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青岛排水系统到底怎样
扩展阅读
一个蛋多少克 2025-09-18 09:36:42
怎样整合儿童边缘系统 2025-09-18 08:27:35

青岛排水系统到底怎样

发布时间: 2022-10-21 13:13:09

Ⅰ 青岛真的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吗

是的,青岛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这得益于德国人的设计和施工。德国人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在目前我国还达不到这样的设计和施工。100年前在德国人的努力之下,青岛一个从来不怕水淹的城市。

青岛的水下排水就像一座小型的地下城市。

在网上可以看到青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非常的宽阔,而且建筑合理。室内空间广阔。就像一座小型的地理城市。在这样精湛的排水系统之下难怪于青岛的地面上不会有任何的积水。

Ⅱ 一下大雨就内涝,中国的排水系统到底有多差

城市发生内涝的原因很多,既有极端天气的原因,也有应急措施不足、排水管网不发达等原因,但根本还在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城市病”的预防。事实证明,人口过快集聚,高楼、马路、水泥地不断扩张,虽然带来了生活的便利,但忽视疏浚天然排涝系统的建设,终究会给生活添堵。

城市是个有机体,是人类利用、改造自然的产物。与自然和谐共生,才是建设现代文明城市应该追寻的方向。如果走反了,就可能“一损俱损”。上世纪90年代初,某市水域约占全市面积的25%,但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各类水体不断被填塞,湖泊的“蓄水池”功能日益弱化。




中国青岛排水系统最好,是在清朝,1898年德国殖民军登陆青岛,排水系统规划建设几乎按照100年的高标准设计、施工,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

当时他们调集了当时德国一流的城市规划专家和建筑设计师来到青岛,按照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实地勘察设计,形成了青岛的城建规划。

Ⅲ 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德国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不少网民认为,青岛号称“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得益于上世纪初德国人占领青岛期间修建的排水系统。很多网帖的依据,应该是源于南方某媒体2010年刊发的报道《青岛古力:一百年前的远见》。青岛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陈勇认为,德国建设排水系统的理念对青岛确有影响,但“青岛不怕淹靠德国下水道”这种归因太简单、不够客观。

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黄绪达说,德占时期共建造了80公里排水管道,但大部分管网因为超期服役和城市规划等原因,已陆续被翻建整修,只有位于安徽路和大学路的约2.66公里雨水暗渠和污水管线仍在正常使用。目前,青岛市内三区排水管网总长约3000公里,德占时期修的管网占比不到千分之一,对整个青岛排水系统影响已经非常小了。

Ⅳ 那些年网上流传的青岛市排水系统神话及事实真相

背景:1897年11月,山东发生“曹州教案”,德国出兵占据胶州湾和胶澳(今青岛),隔年迫使清廷签订《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取得胶州湾99年的租期、铁路修筑权以及采矿权等。据青岛市市政排水档案记载,自1898年10月起,德国殖民当局将青岛市前海一带青岛村的居民强行拆迁,然后把中山路南端以东,自德县路过观象山、信号山之太平山一线以南至海边区域划定欧人居住区,即今天市南区沿海一带,在这里开始城市建设。青岛是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的城市。同为租界的上海直到1923至1927年间才实现了雨污分流。1918年以前,香港也同样没有污水下水道,仍使用干式马桶系统,这时的青岛欧人商业区已经开始安装冲水厕所了。

又到一年看海季,近期武汉外洪内涝的新闻图片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头条。每当说到这个话题时身边总有人提起青岛:

“中国唯一不会受内涝的城市、最不惧暴雨的城市——青岛”......

“德国技术就是牛,一百多年前修的下水道比现在政府新修的还管用“......

“容易坏的零件旁边早都预埋好了备用件,德国人就是严谨“......

真的有这么神奇吗?让我们来一一细说:

传言一——青岛没有内涝,不惧暴雨


图为排水系统内景

老百姓自然都希望城市不再积水,而且我们也必须承认德国在当时所宣称的“由于有了良好的卫生设施,青岛的卫生情况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好的。”这一事实,但一味寄希望于国外技术甚至夸大事实于事无补。青岛的防内涝成果除了拥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和地理优势外,还得归功于”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以及”行之有效、有力的排水维护运行与防汛应急机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论技术,排水系统应该不会比载人航天更高深,论工程量,”中国奇迹“已经数不胜数,所以,只要肯认真、用心,相信不远的将来我们再也不会在城市中”看海“。

作者简介:翻译君,机械设计专业,兼职翻译,致力于发现并分享一些歪果仁的奇思妙想。

想要更多精彩,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译星译意,或者直接搜索”YXYY-1“,我的新浪微博ID:译星专业人工翻译,点我的名字即可看到微信微博哦,关注我,翻译君带你一起涨姿势!

Ⅳ 为什么青岛的下水道非常出名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承认德国人务实和先进就这么难吗?

萨沙说几个重点:


第一,德国人花费多年时间,建立了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

1898年3月6日,《胶澳租界条约》签订后,德国人开始建设青岛。

当时青岛还很落后,不存在排污设备,一旦下雨就积水。

同时,本地居民卫生意识也差,随便大小便,街上就可以看到屎尿。

一旦下雨,街上卫生就极差,甚至导致青岛伤寒、痢疾等疫病大范围流行。

资料写:污水混着雨水渗入水井,污染了饮用水源,导致肠炎和伤寒在水土不服的德国人中流行, 连总督叶世克也于1901年初死在了这场时疫中

德国开始在德国人居住地,花费多年时间修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管道80公里,其中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流管道9.28公里。

由于当时青岛不大,人口仅有5万,德国人居住地区更小,这80公里已经相当了不起了。

事实证明,这套下水道修建好的半个世纪内,这一区域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洪涝现象。


第二,雨污分流的考证。

今天中国大城市,基本都采用雨污分流。

不过,仅仅十多年前,中国很多城市还没有实现这点。

没有采用雨污分流的主要问题是,生活污水里面可能会有杂物,会导致管道的堵塞。

尤其管道使用时间久了以后,污水管道逐步会被堵塞,会越来越窄,需要不断疏通,工作量很大,效果不好。

而且,污水管不可能太大,因为污水不会有多少。

一旦出现大雨,污水管即便没有堵塞,也难以承受这么大的水流。

所以,雨污分流是很先进的,也很有前瞻性,是青岛没有内涝的根本性原因。

这个设计,对于建国后青岛的市政也有极大影响。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这大大领先全国。

需要说明的是,德国对于雨污分流在青岛的实施,细致论证了好几年才实现,体现了德国佬的严谨态度。




第三,德国佬建筑物的质量和前瞻性。

青岛极少数雨污合流的管道内部,对不起,全部贴有德国运来的瓷砖。

这是为了便于污水不会堵塞,以及清理时候比较容易。

大家知道雨污合流的管道有多高:高约0.8米、宽约0.4米。一个成年人爬进去,绝对没问题。自己当年的影子。


而市区主要的排水管道,有多大?

我们看看仅存的一段,安徽路排水管道入海口。这个排水管距离着名景点栈桥只有几百米,长3米,高2.5米,是长方形,普通 汽车 在里面行驶没问题。

下水道在特殊年代,竟然还做过防空洞使用,大家可以想想多款大了。

第四,排污本身也很先进。

当时报道这么写: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排入大海,会对海滩或者港口锚地造成污染。经过严谨考证,德国人终于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这里水深且有着强烈的海流,可以将污水和杂物冲走。

即便如此,德国人还设置了污水泵站,采用机器加速水流动,避免海水淤积。

其实类似的东西还有很多。

要知道,青岛充其量只是德国的一个殖民地,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丢掉了,德国人灰溜溜的厉害。

即便如此,德国人对于建设青岛是毫不含糊的,一个下水道都不但前瞻性极强,而且绝对保证质量。

要知道,很多东西不是没有建设技术,而是没有意识或者不愿意花钱。

正常来说,0.3米的下水道,可以保证大部分降雨时候不堵。但0.8米的下水道则可以保证无论什么下雨都不会堵。但0.8米的造价可能比0.3米高出二三倍,在于愿不愿意花这个钱。

德国人即便不能保证在青岛的的殖民,很可能是为他人做嫁衣,也毫不犹豫的花费巨资去建设。

而且看看今天留下的遗迹,这些建筑物的质量绝对是可靠的。

虽然过了一百年,由于城市扩大太多和设备老旧翻修,这些管道只剩下几公里,但不能否定在建设时候的先进性。

甚至可以这么说,直到90年代,我国很多城市建设者都没有这种意识。

1914年,日军占领青岛。

以做事严谨认真甚至死板的日本人,惊叹于德国建设的下水道系统:“它们如此完美”!

这条暗渠位于安徽路下面

是一处具有百年 历史 的下水道

为德国占领青岛时所修建。

位于栈桥东侧的排水口

下水道顶部距地面大约1.9米

人在里面行走,不用弯腰

里面的墙壁长期受海水的侵蚀留下岁月的痕迹

下水道里异常宽敞,的确可以跑开 汽车

排水人员清理通道口的淤泥放水

下水道里面的通水孔

下水道上方的古力盖

下水道的尽头就是栈桥海滩

段子是假的

规划理念的确是最先进的

青岛下水道示意图

虽然油纸包的段子是假的,但当年德国霸占青岛,确实以19世纪末欧洲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来打造地下管网,以德国最先进工业技术修造城市排水系统。

这套排水系统有多强大?

首先是领先全球的理念:雨污分流,也就是雨水排泄与生活污水排泄分开处理。

为此,专门修筑十二条分流雨水的暗渠,总长5464米,更有总长29点97公里的排雨水管道和41点07公里的排污管道。

如此强大排水系统,当年造访青岛的亨利亲王就曾自豪断言:亚洲第一!

而当时,才是1898年!

1903年,德国人开始铺设污水管道并修建排水泵站

在当时德国胶澳总督府的备忘录里说,当时德国修这一套系统,是怀着大梦想的,要把青岛打造成德国的疗养胜地,一切工艺建造,清一色高标准严要求,修出这强大效果。

青岛也由此成为中国最早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城市。

分流式下水道的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管道,粪便和生活污水从一个管道流出,经处理后流入近海,雨水从另一个管道流出。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 雨污分流 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 雨污分流 模式。”

青岛下水道施工现场(资料图)

另外,德国人还给排水管道专门贴了瓷片。

青岛市博物馆讲解员孙晓雯介绍,管道下端较窄, 底部的瓷片非常光滑,使得水流能够快速流过,污水中的淤泥和杂质也能被一起冲走;而上端宽阔的设计则是为了水流较多时,能够实现快速流过、迅速排水。

这套排水系统的工艺水平,的确强大得令当时国人咋舌,这种独特的“V”字形水泥抹面陶瓷贴底的德式排水管,哪怕水量极小,都能保持高速排泄。

而且,对于如何不污染胶州湾,德国人也考虑的很长远。当时青岛中心城区的污水如果排入前海,会对海滩造成污染;排入后海,则会污染港口锚地。经过严谨考证,德国技术人员最终将排污点选在团岛的最西端,紧靠胶州湾入口的海峡处选定了排污口,该地不仅水深,而且强烈的潮汐海流能迅速把沉淀物冲走。

同时,德国人又在靠近小港的城市最低点设立污水泵站,用电力发动机驱动污水加速流动,避免淤积。

青岛“不淹城”的秘密

究竟是什么?

青岛雨水下水道。(资料图)

虽然德国人的排水系统非常先进,但要说青岛“不怕淹”完全得益于这种排水系统也有失偏颇。据悉, 德占时期建造的80公里排水管道,留到今天还发挥作用的已经很少了。这对于如今庞大的城市来说,已经是算很小一部分排水设施了。

青岛之所以不怕淹,一个重要原因是,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主城区依山傍海,因地形地势而建。40%以上地形为山地丘陵,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地下排水管道依势而建,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快速汇入大海。

另外,是因为青岛在后来的城市发展中,吸取和承袭了德式排水系统科学的设计理念,广泛采用雨污分流理念新建管道,并大规模改造、提升旧有管道。

德国排水系统,给青岛留下的最大贡献,就是城市防汛的经验理念。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和各大城市一样,青岛也在扩张,可与好些城市不一样的是, 青岛的城市扩容,每一个步骤,都是排水系统先行。排污排水管道铺好了,其他才跟进。

拿一个官方数据,上世纪九十年代,青岛就有排水管道596公里,这是什么概念?这个数据拿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也绝对领先大半一线城市。 发展到今天,青岛的排水管道总长,早已超过了三千公里。

有专家表示,德国人对青岛的城市建设煞费苦心且着眼长远。

在德国人看来,青岛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其实早就不是单纯的市政建设,而是事关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 是百年前德国人为了把青岛建设成为东亚样板城市的标志之一。

这段地下排水设施,虽然在本质上,不是赠送,而是侵占,是占领,是屈辱。

但它直接奠定了青岛城市建设的高起点,无论是技术上、还是理念上,都让青岛“一出生便风华正茂”!

这座城市,从开始建造那一天起,就运用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理念,最严谨先进的技术工艺,并一以贯之继承了下来。

而“使用了100多年的东西到今天还能用”这一最大事实,对我们当今的“中国制造,青岛制造”,也是很大的一个启示。

复制下方关键词 并回复 获取精彩内容

丨大衣哥和他老婆都怒了丨青岛烧烤界女王 丨

丨青岛人自提公积金攻略丨妈妈群售假后续丨

“德国制造”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让青岛下水道出名了。

青岛在德占时期,德国曾铺设了80公里的排水管道,目前只剩下2.66公里,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真的得益于德国吗?“德国制造”真的有那么神奇?

一、青岛下水岛的前世今生,人们只知道它的出名是“德国制造”,却不知还有“中国力量”。

1、德占时期

1989年,按照《胶澳租借条约》,德国强借青岛99年,后来是侵占了17年。德国侵占青岛初期,由于青岛强降雨,洪水对这个城市的破坏性太强大了。一个是为了避免水灾,但同时,德国在青岛建造下水道,是有其目的,他们想的是树立德国在东亚的“国家形象”,也就是给自己的可耻行为树一块碑。因此,德国人把当时最先进的技术和材料都运到青岛,来建造下水道。

建造下水道,德国是引进了欧洲最先进的“雨污分流”。什么是“雨污分流”?就是把家庭污水、粪便与雨水分开排走,雨水和污水分别排入不同的水道,污水经处理后排入近海,雨水就容易排放了。德国人在这方面倒很有耐心,单单从设想到论证就用了5年。不过后来,德国在欧人区的水下道采用的是“雨污分流”,在华人区却用了“雨污合流”。当年,德人共铺设雨水管道29.97公里,污水管道41.07公里,雨污合道是9.28公里,总共是80公里。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利用青岛的地理形势,建造了明沟、暗渠,目的是为了把雨水导流,这样的排水系统确实就很完善。

现在我们来看下水管道的材质、构造及作用:

陶土烧制,长约1米,内径75毫米—450毫米。管道之间接口处有螺旋,管道接通后,用沥青、麻丝、沙土缠绕、涂密。其作用是坚固、防漏。

管道截面是上宽下窄,下狭窄处贴上瓷片,其作用是加快水流,减少污泥。

管道40米—50米之间,设一个雨水斗或者入孔,其功用是沉淀泥沙。

2.日占时期。

后来,日本占领青岛时期,一段时间,青岛的排水系统曾受到破坏,于是,他们就抓来德国战俘,让他们来修复排水系统。日本人的模仿能力又特别强,他们在德国铺设下水道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完善和补充。据日本人的统计,到1920年3月,他们铺设的下水道长129.6公里。

3. 新中国成立后

1953年,青岛对大港纬路明沟进行了大的改造。为什么要改造呢?因为原来这可是一个臭水沟, 长600米,宽7米,把青岛人熏了几十年的臭水沟,摇身一变为街心花园,明沟改成了暗渠。 这可就是“德国制造”留下的后遗症啊!

青岛真的是下大力气在做好这件事,他们对下水道的的重视程度令人敬佩。我们来看一些数字:

上世纪90年代,青岛铺设排水管道是596公里。

目前,青岛市区已铺设排水系统3000公里。

这是什么概念啊!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强降雨时期,很多城市都羡慕青岛的原因。

青岛的下水道的前世今生就是这样,里面有德国的影子,对德占时期、日占时期,我们是深感痛恨。这也可能就是目前还留有2.66公里“德国造”下水道的部分原因吧——为了记住这段可耻的 历史 !

二、青岛之所以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原因可不像网上所说的那么神乎其神。

像什么神秘的“油布包”,管道内可以跑大卡车啊,等等,这些都把当年的“德国制造”说得太夸大其辞了。

青岛的地下水道确实是出名的,因为它的排水系统好。下大雨的时候,一些地方的积水,工作人员去辅助的话,10分钟就能搞掂,可一些积水深一点的,也得30分钟。当然与国内其他城市相比,青岛在这方面确实可以骄傲。

青岛下水道这么出色,真实原因是这样:

1、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

青岛是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而且是三面临海,其下水道是依势而建。有利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科学的铺设管道,这样的话,雨天的时候,这些积蓄的雨水就可以通过完善的排水系统很快就流入大海。一些较低的地方,据说半个小时就能排完。

2、青岛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相关的应急措施。

再好的排不系统,如果不去维护,久了也会遭到破坏。青岛在新中国成立后,铺设了3000多公里的下水道,这可是一项大工程啊,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青岛日常对排水系统的维护,以及专业人员的看管,其效果就出来了。

同时,青岛的防汛应急措施也是有自己的一套。

当然啦,青岛的下水道这么成功,有没有德国的影子?肯定是有的。德占时期,德国人建造的排水管道是80公里,但这么多年了,年久失修,有不少也过了解年限,所以大部分都被翻建整修,目前,仅有2.66公里是“德国造”, 就是在安徽路和大学路这段。影响大吗? 还不到目前青岛下水道的千分之一啊

但是, 青岛在铺设下水道吸收和继承了当年“德国制造”排水系统的一些设计理念,也是广泛采用了“雨污分流”的模式。 当然啦,当年德国人的排水系统是把清洁留给了自己,把臭气留给了青岛人民。今天,青岛的排水系统更加科学了。

结论:青岛下水道为什么那么出名?起因于“德国制造”,其实是夸大了。出名的原因是他们目前的排水系统几乎是很多城市羡慕妒忌恨,因为青岛不怕淹,或者是青岛极少会发生内涝。

多年来国内流传这个个说法,就是山东青岛的地下排水设施是1898-1914年德占殖民地时期修建的,因为设计科学,工程质量好,直到100多年后的今天还在正常使用,比后来国内自建的新型排水系统都更加可靠耐用,而得益于这套设施,青岛也是很少发生市内积水的现象,听起来有些神奇。

首先证实一点,青岛市南区西部、市北区西南部,目前确实还沿用着德国殖民时期的下水设施,至今已经有超过100年的 历史 ,运转状况良好。青岛在1898年之前不是一个建设完备的大城市,严格的说,那时候青岛不是一个城市,是数个沿海的并且不相连的小村落,倒是周边的即墨和胶州比较发达,有悠久的 历史 。青岛作为城市是德国开始占领之后才真正开始高速发展的,这其中包括铁路、银行、工厂,自然也包括了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下水设施。德国人当时是把青岛按照德国一个小镇的标准来精心打造的,施工质量颇高。由于德国是近代工业强国,他们设计的排水系统也代表着当时的先进水平,水准自然是领先于当时中国内地城市。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设计归设计,负责施工建造下水设施这些重体力活的,百分之百是中国劳工,德国人可不需要自己动手铺埋下水管,从这个角度讲,要说青岛的下水系统全是德国人建造的,不够准确。

第二点,现在的青岛不是百年前的规模了,德式下水道所在区域,只是现在青岛主城区的西南方位,大约住着100多万人口,而1992年往后青岛的主城区已经向东移动和扩大了,21世纪之后又向北扩张,并且跨过胶州湾开发了黄岛区,城市面积已经远远不止于德式下水设施所覆盖的区域了。这些后来新开发的区域,自然是我们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下水设施,和德国人没啥关系了。因此说现在青岛仍然用德国的下水道不假,运转状况也良好,但是仅限于主城区的一部分区域而已,更广阔的面积用的是现代化的下水设施,中国自己设计建造的。说100年前的工艺比现在还好,就有些夸张了。

最后得做一个必要的说明,那就是青岛的排水状况和下水设施之间的关系。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青岛的确较少发生大的水患,那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个城市本身的排水压力不大,并不完全是下水设施优良的原因。这个道理很容易想明白,中国有句古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所有的大江大河最后是要并入大海的,而青岛是个入海口,不容易屯水,再加上地处北方降水毕竟有限,所以水患压力不大。德国设施是经久耐用,现在也确实还在发挥作用,但也不要夸大了百年前下水道的功效。

青岛每逢暴雨天,人人都不担心,照样上下班,日子一如往常,而这一切自然要归功于青岛排水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完善的排水系统让青岛人民面临多大的暴雨都面不改色,因为青岛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扛住这些暴雨的猛烈攻势。比如说之前的一篇媒体报道,青岛在经历过21小时的暴雨后,有一个路段有点积水,当排水工人开启了他们的应急排水阀后,奇迹发生了,不一会儿积水就没有了,十分厉害。

青岛的排水系统,以前只在小部分地区见效,但是后来新中国成立后,这里的排水系统得到大力的改造,并且学习了他人的先进理念——雨污分流,取长补短,如今总长已超过3000多公里,排水系统的标准也高于国家标准。庞大优质的排水管道网再加上青岛的丘陵地形不易积水,使得青岛在狂风暴雨下仍然能立于不败之地。

历史 上德国曾在青岛修建过排水系统,但是总长不过80公里左右,如今仅剩2.66公里,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当时的德国排水系统只是服务于他们自己,他们将污水排到了华人区,导致华人区几乎臭气熏天,不少人饱受折磨。

如今青岛的排水系统如此雄霸一方,虽有一部分因素是因为他们雨污分流的先进设计理念,但是更应该归功于新中国成立后用心打造青岛排水系统的人们,他们的努力促使青岛的排水系统强大到不仅青岛人骄傲,外地人也十分羡慕。

1897年山东发生巨野教案,清政府签订条约把青岛给了德国100年,到1914年德国一战战败,青岛又归还了中国,这17年间,德国把青岛当做自己的城市建设,很多青岛古建筑是德国建造的,一直沿用至今,比如总督府,教堂,八大关等等,城市的下水道工程当时建造的现在还用的很好,他们建的下水道工程标准高,空间大,泄洪能力强

青岛的下水道真的有那么神?“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是青岛吗?青岛的下水道宽敞到可以跑卡车?

近些年,每当有城市因汛期内涝变成“看海胜地”时,青岛都会因“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标签饱受赞誉。

原因一: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

青岛是典型山、海、城一体的滨海城市,这种特殊地形使降雨能快速经地面径流汇入大海。

原因二:气候条件的显着优势

青岛地处温带季风区,降雨时空分布相对均衡,极少出现台风、连续强降雨等极端天气。

原因三:排水系统完善

青岛在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建设方面投资很大,排水管网建设标准和密度在国内处于较高水平。

总结:

青岛下水道的 历史 和今日现实说明:城市下水道就像人体内的血管,既要通畅,也要维护,两者缺一不可。下水道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随时随地去维护,可能平时民众不怎么在意,但是他的作用至关重大,希望国内的其他城市能够向青岛学习。

其实这是中国人迷信德国货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说是清朝末年,青岛是德国的租界,那时候的青岛还不是一个城市,还只是一个村落,德国人非常用心的经营的这个租界,于是就按照当时城市的标准设计了青岛的下水道,然后又冒出一个传说,说是在青岛下水道的关键部件处旁边都有一包油纸包的备件,随时供青岛下水道的更换。

就客观来说,德国修建的下水道在当时确实是世界一流的,但是青岛市从来不内涝,得益于是这个德国的下水道,其实大可不必。

现在青岛市的面积已经远远超过了当时的面积,新修建的城区肯定是中国的下水道。老的下水道其实并不能满足于现在的城市需求,因为现在城市的下水道网路里面还要铺设管网,100年前可是没有光纤电信设施的。

青岛不内涝,其实主要还在于它是一个海滨城市,其实我们看很多海滨城市都不会内涝,比如香港深圳,我们就很少听说他城市发生内涝。

其实个人认为,如果消费者愿意付出与德国货同样的价格,其实中国人造的产品可能比德国的人还要好。但是因为德国货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中国的产品不得不在性价比上更加苛刻。但就工程来说,目前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的工程水平有中国这么高。

青岛的下水道系统确实是非常出色的。

我们反对神化德国人的技艺的做法,但是也不能就直接转到抹杀当年人家的先进性的地步。

不可否认的是,如今的青岛老城区的规划和建设都与德国人密不可分。

青岛的旧称是胶州。1897年11月14日,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而出兵青岛,并将其占领。

1898年3月6日,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澳等地区租借给德国,时间长达99年。但随着德国在一战的战败,民国政府成功于1922年收回青岛。

青岛被德国人掌控的时间,大概是20多年。在此期间,德国人对青岛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与规划,将青岛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的德式风格的现代化城市,也奠定了如今青岛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

对于下水道系统的建设,也是由德国开始的。

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当时的德国人在设计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时候,采取了“雨污分流”的先进理念,使得雨水通道的压力被大大地缓解。因此,青岛确实很少出现水漫街道的情况。暴雨天气,积水能够通过排水系统,迅速排向大海。

以上确实是德国人的先进之处。但是,青岛下水道系统的成功,也不只是德国专有之功。

在这近一百年来,原有的排水系统也要经过改造。目前,德国留下的下水道只有不到三公里,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大的意义了。

总而言之,承认德国人当时的先进,与拒绝神化德国人的工艺,这是不矛盾的事。

嘛?好嘛?靠海太近了,下大雨整个城市的水能迅速排到海里,不是下水道的问题,德国人修的地下排水系统,当时是先进的,当今 社会 它落伍了,不先进了,全世界靠海的城市,下再大的雨,也无大内涝。

下雨不淹,下水道的设计是一个原因,我觉得青岛的地形 ,地貌是最主要的,1青岛是丘陵地带,2离海很近,就在海边上。市区下大雨水多的地方在大窑沟铁路的桥门洞和河北路的桥门洞子,离海都很近。以上两个是青岛下雨不淹的主要原因,这是任何城市都没有的大自然的馈赠!

Ⅵ 中国哪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最好

中国排水系统好的城市有两个,一个是山东青岛,是清末德国人修建的。另一个是江西赣州,号称“福寿沟”,是宋朝时期客家人的智慧结晶。

夏季是个雨季,但是,这个不怕水淹的城市,就完全是个好地方,雨后的城市空气总是特别新鲜的,还是个没有积水的城市,对于人们来说,更是喜爱了。

很多游客都这个这个城市主要是因为排水系统非常的好,而人们不知道的是,之所以排水系统好,是因为这是由德国一名工匠设计完成的,所以这就一直被人们称为是外国人的功劳。

中国较差的排水城市:

1、武汉

武汉的城市排水差是出了名的,很多生活在武汉的小伙伴经常会在夏季体会到“看海”模式。这足以证明武汉的排水系统是有多么糟糕。而形成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原因的,首先武汉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

而随着这几年武汉正朝着一线城市发展,湖泊的面积明显减少,蓄水能力自然下降。再者,武汉的气候常年高温多雨,这也对城市的排水系统做了一个严峻的考验,再加上自98年洪灾以后。

武汉的排水系统一直没有得到彻底修复,所以就完成了今天的这个局面。不过最近几年,武汉相应国家政策,全力打造‘海绵城市’,相信不久的将来,在武汉看海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2、重庆

具有“山城”美誉的重庆其城市的排水系统也是令人堪忧的。特别是去年多场暴雨的重叠出现,排水系统的落后问题则暴露的更加明显。

而究其原因还得从重庆的地形上说起。由于重庆地形陡峭,又被崇山峻岭环绕,使得整座城市排水系统的施工增加了极大难度。另外,随着城区的不断扩建,人口的不断激增,使得城市的污水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也使得重庆的排水系统越来越差。

3 、广州

作为特大型城市的广州,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教育都备受人们关注。当然,城市的排水系统也不例外。广州排水系统的不好应该来说与那里的自然天气有直接影响。

亚热带季风气候使得广州常年暴雨连连,再加上广州最南边仅靠入海口,每年都有台风台风出现。而由于台风带来的暴雨也使得广州的排水系统越来越差。

Ⅶ 青岛不淹水真的是因为下水系统建的好吗

每年夏天雨水多的时候,在很多大城市都会遭受内涝这样的一种情况,即使在北京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也不乏有这样的情况产生,但是青岛这座城市一直没有发生过,最主要的原因,那就是青岛的地下水系统建设的非常好,而且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很遗憾,并不是我们自己来建设,而是当年德国所建设的一套非常完美的地下排水系统。


因为每一颗配件都用油布包裹,这也是为了防止配件生锈所做到的,因此德国机械在世界有名,包括他们的各个体系都非常完善,也促进了他们的成功,因此德国是世界发达国家并不是偶然,有很多是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这只是其中一方面。

Ⅷ 为何青岛会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呢

青岛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原因如下。因为这是德国人的设计,德国人在这方面也是做的非常好的,在现在很多地方都弄不成这样的设计,在100年以前,在德国人他们不断的努力之下,让青岛成为了第一个不怕水淹的城市,在青岛城市里雨下的最大的时候,水也不会超过自己的脚踝,如果要是说我国的城市哪一个城市排水好,那肯定就是青岛,在其他地方下暴雨的时候,路上都可以游泳,但是在青岛,它的水也超不过脚踝,下着暴雨可以游泳的城市一定是排水非常差的,就算是好一点的城市,他们的水也会到达我们的小腿部位。在这样的排水系统,他们的地面是不会有积水的,所有的积水也都会流到地底下,在今年夏天的时候,我们的降水是非常多的,开始是武汉被水淹了,又是湖南,不管是朋友圈还是微博,都发出了被水淹的消息,而且已经刷屏了。在下大雨的时候,每个城市都会特别的担心,这也是考验他们的建设,在中国最不怕下暴雨的,也就是青岛了,在这里住了17年左右,他们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修下水道。

Ⅸ 为何青岛会是中国唯一不怕水淹的城市呢它的排水通道值得其他城市借鉴吗

如果你经常留意全国城市信息,可能会注意到,不少城市迎来大量降水时将会伴随着“城市被淹”的新闻。但是这样的新闻几乎从来没有在青岛身上出现过。专家认为,青岛极少发生严重城市内涝,是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温和气候水文条件和完善排水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德国管网‘雨污分流’模式确实先进。一方面,它能确保强降雨时污水排放不影响泄洪;另一方面,‘雨污分流’确保雨水管道不会被污水杂质堵塞。”青岛市市政公用建设中心副主任介绍道 “青岛市后来新建、改建排水管网中,97%都采用了‘雨污分流’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