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fdp的纤溶系统及FDP的形成机理
在纤溶激活酶的作用下溶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部血管内纤维蛋白的沉积和清除已在血管内沉着的微量纤维蛋白。正常人纤溶酶和抑制酶之间保持了动态平衡,使血液循环能正常进行。
病理状态下,机体发生凝血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转变为交联纤维蛋白,同时纤溶系统被激活,降解形成各种FDP碎片。 FDP升高,表示纤溶活性增强,提示体内存在着频繁的纤维蛋白降解过程。
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介绍
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fibrinolysis(简称纤溶)。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纤溶亢进。纤溶亢进又分为原发性纤溶亢进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可致出血。血纤维蛋白溶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元或纤维蛋白,能将其多肽链的赖氨酸结合部位切断使之溶解的现象。由此产生的分解产物为FDP。纤溶过程也称血液凝固的第四相。纤溶的激活物(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即纤溶酶)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为纤溶系统。
3. 试总结血液如何维持其正常的流动特点(凝血、抗凝、纤溶、抗纤溶系统的协同作用)
凝血:血液含血浆和血细胞.其中血细胞含血小板,血小板具有凝血功能.当人体由机械损伤导致皮肤戳破,血小板就会迅速聚集在伤口处,促进止血.
抗凝:血液中含抗凝血酶,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通过增强抗凝血酶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
纤溶:当血小板止血供应不足时,人体血液内的纤维蛋白[一种不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就会转化成可溶性纤维蛋白.促进止血.
抗纤溶系统这章我还没学到`~`
就懂这么多了.
4. 纤溶与凝血系统如何在体内起作用
1、纤溶是体内重要的抗凝血过程。它和血凝过程一样,也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对体内血液经常保持液体状态与管道畅通起着重要的作用。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降解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参与纤溶过程的一系列化学物质组成的系统称为纤溶系统。
2、凝血系统:血液在心脏的推动下在人体内不断循环流动,运输机体所需的氧气、蛋白质、水、电解质和糖类等。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流动,当血管受到损伤时,身体就会通过一系列反应进行止血、凝血。而人体正常凝血、止血,主要依赖完整的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正常的凝血因子活性以及有效的血小板质量和数量。
当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体内的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形成血凝块,正常的血凝块由血管内“粘在一起”的血源颗粒“凝块”组成;这通常发生在血管损伤的部位,是正常愈合过程的一部分。然而,凝血也可能发生在血流缓慢或停滞的区域,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阻塞或阻塞的血管。在血管或心脏中形成并留在那里的血凝块称为血凝块血栓,而在循环系统中散开并自由漂浮的血凝块被称为栓子。
(4)纤溶系统怎样才稳定扩展阅读:
纤溶系统包括四种主要成分,即纤维蛋白溶解酶原(plasminogen)(简称纤溶酶原)、纤维蛋白溶解酶(plasmin)(简称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plasminogen activator)与纤溶抑制物。纤维蛋白溶解(简称纤溶)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原激活途径:PLG可通过三条途径被激活为PL,分别为内激活途径、外激活途径和外源激活途径。
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纤溶过程
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纤溶酶原的激活与纤维蛋白的降解。
1.纤溶酶原的激活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纤溶酶原无活性。只有在激活物的作用下,它才能转变成具有催化活性的纤溶酶。纤溶酶原的激活物存在于血液、各种组织和组织液中,也可由微生物产生。主要有三类:
(1)血管激活物 血管激活物在小血管的内皮细胞中合成后,释放入血。如血管内出现血凝块,它可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这种激活物,并被吸附于血纤凝块上面。肌肉运动,静脉阻塞,儿茶酚胺与组织胺等也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与释放这种激活物增加。
(2)组织激活物 组织激活物存在于很多种组织细胞中,以子宫、甲状腺和淋巴结等组织中含量最高,肺和卵巢次之。正常时,组织激活物存在于细胞内,当组织受损时释放入血,促使纤溶酶原变为纤溶酶。如临床病人,如实施某些器官手术后,常易发生渗血现象。又如妇女的月经血也不凝固,都与这些组织内,含有丰富的组织激活物有关。
(3)尿激活物 尿液中含有纤溶酶原激活物,称尿激酶。它是肾脏及泌尿道上皮细胞释放的。此外,在胆汁、唾液、乳汁、脑脊液、羊水、腹水、关节腔液中,均含有激活物原或激活物。这些激活物都具有防止纤维蛋白栓塞,保持管腔通畅的生理作用。
某些细菌也含有激活纤溶酶原的物质。如链球菌中含有链激酶,葡萄球菌中含有葡激酶,故机体感染这些细菌后,均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
2.纤维蛋白的降解
纤溶酶是血浆中活性最强的蛋白酶,但其特异性较差。它可以水解肽链上各个赖氨酸-精氨酸相连接的部位,从而逐步将整个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的分子,分割成很多可溶性的小肽(蛋白质碎片),这些小肽统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此降解产物一般不再凝固。
血管内出现血栓时,纤溶作用主要局限于血栓发生处,而不扩展到周围血液。这可能是由于血浆中有大量抗纤溶物质(即抑制物)和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分子可吸附或结合大量纤溶酶激活物所致。
6. 体内凝血系统和抗凝血系统是如何协调工作的
简单来说凝血纤溶系统分内源(血管内皮损伤)和外源(组织损伤)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不同途径可激活不同种类凝血因子)
http://www.binglixue.com/lilun/dic.htm
参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高危病)
抗凝系统主要指抗凝血酶Ⅲ和肝素。抗凝血酶Ⅲ能与凝血酶原(激活变成凝血酶加速凝血反应)以及因子Ⅶ、Ⅸa、Ⅹa结合使其失去活性(就是A和B结合变成C失去A的能力),从而阻断凝血过程。肝素增强抗凝血酶3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加速凝血酶的失活;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增强蛋白c的活性,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抗凝物质和纤溶物质
凝血简单说就是纤维蛋白黏合了血小板与红细胞形成块状物阻塞血管(血栓类似),通常黏附于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处(光滑的沾不足,血流缓慢堆积除外)
7. 凝血障碍的 纤溶系统
一些血浆因子,其功能是水解纤维蛋白或起溶解蛋白作用,能消化血管内纤维蛋白沉积物,或存在凝血块时的血管外纤维蛋白沉积物。此作用可有效地阻止过度的血栓形成,是机体重要的防御功能。纤溶酶原(血浆素原)是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血浆中的一种血浆因子,可被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素原激活物)所激活,成为有活性的纤溶酶(血浆素)而起纤维蛋白溶解作用。纤溶酶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成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FDP)。体内尚存在有抗纤溶酶(纤溶酶抑制物),能与纤溶酶或纤溶酶原相结合成复合物而迅速被清除,以控制纤溶活性,调节血浆中的纤溶酶水平。
血浆和机体许多组织(子宫、甲状腺、前列腺、肺、卵巢等),内皮细胞,尿液,体液(唾液、乳汁、泪液、精液)都存在有纤溶酶原激活物。当这些器官组织损伤时,大量组织激活剂释放入血流使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因此,某些病理情况下,纤溶系统被过度激活,这见于释出大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所产生的高纤溶酶状态,或是由于血浆中抗纤溶酶活力降低(如肝病)而导致广泛出血或血液凝固障碍,这称为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过量的纤溶酶形成,将使因子Ⅱ、Ⅴ、Ⅶ、Ⅸ、Ⅺ灭活以及纤维蛋白或止血栓很快被消化,引起临床出血现象。但是,由于病理性凝血酶的产生可导致弥漫性微血栓形成并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则称为DIC。纤溶亢进所产生的大量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是一种很强的抗凝物质,干涉血块形成以及血小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