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食管反流是怎麼回事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由於胃和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症狀和組織損害,主要表現為燒心、反酸、胸骨後燒灼感以及疼痛等及消化外的咳喘、咽部異物感等胃食管反流症狀。
臨床表現主要為:典型的和常見的反流症狀為燒心,是指胸骨後燒灼感和反流,是指胃內容物向咽部和口腔方向流動的感覺。
相關症狀包括以下一種或多種,如上腹痛、胸痛、噯氣、腹脹、上腹不適、咽部異物感、吞咽痛,吞咽困難等,此外,還有食管外症狀,如慢性咳嗽、咽喉炎、哮喘等。
2. 胃食管反流做什麼檢查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內容物,包括從十二指腸流入胃的膽鹽和胰酶等反流入食管,分生理性和病理性兩種。病理性反流是由於食管下括約肌的功能障礙和(或)與其功能有關的組織結構異常,以至LES壓力低下而出現的反流,引起一系列臨床症狀和並發症。
檢查方法如下:
內鏡檢查
內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確的方法,並能判斷反流性食管的嚴重程度和有無並發症,結合活檢可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變(如食管癌等)作鑒別。內鏡見到反流性食管炎可以確立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但無反流性食管炎不能排除胃食管反流病。根據內鏡下所見食管粘膜的損害程度進行反流性食管炎的分級,有利於病情判斷及指導治療。所提出的分級標准很多,沿用已久的Savary-Miller分級法將反流性食管炎分為4級:Ⅰ級為單個或幾個非融合性病變,表現為紅斑或淺表糜爛;Ⅱ級為融合性病變,但未彌漫或環周;Ⅲ級病變彌漫環周,有糜爛但無狹窄;Ⅳ級呈慢性病變,表現為潰瘍、狹窄、食管收縮及Barrett食管。
24小時食管pH監測
應用攜帶型pH記錄儀在生理狀況下對患者進行24小時食管pH連續監測,可提供食管是否存在過度W酸反流的客觀證據,目前已被公認為診斷胃食管反流病的重要診斷方法,尤其是在患者症狀不典型、無反流性食管炎及雖症狀典型但治療無效時更具重要診斷價值。
一般認為正常食管內pH為5.5-7.0,當pH<4時被認為是酸反流指標,24小時食管內pH監測的各項參數均以此作基礎。常用以下6個參數作用判斷指標:①24小時內pH<4的總百分時間;②直立位pH<4的百分時間;③仰卧位pH<4的百分時間;④反流次數;⑤長於5分鍾的反流次數;⑥持續最長的反流時間。6個診斷病理反流參數中,以pH<4的總百分時間陽性率最高,亦可綜合各參數按Demeester評分法酸出總評分。將上述參數與正常值比較,可評價食管是否存在過度酸反流。
食管吞鋇X線檢查
該檢查對診斷反流性直觀炎敏感性不高,對不願接受或不能耐受內鏡檢查者進行檢查,其目的主要是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嚴重反流性食管炎熱客觀發現陽性X線征。
食管滴酸試驗
在滴酸過程中,出現胸後疼痛或燒心的患者為陽性,且多於滴酸的最初15分鍾內出現,表明有活動性食管炎存在。
食管測壓
可測定LES的長度和部位、LES壓、LES鬆弛壓、食管體部壓力及食管上括約肌壓力等。LES靜息壓為10-30mmHg,如LES壓<6mmHg易導致反流。胃食管反流病內科治療效果不好時可作為輔助性診斷方法。
3. 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是什麼
胃食管反流病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消化道動力障礙性疾病,存在酸或其他有害物質如單酸、胰酶等食管反流正常情況下食管有防禦胃酸及十二指腸內容物侵襲的功能,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廓清功能及食管粘膜組織的抵抗力。
胃食管反流病的發病是抗反流防禦機制下降和反流物對食管粘膜攻擊作用的結果。食管胃反流屏障是指食管和胃連接處一個復雜的解剖區域,包括食管下括約肌(LES)、膈肌腳、膈食管韌帶、食管與胃底間的銳角(His角)等,上述各部分的結構和功能上的缺陷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其中最主要的是LES的功能狀態。
意見建議:目前常見的就是胃食管反流屏障
缺陷,最主要原因就是食管下擴約肌不正常性鬆弛
4. 導致胃食管反流的誘因都有哪些該如何去預防
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癌變唯一的有效預防手段:規范的長療程葯物治療或者手術治療有效控制病情,避免食管粘膜處於「損傷-修復-損傷-修復」的惡性循環並且要定期隨訪內鏡檢查。抑制胃酸分泌葯物:比如奧美拉唑、蘭索拉唑、埃索美拉唑等等,因為為食管反流的時候,很多時候反流的都是胃酸,如果我們能減少胃酸的分泌,那麼自然胃酸反流就會減少。胃食管反流的致病因素比較復雜,目前認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食管下括約肌結構破壞是導致胃酸反流的主要原因,此外使用胰高血糖素等激素、安定等葯物以及進食高脂肪食物等也可以導致胃酸反流。
胃反流性食管炎可能是胃噴門癌(胃入口)的一種臨床表現,所以,要做內鏡同時取活檢做病理以防萬一。胃食管反流治療應從生活方式的改變作為治療基本措施。抬高床頭15-20厘米是簡單有效的方法,這樣可在睡眠時利用重力作用加強酸清除能力,減少夜間反流。精神焦慮、緊張、睡眠不足、工作壓力大都會導致胃和食管連接的地方(專業名詞叫賁門)出現鬆弛,賁門鬆弛胃在收縮的時候就很容易反流回去。
5. 什麼原因導致的胃食管反流應該怎麼調理呢
食管反流是胃酸迴流進入食管,這種情況很常見。主要是患者的胃酸太高,引起了大量的分泌。為了減輕條件,您必須注意飲食的調理。患者必須是輕飲食,常規飲食,三餐量化,不要吃高脂、硬的食物,還有時間,嚴重的葯物得到治療。
抗酸燃燒是胃食管反流的主要表現。有些患者會有腹脹,腹痛,嚴重,嚴重導致食管疼痛。因此,患者應注意治療疾病,還要注意日常調理,只要它們被調節如下,它們可以有效地控制這種情況。
為了防止胃酸迴流,您可以多吃更白蘿卜,其纖維素含量非常高,這可以防止便秘和胃酸迴流。還有一種非常適合患者的食物。它具有脾胃的影響。患者必須注意腹部的溫暖溫暖,不要感冒,最後要注意調整情緒。情緒差也會影響胃的健康。
6. 胃食管反流做胃鏡能不能看出來想確診需要做什麼檢查
胃食管反流做胃鏡是可以查出來的,胃鏡檢查用的是電子管的技術,鏡頭是高清的鏡頭,可以清楚地拍到胃裡邊發生病變的部位,在做胃鏡的時候,是需要來回動胃鏡的這個過程,也是檢查胃裡面是否正常,也是做胃鏡來檢查胃食管反流的疾病的。我們如果為有疾病,就要注意自己的飲食,吃飯要規律,吃飯的品種也要注意,不能喝大量的咖啡、也不能喝酒、吃一些油炸食物和高脂肪的食物,如果得了胃的疾病,就要晚上不能吃飯,餐後也不要直接躺著睡覺。要大概兩個三個小時之後等食物分解完了再睡覺。對於有胃部疾病的患者,應該多吃一些溫的東西,避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來刺激我們的胃部。在治療的時候,也要保持自己的心態,不能有太大的壓力,要多運動一下,提高自己的免疫力。
7.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下食管擴約肌(LES)鬆弛期間,胃內容物反流人食管稱胃食管反流(GER)胃食管存在生理反流和病理性反流兩種。生理性反流是由LES自發性鬆弛引起,有利於胃內氣體排出,食管會出現推動性蠕動將胃液推進到胃裡,正常情況下不造成食管部膜損傷。病理性反流是多種因素引起的胃食管抗反流功能不全,所造成的一種病理現象。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人食管引起的疾病。常合並食管炎,人群中約10%-20%有胃輔反流症狀,但X線內鏡檢查可無異常發現,可能在相當長時間不被認識。持續發展可導致嚴重並發症,如:食管狹窄、潰瘍、出血及巴瑞特(Barrett)食管,後者為癌前期病變。還可能發生食管外的並發症。如酸性喉炎、呼吸道痙攣、肺的損傷並發症等。 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病因: 病因分類 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因素眾多,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原發性胃食管反流 原發性食管下括約肌關閉不全,是原發性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原因。通過對有反流症狀的患者進行多方面的檢查,均證明有胃食管反流。但有一部分患者追查不到引起反流的任何原因;故稱原發性食管下括約肌關閉不全。此種情況多見於老年人,可能與老年人結締組織鬆弛、隔食管裂孔部位的「彈簧夾」作用減弱、食管下擴約肌(LES)的內在功能衰退有關。 二、繼發性胃食管反流 任何引起食管下括約肌壓力下降的因素均可造成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分述如下: (一)食管裂孔疝 由於裂孔疝破壞了食管裂孔的正常解剖關系,造成LES的關閉不全,則產生胃食管反流。滑動性食管裂孔疝,食管與胃的連接部呈垂直方向,也就是同心型的結構,因此His角消失,食管與胃的連接呈垂直的通道而失去抗反流的瓣膜作用;腹食管上移人胸腔失去腹內壓的對抗作用;隔食膜被拉長,變得軟弱無力,消除了食管下括約肌的支撐作用;裂孔被撐大,則隔腳的「彈簧夾」作用喪失。以上這些食管下括約肌的輔助作用在裂孔疵存在時都被消除了,使食管下括約肌不足以對抗腹內壓力,就必然會發生胃食管反流。據統計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85%有裂孔疝,在裂孔癇病例中有半數以上發生反流性食管炎。所以裂孔癲是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常見原因。 (二)先天性畸形 l、先天性食管下段錦膜柱狀上皮化生食管就膜上皮是由鱗狀上皮所組成,在其間出現非鱗狀上皮區稱柱狀上皮化,這種先天性食管激膜的柱狀上度化僅發生於食管下段激膜,不伴有相關聯的或並發其他解剖異常。表現有胃食管反流症狀,常合並反流性食管炎。 2、食管腹段過短 腹腔食管段在抗胃食管反流中起著重要作用,正常長度約3-4cm若此段過短(平均<1cm)則易造成反流。 (三)胃輕癱 胃輕癱可由許多不同的原因引起,最常見的原因是糖尿病、胃手術、迷走神經切斷術、葯物。但通常原因不清,屬特發性胃輕癱。胃輕癱者胃排空延遲或有胃內容物儲留,同時胃輕癱患者還存在食管下括約肌及食管下段肌肉輕癱,使食管下括約肌抗反流功能降低,食管清除率下降,造成胃食管反流。 (四)食管炎 反流可引起反流性食管炎,由其他原因造成的食管炎,又可使食管原發性蠕動壓、食管下括約肌壓下降,食管清除率降低31起胃食管反流加重食管炎。 (五)楊性消化不良《NIjD) 該患者存有與胃輕癱相似的胃動力障礙,因此可能會引起胃食管反流。 (六)腹內壓增高 過度肥胖,腹水、妊娠後期等原因引起腹內壓增高,可引起胃食管反流。部分患者是腹內壓增高發生裂孔須引起。 (七)食物與葯物 某些食物或葯物可降低食管下括約肌的壓力引起胃食管反流。常見的食物、食物成分及刺激物有:高脂肪餐、巧克力、酒精、薄荷糖、咖啡因、尼古丁等。常見的葯物有:抗膽鹼能葯物或有抗膽輸能副作用的葯物,肝腎上腺素能受體激動劑(異丙基腎上腺素八茶鹼苯二氮草類。鈣持抗劑(維拉帕米X硝苯毗暉,硫氮章酮、阿片類。 (八)其他全身性疾病 食管及胃腸以外的其他全身性疾病,主要通過影響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引起胃食管反流。因食管下括約肌是由內臟平滑肌構成,任何影響平滑肌的全身性疾病均可引起胃食管反流。如:硬皮病、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澱粉樣變等。 (九)其他 嘔吐、插胃管、麻醉後,長期打嗝和昏迷。因長期打嗝J嘔吐、使賁門經常處於開放狀態,在麻醉和昏迷狀態下食管下括約肌鬆弛無力,安放胃管使賁門不能完全關閉,又加這類患者多半長期卧床,失去胃內容物的重力作用,因此發生胃食管反流。 (十)外科手術 因外科手術切斷或損傷迷走神經,或通過手術改變了原來食管和胃腸的正常解剖關系,或破壞了裂孔的正常結構,或腹腔內胃的固定結構。可造成十二指腸液或高位空腸液進人食管引起鹼性液反流,造成反流性食管炎,或術後發生裂孔廟引起胃食管反流。 機理 胃食管交界的解剖結構有利於抗反流,這些包括食管下括約肌月肌和隔食管韌帶、食管和胃之間銳角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食管下括約肌。它具有括約肌的功能,長約1.5-2.5 cm,靜息時為一高壓區其壓力(LESP)達1.33-4.4 kPa(10-30mmHg)火吞咽時食管下括約肌鬆弛,使食團通過,進人胃內正常人餐後也有生理性胃食管反流,反流物少,可由食物的重力、食管體部容量清除及唾液的化學清除作用,不引起食管效膜的損害,常無臨床症狀。若食管下括約肌張力低下或有頻發鬆弛,就會出現病理性反流。如食管清除力低下,食管我膜容易受損,導致食管炎。過多的胃食管反流尤其是在夜間出現時,因刺激咽部發生咽喉炎,或反流物主要是酸或酸霧)吸人氣道引起氣道痙攣,繼發肺部並發症。目前研究認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是由多種因素促成,概括而言其發生機理歸為兩個方面,一是抗反流的防禦功能下降;二是反流攻擊因子的增強。 一、抗反流的防禦機能下降 (一)食管下括約肌功能不全 研究表明,食管下括約肌壓 (二)食管體部的清除下降 食管體部蠕動減弱,使其對反流物的容量清除下降,唾液分泌減少。也影響反流物的化學清除作用。 (三) 胃排空延緩 約l1/2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有胃排空延緩,這在卧位時格睡前進餐或飲料)容易促發胃食管反流。 (四)食管激膜的屏障作用 食管表層有多層排列緊密的鱗狀上皮細胞覆蓋,我膜表面效液附著,可防胃蛋白酶的消留化;鼓膜表面還有HCO-離子,能中和部分反流的H+,這些組成了食管上皮前的防禦屏障。新膜血流及其酸鹼狀態等是食管上皮層屏障。胃食管反流程度和食管部膜損害程度並不平行,個體差異較大,顯然與食管部膜的屏障作用有關。 二、反流攻擊因子增強 防禦功能下降出現胃食管反流,反流物造成食管效膜損傷。受損的程度與反流物的質和量有關,也和與部膜接觸的時間有關。其中損害食管部膜最強的是胃酸。ph<3時薄膜上皮蛋白變性,同時胃蛋白酶活性增強消化上皮蛋白。研究表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者並無胃酸分泌增多,是因頻繁反流造成食管薄膜酸化,H+穿過食管上皮前的保護層後,繼續破壞上皮層的細胞對「穿透過細胞之間的界線,抵達較深層的上皮細胞,引起細胞死亡,因而食管上皮糜爛、潰瘍、進而促進基底細胞的增生。有胃切。除史或有過多十二指腸胃反流存在時,膽酸、胰酸能增加食管部膜的滲透性,加重胃酸、胃蛋白酶對食管部膜的損害作用。夜間的容量消除和化學清除顯著下降,反流物接觸食管或膜時間延長,容易並發食管炎。 重度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約肌壓下降較明顯,病變發展到Barretts時,食管下括約肌壓變得更低,食管炎治癒後,食管下括約肌壓也不能完全恢復正常。食管炎是動力異常的結果,又可反過來影響LESP功能,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其起動因素則是胃酸和胃蛋白酶。研究還表明,約40%的胃食管反流性疾病患者有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切除或損傷迷走神經可引起胃食管反流性疾病,說明迷走神經異常與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發病可能有關。
8. 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標準是什麼
胃食管反流病的診斷是基於:①有反流症狀;②內鏡下可能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現;③食管過度酸反流的客觀證據。如患者有典型的燒心和反酸症狀,可作出胃食管反流病的初步臨床診斷:內鏡檢查如發現有反流性食管炎並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變,本病診斷可成立。對有典型症狀而內鏡檢查陰性者,行24小時食管pH監測,如證實有食管過度酸反流,診斷成立。
由於24小時食管pH監測需要一定儀器設備且為侵人性檢查,常難於在臨床常規應用。因此,臨床上對疑診為本病而內鏡檢查陰性患者常用質子泵抑制劑(PPI)作試驗性治療(如奧美拉唑每次20mg,每天2次,連用7~14天),如有明顯效果,本病診斷一般可成立。對症狀不典型患者,常需結合內鏡檢查、24小時食管pH監測和試驗性治療進行綜合分析來作出診斷。
9. 食管反流怎麼檢查
胃食管反流病有以下三種病理性類型:
1、非靡爛性反流病,它是指病人有症狀,但胃鏡檢查在食管下端未發現有粘膜破壞;
2、糜爛性食管炎,是指胃鏡下發現食管下端有粘膜損害;
3、巴瑞特食管,指食管下端的鱗狀上皮被化生的柱狀上皮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