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脑办公 » 怎样制作苏轼的简介的ppt
扩展阅读
舌有齿印是什么原因 2025-05-06 07:28:09

怎样制作苏轼的简介的ppt

发布时间: 2023-05-24 15:57:25

⑴ 苏轼 < 江城子> PPT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词牌概述
《江城子》宋代晁补之曾将其改名为《江神子》。韩淲的《江城子》中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回棹稳,水西流。”之句,所以又名《村意远》。《金奁集》入“双调”。三十五字,五平韵。结尾有增一字,变三言两句作七言一句的。宋人多依原曲重增一片。 江城子,唐词单调,始见《花间集》韦庄词,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或谓调因欧阳炯词中有“如(衬字)西子镜照江城”句而取名,其中江城指的是金陵,尺握尺即今南京。宋人改为双调,七十字,上下片都是七句五平韵。欧阳炯单调词将结尾两个三字句加一衬字成为七言句,开宋词衬字之法。后蜀尹鹗单调词将起首七言句改作三字两句,开宋词减字、摊破之法。 晁补之改其名为《江神子》,韩淲调有“腊后春前村意远”句,故又名《村意远》。
词牌格律
皮毁【定格】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仄平平(韵),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韵)。 (中表示可平可仄,平表示平声,仄表示仄声,韵表示韵脚位置) (本是单三十五字,宋人改为双调。) 以下格律标注释义为: ○表示平声。●表示仄声。◎可平可仄。韵表示韵脚。 单调三十五字,七句五平韵 ◎⊙○◎◎⊙○。(陵高韵) 髻鬟狼藉黛眉长。(韵) ●○○,韵◎⊙○。(韵) 出兰房,韵别檀郎。(韵) ◎⊙⊙◎,⊙●●○○。(韵) 角声呜咽,星斗渐微茫。(韵) ◎●◎○⊙●●。⊙◎●。●○○。(韵) 露冷月残人未起。留不住。泪千行。(韵) 此词起句,韦词别首“恩重娇多情易伤”,恩字、多字、情字俱平声,重字、易字俱仄声。第三句,和凝词“连理枝”,连字平声,理字仄声。第四句,张泌词“飞絮落花”,飞字、花字平声,絮字、落字仄声。第五句,和词“含恨含娇独自语”,两含字平声,独字仄声。第六句,和词“待梅绽”,待字仄声,梅字平声。 又一体 单调三十六字,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晚日金陵岸草平, 落霞明, 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姑苏台上月, 如西子镜句照江城。 **此词第六句较各家多一字,即开宋词衬字之法。 又一体 单调三十七字,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极浦烟消水鸟飞, 离筵分手时, 送金卮。 渡口杨花,如雪任风吹。 日暮空江波浪急, 芳草岸, 雨如丝。 **此词第二句五字,较韦词多二字,即开宋词添字之法。 又一体 单调三十六字,八句五平韵 ○○●(句)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裙拖碧, 步飘香, 纤腰束素长。 鬓云光,拂面珑璁,腻玉碎凝妆。 宝柱秦筝弹向晚, 弦促雁, 更思量。 此词起作三字两句,即开宋体减字摊破之法。 又一体 双调七十字,前后段各七句五平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韵) ●○○(韵) ●○○(韵) ⊙●⊙○ ⊙●●○○(韵) ◎●◎○○●●(句) ○◎●(句) ●○○(韵) 凤凰山下雨初晴, 水风清, 晚霞明。 一朵芙蓉,开过尚盈盈。 何处飞来双白鹭, 如有意, 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 苦含情, 遣谁听。 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 欲待曲终寻问取, 人不见, 数峰青。 此词两段,俱照韦庄体填。内第四句,平仄乃照张泌“飞絮落花”句体填。细查宋词,其可平可仄,不甚异同。惟秦观词,前结“虽同处,不同枝”、后结“重相见,是何时”,又方岳词,前段第四句云“几雨几晴,做得这些春”、后段第四句云“吹得酒痕,如洗一番新”,平仄略为小异。余只七言句,第一字、第三字,九言句第一字、第五字,大概不拘也。 按,黄庭坚有仄韵《江城子》词,其字句与苏词同,惟韵脚改为仄声耳。因词俚不录。
名篇赏析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是一首悼亡词。作者结合自己十年来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无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的忆念。 作者写此词时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他的妻子王弗在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死于开封。到此时(熙宁八年)为止,前后已整整十年之久了。词前小序明确指出本篇的题旨是“记梦”。然而,梦中的景象只在词的下片短暂出现,在全篇中并未居主导地位。作者之所以能进入“幽梦”之乡,并且能以词来“记梦”。完全是作者对亡妻朝思暮念、长期不能忘怀所导致的必然结果。所以开篇使点出了“十 年生死两茫茫”这一悲惨的现实。这里写的是漫长岁月中的个人悲凉身世。生,指作者;死,指亡妻。这说明,生者与死者两方面都在长期相互怀念,但却消息不通,音容渺茫了。作者之所以将生死并提,除阐明题旨的作用之外,其目的还在于强调生者的悲思,所以,接下去立即出现“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的词句。“不思量”,实际上是以退为进,恰好用它来表明生者“自难忘”这种感情的深度。“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二句,马上对此进行补充。阐明“自难忘”的实际内容。王氏死后葬于苏轼故乡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现“千里孤坟”,两地睽隔的后果,作者连到坟前奠祭的时机也难以得到。死者“凄凉”,生者心伤。“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 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上片末三句笔锋顿转,以进为退,设想出纵使相逢却不相识这一出人意外的后果。这三句有很大的含量,其中揉进了作者十年来宦海沉浮的痛苦遭际,揉进了对亡妻长期怀念的精神折磨,揉进十年的岁月与体态的衰老。设想;即使突破了时、空与生死的界限,生者死者得以仍然“相逢”, 但相逢时恐怕对方也难以“相识”了。因为十年之后的作者已“尘满面,鬓如霜”,形同老人了。这三句是从想象中的死者的反映方面,来衬托作者十年来所遭遇的不幸(包括反对新法而乞求外调出京的三年生活在内)和世事的巨大变化。 下片写梦境的突然出现:“夜来幽梦忽还乡”。就全词来讲。本篇的确是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此句则悲中寓喜。“小轩窗,正梳妆”,以鲜明的形象对上句加以补充,从而使梦境更带有真实感。仿佛新婚时,作者在王氏身旁,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然而,紧接着词笔由喜转悲。“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两句上应“千里 孤坟”两句,如今得以“还乡”,本该是尽情“话凄凉”之时,然而,心中的千言万语却一时不知从哪里说起,只好“相顾无言”,一任泪水涌流。这五句是词的主题:“记梦”。正由于梦境虚幻,所以词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离惝恍,作者不可能而且也用不着去尽情描 述。这样,反而可以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结尾三句是梦后的感叹,同时也是对死者的慰安。如果联系开篇的“十年”,再加上无限期的“年年”,那么,作者对亡妻的怀恋,不就是“此恨绵绵无绝期”了么?本篇在艺术上值得注意的特点之一便是直抒胸臆,感情真挚。由于作者对亡妻怀有极其深厚的情感,所以即使在对方去世十年之后,作者还幻想在梦中相逢。并且通过梦境(或与梦境相关的部分)来酣畅淋漓地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既无避忌,又不隐晦。“不 思量,自难忘”,“无处话凄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等句,都反映了直抒胸臆与吐属自然这样的特点。另一特点是想象丰富、构思精巧。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广阔的空间之中来驰骋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融为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忘”四 字展开描写。全词组织严密,一气呵成,但又曲折跌宕,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梦前的忆念及感情上的起伏,下片前五句写梦中的悲喜,末三句述梦后的喟叹。情节,有起有伏;用笔,有进有退,感情,有悲有喜;极尽曲折变化之能事。再一特点是语言爽快,纯系白描。由于这是一首抒写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不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错使用相结合,使这首词既俊爽而又音响凄厉,恰当地表现出作者心潮激荡、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具有一种古诗和律诗所难以产生的内在的节奏感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熙宁八年(1075)冬,当时苏轼知密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 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 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 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在此词写就后数日给他的朋友鲜于子骏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狂”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 他写这首词时节三十八岁,却自称"老夫",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 “为报”句写出太守与人民的亲切关系和颇为自负的豪情。 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从熙宁三年到七年,辽和西夏数次南侵,北宋政府割地赔银,丧权辱国,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故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也十分生动形象。 在作者生活的年代,宋朝的主要边患是辽和西夏,虽订立过屈辱的和约,可是军事上的威胁还是很严重的。这首词前段写打猎的场面有声有色。后段从打猎引申到“天狼”,表现出作者抗击敌人的壮志和决心。全篇的气概都很豪迈,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把词中历来香艳的吴侬软语,变成可报国立功的黄钟之音,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提高了词的意境。 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年)冬。苏轼词风于密州时期正式形成,这首词即公认的第一首豪放词。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借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苏轼由出猎联想到国事,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词中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史弥珍的名篇。

⑵ 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并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轼的愿意是车前的扶手,虽然默默无名但是扶危救难,不可或缺,苏轼之名便是取的这个意思。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北宋文学家苏轼的生平简介,希望大家喜欢!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凳核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着名的 旅游 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枣渣掘,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 文化 、 教育 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的 历史 评价
说到苏轼,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他在传统的婉约词之外另开一派豪放之词,将以往的只专注于表达男女之间情爱的词扩充到了表达自身境遇、家国抱负的新的高度上。可以说是真正的改变了一直以来诗在词上的观念,认为诗词只是表达形式的不同,其本质是一样的,对于宋词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豪放派的诗词大多都是豪放有余,却又包含了很多的愤慨悲情,而苏轼却又有所不同,苏轼就像一个乐观的 登山 者,豪放之余不失豁达,体现了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纵观苏轼一生,他在文学、艺术等领域有着杰出的成就,而且,他坚持正义,永不放弃的乐观主义精神给后世的人带来了很多的慰藉,他的诗词中蕴含了人生的感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大文学家,是豪放词派的开创者,他一生虽然仕途坎坷,经历了风风雨雨,但是他身上所流露出来的正直善良的人性光辉是值得后世人学习的。苏轼的一生命途不济,他没有被屡次的失败打到,展现出了豪放不羁,超脱现实之上的洒脱的精神,苏轼一生不只是文采卓着,在艺术书画等艺术领域也是成果丰厚,是中国带文化史上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作品
苏轼的作品,按梁迟照时间段的划分,其诗词的类型和风格也是不尽相同的,甚至说是大不相同的,这是因为作者的人生阅历和生活体验的不同,那么观察角度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影响了他的创作,他的诗词。

苏轼年轻时,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金榜题名,便开始仕途之路,那时候在他的眼睛里,他的心里,前景是一片光明的,他也相信自己的抱负能够很快的得以实现,心情影响着作品,经历同样影响着作品,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他,那时候的作品风格多以婉约为主,或叙述事物,或描述景物,或抒发感情,但不论为何都显现出一片欣欣向荣,一片积极向上的景象。《南行诗》便是代表之作。

入仕为官之后,苏轼发现理想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完全不是度量出来的,黄州被贬,苏轼遭遇牢狱之灾,前景显得崎岖坎坷,不堪重负,到此时他的作品便开始转向豪放,诗词中间夹杂了一丝的幽怨、一丝的彷徨,一丝的迷茫,一丝的犹豫,那便是他对自己仕途之路的不确定,对未来生活的不确认,虽然如此,经过调整,经过开解后,苏轼的诗词表述依旧大部分以积极向上为主,他用开阔的思想去迎接未来的不定之数。《赤壁赋》便是个中翘楚。

苏轼晚年悲凉,仕途已经完全没有出路,这时候他的作品便慢慢的转向了埋怨,创作之路也渐渐的走向了下坡。《行香子》便是很好的代表。

猜你喜欢:

1. 苏轼的诗词励志名句

2. 苏轼诗词的风格特点简析

3. 苏轼行书书法字帖

4. 如何品读苏轼这个人物

5. 关于苏轼的励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