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账号管理 » 东汉怎样加强对于西域的管理
扩展阅读
怎样用电脑拷贝cd 2025-05-20 18:48:48
怎样拍抓粽子视频 2025-05-20 18:48:04

东汉怎样加强对于西域的管理

发布时间: 2022-05-10 07:08:20

‘壹’ 东汉政府对丝绸之路加强管理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汉朝政府对它的维护和管理十分重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使丝绸之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在西汉末年和王莽“新”政时期,丝绸之路完全中断。公元25年东汉建立以后,在其统治时期,随着国内政治形势的发展,丝绸之路曾几经中断,史称为丝路的“三通三绝”。123年,丝绸之路第三次复通以后,东汉政府对丝绸之路加强管理:修筑道路、大办屯田、设置邮亭、烽燧等,有力地保证了丝绸之路交通的安全。

到隋唐时期,由于中原地区经济的发展,使得中西方贸易往来频繁,丝绸之路进入了它历史上最繁荣的阶段。尤其是在唐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即对丝绸之路的贸易,由中原地区政府的支持、维护,而变为由中央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隋唐时期随着航海技术的提高,水路交通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中外交往中,水路交通已经达到能与丝路相媲美的地位。但是,丝绸之路作为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联系的一条陆路通道,仍然存在并发展着。

到南宋和元代初年,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有所改变。当时,欧、亚许多国家有大量人口经西域进入中原,这时中西方的交往已经不是丝绸之路这一条交通线所能容纳得了。到元末明初,由于航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和欧洲、西亚许多国家、地区的联系,大部分通过水路。再加上元朝政权的崩溃,西域地区处于分裂割据状态,这使得丝绸之路在中西交通中的地位降低。以后,这条通道虽未中断,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贰’ 西汉东汉对西域各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

汉武帝以前,西域小国林立,天山以北的一些小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此设西域都护府, 名为乌垒城(前名轮台国)是当时汉朝管理西域三十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当时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3年1替(也有延长和缩短的)从未间断,据《汉书》记载:西汉历任都护18人,其中立传可考的历史上着名的有郑吉、郑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健、李崇、但钦等10人。当时轮台国是个城郭之国。都护府直接对其统辖,轮台王曾多次受皇帝亲召幸朝。汉朝另设置戍已校尉、戍部候等行政、军事、机构,对当地的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以王、侯、将、相、大夫、都尉等官职,他们均受西域都护府的管辖。

更始元年(23)王莽被杀,匈奴乘虚而入。永平十六年(73)昭帝命窦固北征匈奴,取伊吾卢(今新疆哈密东)地,置宜禾都尉,于阗诸国派人到洛阳,翌年设都护,与内地断绝了五十年的西域复通。但汉都护设置仅二年,到章帝继位即罢,又弃伊吾屯田,地入匈奴。永元元年(89),大将军窦宪破北匈奴,第二年夺回伊吾地,班超定西域。汉遂以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并在车师前部的高昌壁再度设置戊己校尉,于车师后部增设戊部侯,完全恢复了汉在西域的管辖。这时,远至条支(阿拉伯国家)诸国,都来与东汉建立关系。
班超在任十一年,因老病离开西域。继任都护的不甚称职,引起“西域背畔”。永初元年(107)“诏罢都护”。匈奴又乘机“收属诸国”,一时间西北边患闹得很凶。延光二年(123),敦煌太守张珰、尚书陈忠建议重开西域,以“震怖匈奴”。朝廷接纳了他们的意见,派班超子班勇为“西域长史”,屯驻“柳中”(高昌壁东南)。龟兹、疏勒、于阗、莎车诸国随即来归附,东汉与西域中断了的统辖关系得以恢复,从此,西域一直是东汉的一部分,但乌孙和葱岭以西的大宛便不再属于汉了。

‘叁’ 、 1.汉朝对西域的管理的具体内容是

汉朝治理西域措施

“西域都护”设立是新疆地区统一于中央政府的显着标志。汉朝政府直接任免西域都护、专理屯田事务的“戊己校尉”等统领西域各地军政事务的高级官吏;委任册封当地各族首领,颁发汉朝印绶,允准其按照本地习俗管理地方行政事务,令其遣子入侍、贡献方物;并驻军镇守,进行屯田戍边,设立烽燧、驿站维护交通畅达,极大地推动了“丝绸之路”沿途的经济发展。

东汉建立后,继续西汉王朝对西域各地的统治,先设立“西域都护”管理该地军政事务。着名的“定远侯”班超就曾担任过西域都护多年。后设立西域长史取代了“西域都护”职能。班超之子班勇曾就任“西域长史”,班超父子不只留下令人称道的“投笔从戎”故事,且父子相承,为了巩固边防、发展西域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肆’ 如何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护府,总管西域一切事务。以汉朝在西域设立官员为标志,丝绸之路这条东西方交流之路开始进入繁荣的时代。公元97年,东汉将军班超开始经营西域,他重新建立起了汉朝在中亚地区的主导地位后,派甘英携带大量丝织品到达条支,我国与埃及最早的沟通就是在这一时期。较晚的《后汉书》还有166年罗马使节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我国,并在我国建立了大使馆的纪录。当时,通过丝绸之路,印度、东南亚、斯里兰卡、中东、非洲、欧洲和我国之间的贸易迅速发展,无数新奇的商品、技术与思想源源不断地在欧亚非三大洲的各个国家流动。远在西方的罗马人很快就加入到这条商道中,因为我国的丝绸轻盈、精细,光耀夺目、艳丽华贵的丝绸是罗马贵族男女显示高贵身份的象征。那时,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商品。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上扬至每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这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还迫使元老院断然制订法令,禁止人们穿着丝衣。丝绸在西方各地广受欢迎,自然也就刺激了丝绸之路的繁荣。当时,阳关外的阳关古道上,每日来自印度、波斯等国的客商往来不断,使阳关这个军事要塞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伍’ 中国古代怎样管理西域

三种管理模式。

‘陆’ 中国古代历代王朝对西域地区所采取的管辖措施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政府在西域先设“西域都护”,后置“西域长史”,继续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柒’ 汉朝是怎么管理西域的

之后,担心汉朝会倾全国之力讨伐自己,阴末赴写好检讨书后,派使者送到汉朝皇帝汉元帝手中。

一来,此事并不是阴末赴一人的过错,没有必要把责任全部推到他的身上;

二来,汉朝到罽宾国路途遥远,非常不利于大规模行军,远没有在草原上和匈奴作战那么简单。行军艰难不说,后勤保障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

在这之前,汉朝曾经在攻打大宛国的战争中,饱受这方面的痛苦。

于是,权衡再三之后,汉元帝决定原谅罽宾王阴末赴——既然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而且有心和汉朝交好,汉朝也没有必要把事情做绝。

最终,汉朝放过了阴末赴。

果然,后来阴末赴再也没有主动找过汉王朝的麻烦,老老实实和汉朝交往。

‘捌’ 汉,西汉,唐,清,怎么样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加强对西域的联系;2、东汉:设立西域都护府、班超经营西域;3、唐:派公主和亲,设立安西都护府;4、清:设立理蕃院管理少数民族事物,设立伊利将军管理新疆,驻藏大臣、驻西宁大臣管理西藏。

‘玖’ 汉朝是怎么有效管理西域的

从汉代司马迁的书中开始,对新疆地区有了清楚的记录。天山南北广阔地区多民族聚居生活的真实图景清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西汉“西域都护府”的建立使“汉之号令班西域”,新疆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历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西域社会状况我国先秦时期的史书中,将当时新疆的古代部落或民族群体统称为“西戎”。从西汉司马迁撰写《史记·大宛列传》开始,地理上被称为“西域”的地区,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区的民族分布和社会情况才比较清晰了起来。西汉时期,将今天阳关、嘉峪关以西地区称为“西域”。西域地区以天山为界,在北部地区主要活动的是逐水草而流徙的游牧民族,故被称为“行国”,主要是塞人、月氏人、车师人、乌孙人和匈奴人等;天山以南则主要是农耕定居的各个民族群落,他们往往以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为聚居地,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居的农业田园生活。史籍中称他们为所谓“城郭诸国”。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多数都是指的他们,主要是塞、吐火罗和羌人等。秦汉时期,在西域地区,甚至远至中亚各地都出现汉人活动的踪迹,汉人当时被称为“秦人”,全因他们是当时控制西北地区的秦国的子民。西域的自然和区域特点还使该地社会处在互不相属的割据状态,《汉书·西域传》:“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公元前177—前176年,匈奴南下击败月氏人,控制了西域。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管理该地事务,利用西域为基地经常劫掠汉朝边境地区,对西汉王朝构成严重威胁。匈奴进入西域及其统治不只改变了原来该地割据松散的政局,还直接促成了后来西汉王朝统一西域的进程。

汉代西域的语言文字汉朝时期,西域各地居民除了使用汉语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外,本地还流行着多种语言文字(这种状况甚至延续到隋唐时期)。语言文化特性从一个侧面也折射出当地居民来源和分布局面的复杂性背景。龟兹(今天的库车、拜城、新和县等地)、焉耆和高昌一带地区流行吐火罗语,而于阗地区使用的则是于阗塞语;前者使用一种用婆罗谜字母斜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后者使用的于阗文是一种婆罗谜字母直体书写的文字,语属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鄯善、尼雅(今天的且末和若羌县等地)一带地区居民使用的所谓佉卢文则来自波斯(今伊朗)的阿拉美字母。汉代西域各地广泛流行五铢钱(汉朝钱币名称)。新疆地区出土的汉晋时期“汉龟二体钱”、“汉佉二体钱”(西域流行钱币名称,正面镌刻汉字及货币单位,另一面镌刻龟兹、佉卢文和货币单位)不仅说明了该地区蓬勃发展的商品贸易水平,还深刻反映了文化交流的真实状况。

‘拾’ 汉朝之所以能够对西域进行有效管理与什么密不可分

首先,对匈奴的打击从根本上保证了西域地区的稳定,保证了汉王朝对西域地区的有效管控。汉武帝两次派遣霍去病进击河西走廊地区,把匈奴赶出了河西走廊地区,并设置酒泉、武威、敦煌、张掖四郡,从军事上保证了西域地区的安全和控制。

其次,在张骞始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地区设置西域都护,在乌垒城设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管辖西域36个国家。西域都护它对这36个国家颁行汉王朝的号令,调遣军队,征发粮草,对西域地区进行有效的行政管辖。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区正式归属于汉王朝中央政权,极大加强了西域地区同内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

最后,东汉明帝时,派兵击败了匈奴后,就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克服了重重困难之后,又重新使西域各国同汉王朝建立了联系。由于班超得到了西域各国的信任,就长期留守在了西域。班超在经营西域三十多年后,他的儿子班勇继承父业,再次出使西域。并且班超在经营西域期间,派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虽然甘英在安息受到阻碍,未能到达大秦,但他此行却开辟了中国通往西亚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