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说课稿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课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波。
声音是一种压力波,当演奏乐器、拍打一扇门或者敲击桌面时,振动会引起介质—空气分子有节奏的振动,使周围的空气产生疏密变化,形成疏密相间的纵波,产生了声波。
声音通过介质(空气或固体、液体)传播并能被人或动物听觉器官所感知的波动现象。最初发出振动(震动)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作为一种波,频率在20Hz~20kHz之间的声音是可以被人耳识别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声波振动内耳的听小骨,这些振动被转化为微小的电子脑波,它就是我们觉察到的声音。
内耳采用的原理与麦克风捕获声波或扬声器的发音一样,它是移动的机械部分与气压波之间的关系。自然,在声波音调低、移动缓慢并足够大时,我们实际上可以“感觉”到气压波振动身体。因此我们用混合的身体部分觉察到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