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唐卡的顏色是怎樣調制的
擴展閱讀

唐卡的顏色是怎樣調制的

發布時間: 2023-03-23 01:47:12

⑴ 唐卡顏料的材質是什麼

  1. 傳統的唐卡用的是礦物顏料。

  2. 這種顏料,可以歷經千百年而不變色。

  3. 唐卡繪畫顏料選用非常考究,分礦物性和植物性的兩種來源。

  4. 藏傳礦物顏料中的五個主色是白、石黃、大紅、藏青和石綠。

唐卡, 意為展開的畫攜弊擾, 是一種工筆彩繪帶錦緞邊的卷軸佛畫, 主要懸掛於寺院和民舍, 供佛徒香客膜拜頂禮, 千卜鋒百年來, 在信仰藏傳佛教的地區廣為流傳。

唐卡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譯,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題材內容涉及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諸多領域;傳世唐卡大都是藏傳辯旦佛教和本教作品。

⑵ 請問哪位朋友可以告訴我唐卡如何製作

西藏唐卡構圖嚴謹、均衡、豐滿,布局上疏密參差,以虛濟實,活潑多變。畫法上主要有工筆重彩與白描種種,首先按照造像量度標准起稿,面部五官、頭、胸、腰等各個部位的比例均有嚴格的要求。然後著色,用色上強調對比,講究色彩富麗,追求金碧輝煌的效果,並用點金和其他中和色統一畫面。最後線描,線條勾勒,一種線粗細一致、剛柔相濟,另一種運筆有粗有細,頓挫變化,隨畫面的區別而運用,有的線條粗獷有力,有的圓潤流暢,均能達到傳神動人的效果。

繪制唐卡前首先要根據畫面的大小來選擇尺寸合適的畫布,沿畫布的四邊把它縫在一個細木畫框上,畫框的四條框都是用和普通鉛筆粗細差不多的樹枝製成,把細木畫框上的畫布綳緊,再用結實繩子把細木畫框牢牢地綁在大畫架"唐卓"上面,按"之"字形的繩路式樣把細木畫框的四個邊同大畫架的四個邊綁在一起。

畫布一般是淺色畫布,不要太厚大硬。畫布太厚太硬容易使顏料剝落和皺裂。最合適的畫布是織工細密的純白府綢或棉布,沒有圖案的白絲綢做畫布也非常合適。有的唐卡尺幅很大,用一塊畫布根本不夠,這樣只好把好幾塊畫布用非常細密的針腳縫合在一起,縫好的幾塊布的接縫處不能有礙於唐卡畫面的完整。

把畫布固定在"唐卓"上之後,就著手進行以下工作:首先在畫布上塗上薄薄一層膠水作為"底色",然後晾乾。塗淡膠的目的是防止畫布吸附,滲入顏料;防止顏料在畫布上"變花",使顏料塗上面布時不會失掉本色。此後,再薄塗一層有石灰的糨糊。等第二層塗料干後把畫布鋪到木板或桌面之類的平坦地方,用一塊玻璃或貝殼、圓石等光滑的東西反復摩擦畫布面,直到畫布的布紋看不見時為止。

接下來便是畫出主要的定位線。其中有邊線、中心垂直線、兩條對角線和其他所需要標出的輪廓線。用炭筆畫出佛像的素描草圖"白畫"之後,再用墨勾成墨線,通常稱墨線草圖即線描草圖為"黑畫"。勾墨之後再根據畫面描繪的水泊、河流、岩石、山丘、樹木、雲霧等景物的不同,在不同的景物上塗上相應的顏色。一次只上一種色,先上淺色,後上深色。繪佛像時,先繪蓮花座,再畫布飾,然後畫佛身,眼睛先空著。畫背景時,先淺色後深色。把上面所說的部分畫完後,用金色畫衣服上的圖案,故稱這些金色圖案為「金畫」。一些畫面裝飾和畫面其他地方也用金色來勾邊,稱「金線」。最後悶森,將所有需要用墨勾的線再勾勒一遍,然後再畫上眼睛。點睛以後,這幅作品就算完成了。

畫面上圍繞佛像留出的空白還要畫上景物或其他由「地、水、火、風」四原素組成的無生命的物體,也可以畫上人們樂見的眾生有情。
各國各地區的繪畢陸畫中,傳統的繪畫裝飾景物在他們的繪畫作品中占據了支配地位。其中有些國家和地區的繪畫裝飾風格直接影響了西藏藝術。例如:
印度繪畫中所用的飾景通常是舒適華貴的房屋、菩提樹、各種作供品用的鮮花、各種吉祥物,還有珠寶項鏈。
中原漢地的繪畫大多是表現繁榮昌盛的象徵物,裝飾精美的長袍和衣服,精雕細刻的座椅,還有一些詼諧幽默的場面。
克什米爾的繪畫飾景有水生動物、湖泊、池塘和森林,還有葯用植物、香燭等圖案。
尼泊爾的藝術家一般描繪彩虹、雲彩、用珍貴的寶石裝飾的樹,各種顏色的家禽和烏等。
藏地的藝術家描繪岩石、雪山、草原風光,綴滿流蘇的華蓋,嬉戲的野獸。

除了用水色(指用水調和的顏料,猶如現在的水粉和水彩)畫的唐卡外,還有另外三種類型的唐卡:金唐(金色唐卡)、朱紅唐(朱紅唐卡);黑唐(黑色唐卡)。這三種唐卡的名字來自於唐卡空白背景所填的顏色名稱。也就是說,金唐的背景全是金色;朱紅唐的背景全是硃砂色;黑唐的背景則全是黑色。以上三種唐卡所有顏料都螞數畝摻有石灰和膠水,輪廓線必須用與底色對比度鮮明的色彩繪制。如金唐,它的底色是金色,就用硃砂畫輪廓線;朱紅唐和黑唐的底色是硃色和黑色,就用金色畫輪廓線。假如沒有金色,黑唐的輪廓線可以用硃砂來畫。

在一幅金唐中通常只有嘴、眼睛、指甲、毛發等處使用其他色彩;在朱紅唐和黑唐中,使用水色的地方與金唐有所不同,在唐卡習墨的地方也可以使用焦麥水,這樣畫面光潔平坦。

一般可在木板印製的佛像上塗上水色。如果要將版印唐卡製成久色唐卡,在神佛像輪廓由木版印出後,藝術家便要對畫面進行一次細致的處理。用炭筆把木版印的輪廓線勾勒一遍使之清晰醒目,按我們上面說的方法繪畫出唐卡。

繪畫唐卡的調色方法的指導原則,簡單地說就是加深某種單色。例如要加深硃砂色,就是往調色碗里加點硃砂顏料。

⑶ 唐卡繪制的步驟解析

唐卡是一種伴隨著藏族人民這群特殊的繪畫群體而產生的獨特畫種,往往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宗教色彩,所以唐卡中最常見的便是佛像。

繪制唐卡的顏料傳統上是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

唐卡的創作過程非常講究、復雜。會之前要向活佛問仆,選擇吉日,沐浴凈身,焚香禱告,一邊誦經,一邊備料。然後經過准備畫布、定位起稿、著色、勾線、描金、開光加持等過程。繪制一幅簡單的唐卡需十幾日至幾十日,復雜的唐卡要數月至幾年。

研製畫料

唐卡多為重彩畫,顏料配製十分講究,繪制唐卡的顏料傳統上用金、銀(畫面的金色部分以黃金製成,銀色部分以白銀塵拍製成)、珊瑚、珍珠、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礦物原料,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原料,勾線著色後,繪制於打磨的棉布上。

綳展畫布

畫布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將裁好的畫布洗凈晾乾,綳到綳架上。然後將膠塗在畫布兩面,塗膠的好壞決定了唐卡畫面的彩色顏料的上色質量。塗好膠派豎羨水的畫布經過陰干後就可以上白底了。在干透的畫布兩面均勻地塗上溫水泡製的白土汁,使布面細孔被填塞,表面變得平滑。

打磨布面

磨製畫布需要兩道工序,即粗磨和細磨。先是數次的粗磨,上好白底的畫布陰干後,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輕磨,打磨的順序總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每次打磨都要陰干一次。細磨是畫布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為了便於構圖上色,首先在涼水中調入少量的膠,在畫布正面均勻地塗抹,陰干後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

起草構圖與造像度量

唐卡的起草構圖是整個繪制流程的基礎,這一步驟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製造像的尺寸、比列、位置做了相應安排。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並確定比列,然後畫上衣服、瓔珞、寶冠及法器等,最後再畫上山水、幸運、花草、鳥獸房屋等。神、佛像的繪制有嚴格的度量標准,畫師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

唐卡著色

按照之前的草稿構圖對唐卡進行上色,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畫師按順序先對面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後是天空、靜物、地面,面部要到最後才上色。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著完色後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其有明暗變化。

唐卡暈染

暈染是為了彌補平塗著色立體感不足的一種色彩渲染法,通過暈染可以使兩種顏色的過渡自然流暢,賦予唐卡繪畫中的事物真實的質感與立體感。

唐卡勾線

勾線是唐卡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勾線是用尖細的筆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北京的山石、樹木雲彩等。唐卡的勾金線是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水和膠調勻,塗繪、勾勒在畫布上,再用寶石筆頭的硬度打磨,使其發光,整幅唐卡就會變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了。

唐卡開眼

這是繪制的最後一道工序,開眼也是整幅唐卡的點睛之筆。輕輕一筆,賦予唐卡畫像生的靈氣。畫完以後,由高僧活佛開光加持,用硃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使唐纖嘩卡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

裝裱

(1)、唐門(也稱為敦嘎或托居)在標準的西藏唐卡中,地邊(也稱為地玉)正中還縫著一塊綿緞。這塊絢麗精美,大小不一的錦緞,或方或長,形狀不一,藏文中稱唐門,是唐卡標志性的裝飾物。這塊錦緞可以是任何顏色,任何形狀。可以是正方形,橫長方形或豎長方形。錦緞位於唐卡下幅的中央,佔下幅面積三分之一,也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時在「貢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塊錦緞。

(2)、地玉(也稱為地邊)

(3)、右側幅

(4)、左側幅

(5)、天池鑲邊相當於漢地繪畫的裱工,用料講究,有紅藍洋錦邊、素洋錦、雜色錦、西番蓮片金緞邊、鑲龍石青片金邊、織金緞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貴。對於有祝壽含義的唐卡則用大紅雲龍片金緞邊、石青壽字緞或大紅壽字緞平裱,以烘托主題。如墨刻六世班禪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這些用料基本上都是在蘇州織造處織造的,有時零星使用時也在京城購買。在畫芯的四邊縫裱絲絹或綿緞,這縫裱的絲絹或綿緞。統稱為「貢夏」。如:(2)、地玉、(3)、右側幅(4)、左側幅、(5)、天池、等。「貢夏」可以用各種絲絹或綿緞製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貢夏」的下幅長度占畫芯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佔下幅長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說占畫芯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個唐卡畫芯寬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長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長度是15厘米,側幅寬7.5厘米。唐卡背面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里襯只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面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背面都裱上黑襯的。還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面全裱,但裱好之後用揭開畫面與襯布之間茬口的辦法把畫面正對的里襯部分切開三個邊,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面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面文字的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面背面與里襯的兩個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6)、牙子(也稱為彩虹)首先在唐卡的畫心四周先鑲牙子,意為:紅黃色彩虹,顯然指唐卡的牙子以紅黃兩色為主,其實其色彩搭配相當自由,並不受此局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況。牙子有紅黃妝緞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紅片金牙子、紅黃綠洋錦牙子、紅黃片金牙子、鑲紅片金牙子、萬壽燈籠錦牙子等。上面提到的都是多層多色彩的牙子,所以藏文形象地稱為彩虹。有時也用單層錦緞牙子,稱為大牙子,這是一種簡化形式。牙子外面是鑲邊。在牙子與鑲邊接合處以白小線縫合,在鑲邊最外也有白線或紅白小線縫邊,這兩道線幾乎成為宮中唐卡裝裱的標志。有很多的唐卡在畫面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面,藏語稱之為「彩虹」。每道絲帶的寬度是側幅(即所裱絲絹的左右邊)的一半;如果僅有一條絲帶,寬度便是側幅的四分之一,側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絲絹襯裱面。裝裱完成之後就是裝卷桿和楣桿。在藏文里,這兩個桿名稱都一樣為:唐木或唐桿。但是從實物看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7)、面蓋或遮幔(也稱為佛簾或唐簾)唐卡前面有一幅面蓋蓋住整個唐卡。通常用絲絹製做面蓋(人們認為製作面蓋最好的一種絲是「面子綾絹」,質軟、色黃、帶有紅綠色的斑色)。面蓋用紅色、黃色、藍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種顏色的絲條作面蓋。面蓋縫在唐卡的頂端,面蓋中央還有一些褶子。畫有本尊、護法神的唐卡,其面蓋絲絹也有白色、黃色、藍色、綠色等,不過這類唐卡的面蓋絲絹條彼此不縫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沿唐卡面蓋上部綴有一排有褶子的掛布,下垂約8厘米,用紅色絲絹製做。這一層佛簾(或稱為:唐簾)作為唐卡的裝飾。這一部分是縫在唐卡的楣桿下方,長及卷桿,以五色哈達或五色錦緞為之。宮中所裝軟薄佛簾,多以一塊整織物做成,少有分成數片的情況,這一點與西藏佛簾多由二片、三片互相疊壓組成不同。佛簾與其他織物一樣,專門在蘇州織造處織造。它既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保護唐卡的重要部分。

(8)、絛子(也稱為綢帶)楣桿上端釘有兩個掛鉤,每個掛鉤各帶一圈,檔案中稱:鐵圈,顯是生鐵打造而成。清宮中多用鐵鋄金趕珠圈或鐵鋄銀趕珠圈,圈上各系一根花絛子。另外,圈上也有系高麗紙簽的情況,其內容較唐卡後面的白綾簽稍略。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後,宮中造辦處花絛子學習額魯特蒙古的做法編做。當唐卡懸掛供奉時,兩根絛子互相系扣,作掛繩之用。唐卡收卷好以後,兩花絛子用於系緊唐卡使用,其長度以繞捲起唐卡兩圈為限。絛子多以五色交雜粗麻線編成,系緊後不易松開,且經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樣,與唐卡的色彩相配,很受青睞,成為宮中唐卡的特色之一。另外,以紅色綢帶作絛子的情況也較常見。以粗線作掛繩的情況則多見於西藏所貢入的唐卡上。到此,一件唐卡的裝裱工作告一段落。

(9)、楣桿(也稱為卡薪或貢薪)楣桿裝在天池的上端,為寬扁形或扁圓形木條,兩端與天池兩邊齊平,或稍長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宮中鮮有採用。這一根扁平木條又稱為「卡薪」或「貢薪」。木條越往兩端越細,以致於從截面看就像一個小木楔,把「卡薪」縫粘在「貢夏」和里襯之間,長度與唐卡寬度相同,兩邊不要突出來。

(10)、卷桿(也稱為唐薪或止薪)卷桿裝在地玉下端,圓柱形,略長出唐卡兩側幅邊。唐卡下方的兩個邊最後是用紅線鎖邊,必須注意的是,在縫裱用一個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並將其撐住。根據唐卡的大小確定「唐薪」的粗細。一般「唐薪」的長度是與唐卡下方的寬度基本相同,兩端可再長出唐卡寬度的3厘米,兩端套上用金銀或青銅製成的套蓋。有了「唐薪」之後,把唐卡捲起來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稱卷軸畫。

(11)、軸頭宮中唐卡卷桿和楣桿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為名貴。桿頭安的軸頭做工也十分講究,有銅、銀、紫檀木、銅鍍金、銀間鍍金等質地。作為卷桿的裝飾物,紫檀木軸頭多是素麵蘑菇狀;銀質、銅質軸頭上多有鏨花或敖其里(蒙文「金剛杵」之義)圖案,或嵌珊瑚、松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為裝飾。

(12)、鳥嘴(也稱為驚燕)佛簾外面,縫有兩條綵帶,垂至卷桿處,其底端呈鳥喙形,故稱為「鳥嘴」。類似於漢地繪畫裝裱中的「驚燕」。綵帶的具體作用還不清楚,可能是繪畫中的一種古老實用物,蛻變成一種純裝飾性的東西。

(13)、唐卡畫芯(也稱為美龍)

開光加持

最後唐卡畫師將裝裱完成的唐卡拿到活佛處進行開光加持,用硃砂在唐卡背面寫上經咒,有的還會按上活佛的金汁或硃砂「手模」。

製作唐卡是一個復雜精細的過程,每一個步驟都的慎重,不然一筆畫錯全圖前功盡棄。只有經過一系列復雜的工藝繪制,唐卡才能展示出他獨有的魅力。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399334的綠度母唐卡:

⑷ 唐卡的畫布是怎麼製作的

首先唐卡畫布選擇非常嚴格,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升晌,上面不能有任何污點、小孔或裂縫

誦經備料

(一)綳制畫布

先把無花紋的綢或白棉布在清水洗一遍,待布干後折疊四邊約1厘米分別縫起竹竿粗的空管,然後把畫布放進特製的培陸框內(要求框比布大),先把四角拉緊綳在框上,在從上面縫起的邊上拉上線經過框邊繞「S」型,直到四邊全部z完,要求綳繩綳得又平又緊,具有彈性

綳制畫布

(二)打磨畫布

在打磨畫布之前要在烈性的青稞酒內加少量的膠,在畫布的正面刷一遍,然後在白顏色內加適量的水、加適量的膠調好後刷在畫布的正、反兩面。

畫布在太陽下曬干後放在平板上用清水打濕畫布,然後用石頭做第一遍打磨工作

然後用杯子或小碗倒扣在布上磨(要求杯子或碗口要平整),磨完一遍及時曬干,再磨另一面,這樣反復磨三到四次為止,選擇較光滑的一面當繪畫的一面。

(三)繪畫底稿

塗好膠水的畫布經過陰干後加入過濾好後沒有雜質的白顏石膏里加適量的水,適量的膠,調好後刷在布的正反面曬干。在干透的畫布兩面均勻地塗上溫水泡製的白土汁,使布面細孔被填塞,表面變得平滑。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58-115912的吵中鋒銀箔唐卡:

⑸ 唐卡是由什麼材料製作的

1、唐卡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凳螞靛等植物為槐鍵顏料以示其神聖。這些天然原料保證了所繪制的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奪目,雖經幾百年的歲月,仍是色澤艷麗明亮。
2、礦物顏料常用的有:仁布白土(白)、硃砂(紅)、青金石(石青)、孔雀石(石綠)、雄黃/雌黃(黃)、黃丹(橙)。植物顏料常用有花青色、胭脂色等,植物顏料的製作工藝相比於礦物顏料要簡單。首先採集花木或樹皮,清洗後浸泡或熬煮,得到不同顏色的汁水後,蒸發鉛粗巧製成顏色丸即可。

⑹ 唐卡藍色顏料是什麼調制而成的

淺色和深色的顏料,分別有松石和青金石搗成粉末,加膠調制而成。。。。

⑺ 唐卡詳細製作工藝

唐卡的製作工藝(上)</b> 許多年以來,有著「世界屋脊」之稱的青藏高原憑借著她獨特而迷人的高原風光吸引著無數的遊人,一首藏族民歌這樣唱道:「美麗的藍天是松石的寶盆,燦爛的陽光是純金的裝飾。」 在這片散發著神秘與獨特魅力的高原上,生活了千百年的藏族人民憑借著自己的智慧創造出了光輝的文明困脊和無數的文化瑰寶。現在您眼前所看到的這一幅幅美輪美奐、栩栩如生的圖畫便是我們今天要像您介紹的藏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唐卡。 唐卡是藏文譯音,意思為可以捲起來的,它是畫在棉布上的一種布畫.由於兩端穿有木軸,因此也被稱為卷軸畫。它興起於松贊干布時期.唐卡構圖嚴謹,筆法精細,著色濃艷,善於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屬於筆彩的畫法。同時,唐卡的品種也是多種多樣,主要有彩繪唐卡、印刷唐卡以及刺綉唐卡等等。 唐卡題材廣泛,無所不含,可以說是一部社會史的風俗畫。它的內容概括起來可分為歷史故事、宗教教義、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建築布局等等,可謂一部西藏社會綜合的歷史文化大辭典。無以記數的大小唐卡,為藏學研究的諸多領域提供了珍貴的歷史資料。 隨著文化的發展,如今,唐卡畫已經摘掉了它神秘的面紗,從寺廟中走到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運用唐卡的繪畫手法和藝術形式來進行裝飾的傢具或建築比比皆是,特別是時下旅遊經濟異常火暴,唐卡也成為了許多遊客與收藏家們爭相購買與收藏的藝術珍品。那麼今天我們就以唐卡中最具代表性的彩繪唐卡為例,向大家介紹一下唐卡的製作鎮爛工藝。 一、 製作唐卡的主要原料、工具及用途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初步了解了唐卡之後,我們首先向您介紹製作唐卡所需要的主要工具及主要原料。 製作唐卡所需要的主要原料有: 畫布 畫布是唐卡繪畫的載體,一般選擇白色或乳白色的棉布作為畫布。 礦石粉 將礦石粉、牛膠和水混合後刷在畫布上,可以提高畫布的著色能力。 礦物顏料 礦物顏料是在礦石中提取出的彩色顏料,比較珍貴,目前大部分需要從印度進口,它是繪制唐卡的主要顏料。 牛膠 牛膠是用牛皮熬制出的一種膠體,用水溶解後具有一定粘性,為畫布刷漿、制筆以及調制顏料的過程中都會用到它。 狼毫 狼毫通常指黃鼠狼尾巴上的粗毛,它軟硬適度、質感挺拔是製作唐卡畫筆的最佳原料。 製作唐卡所需要的主要工具有: 畫框 唐卡的畫布要先縫制在畫框上才能進行繪畫。畫框一般由兩長兩短四根木棒組合而成,長短要根據畫布的大小來定。 打磨石 打磨石選用普通的鵝卵石就可以,並沒有特殊的要求。它主要是在畫布刷好漿後用來打磨布面。 打磨板 打磨板是在打磨畫布時墊在畫布下面起支撐作用的一塊木版。 針線 針線是用來將畫布縫制在畫框上。 碳筆 碳筆主要是用來打草圖。 毛筆 毛筆主要是用來勾勒線條、上色或暈染。 制筆模具 制筆模具用來製作繪畫唐卡所需要的毛筆。 老鷹羽毛 老鷹羽毛在繪畫過程中充當著橡皮的角色,在打草圖的時候如果是畫錯,就要用老鷹羽毛在畫布上輕輕刮擦,直到將碳筆痕跡刮掉。在這里要注意的是,較柔軟的一側羽毛用來刮擦碳筆痕跡輕的地方,較堅硬的一側羽毛用來刮擦碳筆痕跡重的地方。 手墊兒 手墊兒正面為動物毛,背面有一個圓環。使用時將小拇指套在圓環內將手墊兒墊在掌下,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手掌蹭到顏料而污染畫面。 圓規 圓規主要是用來在畫布上確定所要繪畫唐卡的尺寸以及在打草圖時用來保持所繪中心人物各部位的比例關系。 彈線尺 彈線尺主要是在打草圖之前用來畫出定位線。使用時將彈線尺上裝有畫粉的粉包從線上滑過,這樣御尺漏線上就會沾上畫粉,然後將線從起始點和終結點固定住,輕輕拉起在畫布上一彈,就會顯現出一條印記。 二、 製作唐卡前的准備工作 在了解了製作唐卡所需的工具和原料之後,我們再來看看製作唐卡前要做哪些准備工作。 1、 選擇畫布 製作唐卡一般要選擇白色或乳白色的淺色棉布作為畫布。畫布要有少許彈性,不能過厚或過硬。選擇畫布時要認真檢查畫布表面是否有破損、污染或其他瑕疵,如果有要立即更換。畫布的大小可根據所要繪制的唐卡的尺寸來進行選擇。但是一般情況下都選擇尺寸大一些的畫布,因為這樣可以在一張畫布上繪制幾幅小尺寸的唐卡。 2、 組裝畫框 畫框一般由兩長兩短四根木棒組合而成,木棒長短要根據畫布的大小來定。其中兩根較長的木棒兩端要打出契口,兩根較短的木棒兩端要做成「品」字形,且要與契口大小吻合。將品字形一端分別插入契口中,這樣,畫框就組裝完了。 3、 縫制畫布 為了便於繪畫,在畫唐卡前都要將畫布縫制在畫框上。首先用針穿過畫布的一角,用線在畫框銜接的地方纏繞並打結,然後再用針穿過畫布向上,使線纏繞在畫框上後再向下穿過畫布。重復這一動作,直到畫布四周都已經縫制在畫框上後,在畫框銜接處再打結完成收尾,這樣,畫布就縫制好了。在這里要注意的是畫布一定要綳直綳緊。 4、 刷漿 為了提高畫布的著色能力,要對畫布進行刷漿。這時就要用到礦石粉和牛膠了。首先在牛膠中倒入少量清水,放在一邊讓它自行融化。再取一些礦石粉放在盆中倒入清水攪拌。攪拌過程中要將沒有溶解的殘渣濾掉。然後再倒入融化的牛膠繼續攪拌,直到混合均勻。在這里要注意的是,礦石粉、牛膠和水的用量要根據畫布的大小來決定,一般情況下,水、礦石粉、牛膠的比例為3比2比1。以上工作做好後就要開始刷漿了。刷漿時用毛刷蘸取漿液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順序將畫布兩面全部刷完,同時要保證力道均勻,不可胡亂塗抹,盡量使漿液覆蓋的薄厚程度統一。刷完一遍後一定要進行檢查,顏色發淺或漿液厚薄不均勻的地方還要進行補刷,直到顏色與薄厚程度基本一致。再有就是要檢查刷好的地方是否沾有刷毛,如果有要立即清除,以免以後影響唐卡的品質。 5、打磨畫布刷好漿後就要對畫布進行打磨。打磨分濕磨和干磨兩部分,其中用來繪畫的一面要進行濕磨,背面進行干磨。濕磨時首先將打磨板墊在畫布下面,然後用潔凈的毛刷在布面上刷上清水,最後用打磨石細細的進行打磨,當布面上的清水被磨成泥漿狀,被打磨處變得細膩光滑為止。一處磨完後繼續進行下一處,直到整張畫面都被打磨完整後將畫布反轉,在背面進行干磨,干磨就是不用水,直接用打磨石在布面上進行打磨。干磨好的布面看起來光滑、平整,用手敲擊會發出類似打鼓似的「咚咚」聲。這樣,一張畫布就打磨完成了。 6、 制筆 由於唐卡筆法十分精細,因此有一些筆還是需要自己動手去製作。制筆的方法也比較簡單,用剪刀在黃鼠狼尾巴上剪下一小撮毛,剪下毛的多少可根據自己需要來定,剪的多一點可以做一個筆尖粗一點的毛筆,相反,則可以做一個筆尖細一點的毛筆。剛剪下的毛中會含有一些絨毛,這些絨毛不適合作筆,我們可以拿一根竹簽在這一小撮毛中來回滑動,將其絨毛刮掉。然後將剩餘的一小撮硬毛放入制筆模具的圓孔中,輕輕震動模具,這樣做的目的是使插入模具的一端硬毛變的整齊。再將這一端輕輕蘸取少量溶解的牛膠,這樣筆尖部分就做好了。然後取一根雞或鷹的羽毛,在羽毛的根部剪下一節毛梗兒,長度應為剛才做好的筆尖長度的1/2左右。最後,將作好的筆尖插入到毛梗兒中,再將竹簽的一端蘸取少量的牛膠也插入到毛梗兒中,用手指搓一下使它成為筆尖的形狀,這樣,一根唐卡畫筆就算製作成功了。 7、 調配顏料 製作唐卡所使用的礦物質顏料一般呈塊狀或粉末狀。使用前要先進行調制,調制顏料時在顏料中加入清水和融化的牛膠,顏料、清水、牛膠的比例一般為2比1比0.5,將顏料調製成粘稠狀就可以使用了。礦物顏料與其他顏料一樣也可以根據需要相互混合來調制出不同的顏色。下面我們列出幾種最常用的顏色的調配公式來供大家參考:(讀法:6份淡紅色與4份白色混合可得出粉紅色)淡紅6/10+白色4/10=粉紅 桔紅4/10+黃6/10=桔黃色桔紅3/10+黃2/10+白5/10=淡桔紅色 黃6/10+白4/10=淡黃色赭石6/10+黃2/10+白2/10=淡茶色 桔紅2/10+朱紅1/10+白7/10=肉色 三、 唐卡的繪制 以上准備工作完成後就要開始繪制唐卡了。唐卡的繪制主要流程有畫定位線、打草圖、白描、上色、暈染、開眼、勾金線和點睛等八個部分。 1、 畫定位線 畫定位線前首先要確定唐卡的尺寸,如果所要繪畫的唐卡的邊線長度大於畫布邊線長度的1/2,就要在整塊畫布上畫定位線,相反,如果所要繪畫的唐卡的邊線長度小於畫布邊線長度的1/2,那麼就要將畫布平均分成4份,在其中一份上進行繪畫。畫定位線時要首先畫出中線,方法是,在畫布的上沿處確定出中心點的位置並標記,然後將彈線尺的上端固定於中點處,彈線下端系一重物,使它自然垂直並固定,拉起彈線輕輕一彈,這時畫布上所顯現出的一條印記便是中線了。中線畫好後再將彈線尺兩端固定於畫布的兩個對角處,畫出對角線,再按同樣的方法畫出另一條。這樣,定位線就畫好了。 2、 打草圖 打草圖就是用碳筆在畫布上先描繪出一個底稿來,在這里有一個規定,繪畫唐卡中的中心人物或佛像必須要先根據中心人物或佛像的比例關系畫出比例格,其他部分可以自行安排,但一般都要保持對稱。在這里我們要先向大家介紹一下唐卡繪畫中所特有的比例單位。唐卡繪畫中有四大計算尺寸的名稱,從大到小分別為:拓、縮、剛巴和乃。在實際繪畫中,我們將所要繪制的中心人物或佛像的眼睛的寬度定為一縮,它與其他三個單位的換算關系是:1拓=12縮,1縮=4剛巴,1剛巴=2乃。換句話說,這四個單位並沒有實際的大小,他們只是根據所要繪制的中心人物或佛像的大小自由放大或縮小,但他們之間的比例關系是不變的。了解了比例關系後我們再以這幅釋迦牟尼像為例,向大家簡單介紹如何繪制頭部和身體的比例格: 繪制頭部比例格,首先打好頂線和中線,然後中線兩邊的臉寬各六縮,耳寬各兩縮,共五條縱線。從頂線起寶頂兩縮,頂髻四縮,發厚四縮,發跡至眉線四縮,眉線至眼上線一縮眼寬一縮,眼至鼻下線為兩縮,鼻下線至下頜為四縮。從下頜線與中線交叉點往兩邊各留兩縮,這兩處和發際線與中線交叉的兩邊連接所出現的立三角形中得出兩眼之間的距離、鼻頭寬度和嘴的兩角點。發際與中線交叉點到臉邊線與鼻下線交叉點左右兩點的連線得出眼外角位置,眉線和臉外線交叉點與立三角形下頜底線兩邊相連得出鼻和嘴的范圍。 繪制佛身比例格,從中線向左右各畫一拓縮寬的腋位線,再向外打四縮寬的肩內線,然後打二縮寬的肩外線,再打八縮寬膝外線,左右各四條垂直線。頸長四縮,胸長十二縮,胸至臍孔十二縮,小腹四縮,恥骨聯合八縮,雙腳盤壓點四縮,再到膝底線四縮。 從肩線和肩內線左右交叉兩點與中線和膝底線交叉點兩邊相連接形成一個倒立等邊三角形,從中可得知胳肢窩與胸的寬度,又從肩內線和膝底線左右交叉兩點與肩線和中線交叉點兩邊相接形成一個直立等邊三角形,從中可得髖部的寬度。倒、直立兩個三角形交叉的兩點為腰的位置,從臍孔點到恥骨線與膝外線交叉左右兩點相連所得的三角形中可知盤坐時的大腿位置。從恥骨線和肩內線交叉點與直立等邊三角形的底部兩角左右相連的交叉點為雙腳盤壓點。 按照以上的方式打好比例格後,就要用碳筆在比例格內繪制出中心人物以及一些裝飾性輔助圖案的草圖。繪圖時,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住碳筆,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整體順序進行繪制。我們現在所畫的雖然是草圖,但它可是一幅唐卡成敗的基礎,可大意不得,畫草圖時講究的是筆鋒流暢,線條飽滿,布局對稱,不能將人物畫歪,或兩邊大小不一,這就要求繪畫者繪畫功底深厚並且經驗豐富,何時起筆何時收筆都要心中有數。起筆果斷,自然筆鋒流暢,運筆自如,必然線條飽滿。在這里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繪畫所使的用碳筆的筆尖不要過粗,下筆不要過重。畫出的線條粗度在1~2毫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線條過粗或者過重都將影響到下一道工序的進行。 在本集節目中我們向大家介紹了製作唐卡所需要的工具、原料、准備工作以及唐卡畫打草圖的方法。之後還要經過白描、上色、暈染等數道工序,一幅精美的唐卡才能夠繪制出來,那麼這些工序又是怎樣完成的,我們將在下集節目中為觀眾朋友們詳細介紹。

⑻ 唐卡是什麼如何鑒定唐卡

唐卡,指用彩緞裝裱後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是藏族文化中一種余則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濃郁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藝術風格,用明亮的色彩進行描繪,顏料傳統上是全部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朱雀石、硃砂等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以示其神聖。唐卡色澤鮮艷,璀璨如兄奪目,歷經百年仍色澤艷麗明亮。因此被譽為中國民族繪畫藝術的珍品,被稱為藏族的「網路全書」,也是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中彌足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唐卡生動地描繪了宗教文化,使其中的各種形象栩栩如生。目前,「網路網盤朝雲數字藏品平台」就推出了唐卡數字藏品,製作精美,種類豐富,有護國佑民的廣目天王和白傘蓋佛母數字藏品,還有彰顯圓滿智慧的時輪金剛和忿怒金剛數字藏品等等,9月14日中午豎橡棚12點開始發售,全球限量1000份,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打開網路網盤APP,點擊「我的」——「更多服務」——「數字藏品」,就能進入該平台的數字藏品商城。

⑼ 製作唐卡顏料的過程

唐卡的創作過程非常講究、復雜,顏料配製也是十分講究。礦植物顏料作為唐卡最基本的顏料,其永不退色的色彩與礦物顏料是密不可分的。礦物顏料具有色彩鮮艷、潔凈,可保持千年而不褪色的特點。由於這些礦物顏料是在一定地質環境下形成的,並具有較穩定的物理、化學性質。

現在,交通方便,科技發達,原材料的獲取可以說非常方便,不需要畫師本人親自到深山老林甚至是無人區的山脈中進行開采,可以通過多種渠道購買礦石原石和植物。

1、搗碎硃砂

礦石原石買回來之後,第一步便是將成塊的礦石原料,剔除表面雜質,放入臼中搗碎,用過濾網過篩。將篩下的礦石顆粒像淘米一樣用清水淘洗掉混雜的泥土,淘洗四五遍直到水清。在清洗過程中,沙土也不斷地被磨出來,並被水洗涮掉。

2、清洗

接下來便進入了比較單一且需要技術的過程,即磨料。通過長時間的手工研磨,礦石逐漸被研磨得越來越細,從碎料最終被研磨成符合要求的礦物顏料水。

藏區有一句諺語是用來形容差孝高磨料難度的,即病婦磨石青,壯漢磨石黃,意思是說研磨石青的時候,必須要像生病的女生一樣緩慢而輕柔;而研磨石黃的時候,則需要滿身肌肉男生一樣的力量,奮力將石料砸碎。所以,不同的礦石需要用不同的力度研磨。

接下來是整個顏料製作過程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一步。需要製作顏料師傅具有非慎雀常豐富的經驗。將粉末原料用鍋加清水煮一個小時,直到泛起泡沫,用勺撇去泡沫。當然了,不是所有的礦石顏料都要煮,像硃砂就不用煮,但是要用白酒淘洗。

3、濕磨

將煮好的顏料再繼續淘洗,然後晾乾後再進行研磨,磨至沒有聲音,細膩,顏色粉末開始結塊為止,這個過程稱為干磨。之後,加水繼續研磨,研磨時間比干磨時增加一倍,磨到感覺不到顆粒感,粉末成為均勻的小顆粒為止虛尺,這個過程稱為濕磨。

4、研磨

再用少量冷水將骨膠泡發,再用熱水沖攪,調製成膠水。兌入膠水,繼續研磨攪拌,攪到顏料顆粒與骨膠充分融合為止。

這還沒完,還要通過傳統的水飛法分出色階。以石藍為例,第一杯顏料沉澱十分鍾左右後,將膠水倒入第二杯中。留在第一個杯底的顏色,顆粒粗,顏色也最鮮艷,稱為頭藍。之後,反復操作幾次,得到二藍、三藍、四藍、五藍。

5、水飛法

最後,還有一個除膠步驟。將沉澱顏料加入熱水,充分攪動,使顏料中的膠水溶解於熱水中,沉澱後,將上面的水傾倒掉,反復兩三次將膠除盡為止。

6、礦物顏料

這是為了讓礦物顏料保持寶石光澤,因此用這些礦物顏料所繪制的唐卡,其顏色能保持經久不變,就像畫師與作品中的佛菩薩有著永恆的約定一樣,每一筆都決絕、永恆、價值連城。

接下來請朋友們欣賞一組編號為138-314933的釋迦牟尼佛唐卡:

⑽ 唐卡是什麼唐卡的繪制過程和供養唐卡

唐卡是什麼?

唐卡是藏語,簡單地說就是西藏的卷軸畫,唐卡起源於公元7世紀的吐魯番時期,對於藏傳佛教僧尼們來說,唐卡乃是修行時不可少的供奉用具,禮拜供奉唐卡可獲功德,同時也要通過觀悟唐卡,引發關於佛像義理的聯想。•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2006年唐卡被國務院、文化部批第一批准確定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唐卡歷來被人們握滲視為珍寶,在藏地任何一座寺廟、佛堂、僧舍乃至信徒的家中,都有供奉唐卡。

唐卡的繪制過程:

唐卡的繪制過程非常講究、復雜。繪制前要向活佛問卜,選擇吉日,沐浴凈身,焚香禱告,一邊誦經,一邊備料。然後經過准備畫布、定位起稿、鋪底看色、精心勾勒、描銀鋪金、開光加持等過程。•繪畫唐卡是用顏料在畫布上直接繪制,又可分為彩唐、金唐、黑唐、朱紅唐、描金唐等.所用顏料均採用金、銀、珍珠、瑪瑙、珊瑚、松石、孔雀石、硃砂珍貴的礦物寶石和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為顏料,色彩艷麗。

製作一唐卡用時較長,短則數月完成.長則需要數年。唐卡畫師們用明消皮頃亮的色彩描繪出神聖的佛教世界,天然原料的使用,保證了色澤鮮艷、璀璨奪目,歷經上百年的歲月,色澤依然艷麗明亮。

.

請供唐卡的功德;

1:累積福報,唐卡上面有佛菩薩聖像、本尊畫像,供養唐卡,如同以佛菩薩為對境種福田。

2:消災解難,請供唐卡可讓人每日看到唐卡,心系佛法,思維因果,端正為人處世的言行,逐漸現出業障,自然能消災解難。

3:有助修行,唐卡上本尊聖眾的形拿陸象,是根據經典所述而畫出,這有助於修行中的觀想。

4:種解脫因,每日觀看唐卡,不知覺中便將佛菩薩及本尊聖眾的形象印在心中,為未來播下解脫的種子。

4:種解脫因,每日觀看唐卡,不知覺中便將佛菩薩及本尊聖眾的形象印在心中,為未來播下解脫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