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處暑後注意怎樣養生視頻
擴展閱讀
鍵盤不能打字是什麼原因 2025-05-25 05:26:10
龍蝦怎樣清洗比較干凈 2025-05-25 05:08:03

處暑後注意怎樣養生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2-14 03:45:00

Ⅰ 「中醫科普」處暑來了,如何養生保健

8月23日是十二四節氣中的 處暑

處暑就是 「 出暑

意味著即將進入秋天

處暑過後

晝夜 溫差變大

氣溫逐漸轉涼

本期官微特邀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中醫內科主治醫師劉紅梅

和大家聊一聊「 處暑 養生 」的話題

劉紅梅 中大醫院中醫內科主治醫師 醫學碩士

江蘇省中醫糖尿病委員會青年委員,南京中醫葯學會甲狀腺乳腺專委會委員。

師從江蘇省名中醫卞衛和主任, 2007年碩士研究生畢業從事臨床工作。

擅長:臨床擅長乳腺病,月經病,甲狀腺疾病,消化系統,及呼吸系統疾病的治療,尤其擅長治療乳腺增生、乳痛症、哺乳期乳腺炎,非哺乳期乳腺炎,乳腺癌術後調理,痛經、月經失調、更年期綜合症,產後諸症如產後發熱,產後惡露不凈,產後乳汁不足,產後抑鬱,產後氣血不足,甲狀腺功能異常,亞急性甲狀腺炎,以及女性內分泌失常的導致面斑,情緒不穩,失眠的調理。


及時增添衣物

今年的處暑與往年不同,疫情還在影響我們的生活。因此,我們更要小心 固護正氣

處暑後,中午雖依舊比較熱,但是早晚涼意明顯,所以不能 過度貪涼 ,空調、風扇要盡量少用,同時多留意溫差變化,適當 添加衣物


保證睡眠充足

處暑後,天氣由熱轉涼,自然界正處於陽消陰長的階段,人體內陰陽之氣也在轉換。經過晝長夜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 睡眠不足 的情況,出伏以後容易感到 疲乏 ,所以 睡眠一定要充足

如果出現 明顯乏力、氣短 等不適症狀,可以飲用 西洋參代茶飲 ,因為西洋參補而不燥,性味甘涼,有 補氣養陰、清火生津 之功效。

少吃寒涼食物

今年處暑之前雨水較多,濕氣與暑熱之氣蘊雜,如果再加上 貪食寒涼 ,人的 脾胃 就很容易受到損傷。

因此進入處暑之後,寒涼的瓜果要盡量少吃,可以通過服用一些 利濕健脾的葯膳或茶飲 來調理脾胃,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比如 四神湯 ,是將 山葯、茯苓、薏苡仁以及蓮子 一起燉煮,食用,可以起到 健脾和胃、養肝益腎 的作用。

另外,飲食上也要注意 「 增酸減辛 」,以助肝氣,可以多吃些像 蘋果、葡萄、檸檬、山楂、烏梅 等酸味食品,少吃 煎炸、辛辣 等食物。

注重滋陰補肺

處暑後,降水較前明顯減少,空氣濕度低, 燥氣當令 ,易傷津液。而肺對應秋季,肺為嬌臟,喜潤惡燥,人容易出現 口鼻乾燥、咽乾咳嗽 等症狀。

所以可以多食用一些 滋陰潤肺 的食物,如 蘿卜、蜂蜜、百合、銀耳、蓮子、梨、蓮藕、荸薺 等等。另外,鴨子 味甘性涼 ,可嘗試製作、食用 蘿卜百合老鴨湯 ,會起到 補肺益胃、祛除燥熱 的作用。

加強鍛煉

處暑後,加強鍛煉可以將夏季郁積在體內的濕熱排出,如 早晚散步、慢跑、爬山 。我們中國傳統的鍛煉方式也是非常適合的,比如 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

在工作間隙可以主動去 伸個懶腰 ,因為伸懶腰可使人體的胸腔對心、肺進行擠壓按摩,有利於心臟的充分運動,使更多的氧氣供給各個組織器官。同時,上肢、胸廓的活動,可以帶動更多的血液供給大腦,可以 清醒頭目、振奮精神

注重心理調節

處暑後期,秋意越來越明顯,此時人們容易產生 悲傷的情緒 。所以在精神 養生 方面,要培養樂觀的情緒,保持 神志安定 。遇事 戒躁戒怒 ,不要看擾動心情的電視或書籍,讓自己保持一個 清凈平和 的狀態。

葯 膳 玉竹百合雪梨湯

原料:玉竹、百合各 30 克,陳皮 6 克,大棗 10 枚,烏梅3顆,雪梨 1 個。

做法:將前 4 味洗凈,雪梨去皮核切片,共煮湯,可以加一點冰糖。

功效:滋陰潤肺、生津止渴、寧心安神。


資料提供: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程守勤 張鑫 王倩

出品:江蘇省廣播電視總台衛生 健康 欄目《 健康 新7點》

Ⅱ 處暑節氣要如何養生

處暑節氣要如何養生

八月海鮮季,美味瓜果吃有方

處暑,正是魚、蝦、貝類等海產發育成熟的時期。吃螃蟹常有「七尖八團」之說,到了8月,河蟹、海蟹正肥,您可以盡情品嘗豐富的海鮮產品帶給您的不一般的享受。另外,蟶子、黃鱔等都是滋補的美味佳餚。海帶結蟶子湯、蘿卜蟶子湯都是既易做,又營養的秋日美食。尤其蘿卜蟶子湯,做法是,將蟶子洗凈,放入淡鹽水中泡約2小時,下入沸水鍋中略燙一下,撈出,取出蟶子肉。把蘿卜削去外皮,切成細絲,下入沸水鍋中略燙去苦澀味,撈出,瀝凈水分。大蔥洗凈切段,生薑洗凈切片,蒜瓣切碎花。鍋里放油燒熱,下入蔥段、薑片煸鍋,倒入鮮湯,加入料酒、精鹽燒沸,放入蟶子肉、蘿卜絲、味精再燒沸,揀去蔥、姜,盛入湯碗內,撒上蒜花、胡椒粉即成。

處暑時節,預示著秋天即將到來,氣候逐漸乾燥,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避免燥邪傷害,盡量少攝取辛辣,多增加酸性食物,以加強肝臟功能。同時像西瓜這類寒涼的瓜果,則要盡量少吃或不吃了。可以多吃一些秋季應急的水果,如蘋果、梨、葡萄、哈密瓜、桃子之類的水果。處暑節氣還適宜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適當的煮些綠豆湯、綠豆冬瓜湯、綠豆百合粥、綠豆薏米粥等,也是不錯的選擇。

除了吃海鮮,處暑還有吃鴨子的習俗。民間吃處暑鴨,有很多種吃法:白切鴨、檸檬鴨、子姜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五花八門。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一傳統,一到處暑,北京人會到店裡去買處暑百合鴨等。自家可以烹制鴨子煲山葯、白斬鴨、清蒸鴨等,並按自己的口味調制些調料汁,鴨子,就能吃出各色的味道來。如果喜歡泡菜口味的鴨湯,可以買來四川泡菜與鴨子同煮,但千萬不要放醬油,湯的顏色白白的,味道是酸中帶鮮,口感特別清爽。

處暑應該保持飲食清淡,合理營養

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類的食物,包括辣椒、生薑、花椒、蔥、桂皮及酒等。從中醫上講,這些食品容易加重秋燥對人身體的危害。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和豆製品等。

1.水果應多食

「處暑之後雖然天氣轉涼,然而『秋老虎』的威力依然不可小覷。為保證身體健康,建議大家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尤其是『敗火』的水果,保持飲食清淡,避免燥邪傷害。尤其是步入秋季,正是水果成熟的季節,像梨、葡萄、西瓜之類的時令水果,既便宜又營養,不失為一種不錯的選擇。」京探網友哈雷介紹說。

2.粗糧養胃更有利

「盛夏消暑多以大排檔為主,燒烤加啤酒雖然能解一時之快,卻不利於身體健康。秋季應以養胃為主,辛辣燒烤食物多燥熱傷津液,盡量不吃或少吃。大魚大肉了一個夏天,如今應合理膳食,以調養為主。主食應多食粗糧,麵粉有補氣的功效,多食一些粗面和白面,有利於腸胃消化。總而言之,在飲食上多注意調理,在生活中才能更加健康。」京探網友卡哇伊補充道。

3.不吃過於油膩食物

油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易使人睏倦的酸性物質,應少吃;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有利於提神醒腦。這是因為果蔬中的維生素作為輔酶能協助肝臟把人體疲勞時積存的代謝物盡快排除掉,同時蔬菜和水果為鹼性食物,其代謝物能中和肌肉疲勞時產生的酸性物質,使人消除疲勞。

夏季天氣炎熱容易厭食、貪涼,這些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對腸胃傷害極大。隨著天氣漸涼,一些人對美食的興趣又高漲起來。但是網路貼吧飲食達人夏洛特提醒說:「秋季是一個增液養津的特殊時段,要特別注意飲食的合理與健康,適量增加優質蛋白質的攝入,如雞蛋、瘦肉、魚、乳製品及豆製品等,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功能。切不可『飢不擇食』,更不能暴飲暴食」。

Ⅲ 處暑節氣該怎麼保健養生 處暑節氣養生方法

1、天涼養陰防濫補

處暑之後,天氣逐漸下降,正式進入秋高氣爽、五穀飄香的時節。這段時期,萬物成熟,在農村到處是一派秋收的景象。由於此時物質豐厚,氣候宜人,因此人們食慾大增。在經歷酷暑及「秋老虎」的肆虐後,人體比較虛乏。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這時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好時節。但是人們需要注意的是,進補不可濫補。

處暑時,進補應以清補、平補為主,即選用寒溫之性不明顯的平性滋補品來進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除陽虛體質者外,不要過多食用如狗肉、人參、鹿茸等 溫熱的食物。因為由於秋季陰陽雖相對平衡,但燥是秋季的主氣,進食過多溫熱的補品就可能使肺被燥氣所傷。

同時,進補並不是多多益善,認為「多吃補品,有病治病,無病強身」的想法是錯誤的。因為任何補品一旦服用過量都會有害,它會影響人體內的營養平衡。

2、早睡早起

根據陽氣收斂的特點,在起居方面氣候由熱轉涼,注意及時增添衣物 。宜「早卧早起,與雞俱興」,早卧就是大概晚上九、十點鍾就可以入睡,順應陰精之收藏,以養「收」氣;早起就是大概早上六、七點鍾起床,以順應陽氣舒展,使肺氣得舒。

3、做到「春捂秋凍」

春捂秋凍是古人一條非常實用的「生活諺語」,「春捂」是為了幫助氣血走表散熱,促進陽氣生發;「秋凍」是為了氣血入里保存熱量,促進陽氣潛降。

因此,處暑後要使身體有一些涼意,不要天一冷就馬上穿很厚的衣服。而且初秋是「冷」並沒有感覺到「寒」,「皮肉之冷」是可以忍耐的,而採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後來冬天的嚴寒都有很大的好處,從機體適應能力上看,也可以說符合季節之間的「慣性原理」。

Ⅳ 處暑養生常識有哪些

1、早睡早起。進入秋季後,人體出汗減少,人的機體進入一個生理休整階段,水鹽代謝開始恢復原來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經系統負擔緩解,腸道功能日漸正常,由此,身體就會出現各種不適應,一些在夏季時潛伏的症狀就會出現,機體也會產生一種莫名的疲憊感,如不少人清晨醒來還想再睡,這種狀況就是「秋乏」。處暑時節正處在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瀉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人的起居應相應調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個小時,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秋乏」。
2、益腎養肝多吃咸。處暑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此時飲食調養方面宜益腎養肝,潤肺養胃。飲食上宜多吃鹹味食物如荸薺、沙葛、粉葛等。
3、多喝水去秋燥。想去秋燥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重點在於留住水分。除了多吃平潤的食物外,水分的攝取也不可少。建議早上起床後喝一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蘇醒過來,腸子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就不會便秘了;但是千萬不要喝冷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低於室溫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4、吃粥補充水分與潤燥。秋天早餐若能吃些溫熱粥或葯膳粥,可說是養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虛、消化吸收功能比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補中氣。百合粥、銀耳粥、杏仁粥、蓮子粥、堅果粥與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養生早餐。中醫提醒,老年人、體質較虛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會明顯感覺不舒服的人,應該從秋天就開始調理保養身體,多喝水、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5、多睡一小時。專家表示,增加睡眠一小時,並且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可以讓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尤其是對於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的氣血陰陽俱虧,會出現晝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現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並且堅持午睡的好習慣,即使睡不著,但閉目養神也是對身體有好處的。
6、多吃清熱安神食物。從養生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侯漸漸乾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7、避免過早添加衣物。秋季養生小常識提示說,「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同時,早晚比較涼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8、多喝蜂蜜水少吃薑。營養學家說,季節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薑。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那麼,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專家建議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9、通風透氣,早晚添衣。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此時不宜過多過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覺不過寒為准,以提高機體對低溫環境的適應能力。當然,『秋凍』還要因人而異,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謝功能下降,血液循環減慢,既怕冷又怕熱,對天氣變化非常敏感,更應及時增減衣服。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
10、護腸養胃。對於消化功能低下的人來說,除了及時治療、盡量不喝酒、避免冷飲冷食、避免過度刺激的辣椒等調味品、少吃傷害消化系統的葯物之外,還要消除不利於消化吸收的各種不良習慣。按時吃飯。烹調方法盡量採用蒸、煮、燉等,不要過於擔心加熱到軟會破壞營養素,因為即便損失一點維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維生素可以用豐富食物品種的方法來彌補。
11、精神調養。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使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釣魚等安神定志的課外活動。
12、輕松運動。飯後散步,或者飯後做點輕松家務,對於處暑後養生是個好習慣。剛吃完飯並不適合劇烈運動,不適合快走,但不意味著連慢悠悠的散步也不可以。出門散步的好處,很大程度上在於讓人精神放鬆。如果不散步,可能會看電視、看電腦、看雜志等,而腦力活動更不利於消化吸收。在飯後兩小時之後,可以做些不太累的運動,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都可以。適度的運動有利於改善血液循環,對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幫助。

Ⅳ 處暑節氣養生應該注意什麼

處暑表示炎熱離開的意思,進入秋天。那麼處暑節氣來到養生應該注意什麼呢?小編來說一說。


養生步驟


一,早睡早起,一定要睡好午覺。因為人一到秋天就會有秋乏的情況,所以一定要增加午覺的時間,睡好午覺,這樣可以解決秋乏。睡好覺可以養生,可以調養身體,所以一定要睡好。


二,進入處暑時節,逐漸增加吃肉和高蛋白的量,這樣為以後過冬儲備能量。讓你的身體抵抗力更強。


三,因為秋天早晚溫差大,風也變大變涼,所以一定要注意肩部、頸椎的保養。可以早晚穿一件外套。


四,多開窗,讓空氣流通,讓屋內保持新鮮的空氣這樣避免感冒生病。


五,平時要多喝水、多吃清淡食物、不吃油膩辛辣食物。


六,這個時候還得堅持運動,可以選擇打拳、跑步、做操。


七,處暑過後還會有秋老虎,特別是南方天氣會出現高溫,所以要預防中暑、上火。

Ⅵ 處暑到了!這些養生知識要牢記

處暑節氣的到來,意味著即將進入氣象意義的秋天,天氣開始轉涼。對於節氣,大部分人都知道名稱,卻不知道它的含義。那麼,處暑是什麼意思?又該如何 養生 呢?接下來一起來看看吧。

一、處暑是什麼意思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4個節氣,秋季的第2個。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處」是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中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處暑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將陸續開始了夏季向秋季的轉換。

二、處暑怎麼 養生

1、春捂秋凍

中醫 養生 講究「春捂秋凍」,意思是人的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處暑後天氣轉涼,但身體強壯的人不必急著增加衣服,可以衣著單薄一段時間扛一下。當然,體弱多病的人,還需根據氣候變化適當加衣服。

此外,夜裡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護陽氣。秋季氣候乾燥,對衣服的材料也應該有所選擇,化纖類衣服容易起靜電,影響情緒和 健康 ,應盡量選擇棉質衣物。

2、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腸胃接受不了忽冷忽熱的刺激,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抵抗力和適應性就會隨之降低,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患有慢性腸胃病的患者,往往會出現反酸、腹脹、腹瀉、腹痛等症狀。

從 養生 的角度來看,處暑節氣適宜進食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另外,隨著氣候漸漸乾燥,身體里肺經當值,這時可多吃滋陰潤燥食物,防止燥邪損傷。如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等養陰生津的食物,或黃芪、黨參、烏賊、甲魚等能益氣保健的食物。

3、早睡早起

隨著處暑節氣的到來,暑氣消散、氣候變涼,人體各系統也從活躍狀態轉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會感到倦怠乏力,這其實是人體為補償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種保護性反應,是體內取得陰陽平衡的一種生理現象。

中醫認為,進入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此時宜調節起居作息,適當增加睡眠,可以在相當程度上緩解秋乏過剩。因此應早睡早起,早上7點左右起床為好,夜晚睡覺不應晚於23點。

4、輕松運動

處暑以後,早晚可進行適當運動鍛煉,鍛煉的項目以慢跑、做操、打太極拳、散步為宜,避免鍛煉強度過大,傷到陽氣。但中午氣溫偏高,仍要避免室外運動以免造成身體傷害。特別是患有高血壓的中老年人,更不宜在太陽下鍛煉。

秋高氣爽,到戶外進行運動可以迅速使機體消除「秋乏」的感覺。尤其是舒展肢體的活動還能促進脾胃功能恢復。要注意的是,此時不宜進行高強度和劇烈運動,鍛煉時應以微汗為適,切忌大汗傷及津液。

5、護理好臍部

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 養生 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平時我們一定要多多注意肚臍部位的保暖,少穿露肚臍的衣服,為我們的身體 健康 增加屏障。

若防護不當,比如晚上睡覺暴露腹部,寒氣直中腸胃,就會發生急性腹痛腹瀉而嘔吐,如果天長日久,寒氣逐漸積聚在小腹部位,還會導致泌尿生殖系統的疾病。

6、通風透氣

處暑時節正值初秋,暑熱尚未退盡,一定要確保室內通風,白天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可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風滌盪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睡覺時腹部蓋薄被,以防脾胃受涼;同時室內可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含氧量;還可在床頭擺放散發香氣的水果,能起到促進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貪涼,最好把窗戶關上,以防寒濕之邪侵入人體。

7、精神調養

處暑時節「宜安靜性情」,時至處暑,秋意越來越明顯,大自然逐漸出現一片肅殺的景象,此時人們容易產生悲傷的情緒,因此在精神調養上,處暑時節要注重收斂神氣,使神志安寧、情緒安靜,切忌情緒大起大落,平常可多聽音樂、練習書法、或到戶外去釣魚,以起到安神定志的作用。

處暑正是處於夏秋季節交替時期,此時天氣並非真正意識上的涼秋,而且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稍不注意就容易引發呼吸道、腸胃炎、感冒等疾病,故有「多事之秋」之說。所以處暑 養生 大計尤為重要,牢記以上幾點,讓自己少生病, 健康 過秋冬!

Ⅶ 處暑養生保健 處暑如何養生保健

1、處暑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日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較高。易出現肺燥津虧之象,即口乾、鼻干、乾咳、便秘,皮膚皺紋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對此,就應「燥則潤之」。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而飲食一些粥類,諸如薏米、銀耳、蓮子、百合等,也有清腸潤燥、健脾養胃之效。

2、「一場秋雨一場寒」。處暑過後天氣轉涼,晝夜溫差增大。而每逢雨後氣溫則下降明顯。因此,對應這種氣候特點,在早晚時間還要注意酌情添衣。但忌多忌捂。俗話說:「春捂秋凍」,就是說在秋天時間不要一次性添加太多衣物,而是隨著天氣的慢慢轉涼變寒酌情加衣,以增強自身抵禦寒冷的能力,進而能很好地適應冬天的嚴寒天氣。

Ⅷ 處暑養生經驗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之中的第14個節氣,交節時間點在公歷8月23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15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處暑的「處」是指「終止」,處暑的意義是「夏天暑熱正式終止」。此後中國長江以北地區氣溫逐漸下降。

處暑養生注意事項

1、多睡一小時

處暑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

增加睡眠一小時,更要保證有質量的'午覺。在冬天來臨之前保存能量,養精蓄銳。充足的睡眠可以讓人精力充沛,同時也可以減少「秋困」的出現。

2、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處暑之後,早晚溫差變化開始明顯,這時候容易出現一些腸胃病。

處暑節氣食物:

清熱安神: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

滋陰潤燥:梨、冰糖、銀耳、沙參、鴨子;

益氣保健:黃芪、黨參、烏賊、甲魚。

但這些食物一次進食不可太多,做到少食多餐。

3、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春捂秋凍」之意,是讓體溫在秋時勿高,以利於收斂陽氣。因為熱往外走之時,必有寒交換進去。但是,夜裡、早晚或外出要注意增加衣服。

4、注意胃部保暖

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的「秋乏」。

5、護理好臍部

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其實,人的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

養生應該怎麼吃

吃酸不吃辣

秋季需固護肺陰,酸味有潤肺收斂的作用。辣椒、花椒、桂皮、生薑、蔥及酒等食物屬於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了不少水分,食後容易上火。古代醫書中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俗語「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而梨可潤肺、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

吃熱不吃涼

九月的天氣變化多端,切忌不要吃太多冷涼的食物。秋季逐步來臨,最好能多吃一些溫熱的食物。

養生小竅門

早睡早起,睡好子午覺

避免過早添加衣物

初秋防曬也重要

多飲少言防秋燥

伸懶腰也可緩解秋乏

多吃清熱安神食物

多吃果蔬多喝粥湯

少吹空調、少開電扇保健康

洗澡後盡快擦潤膚霜

貼秋膘要循序漸進


Ⅸ 處暑養生注意什麼:夜裡添衣多溫補

處暑,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四個節氣,處暑意味著進入秋天。處暑過後大部分地區氣溫下降,在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根據氣溫的變化來注意養生的習慣。下面就隨小編一起來看看處暑應該注意的那些事項。

護理好臍部處暑節氣過後,天氣漸涼,人們也開始從防暑降溫逐漸過渡到防寒保暖上來。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養生先養腳的道理,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皮下沒有脂肪組織,但有豐富的神經末梢和神經叢,因此對外部刺激特別敏感,並且最容易穿透彌散。
多開窗少開空調白天只要室溫不高不宜開空調。秋季養生注意事項中指出,秋季盡量多開窗,使空氣流動,讓秋殺之氣盪滌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
室內養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蘭、斑馬葉橡皮樹、文竹等綠色植物,可以調節室內空氣,增加氧含量。綠蘿這類葉大且喜水的植物也可以養在卧室內,使空氣濕度保持在最佳狀態。客廳適宜養植常春藤、無花果、豬籠草等。
可堅持冷水浴習慣不管哪個季節,堅持運動絕對是沒錯的。入秋之後鍛煉的好處在於,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但對於不同的季節,運動的類型和強度也應該有所調整,秋季的運動可選擇快走、登山、打球等,對於老年人來說,運動要以「不累」為標准。做一些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老年人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體育運動的時間適合選在早晚,中午由於室外天氣仍然炎熱,因此要避免這個時間段的戶外活動。
注意胃部保暖夜寢應關好門窗,腹部蓋薄被,秋天要注意胃部保暖,以防止秋風流通使脾胃受涼。依照自然界規則,秋天陰氣增、陽氣減,對應人體的陽氣也隨著內收,為的就是貯存體內陽氣。然而,隨著天氣轉涼,很多人會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早上賴床不起,白天不愛動,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春困秋乏夏打盹中所指的「秋乏」。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

Ⅹ 處暑過後的四大養生法則

處暑時節到來後,早晚涼爽,日間炎熱,降水減少,空氣乾燥。養生專家指出,處暑時節正是人體陰陽盛衰轉換的時候,人們的保健養生內容要隨著它的到來而產生變化,那麼今天的老黃歷就為你介紹,處暑過後的四大養生法則。

飲食:多飲湯水涼後「貼膘」可每天喝點牛奶,吃一個雞蛋,適量豆粥、魚及瘦肉,以補充鈣質和鐵。多吃水果、青菜,如每天吃一個香蕉、西紅柿,既可補充維生素又可補充鉀離子,還可預防便秘。吃西瓜可補充水分並利尿,香瓜和哈密瓜應少吃,每日最好飲水或豆湯1000ml以上,以補充丟失的水分。
夏秋之際要多喝水,很多人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別吃口味太重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健脾胃的食物有薏米、蓮子、扁豆、冬瓜等。常食沙參、玉竹、蓮子粥、百合等食品,既能防熱,還能益氣。但有些人腸胃不好,常腹瀉,這些人就不適宜清涼補身。
進入初秋,很多「苦夏」、夏天食慾較差者,食慾逐漸好轉,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其實,不要急著貼秋膘。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後,再多增加肉食。
環境:預防「陰暑」重睡眠有人出汗後喜歡馬上用涼水沖澡,或大量喝冷飲,更有甚者,乾脆在地上鋪涼席就躺下了。這樣不在意,很可能會導致陰暑。陰暑也是中暑的一種,其致病原因不單純是暑邪,而是兼有寒和濕的入侵。消暑時別太貪涼,預防陰暑。
空調使用要得當,一般室內外溫差以保持在5℃左右為宜,還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避免將家中門窗緊閉,導致室內空氣混濁、潮熱。因為患有慢性病而不敢使用空調的老人,要物理降溫,如電扇前放盆水,常用水擦洗身體。
這個時節,老年人的氣血陰陽都易虧虛,可能會出現晝不寢,夜不瞑的少寐現象,應早睡早起,保證休息時間。中午最好午睡半小時,讓大腦和腸胃都休息一下。凌晨至4時為體內各項器官功能降到最低點的時候,中午12:00—13:00為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段。這兩個時段最好能進入睡眠。
鍛煉:「不累」是標准早晚可去室外散步,適量做運動,既可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又可使一天保持良好的精氣神。根據身體素質,運動量和運動方式應有所差異。
這一時節中午氣溫偏高,人們應盡量避免室外活動,特別是患有高血壓、腦動脈硬化的老年人更需注意。而早晚氣溫相對低,人們可適當運動,中老年人可進行快走、打太極拳、爬山等體育鍛煉,注意不要過度運動,否則更睏乏。
防病:「老毛病」易復發不少關節炎患者因為立秋過後不注意保暖,還常吹空調、吹電扇,結果導致舊病復發。此外,像肩周炎、頸椎病、痛風等「老毛病」,這個階段復發概率也很高。秋後腹瀉、胃炎和腸炎等也容易發作,且久治難愈。
因此,處暑過後,更要注意保健防病。除此之外,肺炎、哮喘等呼吸道疾病,也容易在季節交替時發作,抵抗力較弱的老年人,除了要留意溫差變化,適當添衣之外,在平時也要多做一些運動。
夏秋更迭之際也正是高血壓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中風等疾病的高發期。中老年人不要讓自己受到「冷刺激」,如不吃過多冷飲料,不用冷水洗澡、洗腳;晚上睡覺注意保暖等。
老年人起床動作宜緩慢,做到「三個半分鍾」,即是起床前伸個懶腰床上坐半分鍾、床沿坐半分鍾、下床站立半分鍾,然後洗臉、刷牙,適量飲水,開始新的一天。
了解更多星座網路、八字姻緣、八字事業、婚姻運勢、財神靈簽、情感合盤、看另一半、八字測算、姓名速配、一生運勢、復合機會,您可以在底部點擊在線咨詢(僅供娛樂):http://www.adxqd.com/x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