獨尊,對於老師家長善意的批評、幫助不願接受。
2、脆弱、孤獨的封閉心理。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優越。而他們的父母因忙於事業,大多無暇顧及他們,有些孩子就會形成內向孤僻的性格,不願與老師同學談心裡話,把自己的心理封閉起來。
3、應試教育下的繁忙學業、激烈競爭,也是學生不健康心理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激烈的升學競爭,家長們都望子成龍,這種迫切的願望使學生心理負擔日益加重。
逃避斗爭
遇到所謂的危機或壓力時,癔症患者也有趨利避害的主導需求,但他們卻不自覺地採取了逃避斗爭的方式,昏迷狂亂、神遊物外、蒙蔽視聽、痙攣痛苦。針對某種特定的場景和特定的對象,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或許臨時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對發病者本人有一定的好處,但絕大多數情況下,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是無濟於事的,只能給患者帶來更大的損失和傷害。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癔症患者在荒山野嶺遭遇了虎、狼之類的猛獸,這種逃避斗爭的方式則很難使他有逃生的機會,因為猛獸是不會被這種現象嚇退的。
⑤ 產生心理疾病的原因
心理症在某種程度上看來,可以說是一種文明的副產品。在許多原始社會里,禁忌極少,因此,心理症的患者也不多。社會變得愈復雜,禁止個人做的事也愈多,而這種禁忌的增多,乃是心理症根為流行。
每種心理症都代表患者心理上的一場戰爭。一方面是他潛意識里的一些慾望或本能希望得到滿足;另一方面是某些受外界壓力影響的因素卻不準許前者的需求。拒絕的理由很多,比若說它是不道德的,異端的,或他在其他方面與社會規范發生沖突等等。不論是哪一種情況,內在的需要都被潛抑下來了。
因為不能夠以真正的形式來維護自己,這些需要只好借個人心理防衛上的一些漏斗來粉飾自己,透過這層偽裝,然後以比較不被社會反對的形式沖過潛抑,侵入意識生活之中。這樣,潛意識里的慾望和需求,各以不同的替代形式表達自己和獲得滿足。它的真正面目既不易被看穿,當然就較容易被個人和社會接受了。而這些替代形式的表現,就是一般所謂"心理症"的病徵了。
⑥ 造成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
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很復雜,既有遺傳和生理的因素,又有心理、社會、環境的因素。
第一:遺傳因素。在精神疾病當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遺傳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心理問題與遺傳並沒有直接關系。
第二:生物因素。比方說身高、體重、比例和外部特徵等,而如果與正常人有著巨大的差距,可能會導致他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第三:社會因素。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心裡都受到家庭環境、教育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個體在適應這些外界環境的過程當中,往往由於應激,而導致了心理的異常。
第四:心理因素。每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記憶、性格都會因人而異,個人的生活方式、追求理想,也都有所不同,在應對外界事件的時候,心理活動自然會有所差異,這也是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⑦ 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
環境,家庭,情感,情緒,行為,事物,意識,認知等都是可以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
⑧ 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遺傳因素。在精神疾病當中,尤其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遺傳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但是更多的心理問題與遺傳並沒有直接關系。
第二:生物因素。比方說身高、體重、比例和外部特徵等,而如果與正常人有著巨大的差距,可能會導致他出現一些心理問題。
第三:社會因素。人是社會性的,每個人心裡都受到家庭環境、教育環境和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個體在適應這些外界環境的過程當中,往往由於應激,而導致了心理的異常。
第四:心理因素。每個人的認知、情感、意志、能力、記憶、性格都會因人而異,個人的生活方式、追求理想,也都有所不同,在應對外界事件的時候,心理活動自然會有所差異,這也是心理問題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