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非自治系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扩展阅读
怎样把图片修得有质感 2025-09-12 00:09:18
怎样下载100万个软件 2025-09-11 23:58:41

非自治系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发布时间: 2023-01-01 17:30:52

Ⅰ 建国后非公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第一阶段:限制发展时期,从建国后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第二阶段:所有制结构初步调整阶段(1978~1991年)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改革开始的,所有制改革也是以农村为突破口的。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农民第一个吃“螃蟹”,实行“分田到户”。在国家政策的宽容下,1980年底,全国实行包产或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生产队总数的比例,由年初的1.1%上升到20%。1982~1986年,中央连续5年每年制定一个一号文件(人称“5个一号文件”),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推向全国。到1986年,人民公社及其下属生产队已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61766个乡镇政府和847894个村民委员会。

第三阶段: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阶段(1992~1997年)
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讲话和10月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是中国改革进程中最伟大的里程碑之一。经过十多年的曲曲折折反反复复,我国最终走出了计划经济本位论的樊笼,步入了市场经济本位论的正轨,人们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把所有制理论创新迅速转化为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的物质力量。

第四阶段:所有制结构主体多元化阶段(1998~2001年)
所有制理论进一步完善。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关于“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的论述,应当说是理论方面最具突破意义的一段。这是党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对我们国家传统的公有制理论作出重大修正,进而第一次将经济改革的方向指向传统的公有制。中共十五大解除了人们多年关于“股份制”姓“公”还是姓“私”问题的顾虑,积极推进和规范企业股份制改造。

第五阶段:所有制结构优化阶段(2002年以后)
所有制改革是我国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和枢纽。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2004年宪法修正案,把“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2005年《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本文简称“非公经济36条”)出台;2007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物权法》和《企业所得税法》;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Ⅱ 常微分方程 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有什么区别

很大区别是:微分方程是理论工具,是解决自治系统和非自治系统的基础。
微分方程差不多是和微积分同时先后产生的,苏格兰数学家耐普尔创立对数的时候,就讨论过微分方程的近似解。牛顿在建立微积分的同时,对简单的微分方程用级数来求解。后来瑞士数学家雅各布•贝努利、欧拉、法国数学家克雷洛、达朗贝尔、拉格朗日等人又不断地研究和丰富了微分方程的理论。
常微分方程的形成与发展是和力学、天文学、物理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数学的其他分支的新发展,如复变函数、李群、组合拓扑学等,都对常微分方程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前计算机的发展更是为常微分方程的应用及理论研究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工具。
牛顿研究天体力学和机械动力学的时候,利用了微分方程这个工具,从理论上得到了行星运动规律。后来,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和英国天文学家亚当斯使用微分方程各自计算出那时尚未发现的海王星的位置。这些都使数学家更加深信微分方程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方面的巨大力量。
微分方程的理论逐步完善的时候,利用它就可以精确地表述事物变化所遵循的基本规律,只要列出相应的微分方程,有了解方程的方法。微分方程也就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数学分支。
在数学中,一个动力系统被称为自治(驻定)的,当且仅当这个系统由一组常微分方程组成,并且这些方程的表达式与动力系统的自变量无关。
在有关物理的动力系统中,自变量通常是时间。这时自治系统通常表示其中的物理规律不随时间变化的系统,也就是说空间中每一点的性质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一样的。
自治系统是动力系统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上说,所有的动力系统都可以转化为自治系统。
数学上或者动力学中,自治系统与非自治系统对应。自治系统为不显含时间t的动力学,非自治系统则显含时间t。可以这么认为,一般的自由振动系统为自治系统,受迫振动则为非自治系统。在线性系统中,自治系统常定义为:不受外部影响即没有输入作用的一类动态系统。

Ⅲ 建国后非公经济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以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从建国以来的我国非公制经济发展的整个历程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利用、限制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二、一五计划时期: 限制、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从1953 年社会主义改造酝酿到1956 年改造基本完成, 是我国认识非公有经济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从限制到消灭的政策。
三、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前::消灭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从1956 年到1976 年的20 年间,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积极探索、逐步返回正确道路到完全陷入迷雾的严重挫折过程。
四、改革开放以来到1992年,是探索向市场经济转轨的阶段,确定了私营经济的法律地位和经济地位。同年,我国开始对私营企业进行登记。公有制经济份额有所下降,非公经济比重上升,但公有经济主导作用仍然明显,形成了新的所有制格局。
五、第三阶段是1993年至今,确立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重要讲话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点,是个体私营经济高速发展的启动点。这一时期,用新机制和新体制引导中国向前发展,允许非公经济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区可能也完全可以占主导,私营经济的地位由补充上升到了重要组成部分,对私营经济的政策由 方针上升到了基本制度,,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主体的关系由有益补充变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要,增加就业,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因此,对待非公有制经济,要积极鼓励、引导,使其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