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细读小说
细读就是:仔细地读,精读。
细读小说就要:
一、把握小说的语言。
细读的起点一定是小说的语言。触摸小说,咀嚼语言,悉心体会,发掘内蕴。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小说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从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的联系中揭示含义,反复琢磨、体会词句的深刻含义。
二、关注文本中的细节。
关注题目,关注标点,关注动词、形容词。,也关注连词、副词,关注修辞。
三、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小说的体裁不同,细读的着力点也不同。读寓言故事不可以追究故事的真实性,因为寓言本身就是通过假托故事说明道理的,故事是假的,道理是活的。
读说理类的小说,就要把精力集中在说理的过程,关注它的条理性、层次性、逻辑性。
四、理清小说结构。
把握好小说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
五、研究背景。
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我们必须搜索跟文本有关的重要资料,把握这些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呈现于小说中,但决定着小说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应该把小说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境还原”。
六、细读后的主题生成。
若说小说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散乱的珍珠穿起来,形成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整合成一幅图景。而这样的组构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
怎样定位主题呢?我们可以寻找到与主题或小说作者相关联的资料,将其组合,进行多角度的阅读,互相辉映,揭示出作品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七、拓展阅读
选择同一作者、不同写作内容的小说进行延伸阅读,可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小说的把握。
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小说进行阅读,有助于发展多角度思维能力。
选择同一主题、不同特点的小说进行延伸阅读。
⑵ 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附10种读书方法)
关于读书,我一直处于懵懂状态不知其法。只知道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看看豆瓣评分,比较高的自然会去买。但是,像我们这么读了不少书好像也没什么用?你是不是也有这些感觉,看过的不见得都记得。记得的要你对这本书说点什么,也只能憋出三个字,还不错。是的,你没有充分吸收这本书,变成自己的。读了秋叶老师的这本《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我才不禁恍然大悟。分享给大家你究竟应当怎样读书。
一 没空读书?再忙也可以一年读上百本书
从前慢,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候,大家业余时间都可以看书。
如今啊,各种娱乐活动啊有没有,无法自拔啊有没有,刷微信刷微博看剧多有趣啊有没有?
你忙来忙去各种聚会加班旅行带娃,就是没有时间去读书。
但读过书的人,特别是读过好书的人,内心深处总觉得看书是件快乐且重要的事情。
我想告诉大家,该工作就工作,该玩耍就玩耍,每年照样可以读上百本书。
前苏联大叔柳比歇夫是着名生物学家。一生出版70度部学术着作。所谓业余时间,作为休息,研究跳蚤分类,收集35箱标本,共13000只,对5000只公跳蚤做了切片。
你该说人家伟人多厉害,这肯定是个工作狂。我们比不过人家勤奋。可事实上柳比歇夫还爱看歌剧,手写回信,还每天陪老婆散步。人家一点没耽搁娱乐生活。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克服懒惰一切都可以的。时间是挤出来的。想必大家可以放弃没时间这个理由。重拾读书信心。
二 怎样读书?这些误区你也困惑吗?
怎样才算读完一本书?非要一个字一个字读完才叫读完一本书吗?
比方一本小说,主要情节都看到了,一些章节快速翻过。
比方一本专业书,大部分都知道,只看一点不知道的重点。
比方一本书,快速翻过主要观点都记住,但等需要时要翻开查阅。
比方一本诗集,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这些其实,都叫读过。
不要去和人家攀比数量。有些人书读的多,但一直停留在阅读观点而不是批判思考层面上,读的多也没用。把一本好书读通透才有用,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别人推荐的经典书籍我看不懂,看不进去怎么办?
经典是经典,但也需要你具备理解经典的阅历和知识积累。比方说,有人说对哲学类书籍不怎么有天赋呢,有人说名着读起来又长又生涩,那就不要读嘛。有些书你不喜欢,就是缘分未到。如小时候我不爱看《论语》,觉得知乎者也好无趣,长大后领悟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包含多少道理!
你是如何选书的?
关于选书,推荐大家读台湾出版人郝明义写的《越读者》,非常好的一本书。
读书的类型要丰富,而不是仅仅追求读的多。
合理搭配四类书:
1工具书。词典参考类。
2专业书。每个人都有一个专业要安身立命的根本
3视野书。只有一种专业思维的人是可怕的。要开拓视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多个维度去思考,我们能有更深领悟。
4潮流书。与社会与时俱进,总得读一些新书。
三 读了就忘?10 种读书方法(重点来了)
1 通读法: 培养思考框架
书读的越多头脑越乱,脑袋里全是浆糊,今天听这个人说的有道理,明天听那个人说道有道理,到最后就是没自己的道理。所读思想都是别人的碎片。
读书时,自己要在脑子里形成一套分析问题的框架。方法如:反复读几本相对结构化体系化关于某一领域和业务的入门经典书,反复读,读透了,就打下今天做事方法论的底子了。提高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学习如何阅读和思考。 推荐《如何阅读一本书》《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2 树读法:主题阅读法
选一个感兴趣的领域至少看10本同类书籍。然后仔细想想与那些专家看法是否一致,得出自己的思想框架.你以为每个专业读一本最好的书就了解全部?不可能。
3 图读法: 我是如何啃硬书
画个思维导图吧。把思想变成PPT,简单易懂了。选书的时候,要么狠主流要么有深度。一次一定要把一本书写完,哪怕一次只写一章。秋叶老师是做 PPT 的大神,搜他博客看看。
4 框读法: 读经管书
1介绍作者。2分享精彩片段3总结本书价值。
5 炼读法: 如何读畅销书
不动笔墨不看书。一本书写出来一定有他的逻辑。你看完这本书,知道提炼出它讲什么吗。把作者的意思变成自己的核心观点是非常难的。
如《周鸿祎自述》一书中我用三句话总结:
第一,互联网时代,要先做用户再做客户,这是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
第二,没有一定规模效应的用户,是没有付费客户的,这是互联网时代的赚钱模式。
第三,要吸引海量用户,杀器之一是免费服务。杀器之二是极致产品体验,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推广模式。
所谓炼读,就是把一本书读薄。还能看出作者的逻辑思维才是成功。
也许作者水平非常高,你练到最后也未必全部理解,但这种努力会大大提高思考能力。
6 逆读法 :我是如何读“传道书”的
“传道书”就是作者貌似“大牛”,或者观点很有名但其实有失偏颇的书。这样的书很多观点我不同意,或者认为某种条件下是不成立的。就故意反着读。一条条反驳,说出理由。
不过逆读的话最好还是学习一点批判性思维的方法,这样就容易看出哪些问题是有隐含的价值观冲突,哪些隐含不同假设,哪些有逻辑错误,哪些论据不可靠。
没有这些积累,就变成为了抬杠而抬杠,就不是学习心态了。
7 抄读法: 我是如何读“大牛书”的
有些作者高你太多,就别去装内行写书评了。大牛书就可以抄人家的经典语句了。每句话都超有用啊好经典。
如《孩子,把你的手给我》里面“对孩子努力的行为进行赞扬,而非对结果进行评价,这样孩子才不总是向他人寻求认可,这样孩子更可能对于艰难的任务坚持不懈。”“只能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他们的品格和人格,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的成绩和真实情况,而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变形。”
这样的语句是不是要抄起来,抄起来?
8 仿读法:我是如何读“工具书”的
一般用来读工具书。按照上面步骤方法读。
9 诵读法:我是如何读“ 文艺书”的
我喜欢读诗,觉得诗歌要朗读出来才有味道。读完后偶尔写篇好评论,很开心。
不过文艺书要写好读后感最好的方法是对比阅读,两边一对比,差距马上就出来了。
附写诗评方法:
1交代背景。阅读背景。比如你是从哪里看到这首诗的。以此为开头并不显得突兀。
2交代基本信息。诗人的名称和基本信息,传奇人生经历类。
3表达感受。交代一下你读诗歌后什么感受,喜不喜欢这种风格,语句。
4陈述支撑你观点的依据。(这个部分就是很主观的感受了)什么句子让你心中悸动,脑洞大开?被诗人想象力所震撼。
5进行对比。(只对作品评价会略显单薄,也会让人觉得不是很专业。对比就让小白显得更专业些。)
6友情分享。
7模仿学习。你若是能模仿作者风格写首小诗,最好不过了。
10 闲读法:我是如何读“快餐书”的
网络小说读一读,休闲娱乐美啊美。不想这么多了。
四 我是怎样做读书笔记 的?
第一步, 看作者简介,摘要和目录,快速了解一本书的框架,越了解作者的经历背景往往越有助于你深入思考这本书的一些观点。
第二步, 快速诵读一遍,我的习惯一般是速读。
第三步, 看到启发性或者精彩的单元,我马上停下来做记录。写旁批,做摘录,写个微博表达感悟,画个逻辑框图等。
第四步, 对于有感觉的书,记录了足够的素材,我才会考虑做读书笔记。
以上是对秋叶老师这本书的总结,不会读书,读万卷书也没有用,希望大家可以获取收获。
⑶ 小说主题应该怎样把握
第二个方面:结构上:
引起下文、设置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为全文渲染了某种气氛。
照应前文、总结上文、与前文照应(呼应),使结构严谨。
承上启下(概括上文某一内容,引起对下文的什么内容的叙写)
(四)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
对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必须进行整体阅读。所谓整体阅读,是说通过阅读,能从整体上把握语料。这种把握应根据不同文体提出不同的要求。
阅读科技文,首先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有什么作用,对社会有什么意义等。
阅读社科文,应从议论说理的角度入手,弄清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有无分论点,用什么材料来证明观点,论证结构有什么特点,语言有什么特色等。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要弄清作品的体裁特点,然后弄清作品写了什么人(事),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感情,如何评价这些人(或事)等。
1、研究标题与头尾。
2、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3、分别概括每段的大意,然后进行归纳与整合。
4、注意侧重点:以记人为主的文章,要侧重抓人物形象的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文章,要侧重分析事件所蕴含的本质意义。
三、小说的阅读
(1)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注意从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着手,去分析这些方法的作用,从而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这一人物形象所反映的深刻的社会意义。
对于人物形象的意义:可以从社会内容上来分析;同时要注意从结构上来分析,例如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2)注意分析小说的情节:①如何归纳情节的作用:如何有力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②通过情节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3)把握小说的主题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第一是小说的三要素;第二是小说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环境;第三是作品创作的背景和作者的思想倾向
⑷ 如何读懂小说公开课
想要读懂小学公开课的话,就需要在公开课之前去了解这节课的主题,或者是这节课主要应用到的小说文体。
也就是说可以去先进行小说,文学题材的一些基本特征,还有就是主要的表现手法,然后在公开课中去鉴赏这些文学作品的话,去要去注意价值判断以及审美的体验,然后去做到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以及领悟这个小学公开课里面的内涵。
这就是想要读懂小学公开课可以走的一个流程。然后最主要最后就是需要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然后如果有余力的话,还可以去探索一下作品所蕴含的民族心理和表现了人文精神。
⑸ 把握小说的主题主要从哪些方面入手
小说的主题是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是小说的题旨和思想内容的集中体现。换言之小说的主题就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实质揭示,而人物的塑造、情节的构思、环境的设置最终都是为表现主题服务的。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归纳、挖掘小说的主题是阅读的意义之所在,也是培养我们阅读分析、总结能力所必需的。 那么,应当怎样去理解和概括小说的主题呢? 1、从创作意图理解小说主题 由于读者个人的生活环境、人生阅历、文化修养和个性气质的不同对同一部作品的评价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成为理解小说主题的重要途径。要善于指导学生认真地通读作品,仔细地分析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观念。比如沈从文《边城》,作者自己总结创作意图说:“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人性的人生形式’。”这就给了我们一把解读的钥匙,让我们能很好地把握这篇小说的主题含义。 2、从题材中去挖掘主题 题材中蕴含着主题,是主题分析的重要材料和依据。鲁迅的小说《药》,写了茶馆主人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意在揭示在封建制度下人民受统治阶级麻痹毒害而陷入愚昧无知,革命者为了解放民众而献出生命,民众不但不理解他,反而吃他的血。这样,题材的意义就不仅揭示民众的麻木不仁,而且说明资产阶级革命者的悲哀。假如小说中被杀的不是革命者而是一般人,或是普通强盗,那么主题就会是另一种了。 3、从写作背景寻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所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熟悉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中人物在反抗政府;而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假如不理解时代背景对作者的影响,从而造成对题材处理上的这一不同,也就不可能理解《水浒》的深刻主题。 4、抓中心句来分析主题 有些小说的主题直接体现在文中的某个句子或某段话中,阅读时我们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表现主题的句子。中心句一般是抒情议论性语句,往往位于篇首或篇尾,或者是几个片断之间的过渡性语。如鲁迅小说《故乡》,其主题就是结尾一句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表现主题的重要手法。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假如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柯察金的形象,就体现着作家对生活的熟悉和情感态度: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中! 小说中的人物有主要人物,也有一些线索人物、陪衬人物等次要人物。在分析作品主题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物之间的关系。如《孔乙己》作者通过酒店小伙计的观察,写出了酒店老板、短衣帮、官员对孔乙己的不同态度,揭示了封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和世态炎凉,麻木不仁的群众。 6、从细节描写探究主题 典型的细节描写是作品的血肉,有了它,人物形象就会丰满感人;丢了它,就会干瘪乏味。要感受人物形象,对细节描写的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在山神庙的细节“入得庙门里,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为下文陆谦等人“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埋下了伏笔,因此陆谦等人只好站在庙门外边看火边说话,林冲在庙内听得一清二楚,这就“逼”林冲奋起反抗。 7、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情节的中心必须以某些矛盾为内容,矛盾怎样发展、怎样解决,无不体现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从这些看法中理解主题同样也是小说鉴赏中被经常运用的方法。例如一篇写人们的想象力是如何丢失的小说《智力测验》,给我们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分别看“O”这个图形,问:“这是什么?”结果大多数中学生说是“零”或英文字母“O”;小学生中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这么回答,另一部分小学生则回答是个“面包圈”“眼睛片”;而所有的大学生对这个问题都不屑一顾,甚至一起起哄。再到某政府机构去采访,结果小官员看着大官员,大官员又向秘书求救。而同样的问题幼儿园的小朋友却说了许多成人、中学生、小学生根本没有想到的东西——“是眼泪”“是肚脐眼”“是围棋”“是表”等等。通过情节发展的一系列展示了想象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流失的,发人深省! 8、从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环境描写不管它的直接作用如何,最终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从作品的环境描写中揣摩作品的主旨。小说《祝福》中祥林嫂人生悲剧与社会环境(人文环境)有直接的关系:祥林嫂再嫁、儿子被狼吃了、祥林嫂的死,鲁镇的一般民众都表现得冷漠、麻木、无情。特别是鲁四老爷这个封建思想的捍卫者,对祥林嫂的不幸遭遇表现到了残忍的地步:他对祥林嫂的再嫁是不能容忍的,害怕祥林嫂玷污了他的祖先而不让她参加祭祀活动。正因为他对祥林嫂的这种歧视,才彻底毁灭了祥林嫂的生存信心。最后祥林嫂被扫地出门,在新年的祝福声中穷困而死。对于祥林嫂的死鲁四老爷还要骂一声“谬种”。可见,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思想对国民的毒害是多么深! 9、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定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一环。余秋雨的《信客》,写了两代信客的命运,着重刻画一个受人敬重的信客形象。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来暗示,赞美了他任劳任怨、诚信无私、善良宽容的优秀品质,说明无私奉献的人总能赢得别人的敬重和爱戴。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 10、从整体倾向看主题 在小说的主题鉴赏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原则我们必须永远记住:整个作品,包括作品中的每一个标点和作品里总的气氛在内,都是主题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可以把整个作品看作是表现主题的具体的象征物。我们应当懂得,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 如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 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
⑹ 如何读懂一篇小说 读懂一篇小说要怎么做
1、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境,也就能读懂一篇小说了,好的文学作品通过小说家言以文字感染读者,给读者以震撼力亦或是引发更多的思考。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读同样的一本小说能读出不同的味道来。
2、作家再读自己的作品也会有新的启发,所以金庸删改自己的小说,而我们读者却总觉得不如原来第一股思泉来得清亮。曹公写《石头记》批阅十载增删数次,多种版本有见字句微妙之差,迥然之异,令人捉摸不透。值得反反复复去读的,能不断读出东西的文学艺术,才是经典。
3、作家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达到某个思想高度。读者则是跟随作家的引领,基于自己现有的价值观对于小说建立的情节进行再度的思考,探寻属于自己的思想高度。
4、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断的读会有不断的东西出来。冲击新的思想巅峰,达到新的精神享受。
⑺ 如何鉴赏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具体来说,把握小说的主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要正确理解一部作品,有必要了解作家的思想感情、思维方式,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背景。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比如,要理解鲁迅小说主题的深刻性,就不能不了解鲁迅的思想,特别应该了解他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的思考,了解他与黑暗现实进行斗争的精神。鲁迅先生指出,《水浒传》与《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的思想内容之所以不同,是和时代有关的:《水浒传》中的人物在反抗政府,而《施公案》《彭公案》《三侠五义》这一类书中的人物,则帮助政府,这是作者思想的大不同处,“大概也因为社会背景不同之故罢”(《鲁迅全集》)。 二、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柯察金的形象,《红岩》中许云峰、江竹筠等形象,《老人与海》中老渔民圣地亚哥的形象,对他们进行仔细的分析,都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比如《药》,华老栓勤劳善良而又迷信麻木,他的思想性格是那个对会里许多劳动者共有的,他的愚昧落后,是长期遭受统治者精神奴役的结果;而革命者夏瑜,则是一个革命意志十分坚定的革命党人,他是为了推翻残暴专制,给人民创造幸福而流血牺牲的。可结果竟是由华小栓来吃他的血。这说明革命者与普通民众之间隔膜是多么深!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篇小说的主题。 三、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小说写人不能离开人物活动的情节,而情节又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因果关系的事件构成的。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如分析《范进中举》情节的发展,就能加深对主题的理解。《范进中举》的情节,包括中举前和中举后两个部分。中举前,胡屠户百般训斥范进是个无用的女婿,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而且辱及他的老母。范进面对岳父的辱骂,无可奈何,只能甘受屈辱。范进中举之后的情节,则重在讲他喜极发疯,胡屠户则成了一条“变色龙”,对女婿的态度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送肉送钱表示祝贺,口称“贤婿”“老爷”,夸赞他是天上的星宿。地方乡绅也登门贺喜,送银又送房。这一情节,见出世态的炎凉。联系范进中举前后的情节,我们就不难理解小说暴露人们趋炎附势的嘴脸这一主题。 四、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孙犁的《荷花淀》这篇小说,是歌颂白洋淀人民积极抗日的,但这种情感作者始终没有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故事的叙述渗透在字里行间。如当敌人的大船追赶水生嫂她们时,作者写道:“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在这里,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我们是不难看出的。五、从小说整体倾向看主题小说的主题,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小说诸要素紧密相关的整体体现。正因为如此,理解小说主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仅仅限于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而应当是多侧面、多角度的,小说的方方面面无不闪耀着主题的光彩。一部优秀的小说,其含义——即主题——总是全面渗透在整个作品中的。当然,有些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由于作者所描写的社会生活面比较广,作者在小说中所表现的思想往往是复杂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对同一部小说的主题理解也常常不一样。阅读鉴赏中,小说主题有确定性的一面,也有不确定性的一面,需要认真思索,对比借鉴。(作者单位:浙江台州市路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