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自动清洗 » 人类是怎样根据原始来判断时间的

人类是怎样根据原始来判断时间的

发布时间: 2022-06-18 11:35:16

‘壹’ 古代人怎么测时间

古时候,人们通过不同的时间测量工具来测量时间的。具体如下:

1、日晷

1276年,元代着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除此之外,还有油灯钟、蜡烛钟等计时工具。17世纪后,西方更为精密的钟表传入,人们逐渐放弃了原有的计时工具。在计时方法上,古人采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将一昼夜均分为一百刻,一刻约等于14.4分。

隋唐时期发明了十二时辰计时。西方钟表传入中国后,为适应24小时计时的方法,百刻制改为96刻制;一个时辰两个小时,一个小时四刻。

‘贰’ 人是怎样感知时间的

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生活,它们都随时间的流驰而发展变化。但是和其他生物不同,人不仅能感知时间,而且还能控制和驾驭时间。

人怎样依靠各种感觉器官感知时间?抽象的时间概念又是怎样通过长期发展从这些感觉中形成的呢?

像把自己的经历(经验)变成文学作品的着作家那样,人可以通过记忆来追忆过去,预见将来。据说记忆和预见是人类智力的要素。是否如此,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正是人们的这种借鉴过去以及为着将来而从事目前活动的能力,创造了灿烂的科学文明。

当然,有许多动物也可以勉强地反应时间。有人曾用白鼠做过实验。他让白鼠按跳板。结果发现,如果在白鼠按下跳板后25秒钟内及时给它一点食物,白鼠就会继续重复按跳板,以求再一次得到报酬。但是,如果在按下跳板后30秒钟还不给它食物,白鼠就会茫然不动,这时它就不再能够把将来的报酬(获得食物)同当前的动作(按跳板)联系起来。

猴子比白鼠聪明,它处理时间的能力较白鼠前进了一步。如果我们拿来两只一模一样的不透明酌杯子,一只是空的,另一只里装有食物,先让猴子看一看,过一段时间后再让它挑选。结果你会发现,只要相隔的时间不超过90秒钟,猴子总可以把装有食物的杯子找出来;如果时间超过90秒钟,猴子搜寻食物的能力便大为降低,完全等于瞎摸瞎碰了。

对于人类最近的亲缘——猩猩来说,它的“时间意识”又前进了一大步。不仅在野外,甚至在实验室(这里的情况同野外大不相同)条件上,猩猩有时也显示出为达到将来的目标而控制现在的惊人的能力。例如,黑猩猩为了拿到高处的香蕉,会扪几个木盒子一个一个地搭起来,作为向上爬的梯子。事实上,猩猩应付将来的本领已接近于人类能力的边缘,它们甚至能够制造“工具”!人们已经看到,自然界中的猩猩有时会把树枝上的叶子剥光,用它做成“探针”,从白蚁洞内引出,白蚁。当然,猩猩只有在看到白蚁人穴的时候才会这样做;看不到白蚁进洞,它就不会去做这类“工具”。这说明猩猩只能处理最近的和可见的将来的情况,因而它的“时间意识”还一半停留于“现在”的状态之中。

大约在加万年以前,稍有智力的类人猿开始学会制造工具。为了满足最近和可见将来的需要,它们像猩猩做探针那样,以石块作为采伐工具。大约又过了很久,严酷的自然环境使得类人猿逐步学会改进工具。根据从地壳沉积层深处挖掘出来的许多有一定形状的石块来判断,类人猿至少具有把石头打成有用形状的足够的预见。

由于智力的增长,预见能力也随之增强。大概到了50万年以前,生活在中国的原始古人第一次开始学会用火。火的使用说明中国猿人已经具有一定的时间意识和远见,并开始用手进行劳动,譬如采集枯枝败叶,维持火的燃烧。

大约就在这个时候(或许更早),人类荡造了语言。语言不仅是原始人相互之间传送信息的工具,而且也为人类时间意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叁’ 人类是如何识别方向与时间的谢谢!

一、指南针

对喜欢户外运动的人而言,指南针是一件再熟悉不过的物品,同时也是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通过指南针可以在深山之中辨别方向。指南针的转盘被分成360°。东、西、南、北四个主要方向的角度依顺时针方向自顶开始依次为:北—0°(同360°)、东—90°、南—180°、西—270°。

使用指南针判断位置的方法:

使实际地形和地图方向一致;

在地图上找出二个可看出的目标物;

将指南针的进行线(或长边)朝向其中的一个目标物;

到圆圈配合箭号和指针(北)相吻合;

不改变圆圈的方向将其放在地图的北方位置;

指南针的长边之尖端吻合地图上的目标物;

当圆圈的箭号和磁线延线画一条直线;

针对另一目标依照同样的方法进行。两条线的交错处即是现在所在位置。

注意事项:1.尽量保持水平;2.不要离磁性物质太近,以及铁质物品



二.利用太阳判断

1.手表测向

方法1:“时数(什么时间)对半对太阳,12点值得是北方”,用时间的一半对向太阳,12刻度就是北方。



2.树棍阴影测向

在太阳足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三十分钟至六十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第一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面。

三.利用动植物测向

1.年轮

根据其年轮来判断,北半球南面宽北面窄,南半球南面窄北面宽。

2.树叶

阴雨天可以根据大树树叶茂密度判断,树叶的茂密与太阳光照射时长有关,。所以树叶茂密的为南面,树叶稀松的为北面。



3.岩石青苔

在岩石比较多的地方,可以根据岩石上的青苔来判断,岩石上布满青苔的一面是北侧,因为阳光照射少,干燥光秃的一面则是南侧。

4.蚂蚁洞

蚂蚁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5.积雪

积雪融化的方向是朝向南方的。



四.星星

北极星

北斗七星是大熊座中七颗明亮的星,形状有如勺子,因容易辨认,故作为辨别其他星的用途。当身处北半球,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可找到北极星,因北极星长期固定位于天北极的位置,故用作辨认北方的指标。寻找北极星的方法是,先寻找北斗七星,从北斗七星的斗口(即天枢和天璇)方向,向上延长5倍就可以找到北极星。

五.人为因素

1.红飘带

户外路线上树枝很多都系着红色的丝带作为路标

2.尼玛堆

在有些地方,驴友会用石头堆成尼玛堆来标志路线

3. 垃圾,羊粪

路边有垃圾、很多羊粪等等,表面有可循踪迹

‘肆’ “一寸光阴,一寸金”,古人是怎么来记录时间的

一顿饭的时间,一炷香的时间,一个时辰,这些都是描述时间的词汇。一寸光阴一寸金,现在的我们越来越知道时间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珍惜时间,时间的流逝是我们永远也追不上的。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时间的长河都不紧不慢的从上面流过,最后也经过时间的沉淀给人类留下了珍贵的宝物。

时间最早是无形的,在最开始的原始时期时间对于当时的人类来说还是一种模棱两可的存在;原始的人类想法也是简单的,宇宙的浩瀚无穷不禁引起了人类的思考。

后来在社会的进步人类发展过程中记录时间的工具“钟表”诞生了,但在没有钟表之前人类是怎么样记录时间的?对于我们充满智慧的祖先们是如何记录不断消逝的时间的?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时间制度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跨越时间回顾历史,来看看我们古人是如何记录时间的。

一、最早的在远古时期的人类,是怎么记录时间的呢?

开始把时间划分为更细的单位,把一时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称来表示。

其计时的划分方法,在《晋书·律历志》景初历的记载较为详细:“黄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聪明,很早就发现日月星辰等天气现象的运动和时间有某种联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阳运行的规律,观察太阳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当时大概的时间。

十二时制源自古人观察太阳所在的方位来决定时刻。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后就产生了信息和电的发明,由此钟表也就孕育而生。

钟表的诞生更是代表了人类历史社会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也同时让人们的生生活越来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规律。

钟表种类繁多,小到怀表手表,大到挂钟等等,他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占的体积虽然不大,但是却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时代性的意义。

钟表上的指针好像一只无形的手,推进着人们生活的不断向前发展。

让人们流逝过的时间在表盘上留下深刻的印记,让那些无形逝去的时间变成可以见到的刻度,让那些历史不再被轻易遗忘。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加尖端更加先进的技术。但是永远无法磨灭钟表在人类历史上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时间的长河源远流长,从古代流到了现在也将会流淌到将来,时间给我们人类留下的痕迹是永远抹不去的。

古代的鸡鸣起床到现在也经常在人们口中听说,从原始时期的根据太阳的位置确认时间,到结绳记账法,刻木相会再到日晷的出现,沙漏的发展,到现代的钟表电子表,全都体现出我们中国社会的进步之快。如果没有记录时间的东西出现,那我们人类的生活将会一塌糊涂,不知道会衰败到什么程度。

我们了解了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以及发展,全都体现着人们伟大的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越来越准确的记录与传递,人们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轨,所以说时间的记录确认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伍’ 人类对时间的认识是源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吗

对于人类发展的史前阶段,探讨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前人留下的是“果”,而“因”本身只能靠我们去推测。由目前的资料可以推测到,至少有3个方面的原因,导致人们去认识时间,并不断地推动这一认识向前发展和深化。

首先是生存的需要。远古时代,人们过着原始群居的渔猎游牧生活,使用最简陋的工具,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借以延续自己的生存。在顺利情况下,每天所得食物尚能勉强果腹;遇上不虞灾祸,就只好忍饥挨饿。为了遮风避雨,他们往往把森林、洞穴等天然场所作为固定的住地,“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出于这种生存斗争的需要,这个时期的人类不得不对由太阳东升西落所引起的时间变化有最粗浅的了解和熟悉。例如,什么时候出发,到多远的地方去采猎,才能在日落前赶回住所。日落之前回不到居住的洞穴,对于他们是很危险的。可以推想,这就是人类认识昼夜交替和白昼长短的开始。当然,这时的认识是十分肤浅的,甚至可以说并不比某些动物的认识高明多少。因为这个时期的人,活动范围狭窄,大脑的抽象思维和判断能力也很差。

第二是发展生产的需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以采集渔猎为生的原始人类逐步过渡到农业社会。在农牧业生产中,作物的播种、耕耘、收获、贮藏,都要同季节变化密切配合。安排随时可以得到好收成,稍有差错就会造成歉收。如果说原始群居社会离不开“日”这个概念的话,那么对于农业社会来说,就不能没有月份、季节和年的知识。古人最初是根据草木枯荣、鸟兽出没等物候现象来确定月份和季节,并借以指导农牧业生产。物候变化与自然环境的变迁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印人人的脑海,天象的循环变化同样留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它们之间的相依关系无疑将为人们逐渐了解。于是,通过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变化来确定这些比日更长的时间单位(月、季节和年)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第三是建立唯物主义宇宙观的需要。前面已经说过,时间问题是人类认识宇宙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另一个是空间)之一。就是说,它是人们世界观的主要内容。既是世界观问题,就有唯心和唯物之分。自从人类社会产生阶级以后,统治阶级总是在时间和空间的问题上编造种种荒诞怪论,借以欺骗人民,达到巩固其统治的目的。而一切对自然现象进行客观研究的人,尽管他们不是自觉地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但都承认时间的客观实在性,能够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的时间认识,是在同唯心主义(宗教迷信)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这是科学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个阶段。同天文学、生物学、地质学、人类学等等比较古老的科学认识一样,科学的时间认识也是在一片有害的丛林——巫术和迷信的丛林——中发芽成长的,而这片有害的丛林对于认识的幼苗又总是一再加以摧残,不让它成长。这就是科学发展史向人们展现的历史事实。

‘陆’ 没有钟表之前,人们是怎样知道时间的

钟表是生活里的必需品,人们通过钟表可以知晓现在的时间,但是在没有钟表之前,人们要想知道时间,也有着自己的办法。我们的祖先似乎很早就有了时间意识,而月亮就是最天然的钟表。他们已经可以绘画,并且观察天象。

早在三万年前,人类已经能够画出复杂的几何图形。根据美国人类学家的描述,他们从三万年前的壁画中发现了珍贵的线索,其中绘制了有关月亮以及动物的图案,甚至还有复杂的几何图形,而按照当时的人类文明发展水平,他们原本应该是不可能创造出这样具有深奥意义的图案。

一轮明月阴晴圆缺既是时钟,又是古往今来感情寄托。古人这样的做法相对来说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以月亮为时钟,能够与太阳时钟相互对应,如果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希望从中得到更多的线索。古人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暗示,而在现代人看来,数万年前的他们在无形之中已经发挥了自己的智慧。

聪明的古人虽然没有先进的技术,但是他们依旧可以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知晓时间,可以说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了。



‘柒’ 如何判断原始人距今年代

用碳14测年法和器物推断法。
----------------------------------------------------------------------
碳14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种同位素,即稳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由美国科学家马丁·卡门与同事塞缪尔·鲁宾于1940年发现。
14C的半衰期为5730年,14C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考古学中测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测年法;二是以14C标记化合物为示踪剂,探索化学和生命科学中的微观运动。
一、利用宇宙射线产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来测定含碳物质的年龄,就叫碳—14测年。已故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对碳—14测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给了极高的评价:“由于碳—14测定年代法的采用,使不同地区的各种新石器文化有了时间关系的框架,使中国的新石器考古学因为有了确切的年代序列而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那么,碳—14测年法是如何测定古代遗存的年龄呢?
原来,宇宙射线在大气中能够产生放射性碳—14,并能与氧结合成二氧化碳形后进入所有活组织,先为植物吸收,后为动物纳入。只要植物或动物生存着,它们就会持续不断地吸收碳—14,在机体内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当有机体死亡后,即会停止呼吸碳—14,其组织内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开始衰变并逐渐消失。对于任何含碳物质,只要测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断其年代。
碳—14测年法分为常规碳—14测年法和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两种。当时,Libby发明的就是常规碳—14测年法,1950年以来,这种方法的技术与应用在全球有了显着进展,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即必须使用大量的样品和较长的测量时间。于是,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技术发展起来了。
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具有明显的独特优点。一是样品用量少,只需1~5毫克样品就可以了,如一小片织物、骨屑、古陶瓷器表面或气孔中的微量碳粉都可测量;而常规碳—14测年法则需1~5克样品,相差3个数量级。二是灵敏度高,其测量同位素比值的灵敏度可达10-15至10-16;而常规碳—14测年法则与之相差5~7个数量级。三是测量时间短,测量现代碳若要达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钟;而常规碳—14测年法却需12~20小时。
正是由于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具有上述优点,自其问世以来,一直为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地质学家所重视,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可以说,对测定50000年以内的文物样品,加速器质谱碳—14测年法是测定精度最高的一种。
二、碳-14标记化合物的应用。
碳-14标记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它的稳定同位素碳-12,并以碳-14作为标记的放射性标记化合物。它与未标记的相应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学与生物学性质,不同的只是它们带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来追踪。
自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了碳-14标记化合物的研制、生产和应用。由于碳是构成有机物三大重要元素之一,碳-14半衰期长,β期线能量较低,空气中最大射程 22cm,属于低毒核素,所以碳-14标记化合物产品应用范围广。至80年代,国际上以商品形式出售的碳-14标记化合物,包括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质、糖类、核酸类、类脂类、类固醇类及医学研究用的神经药物、受体、维生素和其他药物等,品种已达近千种,约占所有放射性标记化合物的一半。
以碳-14为主的标记化合物在医学上还广泛用于体内、体外的诊断和病理研究。用于体外诊断的竞争放射性分析是本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微量分析技术。应用这种技术只要取很少量的体液(血液或尿液)在化验室分析后,即可进行疾病诊断。由于竞争放射性分析体外诊断的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和精密性好,许多疾病就可能在早期发现,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了条件。
碳-14标记化合物作为灵敏的示踪剂,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捌’ 古代人怎么看时间

太阳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阳可以说是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看时间方式了,这也形成了古时候人们的劳作规律。太阳升起了,该起床了,开始一天的劳作,日中,就到中午了,待到日落,就该歇息了。

但是,看太阳始终是一种粗略的看时间工具,很多情况下不可行,所以我们需要更精确的看时间工具。

日冕

日晷,又称“日规”,是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并划分时刻,说白了就是用石头雕一个带刻度的圆盘,刻上不同的时辰,中间树一个木棍,太阳照射木棍的影子到哪儿了,就是几点了(有点钟表的感觉)。

日冕的出现,就比单纯的看太阳精确多了。

圭表

和日冕不同,圭表则是利用太阳影子的长度来判断时间的。我们经常说“立竿测影”,就是把一根杆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时候去测量它的影长,从而确定方向、时间、节气。

‘玖’ 古代人怎么记时的…几更是什么意思!比如四更是几点了

打更起源于原始的巫术,主要起驱鬼的作用。古代没有钟表之时,大城市设有鼓楼,小镇或乡村设有更楼,每夜有值班更夫按时辰从更楼出走巡视一番,敲击更梆来报时,即为打更。用敲击更梆的次数来计算和划分夜晚的时间,一夜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来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古人规定,逢戌时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约现在19点至21点;二更是亥时,约现在21点至23点;三更是子时,约现在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丑时,约凌晨1点至凌晨3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凌晨3点至凌晨5点

‘拾’ 原始人怎么判断时间

看太阳确定。所以后来便有了日上三竿、立竿见影这样一些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