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账号管理 » 放射源掉井里管理人怎样处理
扩展阅读
文档怎样单页保存 2025-08-26 03:08:59

放射源掉井里管理人怎样处理

发布时间: 2022-06-24 22:40:00

Ⅰ 放射源废弃的步骤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5年06月16日 09:53

甘政办发〔2004〕46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陇南行署,省政府有关部门:

2002年以来,我省先后发生6起放射源被盗和丢失事件,有些至今尚未追回,给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威胁。2002年12月15日,甘肃农业大学黄羊镇农场1枚钴60源被盗,经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全力查找后追回。2003年7月18日,金川集团公司2枚铯137源被盗,经公安、卫生、环保等部门全力查找后追回1枚,1枚尚未追回。2003年12月24日,靖远煤业有限公司1枚钴60源和3枚镭刻度器源被盗,至今尚未追回。2004年2月11日,白银公司厂坝铅锌矿1枚铯137源丢失,现已追回。2004年3月1日,甘肃煤田地质局张掖145队2枚钴60源和2枚钴60刻度器源被盗,至今尚未追回。2004年3月18日,天水麦积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1枚铯137源被盗,经公安、卫生等部门全力查找,现已追回。我省接连发生此类事件,暴露出有的地方对放射源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有关执法部门监管不力,一些放射源使用单位管理松散等问题。

对此,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特别是3月18日天水麦积山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发生1枚铯137源被盗事件后,省政府领导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各有关方面要全面加强放射源管理工作,建立更严格的管理制度,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坚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为了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现就进一步加强放射源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加强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放射性同位素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放射源是一种对人体的安全与健康具有很强危害性的物质。科学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技术,对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如果管理不善,就会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促进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技术的科学应用和发展。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切实做好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各级政府和卫生、环保、公安、安监等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放射性污染防护法》、《职业病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的规定,认真履行监督管理的职责。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定期组织有关部门检查放射源安全管理工作,及时作出工作安排,积极协调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相关执法力量。政府相关部门要紧密配合,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各级卫生部门负责对放射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组织实施放射防护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放射源管理申请许可制度,会同有关部门调查处理放射事故,开展放射防护知识的宣传、培训。各级环保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报告书,对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处理进行审查、验收,并实施监督监测,会同有关部门处理放射性环境污染事故。各级公安部门负责登记放射性同位素和放射源,检查放射性同位素及放射源存放的安全性,参与放射事故的处理。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要把放射源的管护作为安全监督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有关生产企业做好放射源管理工作。

三、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提高放射源管护水平。从事放射源生产、销售、使用、贮存和处置的单位要加强对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已办理放射卫生和环保许可的生产、销售、使用和贮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放射源管理的责任制和事故追究制,建立专人管理和严格的交接制度,健全工作档案。仍未办理放射卫生许可证的单位,经当地卫生和公安部门初审后,限期在省卫生部门办理放射卫生工作许可证,同时在省公安部门备案登记。逾期未办理的单位,按非法生产、销售和使用放射源予以处理。涉及到放射性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放的单位,必须事先向当地环保部门递交环境影响报告书,经批准后,向市、省卫生部门申请办理许可证,并在同级公安部门申报登记。对已退役的放射源,使用单位要向当地环保部门申请,送到指定的放射源库保存,不得自行保存,以免丢失。运输放射性同位素及其容器,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包装和剂量检测,经交通和卫生部门核查后方可运输。放射源使用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和健康管理,做好放射防护知识培训和法规教育工作,提高放射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加强监督检查,进行专项整治。近期,在全省组织开展放射源安全管理专项整治活动。整治工作的重点是辖区内放射源生产和销售单位,工业企业、医疗机构、科研机构等使用单位,特别是目前正在或已经转制、重组和破产的企业。整治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注重实效的原则,围绕管理制度是否健全、管理责任是否落实等突出问题进行整治。具体安排和要求是:第一阶段为自查阶段,从4月10日开始,4月30日前结束。各市(州、地)政府(行署)组织卫生、环保、公安、安监等部门成立联合执法组,划片划区,分片包干,对本地放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并登记造册。对放射源管理不善的单位,要督促其完善有关管理制度,确定专人负责,加强管护工作。各地要于5月15日前向省政府专题报告专项整治情况。第二阶段为督查和总结阶段,从5月16日开始,5月30日前结束。省政府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市州地开展专项治理工作情况进行抽查。对整治工作重视不够、进展缓慢、整治不力的地区和单位将进行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4年4月8日印发

共印550份

二○○四年四月七日

石油大学(北京)

关于剧毒物品及放射源的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我校危险品的安全管理,严防事故发生,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凡购买、存储、使用、运输和销毁剧毒物品及放射源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有关人员,学校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章 管理机构

第四条 学校成立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以及科研与设备处、教务处、保卫处、后勤服务总公司和相关院系的负责人组成的管理机构,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共同做好危险品的管理工作。

1、我校剧毒物品及放射源的安全管理工作由分管安全工作的校领导统一领导,并负责全校危险品工作管理及购买剧毒物品的最后审批;

2、科研与设备处负责制定剧毒物品及放射源的管理办法,及科研用剧毒物品的购买审批和使用过程的监管;

3、教务处负责教学用剧毒物品的购买审批和使用过程的监管;

4、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后勤用剧毒物品的购买审批和使用过程的监管;

5、保卫处负责购买、领用剧毒物品、放射源的监管及“购买证”、“运输证”的办理;

6、院系主任、实验室主任负责审查教学、科研用剧毒物品、放射源购买的必要性,并对购买数量进行审核,对使用全过程进行把关。

7、科研与设备处、保卫处、化工学院共同负责危险品库的管理工作;

8、各使用单位均须任命押运员一名,负责剧毒物品、放射源的购买押运、使用及废弃物回收监管。

9、各实验室负责剧毒物品、放射源的购买、使用及废弃物回收。

第五条 各使用单位须设剧毒物品、放射源的保管人,保管人必须对工作认真负责,熟悉业务,明确岗位职责,押运人、领用人和保管人要相对稳定,定期参加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不得任意调换。

第三章 剧毒物品、放射源的存放

第六条 剧毒物品、放射源必须存放在学校的危险品库内,并设专人管理。

第七条 严格遵守“五双”制度,即:双人保管、双人领取、双人使用、双人运输、双把锁的制度。

第八条 危险品库的管理人员,要严格遵守出入库管理制度,审批手续完备才能发放,双人双锁管理,精确计量和记载,严加保管。

第九条 各实验室根据需求,精确计算用量,每次只可领用当天的用量,剧毒物品严禁存放在实验室。

第十条 剧毒物品购买后应及时入库,不得暂存它处。入库前需经过称量、登记,方可入库。

第十一条 剧毒药品的瓶签要有鲜明、醒目的骷髅架的标签,以防混淆。

第四章 剧毒物品、放射源的申购、领取与使用

第十三条 剧毒物品的界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行业标准GA57-93、GA58-93及剧毒化学品目录(2002年版)所颁布的种类为准。

第十四条 实验室购买剧毒物品、放射源审批程序如下:

1、首先须制定紧急情况处理预案:即如毒品或放射源使用不当应如何处理方案,预案

一式二份。然后填写“石油大学(北京)剧毒物品、放射源请购审批单”一式两份

(预案表及审批单均可从网上下载),由购买单位教职工认真填写,实验室主任或单

位负责人签字,院系分管领导、毒品押运员签字盖章。

2、科研用剧毒品、放射源:持审批单及预案到科研与设备处审核签字登记,再由保卫处审核签字,最后由主管校领导签字。签字后的审批单及预案交保卫处及科研与设备处备案。

3、教学用剧毒品、放射源:持审批单及预案到教务处审核签字登记,再由保卫处审核签字,最后由主管校领导签字。签字后的审批单及预案交保卫处及教务处备案。

4、后勤用剧毒品:持审批单及预案到后勤总公司审核签字登记,再由保卫处审核签字,最后由主管校领导签字。签字后的审批单及预案交保卫处及后勤总公司备案。

5、所有剧毒物品购买均需交弃物处理押金一千元交到保卫处。

第十五条 剧毒物品、放射源购买程序如下:首先由保卫处负责到公安分局治安处申请办理“临时购买证和运输证”。获得批准后,保卫处将“二证”交给申购单位的毒品押运员,由毒品押运员、毒品使用单位的正式教职工共同去购买,购买时必须使用学校的车。回来后毒品押运员将“运输证”及办理好一切毒品入库手续后毒品押运员及购买人方可离开。

第十六条 剧毒品、放射源入库时保管人要认真核对发票,称重、记帐,做 到帐物相符,帐目要日清月结。

第十七条 剧毒物品、放射源的领用贯彻“谁领用谁负责制”,即剧毒物品到哪里责任到哪里的原则,使用剧毒物品的单位要制定两个专人(其中一人必须是教职工)对其使用的全过程负责。

第十八条 使用剧毒物品、放射源的人员和单位必须在《剧毒品、放射源使用人员安全保证书》上签字,该保证书一式三份,一份保证人留存,一份相关主管部门留存,一份保卫处留存。

第十九条 领用剧毒物品、放射源时,应由两人(其中一人必须是教职工)共同持“剧毒物品、放射源申领审批单”去库房领取,单独一人不能领取。“剧毒物品、放射源申领审批单”需经实验室主任或后勤各中心主任签字才能生效。

第二十条 剩余的毒品、毒品包装及实验产生的废弃物要贴好标签后及时退回危险品库,扣除处理废弃物的费用后,押金退回。各单位一律不准私自处理废弃物。

第二十条 对不及时上交废弃物或私自处理废弃物的,学校将根据情节进行相应的处罚,并全校通报。

第二十二条 一旦由于剧毒物品或放射源处理不当而发生事故时,要根据预案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认真做好善后工作,同时,迅速查清事实,根据事故性质,严肃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第二十三条 各实验室要严格控制剧毒物品的购买量,凡是三年后仍没有用完的剧毒物品,学校将做处理,处理费用由购买单位承担。

第二十四条 放射源的生产、使用、存储场所必须设置防护设施,其入口处必须设置报警装置或工作信号,放射源必须指定专人保管,存储、领取、使用、归还放射源时,必须进行登记、检查,做到帐物相符。

第二十五条 学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对接触毒品及放射源的人员进行个人计量监测和健康管理的规定,对上述人员进行定期体检及适当的健康补助。

补助标准见附件一。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由科研与设备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服务总公司负责解释。

附件一

关于从事有害健康工作的营养保健发放办法

根据教育部(88)教备局字008号文件关于“高等院校从事有害健康工种的营养保健暂行规定”,凡从事有害健康工作的学校应给予一定的营养保健费。为此参照教育部及兄弟院校的相关标准,特制定我校标准为:毒品保管员及毒品库及废液处理管理人员,每月50元,毒品押运员每次50元。此健康费既是对健康的一种补偿,又是对管理者工作量及责任的体现。

附:相关表单及链接

石油大学科研使用剧毒品、放射源请购单

石油大学教学使用剧毒品、放射源请购单

石油大学后勤使用剧毒品、放射源请购单

剧毒物品、放射源申领审批单

剧毒品使用人员安全保证书

剧毒品、放射源紧急处理预案

石油大学废液、废弃物上交表

剧毒物品、放射源管理流程图

Ⅱ 丢失放射源追究责任

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的,由环境保护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放射性严重污染环境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对责任人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依据职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按照规定设置放射性标识、标志、中文警示说明的;
(二)不按照规定建立健全安全保卫制度和制定事故应急计划或者应急措施的;
(三)不按照规定报告放射源丢失、被盗情况或者放射性污染事故的。
刑法(九)第三百三十八条【污染环境罪】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Ⅲ 男子捡回放射源身体遭辐射伤害严重,遇到放射源应该怎样安全的处置

一定不能擅自行动,当发现无人管理的标有电离辐射标志物体,首先远离现场。既不要接触,也不要擅自移动这些物品,更不要因为好奇而打开容器。然后最好打环保举报热线找相关人士来进行鉴定,最后将放射源带走。

如果没有能见的标签、标识和包装,放射源只能靠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用科学仪器来确认。因此,如果发现可疑金属物(尤其是通过肉眼即可辨别不是金链子时),最好迅速远离现场并拨打环保举报热线:12369。

提高人们对于放射源的认知绝对是利国利民的好事。虽然杜绝放射源事故主要靠监管,但长点知识,也许就能在万一时救自己一命。

Ⅳ 放射源保存需要何种条件被普通人捡到后造成伤害责任该如何划分

放射源库房的保存要符合国务院《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卫生部《放射工作卫生防护管理办法》和《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放射防护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的要求。

按照放射源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程度,从高到低将放射源分为Ⅰ、Ⅱ、Ⅲ、Ⅳ、Ⅴ类,V
类源的下限活度值为该种核素的豁免活度。

所以最好还是不要接触这类危险的放射源,如若看见一定要给相关部门打电话,不要擅自处理这些东西,因为他们带来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Ⅳ 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

9.3.3.1 概述

处置和处理是放射性废物管理工作中的两个密切相关而又有明确分工的组成部分。放射性废物处置是指在无回收意向的条件下,将处理好的放射性废物放置于建好的永久存放库(称为处置库)或给定的安放场地,使其在预定的时期内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环境隔离。而处理是指减容、分离、焚烧、压缩、固化、包装、运输等一系列环节。

地质处置就是从地质角度选择合适的放置场地,利用地质体的环境屏障作用或地质体与处置工程建筑的综合屏障作用永久地存放和隔离放射性废物的处置方法。地质处置方法不但在理论上已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而且在自然环境中,成为无害物质保存在原地,有力地说明一定的地质体具备保存放射性废物的环境能力。

放射性废物处置问题的实质是用工程的和天然的多重屏障系统来有效地隔离影响人类健康与安全的放射性核素向环境迁移扩散。因此选择安全可靠的处置场地和设计、建造贮存库时,必须综合考虑。

9.3.3.2高放废物的地质处置

如何最终安全地处置在核燃料循环过程中产生和积累的高放废物,是核工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放射性废物地质处置方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无论是高放固体废物还是高放废液,一般都是考虑在地壳深部进行处置。

(1)地质处置的影响因素

1)深度:固体放射性废物地下贮存的原理简单,且有一定的优势。建造深650m或更深的地下贮存库无技术困难,但需考虑各种地表作用与自然现象不至于影响所埋藏的废物为准。

2)地下水流作用:地下水是埋藏的废物最易接触的溶剂与载体,故在选择场地时,必须十分重视地下水环境,确保场址周围不可能发生地下水的渗入或者入渗速度很低,在安全期限内不至于产生放射性溶质迁移到人类生活环境中的问题。选择渗透性低的岩石、能使贮存库环境主岩中的地下水流减少到最低限度。

3)区域地质稳定性:场址应尽可能选在构造稳定及地震活动微弱区域的岩石之中。另外,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地带内,当这种构造作用并不影响拟定的贮存库岩石及其中所埋藏的废物时,也可以考虑在该地带内选择场址。场址应避开断层及其他岩石裂隙。

4)主岩的环境特征:环境主岩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及其放射性本底特征是放射性废物处置库环境主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具有低渗透性、高吸附性,与放射性废物之间不会发生能引起放射性核素迁移反应的环境主岩,将成为处置库外的可靠环境屏障。同时,埋藏废物库周围的环境主岩要有足够大的范围。

5)工程地质特征:鉴于岩石静压力随深度而增大,故需选择适当的埋藏深度,使岩石静压力不致危及贮存库的坑道。岩石静压力在各处变化很大,所以对每个拟选场址都需查明其工程力学特征,而且,处置库的设计都需因地制宜。美国对田纳西采石场的白云石样品进行注模试验的结果表明,当岩石负荷达70MPa、温度高至200℃时,岩石的变形很小。

6)自然资源环境:废物贮存库绝不应对自然资源产生强烈的影响。贮存库中埋藏的放射性废物和周围的很大一部分环境主岩构成一个较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中的任何部分都不得以任何理由进行挖掘,影响其自然资源。

(2)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岩石环境特征

适用于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环境岩石类型比较广泛,涉及侵入岩、变质岩、喷出岩、沉积岩。例如;花岗岩、片麻岩、玄武岩、凝灰岩、流纹岩、页岩、粘土、盐岩等,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作过研究。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的环境岩石类型研究内容比较多,除地质学外,还有热学、岩石力学等。具体的研究内容有:岩石待征、同位素地质年龄、孔隙度、渗透率、力学性质等。

(3)地质处置方案

对于长寿命、高水平放射性废物的最终处置问题,最长远的解决办法是将其置入地壳深层中。这种处置的优点一是可按照地质年代计算的长时段中,从所有同人类接近或接触的环境中消除了具有潜在危害的物质;二是有确实的保证,使这些物质在可能重返地表之前早已衰变掉。

目前,已经研究或拟研究的高放固体废物地质处置方案有基岩矿坑处置、层状盐岩层处置、海底坑道处置等。

(4)废液固化

为了解决高放废液长期安全贮存的一些问题,一般以固态贮存较好。固态物更易于运往远处,发生偶然事故或火灾时释出的危险较小,而且在地表或地下长期贮存之后渗入地下含水层的机会大为减少。

通常要求,任何一种将液体废物转化为固态物的处理方法,理论上应符合以下条件:体积显着减小;工艺应比较简单;生成物在所有预料的环境下均应具有化学稳定性;没有自热作用的损耗;生成物应不吸湿而且密实;工艺过程应适于远距离操作和维修;方法应不太贵;生成物的形状应易于运输;最终产物应具有足够强度,能经受跌落及其他偶然的撞击;通过精心设计或采用有效的方法能够保持低的放射性强度。

最重要的转化和固化的方法是:沥青化;水泥化和制成水泥块;罐式般饶;流化床煅烧;喷雾固化;玻璃化;转化成粘上烧结块。目前,各国研究的适合高放废液固化的四种主要方法是:罐式煅烧,喷雾固化,磷酸盐玻璃化和硫化床煅烧。

9.3.3.3 中、低放固体废物的地质处置

中、低放废物包括液体、泥浆及多种材料,如防护服、动物迫骸、玻璃器皿、离子交换树脂、管道阀门及纸张等。大多数中、低放废物来自核电站、研究实验室、医院、工业设施和大学等。

中、低放固体废物的地质处置方法主要有填沟法、包气带法、地面处置、地下坑道处置。

(1)填沟法

填沟法的优点主要是简便易行,但废物渗出的危险较大。从早期的实践看,美国一般在天然地表挖掘浅沟掩埋处置低放废物,有的用填沟法处理。大多数地沟的规模取决于地形、沉积物的类型、岩石特征和其他局部条件。

(2)包气带法

一般说来,由于含水量的降低,包气带岩石的渗透系数比饱水带大大降低,使放射性核素的迁移速度减小。因此,包气带处置是各国在处置中、低放废物中重点研究的方法之一。

(3)地面处置

地面处置一般采用土丘式或工程结构式方案。该方案适用于半衰期很短的放射性核素如日本、法国采取这种方案,但美国人认为这是一种灵活适用但费用昂贵的管理方法。

(4)地下坑道处置

地下洞室和矿坑等均作为地下坑道的同等概念。在地质条件不适合于浅埋方案处置中、低放废物的地区,可以考虑地下坑道处置方案。它适合于处置固体或固化废液和半衰期范围较宽的要求高度隔离的中、低放射性废物。

9.3.3.4 放射性废液的地质处置

放射性废液深井处置是目前研究的方案之一,地下槽贮则是一种非永久性的过渡性地质处置方式,水力压裂法处置放射性废液是一种液入固存的地质处置方案。

Ⅵ 5·7南京放射源丢失事件的事件处理

寻找放射源
2014年5月8日23时30分,宏迪检测公司向化工园公安分局报案。接报后,公安机关即会同环保、卫生等部门开展工作,2014年5月10日,工作人员穿上防护服寻找放射源。放射源找到后被放入铅罐。
至2014年5月10日18时许将放射源铱-192安全回收。
人员处理
初步查明,此事故系宏迪检测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违规操作和保管造成。有操作人员涉嫌无资质操作,多部门在联合调查过程中,发现使用放射源探伤过程中,有操作人员涉嫌无资质操作。目前相关的后果仍在调查之中,需得出结论后,才能给予当事人适当处罚。
《刑法》第136条危险物品肇事罪为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存、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事故4责任人被刑拘
新华网南京5月11日专电(记者 朱国亮)11日,据南京市公安局化工园分局介绍,经警方调查,5月7日当天,天津宏迪检测公司4名工作人员在放射源操作和保管过程中违反相关规定,导致放射源铱-192丢失。10日下午2时30分,化工园公安分局依据《刑法》第136条规定,对涉嫌危险物品肇事罪的4名相关责任人予以刑事拘留。

Ⅶ 吉化建设公司在一次施工探伤结束后,探伤仪器的探头中的放射源因自动关闭设备失灵而脱落,掉在施工现场的

首先我认为这个事件上法院的判决还是很公正的。
支付了医药费,应当的给予一定的补偿,在赔偿的48万应该就属于这一项了。
2被告证明自己没错?
我觉得这个已经是很从轻处理了。射线探伤的射线源现在是需要公安局备案的,出了一切的事故问题都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你这个事件因为造成的后果不是很严重,所以就处理了一个民事诉讼已经是很宽大的处理了,不然正常来说应该还要有刑事诉讼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主管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处罚的。

Ⅷ 放射事故的发生可导致哪些健康危害,其处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什么是核辐射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
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
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
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在放射医学和人体辐射防护中,辐射剂量的单位有多种衡量模式和计量单位。较为完整
的衡量模式是“当量剂量”,是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被吸收后引起的生物效应强弱的辐射量。
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
人体遭受过量辐射,可能导致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
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
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制定的标准,辐射总危险度为0.0165/西弗,也就是说,人体每
接受1西弗的辐射剂量,就会增加0.0165的致癌几率。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
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据我国核电安全专家郁祖盛介绍,根据我国的标准,
每人每年受到的辐射量应小于2.7毫西弗。事实上,人体如果短期受到低于100毫西弗的辐射,
也并不会造成影响。辐射剂量超过4000毫西弗,则可能致死。

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各个微西弗单位级别的辐射对于人体的影响

对日常工作中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
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
一次1000-2000微西弗,可能会引发轻度急性放射病,能够治愈。
福岛核电站1015微西弗/小时辐射,相当于一个人接受10次X光检查。
日常生活中,我们坐10小时飞机,相当于接受30微西弗辐射。
与放射相关的工人,一年最高辐射量为50000微西弗。
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注:西弗,用来衡量辐射对生物组织的伤害,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1焦耳为1西弗。西弗是个非常大的单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辐射伤害机理:人体有躯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两类细胞,它们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和受损后的效应是不同的。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其本质是对细胞的灭活作用,当被灭活的细胞达到一定数量时,躯体细胞的损伤会导致人体器官组织发生疾病,最终可能导致人体死亡。躯体细胞一旦死亡,损伤细胞也随之消失了,不会转移到下一代。 在电离辐射或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可导致遗传基因发生突变,当生殖细胞中的DNA受到损伤时,后代继承母体改变了的基因,导致有缺陷的后代。因此,人体一定要避免大剂量照射。

泄漏出来的是哪种类型的辐射?
报道说在核电厂附近检测到铯和碘的放射性同位素,专家认为有氮和氩的放射性同位素泄出也是很自然的,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迹象有铀或者钚泄漏。

在接受辐射后,人体健康将“立即”受到哪些影响?

放射性的碘对于住在核电厂附近的年轻人有危害,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有一些甲状腺癌病患即与此有关。放射性铯、铀和钚都是对人体有害的,并且不以某个特定器官为靶标。放射性的氮几秒钟后就很快会衰变,而放射性氩也对身体无害。
——接受中等程度的辐射将导致辐射病。它有一系列症状:
在接受辐射的几小时之内,人会出现恶心与呕吐,随后可能经历腹泻、头痛和发烧。
在最初症状之后,人体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不再显示任何症状,然而往往在几周之内,又有新的、更加严重的症状发生。
——如果接受高等程度的辐射,以上所述的所有症状都可能立即出现,并伴随着全身性的、甚至可能致命的脏器损害。

健康受损程度取决于暴露在辐射中的时间以及辐射的强度

放射性物质的衰变中产生电离辐射。它能破坏人体组织里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化学键,可能对人体重要的生化结构与功能产生严重影响。
我们的身体会尝试修复这些损伤,但是有时损伤过于严重或涉及太多组织与脏器,以至于不可能修复。
而且,身体在自然修复过程中,也很可能产生错误。最容易为辐射所伤的身体部分包括肠胃上皮细胞以及生成血细胞的那些骨髓细胞。

辐射最可能导致哪些“长期”的健康损害?

最大的长期健康风险是癌症。通常当体细胞受损或老化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会自我消除。当这种自我消除的能力消失时,细胞获得“永生”,可以不受控制地不断地分裂,这就演化成癌症。
我们的机体有许多机制来阻止细胞癌变,并替换受损的组织。然而辐射所带来的损害可以严重搅乱机体中的这些机制,从而让癌症风险大大提高。此外,如果机体不能很好的修复辐射带来的对化学键的破坏和改变,我们的基因里有可能会产生突变。这些突变不但增高自身的癌症风险,还有可能被传递下去,使得辐射的作用在子孙身上展现出来。这些作用包括较小的头部与脑部、眼部发育缺陷、生长缓慢和严重的认知学习缺陷。

辐射面前,儿童格外脆弱

因为孩子生长迅速,他们体内正处于分裂的期的细胞也多得多,从而因辐射而产生错误与损伤的可能性也大得多。【1986年乌克兰的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后,世界卫生组织在附近儿童中发现甲状腺癌的风险显着提高。这是因为泄露事件中的辐射物质中含有大量的放射性碘元素,而碘元素在甲状腺中的含量特别高。】

放射性沾染会持续多久?
放射性的碘衰变很快,大部分将会一个月内消失。放射性铯在体内不会久存,大部分会在一年之内排出;但它会存留在环境中,可能会带来长久的风险。

遭遇核辐射“内外兼防”

发生核事故或放射事故,特别是有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时,总的防护原则是“内外兼防”:
一、体外照射的防护原则 1、尽可能缩短被照射时间; 2、尽可能远离放射源; 3、注意屏蔽,利用铅板、钢板或墙壁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具体措施:当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形成烟尘通过时,要及时进入建筑物内,关闭门窗和通风系统, 避开门窗等屏蔽差的部位隐蔽。
二、体内照射的防护原则 避免食入、减少吸收、增加排泄、避免在污染地区逗留。清除污染,减少人员体内污染机会。
具体措施: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服用稳定性碘片。服用量成年人推荐为100毫克碘,儿童和婴儿应酌量减少,碘过敏或有甲状腺疾病史者要慎用。
远离核辐射 详细操作指南:
1、进入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严重的地区时,要对五官严防死守。例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减少放射性物质的吸入。
2、穿戴帽子、头巾、眼镜、雨衣、手套和靴子等,有助于减少体表放射性污染。
3、要特别注意,不要食用受到污染的水、食品等。
4、如果事故严重,需要居民撤离污染区,应听从有关部门的命令,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到安全地点。撤离出污染区的人员,应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进行监测和处理。
5、受到或可疑受到放射性污染的人员应清除污染,最好的方法是洗淋浴。
碘片的原理是什么?如果身体已经有了足够的碘,那么它就不会再从大气中吸收更多的碘。这些药片让你的身体吸收满非放射性碘元素,这样就能避免对放射性碘同位素的吸收。

中国中部、北部的同胞(尤其是沿海城市),为了预防核辐射,在未来的两三个月里出门最好带口罩、穿长衣、每天洗澡、多摄入还有碘的食物!尽可能不要过多接触海水,不要引用海水淡化水和食用海鲜。饮料:多喝绿茶,多喝蜂蜜水。多吃胡萝卜、豆芽、西红柿、海带、卷心菜。肉类:多吃瘦肉、动物肝脏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核电站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α射线是氦核,β射线是电子,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预防核辐射应注意的要点
这次日本受灾,除了地震加海啸,核反应堆事故引发的辐射问题也亟需应对方案。如何防止辐射,如何降低长期避难导致对健康的影响,以下归纳了下处理法和注意点
如果核设施有放射性物质泄露,该如何尽量降低被辐射的程度呢。
首先得知道,要保护身体少遭辐射,做到以下3点很重要
:(1)遮蔽放射线(2)远离放射线源(3)减少遭辐射的时间

若被要求躲入室内,为免含放射性物质的外部空气进入室内,要关紧门窗,并关掉空调及换气扇。
需要外出避难时,要注意预防“体内辐射”——即放射性物质会从鼻子、嘴巴、皮肤伤口之类地方渗入体内。要用湿毛巾盖住鼻子和嘴巴,并最好穿严实的衣裤,不要暴露皮肤。

另外,也请留意风向。注意尽可能别处在下风处。
从外面进入室内之际也要注意。衣服上可能沾有放射性物质。不要把被污染的衣服带入室内,在门口脱下,迅速装入塑料袋,并扎紧口子。
碘是放射性物质的一种,进入体内易积聚在甲状腺,尤其易导致儿童罹患甲状腺癌。防止碘渗入甲状腺的药物(稳定碘剂)也有副作用,服用要遵从灾害对策本部的指导。
若确认已遭一定程度的辐射,一般要脱下衣服,用湿布擦拭身体,以防止放射物质向周围扩散。
还有,若放射性物质已进入体内,可服用促进其排泄出体外的药物。
后记:万一情况严重,可能影响到我国的话,请读者朋友记住两大抗辐射的法宝—海带和绿茶,多吃点喝点,有利无害!

老百姓能做的自身防护措施:
1、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2、百姓自身多添加长袖衣物,尤其防雨绸质地的衣物

3、多使用含碘实物,每天适当增加维生素供给。

另,狡兔三窟,经济条件允许的朋友可以在西部较偏远地区或四线城市购买一套房子,远离以备大灾大难之时远离繁华城市而无后顾之忧。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时,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情况下,为保护公众、应急响应人员和从事善后处理的人员,应采取一系列防护对策与措施:
①对突发事件地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辐射监测,以评价对人员可能导致的辐射危害;
②制定干预水平、行动水平和应急照射水平,凡达到或超过这些水平时,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防护行动,以限制人们的受照剂量;
③对人员采取防护措施,包括隐蔽、服用稳定性碘、撤离、个人防护、控制进出口通路、临时避迁、永久性重新定居、消除放射性污染、对食品使用进行干预等;
④对伤员尽心必要的医学处理,依据其伤情安排在不同水平的医疗单位分级处理;⑤酌情采用其他应急救援措施,如灭火、通信联络、报警、安全保卫、运输、设立临时收留中心等。
对外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可通过三种途径来减少外照射剂量。
一是远离放射源。在处理一个废弃、闲置或无主的放射源时,应尽可能利用长柄操作工具。有条件时,利用机器人遥控处理放射源。除非有必要,无执勤任务的人员应远离放射源和不进入放射性污染区。
二是缩短与放射源接触时间。因此,应加强对从事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人员的训练,提高工作熟练程度,缩短作业时间。
三是有效利用屏蔽物削弱射线作用于人体的强度。在处理单个放射源时,也应利用具有良好屏蔽性能的物体(如铅砖、铁板、混凝土版)来减少人体的受照剂量。也可利用建(构)筑物和大型车船体对贯穿辐射的屏蔽性能。在房屋内,里间的屏蔽性能优于外间,墙角处优于屋正中,更优于门后。

对内照射如何进行防护?

为防止放射性微尘的吸入,首先应避免扬尘使近地面空气再度污染,如人员步行、车辆行驶或土工作业时,均应注意尽量减少扬尘。确实难以避免时则可采取加大车距、改变通过路线等方法避开多尘的地点,适当浇湿地面也可减少扬尘。对于放射性微尘,通常利用口罩就可以有较满意的效果,其阻留放射性微尘的效果可达80%~90%,但是应正确佩带口罩,防止侧漏。

早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发生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后,特别是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后早期(1~2天内),对人员可采用的防护措施有隐蔽、呼吸道防护、服用稳定性碘、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隐蔽、撤离、控制进出口通路等措施对来自烟羽中放射性核素的外照射、由烟羽中放射性核素所致的体内污染,以及来自表面放射性污染物引起的外照射均有防护效果。

中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件中期阶段,已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沉积于地面,有时放射性物质还可能继续向大气释放。此时,对个人而言除了可考虑终止呼吸道防护外,其他的早期防护措施可继续采取。为避免长时间停留而受到过高的累积剂量,主管部门可采取有控制和有计划的措施将人群由污染区向外搬迁——避迁。还应考虑限制当地生产或储存的食品和饮用水的销售和消费。根据这个时期人员照射途径的特点,可采取的防护措施还有在畜牧业中使用储存饲料,对人员体表去污,对伤病员救治等。

晚期的防护措施是什么?

在事故晚期(恢复期)作出防护措施决定所面临的问题是在早期、中期阶段已采取防护措施的地区是否和何时可以恢复社会正常生活,或者是否需要进一步采取防护措施。在事件晚期,主要照射途径为食入污染食品和吸入再悬浮物质引起的内照射。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因此,可采取的防护措施包括控制进出口通路、避迁、控制食品和水、使用储存饲料和地区去污等。

一旦出现了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应怎么办?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公众必须做的第一件事是获取尽可能多的、而且是可信的关于突发事件的信息,并了解政府部门的决定、通知。为此,应通过各种手段(电视、广播、电话等)保持与当地政府的信息沟通,切忌不可轻信谣言或小道信息。第二件事是按照当地政府的通知,迅速采取必要的自我防护措施。如:
①选用就近的建筑物进行隐蔽,减少直接的外照射和污染空气的吸入。关闭门窗和通风设备(包括空调、风扇),当污染的空气过去后,迅速打开门窗和通风装置。
②根据当地政府的安排,有组织、有秩序地撤离现场,避免撤离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作用。
③当判断有放射性散布事件发生时,应尽量往风向的侧面躲,并迅速进入建筑物内隐蔽。
④用湿毛巾、布块等捂住口鼻,进行呼吸道防护。
⑤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染,可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来减少放射形成污染。
⑥听从当地主管部门的安排,决定是否需要控制使用当地的食品和饮水。
出现核与辐射恐怖事件,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持心态平稳,千万不要惶恐不安。

最初到达现场的初始响应人员应如何保护自己?

一旦出现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在早期阶段,首先赶赴出事地点的应急救援人员是初始响应人员。在多数情况下他们应是辐射监测人员、消防人员、警察和医护人员等。为了使这些人员的受照危险减至尽可能地小,首先要让他们了解减少照射剂量的三原则,即:
①在有异常辐射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要小;
②与放射源的间隔距离要大;
③若有可能,要充分利用屏避防护。首次,要为他们配备能报警的辐射探测仪和个人剂量计,以及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具,如防护面具或口罩、防护服、防护靴和帽等。
使用辐射探测仪的人员应接受必要的培训,内容包括仪器的特性、要测量的量,以及相应于报警水平照射的辐射危险。在进入放射性污染场所时,初始报警水平为每小时0.1毫希沃特的环境剂量率,此初始报警水平还可用于对非必要人员的控制,限制他们进入高于此水平的地区。第二个报警水平是返回水平,取环境剂量率每小时0.1希沃特或环境剂量0.1希沃特,初始响应人员不要在达到或超过此报警水平的位置执行任务,除非有抢救伤员以及时间上必须抓紧的那些为恢复对事件控制的行动。

什么情况下采取隐蔽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的早期和中期,隐蔽是可能采取的主要防护措施之一。隐蔽时间短,带来的风险和代价很小,而且绝大多数人员可在附近的建筑物内暂时隐蔽。此项措施的另一好处是隐蔽过程中人群已得到控制,有利于进一步采取措施,如疏散人口或撤销已实施的防护行动等。隐蔽时间一般不应超过2天。短时间内通知大量人员采取隐蔽措施也非易事,特别是事先没有预案的隐蔽,可引起社会秩序和公众心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隐蔽时,有的家庭成员不在家,对其下落会感到很担心。除了工业生产有可能短时间中断外,经济上的损失可能不大,因而一般认为隐蔽是一种困难和代价较小、却有效的措施,在事件早期也较易实施。

什么情况下采取撤离措施?撤离时应注意什么?

在有较大量放射性物质向大气释放的突发事件后,撤离是早期和中期采取的防护措施之一。它是指人们从其住所、工作或休息的场所紧急地撤走一段有限时间,以避免或减少由事件引起的短期照射,主要是由烟羽或高水平沉积放射性物质产生的高剂量照射。大多数情况下,将允许撤离者反却自然的住所,一般为几天以内,只要这些住所可以居住又不须进行长时间的消除污染。由于时间较短和暂时居住,可以在类似学校或公共建筑物的一些场所类暂住;若撤离时间超过一周,则应安排到更好的一些居住设施内。实施撤离行动因时间紧迫,困难较多,风险较大,易造成混乱,因而决定采取撤离行动应持慎重态度。
国家标准规定,当全身的有效剂量预计达到50 ~500毫希沃特,或者肺、甲状腺和其他主要受照的单个器官受到50~5000毫戈瑞照射时(相当于采取隐蔽措施所需的预计量的10倍),才考虑是否采取撤离措施。

什么情况下需要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公众应注意什么?
个人防护措施主要是指人员呼吸道和体表的防护。当空气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时,用简易方法(如用手帕、毛巾、布料等捂住口鼻)可使吸入放射性物质的剂量减少约90%。可用各种日常服装,包括帽子、头巾、雨衣、手套和靴子等对人员体表进行防护。当人们开始隐蔽及由污染区撤离时,可使用这些简易的防护措施。简易个人防护措施一般不会引起伤害,花费的代价也小。
应对已受到或怀疑受到体表放射性污染的人员进行去污。方法简单,用水淋浴,并将受污染的衣服、鞋、帽等脱下存放起来,直到以后有时间再进行监测或处理。不要因人员去污染而延误撤离或避迁。人员去污染措施的风险和困难较小,但要防止将放射性污染扩散到未受到污染的地区。

核物质产生的射线作用于人体(核辐射),会使机体大分子发生畸变,甚至激发体内水分子产生自由基,继而损伤生物分子,导致放射病。为此,抗辐射食品构建概括地讲应包括:高蛋白、多维生素、适度脂肪、营养全面、数量充足。 能量供给要充足。足够的能量供给有利于提高人体对核辐射的耐受力,降低敏感性,减轻损伤,保护机体。糖类供给有侧重。由于人体消化道受损,导致其对各种糖的吸收效果不尽相同,故防治消化道损伤的效果也不同,其中以果糖最佳,葡萄糖次之,而后是蔗糖、糊精等。 脂类含量不宜高。基于人体受辐射后食欲不振、口味不佳,脂肪的总供给量要适当减少,但需增加植物油所占的比重,其中油酸可促进造血系统再生功能,防治辐射损伤效果最好。 蛋白质要有质量。要求摄入的蛋白质品质优秀,数量充足,以减轻放射损伤,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无机盐供应宜加量。在膳食中适量增加无机盐(主要是食盐),可促使人饮水量增加,加速放射性核素随尿液、粪便排出,从而减轻内照射损伤。 维生素数量要确保。增加维生素供给对防治辐射损伤及伤后恢复均有效,如VK可减少出血,VPP减轻呕吐、恶心,VC使血细胞再生加速等,为此宜多摄入一些海带、卷心菜、胡萝卜、蜂蜜、枸杞等。

如何防护α射线?
由于α粒子穿透能力最弱,一张白纸就能把它挡住,因此,对于α射线应注意内照射,其进入体内的主要途径是呼吸和进食时,其防护方法主要是:
(1) 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
(2) 防止伤口被污染。
如何防护β粒子?
β粒子、其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比γ射线弱,因此,β射线是比较容易阻挡的,用一般的金属就可以阻挡。但是,β射线容易被表层组织吸收,引起组织表层的辐射损伤。因此其防护就复杂的多;(1)避免直接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防皮肤表面的污染和辐射危害;(2)防止吸入被污染的空气和食入被污染的食物;(3)防止伤口被污染;(4)必要时应采用屏蔽措施。
如何防护γ粒子?
γ射线穿透力强,可以造成外照射,其防护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a)尽可能减少受照射的时间;(b)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因为受照剂量与离开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c)采取屏蔽措施。在人与辐射源之间加一层足够厚的屏蔽物,可以降低外照射剂量。屏蔽的主要材料有铅、钢筋混凝土、水等,我们住的楼房对外部照射来说是很好的屏蔽体。

当遇到核泄漏发生时,要做到不轻信谣言,请马上收听、收看当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报纸新闻,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不信谣,更不要传谣;要服从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不自行其是、盲目行动;在户外的人员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不要随便外出,并按规定及时服用预防药;注意广播、电视等媒体对事故的跟踪报道,等待官方的通知;需要撤离时,应服从职能部门的安排,携带适量必需品(保暖衣裤、雨衣雨伞、干粮和饮水等),镇静、有序地撤离到指定地点,撤离时切不可散布不满言论,避免妖言惑众引起混乱;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消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沾上皮肤,沾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沾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教你几招防辐射
考虑到目前的情况,此前已经发生的爆炸很可能再次在福岛第一核电厂的三号机组上演。这是缓慢充满建屋(维护大楼)的氢气,与空气中的氧气剧烈反应所引发的爆炸,在任何条件下皆不会演变成核能爆炸。
当然,也许会有程度相当的放射性物质逸散,但其剂量不至于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尽量待在室内避免外出。
——关上门窗同时避免换气扇进行与外界的空气交换。
——穿上长袖衣裤,避免露出皮肤。
——如果真的有辐射暴露的危险,请戴上口罩或者用沾湿的毛巾覆盖口鼻。
再次提醒大家,这些措施都只是以防万一,同时对现在来说都是不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