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長城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擴展閱讀
華為平板怎樣鑒別原機 2025-05-14 22:44:33
宣傳單怎樣修改人物圖片 2025-05-14 22:36:18

長城是怎樣形成的視頻

發布時間: 2022-07-11 00:04:41

1. 長城是怎麼建成的

長城的建成經歷了建立到不斷完善的過程,最終形成了現在的萬里長城。具體建設細節和歷史發展如下:
起源
長城始建於周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是最早的關於長城的典故。早在公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楚國最早修築了防禦別國入侵的"楚方城"揭開了中國歷史上記載的長城修建的帷幕。戰國時期,齊、魏、趙、秦、燕和中山等國也相繼修建了"諸侯互防長城"。其中,秦、趙、燕三國和北方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鄰,在修築諸侯互防長城同時,又在北部修築了"拒胡長城"。以後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秦統一後,廢棄了隔離各國的長城,將秦、趙、燕北部邊境的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展和修繕,第一次形成了一條西起臨洮,東至遼東萬余華里的長城,萬里長城由此出現。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築長城,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漢朝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以抵禦北方匈奴的侵襲。從漢文帝到漢宣帝,築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鴨綠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的長城。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史達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
明朝在「外邊」長城之外,還修築了「內邊」長城和「內三關」長城。「內邊」長城以北齊所築為基礎,起自內蒙古與山西交界處的偏關以西,東行經雁門關、平型諸關入河北,然後向東北,經來源、房山、昌平諸縣,直達居庸關,然後又由北向東,至懷柔的四海關、與「外邊」長城相接,以紫荊關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內三關」長城在很多地方和「內邊」長城並行,有些地方兩城相隔僅數十里。除此以外,還修築了大量的「重城」。雁門關一帶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據歷史文獻記載,有20多個諸侯國家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若把各個時代修築的長城加起來,有10萬里以上。其中秦、漢、明3個朝代所修長城的長度都超過了1萬里。中國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區都有古長城、烽火台的遺跡。
秦趙燕為何要在北邊修築長城,這要從戰國時期的形勢說起。戰國時期,是我國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變時期,諸夏文化與秦、楚、吳、越文化的交流與融合,統一的趨向日益強烈。當時進行封建改革的魏、趙、韓、楚、齊、秦、燕七國強盛之後,進行兼並戰爭,謀求以武力統一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這時,陝北、晉北、冀北和內蒙古草原上的少數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強大起來,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邊境。秦國北方有義渠和匈奴;趙國西北有林胡、樓煩,北有襜襤、匈奴;燕國北界有東胡。自戰國中期以來,他們不斷擄掠秦、趙、燕三國北部地區。由於他們善於騎射,長於野戰,採取突然襲擊,來去飄忽,難於捉摸,顯示出很強的戰鬥力。而秦、趙、燕在戰國中期的作戰部隊主要是步兵和戰車,穿著寬衣大袖的服裝,行動遲緩,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東胡的襲擊和擄掠。這不僅使三國北部人民的生命財產受到嚴重威脅,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而且大大影響了三國的統一事業。針對這種被動局面,三國便先後進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築長城。
秦國自商鞅開始變法,推行富國強兵。軍隊逐漸改變成步兵和騎兵,並以軍功論賞和升遷,因此軍隊的戰鬥力增強,所向無敵。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後大敗魏國,奪取魏西河郡(今陝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陝西東北部)地。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於隴西、北地、上郡北部邊境修築長城,並派軍駐守。
趙國於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騎射。自此兵力遂強。二十年,武靈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降服,才班師而歸。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雲中、九原(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至烏加河地區)。於是,下令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今內蒙古大青山、烏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內蒙古烏加河),而置代郡、雁門、雲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擄掠。為了專門經營西北,次年,他讓位於其子惠文王何,自號主父。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內蒙古間之黃河),破樓煩王而致其兵。
燕國是戰國七雄中最弱的一個,南臨強齊與新起的趙國,北逼於東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後,發憤圖強,招納各國賢能之士,實行改革,燕國才強盛起來。其時東胡強大,經常南掠燕國北部地區。燕君為了保持北部的安寧,被迫向東胡王媾和,而以大將為人質。昭王時,秦開質於東胡,他智勇雙全,東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動自由,得以了解東胡南部的山川險要、布防情況與軍隊的活動規律。歸國之後,即率大軍襲擊東胡,大破之,東胡卻地千餘里。又「度遼東而攻朝鮮」拓地至浿水(今朝鮮清川江)。於是,「燕亦築長城,自造陽(今河北康保縣與內蒙古太僕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
綜上所述,戰國時期,秦、趙、燕之所以在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防禦匈奴、東胡等民族的劫掠,殺傷。

南長城
以楚、齊、魏、韓、中山國為代表的南長城,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淡出我們的記憶。
1.楚國長城
楚長城築於楚懷王三十年之前,當時稱作「方城」。其位置當從今河南泌陽北到葉縣,經內鄉東北而達湖北竹山縣境內,用於防禦鄰國的進攻。
2.齊國長城
齊長城是利用堤防連接山脈陸續擴建而成的,在齊國南部,西起今山東平陰縣東北,至膠州市南的大朱山東入海,結構主要有土築和石砌兩種。
3.中山國長城
中山長城是為了防禦西南趙、晉的侵擾修築的。築於趙成侯六年(前369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區。
4.魏國長城
魏長城有兩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長城(河西長城),二是南長城(河南長城)。河西長城是魏惠王在位時,利用西部邊境上洛水的堤防擴大而修築的,南起今陝西華縣華山北麓的相元洞,達內蒙古的固陽。魏惠王晚年,修築了保護國都大梁的南長城,經今河南原陽縣境轉向東南,向西直達新密市。
5.韓國長城
長城先為鄭國所築,後韓滅鄭,繼續修築使用。
綜上所述,楚、齊、魏、韓和中山國之所以在南邊修築長城,是為了抵禦其他諸侯國的進攻。

漢朝
漢初,匈奴乘中原戰亂,越過秦蒙恬所築長城,復與漢以戰國秦、趙、燕長城為界。由於這條長城年久失修,北方守軍稀少,因此,強大的匈奴不斷進入長城以內擄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漢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嫁公主給單於為閼氏(即王後),並賜予大量的財物。但是,就是這樣一條破爛不堪的長城,也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軍事防禦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軍,一般不能進入長城擄掠。其次,如果守將得力,縱有匈奴大軍,也進不了長城。程不識也是守長城的名將,與李廣齊名,他治軍很嚴,隨時防禦匈奴突襲,匈奴也不敢來犯,也說明戰國長城起了一定作用。其後衛青、霍去病、公孫賀、公孫敖等出擊匈奴,均以趙、秦長城為進攻退守的主要據點。這表明,直到西漢前期,戰國秦、趙、燕長城仍在發揮軍事防禦作用,雖然它的防禦能力已大不如戰國時期了。直到漢武帝把匈奴趕到漠北以後,修復蒙恬所築秦長城和修建外長城,這條戰國秦、趙、燕長城才被放棄,它的軍事防禦作用也才隨之終結。
明長城修復後的長城為明長城,又張居正部下戚繼光所督築,秦代長城已成為廢墟然而戚繼光修建的長城又有南山嶺長城,八達嶺長城(為實行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所修建
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築長城,至此基本無有帝王大規模修築長城。

2. 萬里長城是怎麼形成了

今天我們看到的萬里長城是怎麼來的呢?據史載,最初修築長城的,是春秋時期世居長江中游的楚國。
公元前656年,齊國發兵攻打楚國,楚國派兵將迎戰。在一個叫召陵的地方,楚將對齊國統帥說:「你想攻打楚國嗎?就請看看我國的城防吧!」原來,楚國早料到別國要來攻打他們,便預先在疆地周圍,就地取材,修築了許多城堡,叫做「方城」。「方城」之間又用高大的圍牆連為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防禦工事,齊國兵將見狀,也就是萬里長城最早的雛形。為防止匈奴的侵擾,秦、趙、燕等國開始相繼地各自北部的邊境造起了長城,但不相連。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鞏固國防,便派人四齣探聽軍情,有人回來報告說:「亡秦者胡也」他頓時大悟,知道北方的匈奴(即胡人)有攻秦的危險,立即派大將蒙恬率領30萬大軍,征調大量民工,前後耗費了十多年時間,沿春秋時期秦、燕、趙三國的舊長城,修築起更長更堅固的城牆和城堡,這就是秦始皇修萬里長城的來歷。這座長城,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全長約萬里,橫貫我國北方邊地。漢武帝時,派車騎將軍衛青,去與匈奴駐扎地龍城。隨後又沿著秦長城的路線,收復了秦時被匈奴佔去的大片土地。接著開始大規模修築新長城,從秦長城西端的甘肅臨洮起,往西北延伸到甘肅玉門關以西,同時將烽火亭障一直築到新疆腹地,其遺址人們稱之為「漢長城」。
元朝末年,朱元璋的軍隊一直打到長城塞外的元上都(今內蒙古境內),與元順帝妥帖睦爾達成協議,言明以長城為界,各守一邊,互不侵擾。但朱元璋仍擔心元兵卷土重來,便派大將軍徐達,著手督修擴建歷代遺留下來的萬里長城。
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萬里長城,即為明長城的歷史遺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每年都撥出專款維修長城,還發出「愛我中華,修我長城」的號召,其目的在於宣傳和保護中華民族這一偉大文化遺產,讓它永遠成為世人瞻仰和回顧華夏民族輝煌歷史的一個勝跡

3. 長城是怎麼形成的

長城是橫卧在我國北方的一條巨龍,是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的結晶。它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綿延6300餘公里,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奇跡之一。

中國的萬里長城在世界上是鼎鼎有名的。它是中原漢族統治階級抵禦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屏障。只要北方的游牧民族攻破了這道強大的關口,越過長城,那麼中原、包括長江以南的江山就難保不被吞並。所以,長城從戰國時期一直修到明朝,說到修建的時間之長,工程之巨,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建築能與之相比。

長城的用途主要是防禦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因為當時游牧民族沒有固定的居處,相對中原王朝來說還處於生產力相當低下的階段,有的部族經常劫掠外族,侵犯內地,對中原的農業生產和社會安定造成很大威脅。在古代作戰主要靠騎兵和步兵的條件下,高大的城牆便成為安全的屏障,有軍隊把守就更難逾越。長城的修建,還有利於開發屯田、保護屯田,促進邊遠地區生產的發展,保障通訊和商旅往還的安全,方便了文書的傳遞、使節和商旅來往。

早在戰國時候,七雄之一的北方強國燕國修建了易水長城,位置在燕國南部邊界,大致相當於今河北易縣西南,向東到文安縣,長約500餘里。修這道長城的起因是燕國受到北面相鄰的東胡山戎的威脅。燕國曾把一位著名的將軍秦開作為人質送給東胡,以求一時安定。東胡人對秦開很信任。後來秦開回燕國,發兵大攻東胡,把東胡趕出1000多里以外。此後燕便築起北界長城以防東胡的騷擾。當時也有其他國家修築長城,後來秦始皇修萬里長城時,就把一段段六國長城連接了起來,這才有了「萬里長城」的名稱。

這條秦長城,在今天的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據史料記載,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蒙恬將軍帶30萬人,北伐匈奴。蒙恬斥逐匈奴後,沿黃河、陰山設立亭障要塞,北面和東面連趙、燕的舊長城,西面利用秦昭王的舊長城,連接起來,西起臨洮(今甘肅省南部洮河邊,東到遼東,綿延萬余里。

我們目前所見到的完整的長城是明朝修築的,而秦長城則廢棄在風沙肆虐的荒野,所以,對大多數普通人來說,秦長城,或者說早期的長城是什麼樣子,就成了一個未知之謎。從現在臨洮北邊秦長城遺址可以看出,最下一層是生土,生土上有一層壓得非常堅實的黃土,黃土上築起有夯土層的城牆,夯土層為黃色粘土夾碎石。2000多年前的人們就是用這樣簡陋的夯築辦法創造了人類建築史上的奇跡。

從南北朝到元代,中間有很多王朝都修過長城,但規模都不如秦漢時代。而明朝200多年中差不多一直沒有停止過長城的修築和鞏固長城的防務。朱元璋從開國建國號的第一年(1368年就派大將軍徐達修築北京北面居庸關等處的長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又修築山海關等處長城。此後共計大規模修長城達18次之多,到弘治十三年(1500年基本完工,全長12700餘里,東起鴨綠江,西達嘉峪關。

明長城的特點是:在重要的關隘地方,特別是在居庸關、山海關、雁門關一帶修築了好幾重城牆,多的達到二十幾重。並在長城南北設了許多城堡、烽火台,用來■望敵情,傳遞警報。長城對明朝的意義在哪裡呢?明朝建立以後,原來的統治者元蒙貴族逃回蒙古,不斷南下騷擾掠奪,東北又有女真族興起,所以明王朝十分重視北方防務。朱元璋在即將打下江山的時候,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對修築各地城牆很下功夫。全國各州府縣的城牆都用磚包砌,修得十分牢固,長城的工程當然就更為浩大。

長城的建築主要是利用地形,就地取材,有山的地方,盡量利用陡險的山脊,外側峭直,內側平緩。並開山取石,鑿成整齊的條石,內填灰土和石灰,非常堅實。黃土地帶主要用土夯築。沙漠地帶用蘆葦和紅柳枝條層層鋪沙粒小石子,例如玉門關一帶的漢長城就是如此,保存下來的城牆,沙粒石子已經壓實,不易破壞,有些沙石與葦枝粘結在一起,相當堅固。望樓的階梯則用幾十層纖維粘疊而成。明朝的長城在重要地段用磚石壘砌,就地開窯廠燒磚瓦,採石燒石灰。

這么巨大的工程需要耗費天文數字的人力物力,的確不是一個朝代就能完成的。在遙遠的古代,生產和安全條件如此艱苦,那些修長城的勞力不知運用什麼技術手段完成了這一世界奇跡建築。我們通過史料得知,修長城的勞力主要是戍防軍隊,其次是強征的民夫,第三是發配充軍的犯人。秦漢時有一種刑罰叫「城旦」,就是罰去修長城的人,白天看守巡邏,夜裡修築長城,十分辛苦,這種刑罰一般為期4年。明代修長城時沒有施工和運輸的機械,主要靠人力搬運,大條石一塊就有2000多斤,大城磚一塊也有30多斤,內含沙石子,非常堅硬,石刻不動。搬運方法主要是排成長隊傳遞,也採用了手推小車、滾木、撬棍、絞盤等簡單的工具。有時還利用畜力替代人力,傳說八達嶺在修建過程中,曾讓毛驢馱著裝滿石灰的筐,在山羊角上系了城磚轟上山去,代替人力運輸。但大量的工作還是靠人力完成的。說長城凝聚了中華民族千年的智慧和血淚,是一點也不為過的。

4. 萬里長城怎麼形成

最早的萬里長城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在原秦趙燕長城的基礎上修築的,而現存的萬里長城是明朝修建的,東起山海關西至居庸關。

5. 長城是怎樣造成的

中國萬里長城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國家 軍事性防禦工程,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和驕傲。 根據歷史記載,從戰國以來,有20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 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派著名大 將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國長城連起來,西起臨姚,東至遼東,綿延萬余里,遂稱 萬里長城,這就是「萬里長城」名字的由來。但今天我們所見到的主要是明長城。 秦長城只有遺跡殘存。秦始皇為了修築長城動用了30萬人,創造了人類建築史 上的奇跡。長城的修建客觀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展的積極作用。孫中山先生曾評價:「始皇雖無道,而長城之有功於後世,實上大禹治水等」。 漢代繼續對長城進行修建。從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 至黑龍江北岸,全長近一萬公里,古絲綢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著這條長城,是 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刺族的侵擾,從沒間斷過長城的修建,從洪 武至萬曆,其間經過20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的嘉峪關,東到遼 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但據報道,1990年一個徒步走完長城全長的中 國人的計步器顯示的是6700公里。)長城有極高的旅遊觀光價值和歷史文化意義。現在經過精心開發修復,山海 關、居庸關八達嶺、司馬台、慕田峪、嘉峪關等處已成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蹬高遠眺,憑古懷幽,古戰場的金戈鐵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長城與埃及的金 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是中華民族 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希望採納

6. 長城是怎麼形成的

長城與埃及的金字塔,羅馬的斗獸場,義大利的比薩斜塔等同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戰爭時代的軍事防禦工程。

早在公元前9世紀,西周就開始沿邊界修築烽火台。敵人來時,在台上舉煙,通報敵情。春秋戰國時,有二十多個諸侯國和封建王朝修築過長城。最早是楚國,為防禦北方游牧民族或敵國開始營建長城,隨後,齊、燕、魏、趙、秦等國基於相同的目的也開始修築自己的長城。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為防範北方匈奴的突襲,於公元前213年發起了修築長城的巨大工程,把秦、燕、趙、魏的原有長城連接起來,並加以擴建。整個工程共徵用民工三十萬人,連續花了十多年方告完成,建成了西起甘肅臨洮(今岷縣),沿著黃河到內蒙古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東抵遼東,全長達三千多公里的長城。

漢代除重修秦長城外,又修築了內蒙古河套南的朔方長城,以及涼州西段長城。涼州西段長城北起內蒙古屠延海(今額濟納旗境內),沿額濟河,經甘肅金塔,西到安西、敦煌、玉門關進入新疆。修成了一條西起大宛貳師城,東至黑龍江北岸,覆蓋古絲綢之路一半路程,全長近一萬公里,歷史上最長的長城。整座長城「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構成了一個嚴整的防禦體系。

漢以後的北魏、北齊、隋、金等朝代都對長城進行過部分修建。到了明代,為了防禦韃靼、瓦剌族的侵擾,經過二十次大規模的修建,築起了一條西起甘肅嘉峪關,東到遼東虎山,全長6350公里的邊牆,也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城。整個重修過程前後達一百多年,可見工程的浩大和艱巨。其中,山西以東的長城採用內部夯土,外面用磚石砌築的方式,山西以西的長城全用夯土築成。

整座長城在地勢險峻的要地又建有很多關城,著名的有嘉峪關、居庸關、山海關等。其中嘉峪關是現存長城關城中最完整的一處。它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氣勢雄偉,布局周密,結構嚴謹,有「天下第一雄關」之稱。相傳,在修建這座雄關時,不但設計和建造技藝高超,而且連用料的計算也非常精確。在關城建成之後,僅剩了一塊磚,這塊磚被後人放在重關的小樓上,作為紀念。

長城有時有內外多重,甚至多達二十餘重,將所有城牆相加,有14600餘里。若將兩千年間歷代所築長城加起來,估計總長可以達到十萬里,足可圍繞地球一圈而有餘。長城在歷史上起過很大作用,防範了北方游牧人的侵襲,保證中原的安寧,使得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絲綢之路得以暢通,也促進了邊關各民族的和平貿易與交流。

綿延萬余里的長城穿越在崇山峻嶺、急流、溪谷等險峻的地段之上,城牆多沿著蜿蜒起伏的山脊線延伸,常利用山脊外側為陡崖的地形,山、牆相依,更加險固。那雄偉的關城,堅不可摧的城牆,挺然峭拔的城樓、角樓和敵台,孤絕獨出的烽火台,它們所構成的點、線、面結合的神奇構圖,都轉化成了美的韻律,美的節奏。美學家評論說:長城「宛如神奇的巨筆在北國大地上一筆揮就的氣勢磅礴的草書。城上的敵樓就是這草書中的頓挫,雄關就是這草書的轉折,而亭障、墩、堠則是這草書中錯落的散點,形成一幅結構完整的藝術巨作,是真正的大地藝術」。

今天,長城作為軍事工事的實用功能已經不存在了,它的美卻長存了下來,長城的美是一種崇高的美,一種體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美,以雄偉、剛強、宏大、粗獷為特徵,是中國人追求和平並勇於開拓進取精神的體現,傳達出一種深沉的民族感情。萬里長城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豐碑和智慧結晶,象徵著中華民族的血脈相承和民族精神。

7. "中國"的長城是怎樣形成的

戰國時。。。7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城牆,但是在秦國以及其他6國征戰過程中早到毀壞,當秦國統一後,下令修築6國的城牆,並動用數10萬勞工增加城牆的堅固度和長度,以抗擊北方的匈奴的襲擊。在以後的更朝換代的歷史中長城被不段的完善和增加,最終行成了今天的「7大奇跡之一---長城」

8. 萬里長城是怎麼來的

由來: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紀的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禦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築連續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禦。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紀,春秋戰國時期列國諸侯為了相互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邊境上修築起長城。

發展

1、最早建築的是公元前7世紀的楚長城,其後齊、韓、魏、趙、燕、秦、中 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築長城以自衛。這時長城的特點是東、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長度較短、從幾百千米到l000~2000千米不等。為了與後來秦始皇所修萬里長城區 別,史家稱之為「先秦長城」。

2、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並滅了六國諸侯,統一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紛爭的局面, 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集權統一國家的大業。為了鞏固統一帝國的安全和生產的安 定,防禦北方強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隸主的侵擾,便大修長城。

(8)長城是怎樣形成的視頻擴展閱讀:

長城的文化價值:

1、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金戈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2、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富,除了城牆、關城、鎮城、烽火台等本身的建築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築藝術之外,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

3、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邊塞詩詞已成了古典文學中的重要流派。古塞雄關存舊跡,九州形勝壯山河,巍巍萬里長城將與神州大地長存,將與世界文明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