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稻包虫用什么药最佳
防治稻苞虫(俗称稻包虫),最佳用药需针对幼虫期,以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甲维盐)或茚虫威等高效低毒药剂为主。
一、化学防治推荐药物及用法
1. 氯虫苯甲酰胺(如康宽):每亩用20%悬浮剂10毫升,兑水30公斤喷雾。该药剂持效期长,对幼虫击倒效果显着。
2. 甲维盐(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5%乳油30-40毫升/亩,兑水均匀喷洒。此药具有触杀和胃毒作用,适用于低龄幼虫阶段。
3. 茚虫威:15%悬浮剂建议用量为12-18毫升/亩,重点喷洒叶片正反面,对高龄幼虫仍有效。
二、生物防治与辅助措施
1. 苏云金杆菌(Bt菌):每亩用8000IU/微升悬浮剂200-300克,阴天或傍晚施用。适合环保需求高的稻田,对天敌昆虫无害。
2. 赤眼蜂释放:每亩悬挂4-6个蜂卡,寄生稻苞虫卵块,减少虫口基数。建议在成虫产卵高峰期前3-5天投放。
3. 冬季田间管理:收割后翻耕稻田,灌水浸泡5-7天,可消灭越冬虫蛹,降低次年虫害发生率。
三、注意事项与增效方案
1. 施药时机:选择幼虫3龄前(虫体长度≤1.5厘米)施药,此时虫体抗药性弱。观察到田间出现大量卷叶或苞叶时需立即行动。
2. 轮换用药:避免连续使用同一作用机理药物。例如:首次用氯虫苯甲酰胺,下次改用甲维盐+虫螨腈复配制剂。
3. 喷雾技巧:加入有机硅助剂(0.1%浓度)可提高药剂展着性;采用无人机飞防时,确保每亩喷液量不低于1.5升。
四、抗性区域特别建议
对于已产生抗药性的地区,可采用双酰胺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的复配方案,如22%氟啶虫胺腈·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40毫升/亩,或6%阿维·氯苯酰悬浮剂50毫升/亩,每季最多使用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