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水滸傳》里的人物為什麼要上山落草
縱觀梁山一百單八將,他們上山的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種。
1、被自己人陷害,以盧俊義為代表。
這里的「自己人」是指一百單八將里的人,如楊志被晁蓋、吳用等劫了生辰綱。雖然那時楊志還沒走上革命道路,但是日後卻在一起了,所以也算是被自己人陷害的。
這種人里,有盧俊義、秦明、李應、朱仝、楊志、徐寧、燕青、蕭讓、安道全、金大堅、杜興、李雲,共十二人,其中天罡有七人,地煞有五人。
需要說明的是燕青。燕青是跟隨主人一起的,若主人不被陷害,他還會在盧俊義府上做他的高級白領。
2、被官府(或者與官府有勾結的人)陷害,被迫上山,以林沖為代表。
這些人里,有宋江、林沖、花榮、柴進、魯智深、武松、戴宗、解珍、解寶、朱武、裴宣、歐鵬、陳達、楊春、宋清、施恩,共十六人,其中天罡九人,地煞七人。可以從一定層次上直接代表著官逼民反的人數。
朱武、陳達、楊春是否有這么悲慘,不得而知,原著只交代了他們三人「累被官司逼迫,不得已上山落草」。
宋清是宋江的弟弟,自然跟他哥一樣。魯智深倒不是因為殺了人而上山,他是因為救了林沖被官府通緝才落草的。
3、被俘上山,由於個人意志、信仰不堅定,甘願為梁山效力,以關勝為代表。
這些人里,有關勝、呼延灼、董平、張清、索超、宣贊、郝思文、韓滔、彭玘、單廷珪、魏定國、凌振、扈三娘、龔旺、丁得孫、蔡福、蔡慶、郁保四,共十八人,其中天罡五人,地煞十三人。
梁山軍此時正在大名府燒殺搶掠,還是蔡福說了句「大官人可救一城百姓,休教殘害」。等傳下令時,「城中將及傷損一半」。
從這話可以看出梁山軍的一貫作風。可惜兄弟倆只有蔡慶活到了「解放後」(平了方臘)。 郁保四是作為人質和曾生一起上樑山談判的,實際上也是俘虜的一種。
4、因殺人越貨觸犯了法律,為逃避法律制裁不得已而上山,以晁蓋、吳用等人為代表。
晁蓋、吳用、公孫勝等人在劫了生辰綱之後,是因為東窗事發,不得已才上山的。若不是白勝拿著分到的銀子去賭博不小心露了餡兒,他們一時半會還是不會上山的。
這批人里,有吳用、公孫勝、劉唐、李逵、史進、穆弘、雷橫、李俊、阮小二、張橫、阮小五、張順、阮小七、楊雄、石秀、黃信、孫立、燕順、呂方、郭盛、王英、孔明、孔亮、
童猛、孟康、侯健、樂和、穆春、杜遷、薛永、朱富、李立、石勇、孫新、顧大嫂、白勝,共三十七人。其中,天罡十五人,地煞二十二人。
有一些革命同志,如李逵等,也不是主動要上山的。雖然說上山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肆砍人,不過他那時還是一個小小的國家幹部,還當著小牢子,雖然無賴,但還不至於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干造反工作。只有劫法場救了宋江、戴宗之後,他才真正犯下不赦之罪,只好上山了。
5、無明顯上山理由。以鄧飛、楊林為代表。
比如嚮往梁山大碗喝酒痛快,這和當年很多青年參加紅軍的道理是一樣的;還有一些人,原著中沒有交代,一出場即是土匪。我以為,這一批人天生革命覺悟極高,為造反而生,以造反為樂。
這批人里,有鄧飛、楊林、蔣敬、皇甫端、鮑旭、樊瑞、項充、李袞、馬麟、鄭天壽、陶宗旺、曹正、宋萬、李忠、周通、湯隆、鄒淵、鄒潤、朱貴、焦挺、張青、孫二娘、王定六、時遷、段景住,共二十五人。沒有一個天罡,全是地煞。
杜遷和王倫是受了「鳥氣」來到梁山落草的,而宋萬後來才到。所以杜遷是個人原因,而宋萬沒有交代,只好「革命覺悟高」了。
(1)水滸傳中有哪些上山原因擴展閱讀:
逼上樑山的故事:
一天,林沖帶著妻子去岳廟進香。途中遇見花和尚魯智深在耍六十多斤重的渾鐵禪杖。眾人齊聲叫好,林沖也被吸引過去觀看。魯智深與林沖兩個好漢一見如故,結義為兄弟。
正在這時,侍女錦兒慌忙報信說,林妻在路上被歹徒攔截。林沖急忙向魯智深告辭,去岳廟追趕歹徒。林沖抓住歹徒舉拳要打時,發現此人原來是他的頂頭上司、奸臣高俅的義子高衙內。
高衙內一夥一看那女子是林教頭的妻子,害怕打起來不是對手,便假惺惺地勸解:「衙內不認得,多有沖撞。」
說罷將高衙內擁走。這時,魯智深也急忙趕到,聽明情況便要去追打高衙內,被林沖勸阻。林沖忍下了這口惡氣。
高衙內逃走以後仍不死心,還想霸佔林妻。他與高太尉一起設計,以看刀為由將林沖騙進高府,誣陷林沖持刀闖入白虎堂,將他下獄拷打。
高俅一夥不便在京公開殺害林沖,便將林沖發配滄州(今屬河北省)充軍,買通差人,陰謀在路經野豬林時將他殺害。魯智深暗中保護林沖,大鬧野豬林,高俅的陰謀未能得逞。
到滄州後,林沖被分配看管大軍草料場。高俅父子賊心不死,又派心腹之人前往滄州,放火燒草料場。這樣即使林沖不被燒死,也會因草料場失火而被處死。
當草料場起火燃燒時,林沖聽到高俅的心腹們得意地談論暗害自己的計謀,他再也按捺不住心頭的怒火,將仇人一個個殺掉。以後,林沖毅然上了梁山,走上了反抗宋朝的道路。
『貳』 水滸好漢真的是官逼民反才上山嗎真實原因究竟是什麼
很多人在看《水滸傳》的時候,自然都會認為,好漢其實都是因為官逼民反,自己無法在官府的統治之下繼續生存下去,才會選擇反上樑山,看起來是一種被逼無奈之下的選擇,因此矛盾自然就是官府和百姓之間產生的。但是如果真的仔細分析的話就會發現,其實真正因為官逼民反而不得不上樑山的人,其實並不多,更多的只能說是他們自己自作自受,他們的境遇可以說都是自己造成的,為什麼會是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官逼民反的出處
《水滸傳》中官逼民反四字,人們第一時間會想到林沖,武松等人。
林沖本為八十萬禁軍教頭,後因高衙內看上了林沖的妻子,林沖一再忍讓之下,高衙內還是緊追不放,最後甚至和高俅一起陷害林沖,便有了《水滸傳》中有名的林沖誤入白虎堂,白虎堂是軍事重地,無宣不得入內,況且林沖是帶刀入內,於是高俅借題發揮,誣陷林沖有行刺之心,將林沖發配了。
每每看及此處,無數讀者內心都彷彿有一團怒火在燃燒,林沖的妻子在丈夫離開後,怕被高衙內玷污,自盡身亡。但高俅還是沒有放過林沖,竟派人要燒死他,最後林沖不得已被逼上樑山。
而武松身為打虎英雄,因為兄報仇殺害潘金蓮和西門慶而獲罪,後又因義氣打了蔣門神,但沒有想到蔣門神懷恨在心,竟然勾結官府陷害武松,武松被迫大鬧飛雲浦,後又血濺鴛鴦樓。因此武松也被迫落草於二龍山,後二龍山又並入梁山。
兩人的經歷無不有官逼民反的影子,這讓很多人有了梁山好漢皆是被官府逼迫才落草為寇的錯覺,其實不然。細數梁山好漢上山的緣由,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並不是因為受到官府迫害被逼上山。
梁山好漢初具雛形是七星聚義共截生辰綱,七人也是因為這件事才落草為寇,並非是因為官方逼迫,而宋江上山的原因更不是官家逼迫了,他先是怒殺閻婆惜後又題反詩,這才上山。細數被官府逼上樑山的好漢僅僅有十三位。
2、細讀《水滸》我們可以把其餘梁山好漢上山的原因分為以下幾種
犯法上山樑山好漢上山落草,有很多人是因為觸犯了法律,前面說到了晁蓋等人劫了生辰綱犯法上山,宋江怒殺閻婆惜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在梁山中,此種好漢不在少數。
如眾人熟知的李逵,他本是江洲的牢子,算得上有官職,日常生活也平靜,但為了救宋江和戴宗,劫了法場,犯了法,所以才和宋江一起上了梁山,過上了把腦袋別在褲腰上的生活。
還有顧大嫂,她的表弟解珍和解寶遭到了官府迫害,最後那些貪官居然想要殺掉解珍解寶,顧大嫂與丈夫孫新商議對策,最終決定劫牢,顧大嫂扮作了送飯的仆婦,與孫新里應外合,最終救走了解珍解寶,幾人也因此犯了法,是再也無法當一個普通老百姓了,於是他們決定投奔梁山。
諸如此類,梁山中因犯法上山的好漢共有三十七人,這在一百零八人中也佔有一定的比重,更是遠遠高於被逼上樑山的人數,僅看此一條便知梁山好漢皆是被逼上樑山這一說法不成立了。
被梁山設計世間英雄很多,但不是每個英雄都犯法或走投無路而落草為寇的,很多英雄擁有較高的地位,較好的生活,但若是梁山需要這些英雄的力量,就不得不用一些計策來將這些英雄逼上樑山。
盧俊義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本為一位大財主,衣食無憂,斷然是不可能舍棄嬌妻財產落草為寇的,但盧俊義此人又是一方英雄,宋江實在是想要與其共事,便與吳用定下計策,先讓吳用和李逵,假扮算命先生,誘使盧俊義寫下藏頭反詩。
之後將盧俊義抓回梁山,並將盧俊義已經當了梁山二當家這條消息透露給了盧俊義的僕人李固。
這李固也不是什麼忠心之輩,聽到此消息後就起了貪念,不但狀告盧俊義私通匪徒,還霸佔了盧俊義的家產,甚至對盧俊義的妻子起了心思,他妻子見事已至此,半推半就就從了李固,而此時的盧俊義,在梁山上好吃好喝地關了兩月有餘,再下山時,早已物是人非。
他不但被官府列為土匪,家產和妻子也皆被李固所佔。盧俊義一下山就被官府抓了,這期間波折不斷,最後梁山攻破大名府,救出了盧俊義。盧俊義也因此上了梁山。
向盧俊義一樣被設計上樑山的英雄共有十二位,僅僅比官逼民反的人數少一位。
為義氣上山《水滸傳》里,最大的莫過於一個義字,有不少梁山好漢為了兄弟義氣,才落草為寇的,其中最典型的人物是小李廣花榮。
花榮是宋江的好友,在宋江殺了閻婆惜後,屢次邀請宋江來自己的清風山居住,後因為宋江抱不平而被陷害,所以最後上了梁山。若不是因為宋江,花榮是萬萬不會上樑山的。
花榮對宋江可謂是情深意重,朝廷第二次招安時,花榮聽聞不赦免宋江,當場射殺了天使,最後也和吳用一起弔死在宋江墳前。
此類為義氣上山的梁山好漢很少,僅有五位。
戰敗上山在梁山的發展中,有大大小小數次戰役,其中敵方戰敗的將領也有不少投奔梁山。例如大刀關勝和雙鞭呼延灼。
這些英雄有些是時運不佳,兵敗並非他們之過,戰敗後難免朝中奸臣將罪名都安在他們頭上,還有一部分是技不如人,被梁山好漢的技藝所折服,所以在宋江的好言相勸下,這些將領就以忠義之名入了梁山了。
尤其是呼延灼,他本被皇帝寄以踏平梁山的希望,但在種種客觀原因之下,他還是兵敗了,他痛恨這滿朝奸臣,於是落草為寇,成為了梁山的一員大將。這種緣由上山的英雄共有十七位。
餘下的英雄有人上山目的不明,有的只是為了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管是何原因,這全是官逼民反的結論自然而然被推翻了。
3、水滸傳小說取材
《水滸傳》的成書,取材於北宋末年宋江起義的故事。據《東都事略侯蒙傳》:江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京東官軍數萬無敢抗者。
又據《宋史·徽宗本紀》:淮南盜宋江等犯淮陽軍,遣將討捕,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張叔夜招降之。《宋史·張叔夜傳》: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鉅舟十餘,載擄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此外,李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還有的記載說宋江投降後曾參加過征方臘之役。從這些記載里,可以知道這支起義軍,人數不多(但也決不止36人),但戰鬥力很強,在群眾中甚有影響,曾經給宋王朝造成一定的威脅。宋江等起義的年代大約在宣和元年(1119)至宣和三年(1121),前後三年多。
宋代說書技藝興盛,民間流傳的宋江等36人故事,很快就被說書人采來作為創作話本的素材,南宋羅燁《醉翁談錄》記有小說篇目《青面獸》《花和尚》和《武行者》,這當是說的楊志、魯智深、武松的故事,此外,《石頭孫立》一篇可能也是水滸故事。
這是有關《水滸傳》話本的最早記載。南宋末有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並序》,序里說: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並說在龔開之前有畫院待詔李嵩,曾畫過宋江等人像。但龔開的贊並未說故事內容。現在看到的最早寫水滸故事的作品,是《大宋宣和遺事》(見《宣和遺事》),它或出於元人,或為宋人舊本而元時又有增益。有的研究者認為它是說書藝人的底本。
它所記水滸故事梗概,從楊志賣刀殺人起,經智取生辰綱、宋江殺閻婆惜、九天玄女授天書,直到投降朝廷鎮壓方臘起義止,順序和後世的《水滸傳》基本一致。這時的水滸故事已由許多分散獨立的單篇,發展為系統連貫的整體。元代雜劇盛行,有大量的水滸戲出現,元雜劇和《大宋宣和遺事》所記水滸的人物姓名大致相同,但聚義地點不同,雜劇說的是梁山泊,《遺事》說的是太行山;雜劇中已有一百八個頭領之語,《遺事》只提到了36將的綽號姓名;《遺事》中寫李逵位列第14,燕青位列第28,雜劇中李逵是第13頭領,燕青是第15頭領。
凡此種種,可見在《水滸傳》成書以前,水滸故事在流傳中內容細節上頗有異同。這或者同在不同地區流傳也有關系。施耐庵正是把這些在不同地區流傳的故事,匯集起來,經過選擇、加工、再創作,才寫成《水滸傳》。《水滸傳》的故事最初起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南宋開始就成為了民間口頭文學的主要題材。流傳下來的根據說書人編成的話本中就有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