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和自动调节有什么区别
大纲版生物自我调节能力是在描述生物圈的时候用到,说生物圈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在讲述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时候,生态系统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自我调节能力多用于生物圈.
Ⅱ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如何理解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理解如下:
1、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2、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自我抵抗力和自我恢复力,可以理解为自动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控能力。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共同调节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从而表现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和稳定性,给予生物一个良好和平衡的生活环境。
Ⅲ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什么 基础是什么
1、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故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取决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比如,一个生态系统有羊草和狼,如果羊增多,狼也会多。狼多到一定数量,羊就会下降。这就是负反馈。
使一个物种的数量不至于多到一定程度,即为自我调节。同样的,羊少了以后,狼由于食物短缺也会减少。
(3)怎样区别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扩展阅读:
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是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体现的。
一般地: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更弱。
Ⅳ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怎样的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1.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被称为生态平衡。
2.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这种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3. 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或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强。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1)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在不断地变化着,并在一定情况下维持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现象。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虽然在不断地变化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其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外界的干扰超过了调节能力,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上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经典例题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______和所占______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的,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答案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叫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的、相对的平衡,不是生物数量的恒定不变,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变化的,又是相对稳定的.当这种变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出了自我调节能力,就会打破平衡,破坏生态平衡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崩溃.
故答案为:数量;比例.
如图是某地农民采用笼养蝇蛆法形成的生态系统成分简图(鸡粪中含有较多的营养物质未被消化,因此,可将其初步发酵后作为添加饲料用于养猪,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角度来看,这是一个理想的生态系统).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构成此生态系统最主要的生物成分及其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分别是______
A.猪、消费者 B.蝇(蛆)、分解者C.人、管理者D.农作物、生产者
(2)建立此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A.提高鸡的产蛋量
B.提高农作物对光能的利用效率
C.充分利用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并减少环境污染
D.增加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供给总量,并使之百分之百流向下一环节
(3)通过部分微生物的作用,猪粪等物质可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并为农作物所利用.这类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属的成分及其分解有机物的方式依次为______
A.消费者、呼吸作用B.分解者、分解作用 C.生产者、光合作用D.非生物成分、蒸腾作用
(4)为了减少害虫对农业的影响,使农作物高产,人们常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来消灭农田中的害虫.残留的农药通常会通过______在人体中富集.
A.水B.空气和土壤 C.食物链 D.皮肤接触.
答案 : 解析:(1)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就是农作物,它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成分.
(2)在该生态系统中,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3)部分微生物营腐生生活,能分解猪粪中的有机物,属于分解者,起分解作用.
(4)一些有害物质如某些杀虫剂,可以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使其浓度随消费者级别的升高而逐步增加,出现生物富集现象.人处在食物链的最高营养级,体内富集的有毒物质最多.
故答案为:(1)D(2)C(3)B(4)C
Ⅳ 什么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就是因为其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如果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分发生变化,必然会引起其他成分的相应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又反过来影响最初发生的那种成分,从而使它们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这就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借助于自我调节的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各个成分都能够使自己适应物质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任何变化。
Ⅵ 生态系统的调节方式
生态系统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被称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由调整方式决定的,生物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反之,结构与成分单一的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就相对更弱。。1、负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基础,它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抑制性调节机制,例如,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食草动物瞪羚的数量增加,会引起其天敌猎豹数量的增加和草数量的下降,两者共同作用引起瞪羚种群数量下降,维持了生态系统中瞪羚数量的稳定。2、正反馈调节与负反馈调节相反,正反馈调节是一种促进性调节机制,它能打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常作用小于负反馈调节,但在特定条件下,二者的主次关系也会发生转化,赤潮的爆发就是此类例子。3、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即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生态自我调节能力正相关。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不易被打破。4、恢复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指的是生态系统已经被破坏后,在原地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关系是微妙的,过于复杂的生态系统(比如热带雨林)的恢复力稳定性并不高,原因是其复杂的结构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重建,而自我调节能力过低的生态系统(比如冻原和荒漠)几乎没有恢复力稳定性,且抵抗力稳定性也很低;只有调节能力适中的生态系统有较高的恢复力稳定性,草原的恢复力稳定性就是比较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