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南的勺柄指向什么方勺指向什么方。
勺子的手柄指向(南侧),勺子指向(北侧)。 思南是一种用于区分古代中国方向的工具,是古代中国工人在长期实践中对物体磁性的认识的发明。 据《古代矿山志》记载,二战时期它最早出现在河北慈山。
1、用于识别中国古代方向的设备。 它是指南针的祖先,从脆性的天然磁铁矿中切出,放置在光滑的盘子上,刻在盘子上,并通过磁铁的作用加以区分。
2、类比原则;正确的指导。
3、思南机车的州名。
(1)冀人版勺柄是怎样变热的ppt扩展阅读:
司南由一块青铜板和一块用天然磁铁制成的磁匙组成,青铜板刻有24个方向。 磁匙位于盘子的中央圆形表面上。 静止时,汤匙的尾巴朝南。
每个磁体的两端都有不同的磁极,一端称为南极,另一端称为北极。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是一块巨大的天然磁铁。 南北两侧也有不同的磁极。 地球北极附近的一个是南极,南极附近的一个是北极。 这是因为地磁极和地理位置不完全匹配。 之后,出现了地磁倾斜现象。
2. 勺柄是怎么热的 ppt 小学科学
1、用身边的事物讲解科学课,就是小朋友每天能看到的:如家电,卫星电视,生病与什么有关等等2、观看相关视频,并加以讲解3、从儿童10万个为什么选素材4、鼓励学生自己选题,并分组讨论5、引导学生追求科学理想
3. 教科版《热是怎样传递的》的教学板书
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
· 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
·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3、情感、态度、价值观:
· 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
· 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二、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烧杯、金属条、热水、课件
学生准备:试管夹、蜡烛、凡士林、火柴、金属条、涂有蜡的金属片、三角架
五、教学过程
(一)利用实验,导入新课
师谈话: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妈妈在煮汤的时候,你把汤勺放入汤中,过一段时间后,勺柄会怎样呢?(学生回答)下面我们做个实验来感知一下吧!老师把金属条的一端浸在很烫的热水中,金属条的上端会怎样呢?1、学生推测实验现象.2、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学生感知实验现象.3、师提问,生思考:·露出水面的金属条怎么会变热呢?·热怎么会传递到上端呢?(生回答,教师利用动画课件演示)那么热是怎样传递呢?
二、学习新课
实验一:热在金属条中的传递
师谈话:刚才热传递的过程只是同学们的推测和感知,那么怎样才能亲自观察到热传递的过程,并证明你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生回答:实验)这个实验怎么做呢?老师为你们每组准备了许多材料:试管夹、火柴、蜡烛、凡士林、金属条.你们能用这些材料先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证明热传递的过程吗?1、小组讨论并汇报设计的实验.2、师利用幻灯片介绍实验操作的过程.并提示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及要求.3、学生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报告单.4、学生汇报实验现象.·火柴是怎样落下来的?·实验说明了什么?(热总是从温度高的一端传向温度低的一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点拨)5、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热传递的过程和火柴掉落的方向.
板书:热温度较高温度较低6、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一端传向温度较低的一端.蜡烛被点
燃后,热传递到金属条加热的一端,使金属条从加热的一端传递到另一端,又传递给与它直接接触的火柴,这说明热也可以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4. 金属勺柄变热,是化学,还是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热是通过原子核外电子剧烈运动碰撞传递的,属于物理变化
5. 小明用金属勺喝汤时发现勺子的勺柄部分不一会儿就有些发烫你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因为金属有很强的导热功能,汤水太热的话也会很快地传到勺柄。
6. 你知道这三种不同材料的勺柄,谁先热么
第三个变热:热金属或危险品所用钢丝绳的报废断丝数,为一般起重机用钢 吊运炽热金属或危险品所用钢丝绳的报废断丝数,为一般起重机用钢丝绳报废断丝数的
7. 在炉子上烧开水属不属于热传递
A、冬天人站在阳光下感下暖和,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人暖和,不符合题意;
B、在炉子上烧水,水温升高,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人暖和,不符合题意;
C、放在热汤里的勺柄变热,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使勺柄变热,不符合题意;
D、用锤子敲打铁丝,铁丝发热,属于用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符合题意.
故选D.
8. 《热是怎样传递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热总会从温度较高的一端(物体)传递到温度较低的一端(物体);(2)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递方法叫热传导.2、过程与方法:(1)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2)用文字或图示记录、交流观察到的关于热是怎样传递的现象.3、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积极的观察探究热传递的兴趣.(2)体验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获得的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教师:烧杯一个、热水、金属棒、凡士林、牙签、金属圆片、课件.
学生:金属棒、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酒精灯、火柴、牙签、木夹、凡士林、实验记录表.
一、导入课题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根金属棒,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摸摸,看看它是冷的还是热的?如果我把它的一端放入热水中
(教师示范)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画图示)3、金属棒上的热真的是像你们所说的那样传递的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出示凡士林)
并介绍:这个小盒里装的就是凡士林,这种材料很特别,在常温下有一定的粘性,可以粘住一些细小的物体,如它可以粘住牙签、火柴等.但是遇到热它就会熔化,不能再粘住细小物体了.
你们能不能利用老师提供的这些材料来设计一个实验,让大家能亲眼看到热在金属棒上传递的过程呢?3、小组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巡视)(设计意图:在开放的环境下,教师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发散思维,自主设计实验来验证之前的假设.)4、小组上台汇报设计成果.
学生交流,并完善方案.(应用木夹夹住金属棒的一端,凡士林粘的多少要差不多,牙签粘的距离应差不多,给牙签编号……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5、听了刚才两组同学的汇报,你们肯定又有新的启发吧?下面老师给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组的设计方案再完善下.(设计意图:这个实验中,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这里通过讨论和交流,让学生思考对凡士林的量、牙签粘的距离等的控制,使学生形成缜密的思维方式,养成较好的探究能力.)6、同学们真了不起,设计出这么新颖的方案来.那等会实验时应注意些什么呢?为了使实验更成功、更安全,老师这儿也有几个小提示,请你们默读一遍.
(课件出示,学生默读)7、材料员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分组进行实验.8、小组代表上台汇报实验结果,
交流实验现象.(教师结合学生汇报在图示上标出)9、小结:听了刚才同学们的汇报,老师发现无论是在金属棒的一端加热,还是在中间加热,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都是有规律的.谁来总结下,热在金属棒上到底是怎样传递的?(设计意图:探究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手动起来,也不仅仅是获得一些事实,重要的是让学生有目的地对这些科学现象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科学解释——即科学概念.让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教师同时在黑板上画出两种图示.)2、猜测需要实验来验证,老师已经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涂好蜡油的金属圆片,
(师述:蜡油和凡士林差不多,遇热很快会熔化)
等会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方案进行研究:在中间加热或在边缘加热.加热时重点观察什么呢?3、材料员领金属圆片,学生实验.4、学生交流实验现象.5、小结:根据这两种现象,谁来总结一下,热在金属圆片上传递又有什么规律呢?(也是从酒精灯火焰加热的部位开始传递,从较热的部分传递到较冷的部分.)(设计意图: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和上一活动的设计,学生往往会认为热传递是一个线型的过程,而这一探究活动的设计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探究思路,也会使学生对热传递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并出示热传导的概念)2、今天我们主要研究的是金属材料,它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那么其他材料是不是也都能较快地进行热传递呢?这个问题下一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好吗?(设计意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回顾,又很好地引出了下节课的研究内容.)
热在金属棒上的传递实验记录表
我们小组的实验设计(画简图表示)我们的猜测
本课内容是围绕“热传递的方向”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并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原有想法是否正确.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热传递的方向他们已经具有很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用实验验证并不是一件难事.所以,我在第一次试教中,我就提供一根金属棒,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在金属棒上怎样清楚地看到热传递的方向.我希望学生能在开放的、没有教师指导的环境中,展开思维,发散思维,设计出很好的实验来进行验证.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什么材料也没有提供的情况下,设计出来的方案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滴水,观察水干的过程;有的是用温度计来测量金属棒各部位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有的是在金属棒上涂凡士林和蜡烛油……于是我在肯定学生思维的同时,动员学生们对这些方法一一进行讨论和完善,去粗取精.但是这样教学,发现时间远远不够,怎么办呢?我对教案又重新进行了设计,改为教师提供一组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学生根据这些材料进行实验设计.从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设计出了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教学效率.2、正确处理好教师指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在科学教学中,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关系非常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认识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能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比如:当学生在完成第一个实验活动之后,我让学生来说说从刚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离酒精灯火焰最近的牙签先掉落,离酒精灯火焰最远的牙签最后掉落”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结果很多学生的回答只能停留在“热是从酒精灯火焰的这端向另一端传递的”这一层面上.这时我通过图示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离酒精灯火焰近的这端温度怎样?离酒精灯火焰远的那一端呢?经过教师点拨学生很快就得出:热是从物体较热的一端传递到较冷的一端的.3、问题的设计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个好的问题能引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激发探究的欲望,指明方向,使学生更好地进入探究学习的领域.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引导性、探究性,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和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比如:
在本节课的导入部分,“金属棒的这端并没有浸入热水中,它怎么也变热了?”“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些问题的设计,很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想法,自然地引出下一教学环节.又如:在第一个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我出示了一块金属圆片,并提出问题“热在这块金属圆片上又会怎样传递呢?”“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里问题的设计不仅能使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而且通过“你为什么这样猜测?”这一问题,能使学生对前面探究活动进行回顾,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然而然地会想出:热在金属圆片上也是从较热的部位传递到较冷的部位.4、某些细节的处理欠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在某些细节的处理方面不够到位,比如我是选用木夹来夹住金属棒的,这种固定方法不够稳定,容易摇晃,从而影响实验的准确性,如果采用架子固定会更合理.另外,在图示法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做到更好.
9. 热汤盆里的勺柄太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最因为放置时间稍长,热传导的作用。也可能是勺柄掉到热汤盆里了。
10. 标题通过印刷术的发明过程,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记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发明的时间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传播;理解我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 【过程与方法】
通过概括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过程及其向世界传播的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引导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及观察相关实物和图片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其对世界的贡献,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并认识科学技术的发明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近代中国科技文化落后的原因,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及其向世界的传播 【难点】
1、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流程。
2、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对世界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导学点拨、直观录像教学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学完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所有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内容,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国家,都说是上下五千年,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中国古代文化(下),大家把课本翻到目录,看看文化包括哪些方面?科技、文学、艺术等等。我国的文化最让大家骄傲的科技成就是什么?(四大发明)大家知道四大发明是指哪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造纸术的内容,再来回顾一下,西汉初期发明了造纸术,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那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产生于发展状况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十五课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课本90页 先大家一起阅读课本的导言部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国古代科技宝库,对三大发明做一番探索吧! 【讲授新课】 一、印刷术
当印刷术发明之前,孔子招收学生入学,以《诗》、《书》和《春秋》等为教材,那时没有纸,也没有发明印刷术,你想象一下,孔子的学生怎样才能得到一本教材?刻在竹片上,
第 1 页 共 5 页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教学设计
不方便。后来有了纸,就抄在纸上,一本还可以,要是三千学生都需要的话,就不好办了,速度慢、浪费时间、还容易出错。怎样才能克服以上的不便呢?后来,受到“印章”的启发。人们便发明印刷术。印刷术的发展是分为雕版印刷术和活字印刷术。 (一)雕版印刷术
请大家阅读91页1、2段,找出下列问题的答案。 1、发明时间及全盛时间
发明时间:隋唐 全盛时间:宋朝
2、世界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年代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 868 年刻印的《金刚经》 现在《金刚经》1900年发现于敦煌藏洞。1907年被帝国主义文化窃贼斯坦因盗走,现存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
师:为了弄清楚它的优缺点,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它的原理。所谓雕版印刷术,它从大的方面讲主要包括两个环节,前一个是雕版,后一个环节则是印刷。 雕版印刷的工作流程:(视频教学) 优点:可以印刷大量书籍; 缺点:刻字费时、费力;出现错别字难以修改;一版只能印刷一种书籍;难以存放、管理??宋太祖时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经》,耗时12年,雕版13万块,印完之后堆积如山的雕版再也派不上用场,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二)活字印刷术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雕版印刷的缺陷呢?我国劳动人民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1、发明 北宋 毕升
视频教学——活字印刷术的原理。将“死字”变成“活字”,将“死版”变成“活版”,用的时候给按文章内容给组合起来,用完之后,再给折下来,以备下次再用。这样既省时省力又节约。从“死字”到“活字”这样一个小小的改造,就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时间和成本。这是毕升给人类给出的巨大贡献。但是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毕升制作的活字的材料不是很完善的,因为他使用的是泥活字,容易损坏,后来人们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 我们的汉字常用字大约有三千多个,不常用的还有很多,如果都堆在你的面前,你觉得制版方便吗?为什么?怎样解决呢? [学生]分类,按顺序排好。 那按什么顺序呢?为了便于检索,元代王桢发明转轮排字盘,从而大大提高了排字制版的效率。
2、活字印刷术的传播过程。
由于活字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术先进,于是很快得到了推广,宋朝传到日本、朝鲜,元朝时传到欧洲。400多年后,欧洲才有活字印刷。 (三)、印刷术发明、发展的意义。
【读读】如果没有从中国引进造纸术和印刷术,欧洲可能要长期地停留在手抄本的状况,书面文献不可能如此广泛流传。 ——美国着名学者· 罗伯特
罗伯特说的话说明了什么?
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了巨大贡献。 二、指南针
以上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的过程,我们应该能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的探索精神。正是这种执着的探索,才能有所发现。说到“探索与发现”,经常看电视的同学都知道,中央10台有一个栏目,叫做“探索·发现”,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栏目的标志?展示“探索·发现”的动画图标,
第 2 页 共 5 页
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 教学设计
它叫司南,用这个做节目的图标的含义就是指引人们去探索,在司南而对基础上发明了指南针。
(一)发明与改进
阅读“指南针”的部分,了解指南针发明和发展的情况。
1、司南 战国时期发明。将天然磁石磨成勺状,放在光滑底盘上,转运勺柄,停下之后,勺柄指南。
2、指南针 北宋时期发明 将钢针磁化以指示南北。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把指南针用于航海的国家。
3、罗盘 南宋初期发明 将指南针装入有方位的盘中,很精确。 (二)传播及意义
12世纪传入欧洲,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 【PPT】如今的指南针 【PPT】自己制作指南针
[师]小结:不管是司南、指南针还是罗盘,都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是他们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但另一项发明的出现,却带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就是火药。 三、火药
为什么说火药的发明带有偶然性呢?谁能够说说它的发明过程?从战国到汉朝很多皇帝都追求长生不老,因此让由古代的道士炼制丹药。 1、发明 唐朝 炼丹家
唐朝时,炼丹家们在炼制“仙丹”的过程中发现硫磺、木炭和硝石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加热极易燃烧和爆炸,药会着火,所以叫做火药。火药就这样被发明了。让我们来简单了解它的应用过程。
2.火药用于军事是在何时?火药最开始使用在杂技演出上的,到了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之后出现了火器。
突火枪:南宋理宗开庆元年(公元1259),宋军发明此种管状火器。以巨竹筒为枪身,内部装填火药与子窠——子弹。点燃引线后,火药喷发,将“子窠”射出,射程远达150步(约230米)。这是世界第一种发射子弹的步枪。 3.火器广泛使用是在何时?宋元时期。(小字部分简单了解) 火箭。与今天的火箭相比是不是有可比性啊?都是要有一个强大的推动力。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到嫦娥的月宫看看。根据史书记载,明朝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拿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天的梦想。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现代,我终于实现了飞天的梦想,就是神舟5号,杨利伟。而到月宫的是嫦娥一号。 4.火器的传播及影响 13世纪~14世纪,火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四、四大发明的影响。
是我国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大发明的西传,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我们不应该将前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