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原因查询 » 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
扩展阅读
羊绒多少钱一斤 2025-07-05 09:01:38
男人怎样拍出高级感照片 2025-07-05 08:45:16
婴儿吵夜是什么原因 2025-07-05 08:15:28

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

发布时间: 2022-03-15 19:04:33

Ⅰ 形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什么措施解决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荒漠化问题
我国典型的地区: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
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鼠害;蝗害。(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
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Ⅱ 世界荒漠的分布及其形成原因

世界上的荒漠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5°~50°之间的地带.其中,15°~35°之间为副热带,是由高气压带引起的干旱荒漠带(也就是你所说的受高压控制的);如撒哈拉沙漠.——纬度因素
北纬35°~50°之间为温带、暖温带,是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区(及温带荒漠).如亚洲内部的荒漠,包括我国西北地区及中亚、西亚地区.——海陆因素
位于南北纬30°附近的大陆西岸(如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撒哈拉沙漠及智利等),则是由于寒流的影响.——洋流因素
位于山脉的背风坡,降水极少,且暖湿气流受山脉阻隔难以到达,经常形成荒漠(如喜马拉雅山北坡)——山脉阻隔
措施:
1.植树造林,防沙防风;2.土壤保护;3.水资源的开发与管理;4.能源资源的开发与管理;5.粮食生产;6.植被的保护与恢复;7.改善畜牧业经营;8.治理社会经济环境
原因
一、自然原因:
1、干旱的气候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来考虑)
2、气候异常.
二、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

Ⅲ 如何治理治理沙漠化

治理措施

⑦做好国际履约工作的同时,加强防治荒漠化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争取资金与外援。


防止沙漠化,人人有责。

Ⅳ 如何治理土地荒漠化

治理土地荒漠化的方法如下所示:
(1)植树种草。当植被盖度达到30%以上时,土壤风蚀就会基本消失。种树种草治理沙漠化的措施,就是基于控制土壤风蚀的原理提出的。在沙漠化发展严重的农耕地区,主要采取把部分已经沙漠化的耕地退还为林地和草地的方法,以达到沙漠化土地恢复的目的。但由于区域内一部分土地种树种草,与本区域内另一部分土地承载力的大幅度跃升,没有协调同步,或者仅考虑到种树种草,而未在建设基本农田、大幅度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水平上下功夫,导致种树种草与本已过重的人口压力之间矛盾日趋激烈。
(2)围栏封育。在草原地区牲畜压力过大,过度放牧造成了土地沙漠化。治理的方式通常采用“围栏封育”,即把草场划分成若干小区,使围起来的草地因牲畜压力的消失,而自然恢复。

土地荒漠化,就是指土地退化,也叫“沙漠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对荒漠化的概念作了这样的定义:"荒漠化是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使干旱、半干旱和具有干旱灾害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发生了退化。

Ⅳ 土地荒漠化的成因和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成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Ⅵ 沙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沙漠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就是干旱和风。加上人们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令土地表面我去了植物的覆盖,沙漠便因而形成。沙漠的形成,除了干旱气候条件与滥伐森林树木,破坏草原外,还要有丰富的沙漠物质来源,它们多分布在沉积物丰厚的内陆山间盆地和剥蚀高原面上的洼地和低平地上。沙源有来自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粒物质。如中国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源于古河流冲积物;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和小腾格里沙漠的大部分沙源于古代与现代的冲积物和湖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都来自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和贺兰山 、 狼山-巴音乌拉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 ; 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戈壁是粗砂、砾石覆盖在硬土层上的荒漠地形。按成因砾质戈壁可分为风化的、水成的和风成的三种。
沙漠指沙质荒漠,整个地面覆盖大片流沙,广泛分布着各种沙丘。在风力作用下,沙丘移动,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

沙漠的地表覆盖的是一层很厚的细沙状的沙子(有去过海边吗?和沙滩是一样的.只不过形成的原因不同,一个是水的长期作用,而另一个是风的长期作用.)沙漠的地表是会自己变化和移动的,当然是在风的作用下:)因为沙会随着风跑.沙丘就会向前层层推移,变化成不同的形态.

戈壁就不会那样了.因为戈壁的地表是黄土还有稍微大一点的砂石混合组成的.其比例大概为1:1.在戈壁滩上还有分布或多或少的植被.在起风的时候吹起的大多是尘土,风力大时也会出现风沙走石的景观,但是戈壁的地貌是不会改变的.戈壁滩是沙漠边缘的一种地貌形态。主要由砾石和较粗沙粒组成。

其主要特征是渗透性极好,地表缺水,植物稀少,仅生长一些红柳、骆驼刺等耐旱植物,而且经常刮风。

其形成主要原因是因洪水冲积而成。

当发洪水,特别是山区发洪水时,由于出山洪水能量的逐渐减弱,在洪水冲击地区形成如下地貌特征:大块的岩石堆积在离山体最近的山口处,岩石向山外依次变小;

随后出现的就是拳头大小到指头大小的岩石。由于常年累月日晒、雨林和大风的剥蚀,棱角都逐渐磨圆,变成了我们所说的石头(学名叫砾石)。这样,戈壁滩也就形成了。

而那些更加细小的砂和泥则被冲积、漂浮得更远,形成了更远处的大沙漠。

Ⅶ 荒漠地貌

根据荒漠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荒漠分为干旱区荒漠和极地区荒漠两大类型。这里仅介绍干旱区荒漠。

(一)荒漠概述

由于气候干燥,降水稀少,蒸发量大,蒸发量是降水量的数倍至几十倍,使地表缺乏径流,植被稀疏,覆盖率很低,这种景观称为荒漠。荒漠地区气温变化很快,地表温度变化尤为剧烈,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

全世界干旱区荒漠一是分布在南北纬15°~35°之间,由副热带高压引起的干旱荒漠;另一是在北纬35°~45°之间的温带、暖温带大陆内部的干旱荒漠。

副热带荒漠是由于气流下沉,使空气绝热增温,降水稀少,相对湿度减少而非常干燥形成的。世界上许多着名的大荒漠都分布在副热带高压带,例如北半球的撒哈拉大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美洲南部的基拉沙漠;南半球有西南非洲的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澳大利亚中部沙漠和拉丁美洲的阿塔卡玛沙漠等。

温带、暖温带干旱区荒漠有土库曼斯坦的卡拉库姆沙漠、乌兹别克斯坦的克孜勒库姆沙漠、蒙古大戈壁、中国西北沙漠和美国西部荒漠等,它们是由于地形闭塞,海洋气流不能伸入而终年极其干燥形成的。例如亚洲的大荒漠位于欧亚大陆内部,夏季季风盛行时,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带来的潮湿气流受地形阻挡,不易到达大陆内部,因而由南往北或由东南向西北的雨量越来越少;冬季欧亚大陆在强大的冷高压控制下,气候干燥寒冷,因而形成大陆性温带和暖温带荒漠。

荒漠地区由于日温差大(在新疆北部日温差达35~50℃),岩石的热导率低,白天高温时岩石表层增温产生膨胀,形成一些与岩石表面平行的细小裂隙;夜间,岩石表层比内部冷却得快而发生收缩,产生一些与岩石表层垂直的微细裂隙。这样在岩石表层布满了纵横交错的裂隙,产生片状剥落。此外,入夜后气温迅速降低,空气中的水汽迅速在含盐岩石表层发生凝结并渗入岩石内部,白天在烈日照射下,水分蒸发,在岩石表面形成盐结晶,撑胀岩石裂隙致使岩石崩解破裂,形成许多风化产物。山坡上大量风化碎屑在重力作用下沿坡向下滚动,聚集在谷地和山麓,一旦暴雨时,发生强大洪流将其迅速冲走,堆积在山麓出口处,形成洪积扇。

风力是荒漠区的最主要的地貌作用营力,它不仅将风化碎屑中的细小颗粒和松散沉积物中的砂粒搬运到很远的地方,堆积成各种沙丘,而且能侵蚀坚硬岩石或大石块,形成各种风蚀地貌。

(二)荒漠的主要类型

干旱区气候十分干燥,地面植被很少,显得一片荒凉景象。从山地到山前平原形成一组干旱区所特有的地貌,在山前带由山地前缘、山麓剥蚀和岛山组成,在封闭的盆地中有宽广的洪积扇和干盐湖分布。根据干旱区荒漠地貌特征和组成地表物质的不同,可将荒漠分成岩漠、砾漠、沙漠和泥漠4种类型。

1.岩漠

多形成在干旱区的山地或山麓带,并发育干谷、封闭的小盆地和岛山。岩漠只有一层风化的岩屑碎片,还可见到各种风蚀地貌,荒漠岩漆在这里也很发育。岩漠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我国的西北、前苏联等地荒漠区都可见到。

山麓剥蚀面是岩漠中最为发育的一种类型。干旱区风化作用强烈,山坡上的岩石受到强烈的破坏,形成大量的风化碎屑产物,自重力作用下,大量碎屑物沿坡向下滚动,聚集于山麓,一旦暴雨时,便由强大的片状洪流将其迅速搬运走,堆积在山麓边缘,形成大规模的洪积扇。山坡上的基石又重新暴露,再遭风化,风化碎屑物又被片状洪流运走。在风化作用、坡地重力作用和片状洪流等共同作用下,便使山坡不断地平行后退,在山麓带形成缓缓倾斜的基石剥蚀面,上覆薄层松散堆积物,称为山麓剥蚀面。如果地壳上长期稳定,则所形成的山麓剥蚀面的规模可进一步发展,各山麓剥蚀面不断扩展而相互联合成大片的山前夷平面。在山麓剥蚀面扩展过程中,残留下来坡形陡峭的基石孤丘,突出于山前夷平面之上,称为岛山。在我国的内蒙古高原,非洲北部,澳大利亚大陆西部等地都可以看到典型的山前夷平面地貌。

2.砾漠

砾漠是指地面由砾石所组成的荒漠,又称“戈壁”。荒漠中的各种沉积物以及基石风化后的碎屑残积物,在强烈的风力作用下,细粒的沙和粉尘被吹走,留下粗大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砾漠。砾漠和岩漠都是吹蚀区。砾漠分布较广,我国西北的玉门一带,柴达木盆地边缘和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的部分地区都有砾漠分布。砾漠中的砾石在风所挟带的沙子磨蚀下,便形成带棱角的风棱石。风棱石的表面有时有薄薄的一层深褐色的铁锰化合物,称为荒漠岩漆,这是由于历史中所含水分蒸发时将所溶解的矿物沉淀在岩石表面所造成的。

3.沙漠

沙漠是指整个地面覆盖着大量流沙的荒漠。这里风力很强,形成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沙漠是荒漠中面积最广的一种,中国沙漠占地63.7万km2

沙漠的沙子来源于古代或现代的各种沉积物中的细颗粒物质。例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沙的来源是古代河流冲积物,塔里木河中游和库尔勒西南滑干河下游的沙漠以及黄河西岸河漫滩和阶地上的库尔奇沙漠都来源于现代河流冲积物,乌兰布和沙漠在贺兰山、狼山—巴音乌拉山山前地区的沙丘来源于洪积-冲积物,毛乌素沙漠北部鄂尔多斯中西部高地上的沙丘则来源于基岩风化的残积物。

4.泥漠

泥漠是由粘土物质组成的荒漠。它常形成在干旱区的低洼地带或封闭盆地的中心,这里是洪流自山区搬来的细粒粘土物质淤积的地方。粘土变干时发生多边形网状裂隙,形成裂地。泥漠常有盐渍化现象,形成盐沼泥漠。这是因为矿化度很高的地下水沿毛细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盐分被沉积在地表。这些盐分多是卤盐、硫酸盐或磷酸盐等。有时,在内陆盆地中心,地势低洼,雨季时积水成湖,雨季过后,湖水强烈蒸发,湖泊干涸,这种由于水补给的暂时存在的湖泊,称雨季湖。也有一些湖泊可以较长期地保留下来,这时由于长期蒸发,含盐成分的湖水不断浓缩,湖水中含盐浓度增大,成为盐湖。盐湖中盐水达到饱和状态后,即沉淀成为岩盐。我国的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纪中期形成一些盐湖,沉积岩盐层厚达20m,此外,在内蒙古西部鄂尔多斯高原上,新疆的准格尔盆地中,都有一些盐湖。盐湖中出产的岩盐是重要的矿产。

Ⅷ 荒漠化的形成原因

荒漠化是由于干旱少雨、植被破坏、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因素造成的大片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的自然(非自然)现象。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

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的治理需广泛的国际合作,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

1、狭义

狭义荒漠化也即沙漠化。在极端干旱、干旱与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自然脆弱的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结构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

定义的关键是“沙质地表条件”。正因为如此,凡是具有发生沙漠化过程的土地都称之为沙漠化土地。沙漠化土地还包括了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沙丘前移入侵的地方和原来的固定、半固定沙丘由于植被破坏发生流沙活动的沙丘活化地区。

2、广义

指由于人为和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干旱、半干旱甚至半湿润地区自然环境退化(包括盐渍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沙化、狭义沙漠化、植被荒漠化、历史时期沙丘前移入侵等以某一环境因素为标志的具体的自然环境退化)的总过程。

(8)荒漠地貌形成原因如何治理扩展阅读:

一、荒漠化状况

干旱土地占了世界的40%,其中非洲70%的土地是荒漠和干旱土地,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虽然有雨林,但其1/4土地是荒漠化或干旱土地。亚洲有4亿人生活在荒漠或干旱土地上,且干旱土地面积每年增加约2 500平方千米。当然,干旱土地并不意味着是贫瘠土地。

人类生产、生活、战争、农业等活动,长期以来影响了自然的荒漠化过程。如过度种植,导致养分丧失和水土流失;超过承载力的过度放牧,导致植被损失和土壤侵蚀,难以恢复。

而世界约一半的牛、1/3的羊、2/3的山羊在干旱地区放牧;过度灌溉导致水分蒸发,而盐分留在土中,形成的盐碱化土地也属于退化土地。

全球灌溉的耕地占了总耕地的17%,贡献了世界40%的食物生产。但部分由于大水漫灌和盐渍化,作物减产,导致约200万公顷土地退化。

更严重的是,荒漠化和贫困相互加重,形成恶性循环。贫穷导致短期内对土地和自然资源更不合理的利用和开采。同时,荒漠化威胁食物生产、影响生物多样性、影响政治稳定、导致移民等,又引发和加重了贫困。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估计,荒漠化在110多个国家直接影响2.5亿人的生活。受威胁的干旱土地,覆盖了40%的陆地面积,涉及了约20亿人,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如南部非洲、中东、俄罗斯南部、澳大利亚、美国、墨西哥、巴西北部、南美西部,甚至冰岛等。

荒漠化影响了16%的全球农业土地,中美洲75%、非洲20%和亚洲11%的农地严重退化。因为荒漠化,全球每年农作物损失估计为420亿美元,主要在亚非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每年因荒漠化损失65 亿美元,非洲撒哈拉地区因为荒漠化导致其农村的国内生产总值损失3%。

国际红十字会委员会估计,全球一半的难民是环境难民。许多非法移民美国的墨西哥人,就来自干旱地区。尼日尔爾尔1/6的人口因为荒漠化而迁居。

二、荒漠化类型

1、风蚀

中国风蚀荒漠化土地面积160.7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于旱、半干旱地区,在各类型荒漠化土地中是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种。

其中,干旱地区约有87.6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西,腾格里沙漠和龙首山以北包括河西走廊以北、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以西到西藏北部。

半干旱地区约有49.2万平方公里,大体分布在内蒙古狼山以东向南,穿杭锦后旗、橙口县、乌海市,然后向西纵贯河西走廊的中一东部直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呈连续大片分布。亚湿润干旱地区约23.9万平方公里,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漠东部至内蒙右东部和东经106度。

2、水蚀

中国水蚀荒漠化总面积为20.5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8%。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北部的无定河、窟野河、秃尾河等流域,在东北地区主要分布在西辽河的中上游及大凌河的上游。

3、冻融

中国冻融荒漠化地的面积共36.6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13.8%。冻融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区。

4、土壤盐渍

中国盐渍化土地总面积为23.3万平方公里,占荒漠化总面积的8.9%。土壤盐渍化比较集中连片分布的地区有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周边绿洲以及天山北麓山前冲积平原地带、河套平原、银川平原、华北平原及黄河三角洲。

Ⅸ 简单地理,求土地荒漠化的原因以及治理方法,求水土流逝,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方法

你好:
土地荒漠化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大风日数多,沙质土壤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 ②过度放牧 ③过度开垦 ④水资源利用不当 ⑤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治理方法:①合理利用水资源 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⑤控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的原因
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四个方面。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的流速越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
②降雨。产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强度较大的暴雨,降雨强度超过土壤入渗强度才会产生地表(超渗)径流,造成对地表的冲刷侵蚀。
③地面物质组成。 土质疏松。
④植被。植被覆盖率少
人为因素。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利用、破坏了地面植被和稳定的地形,以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①植被的破坏 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开矿
治理方法
1、生物措施
生物措施主要指种树种草,这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但种树种草要因地制宜,沟壑斜坡上适宜种护坡林,沟壑中则应沿着侵蚀沟道植树,有些地区还应辅以工程措施。
2、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修建水平梯田、打坝淤地等都是工程措施。在沟道里打坝淤地,拦蓄泥沙,不仅可以防止泥沙流入河中,还可以在淤地上种植庄稼,治沙效果显着。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
小流域指相当于坳沟或河沟的沟道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过程中,应注意贯彻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紧密结合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