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康熙皇帝是如何管理官员的呢
康熙帝上任的时候,明朝覆亡、清朝入关才十几年,稳固政权的任务落到他身上。从哪里入手呢?经过长期观察,康熙帝发现官场现状与他的政治理想很不匹配,必须先抓吏治。
官员也是人,是人总会犯错误。康熙帝治病为了救人,改了就是好干部,努力把人引向正道。吴江县令郭琇曾被迫给领导送过钱,经教育洗心革面,变成江南最好的县令,康熙帝便调他进京从事监察工作。"铁面御史"郭琇既忠诚又有担当,将权倾朝野的"大老虎"明珠拉下马来,被越级提拔为湖广总督,功勋卓着,堪称一代名臣。
康熙皇帝恰恰抓住了这个 "牛鼻子",把锄草与施肥、"拔烂树治病树"与"植树造林"统一起来,涵养了良性循环的官场生态,形成了群贤毕至的"清官现象"、见贤思齐的马太效应,天下英雄齐心合力,终于推开了通向辉煌时代的厚重大门。
② 在明、清的省级管理中,官员到底是怎样设置的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并且,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由于,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所以,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布政使”就属于地方官职,这个称呼,我们在很多电视作品里都看到过,乍一看字面还以为跟“布”有什么关系。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在明、清两朝都存在的官位,且职权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所改变。《明史.职官志四》中有说:“承宣布政使司,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从二品......掌一省之政,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宣德、正统间犹然,自后无之。”
由此,可以看出在明朝的时候,布政使司是一个正省级级别的高管,二品,是省级政府机构的最高官员,属于省长级别。但是,到了清朝时期,布政使却是副省级官员,属于常务副省长的级别。所以说,无论是官位的大小,级别的高低,还是管理事务范围的多少,明、清两代布政使司都有较大的区别。
但是,不管如何该职位都是不可缺少的,且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一个省级地区的兴衰,关系到一方百姓的生活。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历朝历代,不管是怎样的官职,不管高低,都要想着为民办事,为民服务,只有这样,一个国家的统治才能长久,官员的职位才能稳当。
不然,这一切都是空谈。
③ 管仲是如何管理官员的
在官员管理上,管仲命令各人恪守职责,不准懈怠。若有违军令不尽责者,可一可二,再三必定严惩。还令各级官吏随时举荐贤才,否则就是“蔽明”、“蔽贤”,也要治罪。经过改革,几年之后,齐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④ 国家管理官员的制度有哪些
国家行政人员管理制度,是指党和国家对国家公务员进行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等的统称或总称。其中包括《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录用、考核、奖励、纪律、职务升降、培训、交流、回避、工资、保险、福利、辞职辞退、退休、申诉、控告等单项制度及实施办法、实施细则等。
⑤ 如何才能有效加强干部管理
下管两级机制,着力解决“上热中温下凉”问题。由党政主要领导带头,落实各级领导班子成员对干部的管理实行下管两级工作责任制,对干部的到岗到位、执行纪律、作风表现、工作情况等进行定期了解、分析、督促、调度和提醒。对执行决策不力,工作任务落实不到位和干部群众意见大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视情况进行提醒谈话、诫勉谈话或组织处理,情况严重的,要及时移交纪检监察部门。
倒逼排查机制,着力解决“平庸懒惰无为”问题。解决慵懒散现象,要根据党政中心工作,建立工作台账,按照部门职能特点进行工作目标任务分解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干部个人,规定完成时限,形成倒逼排查抓落实的工作态势。同时,由党政督查部门根据工作要求,定期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查通报,对不完成工作任务的单位及个人进行问责,以有效促进各项工作的贯彻落实。
项目管理机制,着力解决“散漫漂浮不实”问题。将各项工作全部量化为具体的发展项目,把每项工作当成一个项目,将“项目化”管理理念贯穿到各项工作中,由党政副职牵头挂帐督导调度,对纳入项目化管理的工作全部上账督查,实行旬调度、月报告,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工作推进网络,对落实不完成的随时通报,不能按时完成的由党政主要领导对项目负责人进行约谈,不完成不销号,从而做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回音,以确保项目推进见实效。
四大预警机制,着力解决“推诿漠视不廉”问题。一是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促进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和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二是建立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监督机制,出台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等。三是建立横向联动工作机制,制定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承担任务,不断扩大监督覆盖面。四是建立廉政监督机制。出台“一牌一卡”制度,制作党员干部勤政廉政明白卡,针对岗位职责有针对性制定内容。
四项提效机制,着力解决“难看难听难办”问题。一是推行亮牌上岗制,各机关部门亮明身份,职责上墙、岗上立牌,以公示、公开促进机关办事公平、公正、高效。二是强化服务承诺制,各单位积极向管理和服务对象作出服务内容、服务质量、服务时限的承诺,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实行首问负责制,规定第一位接待来访群众咨询、投诉的干部职工为第一责任人。四是执行责任追究制,单位有2人次出现作风问题的,年度行风评议将评为不合格等次,并列为重点问题单位进行整改。
⑥ 管理干部,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俗话说贤者在位,能者在位。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领导干部有必要重视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提高。笔者认为,要提高领导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锻炼,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理念,有效履行领导职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全面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阔视野,重点谋划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在于方向,抓大事,谋大局。
努力开创均衡和谐发展新局面,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学习能力是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由于领导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学习不是领导纯粹的个人行为,而是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责任。现代社会的知识日新月异,领导干部必须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否则很难正确理解和把握党的方针政策,很难准确判断自己面临的新情况,很难在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
⑦ 古代帝王是怎样掌控手下那么多的官员的
中枢制度中,设计监察系统,对行政官员进行审计、监察,随时加以弹劾,令他们活在恐惧中。在人事系统中设计铨选、考察、封赏制度,通过官员的授职、授勋激励他们循规蹈矩、为王朝服务。在决策过程中,皇帝经常通过让更多的官员参与决策来分散所谓“宰相”的权力,并确保最后拍板的权力在皇帝本人手上。再安排官员对讨论结果加以“封驳”,提供不同意见。
⑧ 古代一个县都有哪些官员,是怎样进行管理的
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
前几天听到一个网友问我,古代治理一个县需要几个当官的?其实吧,我刚开始也是有点疑问的,看电视剧、看电影上面,古代一个县真正当官的好像真的没几个。
当官这个工作真的是不错,社会地位高、荣誉感强、收入也相当可观,唯一的不足就是风险有点高而已。万般皆下品、唯有当官高,这种情况古今往来都是一样的。古代甚至更加严重一点,因为古代职业分类比较少,科举考试的唯一目的就是当官。现在经济发展比较全面,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比较大,读书人也有了更大的空间。我就带大家看看古代一个县有多少官员、现在一个县多少官员,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机构太多
县级市的下辖一级机构,例如:各种局、各种办公室、各种委员会、县医院、县学校等等等,大概有60个左右吧,每个机构算10个人,这就是1000人左右。
现在一个县估计下辖6个镇或者乡左右,每个乡镇是四套班子。因为有兼职的,所以一个班子算5个人左右,加上其他工作人员的20人左右,一个县乡镇级官员就是240人。
这样看来我们一个普通的县级市的官员数量比古代多不少,这还没有算什么事业编的人员,因为比较难算,一笔糊涂账了。
为什么现在的官员比以前的多
1、古代的官员基本只管理一些比较大的事物,没有事无巨细。
2、古代县下面没有设立行政机构了,处于自治状态,由乡绅管理负责。
3、古代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基本就是司法、交税等业务。现在经济发展全面,管理的事情多。
4、古代一个县的人口也就几万人,现在一个县级市人口也在几十万人。
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所以人多点问题也不大。
6、古代想当正式官员,非常的严格,科举考试很难,也制约了官员的膨胀。
最后我想说,官员的数量的多少体现了一个国家治理水平,人多不一定好办事、人多也可能出现人多的问题。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家强大程度与古代不在一个层面上了,现代和古代也确实没法同类比较哦!
⑨ 中国古代职官管理制度是怎样的
职官管理制度包括对官吏的任用、考绩奖惩、品秩俸禄及休假退休等制度。
任用,为保证各级官员的政治标准,历代都重视官员选拔后的任用。秦代为保证被荐举官员的素质,对举者规定“任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史记?范睢列传》)。汉代以后对官员的任用有多种限制,朝廷对候选官员的家世、职业、财产、资历、民族、体格及外貌都有一定要求。如秦汉以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各代都不同程度地限制商人为官。
为了避免官场中的徇私,自东汉后任官有回避的规定。东汉实行“三互法”,基本精神是本地人不得为本地长官,婚姻之家不得相互监临。汉代还规定兄弟子侄及有婚姻戚属关系的,不得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如果选在一个部门或地区为官,其中一人要申明回避。
有些朝代对任官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如唐代任官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要求入仕的人应体貌丰伟,言辞辩理大方,书法工整优美,判词文理优良。
官吏任用后,朝廷要发给他们身份等级的凭信。自战国起就有印绶制,金、银、铜不同的金属质地和紫、青、黑、黄等不同颜色的绶带,标志着官员的身份等级。
任用的官吏,自汉代起有一年的试用期,不称职者或他调、左迁,或罢黜。明代对官员实授前也有“历事”和“观政”的实习阶段。
⑩ 基层干部如何做好管理
1、首先要做好分工。员工分工明确工作起来就不会有冲突、有推诿,但是要完全实现所有的事情都分工清楚是很难的,尤其是当今不确定性强的时代,因此在分工基础上还要确定首问制,分工不明的事项就由接手的人员作为第一责任人,任务完成后要尽快明确类似事项的分工责任人。
2、其次要建立基本规则。考勤、请假、日常办公纪律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要建立起来,避免将精力放在这些小事上,也避免因员工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内部矛盾。
3、建立考核激励机制:找出每个岗位的工作重点,明确每个阶段的工作目标,将个人收入与目标达成、重点工作完成结合起来。对一贯表现良好、主动承担任务、改进创新等行为进行奖励。
4、推行职级管理。对于人数较多的团队,员工的业务能力、工龄长短肯定是有区别的,可以设定初中高至少3个职级,每个职级对应逐步提升的工资标准。同时设定晋级的条件,如相关工作经验达到多少年、绩效考核有多少次优秀、业务比武拿多少次奖励等,鼓励大家提升业务能力、改进工作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