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一天24个时辰是怎样划分的
一天只有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个小时。
二十四个小时和十二时辰:
1、子(鼠):午夜23时至1时。
2、丑(牛):凌晨1时至3时。
3、寅(虎):凌晨3时至5时。
4、卯(兔):清晨5时至7时。
5、辰(龙):清晨7时至9时。
6、巳(蛇):上午9时至11时。
7、午(马):中午11时至13时。
8、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
9、申(猴):下午15时至17时。
10、酉(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
11、戌(狗):晚上19时至21时。
12、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
相关内容解释:
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Ⅱ 请问一天十二个时辰是怎么算的,如何排列几点到几点是什么时辰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Ⅲ 时间是根据怎么计算的为什么1天要定24小时
时间是根据怎么计算的? 时间,就是表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的久暂,运动过程的长短,以及依次出现的先后秩序。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是指时间的度量只需要一个数量,因为时间只有一个方向,依次相继,永远向前,是单向性的和不可逆的,只能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一去不复返。
时间是以物质在空间的运动来度量和认识的,离开在空间的运动,它就无法度量、神秘莫测。测量时间的单位是年、月、日,这是靠天体在空间中的运动来确定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是一年、地球绕地轴自转一周是一日。测定时间的方法也离不开物质在空间的运动。自古以来测定时间所用的仪器,如铜壶滴漏、钟表等,莫不是如此。现代天文台测定标准时间,也要靠对天体运动的精密观察,例如利用石英钟、原子钟的振荡频率。现在国际上采用叫做‘铯’的金属元素的原子振动周期作为时间的标准,规定它振动9.192.631.770次作为一秒。而且,时间是无限的,人类计算时间只是相对性的认识和确定。 为什么1天要定24小时? 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空间位置基本上是稳定的。它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约为23小时56分,这个时间称为恒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们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时,这是因为我们选取的参照物是太阳。由于地球自转的同时也在公转,这4分钟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叠加的结果。天文学上把我们感受到的这1天的24小时称为太阳日。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昼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适合人类生存。
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的平均角速度为每小时转动15度。在赤道上,自转的线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种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人们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转来计量时间的。研究表明,每经过一百年,地球自转速度减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还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地球自转速度除长期减慢外,还存在着时快时慢的不规则变化,引起这种变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公转。从北极上空看是逆时针绕日公转。地球公转的路线叫做公转轨道。它是近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运行到离太阳最近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近日点;7月4日,地球运行到距离太阳最远的位置,这个位置称为远日点。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轨道长度是9.4亿千米,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约365.25天。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约为每日1度,平均线速度每秒钟约为30千米。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所在的平面叫黄道平面。两个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地轴垂直于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交角为66°34',或者说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间的黄赤交角为23°26',由此可见地球是倾斜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的。
Ⅳ 一天24小时是从几点开始到几点结束
一天24小时是从23:59开始,到24:00结束。
在24小时之中,一天开始于午夜,每天的最后一分钟开始于23:59而结束于24:00。某一天的24:00等同于其下一天的00:00。
数字时钟显示从00:00到23:59,它从不会显示出24:00。这样,从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确的确定新一天的开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确的确定一天的结束时间。
(4)一天中的时间是怎样定的扩展阅读:
二十四小时制的优点有:
1、不会混淆上午的时间和下午的时间。在日程表或类似的文件中,一眼就可以看清时间是上午还是下午。这对于需要全天24小时运作的机构尤其重要,例如航空公司、铁路的时刻表和军队。
2、能够精确描述某一天的时间。例如:“2月3日午夜12:00”就很难确定是“2月3日00:00”还是“2月4日00:00”。
3、24时制在电脑领域中较易按时间顺序排列。十二时制的时间需要转换成24时制才能照正确顺序排列。例如上午12:30(00:30)若按字符顺序排列会被排在上午11:30后。
Ⅳ 一天的时间是如何确定的
0点到24点为完整的一天!
Ⅵ 古人是如何确定一天中的时辰的有所谓统一的“北京时间”吗
中国古代的时辰计量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年的划分也有所不同。我国古代的时辰计量有很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十六时辰制、十时辰制、十二时辰制以及随着佛教传入的六十点法等等。
古代还有两个我们无论是在书籍中还是影视作品中经常看到的计时概念,一盏茶的时间和一炷香的时间。一盏茶的时间通常是十分钟,一炷香通常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古代长用这两个计时单位计量短时间做的事情,当然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很准确的。
Ⅶ 一天二十四小时最初是怎么确定的
把一天划分成24小时有它自己的方便性:便于人们安排时间,时间的划分不论古今中外都与天文观测有关,而天文观测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划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秒定义可以以铯原子频率标准器来实现,其稳定度依据各标准器的制造方法、维护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铯频率标准器HP-5071稳定度约在10-12左右,法国LPTF实验室以绝对温标10-6度的铯原子喷泉制成的原子钟,稳定度约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转一周不是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共同结果!
地球自转一周为一日
地球自转一周(360度)时间为23小时56分04秒,比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个白天和一个黑夜为一日计24小时”少一点。人类自己感觉不到地球在自转,故习惯于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称之为一日。
一日划分为24小时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时又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又分为60秒。这样一日就有24×60=86400秒。这些时、分、秒都成了时间单位。
Ⅷ 一天的时间是怎么算出来的
1个时辰为我们现在的2个小时,半个时辰为1个小时,1柱香则为半小时,半柱香则是15分钟 一盏茶:约20分钟。一顿饭:约1小时。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Ⅸ 标准的一天时间段是怎么划分的
早上:6:30---8:00
上午:8:00---11:30
中午:11:30---14:00
下午:14:00---17:30
晚上:17:30---6:30
Ⅹ 一天中的十二时辰是哪几个,怎么算的
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子时23~1点
丑时1~3点
寅时3~5点
卯时5~7点
辰时7~9点
巳时9~11点
午时11~13点
未时13~15点
申时15~17点
酉时17~19点
戌时19~21点
亥时21~23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