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麥種植技術視頻教程,怎樣種植
小麥栽培技術(一)整地1、土地平整。2、土層深厚。3、結構良好。4、有機質和養分含量高。(二)麥田整地技術做到:早、深、松、碎、凈、平。早——前茬收獲後及早整地;深——適當加深耕作層;松——表面疏鬆通氣不板結;碎——土渣細小;凈——及時滅茬,表土無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廂平溝直。(三)施肥1、小麥施肥特性(1)小麥對氮、磷、鉀吸收:氮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2.2%,是構成細胞原生質的重要成分。磷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0.7-0.9%,是核蛋白的組成成分。鉀素在小麥籽粒中占乾重0.5-0.6%,是促進碳水化合物合成和運轉。(2)小麥對氮、磷、鉀的吸收數量(生產100公斤小麥)純氮:2.75-3.23公斤,折碳銨46.8-54.9斤;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過磷酸鈣106-16.7斤;氧化鉀:2.4-4.0公斤,折氯化鉀14.4-24斤。(3)小麥與微量元素。小麥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需要吸收錳、鋅、銅、硼、鉬等微量元素。缺錳:小麥葉片柔軟下披,有時出現灰色斑點。缺鋅:影響小麥分櫱,降低成穗率。缺硼:雄蕊發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結實率。缺鉬:小麥植株矮小、穗小、粒少、產量低。(4)施肥方法A、生產200-25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准畝):總施氮量為12.5公斤;生產450-500公斤小麥施肥量(按標准畝):總施氮量為碳銨50公斤,過磷酸鈣40公斤,鉀肥10-15公斤,有機質佔60-70%。B、基肥:標准畝施有機肥2500斤,N、P、K肥占總肥量的60%。追肥:追肥佔40%。(5)種植密度A、密度與光合生產的關系:小麥生產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日光能轉變成有機質的過程。合理密植能充分利用日光能,密度過低,浪費光能,光合產物減少;密度過大,呼吸作用加快,消耗光合產物也增加,通風透光不良,功能葉片死亡提早,光合壽命縮短,合成有機質減少。B、密度與產量構成因素的關系:種植密度一般基本苗,它是產量形成的基礎,密度增加時,單位面積的穗數得到提高,但穗粒數和千粒重下降;密度降低時,穗數減少,但穗粒數和千粒重有所增加。一般要求讓渣每畝基本苗數在15-30萬才是適宜的種植密度。(6)選用良種。優良品種的特點:產量高,品質好,抗逆性強,產量穩定。當前生產上應用的良種有:鄭麥9023、鄂麥23、鄂麥18、華麥13.(7)播期、播量及播種方式A、播期。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7-18℃,在10月以後播種;半冬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5-16℃,在10月以前播種;春性品種日平均溫度13-14℃,在10月底開始播種;華北地區在9月中旬播種;華南地區在11月中旬播種;華中地區在10月下旬-11月上旬播種。B、播量。一般畝播15-18斤。C、播種方式。分三種播法:條播、撒播和點播。 小麥的田間管理一、出苗分櫱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1、生育特點:出苗分櫱階段,自播種出苗開始,到拔節為止。春性小麥出苗—拔節4葉進入幼穗伸長期;半冬性小麥出苗—拔節5葉進入幼穗伸長期;冬性小麥出苗—拔節7-8葉進入幼穗伸長期。2、栽培特點(1)要苗齊、苗壯。(2)爭取早分坦脊悄櫱、早發根。(3)達到壯苗越冬。(4)營養物質積累多,有利於安全越冬,為增產打基礎。3、管理措施(1)苗肥:齊苗後追一次速效肥,促進幼苗生長,提早分櫱,一般每畝追尿素5-8斤;(2)分櫱肥:分櫱肥用量不可過多,防止冬前旺長,降低抗寒能力,一般畝追尿素8-10斤;(3)臘肥:冬至過後,一般施有機肥2000斤,鞏固冬前分櫱,促進幼穗分化。(4)化學除草:在播後至出苗前,用25%綠麥隆可濕性粉劑200-300克兌水120斤噴霧,在下雨期間噴葯最好。(5)壓麥:壓麥一般在越冬期野敬間進行,對生長壯、旺苗進行鎮壓,控上促下,縮短莖基部一、二節間長度,增加粗度,提高抗倒能力。(6)防禦凍害:防禦凍害的主要措施有,選用抗寒強的品種,適時播種,培育壯苗,寒潮來前澆水,減輕凍害。二、拔節孕穗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1、生育特點:拔節孕穗階段包括拔節、孕穗、抽穗等生育時期,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並進時期。早春氣溫上升到10℃以上時,小麥開始拔節,拔節後分的櫱一般為無效分櫱。孕穗以後是小花發生分化和部分退化的時期。拔節期以莖、葉生長為主,孕穗期以莖、穗生長為主。2、田間管理:1追肥。拔節期:一般每畝追尿素15斤左右,增粒增重,防早衰。孕穗期:一般每畝追尿素5-6斤,增加穗部營養供應,促進生殖器官發育。2清溝排漬。2月下旬至3月上旬小麥開始拔節,3月份雨水逐漸增多,導致小麥各種病害發生,麥田要注意清溝排漬,降低水位,減輕病害。3預防倒伏。a、採用矮桿品種。b、合理應用肥水。c、控制旺長,小麥過旺生長時,可用矮壯素進行防治。三、抽穗成熟階段的生育特點和田間管理1、生育特點。本階段指小麥抽穗後的生殖生長時期。長江中下游小麥在4月中旬前後抽穗,抽穗時間大約40
㈡ 小麥如何種植
合理的種植方式可保證小麥單株有適宜的營養面積,群體得到很好的發展,是合理密植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在我國麥區採用的種植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寬幅條播:行距和播幅都較寬,如寬幅耬,播幅7厘米,行距20~23厘米。優點是:減少斷壟,播幅加寬,種子分布均勻,改善了單株營養條件,有利於通風透光,適於畝產350千克以上的產量水平的麥田使用。
寬窄行條播:各地採用的配置方式有窄行20厘米、寬行30厘米,窄行17厘米、寬行30厘米,窄行17厘米、寬行33厘米等,高產田採用這種方式一般較等行距增產5%~10%。其原因,一是株間光照和通風條件得到了改善;二是群體狀態比較合理;三是葉面積變幅相對穩定。
小窩密植:西南地區麥田土質比較黏重,兼以秋雨較多,整地播種比較困難,採用小窩密植方式。每畝45萬窩左右,行距20~22厘米,窩距10~12厘米,開窩深度為3~5厘米,氮、鉀化肥一般配在人畜糞水中充分攪勻後集中施於窩內;過磷酸鈣、油餅等混在整細的堆廄肥中蓋種,蓋種厚度以2厘米左右為宜。使用工具為小橇橇窩、小鋤挖窩點播,近年來研製的簡易點播機,也可開溝點播一次完成。
㈢ 在家裡怎麼種植小麥呢
家裡種植小麥方法:
第一步,浸種:取不超過3兩(用手抓消棚大約3把)小麥種子,放在瓶子里,用水清洗。將空殼、壞的種子挑出來。加滿水,浸泡8-10小時左右。夏天泡時間短,冬天浸泡時間長一些,到種子吸飽水份泡軟,可以看到小麥種子的胚芽長出來。
第二數氏步:當種子吸收充足水分,長出白芽後就可以種了。
第三步:催芽。准備苗盤。鋪上一層餐紙,用水淋濕,把種子均勻撒上。上下各放一個苗盤,鋪上紙並且淋濕。催芽需要遮光,所以用苗盤蓋上。
第四步:等到嫩芽長出來將近1厘米,薯橋散就可以把上下蓋著的苗盤撤掉,讓小麥草自由生長。注意每天淋水保濕,可能需要一天2-3次。
第五步:經常讓小麥在陽光下面吸收陽光,這樣才能提高收成。
第六步:過10幾天澆一次水,等到8月底就可以收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