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手机资讯 » 怎样引导大班幼儿系统观察
扩展阅读
奶盖下沉是什么原因 2025-08-18 23:25:59

怎样引导大班幼儿系统观察

发布时间: 2023-04-14 14:52:32

① 在科学活动中怎样引导幼儿观察

在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方法:
1、设置一个可探索的、对幼儿有兴趣的情景导入课题。
2、让孩子学会观察。
3、多困衫给孩子设置圆耐开放性问题,不要老问对不对,是不是的问题。
4、让孩子猜想并老师验证,不要急着说出答案,让孩子们从探究中得到启发,感受成功的喜悦。汪腔腔

②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观察记录

(一)活动记录范围的拓展
活动记录是一种对现象的观察、记忆、记载和回放的过程,同时也是引起思维的一种直接的反应,是人们对事物现象进行思考和归纳的凭据和工具,更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因此,活动记录不应仅仅局限于科学活动,而应将活动记录的范围进行拓展。
一直以来我都尝试着让幼儿在活动中对活动的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记录,记录的内容从刚开始的只局限于常规的科学探索活动和科学游戏活动逐渐扩展到每日的区域活动;再延伸到平时的生活活动,如自选活动中的有目的的观察和发现、自然角中动植物的生长变化、操作玩具过程中的发现……,成功的失败的,统统都是可以进行观察及记录的范围,在这无形中,许多幼儿经历了从无意——兴趣——有意——有目的、有侧重的观察记录过程。
如,有次班上的一个小朋友在玩操作区的拼插玩具时,一不小心球状的玩具从分开的桌子缝里掉落到地上,他发现球状玩具虽然都是圆的,但掉到地上后却没有都朝同一个方向弹开,而是朝着四面八方去。他在记录本上把这个发现记录了下来,并问我:“是不是因为玩具是圆的,会滚来滚去,所以才往不同的方向弹开,害我追得好辛苦!?”这是一个被我们忽略了的问题,于是我趁机引导他:“到底是不是这样呢?你可以再试试其他形状玩具,看看他们掉下来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再和球状的玩具比一比,看看会不会一样。”听了我的话,这个孩子便埋头在玩具堆里反复地蚂薯帆试了起来。看看他们的记录本,用数字标着尝试的次数;有每一次尝试时失败与成功的记录,无不体现了幼儿的自主。
范围的逐渐扩大并不会阻碍幼儿的观察,也不会增加幼儿认识的难度,反而引发并增强了幼儿的兴趣,他们将无形的想法化身为有形的符号。对幼儿的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活动记录方式的变化
单一的记录方式,远远不能满足于幼儿的发展,幼儿的生活动记录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是多种记录方式的协同配合。
A、从幼儿的人数分布上看:
(1)、可以是个人的记录。如自然角的观察记录本可以是每人1本,幼儿利用课余时间自己自由地做观察,不影响别人,也不会过多干预别人。但它并因此而受到局限,在个人做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仍是可以进行幼儿间的交流。
(2)、可以是双人或多人的记录。如根据一定的主题内容进行合作记录,双人、三人、多人的自由组织,但必须明确这类组合所要探讨的内容是较细化的,较具体的。
(3)、可以是小组的记录,这类记录的内容较集中,如探索书包的优缺点,设计新型书包等……这类活动可组织小组进行讨论,集思广益,找出共同的特征,并把特征记录(画)下来。
(4)、可以是集体的记录。这类记录更倾向于统计、概括、归纳,记录的方式应简便、快捷,可采取贴标签、贴标志的方式,适合幼儿集体合作,同时也适合师生共同合手绝作。
B、从记录的形式上看:
(1)可以是单一表格的记录。在进行活动记录的早期可以运用此记录方式,幼儿能从中了解记录的规范性,学习如何进行记录。当幼儿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记录时,单一表格的记录又可以运用到较有针对性的活动或是新内容上,可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具体内容,能尽快地熟悉新内容。
(2)可以是记录本式的记录。当到大班的期的幼儿,可以尽量多地采用记录本的记录方式,这个时期的幼儿的思维较活跃,太过框框的记录方式并不适合,反而会束缚幼儿思维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幼儿在记录中往往能用各种不同的符号、不同的表达方式来进行记录,给予幼儿可以思维的空间可以更大地促进幼儿思维多角度的发展。
(3)可以是单一记录纸的记录。有时候有些活动,如分组活动,并不适合幼儿拿着记录本到处走,这时候可在每一组放置一些记录纸,便于幼儿活动到该组时可以自由取放。这样的方式更适合在大班进行。
(4)还可以是多种形式的组合记录。这样的记录方式更多地体现在科学游戏的跑组活动中,针对游戏内容的情况,有的内容适合记录本式记录,有的内容则适合表格式的记录,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记录方式,能大大地调动起幼儿的参与性及积极性,不因单调的记录产生倦怠、无趣的情绪。
C、从记录的方法上看,记录是多种多样的:
(1)可以用数字表格。更多的运用于测量活动,幼儿将测量的结果用数字填写在表格中。
(2)可以画成图。这类记录在闷雹幼儿园中应用得最为广泛,幼儿受识字能力的限制,画画成为他对外表达的最常见的方式,同时也是最佳的方式,在各种记录中都可以运用。
(3)以简单、单一的文字表述。这类记录需要教师与幼儿的协同合作。幼儿班多是由幼儿复述自己的图画内容,再由教师记录下幼儿话中的意思。
(4)多种记录方法的结合。在幼儿的各自的记录本中,由于记录本的不受约束性,可以发现上述的这些方式都可以出现,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思维,用自已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记录。
这些活动记录并不是完全单列的,它们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穿插运用。但无论如何运用都离不开具体的活动。
(三)活动记录的内容规范
活动记录一定是伴随着探索过程进行的,是在幼儿充分探究的基础上,记录下活动过程中最关键、最有意义的环节和现象。活动记录并不是什么都记,要避免为了记录而记录,还要避免事后追记,或是还未展开充分探究就让幼儿进行记录。那么,该怎样记录呢?
1、时间。时间很重要,可以让幼儿明确活动的历程,尤其是必须进行多次反复的探索活动,幼儿可以借由时间的推移对比活动的前后不同,从而得到相关活动的信息。
2、过程。要引导幼儿记录下探究的步骤,记清楚每个步骤的具体情况或是现象,让幼儿有迹可查,同时不忘为步骤编上号码,使各步骤更明确。
3、结果。不管是成功的结果或是失败的结果,都应记录下来。没有一项实验是经历一次探索、一次操作就可以成功的,成功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失败经验的累积。
4、一定的连贯性和顺序性。在记录本上进行记录时,除了要记清以上的三个部分外,还应该引导幼儿按一定的连贯性和顺序性进行记录。如按本子的页数顺序进行记录;按一定的标号顺序进行记录;按一定的观察顺序进行记录等。
5、适当地归类。在记录过程中要将相同的活动内容进行归类,使积各活动自成一个系列,让活动记录更加清晰、明确,真正地为幼儿共享和发展起作用。
活动中的记录不仅是幼儿学习的记录,还是幼儿累积经验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
经过了一年多的实践,我感受到了幼儿活动记录在具体活动中的好处——可以激发幼儿乐学和会学的情绪;可以帮助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活动过程;可以促进幼儿间的分享和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能促进幼儿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能使教师迅速地了解并掌握幼儿的操作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并及时进行调整;可以使教师发现并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可以促使幼儿将零散的知识经验不断地整合、系统化。虽有这么多的好处,但同时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1、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记录能力的培养。
对于大班幼儿来说,对记录活动学习和掌握接受较快,同时他们具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记录方面的能力发展较快,但如果是小班幼儿呢?他们的记录能力应该如何去培养呢?应该如何从他们的年龄点出发去考虑呢?值得我思考。
2、尊重幼儿的思维,不轻易地下判断,多倾听幼儿的理由。
从幼儿的记录里,我们可以不时地从中得到惊喜和启发。举个例子,在“多变的颜色”实验活动中,有的孩子用点的大小来记录颜料加得多还是少;有的用点的多少来记录;有的用√或×来记录;有的用长短竖线来记录……。又如,在探索“牙膏”的活动中,幼儿感觉牙膏的特征,有个幼儿的记录本上画了许多小蝌蚪一样的东西,乍看之下,还真是无法理解。这个孩子在分享的时候介绍到:“正方形代表了牙膏,牙膏上的线表示散发出来的气味,粗一点、长一点的线表示牙膏的味道很重,很呛鼻;细一点,短一点的线是表示牙膏的味道很好闻,不浓不重刚刚好;而没有线的则表示这种牙膏没有味道。听完了之后,顿时让我感触颇多,孩子的思维是多么的丰富!记录结果的多样性无不体现了孩子思维括跃。
作为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想法,他们的思维方式简单,脑子里没有“标准答案”,也就没有什么能框住他们的想法。如果我们一味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作为标准,来评价、引导幼儿,教育制约幼儿,那就会禁锢幼儿的思想,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还会有意无意地扼杀幼儿刚刚萌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如何为幼儿创造促进思维发展的条件和空间,使幼儿更好地、更自如地发挥自己的想象思维,也是值得我思考的。
3、幼儿的记录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幼儿刚开始进行记录时会让整个本子显得凌乱不堪,别担心,这不过是个过渡阶段,等孩子们熟悉了记录方法,形成了记录习惯后,这种现象就会逐渐减少了。放开手,让孩子大胆地去进行记录,运用自己的创意,运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觉,去感受,运用自己的创意,运用自己的思维,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感觉,去感受,去把自己最直接的反应记录下来,我们会发现,孩子们能够带给我们层出不穷的惊喜!

③ 幼儿园自主性游戏的观察与指导很重要,该如何引导孩子

幼儿园的学生们,他们自主性有限游戏的观察与指导是很重要的,所以作为家长一定要前谨罩让学生们在学校能够自主性的去做游戏,而且还得观察游戏是怎么做?因为现如今的小朋友们是很聪明的,他们的领悟性也是非常的强。

像一些游戏老师即便不教的话,孩子们也能够会玩,而且孩子们还能够自己创新很多新游戏的玩法,所以一定要引导孩子积极地去思考,多观察,只有这个样子,孩子才能够变得更加的晌碰优秀。

幼儿园的那一些自主性游戏地观察跟指导工作是非常的重要,作为老师也应该积极地引导孩子去做游戏,要让孩子有着自己的玩法,也不要过多的干预孩子的玩法,也只有这样孩子在之后才能变得更加的优秀,所以家长跟老师有着很大的责任。

④ 大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随笔

感觉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幼儿园大班幼儿观察能力的培养,需要调动各方面能力。来看看我精心为你整理大班培养幼儿观察能力随笔,希望你喜欢。

清河区机关幼儿园 王蕙婷

[摘要]:观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它有用力于丰富孩子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是发展儿童智力的前提。周围环境每时每刻都向幼儿提供大量信息,其中一些对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有重要意义。观察力像是心灵的门窗,可以让阳光照进来,把风沙控在外。

作为教师和家长,在对于幼儿观察力培养方面有哪些捷径呢?我们应该给幼儿提供怎样的指导,在生活中,许多教师与家长往往忽视对幼儿观察力掘辩的培养,常常忘记提示、轻易不做引导。那么从现在开始,让我们从多角度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关键词]:观察能力、幼儿观察能力、培养方法

有人说:观察力是一个人智力结构的眼睛,而人的多种感官是观察力不可缺少的结构基础。因为智力的发展离不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而知识必须通过听、看、讲等感知活动,多看、多听、多做、多动脑才能获得。因此,要想开发幼儿的智力,首先要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入手,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让幼儿多认识周围事物和环境,开阔视野。

一、幼儿观察力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严格的说,观察力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其他心理过程的一种积极状态,但这种状态却构成了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观察力的动力特征来自它的基本功能。一是选择功能,二是监督和调节功能。正因为如此,观察力对人的生活有重要意义。它使橡察人能随时察觉外界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

1.观察力使幼儿从周围环境中获得信息。

感觉知觉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观察力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感知是认识的第一级通道,那么观察力就相当于认识第一道大门。如果没有观察力的选择和调控功能,儿童的感知便不会集中指向于某些特定事物,自然也不会获得清晰全面的认识。

2.观察力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判如缺件。

任何成功的活动都需要一些基本条件,如知识经验的准备程度、相应能力的发展水平等,还需要一种“精神上”的准备和坚持到底的品质。观察力可以“激活”幼儿的意识,使进入活动的准备状态,活动中,则可以保持“警觉”,使精力始终指向活动任务,加强与完成任务有关的行动的力量。

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知觉主要是无意的,自觉的观察更是在对事物产生兴趣之后才开始的,幼儿喜欢观察什么呢?

1.幼儿喜欢活的、动的物体,不喜欢静的物体。例如:他们喜欢去动物园,因为动物园里的猴子会剥香蕉皮,会剥花生米,熊猫会表演杂技,鹦鹉会学人说话。相比之下,幼儿对图片上的动物就不那么感兴趣了。

2.幼儿喜欢色彩鲜艳的东西,不喜欢无色彩或不鲜艳的东西。例如:带孩子去商店,最吸引幼儿的是五颜六色的玩具柜台。老师如果穿上一件漂亮的花衣服,会吸引全班幼儿的注意,如果穿一件灰色调的,幼儿就会毫不在意。幼儿园的自然角里放上几盆鲜花,或者各种颜色的水果,幼儿就喜欢去观察,如果只是绿叶类植物,幼儿就不大去观察。

3.幼儿喜欢大而清晰的物体和图像。大花朵比小花朵更容易吸引幼儿去观察,在图片里也是这样,比较大而清晰的形象,容易被幼儿观察。为幼儿提供图片人物要大些,画面要清楚才能使他有兴趣观察。

4.幼儿喜欢新奇的、未见过的事物。幼儿知识贫乏,但是好奇心强,凡是他们生活中所接触新事物,他们都要去摸摸、弄弄,还要问“是什么”、“干什么”、“为什么”。好奇心是激起儿童观察的动力,也是教师在培养幼儿观察兴趣中所必须利用的有利条件。

三、教幼儿观察的方法与技巧

观察方法是影响幼儿观察效果的重要因素。有的幼儿观察得很仔细,看得很认真,但是观察的效果并不理想,这与他没掌握必要的方法是相联的。5-6岁的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明显提高了,且观察的持续性延长,此时教给他正确的方法和技巧就更重要了,也显得更加迫切。

1.从里向外的观察方法。

当幼儿认识一些物品时,可以采用从外向里的观察方法,如苹果、番茄、香蕉等,让孩子先看看它的外部结构,里面都有什么,每种水果的特点不一样,这种由外向里的方法使孩子的认识更深入。

2.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观察方法。

对于一些平面的东西或无法解剖的东西不可能再由外向里观察了,这时可以采取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的方法。例如一幅画、一些机器等,可以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上面有什么,依次有什么,左边有什么,依次还有什么。通过这样的观察,使孩子对事物的认识更全面。

3.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

对于那些层次性强的可以采用从近到远的观察方法。让幼儿看看近处是什么,远处是什么,这样观察符合孩子认识发展的规律及视觉的特点。

另外,对于那些复杂事物的观察也可以采用几种结合的方法,通过耐心的指导和幼儿的不断实践,他们的观察技巧会得到提升,对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也会有所帮助。

四、在生活中培养幼儿观察力

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应随时进行。在生活中,父母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有的幼儿经常把刚买的小汽车拆得七零八落,家长会认为是“败家子”的行为。其实,这是幼儿观察力发展的表现,他已不满足于小汽车的外形,还想去观察小汽车的外部结构。这时,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利用节假日培养幼儿观察力。

每逢节假日,家长要经常带幼儿到社会,自然界各个领域去认识、观察世界的事物。如散步时,让幼儿观察各种花草树木生长情况;走在街道上,教幼儿区别各种类型的车辆;到公园游玩,指导幼儿观察公园花草和有趣的动物;到市场时,让幼儿认识各种蔬菜等。父母与幼儿边看边说,帮助他们增长知识。

2.利用故事激发幼儿观察力。

组织幼儿观察时,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如在晴朗的夜晚,家长可让幼儿观看星空,同时讲述星空的故事,如《嫦娥奔月》,还可以讲述古代天文学家张衡小时候的故事。给孩子讲述星辰的变化,太阳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星星形态各异,使孩子对星空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3.有计划地培养幼儿观察力。

“有心育苗苗茁壮”,父母要做发展幼儿观察力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引导幼儿留心生活,关心各种事物。比如大人去洗衣服、洗菜、洗鱼肉时,幼儿都会很感兴趣在旁边看,问长问短,父母要抓住这个机会,要有耐心,热情地为幼儿讲一些知识,这们持之以恒,幼儿小眼睛会变得敏捷,从一件事情上“看到”更多的东西。父母还要有目的的让幼儿动手观察实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家中辅导幼儿栽培一些植物,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有趣的现象,观察种子发芽、出土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下来,写观察日记,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的习惯。

4.以物引次来激发幼儿观察力。

幼儿接触的日常用品很多,每件物品都有各自的用途,家长首先可引导幼儿观察每种物品的基本用途,再创造机会,让幼儿看到它的其他用途。如茶杯是盛水的,但也可以来盛花生、插花。筷子是用来吃饭的,但也可以用来搅拌浆物,也可充当风筝的骨架……这样有助于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想象思维的灵活性。

五、在教学中培养幼儿观察力

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的教育过程中,应抓住哪些关键点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呢?

1.语言活动中,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中有哪些人物,看见了什么?多鼓励幼儿通过对画面的观察进行想象,然后用较完整的语句把它描述下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2.科学活动中,对于一些种植植物的生长过程,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后,用绘画的方式吧植物生长过程记录下来,养成勤观察、勤记录的好习惯,养成科学的态度。

3.健康活动中,如要求幼儿了解保护皮肤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先让幼儿观察被刀划过的香蕉、苹果等,有苍蝇叮咬的图片,让他们说说看过以后的感觉,猜测它们的味道。联系到我们皮肤如果被划伤厚就会有细菌感染。

4.启发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对于饲养一些小动物,如猫、狗、鸟、金鱼等等,然后让幼儿观察它们生活习性的不同。如幼儿看到金鱼在水中自由游泳,提出:“金鱼为什么能浮上来,沉下去?”“金鱼的眼睛为什么都睁着?”……一边让幼儿认真观察,一边用生动通俗的语言耐心解释其中的道理,使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⑤ 如何利用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自然角是大自然的缩影,是幼儿园班级区域环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的自然角不仅有观赏的价值,能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发展幼儿观察力,探索力。有句话这样说:一个成熟的自然观察者不仅应该具有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和辨别的能力,而且还应该在对大自然的探索中感到轻松愉快,同时还能拥有照料、饲养各种生物体的天赋。教师在组织自然角活动中,应该注意尊重幼儿的情感,期待他们的发现,并且引导、支持他们的观察,培养幼儿对大自然一生的热爱。
但在实际操作中,自然角往往是“昌盛一时”,在幼儿刚刚从家里带来新的植物、动物时引起幼儿的关注,接下来则门庭冷落,叶黄花萎,几天也不见一个孩子为它浇水,或者去看一眼,遑论关注,这样就失去了创设自然角的意义。如何引导幼儿学观察、爱观察、会观察,是我在指导幼儿自然角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根据年龄段提供合适的观察对象。
观察对象是观察活动的支撑,一个好的观察对象应该是能引起幼儿注意、吸引幼儿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观察对象是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
对于小班幼儿,我提供的是幼儿经常能接触到的常物,如水果中的苹果、香蕉、梨子、西瓜,蔬菜中的白菜、包菜、花菜,熟悉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但这样的常物不易引起幼儿注意,于是我在每样水果上进行装饰:贴上鼻子眼睛变成“果娃娃”;根据个头大小塑造可爱的“动物一家”;找找谁是圆形的水果,摆成脸贴脸、手拉手的“好朋友”……这些妙趣横生的造型组合让幼儿耳目一新,很好地引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对于中大班幼儿来说,孩子需要更细致的观察和更丰富的认知,在观察对象方面我偏重于引导幼儿观察生长在身边的动植物,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如家乡的植物――竹笋,及其衍生产品笋干笋制品;红菇香菇松树菇;春季秋季山上的各类野果;稻穗棉桃等等,永安是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小城,幼儿生于斯长于斯,这些观察对象既是幼儿的盘中餐,也可能是他们家的门前菜,幼儿不仅有共鸣,更能萌发对家乡的情感。其次是同类的比较,如叶菜类――看看它们的叶子有什么不一样,豆类――看看它们的颜色有哪些,分别叫什么名字等。让幼儿看得更细,懂得更多。
二、动手参与,在实践中观察探索,体验快乐。
皮亚杰认为,发展就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的一种建构过程,其内部的心理结构是不断变化的。自然角的活动若都由教师建构安排,幼儿只是个被动参与者,当幼儿亲身动手参与,成为自然角的管理者时,他就具有了主动学习、主动观察的欲望。
如何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爱上观察呢?我认为要有多样的参与方式。
(一)自然角的观察物让幼儿有选择权、自主权,是幼儿自己收集、感兴趣的。如“我喜欢吃的蔬菜”,“我喜欢的花儿”,基于自身兴趣基础上的观察,才能让幼儿体验快乐。
(二)自然角的内容定期更换,与季节、主题联系,让幼儿保持新鲜感。我在春天开展“谁变了”,夏天开展“解渴的水果”,秋天开展“田野里的收获”,冬天开展“好吃的干果”、“飘落的叶子”等内容,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自然的多变。
(三)在自然角中开辟“种植园地”,引导幼儿进行种植。自然角里的花草虽多,但不是幼儿亲手种植的,要让幼儿对观察有期待有恒心,就要让他们亲手埋下种子,每天浇水,看它发芽、成苗、长大,有了自己的劳动,观察就能贯穿始终。我组织孩子开展蔬菜种植活动,由教师提供几种发芽、成苗较快速的种子,如黄豆、绿豆、火锅菜、葱、蒜等,每人在自己的种植盆里选种一种菜苗,按水发、土发分别摆放好,幼儿每天照顾,待小苗长出后,再布置“我发芽了”、“我长高了”展台,分类摆放上去,幼儿每天浇水照顾,看看自己的,再看看别人的,自然就提出问题:我的叶子和他的不一样;我的叶子长高了,是最高的;我的小苗为什么垂下来了?通过与教师交流和幼儿间的交流,幼儿完成了一次周期性观察。
中、大班幼儿还可以开展实验性种植,让幼儿进行对比性的观察,使观察更具深度、广度。如白菜种植实验――清水种植与红色水种植;小葱的成长――阴暗的角落、一缕阳光下、阳光普照;叶子的比较――宽、窄、圆、扁;它适合长在哪儿――一种植物分别种在土里、沙里、水里。在这类实验中,丰富了幼儿的经验,扩大了其知识面。
三、多样记录方法,让幼儿的观察具有系统性。
观察是用眼看,用嘴说,但要让观察留下印记,让观察更有过程性和指向性,使零散的知识最终能够梳理归纳,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使用观察记录。我在活动中采用两种记录方法,一是幼儿记录,二是家长记录。
幼儿记录主要在班级中开展。小班多是由教师主导,用照片形式记录下来,教师辅以幼儿谈话记录后,将一个阶段的照片按顺序贴于墙面上,让幼儿直观的看到这个时期内的植物生长变化。中班幼儿有了一定绘画基础,我以小组为单位,每桌提供一个记录本,幼儿商定好观察对象,以三天或一周为单位用绘画将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这样的画面记录不必追求效果,只要表现最直接的变化即可,如小苗出土,就用几根小竖线,长出几片叶子,就画上少量叶子,画面上是密密的叶子时,就表示叶子全长出来了。大班幼儿会写数字,有的幼儿还会写简单的文字,他们的记录就可以人手一份,并且有更多样的方式,如叶子的标志后写“5”,就表示长出5片叶子;用箭头表现出谁长得快,谁长得慢;还可以运用已有的测量知识对植物的生长进行测量并记录。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对自然的热爱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因此我也将记录活动延伸到家庭中进行。我将设计好的观察表分发给家长,记录表有日期、观察对象、观察内容以及心得,家长在家随机用照片、文字记录下幼儿的观察,这些观察有偶发的、引导的,最后将记录表放入幼儿成长记录册中。有了家庭的参与和重视,幼儿的观察能力会得到更快的提高。

⑥ 如何引导幼儿认知观察

在科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内容摘要: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因为观察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点,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可观察并不是简单地通过眼睛看这种单一的活动,它是集视、听、嗅等感官综合的活动,并且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有了良好的观察能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其他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活动观察能力
环境
兴趣
方法
形式
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从社会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对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长期的幼教实践中,拟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键亏唯能力,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环境氛围
我们常说,环境造人,虽然这句话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稿培是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科学教育中,以观察为基本手段,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要保障。因此,我精心设计,合理利用幼儿园环境,首先是以户外绿的环境为背景:各种花卉、树木,让幼儿充分感受大自然的活力,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次是合理利用各种科学教育的观察活动场所,如“科探世界长廊”“种植区”“自然角”“饲养角”等,让幼儿兴致勃勃地徜徉于丰富的科学环境中,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如在“种植区”观察种子发芽的活动中,引导幼儿在阳光充足及阴凉的不同环境下同时进行蚕豆的种植,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虽然同样进行浇水, 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蚕豆苗长得非常茂盛,而在晒不到太阳的地方, 蚕豆苗却总也长不好.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既离不开水,同样也离不开阳光.上述营造的这些观察的环境氛围,都是幼儿所喜爱的,而且都对幼儿富有启迪性,能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丰富幼儿“爱科学”的认知,开拓幼儿“知科学”的视野,从而发展他们最基础的科学素质。
二、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必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激发观察兴趣作为出发点。
(一)是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从观察中寻找什么。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钟表”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钟表,有挂钟、座钟、电子表、机械表、光能表、玩具表、闹钟等,激起了幼儿的观察兴趣,我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幼儿如何去观察,如:“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钟表,用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他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的地方,这些钟表有什么特点,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让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又如:“这些钟表的功能都一样吗?你见过有特殊功能的钟表吗?”通过教师的事实提问设疑,引导幼儿转换观察的目标,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能愉快地较全面地了解不同钟表的不同特征和功能。
(二)是要鼓励和启发幼儿提问。观察能使幼儿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会把空嫌观察引向深入。幼儿在观察活动中出于好奇会时常发问,教师要有耐心,首先给予表扬,然后给予科学的回答,并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比如吊扇为什么会转动,我告诉幼儿吊扇里有旋转轴,用电带动轴转动的,当孩子们明白后,我又趁机向孩子们提出“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闹钟为什么会转”等问题让幼儿思考,帮助他们养成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其自觉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教师除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外,还要教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首先,引导幼儿用实验进行观察。例如在开展“鸡蛋浮起来”的科学活动时,一上课就给每组幼儿准备了盛有五分之三淡水的容器四只,鸡蛋四个及牛奶、黄糖、食用盐若干,让幼儿自己摆弄,使鸡蛋浮起来。幼儿兴趣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老师一边引导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淡水、盐水、牛奶水、糖水里的鸡蛋都是沉的,但放牛奶的水变白了,放黄糖的水变赤了。”我再引导幼儿在盐水中多放些盐,并用筷子搅拌使盐迅速溶解,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发现。这时,孩子们兴奋地举起小手纷纷告诉我,在搅拌盐水的时候鸡蛋好象在水中漂浮,而在淡水和牛奶中搅拌时鸡蛋只沉在下面摇动。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充分体验发现的快乐。
其次,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认识事物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科学活动中,有些现象幼儿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而难以完成整个观察过程,因此,我采用了比较观察法,使幼儿在对比观察过程中,发现和观察到其中的奥秘,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使幼儿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观察的敏锐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奇妙的镜子”的科学活动中,让幼儿比较玻璃和平面镜的不同、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不同。用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的方法,比较其中的异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玻璃前面的东西,但从玻璃里只能看到模糊的自己。平面镜是用玻璃做的,但它后面涂着一层水银,我们不能透过镜子看到镜子前面的东西,而从镜子里可以看到清晰的自己。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幼儿多感官进行观察。多感官观察就是借助人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人的感官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观察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如在开展“多彩的肥皂”的科学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肥皂,让小朋友试着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借助我们身上不同的感官感知肥皂的外部特征。孩子们果然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说肥皂是硬的、光滑的,有点油,有点黏;有的用鼻子闻,说肥皂香香的,有的像橙子味,有的像柠檬味。有些较内向的幼儿用眼睛看,他们在与同伴交流着说:“肥皂的颜色有白的,有绿的、黄的,形状也不一样呢。”这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了解到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四、组织多种形式的观察活动
组织多种多样的观察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接触各种事物,观察各种现象,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一)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教育家陈鹤琴曾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我们可向它领教,向它探索。”他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生活,以大自然、大社会为课堂,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运用启发式,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想象力。大自然是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平时我利用各种美好的自然条件,引导幼儿观察。如春天来了,通过开展“春天可以干什么”的综合活动,带领幼儿到户外观察,了解到春天里的小朋友可以去郊游、放风筝,农民忙着播种,小动物从泥洞里爬出来忙着找粮食等等。秋天来了,我选择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日子,带孩子们去秋游,孩子们通过观察秋天的各种景色,懂得金秋季节是收获的季节这一结论。通过亲临感受,孩子们会发现事物的变化规律与内在联系。
(二)组织幼儿到社会中去观察。如参观银行,看银行的工作人员是怎样分工合作,他们认真、

⑦ 大班教师在幼儿角色游戏中如何观察

定点观察即定点不定人观察。教师可以固定在活动中的某一地点进行观察,见什么观察什么,只要在此点的幼儿都可以作为观察的对象。定点观察可以获得一些动态的信息,了解到幼儿在游戏中使用材料的情况、幼儿交往情况、游戏情节发展等。运用拿举禅这种方法,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某一个活动的开展情况,了解幼儿已有的经验,以及在活动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使指导能有的放矢。

在一次探索游戏中,我按幼儿的水平设置了多组活动,每组活动又有不同的层次,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入各组的活动,其中阳阳和笑笑选择了第三阶段的称圣女果并记录的活动。活动开始,阳阳将8 颗圣女果放进秤盘。由于秤是用木棒自制的消尘,比较粗糙,再加上阳阳打秤杆时动作较大,秤砣要么放得太外面,要么太靠里,秤杆一直往上翘。阳阳开始还是笑眯眯的,可是试了很多次还没有成功后,焦急的情绪写在了脸上。看到老师答晌过来,他慌忙在记录纸上写了个记号。我看在眼里,轻轻对他说:“阳阳,你先称,称好了再记,你的秤不能保持平衡,你觉得问题出在哪啊?”阳阳装做思考状,眼睛不住地看老师。“你先看笑笑怎么做的吧。”阳阳停下手中的活,认真地看笑笑的操作,笑笑也显得格外认真,不久阳阳也学会了调节平衡的方法。

⑧ 什么是美术活动中的观察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什么是美术活动中的观察?怎样引导幼儿进行观察? 答:美术活动中的观察,不只是看,而是让幼儿运用各种感官,看看、摸摸、听听、闻闻,甚至尝尝,摆弄摆弄,并在观察过程中使幼儿了解有关的知识.幼儿对事物观察得越精细,了解得越深入,表现得就会越生动. 在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不是急于去告诉幼儿绘画的方法和步骤,而是让幼儿去观察,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分清主次,分辨细节,按顺序观察等等)通过他们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自由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如在组织幼儿画鱼时,教师首先组织幼儿观察几种鱼的外形特征、动态,看看鱼的身体是什么形状的,鱼鳍长的什么样?各种鱼的眼睛、嘴巴大小一样吗?各部分都是什么颜色的?是否一样?它是怎样游泳的等等,并让幼儿在观察的同时,用身体动作表现鱼游的动作,然后让幼儿进行绘画,这样即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增长了知识,又调动了幼儿绘画的积极性,效果很好。幼儿画出了形象各异的鱼,有的张嘴吹泡泡、有的扭身嬉戏、有的在翻跟斗,有的竟然翘着尾巴在聊天,真是有趣极了。 观察是幼儿学习和创造的基础,在活动中注意孩子们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闪光点,捕捉美的每一瞬间,并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记录,让他们从更真实的角度,更小的细节去观察事物,无疑会对他们的创造能力产生极大的帮助。

⑨ 怎样培养幼儿观察的概括性

《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灶盯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幼儿期儿童的观察缺乏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在培养孩子观察力过程中,要根据观清册察的任务,向孩子提出有目的的、系统的观察要求,使孩子认真、细致、全面、系统地去观察,并逐步养成一种自觉的、独立的、有计划的、持久的观察习惯。本次研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幼儿养成自觉地、认真地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习惯、兴趣和能力。
一、从身边事物入手,培养幼儿的观察兴趣
1、从兴趣入手,引导孩子乐于观察。《指南》中建议:“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孩子天生就有强烈的好奇心,在大千世界中有无数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为他们选择色彩鲜艳、新奇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观察的对象,正确引导孩子去观察、去发现。如:由户外散步时,孩子们发现雨后的蜘蛛网,教师及时与幼儿讨论,鼓励孩子们自己去观察、讨论、总结,了解昆虫生活习性、环境和共同特点等,激发孩子们对周围事物观察的欲望,进而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引导他们始终在兴趣中逐步去观察、去发现、去学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关注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观察兴趣。
2、运用多种感官,培养幼儿善于观察。人的观察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在实践中锻炼形成的。通常提到观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眼睛,但要想达到最终的目的,还要学会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孩子对喜欢的、新奇的事物就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运用多种感官,才能更正确、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某一事物。如:春天来了,孩子们非常关注幼儿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黄的迎春花、白的玉兰花、粉的桃花、紫的紫荆吸引着他们。户外活动时,老师经常带孩子们观察,他们认识了这些树的名字,会主动读出树牌上对树木的介绍,摸一摸、抱一抱树干,闻一闻花香,围在树旁看着美丽的花朵一天天绽放,捡起掉落的花瓣等。通过谈话活动、绘画活动、观察记录等方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参与,了解树木生长的特征及规律,满足孩子的好奇,帮助孩子逐步具备辨别、分析、判断的能力。
3、创造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教师应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为孩子创造良好的观察条件,留心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喜欢观察的事物,并能够及时进行引导,了解孩子观察的方法,逐步帮助他们形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的习惯。如:自然角花盆下的蚂蚁、晴天时太阳光中的灰尘、天空中的云彩,小兔子会打洞等等,让孩子学会留意和发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并引发他们思考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孩子观察之前应为他们提出观察任务,使其带着任务去观察,这样才会获得比较完整的清晰的观察材料,形成具体的观察结果。
二、 以正确的观察方法,发展幼儿观察能力
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在孩子有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还应引导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全面、细致的观察事物,逐步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1、运用顺序法,促进幼儿有序的观察事物。顺序法指以一定的顺序来进行观察。有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如:班里的植物角有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绿萝、碧玉等许多植物。发现孩子们洗手后,喜欢围在植物角跟前,看看哪个叶子黄了,哪盆绿萝又发出了新叶。以此为契机,引导幼儿了解观察绿萝的时候应该先从茎开始再到叶子,有顺序的进行观察,并用语言完整的讲述。在此基础上,带领他们去幼儿园的游乐场观察,进一步引导幼儿能够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从明显特征到不明显特征等顺序来观察游乐场。通过长期的培养,孩子们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注意力持久性有所增强,按顺序讲述的能力发展的很好,他们能够根据图片中人物、背景的顺序进行讲述,不容易受老师和同伴的影响。
2、运用对比法,提高幼儿的判断能力。对比法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进行比较,找出它们的不同特点和相同点。让孩子进行分析、对比、判断、思考,从而正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结合教学活动以及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我们设置了“种豆”活动,教师和幼儿在自然角一起种黄豆、绿豆、红豆、白芸豆等隐正和不同的豆类,引导幼儿比较它们发芽的时间,茎叶的形状等不同特征,并进行观察记录。通过反复观察、记录,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到植物的生长及变化过程。又如带孩子们观察幼儿园的“动物之家”,让孩子们比较鸡、鸭、鸽子的外形特征,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和不同点,这样不仅认识了这些家禽,也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3、运用追踪观察法,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追踪观察法是指让孩子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进行间断性的、有系统地观察,使孩子了解其生长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完整地认识。观察力的培养是日积月累的,在日常生活中要创造机会,培养孩子勤于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春天带孩子们观察柳树,让孩子间断性的观察并记录,了解柳树从发芽到长出叶子的生长过程。这种方法可以锻炼孩子的耐心、敏锐性、细致性,对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有独特的作用。
三、坚持因势利导,促进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还应注意一些问题,比如要确立观察目的、制订观察计划,培养幼儿浓厚的观察兴趣,引发幼儿注意观察事物现象的同时,不断探寻事物的本质。
1、家园协作,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大自然的千变万化给幼儿带来许多美妙的感受,也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之一。在科学活动《月相变化》的课后延伸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们的小脑瓜里还是会有各种各样关于月亮变化的问题,为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在取得家长支持的基础上,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连续地观察一个月当中月亮的变化过程,讨论并尝试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从而更深刻的了解月相的完整变化过程。通过幼儿园和家庭的共同努力,进行间断性的、系统的观察以及有趣的记录,幼儿了解到了月亮变化和发展的全过程,形成了较完整的认识。家长也普遍反映在观察过程中幼儿能发挥自己的想象,能用不同的形容词描述月亮的外形,有的孩子还能够主动去观察除月亮以外很多自然现象,孩子做事情更有毅力,更重要的是能主动思考一些平时没有注意过的或没有透过表象看到内在的知识,此次活动培养幼儿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促进幼儿对事物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里的条件是有限的,教师可以有目的的鼓励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多带孩子去认识和观察大自然,去动物园观察各种动物的外形及特征,观察社会上的各式人物等。让幼儿的多种感觉器官参加观察活动中,使其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
2、多个领域互相整合,发展幼儿观察能力。抓住幼儿对漫画的关注,进行大班艺术活动:欣赏“有趣的漫画”。从孩子们最喜欢的漫画开始,选取一些熟悉的人物、动物、植物的图片和一些图书,通过谈话引导孩子们欣赏漫画、观察漫画,理解漫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特点。活动中,从幼儿的兴趣出发,有目的地选择了一些《父与子》中有代表性的图片,引导孩子观察图片并讲述故事,寻找自己认为最有趣、特别的一幅图,鼓励幼儿仔细观察,说出原因并发现特点。抓住幼儿对单幅图的观察到对多幅图的关注。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们的细致观察力不断增强,对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符号更加关注,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大胆的表达出来。并借助区角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补充,更好的促进教师与孩子们的沟通,从而形成有效的互动,随机性、灵活性更强。从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入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活动中,将语言、艺术、健康领域相结合,运用夸张的方法,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图画,感受漫画带来的快乐,并将自己对漫画的理解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幼儿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和现象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这些事物和现象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在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促使幼儿在观察中积极围绕目的和任务思考,在完成目的和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
总之,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在其成长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去开启孩子的智慧大门,提高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