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養中蜂的視頻
擴展閱讀
銀飾一克多少錢 2025-06-29 02:28:14
支付寶怎樣轉出免手續費 2025-06-29 02:15:54

怎樣養中蜂的視頻

發布時間: 2022-10-17 20:16:42

Ⅰ 中蜂怎麼養

中蜂蜂箱的准備 。 中蜂蜂箱的製作要講究密封;不要開底窗;轉地的蜂箱可用鋼絲鋸挖前後窗,挖出的木板補回原處,並用活頁連接。巢門要開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動巢門,能隨時調節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蠟蛾(蠟螟的成蟲)。中蜂抗巢蟲(蠟螟的幼蟲)能力較弱,箱底和四周縫隙要用牛糞、石灰加桐油補牢,以便清掃和防止巢蟲滋生,箱身四周要釘上木條。2、 選擇培育優良品種 要養好中蜂,首先要在選育蜂種上下功夫。中蜂種性復雜,要選擇採集力、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蜂種進行育種,。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種,實行優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中蜂從蜂王和工蜂的體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類:(1)、 紅色種:蜂王腹節有明顯暗紅色環或或桔紅色環,俗稱:馬鞭王。工蜂體色黃色,幼蜂淺黃色並顯得蒼白。紅色種王產子率極強,能維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溫和;缺點是抗病、抗蟎的能力較差,可擇優作為親本雜交的素材。(2)、 褐色種: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黃色,蜂王產子玄高,蜂群採集力、抗病蟲害力都很強。優良的褐色種王碼電腦公司軟體中心腹節層次明顯、舉止安祥,工蜂護脾能力強,受輕微振動能很快安靜下來,是中蜂首選的育種素材。(3)、 麻色種:蜂王和工蜂體形較大,腹節有明顯寬黑色環與淺區映照成麻色,蜂王產子率高,工蜂採集力較強。(4)、 黑色種:蜂王和工蜂均較黑,腹部有烏色斑黑色種群大都畏光,愛分群,對外界反應強烈,屬野生習性最強的一個品種,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選育良種是一項細致、長期的工作,可多項選擇、重點培育、不斷篩選和優化,發現特別優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採用雜交的方式,盡快獲得大批優質蜂王,同時,也可採用在非分蜂季節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從而培育較大群勢的蜂群。3、 中蜂蜂場的選擇和放置 中蜂蜂場要選擇安靜、背風向陽、乾燥的地方,而且要臨近清潔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樁支撐,高度不低於0.5m,蜂箱上面常年蓋杉樹皮等覆蓋物防曬,盡量避免外界氣溫對蜂巢的影響;夏季更要做好防曬工作,將蜂箱放在有樹蔭的地方搭棚遮蔭。4 、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據群勢、蜜源、氣候等條件作相應調整,只要抓住關鍵,就能達到輕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歸納為6個字:兩緊、兩面三刀松、兩少。 "兩緊"是從晚秋到早春緊縮蜂巢,使蜂多天脾

Ⅱ 中蜂的養殖技術

作為養蜂大國,我國的蜂群數量和蜂產品產量均居世界的首位。飼養蜜蜂在我國有著良好的傳統和基礎,許多農民都是通過養蜂走上了致富之路。那麼蜜蜂的養殖技術有哪些?下面我就帶大家一起來詳細了解下吧。

蜜蜂的養殖技術視頻

中蜂的養殖技術

中蜂是東方蜜蜂的一個品之一簡稱中蜂,是我國的土著蜂。目前我國大約有100多萬群已採用活框蜂箱進行科學飼養。工蜂個體比意蜂略小。體長10~13毫米,前翅長7.5-9.0毫米,喙長4.5-5.6毫米。頭、胸、腹的寬度比為96:101:106。工蜂觸角的柄節均黃色,但小盾片有黃、棕、黑三處顏色。腹節背板黑色,第一腹節背板前區有三角型黃色斑,2~6節背板前緣有不同程度的黃環。在高緯度高山區中蜂的腹部的色澤偏黑,處於低緯度平原區的色澤偏黃。全身被灰色短絨毛,喙長4.5~5.6毫米;肘脈指數北京3.3,雲南4.4。雄蜂體長11~14毫米,體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被灰色絨毛。蜂王體長14~19毫米,體色有黑色和棕紅色兩種,全身覆黑色和深黃色絨毛。以下介紹中蜂的養殖技術。

一、中蜂蜂箱的准備 。

中蜂蜂箱的製作要講究密封;不要開底窗;轉地的蜂箱可用鋼絲鋸挖前後窗,挖出的木板補回原處,並用活頁連接。巢門要開5mm左右,最好做成活動巢門,能隨時調節大小,防止老鼠、蟑螂、蠟蛾(蠟螟的成蟲)。中蜂抗巢蟲(蠟螟的幼蟲)能力較弱,箱底和四周縫隙要用牛糞、石灰加桐油補牢,以便清掃和防止巢蟲滋生,箱身四周要釘上木條。

二、 選擇培育優良品種

要養好中蜂,首先要在選育蜂種上下功夫。中蜂種性復雜,要選擇採集力、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蜂種進行育種,。以最快的速度淘汰差的品種,實行優化。根據我多年的觀察,中蜂從蜂王和工蜂的體色上可粗略分成4大類:(1)、 紅色種:蜂王腹節有明顯暗紅色環或或桔紅色環,俗稱:馬鞭王。工蜂體色黃色,幼蜂淺黃色並顯得蒼白。紅色種王產子率極強,能維持大群;分蜂性弱,性情溫和;缺點是抗病、抗蟎的能力較差,可擇優作為親本雜交的素材。(2)、 褐色種:蜂王和工蜂褐色或褐黃色,蜂王產子玄高,蜂群採集力、抗病蟲害力都很強。優良的褐色種王碼電腦公司軟體中心腹節層次明顯、舉止安祥,工蜂護脾能力強,受輕微振動能很快安靜下來,是中蜂首選的育種素材。(3)、 麻色種:蜂王和工蜂體形較大,腹節有明顯寬黑色環與淺區映照成麻色,蜂王產子率高,工蜂採集力較強。(4)、 黑色種:蜂王和工蜂均較黑,腹部有烏色斑黑色種群大都畏光,愛分群,對外界反應強烈,屬野生習性最強的一個品種,我把它淘汰不用。 中蜂選育良種是一項細致、長期的工作,可多項選擇、重點培育、不斷篩選和優化,發現特別優秀的蜂群,要保留老王。採用雜交的方式,盡快獲得大批優質蜂王,同時,也可採用在非分蜂季節培育交替王,削弱蜂群的分蜂性,從而培育較大群勢的蜂群。

三、 中蜂蜂場的選擇和放置

中蜂蜂場要選擇安靜、背風向陽、乾燥的地方,而且要臨近清潔的水源;蜂箱下打木樁支撐,高度不低於0.5m,蜂箱上面常年蓋杉樹皮等覆蓋物防曬,盡量避免外界氣溫對蜂巢的影響;夏季更要做好防曬工作,將蜂箱放在有樹蔭的地方搭棚遮蔭。

四、蜂群的管理

中蜂的管理要根據群勢、蜜源、氣候等條件作相應調整,只要抓住關鍵,就能達到輕松愉快的管理效果。 我把管理中蜂歸納為6個字:兩緊、兩面三刀松、兩少。 "兩緊"是從晚秋到早春緊縮蜂巢,使蜂多天脾,加強蜂群的保溫護子能力;越夏期間,抽出多作巢脾使蜂略多於脾,這樣蜂群能更好地護脾,防止巢蟲侵害。 "兩松"是從油菜到板栗花期,適時造脾、擴大蜂巢,使蜂脾相稱,並適時培育新生王和分群。在烏桕花期要利用花戎長、流蜜涌的特點,前期限抓緊造脾、加快繁殖,抓緊培育交替王,換下老王和舊劣巢脾,為蜂場安全越夏,迎接秋季山桂花蜜源作準備。 "兩少"是平時無事烽開箱,越夏和越冬期也盡量少開箱,只作箱外觀察和貼聽箱內動靜,以此來判斷蜂群是否正常。 我曾試用過橫卧式、高窄式蜂箱和標准箱加繼箱,在流蜜期飼養強群取蜜,但按單脾產量不如5~6脾群的產量高。中蜂保持6脾左右的群勢較容易控制分蜂熱,採集效果好,也好管理。

五、 中蜂取蜜的技巧

中蜂取蜜要考慮3個方面:

一是保證蜂王和蜂群的安全。二是盡量不影響蜂群採集工作。三是保持蜂群的發展勢頭,切忌殺雞取卵。我在取蜜時,一般情況下,有蜂王的脾和幼蟲脾堅決不取。 取蜜的時間也要根據蜜源在1d(天)之中的流蜜時間及其它條件來決定.如在油菜、紫雲英和秋桂等蜜源,我都盡量選擇在傍晚取蜜,這樣不僅可以少影響蜂群的採集工作,而且蜂群在晚上有充足的時間整理蜂巢,第2天出勤會更積極;在烏桕花期,我則選擇清晨和中午蜂性較溫和的時候取蜜,以防凍傷子脾,另外,每年要留足一批優質巢脾,在流蜜盛期插入子脾中,能顯著提高每群的產量。 在流蜜開始時,適當拉寬框距,讓蜂群加厚巢脾,以增加每脾的載蜜月量,這是提高警惕產量的手段之一。 中蜂取蜜要慎防盜蜂,發現有盜蜂時,取蜜要移到室內或帳篷內進行,抖蜂後,巢箱和裝取密脾的蜂箱都要用覆布和大蓋蓋好,防止因起盜造成損失。 取蜜要做到輕、快、穩,在蜜源的早中期勤取,後期少取或不取,以留足飼料;飼料不足的要在蜜源結束前補足。 蜜的濃度與取蜜時空氣濕度有關,切不可為了取全封蓋蜜而錯過了花期。一般當兩上角封花蓋時即可取蜜,如蜜汁太稀可留在陰雨天或蜜源較少時的晚上飼喂給蜂群作再加工。 蜜源結束前,要及時抽出多餘的巢脾,留下好的用硫磺熏蒸保存,舊劣脾堅決化蠟。

六、 中蜂的病蟲害防治

中蜂最常見的疾病有歐洲幼蟲病、囊狀幼蟲病和爬蜂病。

1、歐洲幼蟲病與氣溫有很大關系,因此防治歐洲幼蟲病要飛翔量減少外界對蜂巢的影響,使蜂巢有一個較恆定的溫濕度,平時做到蜂脾相稱或蜂略多於脾,早春可用青黴素糖漿喂蜂1-2次,每群20萬單位,以預防該病的發生。一旦發現歐洲幼蟲病,要結合緊脾、飼喂鏈黴素糖漿,每脾用量2~4萬單位,一般3次即可痊癒。

2、中蜂囊狀幼蟲病在1974年曾給中蜂養殖帶來毀滅性的打擊,當時,我飼養的50多群中蜂,雖使用了多種葯物治療,但大部分蜂群群勢嚴重下降,病重群經常發生逃亡;但有的蜂群表現了極強的抗囊狀病的能力。其中一褐色種群只偶然出現過慢性病症狀,緊脾後症狀自然消失,板栗花期仍保留了5~6脾(標准框)的群勢。1975年後,中蜂囊狀幼蟲病呈逐年減弱的趨勢,這說明了抗病種群能在優勝劣汰中得以生存發展,所以培育抗病良種是減少囊狀幼蟲病危害的主要手段。 葯物治療可選用海南金不換和狹葉韓信草。狹葉韓信草比較易得,可用鮮草250克煎水去渣、熬糖喂蜂(10框蜂)。

3、中蜂蟲害主要是巢蟲和小蟎。中蜂抗巢蟲能力較弱,在做好蜂具密封的前提下,要注意蜂脾相稱或蜂略多於脾,常年保持新脾,淘汰舊、劣脾。按時清掃箱底,破壞巢蟲的棲息場所;對使用多年,被巢蟲蛀壞的巢框也要予以淘汰。 中蜂小蟎的危害往往被飼養中蜂的同行們所忽視,實際上中蜂小蟎對蜂群的危害是很大的;我在剛開始飼養中蜂時就發現中蜂有小蟎,中蜂小蟎若蟎呈白色,成蟎呈黃粉紅色,肉質顯得比意蜂身上的小蟎嬌嫩。每年板栗花期,是小蟎危害的高峰期,挑開1個危害嚴重的巢房,可見到幾只若蟎在內蠕動,成蟎爬進爬出,當時,未發現有缺翅蜂爬出,但由於小蟎寄生,成年蜂體質虛弱,常引起爬蜂。

防止小蟎的危害,可結合蜂群管理做下面幾項工作:

(1)、蜂箱定期用生石灰水清洗,洗後用稻草點火燒烤內壁,每年至少2次。(2)、發現有小蟎危害的子脾,可結合組織交尾群連蜂提出,防止小蟎的蔓延。在越夏、越冬期間讓其斷子,休養生息。這樣做還對蜂群在下一個花期的繁殖有利。(3)、打木樁支撐蜂箱,防止小蟎的其它寄主潛入蜂箱造成感染。(4)、 葯物治療:以前我曾使用在箱門口撒野生石灰粉和用百部煎水噴脾的辦法治蟎,現在治蟎葯物頗多,可採用"蟎撲"在傍晚時掛進去。

4 、中蜂常見的成處蜂病是爬蜂病,要具體分析病因,對症下葯,切實做好預防和保健工作。(1)、加強春季和晚秋對蜂箱的防潮工作,及時清理蜂巢和換箱,不要在寒潮降臨時打擾蜂群。(2)、保證蜂群有優質飼料。春季花粉積壓過多時,要抽出多作粉脾或脫粉,防止因花粉存放時間過長變質引起的病變;抽出的花粉脾和脫下的花粉要妥善保管。(3)、越冬飼料不允許有甘露蜜和用劣質砂糖,飼料應在11月20日之前補足。可用大黃、木通、生薑按面人劑量熬糖水喂蜂(5脾群),防止蜜蜂大肚病和下痢病變的發生。(4)、對孢子蟲引起的爬蜂病可用滅滴靈、病毒靈糖漿喂蜂,結合米醋、糖水噴脾,效果更好。

蜜蜂養殖的相關資料

中蜂有如下幾個突出的優點:

一、中蜂有利專業或副業經營。全國各省份山區、林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蜂種資源,可以誘捕利用。我國廣大山區,分別有"養蜂不用種,只要勤做桶"及"賣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說法。好多地區的農民,都有誘引獵捕野生蜂的經驗,並將其當做一項季節性的副業生產。同時,各地群眾也有飼養中蜂的傳統習慣,累積了一定的生產經驗。這些,都有利於專業建場和副業經營,收益多、見效快。

二、中蜂特別適應於廣大山林地區。 中蜂飛行靈活敏捷,能避過胡蜂捕殺;在炎夏季節,有在清晨和黃昏進行採集的特殊習性。因此,可以大大減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鳥的捕殺。 在冬季,中蜂個體耐寒性強於意蜂、卡蜂和東北黑蜂。陰天,在氣溫9℃條件下,中蜂就能安全採集;晴天,蔭處的氣溫還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但意蜂、卡蜂和東北黑蜂的個體安全飛行的臨界溫度,都要求在13℃以上。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這時期的氣溫常在13℃以下。西方蜂種在這種情況下出巢,常遭凍害。春季蠶豆、油菜開花期間,也常遇到寒潮低溫,使西方蜜蜂大批凍僵巢外。然而,中蜂卻比較適應,採集繁殖欣欣向榮,並可發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較穩產。中蜂比較勤勞,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覺靈敏,飛行敏捷,善於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另一方面,中蜂的產卵育蟲習性較靈活,能適應蜜粉源的變化。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較省,一般不需喂糖。即使蜜源條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產,具有"大年豐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賠"的穩產性能。

四、中蜂抗蟎性強。大蜂蟎寄生中蜂已有長久的歷史,但受害並不明顯,在自然情況下,感蟎群仍可照常繁殖、生產。

五、中蜂能充分利用葉茶蜜粉源。葉茶( Camellia sinensis)原產我國雲貴高原。栽培或野生的葉茶遍布我國南方。其花期流蜜,常導致西方蜜蜂幼蟲嚴重死亡,斷子垮群。土生土長的中蜂,久經自然選擇,能充分利用之。冬季葉茶花期長達2個月,中蜂不但可以繁殖,尚可采蜜采粉。

六、中蜂適宜定地飼養。在深山密林里,蜜源豐富,但交通閉塞,轉地蜂場無法利用;而飼養中蜂,可以就地取蜂,就地取材,就地選點建場。在蜂閑季節,人力可以充分利用來兼營果、林,以及玉米、高粱,發展烏桕、漆、桐、茶等特產,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為蜂群提供四季不斷的蜜粉源,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中蜂的主要缺點:分蜂性強,抗巢蟲力弱,春秋易感染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好咬毀舊脾,盜性強,性情暴燥,產卵力弱,失王後易出現工蜂產卵。 實踐證明,中蜂的上述缺點,在正確飼養管理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避免的。 此外,中蜂分布遼闊,品種資源豐富,其中有的群勢強大,有的格外耐寒,有的蜂王善產。只要精細發掘和選育,各地都有希望獲得出色的好品系。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及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中蜂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價格數倍於西蜂蜜,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中蜂作為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將為我國蜂業發展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Ⅲ 怎樣養殖中蜂

中蜂指中華蜜蜂,中蜂群的四季管理方法如下:

一、春季管理

1、適時擴大蜂巢,加速蜂群群勢增長。

2、蜂場設置喂水器,並定期進行消毒。

3、定期檢查蜂群(晴天溫14℃以上時),清除箱底死蜂、蠟渣、霉變等污物,保持箱底清潔。

4、保持官密集群勢,保持強群繁殖,確保春繁擴群快速。

5、防治蟎蟲。用殺蟎劑連續殺蟎2~3次,隔2天一次。

6、箱內外保溫。地面上放置20~30厘米厚地乾草,蜂箱放在乾草上,頂蓋小草簾,外蓋箱蓋,後壁和兩側用草簾包裹,保持箱內空氣流暢。白天掀起草簾等覆蓋物,便於蜜蜂飛翔。

7、獎勵飼喂。調整蜂群當天晚即可進行獎勵飼喂,喂稀糖漿。每日每群喂糧漿100~200g,有蜜源時少喂或停喂。獎勵飼喂的飼料必須消毒過或確認無帶病毒飼料。

8、箱內保溫物隨巢群擴大摘除,箱外保溫物蜂發展滿箱、氣溫穩定時撤除(先撤除上面,再撤除周圍,最後撤除箱底)。

9、低溫陰雨天要給蜂群巢門每天喂水,補加粉脾於蜂巢外側。

二、夏季的管理

1、更換蜂王。在4~6月期間,把全場的蜂群更換成當年的蜂王。

2、定期全面檢查,毀凈自然王台,加強通風,防止自然分蜂。

3、採用遮陰、灑水等措施為蜂群生產和繁殖創造適宜溫度和溫度。

4、巢上喂水。晴熱天氣在午時用清水打溫布在箱頂覆蓋。

5、防止盜蜂,防除胡蜂、多蟾蜍,預防卷尾病。

三、秋季管理

養蜂者把一年作為養蜂的開始,秋季管理的重點是為蜂群越冬及來年早春系列作準備。要防止出現7月強、8月弱,9月蟎嚴重的現象。

1、適時培養和更換蜂王,更換前,必須對全場蜂王進行一次鑒定,分批更換。採取適當措施促進蜂群繁殖,培養適齡越冬蜂,保持巢內飼料的充足仍是一項關鍵的技術措施,同時結全換王和分巢治蟎等措施,在繼箱群哺育力過剩的基礎組織多王群繁殖越冬蜂。

2、適時斷子,防治蜂蟎,第一步,在8~9月,結合秋季育王,在組織交尾群時提出封蓋子脾,使原群無封蓋子脾,並先對原群用葯,待新群(交尾群)子脾出房,蜂王交尾成功,所產的卵孵成幼蟲以後,對新群進行治療;第二步,在蜂群進入越冬並自然斷子初期(各地斷子始期不一)在9~11月進行葯物治療。治療務求徹底,注意的是,用葯前,先喂蜂,同時在人為斷子時,蜂群中至少留卵脾一框以上。

3、通貯備越冬飼料,越冬飲料中不得含有甘露蜜。

4、注意防止農葯中毒。

四、冬季管理

1、越冬前要選擇好室友外越冬場所,要求清潔衛生、背風向陽,乾燥安靜。備好越冬保溫材料,以20~30群為一組,或以2群、5~6群為一組不等,用草簾把蜂箱左右和後面圍住,箱底墊15厘米左右的乾草。

2、越冬前期應調整蜂群群勢,適當縮群、緊脾,留足越冬飼料,布置越冬蜂巢。

3、越冬期間不宜開箱檢查,加強箱外觀察,調節蜂巢巢門,加強蜂巢保溫,加強強群及雙王群的管理,提高蜂群的抗病能力。

4、越冬後期就注意補充飼料和預防蜂群下痢病,選擇晴暖的天氣進行蜜蜂排泄飛行。

5、越冬期補充飼料時,應使用消毒過後飲料或確認無帶菌病的飼料。

Ⅳ 中蜂怎麼養

1、王優:蜂群繁殖的快慢和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蜂王的好壞。年輕健壯的蜂王產卵力強,群勢發展迅速,且能維持大群,工蜂採集力也強,工作積極,少起分蜂熱,產量較高。因此,飼養中蜂,應在繁殖期提早從高產的強群中培育優良的蜂王,以更換劣小或衰老的蜂王。在生產上一般不要保留一年以上的老蜂王。
2、群強:強群是高產的基礎,而中蜂的強群是從中蜂的實際情況出發的,不能與意蜂的強群相提並論,而且每個時期都有各自的強群標准。只有強群,才能充分發揮蜂王的產卵力,並抵禦病蟲害的侵襲,安全越夏渡秋。因此,在繁殖期,宜保持2.5~3足框蜂的群勢,蜂群才能迅速發展,迎接流蜜期;在流蜜期,應有5~6足框蜂的群勢,產量才會高。在主要蜜源植物開花流蜜時,應把蜂群組織成強群,集中力量采蜜,而將多餘的蜂王用小群貯備起來。待流蜜期過後,再利用貯備的蜂王,把采蜜群分開繁殖。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蜂蜜產量和蜂群的繁殖速度,使蜂群總是處於積極工作的狀態。
3、蜜足:巢內貯蜜充足,可使蜂群在野外蜜源缺乏時渡過難關。如果巢內缺蜜,就會引起蜂群情緒不安、拋棄幼蟲、蜂王停卵,甚至發生盜蜂和飛逃。因此,在繁殖中,在不妨礙卵圈擴展的前提下,應經常保持巢內有足夠的貯蜜,以促使工蜂多吐漿喂蟲,培育身壯體大的新蜂。如果巢內貯蜜不足,需作人工補飼。即使在大流蜜期間,搖蜜時也不能把貯蜜一次掃光,而應採取輪脾取蜜的方法,這樣既能安定蜂群情緒,又能保證蜂蜜的質量。
4、新脾:中蜂喜歡新脾,厭惡舊脾。新脾房眼大,蠟質新鮮,蜂王特別喜歡在新脾上產卵,而且繁殖快,培育出來的工蜂身體健壯、採集力強,群內不易發生巢蟲。因此,應抓住有利時機,多造新脾,以更換舊脾。特別是在繁殖盛期、流蜜盛期和分蜂後期,應抓緊造脾。但在加巢礎之前,要把舊脾和劣脾抽出,使蜂群密集。必要時,還應進行飼喂,使巢脾修得快、質量高,以保證蜂群在越夏時擁有80%以上的新脾。
5、密集:中蜂喜愛密集,應經常保持蜂脾相稱,以利蜜蜂護脾,防禦巢蟲等敵害侵犯,也有利於保溫保濕。實踐證明,在冬季密集群勢,蜂群消耗蜜省,越冬安全;流蜜期密集群勢,可促使貯蜜快、成熟早、產量高;越夏期密集,可使群勢退縮少,敵害難侵入。
6、安全越夏:越夏是南方飼養中蜂的難關。要安全越夏,除具備上述條件外,還需注意遮蔭、喂水、嚴防敵害和保持蜂群安靜。

Ⅳ 中蜂應該怎麼養

中蜂養殖:

1、王優:中蜂群繁殖得快與慢和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蜂王的好壞。年輕健壯的中蜂王,既有很強的產卵力,又會迅速發展群勢,還能維持大群。而且工蜂的產集力也強,出勤積極,不易產生分蜂熱,產量較高。因此,飼養好中蜂應做到:新王產蜜,強群育王,早養王,早分蜂。換王和培育新王最好搶在出現分蜂熱之前較為適宜。

7、科學渡秋: 中蜂群在秋季管理中應以「精、勤、足、革、打五字作為科學渡秋措施。精:就是精心細致管理。要使蜂群安靜舒適,尤其是子脾秩序、蜂路等搞好之後固定下來,不要隨意調動位置。勤:勤於箱外觀察。中蜂在秋季管理中,僅量少開箱檢查,多在巢門觀察就可判斷本群的內在有無王存在,群勢強弱,溫濕度變化,是否缺蜜,病蟲害等情況,及時、准確和快速解決蜂群存在的相關問題。

8、防治病蟲害: 防治蜂群病、蟲害,是養中蜂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因此,養中蜂就得把蜂病、蟲害的防治列於著位,並堅持做到「治早、治小、治了」,確保蜂群的健壯發展。

Ⅵ 怎麼養中蜂

中華蜂
詳情請見:遼寧蜜蜂原種場

中華蜜蜂原產於中國。中國境內絕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和華南各省山區。遼寧省主要分布於遼東各山區,以丹東、本溪兩省居多,遼西有少量分布。
工蜂體長10~13mm,前翅長7.5~9.0mm,喙長4.5~5.6mm。體色變化較大:工蜂觸角的柄節均黃色,但小盾片有黃、棕、黑3種顏色。處於高山區的中蜂腹部的背、腹板偏黑,低緯度和低山、平原區偏黃,全身披灰黃色短絨毛。蜂王體長14~19mm,前翅長9.5mm。體色有黑色和棕色兩種,全身覆蓋黑色和深黃色混合短絨毛。雄蜂體長11~14mm,前翅長10~12mm,喙長2.31mm,體色黑色或黑棕色,全身披灰色短絨毛。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人們對中蜂的認識,並不是一致的。早在14世紀,從明代劉基所著《郁離子》靈丘丈人養蜂一節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我們的先輩通過生產實踐,就對中蜂的經濟價值作了肯定。但是由於長期局限於老法飼養,生產力未能獲得解放。
20世紀初,我國相繼引起西方蜂種。由於採用了新法飼養,優越性很多,而且義大利蜂(簡稱意蜂)個體大、群勢強、體色鮮艷、性情溫馴、產量較高,加之販賣蜂種的商人蓄意誇大宣揚意蜂、貶低中蜂,以至在舊中國的養蜂業中普遍流傳著中蜂的缺點,對其應有的價值卻被歪曲了。
自20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隨著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中央農業部、農墾部於1957年聯合召開了史無前例的首屆全國養蜂座談會。會上根據各地養蜂者的反映,重新肯定了中蜂的應有地位,並提出中蜂和外來蜂並重的發展方針。在農業主管部門的組織推動下,又相繼召開了多次中蜂新法飼養現場會,推廣新法飼養技術。實踐證明,凡採用新法飼養的中蜂,其群數和產蜜量都會迅速成倍地增長。例如廣東省從化縣,1956年約有2000多群老法飼養的中蜂,每年產蜜 10000kg左右,平均每群不到5kg ;1957年推廣新法飼養技術以後,蜂群數和產蜜量逐年上升。至1963年,蜂群發展到6000多群,產蜜量達300000kg,平均每群產蜜接近 50kg。其他省份,一個花期群產蜜15~20kg,年產50kg以上的事例也很多。
1956年前後,大蜂蟎、小蜂蟎首先在江、淅意蜂上發生危害,繼而蔓延全國,爆發成災,損失十分嚴重;而中蜂則不受其害。於是閩、粵很多蜂場紛紛放棄意蜂,改養中蜂。特別是福州、從化等地,中蜂幾乎完全取代了意蜂。
1972年,中蜂囊狀幼蟲病由廣東省首先爆發,猖獗成災。僅兩三年時間就蔓延在大半國境,損失中蜂不下百萬群。當時不少人擔心,中蜂是否從此絕種。經主管部門和中國養蜂研究所組織南方重點省份,成立中囊病防治協作組,群策群力,選育抗病種群,篩選有效中草葯,採用相應的管理措施,終於取得了顯著成效。廣東省的許多縣份,中蜂群又大幅度增長,並取得豐收。雲南、福建、四川、湖北許多地區,也出現不少群數驚人增長和高產的實例。這也再度說明生物界的一項普遍現象,即任何一個物種因病蟲害而絕滅,尚無先例。
1957年冬,在全國蜜蜂育種會議上,華南各省代表,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以飼養中蜂為主的意見,並倡議成立中蜂主產區協作組。協作組每隔一二年易地集會交流技術經驗一次,要求參加的省份逐年增多,並終於成立了全國中蜂協作委員會。中蜂在我國南北廣大地區,土生土長,歷經千百萬年的自然選擇,具有很強的適應能力。本世紀以來,它面臨西方蜜蜂的激烈競爭和病蟲害的嚴重考驗,而仍能恢復發展,不失其存在的價值。歷史足以說明,中蜂仍是中國蜂業的一大瑰寶。
在生產性能上,中蜂有如下幾個突出的優點:
一、中蜂有利專業或副業經營。全國各省份山區、林區,蘊藏著豐富的野生蜂種資源,可以誘捕利用。我國廣大山區,分別有"養蜂不用種,只要勤做桶"及"賣蜂不用箱,有箱就有蜂"的說法。好多地區的農民,都有誘引獵捕野生蜂的經驗,並將其當做一項季節性的副業生產。同時,各地群眾也有飼養中蜂的傳統習慣,累積了一定的生產經驗。這些,都有利於專業建場和副業經營,收益多、見效快。
二、中蜂特別適應於廣大山林地區。
中蜂飛行靈活敏捷,能避過胡蜂捕殺;在炎夏季節,有在清晨和黃昏進行採集的特殊習性。因此,可以大大減少胡蜂、晴蜓以及害鳥的捕殺。
在冬季,中蜂個體耐寒性強於意蜂、卡蜂和東北黑蜂。陰天,在氣溫9℃條件下,中蜂就能安全採集;晴天,蔭處的氣溫還不及7℃,中蜂就能大量出勤。但意蜂、卡蜂和東北黑蜂的個體安全飛行的臨界溫度,都要求在13℃以上。南方冬季或早春,野外常有蜜源吸引蜜蜂出勤,而這時期的氣溫常在13℃以下。西方蜂種在這種情況下出巢,常遭凍害。春季蠶豆、油菜開花期間,也常遇到寒潮低溫,使西方蜜蜂大批凍僵巢外。然而,中蜂卻比較適應,採集繁殖欣欣向榮,並可發生自然分蜂。
三、中蜂比較穩產。中蜂比較勤勞,早出工、晚收工,而且嗅覺靈敏,飛行敏捷,善於利用分散起伏的小蜜源。另一方面,中蜂的產卵育蟲習性較靈活,能適應蜜粉源的變化。因此,中蜂的消耗食料較省,一般不需喂糖。即使蜜源條件略差,管理粗放,也能生產,具有"大年豐收、平年有利、歉年不賠"的穩產性能。
四、中蜂抗蟎性強。大蜂蟎寄生中蜂已有長久的歷史,但受害並不明顯,在自然情況下,感蟎群仍可照常繁殖、生產。
五、中蜂能充分利用葉茶蜜粉源。葉茶( Camellia sinensis)原產我國雲貴高原。栽培或野生的葉茶遍布我國南方。其花期流蜜,常導致西方蜜蜂幼蟲嚴重死亡,斷子垮群。土生土長的中蜂,久經自然選擇,能充分利用之。冬季葉茶花期長達2個月,中蜂不但可以繁殖,尚可采蜜采粉。
六、中蜂適宜定地飼養。在深山密林里,蜜源豐富,但交通閉塞,轉地蜂場無法利用;而飼養中蜂,可以就地取蜂,就地取材,就地選點建場。在蜂閑季節,人力可以充分利用來兼營果、林,以及玉米、高粱,發展烏桕、漆、桐、茶等特產,既可以增加收入,又能為蜂群提供四季不斷的蜜粉源,互相促進、相輔相成。
中蜂的主要缺點:分蜂性強,抗巢蟲力弱,春秋易感染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病,好咬毀舊脾,盜性強,性情暴燥,產卵力弱,失王後易出現工蜂產卵。
實踐證明,中蜂的上述缺點,在正確飼養管理下,是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避免的。
此外,中蜂分布遼闊,品種資源豐富,其中有的群勢強大,有的格外耐寒,有的蜂王善產。只要精細發掘和選育,各地都有希望獲得出色的好品系。特別是近幾年來,隨著人們崇尚自然、回歸自然及自我保健意識的增強,中蜂蜜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價格數倍於西蜂蜜,具有廣闊的市場空間。因此,中蜂作為東方蜜蜂的一個亞種,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將為我國蜂業發展發揮無可替代的作用。

Ⅶ 中蜂怎麼養

中蜂養殖:

1、王優:中蜂群繁殖得快與慢和產量的高低,主要取決於蜂王的好壞。年輕健壯的中蜂王,既有很強的產卵力,又會迅速發展群勢,還能維持大群。而且工蜂的產集力也強,出勤積極,不易產生分蜂熱,產量較高。因此,飼養好中蜂應做到:新王產蜜,強群育王,早養王,早分蜂。換王和培育新王最好搶在出現分蜂熱之前較為適宜。

7、科學渡秋: 中蜂群在秋季管理中應以「精、勤、足、革、打五字作為科學渡秋措施。精:就是精心細致管理。要使蜂群安靜舒適,尤其是子脾秩序、蜂路等搞好之後固定下來,不要隨意調動位置。勤:勤於箱外觀察。中蜂在秋季管理中,僅量少開箱檢查,多在巢門觀察就可判斷本群的內在有無王存在,群勢強弱,溫濕度變化,是否缺蜜,病蟲害等情況,及時、准確和快速解決蜂群存在的相關問題。

8、防治病蟲害: 防治蜂群病、蟲害,是養中蜂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因此,養中蜂就得把蜂病、蟲害的防治列於著位,並堅持做到「治早、治小、治了」,確保蜂群的健壯發展。

Ⅷ 中蜂養殖技術視頻全集

如何學習養殖技術呢?什麼是技術?技術是泛指根據生產實踐經驗和自然科學原理而發展成的各種工藝操作方法與技能。什麼是養殖技術?養殖技術就是根據過去的養殖經驗和科學原理而不斷發展的各種養殖工藝操作方法和技能。這種「不斷發展」的養殖技術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地域、不同項目一直不停地被重復著,形成了一種體系,或者是一個系統,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是共性的,二是個性的。所謂共性的就是普通存在又被大家共同認識的「科學原理」,是普遍的、各個地方和所有人都能用的;所謂個性的就是各地、各人不同的「養殖經驗」,帶有明顯的少數、個人的、狹小的地域性,受特殊環境和條件制約。共性的就是層面上的、是大范圍的;個性的是縱向的,更深入、更細節的。基於這個前提,學習技術就必須從共性和個性兩個方面入手,也就是從普遍性和特殊性兩個方面入手。先了解共性的,在了解個性的。要用系統的眼光去了解和熟悉,在說的細一點就是要看更廣闊地區的養殖資料,看全國各地的養殖資料,最好是視頻,比較直觀,容易理解。看的過程中就知道了各地的各種相同和不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方方面面的事情。對共性的和普遍的東西我們自然就能知道,對個性的和特殊的東西我們也就能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