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香菇出菇后,该如何管理
香菇出菇后,该如何管理?
温度差刺激性:当菌棒生理学完善.脱袋完毕后,务必采用持续4-6很大于10℃左右的温度差刺激性。当环境温度高过25℃时要采用喷雾器.遮光.自然通风等方法对菇棚开展减温,这时要注意通风与减温紧密结合,以利于菌丝纽结.现蕾,子实体一切正常生长发育。
采收:当子实体长到八成熟时,即菌盖包边条显着,菌膜初破时就可以采收。采收时培养液内没留残根,采收的菇要大.小分离储放,以防再度分栋。要留意坚决杜绝残渣渗入菇体,采收后的蘑菇要立即市场销售或送至保鲜库冷冻(采收可依据市场和客户满意度品质开展)。
事后管理方法:终止菇屋内的喷雾器.洒水5-7天,让菌丝疗养促根(假如地形较高.大风.旱天断水时间要少一些);让菌丝疗养促根,与此同时修复拱棚喜温24℃上下,室内空间环境湿度降到70%上下。拱棚修复黑喑自然环境,7-10天之后对菌棒实行灌水管理方法,使菌棒净重略低原净重,以达到下一潮子实体对水份的要求,但菌棒万不能做到或超出原菌棒净重,下面的管理方法,可参考头潮菇管理方法就可以。
Ⅱ 平菇出菇过猛,如何管制不出
一、出菇期要做好哪些环境调控技术管理措施? 在平菇栽培的过程中,当菌丝生长满袋以后,经过一段时间,袋内就会出现大量黄褐色水珠,这就意味着即将进入到出菇阶段。此时需要加强环境调控,做好出菇管理。这是种植平菇高产的关键期。在评估环境调控方面,主要包括一拉、三增和一防,具体管理技术要点如下。 1.拉大温差 总体而言,平菇是变温结实型品种,适当加大温差可以有效地刺激出菇。当菌丝开始扭结时,要将温度降至15度左右。同时必须利用早晚气温低时加大通风量,降低温度,将昼夜温差拉大到8~10度左右。这样才能促使原基分化形成,刺激出菇。如果是在秋冬和早春等低温季节,白天要注意增温保湿,夜间要加强通风降温,这样就可以进一步拉大温差。如果在温度高于20度的高温期间,可以采用加强通风和及时喷水的方式来降温。 2.合理调节湿度 平菇到了出菇关键期必须经常喷水,保证出菇场所的空气湿度充分。一般来讲,空气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5%之间最为合适。当培养料料面出现菇蕾后,必须采取保湿措施,向空中和地面喷雾。喷雾的原则是勤喷和少喷,根据空气的相对湿度来随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喷水时不能直接喷向料面,否则特别容易造成死菇现象,只有当菇蕾分化出菌盖和菌柄时,才能适当喷洒少量雾状水。 3.加强通风换气 在平菇出菇关键期,如果出菇场所氧气不足,二氧化碳浓度过高,会导致平菇的菌柄变长变粗,容易形成菜花状菇和大脚菇等畸形菇,所以必须加强通风换气。在低温季节通风的时候,一般中午12:00~1:00左右,一天一次,每次30分钟。如果气温较高,通风换气应该在早晚进行,一天2~3次,每次20~30分钟。通风换气时必须缓慢进行,避免让强风直接吹到菇体上,以免菇体失水,边缘卷曲而外翻,影响平菇出菇质量。 4.适当增加光照 在平菇出菇管理中,当菌丝扭结的时候就需要增加光照,一般的原则是三分阳七分阴。因为散射光可以诱导早出菇,多出菇。但是如果光照强烈而且是阳光直射的话,容易造成晒死菇体的现象。出菇期间,如果处于黑暗状态下,光照不足,容易造成不出菇和出菇少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柄长盖小色浅的畸形菇。 二、平菇栽培不出菇的原因有哪些?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如果出现发菌成熟的菌袋迟迟不出菇,或采过1~2潮菇的菌袋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比较常见,其原因具体有以下几种可能。 1.料温偏高 平菇品种较多,不同品种的平菇子实体可以在3~35度的范围内生长。但是如果菌丝培养成熟的菌袋,料温高于出菇温度范围,则容易导致原基不易发生,从而出现不出菇的情况。这种现象主要是在秋季栽培的低温型品种中比较常见。 2.环境不适 菌袋所处的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所在品种的出菇温度范围。比如说在春夏秋季高温季节栽培平菇,温度高于出菇温度,又或者在冬季低温季节栽培,温度低于出菇温度范围,都有可能导致不出菇或转潮后不再正常出菇的现象。 3.积温不足 在秋冬和早春时节低温栽培的时候,如果栽培的温度不够,菌丝长期处于缓慢生长状态,虽然发菌时间比较长,但是有效积温不足,菌丝心理成熟度不够,会导致迟迟不能出菇的情形。 4.水分不足 正常情况下,平菇出菇期间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要保持在85%~95%之间。培养料的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左右,如果发菌期培养料水分下降,或者菌袋表面湿水偏干,容易造成水分不足。另外如果在产菇期间大量消耗培养料的水分后,没有及时补充,也会造成水分不足,从而导致不出菇的现象。 5.病虫害影响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不管是生料还是熟料,又或者是发酵料栽培,如果受到杂菌污染,不但会与平菇菌丝争夺养分,而且还会分泌有害物质,抑制平菇菌丝正常生长。并且当害虫侵入菌袋之后,会大量咬食平菇菌丝,造成平菇菌丝的正常生理代谢受阻,从而影响出菇产量和质量。 三、平菇栽培出现死菇现象该如何防治? 在平菇栽培过程中,除了不出菇以外,还有一种情况特别容易发生,那就是死菇。事故的原因有很多种,具体来说,包括培养料含水量不适、用种不当、非定点出菇、袋装不紧、菇蕾过密、冬季喷水过勤、通气不良和农药危害等。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原因造成的死菇现象,其防治的措施并不一样,所以一定要对症下药。 1.培养料含水量不适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平菇生长对水分需求量较多,对空气相对湿度要求比较高。因此,如果培养料水分不足,营养供给发生困难时,必须适当提高培养料的含水量,保证其控制在65%左右。同时在原基期和出菇期间,应采用剪袋口或解口,但不撑开的出菇方式,否则袋口因失水过多,容易造成出菇过少或死菇。 2.用种不当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过老或用种量过大,在菌丝尚未长满或长透培养料的时候,菌种部位就出现大量幼蕾,长成幼菇后得不到养分供应,特别容易造成萎缩死亡。所以,在生产上尽量选用长满菌袋10天左右菌龄的菌种,来解决用种不当问题。冬季采用大袋栽培平菇用种量一般为10%~12%,采用中袋栽培两头接种时用种量一般为8%~10%。夏季的时候菌种用量可加大至15%。 3.非定点出菇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目前栽培平菇一般采用4层菌种3层料的大袋栽培方式,其规格为25×50厘米。如果出现非定点出菇的现象,可以选用两头打透眼的方式发菌,或者采用两头接种17×45厘米规格的中袋栽培方式。另外,如果采用大袋微气孔发菌,可以在平菇菌丝封住菌袋两端并生长4~5厘米时,在菌袋两端的袋面上用小刀划几个小口,可以有效防止菌袋周身非定点出菇现象。 4.装袋不紧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在冬季栽培平菇时,一般采用生料或发酵料栽培,如果袋装不紧,加上翻堆检查对栽培带翻动,会造成菌袋和培养料局部分离,氧气供应不足,从而造成菇蕾死亡。对于这种情况,必须做好平菇培养料的装袋管理,要求培养料外紧内松,光滑、饱满、充实,不可出现褶皱和疙瘩,否则容易造成发菌不良,甚至感染杂菌。 5.菇蕾过密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菇蕾过密的特征是子实体紧密丛生,成堆集结,不能发育成商品菇,甚至出现死菇。这种情况的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低温对子实体形成相对不敏感的品种;加强平菇生长期内的温度湿度管理,防止周期性波动,尤其是在秋冬冷暖交替变化的季节。另外,如果一旦发病,在初期一定要提高管理温度,或打重水,控制病害发展。 6.农药危害造成死菇的防治措施 如果在原基期发生前,菌袋或菇场内喷洒了平菇极为敏感的敌敌畏等农药,或者是出菇场所内有浓度过高的农药气味,造成子实体死亡。一般出菇期不允许使用农药,转潮期可采用1:500倍多菌灵进行杀菌。同时可以采用高效氯氰菊酯烟剂防治害虫。需要注意的是在用药16小时后,需要及时通风降湿、干燥处理,防止出菇场所长期残留农药气味,提高菌袋的透气性,延缓转潮菇的发生速度。
Ⅲ 平菇处于出菇期,这时应该如何做好管理呢
平菇是我们常见的食用菌之一,而在蘑菇的培养中,冬天是蘑菇,蘑菇管理是高质量高收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管理是不正确的,那么很容易拥有一个芽,生长和感染害虫的现象。那么如何管理蘑菇蘑菇期?让我们来看看。
平菇期间管理技术
1,调整温度湿度
在冬天,温度低,害虫很小。培养时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一般来说,蘑菇中最重要的疾病是干腐肉和细菌点疾病。雄性蘑菇棚的干燥的钌更高。发病后,小蘑菇芽开始死,逐渐改变。最好使用喷腐的喷涂防止防止,可以喷涂如蘑菇等级,第2次蠕虫,平菇,百日和其他药物发作后疾病,交替效果更好。
在细菌斑疾病中,细菌覆盖形成一个小黄褐色斑点,其逐渐扩大了与疾病的大斑点的合成,这影响了蘑菇的商品。除了喷洒水雾和控制湿度外,还必须注意及时清除蘑菇,及时喷洒杀菌剂。
Ⅳ 如何进行平菇的出菇管理
半地下式菇棚内,昼夜温差较大,菌丝体生理成熟后,很快在袋口形成菇蕾,此时应解开袋口,进入菇期管理。平菇的出菇管理可分为原基期、桑椹期、珊瑚期、幼菇期和成熟期五个阶段。原基期基本不用喷水,随着菇的不断长大,喷水量与通风量也随之增加。在温度方面,棚温高于20℃时,白天要加盖草帘或撒些麦秸遮荫,宜在晚间通风;低于12℃,白天要加强揭帘升温,并及时放帘保温,宜在中午通风。总之,要按照各阶段对水分、湿度、通风、光线等环境条件的需要进行管理,综合调控,并力求各因子间的有机结合与协调。
商品菇一般在初熟期采摘,每批采收后,要清理床面。如发现菌袋干缩,失水严重,可结合施肥在畦面大水漫灌或菌袋注水,补充水分和养分。经10天左右,出现第二潮菌蕾。如此能出4~6茬。
Ⅳ 平菇发菌期要怎么进行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从播种到出菇的时期是蘑菇发菌期,也是获得优质高产的关键时期。蘑菇在发菌期期间有哪些考虑因素?下面小王带大家详细了解一下。
在平菇的整个萌发期间,每隔一周左右喷一次赛巴克斯溶液,这一次为了防止杂菌病的发生,一旦发现污染的菌袋,及时移出菌弓进行单独生产。有轻度污染的,通过喷洒“高效绿霉净”处理后隔离,低温培养,根据菇房湿度注意通风,恢复后再正常管理。
4.合理通风
菌丝在生长期需要少量的氧气,稍加通风就能满足其需要,但应注意菇棚内外的温度交换,当温差过大时,应考虑适当的通风时间。比如在夏季应尽量在晚上通风,而在冬季节,应选择中午通风,以避免高温和低温。
Ⅵ 平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出菇期的管理: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
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
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可向料面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温度保持在15℃左右。
(6)平菇出蕾啦要怎样管理扩展阅读:
平菇的营养成分
平菇含丰富的营养物质,每百克于品含蛋白质20—23 克,而且氨基酸成分齐全,矿物质含量十分丰富,氨基酸种类齐全。
菌体蛋白质含量高达百分之19—26克,据资料报导,平菇干蛋白质含量20%左右,是鸡蛋的2.6倍,猪肉的4倍,菠菜、油菜的15倍。蛋白质中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8种必须氨基酸8.38%,占氨基酸总量20.7%的35%以上。
食用菌如平菇的所以味道鲜美,就是因为含有上述许多种氨基酸能刺激人的味觉器官产生鲜味的感觉,比单纯的味精所含的一种谷氨酸纳鲜味要好得多。不会口渴。
而且所含氨基酸的量十分丰富,比如蘑菇、平菇、香菇、草菇四种菇所含的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赖氨酸的平均值分别为4.45%、6.8%、7.7%,而在牛肉、牛奶、大豆中所含这三种氨基酸的平均值分别为4.1%、0.10%、3.29%。
尤其是动植物中的赖氨酸、亮氨酸大部分很缺乏,亮氨酸几乎没有。中国食物结构以粮为主,就更觉缺乏。赖氨酸对促进记忆,促进人体易合成高级蛋白的重要组成物质。
Ⅶ 平菇在出菇的期间,应该怎样浇水只是把水浇在地面还是浇在菌袋上求一种过食用菌的朋友来回答下
生长阶段,培养料的适宜含水量一般为60%~65%,子实体形成阶段需水量更大。培养料中的水分由于蒸发及子实体吸收而不断减少,因此,栽培时需经常喷水。此外,菇房中如能经常保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也能防止培养料中水分的过度蒸发。
除培养料应有充足的水分,食用菌还需要一定的空气相对湿度,适宜菌丝体生长的空气相对湿度,一般以80%~95%较为适宜。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时,平菇等食用菌的子实体停止生长;当空气相对湿度低于45%时,子实体不再分化,已分化幼菇会干枯死亡。
(7)平菇出蕾啦要怎样管理扩展阅读
1、选种要慎重
平菇的栽培品种根据子实体对温度的适应性可大致分为高温型、中温型、广温型、低温型4种,如果在栽培时品种选择不当,就会出现出菇迟、甚至不出菇的情况。所以,对于平菇的栽培,要根据出菇季节以当地气候合理选择适宜的品种。
2、选择优良菌种
平菇的菌种是指平菇菌丝的纯培养物,可分为母种、原种、栽培种等,菌种不能出现品种混杂、菌种不纯、杂菌污染的情况,否则就会导致平菇不出菇和出菇缓慢的情况发生。
所以农户在生产中一定要选择优良菌种,以保证菌种的纯度,以免出现菌种污染而有些到平菇的栽培效益,造成经济损失。
Ⅷ 进行平菇栽培时如何进行出菇管理
(1)温度控制。一般情况下菌丝长满后应给予低于20℃的温度和尽量大的温差,有利于刺激原基的形成。
平菇子实体发育期间的温度会影响菇蕾生长的快慢,影响到菌盖的颜色。如佛罗里达、杂17等为白色中温型品种,在20℃以上出菇,菌盖为白色,在15℃以下低温,菌盖色泽变为黄褐色。通常情况下,温度越低,子实体生长越慢,但菌盖肥厚,菌盖色泽越深,品质也越优。
温度高时子实体生长快,色泽浅、肉薄、疏松、柄长、易破碎、品质差。
(2)湿度的管理。在出菇阶段,每天注意水分管理,保持空气相对湿度为90%~95%,用喷雾器对菌袋、空间和地面喷水。气温高或空气干燥时,可以在地面泼水,增加空气中的湿度,保持地面湿润。
(3)通风换气。平菇子实体生长发育时耗氧量大,对二氧化碳浓度敏感,当室内通风不良时,易造成菌盖小、柄长的畸形菇。在菇房通风换气时,也不要通风过于剧烈,以免吹干菇蕾。
(4)光照控制。在子实体生长期间,也同样要注意光照,栽培场(室)太暗,形成的菇蕾发育成树枝状的畸形菇,同时也影响菌盖的色泽,所以栽培场所要有适当的散射光。
Ⅸ 平菇出菇期管理方法
出菇期始终使棚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但必须注意不能直接往子实体原基和菇蕾上喷水,否则易引起烂菇。幼菇期可用喷雾器适当喷水。只要出菇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好,菌袋就不会大量失水
Ⅹ 平菇菌种的出菇期的管理
在出菇期,管理工作以保湿为主,同时给予散射光,提供新生鲜空气 ,使原基尽快全机发生.覆土出菇法,在未出菇前的管理很简单(如果温度适合,几乎不用补水就可现蕾,但应拉大昼夜温差,给予散射光刺激.). 对于幼菇期,则应缓慢的加大通风量,以防长腿菇的出现,每天喷1--2次水,要轻喷,一掠而过,保持菌盖湿润即或.如果幼菇表面有积水或水温与棚温相差10度以上,都会造成幼菇萎缩,死掉.对于幼菇成形后期间,它生长加快,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也逐渐加强,对水分新鲜空气的需求量也加大,所以每天要多次长时间的通风和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