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小孩耳朵流黄水是什么原因
扩展阅读
厨师培训多少钱 2025-05-17 23:41:02
银行借钱利息多少 2025-05-17 23:35:05

小孩耳朵流黄水是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 2023-02-24 21:27:58

❶ 宝宝耳朵流黄水怎么办

宝宝耳朵流黄水一般是因为耳道存在皮肤感染,比如湿疹、外耳道炎等疾病,所以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如果是因为耳道湿疹导致的流黄水,首先需要保持耳道皮肤清洁和卫生,然后采用激素类药膏涂抹。一般经过消炎抗过敏治疗之后,病情都可以很快得到好转。
如果是外耳道炎症而引起的流黄水,一般表现为耳朵皮肤受损或者耳道进水后引起的皮肤感染,耳朵会出现红肿和疼痛感。需要采用抗生素滴耳液进行相关的消炎治疗,同时也要注意保持患儿耳道皮肤的一个清洁卫生和干燥,避免二次感染的出现。

❷ 40天宝宝耳朵流黄水怎么回事,那是什么东西

一种是化脓性中耳炎,多由感冒引起。初耳痛明显,呈胀痛,可有发热待到鼓膜穿孔流脓后,疼痛减轻。 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是:有条件的进行脓液培养,并进行药敏试验,根据试验结果选用抗菌素,或口服或注射。耳朵局部:如果脓液量大且稠厚的话

❸ 宝宝耳朵流黄水是怎么回事

宝宝耳朵流黄水多发是小儿中耳炎,而中耳炎的发病一般与感冒有关,或者是耳朵里面进水造成的,那么一旦发现宝宝哭闹、烦躁、抓耳挠腮、耳朵有臭味、流黄水,那么就可以初步诊断为小儿中耳炎,宝宝患病初期可以尝试着氯霉素眼药水,每日 1、2滴,早晚各一次,如果 2、3天未见好转并且高烧不退,那么必须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一般会采取抗生素类药物消炎,那么家长要注意一点就是准确了解宝宝的净体重,因为儿科医生给宝宝用药的前提都是按照宝宝的体重所用药的。如果体重报低那么用药量少起不到治疗的效果,体重报高用药量大副作用也会大,并且还容易引发药物过敏等现象,对宝宝的生命造成威胁。 如果预防宝宝耳部疾病的发生呢?既然中耳炎的发病是有感冒所引起的,那么预防感冒增强抵抗力是预防耳部疾病的关键,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要总是害怕宝宝冻着就多给孩子穿衣服,孩子的穿衣应该和大人一样,活动量大时反倒应该少穿一些,安静的宝宝最多比大人增加一件单衣服即可,春季气候适宜多带宝宝出去走动走动。宝宝感冒时不要两侧鼻孔同时擤鼻涕,应该是单侧擤鼻涕,否则容易引发耳部疾病。不要轻易的给宝宝扣耳屎,妈妈的力度如果使用不当会损伤宝宝的耳道造成耳部疾病。给宝宝洗澡、游泳时不要让水进入到宝宝的耳朵里面,尤其是洗头的时候,可以给宝宝带上浴帽,这样可以防止耳朵进水。宝宝的饮食也要注意,不要吃辛辣刺激性的事物,这类食物也容易引发耳部疾病,如果是患病期间就更应该杜绝。

❹ 小孩耳朵表面出黄水是怎么回事

你好:宝宝耳朵流出黄水,这是外耳道炎的表现,它与宝宝的耳朵内流入了眼泪、呕吐物、洗澡水等有关,治疗方法是用消毒棉签先轻轻拭去分泌物,再用双氧水棉签擦拭,最后滴上抗生素滴耳液。如果没好转,建议看耳鼻喉科检查.

❺ 宝宝耳朵流黄水有臭味怎么回事

宝宝耳朵流黄水有臭味这种情况建议你赶紧去看五官科,找医生看看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是看描述 宝宝耳朵流黄水,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所以赶紧找医生。

❻ 3个月大婴儿耳朵流黄水是什么原因导致

可能考虑中耳炎,一般小孩子这么小,也不方便医院检查的,如果耳朵上有分泌物出来建议输液消炎。主是要孩子太小,也可观察观察。
中耳炎是宝宝发生耳痛的一种常见病因,宝宝常会感觉到耳朵跳痛或刺痛,在吸吮、吞咽及咳嗽时耳痛就会加剧。较大的宝宝会说耳痛,但婴幼儿由于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常表现为烦躁、哭闹、夜眠不安、摇头或用手揉耳等。由于吸吮和吞咽时耳痛会加剧,所以患中耳炎的宝宝往往不肯吃奶。
发病原因专家指出,这主要与宝宝的耳部解剖特点有关。与成人相比,宝宝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故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患中耳炎的宝宝还常伴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专家提醒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间啼哭、磨擦单侧耳朵、部分听力丧失或耳朵出现排泄物等症状,就应该考虑是否为小儿中耳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耳内渗出的积液如果留存达3个月患儿就可能丧失部分听力。因此,不论是急、慢性中耳炎,家长都应带宝宝积极治疗,
不可拖延。
65%的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如果染病宝宝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失聪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宝宝反复患急性中耳炎,还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系,最好去正规的耳鼻咽喉科室确诊。一般来说,宝宝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修补。
特别要引起大家注意的是,现在还有不少家长用偏方治中耳炎,也就是将某些中药或药片磨成粉吹进耳朵里,这是很危险的。如果药末堵塞鼓膜的穿孔处,内耳鼓室内的脓液引流不畅,长期刺激、腐蚀鼓膜,可使炎症向周围组织扩散。严重时脓液可向颅内蔓延,引起硬脑膜外脓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脓肿等并发症。颅外并发症如耳后骨膜下脓肿、迷路炎和周围性面瘫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将会有生命危险。
积极预防预防宝宝中耳炎,必须做好宝宝的冬季防寒,积极预防感冒,避免病菌感染。
婴幼儿患中耳炎往往和喂奶姿势不正确也有关。有的妈妈或保姆在喂乳时图省事,让婴儿平卧喂奶,或人工喂养时喂奶过多、过急,使婴儿来不及吞咽而呛咳,均可以使乳汁逆流入鼻咽部,从咽鼓管进入中耳而致急性中耳炎。因此,预防中耳炎,需注意喂乳姿势,应该抱起婴幼儿来喂乳,人工喂奶时不要太多,太急。
居家护理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卫生,宝宝感冒后鼻腔分泌物较多时,不要捏住两侧鼻孔擤鼻涕,正确的方法是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然后换另外一侧。但当宝宝鼻塞特别厉害时最好不要擤鼻涕,以防鼻涕和细菌经咽鼓管进入中耳,引致急性中耳炎。

❼ 宝宝耳朵流黄水怎么办

你好;如果是湿疹引起的耳道流出黄水,必须先治疗湿疹。有时少许黄色分泌物是耵聍,俗称耳屎。还有一种情况是给宝宝洗澡的时候,不慎进水引起的。在弄不清状况的时候,到正规儿童医院五官科就诊,防止是洗澡水进入耳朵引起的耳疾。 如果仅仅是外耳道流黄水,则可能是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的损伤,奶水、洗澡水、泪水的积储都可能导致外耳道炎。所以妈妈平时应精心护理,给宝宝勤剪指甲,避免宝宝自己抓伤。液体进入外耳道后要及时用消毒棉签清理。发生外耳道炎后可带宝宝到医院局部清洗,并在医生指导下局部运用抗生素滴耳液。

❽ 宝宝的耳朵流黄水水,是怎么回事

是中耳炎! 中耳炎,俗称“烂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进入鼓室,当抵抗力减弱或细菌毒素增强时就产生炎症。其表现为耳内疼痛(夜间加重)、发热、恶寒、口苦、小便红或黄、大便秘结,听力减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内会流出脓液,疼痛会减轻,并常与慢性乳突炎同时存在。急性期治疗不彻底,会转为慢性中耳炎,随体质,气候变化,耳内会经常性流脓液,时多时少,迁延多年。中医将本病称为“耳脓”、“耳疳”,认为是因肝胆湿热(火)邪气盛行引起。 一、自疗要点 1.积极治疗鼻咽部疾病,以免病菌进入中耳,引发炎症。 2.不能强力擤鼻和随便冲洗鼻腔,不能同时压闭两只鼻孔,应交叉单侧擤鼻涕。 3.挖取底部耳垢,应十分小心,宜先湿润后才挖,避免损坏鼓膜。 4.游泳上岸后,侧头单脚跳动,让耳内的水流出,最好用棉签吸干水分。 5.急性期注意休息,保持鼻腔通畅。 6.患慢性中耳炎者不宜游泳。 7.加强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减少感冒。 8.忌食辛辣、刺激食品,如姜、胡椒、酒、羊肉、辣椒等。 9.不要服热性补药,如人参、肉桂、附子、鹿茸、牛鞭、大补膏之类。 10.多食有清热消炎作用的新鲜蔬菜,如芹菜、丝瓜、茄子、荠菜、蓬蒿、黄瓜、苦瓜等。 1 1.小虫进入耳道,勿急躁、硬捉,可滴入食油泡死小虫后捉取。 二、自疗方法 (一)内治法 1.成药 (1)头孢拉定胶囊,每次1-2粒,每日4次。 (2)龙胆泻肝丸,每次9克,每日3次。 (3)黄连上清片,每次4片,每日3次。 (4)穿心莲内脂片,每次4片,每日3次。 2.单验方 (1)忍冬藤30克、生甘草10克、煎服每日1剂,连服3-4日。 (2)蒲公英、车前草、紫地丁各30克,每日1剂,分3次煎服,连服3-4日。 (3)野菊花12克、天葵子10克、丹参15克、泽泻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分2次煎服。 3.食疗方 (1)糖冬瓜30克、鲜九龙吐珠叶13片,用1大碗水煎成半碗,每日1剂,连服5天。〔注〕本方对慢性中耳炎更佳。 (2)薏米18克、金银花12克、柴胡9克、鳖甲15克、红糖适量,将金银花、柴胡、鳖甲煎汤取汁,与另二味煮粥服食,每日1剂,连服5剂。 (二)外治法 1.取蛋黄一枚,放锅(不要用铁锅)内加热翻炒,片刻油出滤出即可,炒时防焦。待冷却后取其油滴耳,每次3滴,每日2次。 2.蚯蚓5条,剖开后洗净,放白糖10克左右,30分钟后用洁净纱布滤出清液滴耳,每次4滴,每日3次。 3.新鲜猪胆汁(或鸡胆汁)50克,冰片5克,滴耳。 4.烂耳散少许,吹入耳内,每日3次。 5.生大蒜2只,丝瓜1只,共捣烂,布包挤汁,滴耳,每次3-4滴,每日3次。 6.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入耳内。 三、自疗误区 1.急性期后持续有分泌物流出或存在其它症状,可能并发其它疾病,不宜延误,应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不可在公共汽车上及人流中挖耳朵分泌物,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意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