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效果 » 武汉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
扩展阅读
怎样手动关掉汽车电源 2025-05-14 16:09:01
服装店的衣服怎样分类的 2025-05-14 16:00:45

武汉的图片是怎样形成的

发布时间: 2022-05-02 08:59:38

❶ 介绍武汉特点的资料

武汉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武汉概况二
地理状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46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963.6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202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县、新洲县等11个区2个县。总人口715.9万人,其中城市人口382.1万人。居民以汉族为主。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夏季高温持续时间长,极端最高气温为41.3℃,最低气温为-18.1℃。

历史沿革
商代属中原王朝控制。周代先后属鄂国、郧国和楚国。秦属南郡,两汉时属荆州江夏郡沙羡县。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武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现主城区内开始形成城堡,成为地区政治中心。汉阳于东汉末建成月城,至两晋南北朝时期先后属沙羡县、汝南县、沌阳县,隋初改置汉阳县,遂有"汉阳"之名,自唐迄清,先后为沔州、汉阳军、汉阳府和汉阳县治所。武昌于三国时吴黄武二年(223)建夏口城,初为吴江夏郡治。晋代为荆州、沙羡县、江夏郡等治所,尔后先后为南朝郢州、隋唐鄂州、宋鄂州路、元湖广行中书省及武昌路、明湖广承宣布政司、清湖广总督及湖北藩臬各司署、明清武昌府及各朝江夏县的治所,明楚王府所在地。1898年张之洞奏准设夏口厅,汉口遂正式从汉阳分出成为独立行政区。1912年,民国政府改江夏县为武昌县,改夏口厅为夏口县,三镇始以同级建制鼎立。1926年国民政府设武昌市和汉口特别市,汉阳县隶属于汉口特别市。次年元旦,国民政府迁汉口办公,合三镇成立武汉市,称"京兆区"。旋又分治。1949年后重以三镇为武汉市。50年代曾为中央直辖市,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行政委员会(初名中南军政委员会)和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驻地。现为湖北省省会。��

城市特点
武汉是中国古代繁华的商端口,近代民主革命的中心,保存着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方言"汉腔",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地处南北东西交通要冲,自古就是中原与南方、长江中上游与下游间文化交流的交汇点,历史文化中蕴含着各方文化的特点。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其城市文明史始自商代中叶,为古今人文荟萃之地。中国古代着名文化名人屈原、张衡、诸葛亮、曹操、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李时珍等,都曾在此留下了足迹。武汉在南朝就是着名的商业港口,唐宋时期发展成为商业繁盛、水运发达的商业都会。清代汉口兴起,更是"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华中地区的物资集散中心。航路通达川、黔、豫、陕、湘、赣、苏、皖等地,故有"九省通衢"之称。近代武汉被辟为对外开放的商端口,英、俄、法、德、日相继建立租界,英、俄、美、法、日、德、意、比、荷、丹、墨等国先后在汉口设领事馆。尤其是洋务运动以后,武汉兴起近代工业和教育,航运直达海外,芦(京)汉、粤汉铁路在此连接,遂发展成为繁华的近代工商业大都会。20世纪以来,先后成为辛亥革命的中心、国民革命(大革命)中心和抗战初期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故又是一座革命名城,有着重要的政治地位。现已成为中国中部的经济、金融、贸易、科学、教育和信息中心。

城市现状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内陆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沿江开放城市,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782.1亿元。全市现有工业企业40427个,包括冶金、机械、纺织、化工、电子电气、食品、服装、电力、交通运输设备制造、建材等33个工业行业大类,并形成了钢铁、汽车、机电、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性产业。年工业总产值1012.7亿元。全市耕地面积22.5万公顷。农业生产稳定增长,林、牧、渔等业和农村非农产业迅速崛起。农产品以粮、棉、油为主,蔬菜、畜禽、水产品占较大比重,农业年产值109.8亿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31.6%。武汉是全国十大铁路枢纽之一,主要对外干线有京广线、汉丹线、武大线和京九联络线。水路航运综合能力位于全国内河之首,是重要的水陆联运枢纽。公路以107、316、318及106国道为主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公路里程达到2826.5公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的航空枢纽。全市各类运输货运总周转量790亿吨公里,客运总周转量193亿人公里。武汉市邮政局是湘、鄂、赣、桂、川、滇、黔七省邮运调度中心。武汉电信局是中国八大长途通信枢纽之一,电话总容量170.7万门,电话普及率达27.7%。武汉商业发达,以武汉商场、中南商业大楼、汉阳商场等一批超大型商业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为基干形成销售网络,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外贸进出口额为14亿美元,武汉海关监管的进出口商品总额为28.2亿美元。1996年接待境外旅游者21万人次。市政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面貌近年来显着改善,"八五"期间相继建成武汉机场、长江二桥、武汉客运港等一批重大城市基础设施,武汉国贸中心和汉口商业城等建筑高度达到200米以上。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高科技迅猛发展的形势,在原来先后开辟的12个工业区基础上,又开辟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4个新型工业区。武汉是华中地区的教育中心,现拥有全日制高校35所,科技教育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初等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武汉也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基地,有独立研究机构100多所。文化、体育事业也全面发展。�

武汉概况之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武汉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武汉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武汉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武汉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武汉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武汉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武汉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武汉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武汉概况之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全市总计:16个市辖区 2个县 (截至2002年12月31日)

市辖区:东城区 西城区 宣武区 房山区 崇文区 海淀区 朝阳区 丰台区 门头沟区 石景山区 通州区 顺义区 昌平区 大兴区 怀柔区 平谷区

县:延庆县(延庆镇) 密云县(密云镇)

武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世界闻名的历史古城、文化名城。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交通和文化中心。这里荟萃了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武汉最早见于文献的名称叫做蓟。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的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中期,位于蓟国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吞没了蓟,并迁都于蓟城。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武汉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辽是崛起于中国东北方的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四年后这位首领即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元朝。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从此,武汉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并延续到明、清两代。1911年10月10日,中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第二年二月清帝被迫宣告退位。至此,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溃亡,武汉作为帝都的历史到此结束。

在此后的30多年里,武汉历经苦难:先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战争,使当年的帝都变得衰微破败;1937年日本侵略军侵入,古城在血与火中苦熬了8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接管这座城市。苦难、屈辱、血泪,终于使人民起而抗争。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武汉成为新生的共和国的首都,古城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一座城市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的历史。作为几代帝都和今日中国首都的武汉是中国历史和现状的缩影。武汉是古老的,但同时又是一座焕发美丽青春的古城,武汉正以一个雄伟、奇丽、新鲜、现代化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武汉概况之自然地理
武汉市简介:简称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为历史悠久的世界着名古城。位于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东南距渤海约150千米。面积16800多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为1492.7万人。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山地占全市面积的62%;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山地有煤、铁等多种矿物和花岗石、大理石等优良建筑材料。

地理地貌:武汉市中心位于北纬39度,东经116度。雄踞华北大平原北端。武汉的西、北和东北,群山环绕,东南是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大平原。武汉平原的海拔高度在20~60米,山地一般海拔1000~1500米,与河北交界的东灵山海拔2303米,为武汉市最高峰。境内贯穿五大河,主要是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武汉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武汉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武汉小平原。综观武汉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

土地面积:武汉全市土地面积16807.8平方公里。其中平原面积6390.3平方公里,占38%。山区面积10417.5平方公里,占62%。城区面积87.1平方公里。近郊区面积1282.8平方公里,远郊区面积3198平方公里。县的面积 12239.9平方公里。市区规划范围:东至定福庄、西至石景山,南至南苑,北至清 河,面积750平方公里。市中心地区(即旧城区,东西以二环路中心线为界,南北以护 城河中心线为界)面积62.5平方公里。

气候特点:武汉的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气温10~12摄氏度,1月-7~-4摄氏度,7月25~26摄氏度。极端最低-27.4摄氏度,极端最高42摄氏度以上。全年无霜期180~200天,西部山区较短。年平均降雨量600多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山前迎风坡可达700毫米以上。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75%集中在夏季,7、8月常有暴雨。

❷ 武汉市市徽是

http://pic1.997788.com/pic_auction/00/02/95/94/au2959423b.jpg

❸ (22分)读下左图(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一体化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简图)和右图(武汉部份大学分布示意图)及


(1)位于汉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具有三个方向的水运优势;(2分)地处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2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分)京广铁路、高速公路、长江水运等水陆交通便利;(2分)武汉市是湖北省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分)
(2)(6分)
(3)高校的技术与人才集聚,促进了武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百万学生集中在武汉市,)增加城市人口数量,扩大城市规模;促进城市消费,拉动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6分)

❹ 武汉有哪九个城门

武汉老城门的历史印痕

武昌九个古城门现在还看得到的只有起义门一座了,系为纪念武昌首义70周年而重建

1926年10月,武昌古城垣“拆除令”下达;80年过去,老城门只留文字符号

在历史上,我国多数城市是由官府设立的政治中心而形成的,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城墙(以及城门),便成了那些历史悠久的中国城市的主要标志。那么,曾经声名远扬的武汉老城墙,经历了怎样的变迁?武汉老城门又是如何淡出人们的视线?

武昌城曾为南方重要城垣

中国的许多城市是沿江河湖海而兴建的,城墙还担负着一种特殊的功能———防洪。武汉三镇,鼎足而立,夹峙长江、汉江,最容易受到两江洪水的威胁,三镇城墙修筑的时代不同,但均有防洪作用。武昌城西北临江一带,城门特别少,就是出于防洪上的考虑。

翻阅历史典籍,武昌城——这座武汉三镇中建城历史最为悠久、历经1700多年沧桑的古城,其往事跃然纸上。

武昌有城,是从三国时期的公元223年开始的。那一年,吴主孙权在江夏山(今蛇山)东北筑夏口城,“依山傍江,凭墉藉险”,实为一座形势险要的军事堡垒,方圆仅二三里。

南朝时,宋孝武帝于454年在夏口城立郢州,故武昌在那时又称郢城。梁武帝时,梁将曹景宗在紫金山与小龟山北筑石城为军事堡垒,北临沙湖、余家湖,南距郢城约二里。此后,隋文帝于589年废江夏郡置鄂州,改汝南县为江夏县,州、县治所均设城内,故古时武昌又有鄂州、江夏县之称。后来,唐节度使牛僧儒驻鄂州,改建鄂州城,不仅城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以陶甓围城,武昌有砖城自此始。

武昌城基本定型于明朝。1371年,朱元璋的大将、江夏侯周德兴增拓武昌府城,将城区扩大到黄鹄山(今蛇山)南,城周约20里,墙体为陶砖砌就,墙高2至3丈不等,环城挖护城河一道,水深1丈多,辟有9个城门:东有大东门,东南有新南门,南有保安门、望泽门,西南有竹唉门,西有平湖门,西北有汉阳门,北有草端口门,东北则有小东门。1535年,都御史顾磷改大东门为宾阳门,改新南门为中和门(辛亥革命后改为起义门),改望泽门为望山门,改竹唉门为文昌门,改草端口门为武胜门,改小东门为忠孝门。清光绪年间,湖广总督张之洞又在中和门和宾阳门之间增辟一门,称通湘门。

这些城门位于现在的什么地方呢?年过七旬的“老武汉”、武汉文史界知名人士张诚杰教授,谈起来如数家珍。

1920年代初,一名上海籍摄影家在武汉采风期间,拍下的当时武汉一座城门的照片。门洞上方文字是:行人靠左,车辆慢行,不要拥挤,不要滞留。(资料图片)

东北部的忠孝门,在如今小东门;宾阳门在古城正东,位于今大东门立交桥处;东南部的起义门位于今首义路;保安门在古城正南,今保安街附近;望山门也在古城南面,今解放路南端,武昌造船厂东门附近。文昌门位于古城西南,今武昌造船厂北门附近;平湖门是古城西门,今平湖门水厂附近;汉阳门在古城西北,现武昌曾家巷附近;武胜门是古城北门,在今积玉桥得胜桥街口;通湘门,设车站于门外,以通湖南,故址在今紫阳路东端,靠近武昌火车站。

明代的武昌城,里巷阡陌,衙署丛集,府学、贡院、文庙等文化建筑遍布,文人学士荟萃,俨然是一座政治中心,为当时南方的重要城垣。

汉阳城屡次毁于战火水灾

汉阳是一个真正的古名,它使用了1400年。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因当时的汉津古城位于汉水之北,按我国自古以来地名的命名原则“山南水北为阳”,遂改名“汉阳”,沿用至今。

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渊对武汉的行政建制在隋朝的基础上稍稍作了一些改变:原江夏郡改为鄂州,州治设在江夏县(今武汉市武昌区),下辖5个县;在长江以北设置沔州,下辖汉阳、汉川两个县,沔州州治设在汉阳县(今武汉市汉阳区),并将汉阳县以及沔州的行政机构都一起从蔡甸的临嶂山下迁到龟山南麓的凤凰山(又称凤栖山)下。

与此同时,唐朝地方官员开始筹建汉阳城。其城址位置东临长江,北倚凤凰山,南接鹦鹉洲,西濒汉水。汉阳城周长为1072丈(约3.6公里),建有8座城门,东为迎春门,南为沙洲门,西为孝感门,北为汉广门,东南为朝天门,西南为汉南门,西北为下汊门,东北为庆贺门。这一城建格局影响深远,直到今天,汉阳以显正街为东西轴线,其东端人们习惯称东门、古楼东,两厢则称为南城、北城。

北宋时(1122年),江河大水泛滥,汉阳城毁于水患。直到元末明初,汉阳因此一直没有城廓。

明朝初年朱元璋平定楚地后,汉阳知府程瑞重修汉阳城,其地理位置仍取“东南临大江、西北跨凤栖”之势。明嘉靖三年,汉阳城周长约2.5公里,设城门4座,按东西南北分别为朝宗、凤山、南纪、朝元。城内正街小巷纵横交错,城外与陆路水路相连,交通便利,为明代汉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此后,汉阳城两度毁于战火。明崇祯十六年,张献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先后进驻武昌、汉阳,汉阳城被毁。清顺治十八年,知县曲圣凝、守备董朝禄分别对汉阳进行了维修,将原城墙增高了数尺,并重建了南城和西城的城楼。咸丰年间,武汉三镇又成为太平军与清军殊死搏斗的战场,太平军曾四克汉阳,此时不仅汉阳城被毁,就连西城外不远的归元寺,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亦毁之殆尽。

清光绪六年,汉阳城重建,其城围计2公里多。在城的东南西设朝宗、南纪、凤山门,北面则凭借了凤凰山这一天然屏障,山外一侧有一座宋代兴建的着名寺庙——兴国寺。从凤山门到朝宗门,当中一道通衢为正街,这就是今日的显正街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汉阳知府严舫、知县林瑞枝主持再修汉阳城,并且将东谯楼改为汉江楼,准许百姓登楼眺望长江。

汉阳城最后的规制为周长不到3公里,城门有三座,即东边的朝宗门、南边的南纪门、西边的凤山门。三座城门各建一谯楼,东南临江,有水闸,北倚凤凰山。汉口城设堡挡太平军

武汉三镇,最繁华的城区在汉口,最有现代化气息的建筑也多半在汉口。然而,在历史上,今日汉口却是汉阳的属地。即使是在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汉阳两地以河为界后,汉口也一直属汉阳管辖,直到1889年,清政府在汉口设立夏口厅,汉口才与汉阳分治。

“五百年前一荒洲,五百年后楼外楼。”这句民谚恰当地表述了汉口的历史。比起上千年历史的武昌、汉阳,只有500多年历史的汉口算是后起之秀了。

汉口形成于明代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时,当时还是与武昌隔江相望、与汉阳连为一体的荒洲。明朝崇祯年间,为防止后湖水泛滥,上起硚口,下至一元路,挖土修建了一条堤防。挖土筑堤,堤后便形成了一个深沟,被起名为玉带河。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驰骋江汉之间,清兵十分恐惧,于是就堤基构筑汉口堡。工程在今中山大道一线上展开,堡外挖一条壕沟,开辟包括玉带门、居仁门、循礼门、大智门、通济门在内的7个堡门。

1905年,汉口动工修建东起汉口堤角、西至舵落口的张公堤。自建成之后,后湖十几万亩低洼地上升为陆地,这样导致汉口城堡失去了防水功能。而后来,玉带河渐渐淤塞,清末遂拆除汉口堡改建大马路,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道。今日汉口的雏形就逐渐形成了。

武昌、汉阳古城拆除始末

拆除武昌古城垣的动议,最初起源于粤汉铁路的兴建。1890年,清政府决定建设粤汉铁路,拆除影响铁路建设的武昌古城垣的提议随之而来。后粤汉铁路建设因资金问题搁置,拆除动议也就不了了之。

1919年,湖北省议员陈士英等62名绅士再次联名上书,倡议拆除武昌古城垣,通过拆城修路将城内城外连成一片,从而发展武昌经济,解决当时经济之困。他们提出了城垣存在的五个“弊端”:阻碍交通;检查繁琐,人民出行不便;内外隔阂,有碍治安;空气闭塞,容易发生瘟疫;影响城中商业。不过,由于拆城工程浩大,加之民国之初局势极为动荡,多数议员不赞同陈士英等人的议论,有的议员则尖酸地回应说:“不拆城放屁都不易散去,会闭死人的。”议论纷纷之下,当局反复研究未果,使拆城之议搁置下来。

1926年,国民革命军北伐,长沙、岳阳、贺胜桥先后被攻克,势如破竹,兵抵武昌城下。然而,军阀吴佩孚依靠坚固无比的武昌城墙顽抗,北伐军死伤无数而未获成功,只得改变攻城计划,采取迂回战术,先后攻克汉阳和汉口后,于9月16日攻克鄂豫边界的武胜关,使武昌变成一座孤城。吴佩孚军大部撤至河南信阳。在长期的封锁下,武昌守军弹尽粮绝,终于投降。北伐军在历经40多天的浴血奋战后,在10月10日入城。

在胜利后的一次会议上,亲睹攻城艰难的郭沫若等,再次提出拆除武昌城垣这一“封建堡垒”的议案。并获得很多人支持。一批湖北籍人士虽不赞同,但围城之痛记忆犹新,也不好多说什么。

在武昌平湖门至花堤街的200多米景观墙上,9幅油画的内容就是清代武昌各地段的9座城门,给这里平添几分古朴、悠远。图为当时湖北美术学院教师在墙上潜心作画。

1926年10月,湖北省政务委员会作出了拆除武昌城垣的决定,任命万声扬为拆城委员会主任,并设置武昌城拆城办事处,整个拆城工程由政府招商承拆。但当政府官员到城垣各段实地勘察时,一些辛亥老人纷纷建言力保重要遗迹。当巡查到起义门时,张难先等人激动地说:“动这座城门就是为北洋军阀张目,痛恨辛亥革命!”随行人员尴尬不已。巡视到奥略楼时,石瑛等人表示:此为元代遗址,决不能拆!张、石二人德高望重,政府部门也不敢硬顶,于是这两处终于被保留下来。

拆城进展随着时局的变化时断时续,直到1929年,武昌城垣被全部拆毁,护城河也被填平。所拆的城基除主道留作修建马路外,其他地方都被当时的士绅阶层购买建宅。城砖则被百姓取走。武昌城自此仅余城门名字供后人凭吊。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1928年,因大规模改建武汉,汉阳古城垣大部分也被拆除,余下西门及两侧一段城墙也在1950年被拆,如今东门、西门、南门仅作为地名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仅留地名延续文化血脉

汉口、武昌、汉阳三镇古城拆除后,地名担当了延续文化血脉的使命。

在武昌,清末洋务运动中大兴土木、建厂修路,使城市地貌发生较大变化。而过去的大半个世纪,变化就更大了,所以新地名产生的节奏也不断加快。不过,细看武昌地图,武昌古城仍依稀“存留”,如今日武昌中山路基本上是沿着武昌古城的墙基走向拓建而成的,至今仍留有小东门、大东门、汉阳门、起义门、平湖门、保安街、巡司河、新桥等与古城有关的地名。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这条宽阔的马路上,看到两旁的高楼大厦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深感时代步伐前进之快。

汉阳城自1928年拆毁后,1931年特大洪水袭击武汉,汉阳城区水淹1米以上,但曾贯通汉阳城墙东西的显正街,仍为商贾要道。与显正街垂直的东门正街(今拦江路)、西门正街(今鹦鹉大道),则成为汉阳商贸繁华的地区。

尽管如此,古城垣的拆除,至今仍令无数“老武汉”惋惜。

张诚杰教授说,城墙的范围是固定的,城市却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二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城墙确实延缓了城市的发展。正因为如此,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不是多开城门,就是拆除城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条件,这是必然趋势,无法阻挡。但盲目地乱拆除,破坏了文物古迹,带来的后果也是严重的。城墙是劳动人民建造的,表现了极高的建筑艺术,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有些已存在了数百年,甚至千余年,代表了各个时代的建筑工程水平,可以为发展旅游和研究工程技术服务。

保存了有价值的城墙,势必影响城市的发展,那就只有多开城门,向郊区发展,或干脆在它的近旁开辟新市区,以解决城市发展和保护城墙的矛盾。西安就是这样做的,既保存了历史名城,又开辟了新的市区,使古城与新市区协调发展,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一砖一瓦,一寺一院,一街一巷,一歌一咏,一诗一画,这些历经历史风雨淘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栖息着我们民族历史的灵魂,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薪火,凝聚着我们民族的情感气质,是我们民族得以血脉绵延、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力,更是我们走向未来、实现振兴的‘软实力’。”张诚杰教授说。

❺ 以前的武汉光谷的照片及介绍(武汉光谷的发展)急求!!!!

第一张是三十年前的武汉地图。那时过了卓刀泉以后,除了体育学院、地质学院、华工几个校园以外,只在鲁巷、关山口、关山有一点连片的房子。民院路、楚雄大道尚不存在。(貌似只能发一张图上来啊现在的光谷照片很多你就自己去找吧。。。)

鲁巷的变化最大。早年鲁巷就是一个交叉路口,但是没有大转盘,主干道珞喻路的车辆稍多,其他几条支路的车辆很少。我根据回忆,手绘了一下几条道路的大概模样。民院路是1983年建成的,和目前的走向不太一样,早期的民院路是从尖东智能花园(1999年左右建成)的地块范围内经过。在目前大转盘偏南的位置,曾经有个小水塘,当然后来填了。旁边有集贸市场。鲁巷周边有一些低矮的平房,有些小商店,而房子的后面几乎都是菜地。

鲁巷到关山口,旁边是华工、中医院。关山口到关山还有连片的房子,但是关山口往东则完全是农村的感觉了。

鲁巷虽然从交通的意义来说比关山重要,但早期鲁巷几乎没有像样的商业,大家都是匆匆过客。那时关山比鲁巷发达得多,连接鲁巷和关山的关山路(也就是现在的光谷步行街),早年是破败的小路,路边还有臭水塘。但是在接近关山的路段变得非常热闹,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还有一家电影院,小时候我除了在学校大院里看电影,再就是去关山电影院看电影,直到九十年代初,这个电影院才逐渐淡出了视线。

民院路是为了配合中南民族学院的重建而建成的,本来只是两车道,路边除了农村,还有大片的湖面(以前的南湖很大),九十年代后逐渐填平,变成当代学生公寓之类。民院路现在的宽度大概是早期宽度的3倍以上。

鲁磨路过了地质学院以后,基本上就是农田了,有一条公交车一直开到植物园,可以步行去磨山的后门。当年磨山的门票不过两毛钱或五毛钱,可是即使这样我们这些小孩也不愿买票,而是从无人看管的后山围墙翻进去。我特别怀念八十年代的磨山,真正是一个世外桃源。还记得某一年我行将远离武汉,最后一天就是到磨山,坐在朱碑亭上,看东湖的大雨将至、风起云涌,心中无限感慨。

珞喻路是在1986年底开始改造的。这个时间我记得很清楚,因为1986年底,发生了大规模的学-潮,华师、武测的学生成群结队的走出校门,步行到大东门一带。正好那个时候,街道口-广端口屯之间的马路开始拓宽,路边的高大的行道树被纷纷砍伐,“游-行”和“砍树”两个情景同时在华师门口发生,深深的刻入记忆中。珞喻路的拓宽是分段进行的,砍完广端口屯的树木,接下来是卓刀泉、马家庄,工程持续了好像几年,大致形成了目前的这个宽度。若干年后,又进行了一次黑色化的改造。现在的路况是挺好的,只是路旁不再有高大繁茂的梧桐树了。

1986年之前,洪山区地位低于武昌区(洪山区相当于郊区,不算市区),1986年之后洪山区升级了,并且获得了不少原属于武昌区的地块。新兴的洪山区受到北京中关村的启发,在1988年左右启动了科技一条街的建设。转眼二十年过去,我们只看到卖电脑的一条街(这方面据说可以跟中关村齐名),科技、创业就谈不上了。

再说说八十年代的公交。

那时武汉公交运力不足,极其拥挤,公交车经常在始发站就挤满了,后面的站就很难再上人,因此不停站、越过站台再停车的现象非常普遍。以我画的上面那张图为例,15路公交车如果在关山口就挤满的话,到了鲁巷,往往不在车站处停车,而是继续行驶一两百米后短暂的停车下人(在目前加油站的位置)。很多年轻人都会飞车(公交车还没停就扒到车门上了),还有一些聪明人干脆不在公交站等车,而是直接去后面两百米处碰运气。对我这样的小学生来说,和几百个大人去挤公交真是一场噩梦。

15路是铰链车,按说挺长的,可是仍然应付不了高峰的客流。于是武汉市开通了1字头的“高峰车”,其中走珞喻路的是108路,从关山口到武昌火车站,只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时行驶,只停靠大站(鲁巷、广端口屯、付家坡,有时也包括街道口),不停靠小站(吴家湾、马家庄、卓刀泉、洪山)。108路是我去大东门读书时的最爱,只要能挤上108路,不用20分钟就到大东门了,而且没有停站时的上下客的拥挤,只要站稳了,从头到尾都不用挪窝,周围的乘客绝大部分都是到大东门或火车站的。早期到付家坡下车的人也不多,因为那时中南路还不发达,1986年中南商场开业后,中南路就火爆起来了。

我回家时,一般倾向于到武昌火车站搭108路,因为大东门站经常挤不上去。可是在起点站,也是人潮滚滚,几百人抢一辆108,108又不是铰链车,容量有限。那时我作为一个初中生,就在实战中锻炼出了飞车的本领,居然屡屡成功,曾经有一段时期,我连续100次成功的抢到了座位,呵呵,那时候哪有什么文明乘车的概念,文明人别说抢座位,根本连车都上不去。

经过珞喻路的除了15路和108路,还有一个开往葛店的25路。在我的头脑里,葛店就好像另外一个城市,这条公交车相当于长途车。1988年底,新开了一条77路,相当于15路的区间车,起点是鲁巷,从此我就再也不怕挤不上公交车了,而且保证有座位坐了。又过了一两年,5字头的专线车大批量开通,武汉公交最困难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九十年代,珞喻路上开始流传“521的传说”,15路铰链车则淡出了历史舞台。其实呢,我更怀念108路,我经历过最疯狂的108路曾经只花10分钟多一点就从大东门开到鲁巷,比后来的521还牛:521总还要停几站,而当年的108如果在广端口屯和卓刀泉没人下的话,就一站直达鲁巷啦。

❻ 钟南山“坐餐车去武汉”照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关于今年爆发了一个让我们所有中国人都始料未及的情况,就是关于2020年的新冠疫情爆发,关于这场疫情爆发的一个情况,我们都是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面对的这场艰难险阻的困难。国家调动很多的力量来阻击这场疫情攻坚战,其中医院,各方政府,还有全世界各国对于中国的关注都高度集中。那么其中关于钟南山院士坐餐车去武汉的照片背后的故事是什么?这其中的答案有以下几点。

三、武汉需要他,国家需要他。

最后一点就是我钟南山院士有着属于他自己的责任,武汉需要他,国家需要他,因为没有人会比他更加了解的这种传染病的危害。毕竟作为整个国家的传染病的研究先驱,那么作为医者,前往其中救治伤病是他的责任。

❼ 光绪年间武汉老照片:是在黄鹤楼展翅欲飞吗

武昌黄鹄矶上的黄鹤楼,风姿挺拔。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拥有灿烂的历史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这张照片所记录的,是1868年修建的黄鹤楼,“皆用苗地大杉木四十八根圆柱头为柱,不垒墩”。它结构完美,楼顶为攒尖顶,三层均有排檐起翘,势如黄鹤,展翅欲飞。


汉口租界景观。武汉三镇中,汉口商业化程度最高。汉口是一个典型的商业性市镇,明清时期在全国名气很大;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开放成为通商口岸,从此,武汉真正开始了近代化进程。据研究,茶叶是晚清汉口市场最大宗的出口商品,占汉口全部土货出口货值的40%左右。


长江边的码头。随着汉口国际贸易的发展,大批外商沿着长江兴修码头,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英商怡和、日商日清、俄商阜昌、美商美孚等都有自己的专用码头。这些“洋码头”逸出租界区的范围,向上下游延伸。


洪水淹没汉口。1887年,汉江洪水泛滥,淹没汉口市区,走车走马的道路变成了水路。

❽ 什么图案可以代表武汉

代表武汉特色的图片太多了,大江大湖大武汉,以下都是网上搜罗的有特色的图片,供你参考。


❾ 武汉是一座怎么样的城市

武汉这个城市,很难用一个词来做一个概括,文艺?热情?小资?好像都不足以形容他的多样!

武汉就是这样,可远观,也可近玩。如果没时间,一天可以看完全部,如果时间充沛,可以住上一段时间,体会这里的历史与现代。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立即删除)

❿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去看海”的帖子在网上流传,一场大雨让武汉变成了


(1)降雨强度大;(2分)湖泊面积缩小,蓄洪能力下降;(2分)城市地表硬化,雨水下渗量减少。(2分)
(2)工程措施:加强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整治河道、改造地下管网、修建蓄水池、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2分)
非工程措施:加强城市防洪减灾政策与法规建设(或加强监测及城市暴雨内涝风险评估、加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借鉴国外防治内涝经验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