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網上購物 » 清朝的衣服怎樣製作
擴展閱讀
6噸等於多少千克 2024-07-27 12:23:08
安娜蘇減肥效果怎樣 2024-07-27 12:00:54
怎樣用二氧化碳清洗金屬 2024-07-27 11:38:36

清朝的衣服怎樣製作

發布時間: 2023-03-27 13:23:57

『壹』 清代服飾的夏裝一般是用什麼面料製作的

清代府悶沖式的夏裝面料有好幾種,有麻布,紗,羽緞,葛麻等等。普通的大眾一般都用麻布,有錢人就不同鋒稿了,他們一般都螞基殲用紗,羽緞,葛麻。

『貳』 清朝官服都採用哪些工藝

清代官服補子的紋樣如下:
皇親官服上的動物圖案
親王五爪金龍四團前後正龍、兩肩行龍
親王世子同上
郡王五爪行龍四團前後兩肩各一
貝勒四爪正蟒二團前後各一
貝子四爪行蟒二團
清朝大臣的官服上的動物圖案
文官:一品----仙鶴。 武職:一品----麒麟。
二品----錦雞。 二品----獅子。
三品----孔雀。 三品----豹。
四品----鴛鴦。 四品----虎。
五品----白鷳。 五品----熊羆。
六品----鷺鷥。 六品----彪。
七品----鸂鶒。 七品----犀牛。
八品----鵪鶉。 八品----犀牛。
九品----藍雀。 九品----海馬。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
注1:鸂鶒,音「西翅」,也可讀成「欺翅」,是一種長有漂亮的彩色毛羽的水鳥,經常雌雄相隨,喜歡共宿,也愛同飛並游。
注2:七、八品武職官服上的動物同為「犀牛」。
據考證,古代官服使用飛禽走獸圖樣,最早始於唐代的武則天。清朝的官服,又叫補服,也叫「補褂」。是清代的禮服。當皇帝穿袞服、皇子穿龍褂時,王公大臣和百官穿補服相襯配。但補服穿用的場合和時間更多,所以又是清代文武大臣和百官的重要官服。補服的形式以圓領、對襟、平袖、袖與肘齊,衣長至膝下(比袍短一尺許),門襟有5顆紐子的石青色寬松式外衣,故有「外褂」或「外套」之稱。凡補服都為石青色,補服主要的特點,是以金、銀等綵線,綉成補子的不同圖案,來區別官位高低。文官綉鳥,武官綉獸,綴於官服的前胸和後背。 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皇室成員用圓形絕碰租補子。固倫額駙、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民公、侯、伯、子、男、以至各級品官,均用方形補子。 清代的並兆補服是穿在吉服袍外面,不單獨穿用,凡穿吉服袍時外面必穿補褂。惟一的例外是每年三伏天盛夏酷暑期間,叫做"免褂期",此時穿吉服袍可免套補褂。 我國清代文武官員穿著補服,在服飾的前胸和後背正中均綴飾一塊綉有飛禽或走獸的絲篩,稱「補子」。它又因絲綉的技巧,染工的技法,成了藝術珍品。

飾以禽獸紋樣來區分官員等級的方法最早源於唐代女皇武則天時期。在此之前的官服多採用佩印綬制和色制,是以佩飾的數量和服裝的顏色等來區分等級。武則天把飾有動物紋樣的綉袍賜給文武官員,以此來作為品級官位的區別。這種創意一改朝服等級的形象,使人一看便知。

清早期,只有武官為補服制,而補子可隨意綴織於朝衣、短褂、皮褂、馬褂之上。到了順治九年後,對補服的製作有了改變,幾乎全盤承襲了明朝的定製,只有個別紋樣有所刪改。各級官員補服為石青色,款式也一致,為圓領、對襟、平袖過肘、身長過膝,區別僅在於補子形狀和紋樣的不同。

清代的補子直接襲於明朝,但也有所發展和變化,二者的主要區別,首先在於型制上。明代補子施於袍,清代補子用於褂。明服為團領衫,前胸補子是完整的一塊,清服是對襟褂,前胸的補子被一分為二。明代的補子既有單獨綴織到補服上的,也有事先直接織綉在補服上的,清代則為單獨織綉成後再縫綴到補褂上的。明代的補子大約40厘米見方,清代的補子稍小,約30厘米見方;再有就是明代的補子多以紅色等素色為底,金線綉花,清代的補子則是以青、黑、深紅等深色為底,五彩織綉,色彩艷麗。明代補子四周多為光邊,清代補子四周加工精細,多採用花邊,並具有裝飾效果。明代文官四品以下的補子,多綉有一對飛禽,清代的禽獸均綉單只。

明代的補子只飾於前胸後背,清代宗室的圓補有的不僅飾胸,還有的飾於兩肩之上。

綴綉在清代官服上的補子,是識別官員等級的一種標識。它只不過是綉工的復雜程度和顏色的差別。補子隨著官職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制,不能大量製作。因此有極高的工藝價值和歷史價值。如今,它已成了一種珍貴的文物藏品。吵派

官員所綴綉的補子圖案各有不同,主要以文官採用飛禽飾樣,武官採用走獸圖案,用以顯示出武官的威武氣勢。而官員的元配夫人為朝廷命婦,亦可隨夫婿官階,可在正式的霞帔胸、背部分綴有補子。

補子分圓補和方補兩種。圓補用於貝子以上皇親者,上為五爪金龍紋,分別飾於左右肩上及前胸和後背。方補均用於文官和武將等官員。
清代官員的禮帽十分特殊,就是人們很熟悉的拖著羽毛長翎的圓頂大帽。它分為兩種:一種是從8月戴到來年2月,叫暖帽,另一種在3月至8月戴 ,叫作涼帽。暖帽為圓形,中間圓頂,周邊有一道寬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絨布或綢緞製成。帽檐是貂皮、海龍皮、狐皮等名貴皮料做成。帽子頂上綴有紅色的帽緯,中央裝著頂珠。頂珠用寶石、珊瑚、金、銀等製作,是區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標志。涼帽是一個圓錐體的笠帽,用玉草或藤絲、竹絲編成。外面罩上羅紗,綴有紅色帽幃,加有頂珠。皇帝的帽子最為華貴,有3層帽頂,上面嵌有金龍。冠頂用金絲嵌制,上鑲4條金龍,每條龍都口銜寶珠,冠頂中央嵌1顆大珍珠,周圍也嵌有珍珠寶石。 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時擋在手部的防護衣物。外形酷似一隻馬蹄。它裝在清人常穿的開衩箭衣袖口上,平時可以翻起,行禮時放下來蓋住手。它是清人特別看重的滿族民族服飾。

滿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禮服,它與漢族袍服明顯不同,上身緊窄貼身,袖子較細瘦,下身的前後左右開衩,這也是有等級限制的。皇室袍子開四衩,官員百姓的袍褂只許在前後開兩衩。袍子均為圓領,右衽。皇帝的禮服袍子用明黃色,綉有龍紋。官員和命婦們穿綉有蟒紋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滿族服裝的一大特徵。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對襟、圓領、袖子較寬松,袖口平齊。馬褂是一種非常短小的外褂,長不及腰,袖子不過肘部。對襟馬褂也經常被當作宮中禮服穿用。黃色的馬褂最為尊貴。與馬褂相近的還有馬甲,這也是由騎射生活決定的衣服式樣。馬甲沒有袖子,主要貼穿,用以保暖,後來逐漸成了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