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样学好中医
1.望:”。“望而知之者,谓之神。”望其五色查其病也。通过看光色知道人有什么病的,比如讲这个人来了以后,他脸色蜡黄这不用问一定是他的脾胃不和。虽然现代人讲化妆,不细看还真被这种假象所蒙蔽了。不管你怎么化妆,你脸上的光色一定会透出来。
2.闻:
“闻而知之者,谓之圣”。闻其五音查其病也。什么叫“闻其五音查其病也”?这种五音是用耳朵听不是鼻子闻,音是声音查其病也。能知道对方有什么病的这是圣人。五音该怎么解释,就是我们讲的水声、木声、火声、土声、金声。古人讲:“宫、商、角、徵、羽”。就是通过讲话的声音来判定你有什么病的这是圣人,形容他像圣人一样就像“医圣”一样,这是闻。
3.问:“
问而知之知者,谓之功。”功是功夫,“问其五味,查其病也”。那么刚才谈到的闻其五音,可不是现在医院戴听诊器的,这是两个概念。是通过对方说话的声音,呼吸的声音或者走路的声音能判断对方有什么病的,形容他是圣人。而问而知之知者,谓之功。问其五味查其病也,是通过问对方的饮食、睡眠、二便等。比如说我经常接触一些朋友们,有的人我看见他以后,我就知道他的膀胱经有毛病。我经常问第一句话你是不是喜欢吃辣椒,或者是不是喜欢吃酸的东西。那胃不好的人他一定喜欢吃甜食,很准。五味就是酸甜苦辣咸,通过问你五味来查你什么病的这是功夫。
4.切:
“切而知之者,谓之巧。”只可惜现在能把脉的医生叫做老中医了叫做名中医了,实在是中医的悲哀。所以我写这些希望大家能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希望更多的有有识之士能投身到中医的这个行业里来把我们中国的国术,中医真正的弘扬全世界。
㈡ 自学中医学需要哪些书籍比较适用
此中所有中医书籍都在图中左上角,非常丰富的约五万册中医书籍均出自于此
其它的可推荐的中医书籍为:
中医大学本科教材类
《零起点学中医》–天下无疾(首选)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次选)
《医学入门》–李梃
《伤寒杂病论》–注释
《黄帝内经》–注释
《中医四大经典》–注释
针灸类:
《针灸学》–石学敏教材(首选)
《经络腧穴学》–教材
《针灸大成》注释–杨继洲
《针灸穴位名解》–注释高式国
中国医学大成丛书(全套10卷)
中国医学大成续集
中国医学大成(简体横排版)
中国医学大成(繁体竖排版)
中国医学网络全书(全七卷)(扫描版)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医着系列丛书(全6册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全十五部)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全套六集)北京出版社1990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全六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版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33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林荟萃(浙江省名老中医学术经验选编)
医经六书(全3册)
千家妙方(上、下册)(扫描版)
历代本草精华丛书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共15册)
名医临证金鉴(全二十二部三十册)
名医名方录(全4册)
名医类案(正续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中医实用技术丛书(全10卷 高清版)
中医师承十元丛书(全5册)
中医师承大学堂丛书 张锡纯医学师承学堂
中医必读百部名着
中医方剂大辞典(十一卷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
中医歌诀白话解系列
中医精华丛书(全九卷)(高清版)
中医经典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中医经典注评丛书
儿童心理学手册(全四卷)
全国名老中医医案医话医论精选(共二十二册)
全国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
全国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丛书(全22册)(扫描版)
全民献方献药运动验方
内经类书籍
医学人生丛书:走近中医大家(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医学入门(上、下)
医学图谱、图解(一)(共十册)
医学图谱、图解(二)(共十册)
医学衷中参西录丛书
医家金鉴
医方类聚(全十一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全四册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
名家临证医着重刊
名家临证医着重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名家献秘:老中医养生药膳(广东旅游出版社)
名师与高徒(共四卷)(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名师经方讲录(全2辑)
名老中医之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共5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全七册)
中医药学高级丛书
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册)
中医证候学(上、中、下)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读本(共三十八册)
中医验案点评与误案分析丛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材及原植物彩色图鉴(全2册)
中华传世医典(全12册)
中华养生网络(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中华医书集成
中华医学网络大辞海
中华国粹书系丛书(全10卷)
中华本草.完美修改版
中国中医秘方大全(文汇出版社1989 胡熙明主编)
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
中国中药材真伪鉴别图典(全4册)
中国中药资源丛书系列(全6册)
中国药典(2010版)(全3部)
中国药学大辞典(陈存仁)
中国藏药(全3卷)
中央电视台《中华医药》栏目组系列图书
中草药现代研究(全三卷)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药类书籍
中西医结合专科病诊疗大系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临床经典中医读本(共三十八册)
临床辨病专方治疗丛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二续名医类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云南天然药物图鉴(全5卷)
传统中医药精华读本(共六册)
伤寒类书籍
伤寒论注十人书丛书(全10册)
住院医师手册(合集,共12本)
保健美容按摩彩色图谱(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傅山医学临证运用丛书(全3册 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吕志杰着作(河北中医学院)
吴中医集(全4集)
吴熙妇科溯洄(全三集)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
四季养生药膳(三采文化)
㈢ 如何学好中医基础
【读经典】:中医万变不离其宗,经典于中医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学和生理学于西医的重要性。作为整个学科体系的基础,经典永远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
【跟名师】:总体来讲,中医是一门经验医学。比如说,只靠读书学脉诊,恐怕最后只会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但老师指出的一个患者的典型脉象,可能会让你恍然大悟。每个老师都有自己多年积攒下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老师若是肯告诉你,胜读十年书。但可是,可但是,要是经典没读懂,方歌没背熟,再怎么跟师也是看热闹。肚子里没点东西就去盲目跟诊,有浪费时间之嫌。
【勤思考】:看来的,听来的,只要自己没消化,永远不是自己的。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才能保证自己今后运用自如。不仅中医,各个学科都一样,不再赘述。
【做临床】:当年教我医古文的副教授问我们:谁是你们最好的老师呀? 底下同学们沉默几秒,不约而同的答到 “曲**!(老师的名字)”。老师白眼一翻,哭笑不得:“哪里是我。。 你们记住,患者才是你们最好的老师。”此外,中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离开临床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㈣ 如何能学好中医专业
1、要说学“好”,好的标准是啥,跟谁比?
与扁鹊、华佗比,还是跟张仲景、李时珍、皇普谧比,还是以施今墨、张锡纯为标准,还是以当今的中医博士毕业为标准?还是以研究出一个治疗某种病症的特效通用方为标准?比如治疗某种罕见病。我是能治疗普通型白发了,能让黑发人种的人终生不长普通型白发。
3、最后说最难的。
以“神医”为标准。因为人体是整体,奥秘无穷,是与自然界和整个宇宙密不可分的,而(语言)文字是非常笨拙的,不能用现有的文字表述明白,而且永远也表述不明白,只能是个大概,而且必须在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才能明白。比如经络,没有一定内功的人,或没有内视能力的超能力的人,永远不可能清楚其中的奥秘,只能知道一点皮毛而已!
西医通过解剖,永远也解剖不出经络、穴位、精神、意识,等。离开整体和活体,非常多的功能是不存在的。所以西医不可能击垮中医,中医也不可能挤垮西医,西医的优势人所共知。只有中医与西医,包括其它医学完美结合才是正道。
㈤ 如何学好中医——给对中医感兴趣且有志于深入掌握...
有不少人从中医上得到了好处,多年的疾病终于痊愈,因此对中医产生了兴趣,并且想多学些中医知识。于是找我问了一大堆的问题,比如中医难不难学?如何才能学好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先看什么书等等。我尝试着慢慢地解答,但有时自己也怀疑我所提供的那些浅显的中医书是不是真正的满足了别人的需要,那些真的是中医的入书之书吗?如果别人听了我的话而读了这些书,会不会得不到真正的结果却浪费了时间与精力。思考良久,觉得有必要认真地写篇东西,系统地谈一下如何学中医的问题。也算是给那些问我问题的人的一个全面的回答吧。
最近几年,社会上颇有一些鼓吹取缔中医的人,让人对于中医的前途生出不少的担忧与无奈来。到底中医怎么了?在中国以及周边数个国家流传了两千多年的中医怎么到了现代,反而越来越不能适应了呢?是中医理论本身有缺陷吗?或者是学中医的人没有学到真正的中医呢?中医真的已经不能治病了吗?中医到底有没有存在下去的必要了呢?诸如此类的问题,我想也困扰了社会上的不少人。
大家都知道,中医是一门古老的自然医学。它是中国古人长期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总结出来一门关于自然的学问。中医的特色就在于它是传统的,自然的,它没有经过现代科学的雕琢,因此,它透着纯朴的气息。而且,它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一门学问,它与中国传统的其他学问,如算学、天文学、地理学、星象学、预测学等等没有绝然不同的界限,反而是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的。中医的理论基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一模一样,毫无二致,因此中医注定有其哲学性与医学性两个方面的属性,是一门夹杂着古代朴素哲学理论的医学。所以,中医既是哲学,又是医学。
现代医学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我们一般称它为西医,因为它来自西方。现代科学有其自己的一套标准,凡是符合其标准的,就是科学的,就是可以接受的,而如果不符合其标准的,就是非科学的,就是迷信,是垃圾,就要抛弃它。虽然说现代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但它绝不会接受非科学的东西。在现代科学看来,中医纯粹是一门经验医学,它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阴阳五行是没有科学性的),没有经过小白鼠实验,没有现代统计学的数据支持,因此,中医不是科学。这也造就了在这个现代科学横行的时代,中医只能是在边缘生存,绝不可能登上大雅之堂。由此,中医在现代的地位可想而知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符合科学的现代医学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而传统而自然的中医学则慢慢地萎缩了,至于中医到现在还存活在现代医学的夹缝,居然没有被消亡,实在已经是万幸了。
至于考虑到经济因素,现代医学是市场经济的宠儿,它会造势,会赚钱,会发展。它财大气粗,自然统治了医疗的市场。中医既不会宣传,又不会赚钱,更难以在理论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只能缩起尾巴来了。于是西医愈强,中医就愈弱,恶性循环至今,自然应该有人跳出来要求取缔中医了。现代社会,谁有钱,谁有权,谁说了算。西医已经控制了中国医疗市场的大半壁江山,当然不止满足于此。当前,中医固缩在不大的医疗市场上飘摇欲坠,却仍然是动了谁的奶酪,也就可想而知了。
一、志于医天下。
无论为人、处事、治学,圣贤教人,都从立志开始。因为“志者,心之所之也。”所以说,立志的不同,决定了治学的成败。学中医亦如此。古人讲,“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说的是读书人要有志气,或者进而经纶天下以报国,或者退而学医而治天下人。这就把从医看成是一件为国为民的大事,是一项人生的事业与追求。而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我觉得,这个条件现代许多学中医的人都不具备了。可以试着调查一下报考中医院校的学子们,为什么学习中医?恐怕多数想的是混中医这口饭吃吧。至于是不是想要学到医治天下百姓的本事,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有信心。既然没有“志于道”的精神,也不会有“笃信好学,守死善道”的行为,则是否能学得好中医,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聪明勤奋之人。
有了志气,还需要几个条件。一则是一个聪颖智慧的脑袋,并且超乎常人的勤奋,为什么呢?因为中医不好学,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所以既要聪明,又要肯学。试看历史上的名医,都是极聪明极努力之人。所以必需是这样的人,才能学到真正的中医。《内经》也提出不得其人不传,因为中医是至精至微的一门学问,需要学中医的人一定要聪颖肯干。另外,学好中医还表现在要有很强的背功,就是背诵中医经典的功夫。中医历来视方歌(就是中药方子编成歌诀)、脉诀、药性赋、针灸歌赋等的背诵,学中医的人还要背诵大段的《内经》、《伤寒论》以及历代精彩论述。背诵是临床熟练应用的基础,这一点千万不可偷懒,前代的名老中医已经充分地证明了少时背诵是多么地重要。
三、国学基础。
除此之外,学好中医还需要在国学上下一番苦功夫,就是说,中医需要有传统中医文化的底子。学国学经典就需要学习古文,犹如与古人相与对坐应答,能进行跨时代的交流,而且学好古文是打开中医药宝库大门的钥匙。古人语:秀才学医,笼中捉鸡。意思是说,读书人学医实在是手到即成。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读书人有文化的底子,而这才是学中医的实实在在的根基。因此,培养中医的底子就要从文化入手,先学古代读书人所应该学习的东西,特别是先秦的文化,如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周礼、周易、春秋等书籍。这些东西不是糟粕,相反,它是中国文化的最精华的东西,是作为一名中医所不能不了解的基础。现在的中医为什么掌握不了真正的中医知识,我认为最缺少的就是这个。
中医是中国古人从自然界中观察而总结出来的学问,它上关乎天,下关乎地,中间还关乎人事。因此,学中医要有环境,文化的环境。就好比是学外语,不能关门学习,要有一个外语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快地入门,更快地掌握外语的精髓。试看现在学中医的环境,课堂上听老师讲一讲,课后懒得复习。而周围的环境全是西医,全是现代的知识与文化,这如何能把中医学到精深之处。因此,要想学好中医,一定要先构建一个扎实的国学根基。以此为基础,再花个三五年功夫,中医理论必有小成。
最近两年来,我在临床之余,颇觉需要提高国学功底,因此很是在先秦文化上下了一番功夫,读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着作。越是学习,越是感觉对于中医的理解更为透彻,这种理解不但没有影响我的临床技术,相反,从理论的最深层次上帮助我极大地提高了对中医底层的把握。传统文化典籍的学习使我对于中医理论有一种源流而下的感觉,这种感觉非常重要,也非常实用。它让我更容易地理解中医,实践中医,并能创新一些东西出来。
四、好且乐于医道。
再者,不仅仅是要学中医,还要乐在其中,且越学越乐,越学越是兴味无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中医就是要学到这个境界上,然后才能体悟一些东西出来。只有亲身的体悟才算是真正地把中医融合到骨髓里去了。这个时候再上临床,感觉完全不同,而且,临床疗效自然极高。
至于如何才能由学到好,由好到乐,这需要用心去体会中医的妙处。中医很美,其理论美,方子美,临床也美,但只有能沉心于此的人才能真正地体会到这种美。正如学唐诗宋词的人,能沉浸在诗词的美妙之中,乐而忘忧,中医之道亦是如此,甚至更甚于诗词之美。能欣赏到这种美的人,自然会乐在其中,流连忘返了。老师能教的只是中医知识,中医的美是教不来了,需要学中医的人自已去悟,去感受。什么时候悟到中医的美妙了,什么时候也就入了中医之门了。那时,赶出赶不出来了,肯定是铁杆中医了。
五、重视中医经典。
此外,要重视中医经典的学习。《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博士极为重视经典,我认为他这话其实是给学中医的人提供了一条捷径。不明白此理的人,要好好地把《思考中医》读一下,一定要明白经典对于中医临床的重要性。然后始可开始学习。否则从后世诸家入手,浪费许多时间学到一点东西,一查经典,原来早就写在那儿了。我读了十多年的中医书,最近几年才悟出这个道理:中医的真谛是要从经典里寻找的。希望大家能重视中医经典,不要走弯路。
在此基础上,进而博览群书,淹通众家之长,并广泛吸取今人经验,再大量临床,积极思考,如此必成中医大家。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早临床、多临床,是培养和造就铁杆中医的另一条捷径。
以上谈了这么多,只是学好中医的一个大概的方法。如果大家看后觉得中医太复杂,因此而打消了学中医的念头,那就是我的罪过了。我可不想打击大家学医的兴趣呀。这样说的目的是想让想真正掌握中医的人了解一下学医的大概的步骤,也许可以为社会多培养一些好中医出来。只是拿着一两个祖传的方子就说自己是中医的人,也不在少数。害人害已,何如一把火把方子烧了。中医的理儿不通,要方子有什么用?学医,就是要学这个理儿。而这个理儿就得按我说的这个途径来学习。
㈥ 我想自学中医,请问怎么入手
首先界定什么是科学?中国古代有没有科学?
回答上述问题,首先弄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研究的是物质结构、运动变化规律,要经过严格的实践检验。卢瑟福最初提出原子结构的理论,不被世人认同。后经多次实验,证实其正确性,从而为日后的原子弹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
刻诊:脉细弱,舌淡无苔,其它正常。
诊断:心气虚衰而致惊悸。
治则:补益心气,宁心安神。
处方:养心汤加减。
疗效:服药一剂即感觉舒服,连服十剂,以后每周服二三剂。直至母亲93岁寿终正寝,每月药费二百元左右,五年里生活自理,从不夸入医院大门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