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图片效果 » 怎样画三月三碰蛋图片
扩展阅读
华为手机怎样前后双录 2025-05-14 16:24:23
怎样手动关掉汽车电源 2025-05-14 16:09:01

怎样画三月三碰蛋图片

发布时间: 2022-05-04 09:34:32

‘壹’ 怎样在鸡蛋上画三月三的民族人

先准备好煮熟的鸡蛋,挑出完好无损的鸡蛋,用来画彩蛋。
首先先准备好煮熟的鸡蛋,挑出完好无损的鸡蛋,用来画彩蛋。确定好自己要画在鸡蛋的图案,可以在网上找图形照着画图,也可以自由发挥,随心所欲。目标是为蛋画眼睛。我们先选择好颜料,用红色的颜料画出两个大圆圈,作为眼睛轮廓。换绿色的颜料,为两只眼睛画上漂亮的睫毛。晾干颜料,享受成果,就画好了一个简单的彩蛋。

‘贰’ 三月三美食的画

壮族三月三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壮人也爱枫叶,认为枫叶能“除邪驱鬼”,给人带来吉利和平安。所以,农历三月三做五色饭的时候,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一枝精心挑选的枫叶。甚至做五色饭的染料渣,也要撒在房屋外围的墙脚下,以求驱邪保平安。

五色糯米板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传说靖西县旧州古镇,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誓死不从。恶少贿赂官府,将阿弟判了死刑并关进地牢,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哭瞎了双眼后,开始为阿弟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绣球做好了。

阿秀用变卖了手饰的钱和家中的积蓄,买通了狱卒,见到了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阿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奇迹出现了,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不见,等醒来时,已躺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就是绣球的由来。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扁担在手中运用自如,或正面、或反面、或侧面敲打,发出的声音或脆、或沉,声声相异,形成节奏明快、起伏有致的韵律。在扁担不断相击中,表演者不停地穿花转动,更使人眼花缭乱。技巧娴熟的各种动作,在声声扁担撞击声中轻松完成。

‘叁’ 如何画三月三的简笔画

1、三月三的简笔画就是壮族的三月三服侍简图。先准备纸和各种颜色的彩笔。

2、用蓝色在纸上画一个梯形,用粉色在蓝色中再画一个小一些的梯形,表示壮族女性的帽子。

3、在梯形两侧,用粉色各画一个三角形,这是帽子折到后面的部分。

4、在帽子下面,用桔色画出尖尖的脸型。

5、现在画五记,用黑色画两条斜线,表示眉毛,在眉毛下面画两条弧线,表示向下看的眼睛,在眼睛下面,画一条折线,表示鼻子,在鼻子下面,画一条弧线,表示嘴。在脸的两侧,各画一个半圆形,表示耳朵。

6、用黑笔在帽子和脸之间画一些细细的、短短的竖线,表示头发。

7、用粉色在裙子上面画两个弯一些的长方形,表示腰间的带子。

8、用桔色笔在两个袖子处向两侧各画一个长条状,表示胳膊,在胳膊末端画一个圆,表示握着的拳头。

9、用桔色笔在裙子下面,画两个交叉的条形,表示正在跳舞的腿。

10、用黑色在腿的下面画两个尖一些的椭圆形,表示鞋,在每只鞋的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鞋带。

11、用绿笔在腿的左右两侧画几条平行的斜线,表示竹竿,到这里,壮族三月三竹竿舞就画完了。

‘肆’ 三月三的由来为什么要吃地菜花煮鸡蛋

1.三月三是汉族传统节日,旧称“上巳日”,时在夏历三月初三日。 【起源及变迁】 要说“三月三”的来历,可推到追念伏羲氏。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豫东一带尊称伏羲为“人祖爷”,在淮阳(伏羲建都地)建起太昊陵古庙,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南船北马,都云集陵区,朝拜人祖。 农历三月三,还是传说中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是这样描述蟠桃宫庙会盛况的:“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 。”传说西王母原是我国西部一个原始部落的保护神。她有两个法宝:一是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二是吃了能延年益寿的仙桃——蟠桃。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就是偷吃了丈夫后羿弄来的西王母仙丹后飞上月宫的。此后,在一些志怪小说中,又把西王母说成是福寿之神。 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2.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3.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4.农历三月初三,旧俗,民间说吃了这种鸡蛋就能祛病养生,尤其能清脑明目,不犯头痛病. 5.民间有“阳春三月三,地菜当灵丹”的谚语,还流传着“春食荠菜赛仙丹”的说法。可见荠菜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丹一方。中药里,它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中医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止血,利水,明目等效用。 6.三月三,吃个干枣山”。在本地,人们过年蒸馍馍时,要蒸一个尺许高、底部七八寸宽,下宽上窄的“枣山”--一种面食制品。从腊月三十晚上起,供奉在正屋上首的供桌上,讲究是一直供到三月初三才吃。其实有些人家一到二月就吃了,也有不出正月就吃了“枣山”的。 “枣山”供给哪路神仙呢?众说不一。其中有一说,说三月三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王母娘娘这天在天庭大开“蟠桃宴”,“枣山”就是献给王母娘娘的。枣又称“枣子”,同“早子”谐音,可以看出供奉“枣山”的用意是祈求子孙兴旺。又有一种说法认为“枣山”是供奉土地爷的,祈求五谷丰登,也很合情理。这一说,可以用把“枣山”做成谷堆状作为论据。 7.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最为隆重。 8.农历三月三:黎族意为“孚念孚”.

‘伍’ 三月三吃蛋的由来

三月三吃蛋的由来是古代楚地人们因为风吹雨打,头痛病很常见。三月初三,神农路过云梦泽(今孝感),见乡民头疼难耐,他找来野鸡蛋和地菜,煮给人们充饥。当人们吃了以后,头不痛了,“三月三,吃地菜煮鸡蛋,一年不头疼”的习俗也延续至今。

三月三吃蛋的故事
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愿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三月三吃蛋习俗
很早以前,人们就发现地菜花有很好的治疗头痛的作用,而且可以预防脑膜炎。每年的农历三月又正是地菜花开得正茂的时候,每年农历三月,大家都纷纷去采集地菜花煮着鸡蛋吃,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习俗。为了方便记忆和把这种好的传统传下来,人们就把三月初三定为吃地菜花。三月三吃地菜花煮鸡蛋不仅是湖南,南方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中北部地区都有这个习俗。

‘陆’ 三月三时碰蛋有什么寓意

撞鸡蛋象征意蕴,其中应该还寄寓着人们对于对于生命、生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鸡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生育与生命的象征。传说,开天辟地的盘古在鸡蛋中化孕“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柒’ 这种草,我们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都拿它煮鸡蛋吃,叫什么名字

三月三,荠菜(地菜)煮鸡蛋

第一个故事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汉人迎接祖先灵魂的日子,用吃鸡蛋的方式悼念祖先,并希望沾点灵气。

第二个故事是讲在壮族三月三歌墟中男女青年的交际习俗:碰彩蛋。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墟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急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还有人说三月三,是个古老的节日,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上已节”演变而来的。那时这个节没有固定的日子,一般在三月上旬。“已”是地支中的干位。过去纪年纪月纪日用六十花甲,即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字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戍亥”十二字轮番搭配,以数学组合方式组成六十个组合形式来记日记年。“上己”就是三月中第一个出现“己”的日子,因此叫“上己”。过去,在这一天,人们要到野外郊游踏青。青年男女在这一天得到了彻底的解放,可以不受礼教约束,自由交往。 到秦时,“上己节”的活动被正式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这天,人们在郊外水滨荡秋千,放风筝,观风景,青年男女对歌抒怀,各行其乐。到唐代,这种风气还一直流传着,甚至连皇家戒备森严的宫廷也敞开了大门,让嫔妃宫女到郊外欢度一日。诗圣杜甫描写玄宗宠妃杨玉环及其姐妹到长安城外郊游时就写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三月三这个节日发展到后来,在人们的生活中渐渐淡下去了,即使某些仍保留着这一风俗的地方,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渐成了一个休息、游乐和集市贸易活动的节日。但在我们这里,没有旅游、休息的说法,我们吃个“煮鸡蛋”就算是过三月三了
求采纳!谢谢!

‘捌’ 怎样提醒身边的人今天是三月三吃鸡蛋的日子信息呢

让我来教你几个小办法呀:

准备一张空白的卡片,在上面手绘几颗鸡蛋再附上“三月三吃鸡蛋”的俗语或者小故事,然后将卡片放在对方一眼能看到的地方。

或者提前在早餐店购买水煮鸡蛋,在上面画小爱心或者笑脸,静置两分钟后装入便当盒(或者袋子),然后主动送给他。

还可以编一首朗朗上口的小曲子哼给对方听,比如:“今天三月三,抬头看看山,山处有什物,吵吵又嚷嚷,我道是什么,来是小鬼闹,正巧,吃个鸡蛋打它去。”

望您能收纳~

‘玖’ 三月三的习俗

汉族
安徽舒城、桐城蒿子粑
蒿子粑粑
(一) 配料:野生蒿子、米面、腊肉、香蒜等
(二) 制法:
1、将新鲜的蒿子用手搓成一团,然后用木棍将蒿子的汁水敲打尽;
2、将腊肉切成小方块,先放在锅里炒,腊肉出油时,将米面、切碎的蒿子、香蒜等放进锅里拌匀,添适量凉水焖一会盛起;
3、将盛起的面做成粑粑状,要薄厚均匀,做好后放入锅内加盖,小火炕,约15分钟左右即可。
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为舒城、霍山独有,传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吃蒿子粑粑可“巴魂”。
传说故事:“鬼节”与蒿子粑粑
阴阳学中的历法日:太阳在紫嵇星群的位置上,黄昏时参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清晨时尾星宿在南天中的位置。这一天的八字是甲乙,主宰的神是大皞,神明是句芒,这一天的动物是有鳞类。这一天的声音是角音,音律应该是太蔟。此日的口味是酸味,此时的气味是膻味。此时日出生的叫做四厄克曜。因为这一天阴气重所以天生五行偏奇,阴阳不平衡人的运势走下坡,容易遇到小人。五行偏奇出现疾病。古代民俗中用鹀趾配九叶铃莲封印厄运使得阴阳归位。[3]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
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
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
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赠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
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舒城、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呢。
荠菜煮鸡蛋[4]
农历三月三,国人有吃地菜煮鸡蛋的习俗。荠菜又称地菜、田儿菜等,是生长在田头地角的一种野菜。虽说是野菜,却鲜香可口、营养丰富。民谚曰:“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三月三,荠菜煮鸡蛋。”春天正是采食荠菜的季节。春食荠菜也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传统习俗。《诗经》就有“其甘如荠”的吟咏;辛弃疾也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
清朝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曰:“三三令节重厨房,口味新调又一桩。地米菜和鸡蛋煮,十分耐饱十分香。”词中的地米菜即指荠菜。地菜不仅营养丰富,而且还能治疗多种疾病。它不仅是佳肴一碟,更是灵药一方。“荠菜,别名地菜、护生草、鸡心菜,其根、花、籽均能入药。在中药里,
汉族女孩在这一天过女儿节
荠菜的药用价值非常广泛,被誉为“菜中甘草”。
祖国医学认为:荠菜味甘、性凉,归肝、脾、肾经,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等效用。荠菜食用方法很多,可拌、可炒、可烩,还可用来做馅或做汤,均色泽诱人、味道鲜美,是一道药食同源的美味佳蔬。在湖南,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最常见的一种吃法。每到三月三这天,荠菜便长茎开花,妇女都会采摘来插在发际。
因荠菜的谐音是“聚财”,故此,老百姓又根据民间传说,于三月初三这一天,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全家都吃上一碗,食之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据说可以去风湿、清火,腰腿不痛,而且还可预防春瘟。
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
荠菜(串心草)
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台湾、福建地区三月三为“三月节”,“采鼠麹(曲)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清干隆帝《台湾府志》),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扫墓,兼具踏青、除去不祥的意思。
重庆忠县等地有“三月会”,举行纪念抗敌将领巴蔓子的盛大活动,是日,群众抬巴蔓子的偶像绕城游行,后跟社火队,玩龙灯、舞狮子,家家张灯结彩,燃放爆竹,热闹非凡。
在英德市英红镇华侨聚居区域,妇女会在三月三当天收集艾草、苎麻、路边青等多种植物的叶子,和米粉做成粿子食用,据说能去百病。
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目前在广西壮乡南宁市武鸣县举办了六届“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田阳县的乔业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居住在桂西一带的壮族,每年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的米饭,人们在门楣上和房屋周围插上一枝枝枫树叶,在村头寨尾搭起布棚,在布棚下摆上五色的米饭等供品,男女老少围着布棚唱歌,赶歌圩,老年人还把染色的熟鸡蛋装在小网兜里,挂在小孩的胸前,男女青年在赶歌迂时,还要“碰蛋”。
关于壮族三月初三的由来有好几个历史故事:
壮族神话故事-特掘扫墓(大明山原生态龙母文化)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老妪,没有子嗣,后来救了一条受伤的小蛇。小蛇伤好后不肯离去,老妪便对小蛇说:人畜有别,我们人是没有尾巴的,你若想跟我在一起,就要舍弃你的尾巴。后来老妪就把小蛇的尾巴斩掉一小截,小蛇的尾巴变短了,于是人们就把小蛇叫做“特掘”,“特”在壮语里是男的意思,“掘”在壮语里是短尾巴的意思,人们就把老妪叫做“乜掘”,“乜”是壮语母亲的意思。从此,乜掘就把特掘当成儿子一样养着。现在壮族还遗留有相关的风俗,就是把新买小鸡小鸭仔尾巴上的毛拔掉几根,意思就是像这位老妪一样去掉动物的野性,成为人类家里的一员。其实这一风俗和传说反映的是远古人类驯养动物,从野生到家化的远古记忆。没有尾巴也反映人类从从原始人进化成文明人的历程。
后来,老妪年老去世了,邻居们把老妪入殓后,便对小蛇说:特掘呀,特掘!她平日里视你如己出,她走了,看你怎么给她尽孝。小蛇仿佛听懂了人话,眨了眨眼睛,忽然风雨大作,一阵狂风就把老妪的灵柩和小蛇一起卷到了大明山的最高峰上面去了。那时正值三月三前后,后来每逢三月三前后,大明山地区出现极端天气,暴风雨或者下冰雹,当地的人就认为是特掘回来扫墓祭拜他的妈妈了。
人们为了歌颂乜掘的伟大品质和传颂孝道,便给这位老妪乜掘立庙,人们为了表达尊敬,在壮语里将之称为“妲婆庙”、或者是“姥婆庙”(罗波庙),汉文里统称为“龙母庙”。当地的壮族人也开始崇拜蛇,对蛇也是敬而远之,忌讳杀蛇和吃蛇。伴随着随着壮族的祖先骆越民族的文化传播和影响,蛇的形态后来就融入中华图腾龙的形态里,所以后来特掘就成了龙的化身,也就升格成了最初的龙,因此特掘又称为掘尾龙。大明山便成了天然的巨型圣坟,成为了古时候壮族人心灵的信仰,认为人死了,灵魂也会飞回大明山。所以,大明山又被认为是祖宗的墓,变成了壮侗语民族神话信仰传说里的圣山。所以说大明山地区的壮族人才是真正的“龙的传人”。乜掘于是就被尊称为龙母,各地祭拜的神庙都朝向大明山。
之后便有了壮族人传统上扫墓的时间定在三月三。人们会在三月初一的时候,采枫树枝插在门缝和窗缝上,三月三的时候还会做五色糯米饭祭拜自己的祖先和龙母庙。

‘拾’ 壮乡三月三有什么传统活动

壮乡三月三的传统活动有:对歌谈情、抢花炮、吃五色糯米饭、碰彩蛋、打扁担等。
1、对歌谈情
三月三是广西壮族的对歌节,山歌声此起彼伏,听歌唱歌者逐渐云集,形成歌圩,有的地方对歌三天三夜才散场。青年男女通常是唱情歌,相互问答赛输赢,通宵达旦夜以续日。
2、抢花炮
抢花炮是三月三壮族传统节目之一,壮乡人抢花炮,素有“东方橄榄球”之称,因对抗激烈而深受壮族同胞喜爱,是壮族的一项娱乐活动。
3、吃五色糯米饭
三月三壮族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相传,这种美食是用来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
4、碰彩蛋
三月三碰彩蛋,是壮族民族其中的一个娱乐节目,彩蛋食用熟鸡蛋染成彩色,主要用来传情之物。歌圩小伙子手拿彩蛋去碰自己喜欢的姑娘手中的的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会把手中的蛋移开不给碰,如果愿意就会让小伙子碰,碰裂后,然后两人一起吃彩蛋,播下了爱情的种子。
5、打扁担
壮族打扁担,又称壮族扁担舞,是广西壮族民间流传千年的原生态舞蹈,也是三月三娱乐节目之一,三月三那天,当地群众通过“打扁担”活动祈求上苍保佑风调雨顺、人寿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