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馬蜂怎麼養殖
馬蜂養殖方式:
選擇安靜、向陽、背風的環境,周圍1000米內具有一定數量的多種樹木、並且有水源的地方是理想的養殖場地。
㈡ 怎樣養殖馬蜂
初養蜂者需要:1、蜂箱2、蜂具3、蜂種4、四季管理5、病害防治等環節,內容較多,篇幅有限,間單介紹一些。
一、蜂箱、巢框、巢礎、搖蜜機、起刮刀、面網、噴煙器、隔王板等用具。 蜂箱標准箱,目前我國普遍使用的蜂箱是10框標准箱,又稱郎氏蜂箱,它是由10個巢框,箱身、箱底、巢門板,副蓋、箱蓋以及隔板組成的。十框箱:可用不變形的紅白松、杉木、青楊等堅固耐用的木材。板的厚度不少於2公分。箱內圍長465毫米、寬380毫米、高245毫米,前後壁外側各有一個扣手,便於搬運。前後壁內側上部各開一條寬8毫米、深25毫米的槽,槽口處釘上一鐵片引條,引條上沿距箱體上沿17毫米。2、箱蓋a、蜂箱大蓋b(副蓋)紗蓋。3、箱底。
二、蜂 具 蜜蜂飼養管理用具有多處,除蜂箱外還有巢礎、分蜜機、面網、起刮刀、蜂帚、隔王板等都是必需的,根據蜂的規模選用,其他蜂具如生產蜂王漿、生產蜂花粉等的用具可根據需要購置。
1.巢礎 巢礎是安裝在巢框內供蜜蜂築造巢脾的基礎,它是人工製造的蜂蠟片,經巢礎機壓制而成,具有巢房底和巢房壁的板基。有供飼養歐洲蜜蜂使用的意蜂巢礎; 生產雄蜂蛹的雄蜂巢礎;飼養中蜂用的中蜂巢礎。使用巢礎築 造的巢脾整齊、平整、堅固,雄蜂房少。
2、面網 面網是管理蜂群時,保護操作者頭部和頸部免 遭蜂蜇的用具。
3、起刮刀 養蜂的專用工具。一端是彎刀,一端是平刀。 用它撬動、刮、鏟東西。如撬動副蓋、刮鏟蜂箱內和巢框上的污物。
4、噴煙器 是鎮服或驅趕蜜蜂的工具。由發煙筒和網箱兩部分組成。使用時,把紙、乾草或麻布等點燃,置入發煙筒 內,蓋上蓋嘴,鼓動風箱,使其噴出濃煙,但不要噴出火星。
5.蜂帚 主要用來掃除巢脾、箱體、養王框等蜂具上附著的蜜蜂,是長扇形的長毛刷。一般有兩排刷毛,刷毛長65 毫米,用不易吸水的白色馬鬃或馬尾毛製成。
6.蜂具凳 可放置管理用的蜂具和記錄本。檢查蜂群時當坐凳。
7.隔王板 隔王板是控制蜂王產卵和活動的柵板,把蜂群嚴格分隔為育蟲區和產蜜區,使幼蟲、蛹、花粉等不會與蜂蜜相混雜,工蜂可以自由通過。用14號鉛絲製成的鉛絲隔王板,牢固耐用,不易變形;兩鉛絲之間的空隙約4.4毫米,蜂王不能通過,但價格較貴,用直徑7.5毫米竹絲製作的竹絲隔王板,在我國南方取材方便,加工容易,成本低,但是牢固度較差,較易變形,隔王板分平面隔王板和框式隔王板。平面隔王板是把育蟲巢和貯蜜繼箱分隔開,便於取蜜和提高蜂蜜的質量。框式隔王板插在蜂箱內,可把蜂王控制在幾個脾上產卵。
㈢ 怎樣養馬蜂
養殖所需的設備包含以下幾點:
1、蜂籠。木製或用鐵紗網製成,體積約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動的餘地。
2、蜂棚。大小視採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溫室、大型廠房或建立專用育蜂棚。蜂棚用鐵、木作支架,鐵窗紗作圍網,一般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內種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蟲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紗門。棚內要懸掛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飼料的小盤,使蜂能在放入後取食並自由活動。
3、蜂箱。用木材做成,邊長15~20cm,上下用薄木板做成蓋和底。蓋上裝有掛鉤,四周掛有紗窗,一側留有活門。
4、飼料水果,如熟透的蘋果、桃等;水分較多的青菜;糖蜜;瓜皮等。
飼養管理飼養胡蜂的關鍵問題是:冬季保護雌種蜂安全度過冬季,春季引導早築巢、多築巢。
(1)採集。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開始脫離舊巢,遷移到適宜的場所群集越冬,此時收集群蜂最為適宜。夜間用捕蟲網在群蜂的越冬處收集,養殖在蜂籠中。每個蜂籠放入300~500頭,並用黑布遮光,放在乾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內,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為避免蜂群脫巢後不易尋找,也可於9月中旬在原巢上採收,放入籠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桃和水分較多的青菜。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h,使其活動並取食,推遲休眠期,不但補充了營養,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為半冬眠昆蟲,氣溫降至5℃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氣溫稍高,則抱團鬆散;溫度高於7℃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後成活率的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關,所以,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箱籠10~15日進行1次抱團情況檢查。如果發現散團,應及時降溫,加厚遮光外套。
(2)飼養管理。第2年3月上旬氣溫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開始散團,在籠壁活動。此時,應立即投入蘋果、糖蜜、糖拌饃等飼料進行人工飼養,喂養至4月中旬,籠內蜂振翅活動一段時間,才可放蜂出籠,回歸大自然築巢。人工輔助築巢是在自然條件下建築蜂棚。春季氣溫恆定在13℃時,越冬胡蜂開始散團活動,可在夜間移入大棚中,輕開籠門或箱蓋,來日胡蜂即在棚內飛翔。氣溫恆定在17℃以上時,蜂開始進入築巢產卵階段,應隨時觀察,見有蜂在棚頂及四周紗網上時飛時停,應及時將蜂籠掛在棚內各處,將籠開啟一半而拴牢。於育蜂棚中僅有人工設置的蜂籠是遮光避雨、擋風的適宜築巢地點,蜂很自然地飛入籠中。只要經過短暫的適應,用足及口器在籠頂清理巢基,這時飼料盤中應添加糖蜜成分,以利於蜂建造牢固的巢柄。然後建立第1個巢室。巢室是胡蜂將口器啃嚼後的朽木及紙張等糊狀纖維物質銜入籠中,粘連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內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紗網上掛些廢紙條,備蜂取用。第1個巢室建好後,後蜂便在巢室近底部側壁產下1粒帶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後蜂會很快在位於巢柄下第1巢室側面接圓周狀巢室,邊建邊產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後蜂不斷產卵,同時擔負外出覓食和飼育幼蜂的任務。巢體不斷擴大,幼蜂隨之增加,此時要特別注意飼料的供應。經過5個月的飼養管理,蜂籠中蜂巢直徑可達10CM以上,有百餘只成蜂。天氣漸冷,雌蜂產卵停止。雌蜂內的蛹將要羽化完時,宜關閉籠門,防成蜂離巢。收回蜂籠,利用夜間蜂群安靜時,將蜂籠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離開蜂巢時,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殘蛹,掛在通風、乾燥、無鼠、無蟲處晾乾,備作葯用。蜂群旺盛時,還可提取蜂毒,葯用價值更高。
繁殖:胡蜂一生營巢而居。蜂群中有後蜂、職蜂(或稱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區別。後蜂為前一年秋後與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們把精子貯存在貯精囊中,到本年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天漸冷時,受精雌蜂紛紛離巢尋覓牆縫、草垛等避風場所,抱團越冬。
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團外出分別活動,自行尋找適宜場所建巢產卵。它們所產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於職蜂增多,蜂巢逐漸擴大。職蜂負責築巢和飼育幼蟲。
中國中部地區每年有3次發生高峰。秋後,巢中的雄蜂約占總數的1/3,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時期。
㈣ 怎麼飼養大黃蜂
葯用胡蜂,是胡蜂科昆蟲的班胡蜂和黑尾胡蜂的全體,其幼蟲、蜂巢及胡蜂毒均可入葯。葯材名大黃蜂(全體)、大黃蜂子(幼蟲)、露蜂房(蜂巢)。葯用胡蜂味甘辛,性溫,主治風濕痹痛。胡蜂酒祛風濕,治急性和慢性風濕痛、風濕性關節炎;其幼蟲(大黃蜂子)功效相同;露蜂房有定痛、祛風驅蟲、消腫解毒等功效,主治驚癇、風痹、疔毒、牙痛、乳癰、頑癬、癌症等;胡蜂毒用來治療炎症等,並有抗癌及抗輻射的作用,已引起各國醫學界的重視。葯用胡蜂是農林害蟲的天敵。江蘇省海門養蠍咨詢站的葯用昆蟲研究組,曾在菜園和棉田試放一定量的葯用胡蜂作試驗,10天即可全部消滅菜青蟲和棉鈴蟲,起到了生物防治的效果。人工養殖葯用胡蜂,簡便易行,花工少,不需要多大投資,只要捕捉一些雌蜂馴養繁殖即可,是農民致富的一條好門路,宜推廣,現簡介如下。
一、葯用胡蜂馴養籠的建造
一般葯用胡蜂馴養籠,採用木質框架,頂部和四周均為尼龍紗網,籠的一邊備有加厚的尼龍拉鏈開口(供管理人員進出)。籠子一般無底,將籠子的下面埋在土中,並用木樁和鐵絲把籠子固定住,防止被風颳倒,在籠內培育大量的十字花科植物及小灌木叢。
二、葯用胡蜂飼料的培育
一般馴養葯用胡蜂時,培育菜青蟲最簡單易行,其方法是用十字花科的植物葉片搗碎(最好用甘藍葉片),將搗得的葉汁塗在一張清潔的紙上,然後將塗好的紙放在田野里,不久就會有許多白色的菜粉蝶爭先恐後飛來,很快落在紙上產卵,待產到一定數量時,即可把紙拿到蜂籠內的十字花科植物葉片上,讓其自然孵化生長,供葯用胡蜂捕食。
三、葯用胡蜂捕捉工具的製作
捕捉野生雌蜂馴養,可用自製的捕蜂網。該網由網柄、網圈和網袋三部分組成。網柄的長度約與自身的身高相等,用直徑2厘米的竹竿或木棍均可;網圈直徑35厘米,用粗鐵絲彎成,兩端折成直角,固定在網柄上;網柄用深色的尼龍薄紗做成,網袋的長度是網圈直徑的兩倍左右。如果方便,也可直接去漁具商店買一個抄網,更換尼龍薄紗。
四、葯用胡蜂的捕捉方法
在春天野外活動的葯用胡蜂,都是在冬天越冬前交配過的,捕回即可馴養,捕捉方法如下。1.如果發現葯用胡蜂在空中飛舞,只要揮動捕蜂網,待蜂入網後,迅速將網底向上甩,連同蜂倒翻在上面來,然後放入馴養籠內,讓其自已飛出即可。2.如見到葯用胡蜂在花朵上,應輕輕地走過去,再驚動它,待葯用胡蜂飛起時,猛揮蜂網,就能准確地把葯用胡蜂捕入網內。這樣操作可以避免花朵受損。3.如果遇葯用胡蜂停落在有刺的植物上,必須等葯用胡蜂飛起後再捕,否則植物上的刺會將蜂網拉破。.
五、葯用胡蜂的馴養
將捕得的雄蜂放進馴養籠,籠內即放朽木等纖維性物質(供雄蜂建巢用),並投喂清潔的水及液體飼料。一般投喂方法,是用吸水濾紙或脫脂棉花浸沾液體飼料成飽和狀態,放入玻璃器皿供食,這樣供給方法的缺點是:極易蒸發、乾燥、污染、霉壞等。最理想的方法,是將水和液體飼料先裝入瓶中,再將瓶倒置在鋪有吸水濾紙及脫脂棉花的玻璃皿中,通過滲透作用來供給葯用胡蜂覓食,可避免上述缺點。在籠內,根據捕得的雌蜂數,懸掛空蜂箱(供葯用胡蜂建巢用)。一般當溫度恆定在17℃以上時,葯用胡蜂開始飛入懸掛在馴養籠中的空蜂箱內建巢產卵,此時的雌蜂除建巢產卵外,還得負擔捕食飼喂幼蟲任務,幼蟲變成蛹後,約再經15天左右,即可羽化成蜂,第一代成蜂即承擔建巢哺育幼蟲的工作,原來的雄蜂只負擔產卵任務,此時的葯用胡蜂戀巢性極強,一般不甘脫巢飛出。隨著巢上的蜂群及幼蟲陸續增加,要有足夠的菜青蟲,確保充足的飼料供應。如果飼料不足,會引起葯用胡蜂殘食幼蟲危險。
六、葯用胡蜂的田野放養
當第一代成蜂羽化後,蜂箱可直接移到田野,不需要人去管理,也不必投喂任何飼料,會靠成蜂自己捕捉各類害蟲為食。一般管理在黃尾巢螟發生期,注意夜間將蜂箱的門關好,以防黃尾巢螟夜間進入蜂巢產卵,危害葯用胡蜂幼蟲。
七、葯用胡蜂的越冬管理
在10月初,將田間的蜂箱拿進蜂籠,喂以鱗翅目昆蟲及糖類,使蜂體營養增加,體力充沛。當氣溫下降到6℃以下時,葯用胡蜂會進入蜂箱成抱團越冬狀態,不食不動,此時應將蜂箱放進乾燥通風的空房中。當氣溫回升到6℃以上時,葯用胡蜂開始散團。氣溫恆定在13℃以上時,葯用胡蜂開始陸續外出活動,此時應放進蜂籠餵食。當氣溫恆定在17℃以上時,葯用胡蜂進入建巢狀態。
八、葯用胡蜂產品採集
1.成蟲及幼蟲採集。對於人工飼養用於防治農林害蟲的葯用胡蜂,採集時應考慮在害蟲防治將結束時期為宜。一般採集在10月份,將烽箱從田間取回蜂籠時進行,並可保證來年有足夠的雌蜂數量,然後將多餘的成蜂和幼蜂採集起來,用開水燙死,曬干或烘乾,即成中葯的大黃蜂與大黃蜂子,放於乾燥的瓷或壇內保存。2.蜂巢的採集。蜂巢採集比較方便易行。採集應在葯用胡蜂抱團越冬時進行,將蜂箱里的蜂巢摘下,曬干,即成中葯露蜂房。3.葯用胡蜂毒的採集。葯用胡蜂毒,是該蜂貯存在毒囊中的一種毒液,是一種葯理和生化活性高度復雜的混合物,可用電刺激取得。在采毒前,首先在夜間將田間的蜂箱拿進蜂籠,天亮後將采毒器置於蜂箱口,當葯用胡蜂接觸采毒器的刺激器時,受電打擊,即排放胡蜂毒液,收集後用蒸溜水溶解,離心去塵,再冷凍乾燥,即得胡蜂毒乾粉,置於冰箱冷藏保存。
九、葯用胡峰的天敵防治
1.黃尾巢螟。黃尾巢螟屬鱗翅目、螟蛾科。第一代成蟲發生在5月中下旬。成蟲體長7.5毫米,展翅17毫米左右,雄蛾略小於雌蛾,成蟲羽化後迅速交配,夜間飛到葯用胡蜂巢上即可產卵,成蛾3天後即死亡。黃尾巢螟卵在5天左右孵化出幼蟲,灰白色,靈活地在蜂巢內穿行,蛀食葯用胡蜂幼蟲。黃尾巢螟的幼蟲,在12天左右即化蛹,11天左右蛹期,羽化出第二代黃尾巢螟成蟲。黃尾巢螟30天左右為一世代,繁殖率極強,並在夜間活動,而葯用胡蜂是在白天活動,夜間伏於巢上休息,任憑黃尾巢螟將卵產於蜂巢內。可見,一旦黃尾巢螟侵入蜂巢,很有可能使大量蜂巢有覆滅的危險。防治方法:根據黃尾巢螟不善飛高的特點,一般將葯用胡蜂的蜂箱離地面高一點,並每晚將蜂門關好,就可避免黃尾巢螟進入蜂箱產卵,到次日早晨再將風門打開,讓葯用胡蜂外出活動。2.老鼠。老鼠主要危害抱團越冬的葯用胡蜂。如果越冬蜂箱內有了老鼠,往往把整箱的越冬抱團蜂吃光,必須盡早加於防範。
十、葯用胡蜂的經濟價值
露蜂房是傳統的中葯材,國家收購價每千克17元,每個露蜂房一般直徑50厘米左右,一個普通勞動力放養幾千窩葯用胡蜂是不成問題的,平均每窩採集到250克露蜂房,經濟效益相當可觀。近年來,國內外報導,胡蜂毒有消炎、抗癌及抗輻射的效果,因而引起醫學界的注意。在全球最大的毒素公司——美國西格瑪公司,每盎司胡蜂毒價格高達30美元左右。葯用胡蜂是農林害蟲的天敵,可用於生物防治來消滅害蟲,在糧棉及經濟作物田裡,放養一定量的葯用胡蜂,可以節省用於治蟲農葯的成本,並提高了產量,增加了收入。將葯用胡蜂放養於菜園,可減少農葯對蔬菜的污染。
十一、養殖葯用胡蜂注意事項
l.在採集葯用胡蜂的蜂毒時,葯用胡蜂的性子極暴躁,最易蜇人。必須在夜間,將蜂門關好後,再將蜂箱拿進蜂籠內,到天亮後,打開蜂箱門,進行通電采毒。人必須在蜂籠外面觀察,待晚間天黑後,取出所採集的毒液,並將蜂箱門關好,再將蜂箱放回田間。2.兩種不宜養殖的胡蜂。①金環胡蜂。該蜂性子機暴,往往會巢群攻擊人畜,毒性極大,蟄一下水牛,能使水牛麻醉卧地不起。如果人不慎捅了金環胡蜂窩,就會有一大群金環胡蜂紛紛飛來集中攻擊,會使人重傷,甚至會死亡。②柞蠶馬蜂。該蜂專門捕食柞蠶幼蟲,屬害蟲,不宜養殖,應捕殺。(
㈤ 胡蜂養殖技術
胡蜂也叫黃蜂,世界上已知有5000多種,我國記載的有200餘種,在我國分布甚廣。胡蜂味甘辛,性溫,主治風濕痹痛。蜂房可作中葯材,有定痛、驅蟲、消腫解毒功效,主治驚癇、風痹、乳癰、牙痛、頑癬、癌症等。胡蜂酒有祛風除濕,治急、慢風濕痛,風濕性關節炎。胡蜂蜂毒可治療關節炎,葯用價值極高,對醫療新產品的研製和生產有著重大意義。現在國際市場上有20多種胡蜂蜂毒出售,其價格相當昂貴。此外,胡蜂幼蟲和蛹體內營養成分豐富,可開發出各種營養食品。因此,養殖胡蜂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廣闊的開發前景。
胡蜂一生包括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蟲態,1年發生3代,第1代成蟲6月中旬羽化,第2代一般6月中旬至7月上旬發生,第3代7月中旬至8月上中旬羽化,10月下旬交配,開始越冬。雄蜂多在第3代出現,交配後死亡,壽命較短。越冬雄蜂有群集性,常抱團越冬,抵禦寒氣。春季雌蜂單獨覓食築巢,一般將巢築於樹上或樹洞中。成蟲捕食鱗翅目幼蟲,並取食果汁及嫩葉。
胡蜂養殖設備
1、蜂籠。木製或用鐵紗網製成,體積約為0.03~0.04立方米,使其有充分活動的餘地。
2、蜂棚。大小視採收蜂巢的多少而定,可利用大型玻璃溫室、大型廠房或建立專用育蜂棚。蜂棚用鐵、木作支架,鐵窗紗作圍網,一般面積在100平方米左右,高2m,棚內種植玉米、大豆、棉花等易接入昆蟲生存的作物,棚的一面留有紗門。棚內要懸掛盛有蜜水、水果、瓜皮等飼料的小盤,使蜂能在放入後取食並自由活動。
3、蜂箱。用木材做成,邊長15~20cm,上下用薄木板做成蓋和底。蓋上裝有掛鉤,四周掛有紗窗,一側留有活門。
胡蜂養殖飼料
水果,如熟透的蘋果、桃等;水分較多的青菜;糖蜜;瓜皮等。
胡蜂的生活習性
胡蜂為有社會性行為的昆蟲類群。蜾蠃科的種類平時無巢,營自由生活,在產卵時,由雌蜂築一泥室或選擇合適的竹管,產卵其中,同時貯藏在捕來之後經螫刺麻醉的其他類昆蟲的幼蟲或蜘蛛。一室一卵,分別封口,由卵孵出的幼蟲取食所貯存的獵物。化蛹和羽化成蜂以後,即咬破巢口飛出。
其他種類的胡蜂一生營巢而居。蜂群中有後蜂、職蜂(或稱工蜂)(雌性)和雄蜂的區別。後蜂為前一年秋後與雄蜂交配受精的雌蜂,它們把精子貯存在貯精囊中,到交配時分次使用。雄蜂在交配後不久即死亡。天漸冷時,受精雌蜂紛紛離巢尋覓牆縫、草垛等避風場所,抱團越冬。翌年春季,存活的雌蜂散團外出分別活動,自行尋找適宜場所建巢產卵。它們所產的受精卵形成雌蜂,未受精卵形成雄蜂。由於職蜂增多,蜂巢逐漸擴大。職蜂負責築巢和飼育幼蟲。中國中部地區每年有3次發生高峰。秋後,巢中的雄蜂約占總數的1/3,為一年中雄蜂最多的時期。
一般氣溫在12~13℃時,胡蜂出蟄活動,16~18℃時開始築巢,秋後氣溫降至6~10℃時越冬。春季中午氣溫高時活動最勤,夏季中午炎熱,常暫停活動。晚間歸巢不動。有喜光習性。風力在3級以上時停止活動。相對溫度在60%~70%時最適於活動,雨天停止外出。胡蜂嗜食甜性物質。在500米范圍內,胡蜂可明確辨認方向,順利返巢,超過500米則常迷途忘返。
㈥ 怎樣養殖黃蜂
1夜間趁其不活動時,用捕蟲網在集群的越冬處收集,養置在用鐵紗或木製的有充分活動餘地的蜂籠中,1立方尺的蜂籠可放入300~500頭
2將蜂籠用黑布遮光,放在乾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中,用來控制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減少其體內營養過多消耗而造成的死亡
3為避免蜂群脫巢後不易尋找,也可提前於9月中旬在原巢上採收,放入籠式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桃和有水分的青菜為食
4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小時,使其活動並取食,這樣雖推遲了半冬眠期,由於增補了營養,仍能安全過冬。
㈦ 胡蜂怎樣繁衍
所有胡蜂類都需要越冬,到了秋末冬初,胡蜂群體分散,各自尋找向陽、背風地方的洞穴中越冬,在雲南地區,胡蜂越冬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生存海拔高度,海拔越高,越冬的時間就會延長,海拔越低,越冬的時間就會縮短,越冬時間最長的是從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3月下旬,大約為140天左右(海拔2100米以上),越冬時間最短的是從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僅為60天左右(海拔1000米以下)。胡蜂越冬後的存活率極低,大約為萬分之三—五之間,而且只有受精後的雌性胡蜂(蜂王)才能存活下來,這種存活下來的每一隻蜂就是當年每一巢蜂的始祖。因此,胡蜂的生存方式是以最大的繁殖系數獲取最小的生存空間,它們只有這樣才能年復一年的生存下來。
㈧ 如何飼養馬蜂
1、採集。
每年9月底10月初,胡蜂開始脫離舊巢,遷移到適宜的場所群集越冬,此時收集群蜂最為適宜。夜間用捕蟲網在群蜂的越冬處收集,養殖在蜂籠中。每個蜂籠放入300~500頭,並用黑布遮光,放在乾燥通風、不受干擾的空室內,減少活動量,促使其提前進入冬眠狀態。
為避免蜂群脫巢後不易尋找,也可於9月中旬在原巢上採收,放入籠或箱中,利用群蜂向上習性,在籠底投放熟透的蘋果、桃和水分較多的青菜。
中午氣溫高時,在陽光下曬3~4h,使其活動並取食,推遲休眠期,不但補充了營養,仍能使其安全越冬。胡蜂為半冬眠昆蟲,氣溫降至5℃開始抱團,氣溫越低,抱團越緊;
氣溫稍高,則抱團鬆散;溫度高於7℃時,便開始散團,越冬後成活率的高低主要與抱團好壞有關,所以,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箱籠10~15日進行1次抱團情況檢查。如果發現散團,應及時降溫,加厚遮光外套。
2、飼養管理。
第2年3月上旬氣溫回升到10℃以上,越冬蜂開始散團,在籠壁活動。此時,應立即投入蘋果、糖蜜、糖拌饃等飼料進行人工飼養,喂養至4月中旬,籠內蜂振翅活動一段時間,才可放蜂出籠,回歸大自然築巢。
人工輔助築巢是在自然條件下建築蜂棚。春季氣溫恆定在13℃時,越冬胡蜂開始散團活動,可在夜間移入大棚中,輕開籠門或箱蓋,來日胡蜂即在棚內飛翔。
氣溫恆定在17℃以上時,蜂開始進入築巢產卵階段,應隨時觀察,見有蜂在棚頂及四周紗網上時飛時停,應及時將蜂籠掛在棚內各處,將籠開啟一半而拴牢。
於育蜂棚中僅有人工設置的蜂籠是遮光避雨、擋風的適宜築巢地點,蜂很自然地飛入籠中。只要經過短暫的適應,用足及口器在籠頂清理巢基,這時飼料盤中應添加糖蜜成分,以利於蜂建造牢固的巢柄。
然後建立第1個巢室。巢室是胡蜂將口器啃嚼後的朽木及紙張等糊狀纖維物質銜入籠中,粘連在巢柄上,再稍修砌而成的,因此,要在蜂棚內放上腐朽木材,棚壁紗網上掛些廢紙條,備蜂取用。
第1個巢室建好後,後蜂便在巢室近底部側壁產下1粒帶短柄的蜂卵。蜂卵孵化前,後蜂會很快在位於巢柄下第1巢室側面接圓周狀巢室,邊建邊產卵,直至卵粒依次孵化。後蜂不斷產卵,同時擔負外出覓食和飼育幼蜂的任務。
巢體不斷擴大,幼蜂隨之增加,此時要特別注意飼料的供應。經過5個月的飼養管理,蜂籠中蜂巢直徑可達10CM以上,有百餘只成蜂。天氣漸冷,雌蜂產卵停止。雌蜂內的蛹將要羽化完時,宜關閉籠門,防成蜂離巢。
收回蜂籠,利用夜間蜂群安靜時,將蜂籠倒放,待蜂群爬向上方離開蜂巢時,摘取蜂房,取出尚未羽化的殘蛹,掛在通風、乾燥、無鼠、無蟲處晾乾,備作葯用。蜂群旺盛時,還可提取蜂毒,葯用價值更高。
(8)怎樣蕎殖胡蜂視頻擴展閱讀
秋季是馬蜂的繁殖高峰期,也是馬蜂傷人事件高發期。陳大福也表示,一年中在我國北方的確是在秋季易發生胡蜂傷人事件。
春季胡蜂個體數量處於越冬後的恢復階段,一般數量較少;夏季胡蜂數量眾多,群勢強壯,但植被茂盛,樹木枝繁葉茂,便於其巢穴隱蔽,至少讓胡蜂感覺人類對其干擾和威脅較小,一般很少主動攻擊人。
此外,夏季胡蜂的食物充足(外界其它小型昆蟲種群數量也較大),其護巢的戒備措施也較為鬆懈;冬季胡蜂處於越冬期,在北方會完全停止出勤活動,在外界很難發現胡蜂的蹤跡,自然也不會遭到攻擊。
秋季胡蜂處於秋季繁殖階段,外界食物較為匱乏(其它小型昆蟲種群數量下降),胡蜂的戒備加強,在加上我國北方秋季開始出現植被枯萎,樹木落葉,使胡蜂的巢穴更為暴露,這也使胡蜂會進一步加強戒備,人畜稍微靠近,就有可能遭到攻擊。
㈨ 怎樣養殖胡蜂
一、生存環境:胡蜂類有著較強的生存能力,從海拔300—3000米的地方、只要有一定數量的樹木(雜樹林)都會有他們的蹤跡存在,這與它們食物的多樣性有著密切關系。在雲南已知的胡蜂種類多達20餘種,目前已知具有養殖價值的大約為8個品種。
在一定的區域內,胡蜂種類和數量的多少完全取決於植被的密度和多樣性與否,相對來講,高密度、多樣性植被的區域內胡蜂的種類和數量會相對多一些,反之則會減少。這是因為植物的多樣性會給胡蜂帶來充足的食物,同時,在一定的區域胡蜂類群體的強弱(巢穴的大小)、種類和數量的多少能揭示該區域周圍生態環境的好壞和空氣質量的優劣。
二、越冬: 所有胡蜂類都需要越冬,到了秋末冬初,胡蜂群體分散,各自尋找向陽、背風地方的洞穴中越冬,在雲南地區,胡蜂越冬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生存海拔高度,海拔越高,越冬的時間就會延長,海拔越低,越冬的時間就會縮短,越冬時間最長的是從每年的11月初至次年3月下旬,大約為140天左右(海拔2100米以上),越冬時間最短的是從12月中旬至次年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