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看待利与义的关系
利与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需要放在具体的环境下去看待分析,才能正确、客观地分析利与义,因为除了在一些极端情况下,利与义并不是相悖不可兼容的。
尤其在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社会中,利和义往往是相辅相成、共同进退的,但一旦与大是大非紧密联系的时候,利必须大于义,舍利取义则是每一个有尊严、有骨气的人必须做出的选择。
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忠诚干净担当的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1)怎样看待义与利ppt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根据古希腊人的观念,每件事物都有它的规定地位和职责,一旦有事物突破它的界限,就会有一种超人类的法则来惩罚这种侵犯,恢复侵犯者所破坏的那种永恒的程序。这种永恒的程序就是正义。现在,人们用正义来表示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合理的、平衡的关系。
正义能够维护社会的程序,利益则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正确处理好义与利之间的辩证关系,自觉地维护正义,社会才能沿着健康的道路不断前进。
义与利的关系自古以来争论不休。追求利源于人共同的天性,崇尚义则取决于人后天的修养,利与义是人们在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追求。
❷ 如何看待义和利
这个世界人和人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我的观点是义大于利。但这仅仅是观点。我是个言行不一的人。在义与利的切实选择中,我会选利,这利当然是自己劳动所得。
❸ 儒家如何看待义与利的关系
义”与“利”是相对应的一对关系:言义必及利,言利必及义;义需要利的承认和支持,利也需要义的认可与制约。“利”乃“义”之本,取之有道即为义人,反之则不同。所以说各人有各人的利义观。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❹ 如何正确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就有了义和利之分--义,为人与人之间的舍得;利,为人与人之间通过物而体现的舍得.两者,都体现的是取舍;而取舍之体--义,为人;利,为物.
❺ 请说明一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在对于义和利不同观点你认为义与利应该怎么看待
摘要 1.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❻ 所谓的义和利的关系
古人云:义与利,人之所良友也.人字的结构就好像义与利相互支撑一样.正义,在个人层面其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在社会层面,其建立公正公平道义的制度.谋利,即谋取利益.做为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人性光辉所在,后者是生命延续所据.我方认为,正其利当谋其义,就是以义率利,义利兼得.这一立场,可以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和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两方面得到证明.首先,从义利关系的理性认识来看,第一,义利关系是辩证的,利是义的存在基础,义是利的价值导向.正义而谋利就是强调,即没空洞的义,所谓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第二,义利关系是动态发展的.谋利,促使人们既谋生存之利,更谋发展之利,既谋个人之利,更谋天下公利.正义,推动人们谋利有道,取舍有至,利已利人,共谋发展.无义之利,就会危害个人发展,社会进步.无利之义,必然是空洞的悬谈,从正其义不谋其利到正其义当谋利的认识飞跃,证明了这一点.其次,从义利取舍的社会实践来看.第一,正义而谋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一方面,人类一直以谋利为生存奠基,以治恶成为历史动力.另一方面,人类一直以正义战胜邪恶,使得谋利的效率的追求被正义的道德规则所规定,所推动.从传统到现代,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封闭社会到开放世界,谋利的个人财富积累与社会总财富增加总是处于正义追求的总目标之下的.现代化史就是正义而谋利史.第二,正义而谋利,是中国社会变迁的大方向,中国问题的实质,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不适应物质文化的需求,中国发展的关键,是为全国民众提供一个公正公平道义基础上,共谋发展的局面.前者,要求谋利,后者,推动正义,前者,是实际目标,后者,是远大目的,不正义的谋利,短视短浅,不容于法律与道义,正义而谋利,长远长期,是中国希望之所在,对此,我方认为,正其义当谋其利.在讨论两个层面的时候,对于个人层面来说,应该是端正行为,符合道义,就是这里的正其义.
❼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你对"义",利是怎么理解的,应当怎样正确看待义和利的关系
摘要 利,就是利益,包括权力和金钱。
❽ 怎样认识义与利
朱熹说:“事无大小,皆有义利。”
义,在儒家思想中,是以宗法礼制或宗法伦理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主要是指道德、正义和公理;利,是指物质利益。认为“为义”与“为利”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价值取向,并以此作为划分君子与小人,善与恶的标准。我国古代,以儒家学派为主的传统道德,要求人们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从而确立为善的价值目标,这一点是应肯定的。作为儒家学说创始人的孔子,在义利轻重或义利为至善标准的问题上,他的态度是明确的,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以为质”的命题,把义看作是立身之本。他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孔子虽然“罕言利”,但是,在义与利的关系上,孔子并不是不言利,只是认为见利思义,见得思义,在义与利之间要有一个权衡。因此,他说:“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论语·宪问》)允许在不违反义的前提下,讲究物质利益:“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孔子这里强调的重点虽然是“义”,但他并不排除在“义”的前提下取得与“义”不相违背的“富与贵”。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古代传统道德思想中,确实存在过分重义而贬利的倾向。孟子继承了孔子“罕言利”和“义以为上”的观点,却走向了“何必日利”的极端。清初诗人申涵光在其《荆园小语》中谈体会时说:“《孟子》开卷便极言好利之弊,已知此事乃千古病源。”可见孟子的义利观对社会历史所产生的影响是何等深远。例如,我国历代封建统治阶级都认为商人是重利轻义的,甚至把兴农抑商作为一项治国之策。认为“君子尚义,小人尚利。尚利则乱,尚义则治”(邵雍《伊川击壤集》卷十四《义利吟》)。作为封建士大夫的白居易,在其诗歌《琵琶行》中也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人们似乎都形成了这么一种价值取向:争做“喻于义”的“君子”,不做“喻于利”的“小人”。这也许正是造成中国历代安贫乐道、穷困落后的思想根源之一。
应该说义与利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关于这一点,其实古人早就明白,只是没有人予以强调罢了。《国语》中就有这样的说法:“言义必及利”、“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从整个文化体系而言,没有不讲利的。人类文化思想中包含的各种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乃至人生哲学等等,无一例外。如果说做官做生意是为了利(如国家、集体、个人之利),那么,读书做学问中也无不包含着利的因素。即使是孟子,他所谓不言利,只是不图小利而已,最终求的是大利、长远之利。更何况他在谈义的同时,并没有放弃物质利益。他周游列国时,就是“厚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可谓义中有利。
求利者并不都是不义之人。即使是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发的不义之财。既然可以“义以生利”,那么也可以“利以生义”。春秋时期,洛阳有个叫白圭的商人,很善经营,他采取“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营策略,生意十分兴隆。每年秋收时,百姓谷物多,他就大量收购,而当百姓正需要织布和修屋过冬时,他就卖出丝绸和油漆;每年春蚕上市时,他就买进丝和丝棉,卖出谷物。在这买进卖出中,白圭既得到了合理合法的利润,又满足了百姓们在生产与生活中的物质需要,这其中不就包含着一定的“义”么!
当然,在义与利的关系上,见利忘义者,惟利是图者,保利弃义者自古以来就不乏其人。比如,《红楼梦》中的王熙凤就是一例。她掌管着贾府总务,为了满足一己私利,借用自己的地位和权势,得了一些不义之财。秦可卿七七出殡时,馒头庵老尼求她通过长安节度使云光,逼张金哥与长安前守备之子退婚,另嫁李衙内,并许以重金。结果痴情公子与痴情女双双自杀,而王熙凤却鲸吞了三千两白银。不仅如此,她还长期以高利贷为手段大进红利,盘剥落魄文人,使人家破人亡。但是,王熙凤的最终结局是因利伤义。在朝廷查抄贾府时,其罪名之一就是倚势凌弱,违例取利,最后反误了卿卿性命。
在当代商品社会,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现在,重义轻利的人少了,而重利轻义的人多了。尤其在如今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坑蒙拐骗、见钱眼开之类的极端利己主义者比过去多了。当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法制的不断完善,这种人会逐渐减少,要么被淘汰出局,要么就改过自新。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重义,又要重利。换句话说,就是既要讲社会效益,又要讲经济效益,既要在讲义的前提下求利,又要在求利的基础上讲义。但是,在义与利发生矛盾时,应以义为主,利为辅。古人云:“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如果说,义是本,那么利就是末,不可本末倒置。
❾ 如何正确把握“义”与“利”的辩证关系
企业是盈利性组织,经营企业自是为了获得利益,没有利益,员工工作不能积极,企业不能发展,社会物质不能丰富,国家也不能富强。因此,企业以营利为目的这本是无可厚非。然而经营企业时,必须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对于利益必须取之有道,不义之利不可取,因此管理者必须树立正确的利义观。管理者要树立正确的利义观,首先要明确义和利的关系。董仲舒认为“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可见利和义对人都是很重要的。没有以利代表的物质基础则人生存和健康都不能得到保障;而没有义来养心,控制人欲泛滥,就必然会招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完全不必将义和利对立起来。但是又因为体莫贵于心,所以代表道德的义更应当受到重视。其次要明确利义的取舍,这也正体现着人的道德修养。从道德上人们都十分鄙视见利忘义的小人而推崇见利思义、以义取利的高尚之举。因此,管理者要做到“不义之利不取,不义之行不为”,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违反道德法律,危害社会和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义之利是断然不可取的。树立正确的利义观不仅要正确认识利义的取舍关系,还要在企业经营以及管理过程中正确对待。首先,对员工有义,管理者当正确处理己利和他利的关系。企业是集体共同努力在运营,因此经营企业并不是为了谋一己之利,也是在为所有员工谋福利,因此管理者必须对员工有义,与之共利,如此才能维持企业内部的和谐,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为企业创造的利益。其次,以义生利,管理者需要正确处理私利和公利的关系。企业的运营离不开社会,企业发展后,在获得巨大利润的同时,也应当不忘回馈社会。管理者当有公利之心,多做义举,对社会的建设和需求贡献自己的力量。如农夫山泉的一分钱工程,百事可乐的母亲水窖,汶川地震时王老吉的巨额捐赠,都是商家的义举,不仅为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也正因为其回馈社会的义举赢得了消费者的广泛支持和满堂喝彩,增加了对其品牌产品的购买和支持。再次,企业之义于民族之利,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小利和大利的关系。任何企业都有向国家纳税的义务,按时按数纳税既是维护企业之义,也是保障民族之利,这是每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偷税,漏税,逃税等违法行为不仅会葬送了企业的前途,也大大的损害了国家的利益。企业的经营,其实就是义利二字。只有管理者树立了正确利义观,才能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见利思义,以义生利,这样才能保障企业的长远发展和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