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因查詢 » 如何認識蘇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

如何認識蘇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

發布時間: 2022-05-29 16:36:45

A. 如何認識蘇軾的豪放與婉約思想的風格

ls不對哦,蘇軾的詞是婉約詞佔大多數的,豪放詞的數量與他的婉約詞相比並不多。但是由於蘇軾的豪放詞獨樹一格,且本身詞就是風月場出身,說白了詞在宋以前是不上檯面的,所以蘇軾的豪放詞反而比婉約詞更出名。
蘇軾的豪放詞,如唐圭璋所說:內容廣闊,氣魄雄偉,語言樸素,一反過去的綺羅香澤及離情別緒的局限,是宋詞跨時代的革新。他的豪放詞不拘音律,大開大合之間見其胸懷曠達,性情豪放,文筆清雄。
而其婉約詞,或幽峭,或俊逸,或高古,或韶秀,聲情並茂,相較於傳統的婉約詞,在內容上塵俗的成分較少,情感的成分增加,藝術上濃煙的成分減少,而更為溫雅。

B. 蘇軾詩詞的風格是什麼

豪放詞風。蘇軾開創了豪放詞風,是豪放詞的代表,他能夠藉助瑰麗恢宏的意象來抒發慷慨豪情,將充沛激昂或悲壯蒼涼的激情融入詞中,並開拓了詞的寫作范圍。

蘇詞的豪放詞有氣勢豪邁飛動、場景宏闊雄壯的特點。蘇軾的詞注重抒情言志,直抒胸臆,自由豪放。蘇軾作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文學家之一,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和淵博的學識積累,加之以文人自覺的創新意識,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詩歌特點,開創了一派詩風。

(2)如何認識蘇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擴展閱讀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縱橫恣肆;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為「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C. 蘇軾豪放詩風形成原因

主要是官場失意引起的!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黃、秦、晁、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D. 蘇軾的豪放派詞風是如何形成的

為什麼東坡能沖破舊的音律束縛,別樹一幟,唱出雄放之歌,開創具有獨特豪放的詞風呢?

首先是客觀方面的原因,文學本身的發展規律和時代的要求促使蘇軾去創作實踐。文學的發展,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所謂「文律運周,日新其業。變則可久,通則不乏」。②這是劉勰對文學本身發展規律、社會時代的推動和要求的高明之見。如果詞僅應歌之作,僅寫男女相思、花間酒下的傷別、孤獨寂寞惆悵的情懷,僅作婉約之態,那是不符合詞史發展規律的。詞原是民間之物,題材寬廣,思想活潑,風格清新,作為一種新興詩體,本有著強烈的生命力,可惜晚唐溫庭筠等花間派詞人在發展詞令同時,卻把詞引向了「艷科」的小徑,只要求詞體反映柔美的情思和意境,那是很片面的,束縛了詞體的發展。如若不能應時演變,而因循傳統低吟淺唱,不但不能繼續發展,而且境界會越來越狹,道路會愈來愈窄。蘇軾「以詞還詞」,完其本色,像先前詩人一樣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作為題材,自由抒發自己的襟懷,做到了「天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③開啟了一代之風。再加上北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新興歌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由於詞本身又具有長短句的形式,比較活潑自由,它突破了五言、七言詩的束縛,有利於表現和反映北宋當時日趨復雜化了的社會生活。因此,詞這種文學樣式本身已急需詞人起來改變那種一花獨放、一鳥獨鳴的沉悶單調的局面。蘇軾「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④的豪放詞也就順應而生了。

當然,前代和同時代作家格力剛健之作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詞最初發端於隋唐民間,而其一問世,格力剛健的豪放詞就存在。中唐以後,李白、杜甫詩中廣闊的題材、壯闊的境界,被蘇軾帶進了他的詞作當中。再有北宋一些著名文人在政治上都有比較大的抱負,他們不滿晚唐五代以來卑靡的文風,故掀起了文學革新運動,餘波所及,在詞壇上也起了影響。在范仲淹的詞里已有一些風格豪放的作品,如《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表現了蒼涼勁拔的特色,開拓了新的詞境,創造出新的腔調,發豪放派詞風之先聲。蘇軾則繼承了他們的作風,把雄壯豪邁的氣概融入淺唱淺吟之中,公然向傳統詞風挑戰,提出了要詞壇上「自是一家」別樹一幟。

文學藝術是現實生活在作家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所以它必然帶上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個性色彩。因此,蘇軾的自身因素是豪放詞風形成的又一個主要原因。蘇軾學養甚深,可一生屢遭讒害。可以貶謫黃州為界,將他一生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充滿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和社會歷史責任感。到了後期,已滲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內佛,以求身處逆境時的精神解脫,顯著特點是「雜」。儒家的淑世精神與佛道化解人生苦難的虛幻意識互補,使他的人生觀沒有發展到對社會人生的厭惡和傷感,他以佛老莊禪超物我齊生死的空無思想化解人生憂患的同時,亦含有一種儒家士大夫在惡劣的社會政治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挺立的意味。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終保持做人的氣節,佛老的靜達曠放用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氣來支撐,成就虛靜高潔的心靈和淡泊超逸的人格。故蘇軾「最深於性命自得」之際,懂得生活的藝術,具有坦盪堅貞的品格,隨緣放曠的文心和風流瀟灑的氣度,他的詞,不過是這一人格的外在表現形式。

蘇軾的豪放詞風首先體現在對詞境的開拓。

南宋胡寅曾經說過:「詞曲至東坡,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婉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逸懷浩氣超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為皂隸,而耆卿為輿台矣」。⑤詞至東坡為一大變。在這以前,從《花間》至柳永,始終不脫「詞為艷科」的范圍。這些花柳之詞「緣情而綺靡」,婉約而細膩,多以香詞艷語寫男女戀情。至蘇軾則抒發磊落縱橫豪放之襟懷,充分表現作者的人格個性,一掃晚唐,五代以來文人詞柔靡纖弱的詞風,創造出高遠、清新的意境和豪邁奔放的風格。由「歌者的詞」轉變為「士大夫」的詞。正如他自己提倡的「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健,能以開朗豪邁的語調,慷慨激越的情感,創造出雄渾開闊、豪邁奔放、情致高遠的意境。如《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馬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這首詞是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也是他自己都認為得意的作品。當時,他致書鮮於馬駿說:「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數日前獵於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破壯觀也。」可見他以柳永為對手,有志於改變《花間》以來柔媚的詞風,創豪雄之詞境。詞的上片著重寫出獵時的壯闊場景,開篇便曰:「老夫聊發少年狂」。狂者,豪情也。這首詞通篇縱情放筆,氣概豪邁,一個「狂」字貫穿全篇。看,今日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卷平岡」,千騎賓士,騰空越野,好一幅壯觀的出獵場面!「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兒來了。告訴全城人都跟隨他去打獵,這是何等豪興!射虎,壯舉也,孫郎,三國時代叱吒風雲人物。孫郎射虎,在風華正茂之年,作者以其自比,可見其英雄豪氣,不減當年孫郎,亦是「聊發少年狂」也。下片進一步寫詞人「少年狂」的胸懷,抒發打獵激發起來的壯志豪情。「酒酣胸膽尚開張」,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鬢微霜,又何妨」,鬢邊添了幾根白頭發,又有什麼要緊呢?「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作者是多麼想為朝廷效力呀,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加以錄用,把邊事委託他,他也要像魏尚那樣,建功報國。一個「何日」把詞人那種亟待盼望的殷切心情表現得極為生動。未尾詞人斬釘截鐵地表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這里一「挽」、一「望」、一「射」,三個連續動作,寫出了詞人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誓為國效力,馳騁沙場的豪情。「射天狼」就更形象地道出了詞人抗擊敵人、保家為國的志向。這首詞上片出獵,下片請戰,場面熱烈,情豪志壯,把詞中歷來香艷軟媚的兒女情,換成了報國立功、剛強壯武的英雄氣了。這是東坡對溫柳為代表的傳統詞風的挑戰,他以「攬轡澄清」之志,寫慷慨豪雄之詞,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境。

蘇軾的「以詩為詞」,對詞內容題材的擴大,也是其豪放詞風的重要體現。

詞之有蘇軾,猶詩之有李白,運用天才的創造力,採集新的題材,開辟新的詞境。他的豪放詞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善於通過豐富的想像和大膽的誇張來表現自己的情感,風格上具有豪邁、奔放、縱橫自如的特色。蘇軾以前,詞的范圍很小,限制很多,受格律的約束嚴重,倚聲填詞,以歌妓口吻作詞以便女聲演唱,多數是作為歌兒舞女伴唱之用,成為音樂的附屬品,為的是娛賓遣興。這樣就確立了詩庄詞媚,詩雅詞俗的分野。到蘇軾出來,詞的題材取向從應歌回歸到表現自我,並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題材,故蘇詞多感事之作,只當詞是詩的一體,凡可以入詩的就都可以入詞。詞可以詠史,可以弔古,可以說理,可以談禪,可以用象徵寄託幽妙之思,可以借音節述悲壯或怨抑之懷,諸如人生的感慨,仕途的升沉,親友的聚散,自然景物的欣賞等,都可入詞,這是詞的一大解放。其風格既有李白的豪放磊落,同時又有杜甫的沉鬱悲愴。用詩之雅來改造詞之俗,主張寫詞也要像詩一樣表達詞人的性情,既可以寫人生之遭際,反映社會盛衰和歷史浮沉,又可以如唐詩般高華悲壯、天風浩盪。

蘇軾的以詩為詞,首先指的是詞所反映的生活內容的擴大,即題材的擴大。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詞,實為詞中的創格。有反映愛國之情的,也有描繪農村風光的,更有思念親友、抒發自己人生感慨之作,都是對詞的題材內容的突破,把詞引向正統詩文的道路,向「士大夫化」發展。如蘇軾懷古抒情之作,境界雄奇闊大,《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據俞文豹《吹劍錄》記載:「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東坡為之絕倒」。這故事說明了蘇詞的豪放風格。清代詞論家徐謂東坡詞「自有橫塑氣概,固是英雄本色。」⑥在《東坡樂府》中,最具有這種英雄氣概的代表作,恐怕要首推這篇被譽為「千古絕唱」的《赤壁懷古》了。當時,由於蘇軾詩文諷喻新法,為新派官僚羅織論罪貶謫到黃州,這首詞是他游賞黃岡城外的赤壁磯時寫下的。此詞上片,先即地寫景,為英雄人物出場鋪墊。開篇從滾滾東流的長江著筆,用「浪淘盡」,把大江與歷史風流人物聯系起來,布置了一個極為廣闊而悠久的空間時間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洶涌奔騰,又使人想見風流人物的卓葷氣概,更可體味到作者兀立江岸憑吊勝地才人所誘發的起伏激盪的心潮,氣魄極大,筆力非凡。接著「故壘」兩句,點出這里是傳說中的古代赤壁戰場。以下「亂石」三句,集中描寫赤壁雄奇壯闊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亂地高插雲霄,洶涌的駭浪猛烈地搏擊著江岸,滔滔的江流捲起千萬堆澎湃的雪浪,這種從不同角度而又訴諸於不同感覺的濃墨健筆的生動描寫,一掃平庸萎靡的氣氛,把讀者頓時帶進一個奔馬轟雷,驚心動魄的奇險境界,使人心胸為之開擴,精神為之振奮!「江山如畫」這明白精切,脫口而出的贊美,應是作者和讀者從以上藝術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偉畫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結論。「地靈人傑」,錦綉山河必然產生、哺育有吸引無數出色的英雄,三國正是人才輩出的時代,真可說是「一時多少豪傑!」上片重在寫景,下片則緊承「豪傑」二字,重寫人物,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將領周瑜的形象。作者在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挑選足以表現人物個性的素材,經過藝術集中、提煉和加工,從幾個方面把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在寫赤壁之戰前,忽插入「小喬初嫁了」這一生活細節,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見出周瑜的豐姿瀟灑、韶華似錦、年輕有為,足以令人艷羨。「雄姿英發,羽扇綸巾」,是從肖像、儀態上描寫周瑜束裝儒雅,風度翩翩。「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抓住了火攻水戰的特點,精切地概括了整個戰爭的勝利場景。詞中只用「灰飛煙滅」四字,就將曹軍的慘刨情景形容殆盡。試看,在滾滾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異不凡的青年將軍周瑜,談笑自若地指揮水軍,抗禦橫江而來,不可一世的強敵,使對方的萬艘舳艫,頓時化為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勢!蘇軾為什麼如此向慕周瑜?這是因為他覺察到北宋國力的軟弱和遼夏軍事政權的嚴重威脅,他時刻關心邊庭戰事,有著一腔報國疆場的熱忱。面對邊疆危機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多麼渴望有如三國那樣稱雄一時的豪傑人物,來扭轉這很不景氣的現狀呵!這正是作者所要緬懷赤壁之戰,並精心塑造導演這一戰爭活劇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機。然而,眼前的政治現實和詞人被貶黃州的坎坷處境,卻同他振興王朝的祈望和有志報國的壯懷大相抵悟,所以當詞人一旦從「神遊故國」跌入現實,就不免思緒深沉,頓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發出自笑多情、光陰虛擲的嘆惋了。然而人生幾何,何苦讓種種「閑愁」縈回我心,還是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吧!「一尊還酹江月」,玩味著這言近意遠的詩句,一位襟懷超曠、識度明達、善於自解自慰的詩人,彷彿就浮現在我們眼前。詞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猶如在高原闊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迴旋,隨即繼續流向曠遠的前方。這是歷史與現狀、理想與實際經過尖銳的沖突之後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種反映,這種感情跌宕,使讀者感到真實,從某種意義上說,更能引起讀者的思考。這首詞從總的方面來看,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雲,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筆揮灑,卻也襯以諧婉之句,英俊將軍與妙齡美人相映生輝,昂奮豪情與感慨超曠的思緒迭相遞轉,做到了庄中含諧,直中有曲。特別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氣魄和藝術力量,塑造了一個英氣勃發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為用詞體表達重大的社會題材,開拓了新的道路,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懷念親友方面題材的代表作之一《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它落想奇拔,蹊徑獨辟,極富浪漫色彩。是歷來公認的中秋詞中的絕唱。在表現上,本詞前半縱寫,後半橫敘。前半高屋建甌,後半峰迴路轉,前半是對古老神話傳說、故事筆記的推陳出新。後半白描素寫,人月雙濟。它名為演繹物理,實則闡釋人生。筆勢錯綜迥環,搖曳有力。布局上,本詞上片凌空而起,入虛處似;下片波瀾層疊,返虛轉實。最後虛實相縈,紆徐作結。豪宮中自有謹飭之致。抒人生感懷之作《行香子·清夜無塵》表現了蘇軾在心情苦悶之時,尋求自我解脫的方法。善於從困擾、紛爭、痛苦中自我解脫,豪放達觀,這正是蘇軾人生態度的特點。這首詞在題材內容和表現方式等方面都與傳統婉約詞相異,是東坡詞中風格曠達的作品。《浣溪沙》農村詞五首作者把詞的題材擴大到農村,寫農民的勞動生活。這一組詞,筆調極明快,寫來生意盎然,興會無窮。作者勾勒出了一副農村耕織圖,他把鳥苔蟲魚草木等自然風光,還有男女老幼活躍的姿態,都細致而有聲地寫進詞中,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在蘇軾以前,還沒文人採用過這類題材,蘇軾能把他的創作視野擴展到農村方面,是他在題材和詞境方面的拓展。

蘇軾的「以詩為詞」也是對詞體革新的一大貢獻,在他之前的「曲子詞」的曲子,基本上是「輕音樂」,因而其「詞」也相應的是「軟性文學」,讀之讓人筋骨酥軟,到了蘇軾,除了將詞題小序發展起來,作詞寓以詩人句法外,還引議論入詞,在詞中大量用經子典故,以散文句法入詞,從創作形式上改造了詞體的各個方面,詞的面貌為之一變。如《水調歌頭·快哉亭作》,這首詞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熔為一爐,表現作者身處逆境,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精神世界,及其詞作雄奇奔放的風格。上片是用虛實結合的筆法,描寫快哉亭下及其遠處的勝景。「長記平山堂上」五句,是回憶鏡頭,又是現實描寫。這種以憶景寫景的筆法,確實比較新穎別致,使人耳目為之一新。詞人為何對那消逝在煙雨迷茫中的「孤鴻」,如此記憶猶新,久久難忘記呢?聯系詞人身受貶斥,「杳杳沒孤鴻」句中所寄寓的感慨,也就不言而喻了,盡管詞人被貶謫黃州,但他能曠達超脫,怡然自得,陶醉在「山色有無中」的佳境之中。下片先寫江平如鏡,緊接著,瞬息間突然濤瀾洶涌,可謂巨大變化也。但詞人並沒有繼續描寫江面上的風雲開闔,漁翁與風浪搏鬥的「動心駭目」的場面,他卻把筆鋒一轉,引用典故,就風的雌雄大發議論,去探索人生的哲理。蘇軾故意挑剔宋玉的毛病,一本正經地引經據典,批評「蘭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籟」。《莊子·齊物論》中有關於天籟、地籟、人籟的議論。風者,「天籟」也,乃是大自然演奏的樂曲,把它分什麼雌雄不是很可笑嗎?最後陡然又用「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頓住。「浩然氣」典出於《孟子·公孫丑上》,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東坡所謂「浩然氣」即由此而來,他從老漁翁與風浪的搏鬥中,悟出了做人應當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點浩然氣」,⑦剛直不阿,坦然自適,在任何境遇中,就能處之泰然,如同領略「千里快哉風」的那樣舒適快意。蘇軾這種豪邁的氣概,探索人生的精神,顯然具有積極的社會意義。這首詞與一般寫景抒情詞迥然不同,它表現了以散文入詞,以議論入詞的特色。它的議論,又非同凡響,其中寄寓著對人生的探索,蘊含著深邃的哲理,因而「其精微超曠,真足以開拓心胸,推倒豪傑」⑧.

蘇軾以詩為詞改變了詞的舊傳統,增加了詞的內容,豐富了詞的體式,促使詞發展成為獨立的抒情詩樣式。蘇軾一面革新新詞體,一面又維護與保持詞的特點,注意發揮詞體聲調協律、句式參差和用韻錯落等長處,或縱橫馳騁,窮極變化,或舒捲自如、深婉不迫,創造了他的古近體詩所未能有的獨特的詞境。蘇軾不愧為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創作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其最主要的是為詞這種文學樣式品位的提高開辟了道路,准備了條件。他的豪放詞開創了一種與詩相通的,雄壯豪放,開闊高朗的藝術風格,對辛棄疾等後代詞人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E. 蘇軾詞的藝術風格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一、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

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如《水調歌頭懷子由》。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如《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簡介

蘇軾是宋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家,他以卓越的天才、廣博的學識、開朗的胸襟,寫出了大量輝煌的詩、文、詞,表達了自己一生的真實經歷和和豐富的思想情感。

蘇軾詞內容廣闊,氣魄雄偉,語言樸素,一反過去綺羅香澤及離情別緒的局限,是宋詞空前的劃時代的革新,也是宋詞進一步的發展。

蘇軾是北宋時期卓有貢獻的詞人,他不但力倡以詩為詞,改革唐五代以來彌漫詞壇的淫靡之風,而且在創作實踐中。

全面繼承了前人詞作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作的題材范圍,豐富了詞作的思想內容,提高了詞作的文學地位。

蘇軾於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6](1037年1月8日)出生於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蘇味道之後。蘇軾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奮」的「蘇老泉」。

蘇洵發奮雖晚,但是很用功。蘇軾其名「軾」原意為車前的扶手,取其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慶歷八年(1048年),蘇洵因父喪居家,閉戶讀書,把自己以學識品行教授給蘇軾與幼子蘇轍。

(5)如何認識蘇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擴展閱讀

蘇東坡詞的多樣化風格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變歌者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側重表現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這是對詞的一大解放。

蘇軾一生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感情豐富,故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回轉者有之,綺麗絕艷者有之。

即不能以「豪放」一詞囊括,也不能用「婉約」一語標稱,就風格而言,蘇詞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

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辭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詞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建。

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來的的確豪氣逼人。

但蘇軾同樣有不少言情詠物之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喋戀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來確也婀娜委婉。故蘇詞風格多姿多彩,確具大家風范。

F. 蘇軾不同時期詞(詩)的風格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

1、豪放風格。這是蘇軾故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於狂怪叫囂。

2、曠達風格。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

3、婉約風格。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主要是內容側重兒女風情。結構深細慎密,重視音律諧婉,語言圓潤,清新綺麗,具有一種柔婉之美。但內容比較狹窄。

(6)如何認識蘇軾風格形成的內在原因擴展閱讀

文學成就:蘇詞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

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蘇軾對詞的變革,基於他詩詞一體的詞學觀念和「自成一家」的創作主張。自晚唐、五代以來,詞一直被視為「小道」。柳永雖然一生專力寫詞,推進了詞體的發展,但卻未能提高詞的文學地位。

G. 蘇軾的人生經歷對他詞的風格的形成有什麼影響

蘇軾具有以儒學體系為根本的人生思想,但仕途的坎坷又使他充滿出世與入世的矛盾,又由於浸染釋、道的思想而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具體則表現為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在詩、文、詞諸方面都有傑出成就,又兼精書法、繪畫。堪稱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詩歌想像力豐富,清新活潑,富有情趣,開詩歌一代新風。他的散文,生動自然,有創造性,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詞,一掃當時綺艷柔靡的風尚,清新勁健,風格豪放,著有《蘇東坡集》,《東坡樂府》。然而,蘇軾讓後代文人普遍熱愛,受到他們景仰的主要原因還有他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進退自如,寵辱不驚。從來沒有一個人能像蘇軾那樣,把封建社會中士人的兩種主要用世態度用同一種價值尺度予以整合。他能處變不驚,無往而不可。那麼,作為一代名家的蘇軾,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首先,良好的家庭環境賦予他深刻的儒家思想。一生的仕途生涯是其實現經世濟民思想的重要過程。 蘇軾出生在一個富有文學傳統的家庭,祖父蘇序好讀書,善作詩。父親蘇洵是古文名家,曾對蘇軾和其弟蘇轍悉心指導。母親程氏有知識且深明大義,曾為幼年的蘇軾講述《後漢書•范滂傳》,以古代志士的事跡勉勵獨生子砥勵名節。當蘇軾21歲離蜀進京時,他的學識修養已經相當成熟了。當然,我們也可以想像,這時候的蘇軾,是懷著大用於天下的雄心壯志的。在此以後的仕途生涯,恰恰是他實現儒家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的重要過程。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他22歲中進士,26歲又中制科優入三等(宋代的最高等),入仕後奮厲有用士之志。他為人坦盪,講究風節,有志於改革朝政且勇於進言,而且注重政策的實際效果。為此,在王安石新法之初他上書反對,結果被謫至密州。密州之遷是他在仕途上的第一次挫折。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蘇軾是如何對待的呢?我們可以從他在當時寫的《江城子•密州出獵》中略窺一斑。 其次,坎坷的任途生涯又令蘇軾的思想充滿著出世與入世的矛盾 自22歲進士以來,蘇軾一直在宦海中沉浮。神宗熙寧年間新法實施,蘇軾雖然有志於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狀況,但不主張遽變,反對「求之過急」,於是接連上書反對,自請外任,先後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處地方官。後因作詩被指為「謗訕」朝廷,在湖州被捕入獄。又於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被貶為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團練副使。哲宗元佑年間,保守派執政,又因反對盡廢新法而再度外調。紹聖初年,新黨上台,被遠貶惠州(今廣東省惠陽縣)、儋州(今海南島),與黎族人民一起過著艱苦的生活。後遇赦北歸,病死在常州。可以說蘇軾的一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歲那年因「烏台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後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自題金山畫像》)這雖然是其對政治事業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其坎坷的仕途生涯。這樣的經歷使他的內心充滿了重重矛盾。 第三,浸染釋、道的思想又令蘇軾形成外儒內道的作風 並非蘇軾對苦難麻木不仁,對加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來順受,他是在以一種全新的人生態度來對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窮的堅毅精神、老莊輕視有限時空和物質環境的超載態度以及禪宗以平常心對待一切變故的觀念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種以儒學體系為根本而浸染釋、道的思想是蘇軾人生觀的哲學基礎,這跟他讀書的過程有莫大關系。 第四,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是其人生觀的最終表現形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蘇軾對沉浮榮辱持有冷靜、曠達的態度,這在蘇詩也中有充分的體現。

H. 蘇軾詩詞的風格特點

蘇軾詞風大約可分三類:
1、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2、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
3、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I. 蘇軾的風格

蘇東坡的多樣詞風

蘇東坡不忮不求,隨時隨地吟詩作賦,批評臧否,純然表達心之所感。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他的本性,亦庄亦諧,生動有力。他感受敏銳,思想透徹,寫作優美,作為勇敢,絕不為本身利益而動搖,也不因俗見而改變。他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重要成員,其詩能不受成規束縛,形成「以文為詩」「以才學為詩」富有理趣的「東坡體」;其詞突破了傳統詞的題材限制,擴大了詞境,他以詩為詞,開創了宋詞的新時代,不愧為宋代文學發展到頂峰時期的一位偉大作家。

(1)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

蘇東坡是詞史上一個詞派的開創者,是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的揭幕人.蘇詞內容充實,風格多樣,故為當世學人所崇尚;北宋之後,蘇詞對南北兩方均有浣影響:在北方,《東坡樂府》盛行於中州,著名詞人蔡松年、吳激、元好問《中州集》所搜集的詞作,幾乎都以蘇詞為依歸;在南宋,葉夢得、陳與義、張孝祥、辛棄疾等,他們的愛國詞成為南宋詞壇的主流,直至元與南宋滅亡,蘇詞一直滋養和影響著後世的詞人。

(1) 蘇東坡詞的多樣化風格

蘇軾「以詩為詞」,使詞成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變歌者之詞為士大夫之詞,側重表現作者的精神面貌和審美情趣,這是對詞的一大解放。蘇軾一生經歷坎坷,思想復雜,感情豐富,故其詞作內容廣泛,風格多樣:豪爽曠放者有之,婉約蘊藉者有之,清透淡逸者有之,古雅峭拔者有之,清麗回轉者有之,綺麗絕艷者有之,即不能以「豪放」一詞囊括,也不能用「婉約」一語標稱,就風格而言,蘇詞是又能豪放,又能婉約,兩種風格非但不相互排斥,而且是剛柔相濟,即蘇軾自謂的「剛健含婀娜」。(注4)後人認為蘇詞風格豪放,目之為豪放之宗,主要是指的是其能以雄放之筆遣辭馳騁,意境超脫,擴大了詞境,打破了詞的「法度」常規,並非專指氣勢豪邁、氣象恢弘、筆力剛建。毫無疑問,這也確實是他的一種風格,《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代表。「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讀來的的確豪氣逼人;但蘇軾同樣有不少言情詠物之作,《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喋戀花·春景》是其代表。「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讀來確也婀娜委婉。故蘇詞風格多姿多彩,確具大家風范。(注5)

三、蘇東坡的魅力人格和多樣化詞風相輔相成

蘇東坡的一生,是本性自然流露的一生,其人品與詞風相輔相成,相映成趣,正是文如其人,詞風天然,他是中國文學史上風華絕代的曠世奇才。

(1)蘇東坡的思想與人格

被貶黃州是蘇軾思想的重要轉折點,前期以儒家思想為主,後期又參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內佛。儒家的淑世精神與佛道化解人生苦難的虛幻意識互補,使他的人生觀未發展到對社會人生的厭惡和傷感,他在經以佛老莊禪超物我、齊生死的虛無思想化解人生憂患的同時,亦含有一種儒家士大夫在惡劣社會政治環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他那種談笑與生死之際的曠達情懷,歷經磨難而始終樂觀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遙、隨緣自適的生活態度,正是這三種思想合力的結果。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終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氣節;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氣,支撐著佛老的靜達曠放,成就其虛靜高潔的心態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輩子具有坦盪堅貞的品格、隨緣自適的心態和風流瀟灑的氣度。(注6)

也正是蘇東坡有這樣的人格特點,他的詞也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其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相映成趣的。

(2)《定風波》為例,看蘇軾的詞風和人格魅力

元豐二年,蘇軾因「託事以諷」寫了一些與王安石變法有關的詩文,被人彈劾為「包藏禍心」,於是在湖州任上被捕,入御史台獄。這就是文學史上著名的「烏台史案」。出獄後,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定風波》這首詞就是他謫居黃州時所作: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詞寫於元豐五年春天,他到黃岡東南三十里的沙湖相看新買的農田,路上遇雨,因為沒帶雨具,同行人都怨聲哀嘆,惟有蘇軾從容不迫,泰然視之。事後,他便寫了這首詞來記述這次經歷。(注7)詞的上片開門見山,點名題目。驟雨突至,撲面而來,穿林打葉,聲聲入耳,然而詩人此時卻不慌不忙,漫步徐行,且吟且嘯,快樂無比。夕陽西下,一抹斜陽籠罩著山頂,似乎在迎接著詩人。此時此刻,詩人原來的酒意經過風雨的洗禮。早已消散,回望剛剛走過的風雨蕭瑟處,斜陽已收起了光輝,一切都消失了。經過陣風驟雨,得來的往往是輕松平靜的愜意。自然界如此,人生路途上又何嘗不是這樣。這里所寫的是詩人經歷風雨的感受,又何嘗不是他對自己經歷一切政治風雲的體驗與反省?這是一首抒情詞,更是一首哲理詞,塑造出一位在煙雨中吟嘯徐行的人物形象,使我們領悟到一種超然於利害得失之上的人生觀與處世態度。(注8)

蘇軾一生任途坎坷,曾多次遭到貶官,曾先後被貶到黃州、惠州、譫州等地。但政治上的一次次打擊、迫害並沒有泯滅他的政治理想和拯濟蒼生的信念。蘇軾思想復雜,儒、釋道三種思想在他腦中是統一而不矛盾的,他平生傾慕賈誼、陸,政治上他主張「法相因則事易成,事有漸則民不驚」;生活上他認為「游於物之外」則「無所往而不樂」,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以安然自得的態度來對待每件事。所以,他雖一再貶官,卻能泰然處之,內心曠達,處變不驚。他每到地方上任後,始終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關心人民,格盡職守。他雖然碾轉遷徙,但每到一處都興修水利、賑濟災民、減免賦稅、體察民情。這些造福百姓的政績深受百姓的歡迎,他的處境也得到當地百姓的同情。在當地,雖然條件艱苦,但他依舊沒有改變對生活的樂觀態度和旺盛的創作熱情,即使遠貶惠、瞻時期,他也能夠隨遇而安,不但沒有被困難嚇倒,反而出現了又一次的創作豐收。這期間他寫了大量詩詞與書札散文,詩風恬淡超撥、精深華妙,成為蘇軾一生創作的最後錦銹。

蘇軾一生積極入世,是封建時代仁政愛民的清廉官吏的代表。他多才多藝,成就斐燃。他的思想、作品以及他的為人,都為後世所欽佩景仰。他的光輝形象將永垂史冊,他的人格魅力將永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是河南汝州人,從蘇東坡傳記和很多資料獲知,他曾在汝州生活三年,任團練副使等小職,他對汝州情有獨鍾,汝州東二十五公里處,有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三蘇墳。一九八七年高中畢業時,我和同學們騎單車去拜訪,今年暑假,我特意帶兒子前往,根據導游介紹,蘇東坡確實埋葬於此,其弟蘇轍為了陪伴兄長,也隨其後葬於此,而他們的父親蘇洵則是衣冠冢。

J. 蘇軾詞的藝術特徵及其影響

蘇軾詞風可分三類:
一、豪放風格
這是蘇軾刻意追求的理想風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帶悲涼的感情融入詞中,寫人狀物以慷慨豪邁的形象和闊大雄壯的場面取勝; 如《江城子 密州出獵》、《念奴嬌 赤壁懷古》。
二、曠達風格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如《水調歌頭 懷子由》。

三、婉約風格
蘇軾婉約詞的數量在其詞的總數中佔有絕對多的比例,這些詞感情純正深婉,格調健康高遠,也是對傳統婉約詞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如《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影響:
蘇詞在詞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為詞的的開拓了新天地。蘇軾以其奔放的才情,將詞筆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諸如懷古記游、寫景詠物、親情友誼、田園風光以及參禪說理等等,突破詞「艷科的」定見,把詞的社會功用提到與詩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現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與精神面貌。蘇軾有意突破「詩庄詞媚」的界限,以自由揮灑的文筆,定了大量風格豪放之作,開一代新詞風。他以詩境

詩語入詞,形成了蘇詞「以詩為詞」的特點,同時也改變了詞完全從司於音樂的地位,使詞向獨立的抒情詩體方向發展。豪放是蘇詞的主體風格,而在豪放中時有曠達情懷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獵》、《念媽嬌赤壁懷古》。抒發追求理想、熱愛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調歌頭懷子由》。愛情詞與詠物詞的風格則以婉約見長。如《江城子掉亡》、《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