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北魏孝文帝改革,迁都洛阳的原因及意义。
(1)从平城到洛阳。 (2)理由:与汉族“文轨未一”,即要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平城是个“用武之地”,不适于改革政治;“移风易俗”非常困难;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有利于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成立。客观原因: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平城气候恶劣,生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北方少数民族柔然的强大也威胁着北魏;平城保守势力强大。 (3)阻力:许多鲜卑贵族大臣极力反对。对策:设巧计,以南下伐齐为名迫使反对派同意迁都。 (4)北魏迁都后,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和布局,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较大;孝文帝的迁都,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
② “魏主”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496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为元氏。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③ 北魏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不断“向南迁徙”为了摆脱恶劣环境,其实既是拓跋鲜卑的历史传统,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初衷。
同时通过由平城迁都洛阳行动,也能够在一个程度上实现孝文帝拓跋宏的政治理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特别倾慕汉族文化,他希望通过迁都洛阳离中原文化更近一些,这其实对于鲜卑族政权“实行汉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历史角度来看拓跋氏鲜卑政权,在不断强大的过程中从未离开过“南迁”这一基本国策。
当时北魏的国都平城地理位置非常偏僻,而且当地多山、气温寒冷,不仅不适合发展农业,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北魏的经济产生了束缚和制约。同时,还要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粮问题,所以这也是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客观原因之一。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影响: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迁都洛阳以前,就在北魏国内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这些改革涉及政治、经济以及军事等方面。
这其实也为迁都洛阳打下了坚固的基础,迁都到洛阳之后他为了进一步实行改革,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大手术”。
比如,办公时需要说汉语并使用汉语批阅奏折,由他开始以及所有官员都必须穿汉服,同时为了让改革更加彻底,孝文帝还规定北魏朝廷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还通过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的方式让鲜卑人彻底汉化。
④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迁都
孝文帝本身的原因
孝文帝继位时年仅4岁,原先的冯太后成为太皇太后。她此时辅佐自己孙儿,朝政大权操控在她的手中。而这位冯太后,是出身汉族,而且是汉族中的贵族,从小有机会接受高等级文化教育。除此之外,孝文帝的母亲也是汉族人。
祖母、母亲不一定仇视鲜卑,但对鲜卑粗俗的文化肯定是鄙视的。而从小被祖母抚养大的孝文帝,从推崇汉文化的环境中长大,其对中原文化的仰慕以及他的政治目光,肯定是倾向于把都城建立在位于中原中心的洛阳。后来,孝文帝在推行汉化的过程中,甚至处死了不愿意汉化的皇太子,其果决以及对中原文化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迁都的军事因素
鲜卑建国后,北方是强敌柔然。虽然柔然多次被北魏大败,但依然有着强大的实力,时不时地对北魏都城平城侵袭。后来,南朝宋担心北魏难侵,甚至派遣使者联络柔然,约定双方南北夹击北魏。后来,南齐也曾与柔然约定夹击北魏。
所以,从军事上说,平成距柔然太近,时刻在敌人武力威胁之下。而距离南朝又太远,如果南朝北伐,北魏只能快速派出骑兵加以镇压。而且这样的话,还很容易背腹受敌。如果迁都洛阳,既可以避开柔然的威胁,还可以加强对中原的控制,更可以威慑南朝,其各方面的优势自是不言而喻。
迁都的经济因素
因为平城靠近北方,气温比较低,所以粮食的产量很受影响。平城成为国都后,人口逐渐增加。而且为了防备柔然,北魏还设置了“六镇”等军事重地。大量的军队,对于粮食的需求,更是旺盛。平常时候还好,一旦遇到灾荒年月,朝廷便要缺乏粮食了。从南方运粮食的困难程度,也是可以想象,需要国家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政府甚至把贫穷的鲜卑族人,都赶到南方去,以此来缓解粮食压力。
有一年平城遇到旱灾和瘟疫,孝文帝束手无策,最后都拿出了宫中的珠宝赐给百官和“六镇”将士。粮食上这种朝不保夕,即使通过行政力量也无法有效解决。甚至窘迫到了,需要皇帝拿自己私房钱来笼络百官和将士的地步,自然会刺激统治者对于都城进行重新考虑。而此时的洛阳,经过北魏前期的有效统治后,粮食却是年年丰收。如此一对比,洛阳自然是进入了孝文帝的目光之中。
迁都的政治考量
从孝文帝继位开始,中原的叛乱就一直不断。而平城远离中原,对于这样的叛乱处理,总会滞后许多。长此以往,对于政权的稳定也是不利的。而洛阳四周有天险,自来都是中原的政治文化重镇。如果北魏迁都到这里,无论是对中原的掌控力,还是对中原人民心理上的认同感,都是极为有利的。而且,迁都后不久,孝文帝就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了汉化改革,这无疑是孝文帝对于增长政权寿命做出的努力。只是可惜孝文帝迁都五年后就驾崩,年仅33岁。如果孝文帝能在位更长时间,一个更强大的北魏会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综上所述,除了孝文帝本人的成长环境外,无论是出于政治上的、军事上的、经济上的因素,迁都洛阳都是极好的选择。可以远离柔然威胁,加强对中原的统治,对于南朝的威慑以及攻防更加方便,无形之中就延长了政权的寿命。了解这些因素后,也就不难理解一代雄主孝文帝,为什么对迁都洛阳这样势在必行了。
⑤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
原因是: 1)政治上,平城保守势力大,改革会受阻。 2).经济上,平城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3)军事上,受北方强敌柔然的侵扰,很不安全。 4)地理上,平城地理位置遥远,经略南方有困难。 5)洛阳是历代帝王建功立业的场所,汉文化积淀深。 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10月13日-499年4月26日),是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北魏王朝的第七位皇帝,原名拓跋宏,后改为元宏。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即位时仅5岁,公元490年亲政。亲政后,进一步推行改革:公元495年(太和十九年)孝文帝从平城迁都洛阳;496年2月2日 (农历正月初三),北魏改拓跋姓为元氏。此外,鼓励鲜卑和汉族通婚;评定士族门第,加强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的联合统治;参照南朝典章制度,制定官制朝仪。孝文帝的改革,对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⑥ 北魏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迁都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官吏都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举南伐,却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贵族、百官反对。孝文帝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明了迁都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领众人迁都中原。拓跋澄醒悟过来,改为全力拥护孝文帝的“南伐”迁都计划。公元493年,孝文帝发兵20万,号称30万,开始“南伐”。大军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表示要继续前进。群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请求他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乘机说,“若不南銮(南征),即当移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意的站在左边。所有随军贵族、官吏都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于是,孝文帝便乘势定都洛阳。
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对北魏和拓跋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⑦ 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背后有什么原因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元姓的主要原因是北魏的发展需要,文治需要,统一需要。下面讲一下个人理解。
平城位置偏北,对抗北方柔然还凑合,但要以平城做为平定南方的据点,显然不行。平城距离南方过于遥远,孝文帝显然无法坐镇平城去指挥平定南方,统一天下。
洛阳是东周、东汉、曹魏、西晋等的国都,位置重要,北魏迁都洛阳后,有利于北魏的统一天下战略。因为讨伐南齐时,北魏可以从洛阳出兵,向西直取关中,向南直取荆州,向东渡淮河直取南齐国都。
⑧ 北魏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外族征服王朝,北魏为什么迁都呢
北魏是历史上非常着名的外族征服王朝,北魏为什么迁都呢?
北魏选择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大同做为首都,是一个非常明智的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她们的崛起和称霸北方。由于大同本身的战略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但之上这些因素,恰恰是孝文帝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他选择迁都洛阳,事实上更多是为了加强自己的本人集权。由于平城间距鲜卑从前的基地太近,又有六镇的皇室牵制自身。他要保证乾纲独断,是非常困难的事儿。
首都一旦迁到洛阳,让孝文帝各种不舒服的情况就会大幅改进。重臣官宦们都成为了与地方家族挂钩的职业官员。仅有借助皇上本人权威协助,才能继续得到上位。相反,也因为他们不再源于地区势力,失去对皇上本人的牵制水平。尤其是在前2代,会感觉自身与皇上一起,置身被征服者的汪洋大海。这样对样君王的尽忠,就会更上一层楼。
⑨ 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