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上好大学思政课
现代大学生思想触角茫不可测,鄙人以为最好的思政课是采取讨论法,针对社会热点问题联系课本理论让他们去讨论,不求一节课上解决问题,可限时间让大家写出书面答案,即小论文。老师本身应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可以参与讨论,但不能以个人对社会现象之偏颇认识下武断结论以误导学生。思政课应该使学生树立起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让他们理性认识当前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问题。鄙人认识一些思政课老师,有的以“青年思想教父”自居,只吹捧自己如何如何,对课本断章取义,对世事大放厥词;有的照本宣科,敷衍了事……最终都贻笑于学生。建议朋友能引以为戒,采取大家能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方式,庶几不误人子弟。
㈡ 浅谈如何上好思政课
认真备课。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认真备课。有句话叫天道酬勤,作为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就必须要认真备课,因为假如你不认真备课的话,你的课堂内容就会很欠缺,也会很死板,内容欠缺,内容死板的课堂,估计很难赢得学生们的芳心,学生们不配合你,那你肯定就很难上好思政课了。
2
/3
投其所好。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投其所好。所谓的投其所好,就是要根据学生们的爱好去上课,作为思政课教师,你要想上好思政课,你就要认真的了解你的学生们喜欢什么样的课堂,他们喜欢活跃点的,还是理论点的,把学生们的爱好摸清楚,根据学生们的爱好去备课,相信会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当然也就很容易上好了。
3
/3
巧用方法。教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巧用方法。要想上好思政课,不是一句话的事,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到的,作为老师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用合适的方法才行,因为思政课本就是一门很抽象和枯燥的课程,上这门课,假如你的方法没用对,学生们也就会很反感,甚至根本就不会买你的账,就更别说上好课了。
学生如何上好思政课?
1
/3
对思政课感兴趣。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对思政课感兴趣,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很有道理的,只有你有了兴趣,你才能上好这门课,因为你感兴趣,你才愿意花心思和功夫去学习,不然的话,你都不喜欢,肯定从心底里也会很排斥这门课了。
2
/3
跟随老师的节奏。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必须要对思政课感兴趣,在课堂上,老师讲什么,你要跟得上,作为学生一定要跟老师在一个节奏上,假如你不能跟上老师的进度,你是很难上好这门课的,因为当你在课堂上走神了,你也就会错过老师讲的重点, 等你回过神来,老师的知识点都讲完了,你也就完美的错过了重点了。
3
/3
不能死记硬背。学生要想上好思政课,绝不能死记硬背。思政课是一门文科,确实需要记忆,但是死记硬背行不行,答案肯定是否定的,死记硬背,只会让你学得很痛苦,记住了前面的,又忘记了后面的,这是常有的事,只有学会理解,再加以记忆,你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如何上好一节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思政课也能如此精彩——记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思政课教学
十七大结束不久,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思政课部主任王长铭教授刚讲完课,学生们就纷纷向他借十七大报告阅读,几天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2007级的肖玲就交了一份手写的满满四页的阅读体会,这让王长铭感慨万分。
以前,学生对王长铭说:“上思政课有什么用?如果不是为了几个学分,不是为了拿毕业证,我才不上呢,以后找工作,还不是靠专业课。”而现在,在学校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作的问卷调查中,认为“基础”课有重大意义的占90%,感兴趣的占53%,按时完成作业占85%。这只是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给学生、校园带来变化的一个缩影。
好听——教学方法的创新让学生真心喜欢
“思想道德修养?天啊!”这是康然刚进校听到要上这门课的第一反应。按照她往常的记忆,枯燥、乏味等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用在思政课上是再合适不过了。于是,带着这种不情愿,她和室友迈进了教室。但是没想到的是,刚上完第一节课,几乎全班同学都改变了他们已经根深蒂固的观点。“原来政治课也可以讲得如此生动形象!政治课可以如此贴近我们的生活!”康然不住地感慨。
大学生该不该谈恋爱?问题一出,不少学生偷笑,大家争论不休。
于是思政课部副主任高伟丽让学生自己辩论这个问题,然后再引导学生,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关系。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思政课部的教师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下了不少功夫,采用了多种形式,课堂辩论只是其中之一。此外,影片播放、师生共讲、一周新闻五分钟、社会调查等,都成为思政课教学的新形式。除了教学方式多样化,思政课部的教师还对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考试成绩平时占40分、期末考试占60分,平时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则可以免试。在期末考试上,除了开卷、闭卷,思政课部的教师还设计了一种“半开卷”的考试方式:给学生发一张考试卷大小的白纸,让学生把自己认为的重点、难点,以及可能考的考点手抄下来,交给教师盖章,考试时,只允许带这张纸进考场,作为考试的参考资料。就这样,让学生自主复习,扎扎实实学东西。
有了这些新颖的教学、考核方式,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都有提高。学校曾经对思政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情况作过一次小型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多数班级的课堂到课率达到95%,有的还达到100%,专心听讲的占77%。
良师——过硬的教师队伍让学生终身受益
提起每周四下午的思政课部教研活动,思政课部的教师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在教研活动中,可以和同行切磋,向前辈请教;“恨”的是,无论什么情况,每周四下午教研活动雷打不动,风雨无阻,住在城里的教师需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汽才能到学校。但得益于教研活动的长期坚持,老中青教师相互交流,思政课部的教学教研有了长足进展。
雷打不动的教研活动,只是思政课部狠抓师资采取的“三落实”之一——“时间落实”。思政课部认识到教师业务素质的高低是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所以除了争取让教师参加全省相关课程的培训,结合教学积极开展科研之外,就是扎实地开展传帮带活动。“三落实”就是为传帮带量身定做的。“人员落实”,是指一名正、副教授与2名年轻教师结对子;“方式落实”,是指采取互相听课、一起备课、科研申报、精品建设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有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又迎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春天。”
青年教师丁玉霞是2003年学校新聘的硕士研究生,刚工作时没经验,思政课部在向学生了解情况时,学生毫不客气地评价:讲课没经验。最初,学生给她的评分只有70分。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思政课部加大了教研活动的力度:一起备课,有经验的教师指导青年教师整理讲稿,然后由青年教师给同行试讲,同行评议,再给学生讲课;同行互相听课,一个学期每位教师要听其他教师3次课,给出意见和建议。经过多次训练,丁玉霞等年轻教师在上学期的评议中得分都在90分以上。听课的同行给出的评价是:运用自如,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表达充分。
真用——孩子的变化真让人高兴
2005级学生钟华丽高考时本来上了二本线,但是因为1分之差被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掉档进入了这所学校,大二时觉得已经没有了激情,有一种看透了的感觉。但是思政课老师充满激情的讲课,那些平常人的奋斗不息,老革命家的舍己为国,先进人物的奋发图强,让钟华丽重新燃起理想,她告诉老师,自己以后如果有钱了,一定会做3件事:建一个法律咨询中心,仅为弱势群体服务;无论多有钱都会参加义务劳动;资助那些上不起学的孩子。她把这些理想白纸黑字地写下来,她觉得这样能表现她的决心,能激励她实现自己的理想。
从城里到学校的车要坐很久,到学校看儿子的彭先生最近发现,公交车上很多给老人让座的年轻人,下车后走进了东湖分校。这让他很是赞赏。他不知道,让座这种小事,已成为东湖分校很多学生的一种习惯。这源于王长铭给学生布置的一道特殊作业:每周记录自己所见或所做的好人好事。不少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温暖:公交车上让座,室友帮自己烧开水,陌生人给自己指路,旁人顺手关灯等。慢慢地,学生也从记录别人身上的好人好事到内化成自己的行动。
谈起思政课对学生的改变,王长铭说,教师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要传授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教会学生怎样处理人际关系,让学生从内心接纳思想政治教育。
㈣ 如何上好思政课的建议
1 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
2 语言中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用最通俗语言阐述最深刻的哲理.
3 教学中要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让他感觉有收获和实用.
4 贯彻一条红线,坚持宣传党的理论
㈤ 大学生如何学好思政课
思政课肩负的重任以及我们对思政课的期待,终归要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来“变现”。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优秀的灵魂工程师,既要自己真信、真懂、真用,也要深谙青年人的所思所想、直面青年人的现实困惑,像一个转化器一般,将宏大道理春风化雨地传授给未来一代。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强化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传递到今天的青年手中。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这个国家就有前途,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需要大胆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有老师在课堂与学生谈人生,让道理融入生活;有大学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在同龄人的对话中实现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还有地方党校与传媒机构联手打造《给90后讲讲马克思》等节目,“网红党课”让马克思主义离青年更近。可见,很多人印象中“沉闷”的思政课完全可以流行起来,关键是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10
㈥ 思修课应该怎么上ppt
一、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大学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再则,以学生为中心是发展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必然结论。
二、教学目标锁定全面发展
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必须走出单纯灌输知识的误区,摆脱“讲知识点、背知识点和考知识点”的单一模式;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三、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积极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见:高金华,《增强大学思政课实效性的三个根本要素》,《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4年第3期(5月20日出版)第149~152页。
㈦ 如何上好一堂思政课
上好思政课,要带有感情地讲。教学语言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教师要结合90后、00后学生的特点,将枯燥、抽象的教材话语转化为听得懂、听得进的生活语言。“涂上这支口红,春天就住进了你的嘴巴。”网络达人李佳琦用生动、激昂的语言在淘宝、抖音等网站宣传产品时,三百五十多万的粉丝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当代大学生,正是他通俗具体的表达方式吸引了众多年轻人。思政课,也要接地气、有活力地讲,不能照本宣科地讲、不能端着架子讲,要将“讲道理”变成“讲故事”,要讲得有亲和力、有感染力,在授课中以情动人,叫人口服心服。
上好思政课,要改革创新地讲。思政课既是政治,也是思想,不能一味地讲那一亩三分地。周国平在《我心目中的好老师》一文中写道,“讲究教学艺术,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不能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要善于利用国内外的事实、案例、素材,引用中国传统和西方的思想和例子来充实,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鉴别中明辨是非。思政课的形式可以创新多样,如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
上好思政课,不仅老师讲,还要组织学生自己讲。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思政学习更需要思维的碰撞,而非单纯的记背;需要鼓励灵活分析问题,而非盲目套用背诵的字段。思政课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一些思政课堂运用小组研学、情景展示、课题研讨、课堂辩论等方式教学,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参与感,这有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㈧ 关于如何上好思政课
首先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要正,熟悉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国家的政策,学习民族的传统美德,关注国家的时事大事,了解人文历史,提高思想政治,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做纯粹的人,高尚的人,奉献的人。
㈨ 结合实际从教和学两方面谈谈当代大学生怎样才能上好思政课
思政课肩负的重任以及我们对思政课的期待,终归要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教师队伍来“变现”。正所谓“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为一名优秀的灵魂工程师,既要自己真信、真懂、真用,也要深谙青年人的所思所想、直面青年人的现实困惑,像一个转化器一般,将宏大道理春风化雨地传授给未来一代。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更好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强化环境育人功能,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改善大学生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力加强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育人能力;进一步完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历史的接力棒终将传递到今天的青年手中。年轻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我们这个国家就有前途,我们这个民族就有希望。需要大胆探索思政课新的“打开方式”,有老师在课堂与学生谈人生,让道理融入生活;有大学鼓励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在同龄人的对话中实现感情上的共鸣、精神上的共振;还有地方党校与传媒机构联手打造《给90后讲讲马克思》等节目,“网红党课”让马克思主义离青年更近。可见,很多人印象中“沉闷”的思政课完全可以流行起来,关键是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
㈩ 如何开展思政课
首先要从思想高度上站在国家对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即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立德树人的大思政这个要求和高度上进行设计。
这是高校思政实践课开展的大前提。
其次要体现和落实实践育人理念,紧密结合思政教育和实践课,发挥二者的优势,使学生通过实践能最大程度的起到实践育人目的,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这是高校思政实践课评价的标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结合思政教育的对象大学生角度思考思政实践课实效性的问题。
老师在实践课教学设计中引用任务驱动型和问题导向型学习方式,老师应注重以让学生完成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互动中学习、交流分享,最终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有所行。
比如在参观实现中,老师先设置实践任务,学生按实践流程完成任务,同时老师可以设置关于参观景点的相关问题导向,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解决、比较分析等,增强学生自由实践和学习的机会。
久而久之,使学生通过互动体验学习实践,转变对思政课从之前的不想学到想学、爱学的氛围,实现思政课在实践中学、在学中再实践的良性发展。
因此,为大学生精准地设计策划契合、满足他们的思政实践课是考验思政实践课老师教学设计水平的重要标准。设置既可以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任务和问题,又可以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有最大限度的体验、学习、收获是思政实践课的最佳效果。
学生是高校思政实践课的实践主体,是实践任务的主要执行者。作为思政实践学生,对思政实践课的期望或者评价应该是在完成老师布置的思政实践任务基础上,又可以提升自身思政实践的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思政实践育人的目的。
学生在思政实践的体验和操作中,既是实践任务的完成者,同时也是思政教学设计的检验者。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任务完成的难易程度问题导向设置的合理与否实践体验的参与度实践交流的互动性实践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实践结果评价的科学性等等问题这些是衡量和检验老师对实践任务和问题设置实践“度”的把握和学生实践适应度配合是否合理紧密的标准。老师精心设计的思政实践,最终是靠学生在思政实践过程中的体验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和获得感来检验的。
因此,好的思政实践课实践体验要以思政实践过程中的体验环节、参与互动环节、激励环节、深入思考、结合实际应用环节等紧密相连。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应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及应用,历史与当代的结合与启示,纵向与横向实践分析等的深入应用,真正实现学生思政实践学习和实践育人的双重目标。
思政实践课要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和实效,就必须在任务驱动和问题导向为主的实践教学设计基础上,更注重学生的实践体验和感悟,在实践互动学习过程中增强实践的体验感和获得感,使思政实践教学设计的“教”和实践体验的“学”二者有效结合,共同作用于思政实践育人目标,从而达到思政实践课的良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