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明朝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
明朝时期“海禁”政策实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倭寇问题,从这个角度来说,“海禁”政策其实是一种军事防卫政策。
另外,经济影响也决定了“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前期,经过了连年的战争,国内商品经济发展程度并不高,对于海运并没有强烈的要求,加上明朝时期采取的“厚往薄来”的对外政策更是给明朝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也是明朝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还有日本国内“争贡之役”的影响,在这场战役之后,明政府又一次加强了“海禁”政策,福建和浙江两地的市舶司全部被撤裁。
到了嘉靖年间,倭寇势力死灰复燃,甚至愈演愈烈,猖狂无比。原本已经松弛下的“海禁”政策,又一次紧张起来。此时明朝的政治也日渐腐败,统治者痴迷道教,专心于成仙修道。朝政被严嵩所把持,在他把持朝政期间铲除异党,贪污腐败,这也就导致了明朝无法支持起长时间的海上战争,“海禁”政策便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外部形势也导致了“海禁”政策的又一步收紧,正德九年葡萄牙多次进犯我国沿海地区,正德十二年,葡萄牙使者率领战舰抵达广州屯门岛,正德十六年被驱逐,自此以后广州地区的对外贸易被禁止。于是葡萄牙军队便北上前往海禁政策较为宽松的福建浙江一带。
一开始他们还是合法贸易,不久就常常发起不法行为。嘉靖二十八年,葡萄牙被赶出福建沿海地区,政府实行全面“海禁”政策。此时日本国内内乱,朝贡贸易中断,缺乏中国财富支持的日本经济陷入停滞阶段,于是便开始了海盗式的抢劫活动。
总结:
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在一开始,主要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东南沿海的社会秩序,但这种政策违背了客观的发展规律,拒绝了外来文明,使中国文明落后于西方世界。
❷ 明清时期设海禁,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明清两代之所以实行海禁政策,甚至闭关锁国,原因如下:根本原因--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古以来,中国都是农业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民经济的重点是土地和人口。只要有足够的这两样东西,国民经济收入就会很稳定。至于贸易或商业,自古以来就被儒家正统思想所鄙视,所以到了明清封建社会后期,随着人口和土地的迅速增加,满足于本国的统治者自然不屑于海上贸易。
入关后,清朝继承了明朝的制度,学习儒家文化治理国家,接受传统文化。清朝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在外交上不可能与西方国家处于同一地位。干隆22年后,圣旨从北京下到沿海地区,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除广州外其他港口停止对外贸易,害怕商船北上西进,力抗沿海清朝之间的勾结,内外勾结,威胁清朝,孤立于中国,清朝及其大臣对世界一无所知。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❸ 明朝海禁实施的原因
海禁的实施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对外贸易上,除为“怀柔远人”,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他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洪武年间(1368~1398)屡申“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颁布“将入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严刑峻法。又在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修筑海防工事,建立严密的“巡检”制度。永乐以后,明廷仍屡申“严私通番国之禁”。但远不如洪武年间严厉,禁令的范围也逐渐缩小。永乐年间(1403~1424)对朝贡贸易的违禁事件,成化年间(1465~1487)对官吏私通番国的贸易事件,都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西方殖民主义者渐次到东方寻找殖民地。嘉靖三十二年(1553)。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水渍货物为由,强借澳门。他们盘踞澳门,不服“抽分”,贩卖奴隶,危害明朝主权,并转向福建、浙江沿海从事违法的贸易活动。当时从事海上贸易者获利甚巨,故官僚地主多与商人相勾结,凭恃权势和厚资,串通官府,逃避禁令,招诱破产贫民出海。或违禁。私造双桅大舡下海,有的则“私充牙行,居积番货,以为窝主”。有的舶主更“名为商贩,时出剽劫”,既是走私商,又是海盗。有些豪门世家、奸商舶主,利欲熏心,不仅与葡萄牙殖民者进行非法贸易,而且勾结倭寇在东南沿海一带掳掠杀害中国人民,构成了有明一代的“倭寇之患”。嘉靖元年,给事中夏言认为倭寇起于市舶(即贡舶),建议罢市舶,厉行海禁。朝廷接受建议,封锁沿海各港口,销毁出海船只,禁止下海捕鱼捞虾,断绝海上交通。凡违禁者,必依法处以极刑。
❹ 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都有哪些原因及影响
唐朝和宋朝都采取对外开放的国策,所以形成了经济大繁荣的局面。唐朝宋朝也是当时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两个国家,他们对于当时世界上GDP的贡献已经超过了50%,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天文数字。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已经是无法达到的高度,可以说是创造了一个奇迹时代,明清两朝采取了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这样的政治策略也让中原封建王朝成为了世界上落后国家。
而且当时西方国家已经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大量西方商品流入国内。国内的资本不断流入国外,这对于清朝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打击。
❺ 历史上,明朝开放海禁的原因是什么呢
在现在海上的贸易是最方便快捷的一种运输方式,因此现在靠海的国家都在发展航运,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就是靠航运金星贸易交流。不过在我国明朝时期却是禁止海运的,明朝的皇帝是朱元璋,在朱元璋登基之后就下令海禁,直到朱元璋的儿子即位后才得以解除。
明朝当初为什么海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佃农,是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寒微的皇帝之一。而在明朝立国的过程中,朱元璋曾遭遇了两位强劲的对手,张士诚与陈友谅。其中陈友谅出身渔民,在陈友谅的军队里,水军是其最为强大的一支武装力量,并且造出了当时世界上体积最大的巨型战舰。朱元璋几次与陈友谅交手都战败。然而,朱元璋最终还是在鄱阳湖一战中以火攻的方式摧毁了陈友谅的水军。但这位小农出身的皇帝也从此对于水上活动产生了天然的恐惧。
等到朱元璋定鼎江南,赶走蒙元之后,便下了一道禁海令,从此禁止民间从事私人海上贸易活动。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江浙一带的百姓,甚至当时居住在泉州一带的外国商团曾经协助过张士诚、方国珍等人与之争夺天下,使他对海上贸易产生了恐惧;二是朱元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产值足以满足这个王朝的需求;三是这一时期,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中国沿海,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
明朝海禁是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海禁。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隆庆年间明政府调整政策,允许民间赴海外通商,史称“隆庆开关”。
明太祖朱元璋实行海禁一部分原因是抵御流寇骚扰和前朝残余势力,另一部分也是推行重农抑商的结果,毕竟明清的商品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至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这对于封建统治是很不利的,明朝的海禁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的今代化,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❻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
1. 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诗句
关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诗句 1.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明初,沿袭唐、宋、元朝制度,继续实行政府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 朱元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产值足以养活大明王朝。
2、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中国沿海,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经进兵收复海南的大将廖永忠因此向朱元璋上言建议彻底消灭倭寇,加强海防。
于是,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6)海禁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明朝海禁的过程:
1、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2、明政府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世宗死,穆宗继位,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
海禁政策的后果:
1、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对于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滋长起来的进步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网络-明朝海禁
2.清代开始实行海禁
是明代。
明朝建立后,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申禁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明成祖永乐时期稍有松动,但依然把“海禁”政策当作不可违背的“祖训”。
此后,“海禁”政策时紧时松,总的趋势是以“禁”为主。 “1433年,郑和船队第七次下西洋归来,明朝宣德皇帝突然下达禁海令,并通过连坐等残酷的刑罚,限制沿海人民出海,而且对于超过2桅以上的船只一律拆毁。
到了清代,也长时间沿袭了明代的禁海政策,闭关锁国。数千年的舟船航海文明历史,一朝被摧残殆尽,中国的航运业、造船业陷入停滞、倒退”。
3.明朝时期什么时候实行海禁这个政策的啊
始于明初,在明代虽时张时弛,但直至明末,未曾撤销。
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政治上的需要,在对外贸易上,除为“怀柔远人”,允许部分国家或部族通过“朝贡”的方式进行贸易外,其它私人海外贸易一律禁止。早在明初,朱元璋就明白地表示“朕以海道可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即实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不准外国人来中国经商。期间更是弃守舟山等沿海岛县,以武力强迫沿海人民内迁。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屡申“通番禁令”,规定“滨海居民不许与外洋番人贸易”,颁布“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等严刑峻法。又在山东至广东的沿海地区修筑海防工事,建立严密的“巡检”制度。
4.关于明朝海禁
明朝的“海禁”主要在明朝初年和明朝中后期。因为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明朝中后期“海禁”主要是因为倭寇横行。
明朝初年,朱元璋就立下了“不许寸板下海”的祖训,后来“海禁”一度松弛(郑和下西洋就发生在明朝)。再后,为了防御倭寇的侵扰,又曾厉行“海禁”。
看这里
海禁政策的实施与失败
“寸板不许下海”(《明史》卷205,《朱纨传》),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洪武三年(1370),明政府“罢太仓黄渡市舶司”(《明太祖实录》卷49)。洪武七年(1374),明政府下令撤销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福建泉州、浙江明州、广东广州三市舶司,中国对外贸易遂告断绝。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以倭寇仍不稍敛足迹,又下令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明太祖实录》卷139)。自此,连与明朝素好的东南亚各国也不能来华进行贸易和文化交流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朱元璋再次发布“禁外藩交通令”。洪武二十七年(1394),为彻底取缔海外贸易,又一律禁止民间使用及买卖舶来的番香、番货等。洪武三十年(1397),再次发布命令,禁止中国人下海通番。
为了防止沿海人民入海通商,明朝法律规定了严酷的处罚办法:“若奸豪势要及军民人等,擅造三桅以上违式大船,将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潜通海贼,同谋结聚,及为向导劫掠良民者,正犯比照己行律处斩,仍枭首示众,全家发边卫充军。其打造前项海船,卖与夷人图利者,比照将应禁军器下海者,因而走泄军情律,为首者处斩,为从者发边充军”(《大明律》)。明政府对参与买卖外国商品的居民也不放过,“敢有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凡番香、番货皆不许贩鬻,其现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在这一错误政策的指引下,明政府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然而,由于海禁政策所实施的直接对象是臣民而不是海上反明势力,他不仅不能成为海防的有效手段,甚至在沿海地区激化了一些矛盾。沿海地区人民依海而生,靠海而活,或从事渔业生产,或从事海上贸易。明太祖“严交通外藩之禁”,堵绝了沿海地区人民的正常谋生之路。如“信国公汤和巡视浙江、福建沿海城池,禁民入海捕鱼”(《明太祖实录》卷159)。他们除起来进行斗争之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诚如顾炎武所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海禁一严,无所得食,则转掠海滨”(《天下郡国利病书》,册26)。此外,滨海地区的居民还采取了另外一种斗争的手段,逃亡、潜往海外。“国初。。两广、漳州等郡不逞之徒,逃海为生者万计”(张煊:《西园见闻录》卷56.《防倭》)。所以,海禁一开始就得不到切实的贯彻,反复发布的海禁令,也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一些人干脆参加了民间的对外贸易活动。“缘(沿)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因诱蛮夷为盗”(《明大祖实录》卷231)。“东南诸岛夷多我逃人佐寇”(谈迁:《国榷》卷12)。昌国县“民常从倭为寇”(《明太祖实录》卷183)。
嘉靖二年五月,日本藩侯的两个朝贡使团在宁波为入贡资格问题爆发了“争贡之役”,使很多无辜的中国军民被杀或被掳,“浙中大震倭自是有轻中国心矣”(《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乱》)。
此后,明朝统治者认为“倭患起于市舶,遂罢之”,并对日本“闭绝贡路”,实行更加严厉的海禁政策。
❼ 明清两朝为何要进行海禁
15-16世纪,是世界海洋探索兴起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东西方同时掀起了一股航海的热潮。在东方,大明王朝组织了庞大的郑和船队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贸易船队最远到达了非洲的东部;而在西方,欧洲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航海运动,无数欧洲探险者和航海家纷纷向海洋进军,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他们在世界各地建立贸易站,他们在航线上抢占港口和殖民地,他们利用殖民扩张和海上贸易完成了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原始积累。事实上,不管是大明王朝还是欧洲列国,他们通过海上贸易都赚取了巨额的利润。但让人不解的是,海上贸易那么赚钱,大明朝却实行了海禁。那么大明朝为什么要实施海禁?
第三,明朝实施海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通过海禁垄断海外贸易。由于民间海外贸易被禁止,大明政府通过郑和下西洋和藩属朝贡的贸易方式将海外商品在国内进行垄断销售,通过垄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这种垄断很快遭到民间走私的挑战,愈演愈烈的走私活动使得郑和下西洋变得无利可图,大明政府被迫中止了郑和下西洋活动。尽管郑和下西洋被终止了,但海禁政策并未被解除。原因是江南士大夫集团公然阻挠开海,因为他们是走私活动最大的获益者,他们从海商集团的疯狂走私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充当了海商走私集团甚至倭寇的保护伞。正是由于士大夫的破坏和阻挠,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明朝末期。到了明末,士族变本加厉,他们不仅勾结倭寇,还勾结八大晋商,公然向大明最大的敌人后金走私粮食、铁器等违禁物资。可以说,明朝的灭亡士大夫是要负一定责任的。
❽ 明朝海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有4点:
1、明朝实行的海禁政策与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政治理念是密切相关。
2、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3、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
4、是建立以天朝礼制为主要形式与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礼治天下)的需要。
❾ 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明初,沿袭唐、宋、元朝制度,继续实行政府控制经管的朝贡贸易政策。朝贡贸易导致不断赔本,以致“库藏为虚”,给明王朝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财政负担。朱元璋认为明朝的根本在于农业,而农业的产值足以养活大明王朝。
2、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许多日本浪人徘徊于中国沿海,从事海盗活动,频频袭扰明朝沿海地区。经进兵收复海南的大将廖永忠因此向朱元璋上言建议彻底消灭倭寇,加强海防。
于是,为了防备沿海奸民与倭寇勾结,朱元璋下令“片板不得下海”,禁止老百姓私自出海。
(9)海禁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明朝海禁的过程:
1、明太祖下令“寸板不许下海”,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制定的遏制中国人对外交往的海禁政策。
2、明政府于洪武十九年(1386)废昌国县,二十年将舟山岛城区和镇外鼓吹两里以外的居民和其他46山(岛)的居民徙迁内陆。本来,明太祖期望海禁政策对海防的巩固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3、世宗死,穆宗继位,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开始调整严禁民间私人海外贸易的政策。
海禁政策的后果:
1、对外贸易的限制政策对于殖民主义者在中国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却使中国失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性,使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经滋长起来的进步的手工业生产,得不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2、统治者轻视科技和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科技极大落后西方。
❿ 明朝为什么会实行海禁
第一,明朝是一个大陆国家,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农业在社会生产中占有主导地位。由于明朝经济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因此明朝对外依赖度很低,尽管海洋贸易能够赚取一定的利润,但统治集团最关心的是如何加强统治,如何管理好国家。为了加强统治,他们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他们实施严格的户籍管理,农民去哪都要有路引。商人虽然比农民要自由一些,但也强不到哪去,不仅生产被限制,进行贸易也被限制,别说出海贸易,就是国内贸易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事实上,明朝政府对海外贸易存在深深的恐惧,他们认为海外贸易是造成国家不稳定的因素,特别是倭寇兴起后,海上威胁日益严重,明朝实施海禁是加强统治的一种表现。
第二,明朝时期虽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本质上还是封建落后的农业社会,落后的生产关系制约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说白了,就是明朝缺乏对外贸易和扩张的动机。明朝既不需要海外的商品,也不需要海外的市场,明朝统治者反倒是更害怕海外贸易造成人口和财富的流失。海外贸易仅仅被限制在有限的官方贸易上,贸易的主要商品多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这种贸易能满足统治者的享受需求,但对百姓和国家没有助益,同时缺乏活力,无法调动民间海外贸易的积极性。事实上,明朝政府不仅不鼓励民间海外贸易,反而进行大力压制,由此催生了走私猖獗的海商集团,并导致倭患日益严重,就这样明朝的海上贸易陷入了死循环,最终走进了死胡同,只能实施与世隔绝的海禁。
第三,明朝实施海禁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通过海禁垄断海外贸易。由于民间海外贸易被禁止,大明政府通过郑和下西洋和藩属朝贡的贸易方式将海外商品在国内进行垄断销售,通过垄断获取了巨额利润。但这种垄断很快遭到民间走私的挑战,愈演愈烈的走私活动使得郑和下西洋变得无利可图,大明政府被迫中止了郑和下西洋活动。尽管郑和下西洋被终止了,但海禁政策并未被解除。原因是江南士大夫集团公然阻挠开海,因为他们是走私活动最大的获益者,他们从海商集团的疯狂走私中获取了丰厚的回报,他们充当了海商走私集团甚至倭寇的保护伞。正是由于士大夫的破坏和阻挠,海禁政策一直延续到明朝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