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視頻軟體 » 怎樣學好內功視頻
擴展閱讀
用手機號怎樣查快遞信息 2025-05-15 06:22:39
怎樣使鸚鵡顏色絢麗 2025-05-15 06:18:50

怎樣學好內功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4-24 21:40:57

『壹』 怎練內功(初學什麼都不會)

入靜,是修煉內功的第一關,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關。隨著入靜程度的加深,功夫也在不斷精進。入靜也就是進入了我們平常所說的氣功態。在這種狀態中,練功者以一念代萬念,渾渾沌沌,恍恍惚惚,沒有區分,沒有差別。道家稱之為守一,佛家稱之為入空。老子的哎道德經》中有一段活描述了這種狀態:「道之為物,惟恍為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恍惚這兩個字,非常有學問,歷來許多學者都在解釋它。南懷瑾先生認為:「恍惚是指心性光明的境界,我們姑且不用繁瑣的訓詁學來解釋這兩個字,單就字形,便可以看出恍是豎心旁加一個光字,惚是豎心旁加一個忽字,意謂心地光明,飄然自在,活活潑潑,根本不是顛三倒四,昏頭昏腦。」這里要注意兩點,首先是入靜的狀態就是恍兮惚兮,沒有區分,沒有差別,也就是什麼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不需要任何邏輯思維。其次,在恍恍惚惚的狀態中,JL地自然光明,自然活活潑潑塵兄,這也就是說其中有象,其中有物。這種內景是練功到一定的程度,天地自然之氣作用於人之內氣的結果。
它對身體機能進行非常有益的調理,以致陰陽平衡,經絡疏通;更重要的是在入靜狀態下,氣機才能發動,真氣才能勃勃生發。人的下丹田就像一個熔爐,只有入靜才能點起熊熊火焰:又像一個蒸鍋,只有入靜才能引起沸騰。
入靜的姿式
靜功主要以坐姿為主,當然也包括卧姿。但卧姿只是在練功者身體太弱,實巧兄余在坐不住的情況下採用,一般人盡可能採用坐的姿式練功。坐的方式有平坐式、散盤式、單盤式和雙盤式。這些姿式也反映了功夫的深淺不同。初學者以平坐式為宜,這樣四肢舒暢不受壓迫,有利於入靜。隨著功夫的加深,修煉者必須逐漸過渡到盤腿式,特別是進入高層次的法門時.必須以雙盤才能出功夫。因為這種姿式最大的優點就是收懾心神,而且下盤穩固有利於氣機在軀千部位發動,而且一旦真氣充盈寸,下盤堅固的阻力也有利於鍛煉內氣的力量,不管哪種姿式,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自然放鬆,放鬆全身才有利於入靜。放鬆不是鬆鬆垮垮,而是要求脊柱豎直的情況下,全身的嘰肉放鬆,既凝靜而又不僵。太極拳有一名詞叫「虛靈頂勁」,頭住上頂,脊椎自然就豎直了紹過。不過一個初學者是不可能注意得太多的,否則反而會引起緊張。其實只要牢記放鬆,再隨時注意調整身體的緊張部位,保持全身舒適就行了。 入靜的方法
呼吸人靜法
呼吸入靜法又稱隨息法,也就是意念集中在呼吸上,隨呼吸上下出入,以達到一念代萬念的方法。對初學者來說,呼吸入靜法是一個方便法門。呼吸入靜可以只注意吸氣,而呼氣不著意隨之而出,也可以只注意呼氣,不注意吸氣,或隨呼吸上下出入。
練功者有了一定基礎,全身經絡已經暢通的情況下,可以著意於全身皮膚上,用皮膚的毛細孔吸進天地宇宙間的清靈之氣,呼出全身的病氣,濁氣,用這種意念配合呼吸一段時間善,然後放鬆,什麼都不想,呼吸自然,保持頭腦空白和身體鬆弛舒適的狀態,一旦雜念上來,再用皮膚呼吸法排出雜念,這樣一念代萬念,就能逐步進入入靜的深層次。
意守人靜法
這是最常用的入靜法,意守的穴位主要有上中下丹田、會陰、命門、湧泉(穴位見圖5)。意守法的優點是容易聚氣,得氣較快,但缺點是火候不容易掌握。所謂火候就是指神意於穴位的輕重程度。一般要求似守非守,輕輕著意,勿忘勿助,或者呼氣時放開,或者吸氣時放開。千萬不可死死守住,否則就會出現陽氣上亢、氣滯的現象,引起全身各方面的不適,特別是頭昏腦脹。意守穴位,一般以意守下丹田為普遍(肚臍下一寸五分),因為下丹田為真氣生發之海,一般練周天功多以意守下丹田為主。
體感人靜法
練功一段時間以後,全身經絡都已通氣,這時體內出現各種感觸。佛家有「八觸」之說,即動、癢、輕、重、涼、熱、澀、滑。
實際上,體內的感覺不孝滾止「八觸」。每個人的感覺都不會完全相同。歸納起來,最重要的感覺是真氣在體內發動的感覺,如真氣的流動、竄動、跳動感,還有全身通氣時真氣的顫動感(類似通電的感覺)和氣場感,還有真氣生發時的熱感。總之,練功者可以細細地體會這些感覺,仔細地在全身搜尋這些感覺,不知不覺也就把各種雜念排除了,從而達到入靜的目的。以筆者的體驗,體感入靜法的效果比較好,——方面這種入靜法比較輕松,不會帶來任何流弊,或者引起緊張,一方面這種方法能提高內省的功力,為日後的現想法以及出現一些高功能打下基礎。

『貳』 內功怎麼練啊

練真氣運行法,沒騙你的,大多數人練:真氣運行法(五步功法)本功法具有健腎補腦作用,督脈貫通後,真氣在任督脈內運行(小周天),頭項百會穴和丹田產生相互吸引的磁性力量,這樣腎中元陰元陽可上達髓海而還精補腦,五臟精薯歷華又下歸丹田,補充腎精,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使人體由衰返壯。
從生理學觀點看,督脈貫通後,可促使腎上腺和腦垂體間互相激惹、互相滋補、生機旺盛。早在戰國初期的《行氣玉佩銘》中已有真氣運動的記載,內中指出: 「 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 」 經會陰、尾閭、命門向後竄動,夾脊向上,透玉枕直達腦海,繼而又下行丹田,稱為小周天。茲將練功法介紹如下: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 — 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拿信,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消手輪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方法:取站、坐、卧式,口唇微閉,舌舐上齶,雙目微閉,排除雜念。先注意觀鼻尖片刻,隨即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使其別發粗聲,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久久行之,真氣即在心窩部集中起來。如果仍然夾念紛擾,可用 「 數息法 」 。即呼氣默數一,再呼氣默數二,這樣一直數到十數,再從一反復操作,直到雜念不再興起,即可放棄數息法。入靜後,呼氣時真氣要入丹田,不要在呼聲上打擾。 時間:每天早中晚各1次,共3次,每次20分鍾,一般認真操作,10天即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反應:練功到3 - 5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5 - 10天,每次呼氣時都感到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不自然,這是自然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堅持鍛煉就會變得自然。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方法:當第一步功夫練到每一呼氣,即感心窩發熱後,就可以意息相隨,呼氣時應延伸下沉的過程,慢慢地一步步自然向小腹(丹田)推進。不可操之過急,如果用力過大可產生不舒服的感覺。 時間:依法每日3次,每次25 - 35分鍾,10天就可氣沉丹田。
反應:每次呼聲都感到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有時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現象增多。這是真氣運到小腹,腸功能發生改變,驅逐邪氣的表現。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有改善等。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方法:當第二步功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時,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可任呼吸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
時間: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所需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內形成氣流,隨著功夫的加深,氣流也越來越大,小腹力量充實。待力量蓄足後,即可向下游動,此刻練功者有時會感到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腰部發熱等,以上感覺出現的遲早可因人而異。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通過練功不斷地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對陽痿有一定療效,對女子月經不調也有一定療效。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方法:意守丹田40天後,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夠的力量時,即沿脊柱上行,上行時,意識應伴隨著真氣(勿忘),如果真氣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導引(勿助)。這種上行速度的快慢是由丹田之力來決定的。若實力尚不足,它就會停下來不動。待丹田力量充實後,自然繼續上行。若急於通關,努力導引,會和丹田力量脫節,這是非常有害的。因此必須任其自然,真氣的活動情況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項就可以通過了。
時間:每天可酌情增加坐功次數,每次時間也應延長到40分鍾或一小時左右。至於通關時間則因人而異,有的人剎那間就通過了,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也很大。有人須經數小時或數天才能通過。大多數是在一周左右。
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練功者自覺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命門處真氣活躍(即 「 腎間動氣 」 )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脈未通之前,背部常有向上撥的感覺,頭部則有箍緊之感,這是通督前必有的現象。有些人遇到此種情況,常產生懼怕心理,不敢再練,前功盡棄,殊為可惜。這一階段必須堅持練功,一旦督脈通過後自然輕松愉快,通督是一個飛躍,故稱為 「 積氣沖天 」 。
效果:督脈通暢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一呼一吸形成任督循環。這時才能體會到 「 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 的真諦。精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功能增強。凡腎精虧損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等症狀都會逐步消失。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方法:一般仍意守丹田。通督以後,各個經脈都相繼開通。如頭項百會穴處出現的活動力量,可意守頭項。靈活掌握,所謂 「 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 也就是練功不同階段的處理方法。
時間:每日3次,每次1小時以上,時間越長效果越好。需要一個月左右時間,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餘下丹田與上丹田之力顯得更加集中旺盛。
反應: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全身常似有流竄動、皮膚發癢似蟲爬等感覺,這都是經絡通暢,真氣旺盛的表現。遇到這種情況,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驚慌失措,安心坐下就會自然平復。坐到極靜時,以上現象消失,鼻息微微,若存若無,內部真氣則更加集中旺盛。
效果:真氣越充足,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就越充分,因而使人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增強,大大減少和排除致病因素,治癒痼疾,堅持鍛煉就可以身心健康,益壽延年。
以上五步功夫是循序漸進的,在整個真氣運行過程中,身體會有三種不同變化。第一、二、三步是調整呼吸推動真氣。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這個階段古稱為 「 練精化氣 」 ,這是第一階段;第四步運用丹田積蓄的真氣,沖通督脈,直達腦海,這一段叫做 「 練氣化神 」 ,這是第二階段;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真氣在而運行自如,此為高級階段,稱 「 練神還虛 」,掌握真氣運行法的五步、三階段,才能收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