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太极拳怎么打才打得好
头要正,肩要平,胸微含,小腹放松不要前顶也不要撅屁股,手脚相随。
⑵ 怎样打好杨式太极拳
站桩是最基本但也是最重要的功夫,
站桩没练好,就根本练不成内家拳。这就是以前很多门派收徒弟以后,首先
便要站三年桩才能教的原因。其实那个时候,师傅虽然知道站桩极重要,但
是不像今天能对人体有这样深层次的认识,所以桩功的效果并不是很好的体
现在了每一个徒弟身上。
内家拳功力主要是由站桩而得的,说白了就是求力。外家多最求局部力量,内家拳追求整体力量。站桩时获得功力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以前的师傅对桩是很保守的,拳架招式倒是教出一大堆,就成了现在很多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就像现在很多大师教拳架一般,徒弟众多,但谈不上技击。
有体才有用。所以入门先练体,练体怎么练?站桩。如同少林易筋经一般,伸筋拔骨的一定程度,身体便会有质量提升。一般这个过程是3到10年。自学是困难的,必须有人指导,或者自己领悟得比较透才行。现今的太极爱好者觉得站桩不过是基本功,只是打拳架前小站一会儿,以放松为主,顶多只有健身作用。即便拳架再漂亮亦没什么内涵。桩功不只是基本功,而是获得功力并且不断把身体各部力量整合提升的核心功法。
我曾去过一家内家拳馆,那儿的师傅说这里没有哑铃、也没有大杆,我们就靠站桩也能练出力量。可见站桩是有很多内涵的,只要有人正确指导站桩,不必使用过多的辅助器械就能得到力量。
由于你并没有具体的问题,我就只能先说这么多,希望你能满意。
⑶ 哪一式的太极拳打起来最好看 最帅
陈式,当然是陈式!陈式快慢相间,动作难度大、幅度大,间或发力出声,柔缓如小溪流水,暴发如霹雳雷惊,收时裹得紧,放时放得长,既具美感又有威慑力。舍陈式太极其谁?
⑷ 怎样打好太极
先练姿势把姿势练好在加强心法炼习引用:功夫不负苦修人---傅钟文谈太极拳练法
杨式太极拳名家傅钟文有一次接待一位前来中国向他学拳的日本武师,这位日本武师对傅钟文说,他想用两三个月的时间一鼓作气把太极拳学好。傅钟文听了,摇了摇头。他觉得这位日本武师对太极拳缺乏一定的认识,而这种思想在国内和国外学太极拳的人中很有代表性,以为学太极拳有速成练法。傅钟文认为,练太极拳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日,有一定的程序,这包括很多内容。傅钟文练拳教拳7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对太极拳特别是对于练杨式太极拳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练太极拳必须具备的条件
傅钟文先生说,学好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因为太极拳是一门高级的艺术。根据他的观察和毕生练习太极拳的体会,他说,一般练好太极拳要具备有以下一些条件:首先是自己的爱好,知道太极拳的功能;其次是要有明师,即真正懂得太极拳的老师;三是有练拳的地方;四是有练拳的时间;五是能下苦功练,愿意吃苦,乐于吃苦;六是有恒心。这些条件是对以提高太极拳技击水平为目的的练习者而言的,一般以健身为目的的人不必如此严格要求,但努力做到会有更多的收获。
傅钟文先生用这些条件来观察当今学太极拳的人,认为具备这些条件的人不多。这主要是因为时代不同了,社会环境不同了,太极拳的主要功能减弱了。一些练太极拳的人不是缺这个条件就是缺那个条件,所以现在太极拳界的人才比不上前辈。他说,太极拳界在杨少侯、杨澄甫以后,真正懂太极拳的人可以说少之又少了。若说练到杨少侯、杨澄甫那样功夫的,当今没有。
管好几大要点
傅钟文先生于20世纪60年代根据过去杨澄甫的传授,编写了《杨式太极拳》一书,讲解了杨式太极拳的架子和练法。1989年他又编着了《杨式太极拳教法练法》一书,详尽地讲述了杨式太极拳的教法、练法,其中除了叙述杨式太极拳的体用及练法过程外,还提出了练拳要领240多条,练拳要求230多条,指出易犯的毛病、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方法220多条,提出教法练法240多条,技术分析110多条。这两本书近30万字,是练好杨式太极拳的指南。
总体来说,傅钟文先生认为,练好杨式太极拳要管好几大要点,这些要点管好了,也就等于基本掌握了杨式太极拳的练法了。
首先,练每一个动作时必须先有意识,也就是意识要先于动作。比如“起势”,双手俯掌徐徐上提时,必须先有上提的意识,提到与肩平时,要先有下落的意识,然后两手再慢慢下按。意识与动作要配合上,每一招每一式都是如此。这种意识引导动作的练习练久了,练拳者就会进入一种境界:在夜间,四周静悄悄的,你全身心地投入练太极拳,意识与动作配合上了,全身感到非常舒服,周围没有一点声音,浑身轻飘飘的,好像你不知为你,也不知累,除了太极拳的意念外,其他一切杂念皆无。
他常常见到一些人练太极拳时,意识不能先导,动作与意识分离,他说,这是会影响练拳质量的。
第二,腰带弧形运动。
练太极拳要以腰为主,这是练太极拳的人经常说的。傅钟文先生说,不但太极拳的练法讲求以腰为主,中国其他流派的武术、西洋武术以及其他一些体育竞技运动也都讲以腰为主。比如举重,光靠两手臂的力量不行,要靠腰劲。但太极拳用腰跟其他武术和运动的用腰不一样,练太极拳要由腰带动四肢和身体其他部位沿弧形慢慢转动,不是直来直去,每一个动作都由腰来带转,使腰身与脚手的动作连在一起。他以“云手”一式为例说明:“云手”动作的完成靠腰左右转动带动胳膊、手,左右上下弧形转动,带动腿的抬、收、伸,在腰的主宰下,全身各部位都在做弧形运动,不能只动四肢,不动腰,或腰手分离。他再以“搬拦捶 ”为例说明:搬是腰带右拳左转,接着腰带右手右转,带左手拦出,然后腰带右拳向前打出,不能只是动两手,也不能右拳、左手离开腰的运转而乱动。总之,在腰的主宰下,上下可贯穿一气。
在腰带动四肢运行时,傅钟文先生认为必须贯彻“劲以曲蓄而有余”的要求。太极拳的动作没有直来直去的,曲蓄有余,在使用时才能够灵活。直了,劲就用完了,会僵滞,易受人制。所以练太极拳时,腿、胳膊、手都不能是直挺挺的,要有一定的弧度,但又不是软塌塌的,软塌不是含蓄,也不圆满、没有气势。 练太极拳时,腰带弧形转动,速度必须快慢均匀,打一套拳,从头到尾,要式式均匀,不是只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均匀。动作均匀,一动无有不动处,上下也就相随了。
第三,眼要平视,看到手,但不能死盯住手。
傅钟文先生认为,太极拳有手、眼、身法、步的传统要求,眼法在练太极拳时很重要。他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要求:练太极拳时,眼必须看到手,但不是死盯着手。眼要随手转,看到手后,眼神要从主手的方向平视出去,切忌板滞和四下野顾。他以“打虎式”为例,有人练这一式时,眼看的方向与手打的方向不一致,拳打向身前,眼却看另一方向。他认为这样不对,眼必须从上拳打出的方向看出去,没有看这打那和看那打这的道理。
傅钟先生认为,练杨式太极拳一般眼要平视,过去曾称太极拳为“四平架”,其中“一平”是眼平,无论转左转右,或前进后退,眼都要平看。
第四,分清虚实。
傅钟文先生认为,练太极拳时要分清阴阳虚实。太极拳的动作每一式中有虚有实,有阴有阳,实者为阳,虚者为阴,阴阳虚实交替变化,应贯穿到太极拳的练习中来。
第五,动作要做到无过、无不及,要适中。
傅钟文先生认为,太极拳练起来,过与不及都不对,他用吃饭作比喻:一个人饿了,应该吃3碗饭就饱了,却吃了5碗,这就过了,肚子会撑得不舒服。如果只吃1碗,也不行,那是不及。练太极拳一招一式都要掌握适中这个度,如何掌握这个度,要靠自己的练习和揣摩。
傅钟文先生经常引用拳诀上一句七言:“轻灵活泼求懂劲。”他解释说,轻灵不是浮漂,要有沉着,而沉着也不是呆板。如果追求轻灵,一点劲都不用,这不对;追求沉着,用了死劲,也不行,这都属于过与不及。他认为,练太极拳一定要把握好无过与无不及这两个关,把好了这两个关,就掌握了太极拳练习的基本要求。
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明,练太极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有的要求要领不是一听就懂、一说就会练的,但是必须要知道该怎么做。方法不对头地瞎练,只会是越练离太极拳的境界越远。
下苦功夫练
对于练太极拳,傅钟文先生反复说:“方法对头,下功夫练。”他又说:“方法对头,一练就好了,没那么回事。”
傅钟文先生认为,在过去的时代里,杨家太极拳前辈练拳所下的苦功不是当代人能想象得到的。杨露禅除自己苦练外,为了让儿子们能接传自己的功夫,在健侯兄弟青少年时,天天拿着大棒赶着他们练拳,稍有松懈,就用大棒打,下手之重,几乎令人无法忍受。杨班侯的一身无敌功夫就是在这样严格地看管下苦练出来的。杨健侯小时,由于杨露禅天天督促,练拳几乎练到身心不能承受的地步,后成为杨家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杨班侯生有一女一子,女儿练拳一时达不到要求,他一失手竟把女儿打死了。
傅钟文先生说,过去练武之人靠功夫吃饭,没有好功夫,与人交手,只要一输一辈子就完了,甚至还有生命危险,所以非下苦功夫练不可。现在虽然时代不同了,但要练成太极拳功夫,也非得下苦功不可,舍此没有他途,更没有捷径。 开始学太极拳时,由老师口授身传,老师一面说,一面做,学者听明白了,学会了,就下功夫练。练了一段时间,老师再检查,并给纠正动作。虽是老师口授身传,但在练习的过程中还会出现动作有偏差的情况,这不是学者有意打偏差了,而是不由自主的。老师再给看给改,改好了,再下功夫练。
练太极拳,功夫下到一段时间,就有进步了。但什么时候进步,哪一天有进步了,却说不清。比如写字,按规矩练了数年,自己看,别人看,确实比过去有进步了,但是究竟是哪一天进步的,哪一年有进步的,说不出来。功夫都是一点一点、日积月累增加的。学太极拳也一样,开始学都是硬梆梆的,不是腿不对就是肩不对,手腕不对,眼不对。下苦功学了,功夫练到家了,动作就对了,到底哪一天对的,很难说得出。
傅钟文先生认为,真正要练成太极拳功夫,必须趁年轻时下功夫练,至少连续上四五年功夫,天天不断。每天花2到3个钟头的时间,一次练拳七八遍,中间不能间断,一气练完。如果每天练拳3遍,练30年,功夫还是上不去,存不住功夫,只能保持原有的功力,甚至退步。中年练拳,长功夫慢些,但只要有恒心,舍得下苦功,也能有所成就。
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练拳要舍得下功夫,不要怕吃力,怕吃力就不要选择练拳。
太极拳不花上一二十年的功夫是练不成的,而坚持练,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傅钟文先生说,练武是一件苦差事,至于苦到什么程度,他说:“练拳练到坐下不想起来,起来不想坐下,全身像上刑一样难受,必须练到这种程度。”
⑸ 怎样才能打好太极拳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就是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教授给你太极拳,使你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学的话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至少会在动作上达不到正确、规范,使之误入歧途;从另一方面讲,太极拳的核心是讲究意会的,若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永远是练不会的。
根据你现在的情况,可以学太极拳,自学还可以,但是自学不久以后会出现动作不正确,动作一旦做错而形成习惯后就需要几倍的时间才能改过来,而且视频中的拳师一般不会把太极拳的核心完全录进去,即使录进去的核心东西初学者听不明白有没有老师及时教就会很容易练错进入误途,而且太极拳的核心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我当初就是走过这样的历程,最后不得不找个师傅练的,所以你最好找个师傅教,同时看书、看视频最为合适。
一般学习太极拳需要练10年以上才能出师(主要是入门),因为太极拳开始练时师傅手把手的言传身教,因为内在核心的东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还要看你的悟性的高低,悟性高的入门早,反之入门就晚,入门后就可以脱离师傅纠正动作的阶段,进入自己可以为自己纠正动作的阶段,如遇到重大问题自己解决不了时还是要问师傅的。再加上自己刻苦练习,你可以学成太极拳。
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⑹ 太极拳怎么打
第一阶段
1. 轻。拳论说:"一举动,周身都要轻灵。"初学者虽不容易做到轻灵,但逐步从轻字入手,日久功深,自然水到渠成。练好轻动作就为以后练功打下基础。一则可以在动作的轻重上减少注意力;二则在兼练沉着功夫时也不致抖动而事半功倍;三则练松静功时要靠轻功作基础才能练好。
2. 慢。太极拳的动作应比一般拳术慢,尤其在初学阶段,更须刻意求慢。这样的练法,一则可避免动作草率而影响姿势的正确;二则初练时先养成慢练的习惯,自后越练越灵活,仍可在动作上保持一定的慢速度。
3. 圆。太极拳里,每个动作都是走圆弧线。在路线上,即使是一个很细小的动作,都应保持固有的弧线。练功在动静转换、相互循环中,都是以圆弧动作为阶梯的。
4. 匀。练拳时,不论速度快慢,都应保持相应恒定的速度去完成整个动作过程。方法是,每次出手,应把动作过程看作是无数个"点"相接,不要只把它看作只有起止两个点。这样就能使动作无形中有按"点"运气的意味。久练之后,动作自然能在任何速度下都不会失去应有的匀速了,也能避免浮滑的毛病。
第二阶段
1. 灵活。上阶段的要求是端正匀称,本阶段的要求是轻灵圆活。灵活应从动作的形象上去寻求,初学者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如果原来的架子练得够开展,这时应酌量收小一些,使之与紧凑的要求相配合。
②速度上不必再刻意求慢,应当使手的动作比较自由,或者稍稍放快一些。
③打拳时,不要只动四肢,不动腰部。须知腰是全身的主宰,只有腰部轻松灵活,才能控制全身各部。
2. 松静。即全身放松毫无牵挂的意思。只要精神不紧张,自然能把肌肉放松。练习的方法是:首先情绪上做到"纯任自然";其次不但要松肩、松腰,全身处处都应放松,使之互相配合。
3. 完整。这就是说,动作形象要完整一体。"有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外形和意识尽可能做到协调,手脚同起同止,互相照应。
4.连贯。即连续不断的意思。配合圆动作进行,即所谓一环连一环。但速度上要求加以控制,否则就会过于圆活,而流于漂浮。
⑺ 如何才能把太极拳打得舒展漂亮
其实在初学太极拳时期把拳打得舒展漂亮并不难,初学者只需掌握对拉拔长的要领就可以了。
所谓“对拉拔长”。就是个人不论是在太极拳特有的基本功、拳架、或是单式技法练习中都要在“梢节领劲”、“中节(肘膝)定位”、“松胯屈膝”、“重心转换”及“拳式定型”的基础上,每招每式都坚持贯穿:“无处不缠丝,每动必缠丝”、“每有转关,必有开合”、“每逢换式,裆走下弧”、“每动必是,梢节领劲”及“曲膝松胯,身随手转”的原则。养成招招式式中都要有“对拉”、“拔长”、“旋转”的习惯动作和意识。并且,在与人对抗时将这种“对拉+拔长+旋转”的动作和意识,作用于对方躯干和肢体上的某一个点上,就会产生“敷盖开合、收放有致”的效果。
对拉拔长本来就是太极拳学习中的一大特色。对拉拔长手臂有,腿部有,身躯也有。
⑻ 怎么才能把太极拳打的很漂亮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是有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着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着《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着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着特征。
赵堡太极拳大架七十二式,小架郑悟清拳法有拳架七十五式,式式皆为画圆,走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
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指为筋梢。
赵堡太极拳架轻灵柔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在演练过程中,练至数趟,一经启动,旁人观之、见走圆画圈,却找不到头与尾,犹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赵堡太极,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在推拿方面,以二人立步推手,绷、履、挤、按、之动作,活步推手,以练采、列、肘、靠、之法。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有自己的显着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它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符合科学道理的拳架套路,这一架式在当时是从技击,搏斗出发创编的。随着身传口授,前辈拳家在教学中因人不同,因学拳的阶段不同,传授不同的高低架子。赵堡太极拳现在传习的架子有三种:
第一种:中架。赵堡太极拳中架一般教授初学者,中架动作分清,难度适中,初学者易于掌握。
第二种:低架。也叫盘功架,领落架,这适合青、壮年为提高太极功夫而传授的,低架赵堡太极拳,小腿与大腿形成的角度要成直角,手、臂、脚、腿、腰、胯等身体各部位运转幅度较大,以健身为目的的老年人、病人难以做到,故不宜练低架拳。
第三种:高架。也称代理架,内功架,这是练技击、技巧、内功功夫的架。它的架子高,各种要求都要在架子上体现出来。由于它架高,在某种程度上说运动量不大,也适应于以健身、养生为目的老年人、病人练习。
练习这三种架子,必须做到外三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立身中正,一举动手脚齐到,手脚起落的方位必须准确。低架拳要求大开大合,一切动作要走圆,手、脚、肩、肘、胯、腰、膝以及各个关节,各部位肌肉都要走圆,向前后退无不是圈,有平圈、立圈、斜圈以及各种形状的圈,不可直来直去。高架即圈由大变小,紧小脱化,在技击上起到小圈克大圈的作用,在练习中架熟习的基础上,可练盘功架,再练高架。也有的青年人一开始就学盘功的低架子。具体学习因人而异。总之,赵堡太极拳三种架式动作基本一样,功能不一样,学者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和根据老师的要求去选择。
二、赵堡太极拳拳架套路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编排的
赵堡太极拳每一式动作都要求全身的整体配合,全身协调一致,上下相随。但从架子的顺序分析,架子的编排表现出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练习意图。前面的约二十个式子是偏于练习手、掌、臂及脚的起落,划圈动作较单向。从第二十式开始有拳、捶的动作,转身连环的动作。从三十八式开始动作的难度有所增大,有踢蹬,二起拍脚,跳换脚,单腿,站立手推蹬脚,单腿支撑翻身的动作,有肘的动作。从七十一式“跌岔”开始有仆步,旋转,扫腿,金鸡独立震脚等较高难的动作,这种难度较大的动作一直延续到单摆莲,七星下式,双摆莲等式至结束。这种由易入难,由浅入深的编排能让学者顺序前进,同时适当的重复一些动作,难、易相交,使学者比较易于接受。这种符合学拳规律的编排体现了前辈太极拳家的苦诣。
三、赵堡太极拳对用意的要求
用意不用力是前辈太极拳家总结出来最能反映太极拳特点的一个高要求,赵堡太极拳同样重视用意不用力。赵堡太极拳用意有着特别的内容,一般太极拳要求走架练拳时必须不用拙力,用意识引导动作。赵堡太极拳除了有这样的内容外,开始练赵堡太极拳的人必须十分注意用心去设想各个式中的用法,每打一式,要明白该式的意义,即明白自己在练拳时,对方从哪个方向。甩什么手法打来,我从哪个方向,用什么手法去应对方,在这里所谓意即是无论对方从那个角度用什么手法、腿法、身法来击,我都能观测到,并有相应的对付办法,这个应付过程为意。不单纯是所谓意到气到,气到劲自到的操作。
赵堡太极拳的用意,是由无到有,由淡到浓,熟练后,特别是到代理架练习时渐渐做到意已完全自然而至,身体随对方突然击来。无意识地良然接应。这时候,意与身体的自觉反映融为一体,是一种随心所欲应物自然的较高境界。随着习练者功力提高,意不再象开始那样强烈了。这是一个意由强到淡,有即有,无即无的高级层次。
总之,赵堡太极拳对用意有独特的要求,初学者按此要求去做,久而久之会登堂入室,不难窥其堂奥。
五、赵堡太极拳的功能
赵堡太极拳在近代和当代有文字记载的出过不少名家,它的效果是客观的,具体表现在技击和健身两方面。
在技击方面,只要得到正宗传授,按正规操作练习,认真按要求练习架子,练习者就会自然提高功力,就会逐渐掌握各种技击本领。历代赵堡太极拳名家的学拳经历证明了赵堡流传的一句话:拳练十万八千遍,不打自转。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在健身方面,只要按照要求走架练拳,并从自身实际出发练拳,全身各部位都会得到平衡锻炼,全身气血运转自如,周身经络畅通无阻,就不会生病。有病往往不用打针服药,病慢慢自然痊愈,练习赵堡太极拳所治愈的各种病例随处可见。有病可治,无病可防病,赵堡太极拳是人类健康长寿的良方良药。
六、赵堡太极拳的推手及器械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较完备的拳种,除了架子外,还有推手,推手包括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乱踩花等。器械有:太极剑、太极刀、太极六合刀、太极十三刀、太极棍、太极十三把棍、太极大枪、春秋大刀、锤、九节鞭等各种兵器的对打赵堡太极推手和器械都是有其独特的风格的,但由于历代单传秘传,至今社会上知道的不多。
七、学习赵堡太极拳的顺序要求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优秀拳种,学习练习它有一定规律。过去学架子必须一着一式由老师传授,三个月学完全部架式。以提高技击水平为目的要每天练架数十遍。前辈赵堡太极拳名家一天练架百余遍,每遍拳一般用四分钟左右,造诣深的三分钟左右,以二分三十秒钟打完一趟架子为有高深功夫的人。以健身为目的的人每天早晚练半个小时即可,无论练拳目的如何,一定要连续练,不间断。学完架子,熟练的练上一年以后,练推手,然后学剑、刀、枪、棍等器械。
无论是以提高技击水平或以健身为目的,都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贪多图快,急于求成往往欲速而不达。
练拳的其它注意事项,需各人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体力、时间、老师的水平等多种因素进行安排合乎自己实际的最佳练习方法,要依规矩,又不能教条对待。
⑼ 怎样打好太极拳
我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对于没有基础的初学者来说,就是必须要有一位明师教授给你太极拳,使你少走很多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若是自学的话且不说能不能学会,至少会在动作上达不到正确、规范,使之误入歧途;从另一方面讲,太极拳的核心是讲究意会的,若没有老师指点,自己永远是练不会的。
练拳之前的热身运动(活动);之后练太极拳的基本功;然后练拳(拳架),动作正确、规范,在太极拳的十大要领(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松腰、分虚实、沉肩坠肘、用意不用力、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动中求静)指导下去练拳(拳架);保证每天4个小时以上时间,几十遍的去练拳架。
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式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在技击上别具一格,特点鲜明。它要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就虚,借力发力,主张一切从客观出发,随人则活,由己则滞。为此,太极拳特别讲究“听劲”,即要准确地感觉判断对方来势,以作出反应。当对方未发动前,自己不要冒进,可先以招法诱发对方,试其虚实,术语称为“引手”。一旦对方发动,自己要迅速抢在前面,“彼未动,己先动”,“后发先至”,将对手引进,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转移对方力量,乘虚而入,全力还击。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打太极拳则可使身心俱健,强外固内,有助于疏通经络,消除心中的郁闷,实是外强筋骨,内调精气神之有效手段。
⑽ 太极拳哪一种打起来比较好看
杨式舒展大器、陈式刚柔相济、吴式文雅、武式儒气、孙式灵动。
学得拳味,胳膊长打哪种都非常好看。
这个好看是你自己的,所以要先选择你喜欢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