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怎样看经络系统表
扩展阅读

怎样看经络系统表

发布时间: 2022-06-27 22:50:50

‘壹’ 人体的 12条经络指的是哪些

经络的主要内容与主治作用
中医认为,人体有一个经络系统,它是内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运行气血的通路。“经”,指的是主干;“络”,指的是分支。人体通过经络把各个组织器官连成一个整体,以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因此,经络具有疏通气血、营养全身、调节机体各种功能的作用。
当人体有病时,如外感风寒,首先侵袭皮毛肌表,进而传人肺脏引起咳嗽、胸痛、吐痰。相反,内脏有病,又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如肾病可见腰痛,肝病可见胁痛等。由于每条经络都分别属于某一脏腑,且有一定的循行部位,所以,我们可以根据病人临床出现的症候进行辨证,判定病在哪一经或哪几经、哪一脏腑或哪几脏腑,然后再有的放矢地选穴配方,用不同的方法治疗。因此,经络不论在诊断或治疗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经络的主要内容为十二经、奇经八脉和十五络脉等,其中以十二经和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二脉尤为重要,通称为十四经。现将十四经的循行(有穴通路)、起止及其主治作用分述如下:
1. 督脉督脉统帅人身的各阳经,循行在背中线,起于尾椎下的长强穴,止于龈交穴,与任脉相交会。全经共28穴。主治:热病,神志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大肠、肛门疾病。2. 任脉任脉统帅人身的各阴经,循行在腹中线,起于生殖器和肛门中间的会阴穴,过阴毛沿腹部、循腹中线上行直达咽喉,过下颏环唇入眼眶,止于承浆穴。与督脉相交会,全经共24穴。
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胸腹部疾病。
3. 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起于胸部上外侧的中府穴,沿上臂内面桡侧下行,止于拇指桡侧的少商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交接。计11穴,左右共22穴。
主治:胸、肺、咽喉疾病,神志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4. 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示指末端桡侧的商阳穴,沿上肢外面桡侧上行,经过肩、颈至面部鼻旁的迎香穴止,与足阳明胃经相交接。计20穴,左右共40穴。
主治:头面、眼、鼻、口腔、喉部疾病,热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5.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侧沿眼眶下方的承泣穴,经过颧部,环绕口唇,沿下颌骨向后至下颌关节附近分成两支:一支经耳前,沿发际,至额角的头维穴;一支沿颈前、胸腹、下肢胫骨外侧前缘下行,止于第二趾外侧的厉兑穴,与足太阴脾经相交接。计45穴,左右共90穴。
主治:头面疾病,口腔、咽喉疾病,胃肠疾病,瘫痪痿痹,热病及神志病。
6. 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末端内侧的隐白穴,上行至内踝前面,沿小腿内侧正中,大腿内侧前缘上行,达腹部和胸部的外侧,止于胸胁部的大包穴,与手少阴心经相交接。计21穴,左右共42穴。
主治:消化系疾病,泌尿生殖系疾病,内分泌疾病,以及本经所经过部位的疾病。

‘贰’ 腿上有几条筋络,它们分别对应的位置

6条3阳3阴 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人体腿部常用穴位:

膝眼穴、血海穴、足三里、百里穴、委中穴、三阴交、阳陵泉、复溜穴、解溪穴、阴陵泉、阴谷穴、梁丘穴、承山穴。

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穴位学名腧穴。也叫穴、穴道。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足部经过下肢内侧、腹部抵止于胸部。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它们的循行方向均由头部经过躯干部、下肢外侧抵止于足部。以及奇经八脉中的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

(2)怎样看经络系统表扩展阅读:

经络学说是古老中国医学的一部分,在中医理论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该学说认为人体经络分为经脉、络脉,以及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经脉又分为正经(十二条,称为‘十二经脉’)和奇经(八条,称为‘奇经八脉’)。

络脉又分为浮络(体表部位的脉络);别络(较大,共十五条,其中‘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各一支别络,再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支,合称‘十五别络’);孙络(络脉最细小的分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医书中就有关于经络系统的详细记载,其中尤以《内经》为最。古代医学一般把经络看作运行血气通道,维系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的枢纽,人体内外沟通的渠道。

但至于经络究竟是人体的什么结构,它的本质又是什么等问题,千百年来,尽管历代无数医家对此穷究细考,却始终没有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

‘叁’ 十二经络运行时间

1、凌晨3点-5点(寅时)是肺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2、凌晨5点-7点(卯时)是大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3、辰时(7点到9点)是足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4、已时(9点至11点)是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5、午时(11点至13点)是心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6、未时(13点到15点)是小肠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7、申时(15点至17点)是膀胱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8、酉时(17点至19点)是肾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9、戌时(19点至21点)是心包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10、亥时(21点到23点)是三焦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

11、子时(23点至1点)是胆经旺开穴运行的时间。

12、丑时(凌晨1点-3点)是肝经开穴运行的时间。

(3)怎样看经络系统表扩展阅读: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

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

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

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

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

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

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

旁开4寸处;足厥阴肝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

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分布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肆’ 十二经络走向图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4)怎样看经络系统表扩展阅读: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十二经脉

‘伍’ 人体的十二正经是什么如何归属!七经八脉如何分布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之意。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有网络之意。络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经络内属于脏腑,入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此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平衡。经络学说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经络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循行部位、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表现,经络中血气的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及其主治作用,经络与脏腑的关系等等。 中医把经络的生理功能称为"经气"。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四个方面。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所组成。经络在内能连属于脏腑,在外则连属于筋肉、皮肤。要详细说起来恐怕不是只言片语能说的完的,在这里只讲接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见下表 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 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 手三阳经 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 足三阴经 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足三阳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 督脉 任脉 冲脉 带脉 阴跷脉 阳跷脉 阴维脉 阳维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其命名是根据其阴阳属性,所属脏腑、循行部位综合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内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据阴阳学说,给予不同的名称。十二经脉的名称为: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其流注顺序见下表: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 ↓ 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有:1、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通常所说的穴位都在经脉上,每条经脉上又有不同的穴位。望各位看了综上所述不要再有把奇经八脉看成“七经八脉”了。

‘陆’ 十二经脉包括哪些

十二经脉包括:

1、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2、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3、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4、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6)怎样看经络系统表扩展阅读:

一、分布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

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二、表里关系

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通过经别和别络相互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关系,即“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足之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手之阴阳也。”

相 为表里的两经,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侧的相对位置,并在四肢末端交接;又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从而构成了脏腑阴阳表里相合关系。

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不仅由于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衔接而加强了联系,而且由于相互络属于同一脏腑,因而使互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生理功能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可相互影响。在治疗 上,相互表里的两经的腧穴经常交叉。

‘柒’ 十二经络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捌’ 经络系统的分类与组成是什么

经络系统包括经、络二脉,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中的督、任二脉合称为十四经脉,它与经穴按摩治疗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1)十二经脉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部分,所以又称为十二正经。十二经脉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互为表里;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互为表里;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互为表里;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互为表里。临床按摩治疗中,要取疾病所在经络和互为表里的经脉上的穴位进行按摩经穴治疗。

十二经脉的命名,是根据经脉起止点所在手或足而分为手、足;根据经脉循行四肢内侧为阴经,外侧为阳经,以及经脉所属的内脏,分为阴阳、脏腑,其中阴阳又分为三阴三阳,即太阴、少阴、厥阴和太阳、少阳、阳明。因此,十二经脉的全称,是由手或足、阴和阳、脏或腑组成。例如,由胸至手,循行于上肢内侧,属于肺的经脉,称为手太阴肺经。阴阳可用以说明经脉之相互表里,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例如,肺与大肠是互为表里的脏腑,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是互为表里的经脉,肺经行于上肢的内侧,是阴经;大肠经行于上肢的外侧,是阳经。肺经则归属肺脏,并以经脉分支与其互为表里的大肠(腑)相联络,简称为“属肺络大肠”。而大肠经则归属于大肠,并借助于经脉分支与肺经相联络,简称为“属大肠络肺”。十二经脉皆有这种“属脏络腑”,或“属腑络脏”的关系。

十二经脉的三阴三阳,还包涵阴阳之气的盛衰程度。阳气(阴气)初生叫少阳(少阴),阳气(阴气)旺盛叫太阳(太阴),介于少阴、太阴两阴之间的叫厥阴,阳气最旺盛的叫阳明。三阴三阳的表里匹配关系是,阳明与太阴互为表里,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互为表里。

三阳经分布于肢体的外侧,阳明在前,太阳在后,少阳居中。三阴经分布于肢体的内侧,太阴在前,少阴在后,厥阴居中。

综上所述,十二经脉中的足三阴经、手三阴经在体内皆有属脏络腑的关系,而足三阳和手三阳经在体内皆属腑络脏。此外,十二经脉在四肢的肘膝以下和头面部又都有相连的分支或通过络脉相通,而形成一个密布于周身的网络体系。中医的“脏”是指五脏(心、肺、脾、肝、肾),“腑”是指六腑(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

(2)奇经八脉奇经八脉是沟通和连接十二经脉的较大的支脉,共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八条。因为其循行路径与十二经脉不同,并与脏腑没有直接的络属关系,故称奇经八脉。

(3)十五络脉十五络脉是从经脉分出来的斜行的支脉,即十二络脉(每条经都有一条络脉)加上任、督二脉的络脉和脾的一条大络,共十五条,它是所有络脉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