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一年是一个历法单位,有春夏秋冬四个节气,春天是年的开始和年的结束。一年就是12个月左右,不包括闰年,阳历365或366,阴历354或355天。
汉代初期仍以秦历为准。直到汉武帝时,才组织专门班子,改颛顼历为太初历,并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仍以夏历的正月为岁首。这就是我们现在仍把阴(农)历称为夏历的原因。郭守敬编写的《授时历》,以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行公历的平均一年时间长度完全一致。
中国的农历是阴阳历,大家很熟悉的传统节日,像春节是阴历的节日,初一是新月出现的那一天,月圆的那一天则在十五左右。而立春等节气是依据阳历的。
(1)古时候怎样计算一年的时间扩展阅读:
年的计算规则
1、所有新月和节气出现的时刻的计算以东经120度即东八区标准时为准。但计算1929年以前的阴历时应以北京即东经116度25分的当地时为准。
2、新月出现的一天为一个月的第一天。如某个节气的出现时刻也在这一天,则不论该节气的出现时刻是否比新月晚,一律算落入新的一个月中。
3、每年的冬至总是落在这年的十一月中。从一年的冬至的第二天起到下一年冬至这一天止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岁。如一岁中有十三个新月出现,则这一岁为闰岁,要加入一个闰月。
4、闰岁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因为一岁中只有十二个中气,所以闰岁中至少有一个月没有中气,也存在有两个月没有中气的可能性。但这种情况下只有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为闰月。闰月的前一个月为几月则该闰月称为闰几月。
以上所列的阴历的计算规则是在清朝顺治年间,即公元1645年,开始采用的。以上规则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理论上完全以天文观测为依据,其中没有任何数学关系。这和阳历完全是由数学关系确定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具体到未来阴历的计算,仍然需要月亮与地球运动的数学模型,而且精度高的这种数学模型相当复杂,在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一般人根本不可能推算出精确的阴历来。而阳历的数学关系则非常简单,是不是闰年很容易计算。这又形成了另外一种鲜明的对比。
不过若已知当年的阴历,则有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可以估算出下一年春节的日期。这种方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年份。找到当年阴历十一月一日对应的阳历日期,将月数减十而日期数加九再减掉月数,如果得出的日期在下一年的阳历一月二十二日到二月十九日之间。
则春节就是那天,误差不超过前后一天。例如2002年阴历十一月一日对应阳历的12月4日,则按此方法预测的2003年春节的日期为2月1日,与实际日期相同。
Ⅱ 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有365天,这个定律在古代就已经被发现了。虽然以前的生产生活水平低下,但是我们也不能低估古人的计算能力,他们计算日数的办法可多着呢!01、把握住太阳运行的规律。
如果你一直以为太阳运行的规律是我们现代人发现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古人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太阳运行的规律,他们运用最简单的方法,揭示了最真实的规律。他们选择在地上树立一根竹竿,然后每年记录太阳照射过来时的竹竿在地上的影子。随着时间的慢慢推移,影子的长度和方向都会发生变化,等到影子和第一天记录的位置重合时,那就说明一年就这样过来了。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历法的国家之一,也曾计算出每年的平均日数大概是在365.2422天,也就约等于365天。于是直到现在,我们每年都是以365天来计算,但是有时候还是有一两天的差别。
Ⅲ 古代中国一年是多少天
年的时间概念最早出自对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循环周期的经验,早在西周之初就有了,古代农历把一年化为四季,每一季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
(3)古时候怎样计算一年的时间扩展阅读:
一年准确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365又1/4(四分之一)天。
现代人们通过先进的工具能够很准确的测量并计算出一年的准确时间。在科技并不发达的中国古代,人们也能计算出来吗?是的。聪明的古代人──我们的祖先请看他们的方法:
古代中国,人们利用日影的长度的变化周期,来确定一年的四季变化,称之为土圭之法。在土筑平台上立一根8尺长的杆子,用一个带有刻度的木棒(土圭)测量这根杆子日影的长度。(原理同上图日晷)一天中正午的杆影最短,称为这一天的日影。一年中夏至那一天日影最短,冬至那一天日影最长,这样就确定了夏和冬。把夏和冬的日影长相加除以二,就得到了春分和秋分的日影长。
Ⅳ 古代人是通过什么计算出一年有365天的
一年365天是是按地球绕太阳转一周为一年计算的。不过古人可不认为地球是圆形的,而是天圆地方,直到阴阳学的出现。
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才有了一个质的跨越,直到“圭”的出现,计算一年到底有多少天才有最权威的认证,以当今的技术来计算一年为365天是非常简单的,接下来我先来为大家介绍一种当代使用测量方式最多的一种。
由此可见我国祖冲之早早就能够有计算天数的方式,只是苦于没有工具计算,直到郭守敬的不断实践,最终确立了天数为365.2420。可见我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是多么的先进,即使是聪明的玛雅人,也不及我中华古代的能人异士。
Ⅳ 古人怎么算出一年的时间
方法有很多种,可能他们都用了。一,不同品种的树木和花草,会在一年当中不同的季节和时辰开放,有些品种相当准时。比如有一种仙人球,一年只在某一天开一次花,到了开花那天的傍晚,如果你不耐心等候,哪怕只是去外面打瓶酱油回来,花就已经开败了。二,鸟类如布谷鸟,就是按时鸣叫,提醒农人播种的。螽斯,蟋蟀出现的时间也很准时。三,太阳和月亮的变化。白天古人可以根据树影的长度和方向轻松判断出季节和时辰,晚上则可以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来掌握时间。我小时候就是依靠刻在窗子上的缺口来预告下课的时间,精确到分钟呢。
Ⅵ 古代是怎么算出来一年 365 天的
地球绕太阳一圈需要:365天5小时48分46秒
因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365天6小时
为了方便,平年365天
所以为了补时间的差异,每隔4年有闰年,闰年366天,闰年的2月29天
在公历(格里历)纪年中,有闰日的年份叫闰年,一般年份365天,闰年为366天。由于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把一年定为365天。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加在二月里,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为28天,闰年为366天,二月为29天。因此,每400年中有97个闰年,闰年在2月末增加一天,闰年366天。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如2000年是闰年,而1900年不是。一年,就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了一周的时间。全长为365天又1/4天(365.2422日),也就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这叫"回归年"。
历法上的年为了应用方便,不采用回归年,而是采用了完整的天数。公历的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年,每四年一闰,每百年少闰一次。使用的整天数的年历法上叫做"历年"
农历是根据月亮的朔望月共12个月算一年,一年是354天。每三年有一个闰年。闰年是383天或384天。
Ⅶ 古代如何计算时间
我国古代有自己独特的计时方法和计时仪器,由此遂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计时单位——时、刻、更、鼓、点。
时:是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尊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子时也(晚上 11 时正至凌晨 1 时正),鸡鸣者丑也(凌晨 1 时正至凌晨 3 时正),平旦者寅也(凌晨 3 时正至早上 5 时正),日出者卯也(早上 5 时正至早上 7 时正),食时者辰也(早上 7 时正至上午 9 时正),隅中者巳也(上午 9 时正至上午11时正),日中者午也(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中午12点就是午时了),日昳者未也( 下午 1 时正至下午 3 时正),哺时者申也( 下午 3 时正至下午 5 时正),日入者酉也(下午 5 时正至晚上 7 时正),黄昏者戌也(晚上 7 时正至晚上 9 时正),人定者亥也(晚上 9 时正至晚上 11 时正)。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刻:古代的人们在用陶器取水、储水的时候,因陶器质地疏松,难免出现漏水现象,人们通过长期观察,注意到漏水容器水面下降的高低和时间有一定对应关系,从而制成了专门用于计时的漏水壶。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曾说:“漏刻之作盖肇于轩辕之日,宣乎夏商之代。”若据此说,则是产生在黄帝时代,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已普遍使用,然目前尚缺少实物证据。另据《周礼》记载,西周时已有专门掌管漏壶计时的官员——擎壶氏,这说明至迟在距今3000年的时候,已正式使用和管理漏壶了。
漏壶有沉箭式和浮箭式两种。最初使用的是沉箭式,即用一只铜壶盛水,接近壶底部有一个小洞,壶中竖直插一根刻有刻度的木尺,木尺下端固定在一块船形木块上,使其浮在水面上,当水从小洞滴出后,人们根据水位降低后标杆上的刻度来判断时间。由于漏壶中水多时和水少时的滴水速度不同,影响到漏壶计时的准确性,为了提高计时的精确度,由单只逐渐发展成为多只一套的漏壶,同时,还由沉箭式漏壶改为浮箭式漏壶。漏壶的级数越多,计时就越准确。实物表明,在浮箭式漏壶系列中,壶数最多的是4壶一套,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更: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由此可见,所谓“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 3时至5时开船”。
鼓:由于古代夜间使用击鼓报更方式,所以又以鼓作为更的代称。“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中国古代建城都要设置钟楼和鼓楼,一般为东钟西鼓,报时打更。
点:古代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一柱香”的时间这个概念起缘于僧人打坐,僧人以香的燃烧为计时方法。那时的香皆为手工制作,且有标准,一柱香燃尽约为半个时辰,即现在的一个小时。晚间打更的更夫也用香来确定时间,所以也叫“更香”。
在我国古代有不少用作计算时间的方法和形容词。古时一年有十二月,一月有五周,一周有六日,一时辰(2小时)有八刻,一刻(15分)【古时把一天做一百刻即14.4分一刻,曰15分一刻】,一盏茶(10分钟)有两柱香,一柱香(5分钟)有五分,一分(60秒)有六弹指,一弹指(10秒)有十刹那。一刹那就是一秒钟。
Ⅷ 古人是怎么计算年份的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叫天干;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也称十二地支。干支还是阴阳之分: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共有六十个组合,称为“六十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起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1.甲子 2.乙丑 3.丙寅 4.丁卯 5.戊辰 6.己巳 7.庚午 8.辛未
9.壬申 10.癸酉 11.甲戌 12.乙亥 13.丙子 14.丁丑 15.戊寅 16.己卯
17.庚辰 18.辛巳 19.壬午 20.癸未 21.甲申 22.乙酉 23.丙戌 24.丁亥
25.戊子 26.己丑 27.庚寅 28.辛卯 29.壬辰 30.癸巳 31.甲午 32.乙未
33.丙申 34.丁酉 35.戊戌 36.己亥 37.庚子 38.辛丑 39.任寅 40.癸卯
41.甲辰 42.乙巳 43.丙午 44.丁未 45.戊申 46.己酉 47.庚戌 48.辛亥
49.壬子 50.癸丑 51.甲寅 52.乙卯 53.丙辰 54.丁己 55.戊午 56.己未
57.庚申 58.辛酉 59.壬戌 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己巳年、庚午年,就是按干支纪年这种方法排列下来的。阳历年份除以60的余数减3便得该年农历干支序号数,再查上面的干支便是干支年纪。如果序号数小于、等于零则于支序号数加60。例如,求1991年干支;1991÷60=33余11,年干支序号数=11-3=8。查干支表知该年为辛未年。又如求1983年干支:1983÷60=33余3,干支序号=3-3=0,加上60,查干支表知该年为癸亥。
干支纪月法
干支纪月法未普遍实行,主要为星相家推算八字用。其方法为: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
干支纪日法
甲炎了第一日,乙丑为第二日,丙寅为第三日……60日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日起,周而复始,循环下去。例如农历己巳年(1989年)正月初一是丁酉日,初二是戊戌日……到三月初七正好是60天,因此三月初二又是丁酉日。
干支纪时法
一天中时辰的地支也是确定的,所以二十四小时配十二地支,由夜间十一点至一点为子时,一点至三点为丑时,其余照推。时的天由该日所对天干推求,其歌戾如下:
甲己还生甲,乙庚丙作初,
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
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即若该日是甲或己的,在子时上配上甲为甲子;日是乙或庚的,在子时上配上丙为丙子;丙辛日子时配上戊为戊子;丁任日为庚子;戊癸日为壬子。知道了子时的干支,便可推知其余。
Ⅸ 古代一年是多少天
古代一年大约为360天。
古代农历把一年化为四季,每一季大约90天,全年约360天,按照一年气候的变化,分为5天“一候”,三候为“一气”,全年“二十四气”,俗称“二十四节气”。
一年准确的时间是365天5小时48分46秒。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约等于365又1/4(四分之一)天。并且现代人们通过先进的工具能够很准确的测量并计算出一年的准确时间。而古代中国,人们利用日影的长度的变化周期,来确定一年的四季变化,称之为土圭之法。
Ⅹ 古人是怎么算出来一年有365天的
最早的历法来源于对自然的观察。草木的枯荣,候鸟的来去,冰雪的侵袭和消退,都是天然的时间标志。不过,这些时间点过于含混。拿着石斧猎杀动物的原始人没什么意见,靠天吃饭的农夫们却会大大不满——晚播种几天,错过一场雨水,也许就是颗粒无收。
公元前3000多年前,尼罗河畔的古埃及人发现,每当泛滥的尼罗河水涌到今天的开罗附近时,天空中就会有一颗特别明亮的星星,和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这颗星星,就是天狼星。
古埃及人在竹竿上刻下时间,然后进行比较,发现天狼星的运转周期和尼罗河的涨枯同步,总是365天。于是,他们把365天,定义为一年;将尼罗河开始泛滥、天狼星出现之时,称之为岁首;接着,从岁末选出5天,当作宗教节日,用以侍奉神祇,感谢神们赐予他们五谷。
剩下的日子,正好是360天,等分成12个月、3个季度。第1季度叫做“阿赫特”,意为泛滥,是尼罗河泛滥的季节;第2季叫做“佩雷特”,“出”的意思,指河水退去、土地露出水面,世博中和农作物生长的季节;第3季则是收获、储存食物的季节,收拾田地,等待下一次泛滥季节的到来。[1]
哥白尼画像
格里高利历的变化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调整闰月,将原本的4年1润改为400年97润;一个是消除多余的10天。
这时候就看出教权的“好处”了。格里高利十三直接规定,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为10月15日。[5]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582年的10月4日睡去,第二天醒来,那么,你已经睡了10天……
因为较为准确、又很好地衔接了旧历,所以,格里高利历不断被其他国家接受,流传至今,成为全世界绝大多数地区的通用历法。这就是公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