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输液时晕针的原因和急救办法,如不采取措施会导致什么后果~
本人原创:
晕针,患者主要表现在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心跳加快、欲吐、血压下降等临床症状。主要原因,一是患者不了解针炙或肌注/静滴/抽血等产生恐惧心理,情绪紧张;二是饥饿、疲劳和体弱;三是由于医生手法不够成熟,而给患者带来痛苦;此三类患者发生晕针的情况几率很高。
一、预防晕针的方法
1、事前医生和护士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的发生;
3、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4、医生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5、在某些有神经末梢或敏感部位时,在确保不损伤神经的同时,可采用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痛苦。
二、晕针的处理方法
1、晕针一旦发生,医生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注,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
2、经上述处理无效时,患者出现昏迷虚脱,医生立即掐人中、内关、外关或针刺合谷、涌泉穴,使患者尽快恢复。脱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快速滴入,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急救。
3、经上述处理无效,应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报请上级医师,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谨防晕针并发症,警惕心脏和脑部疾病的发生。
② 请问晕针是由什么引起的,有办法治吗
一、预防晕针的方法
1、事前医生和护士必须对患者进行细致耐心的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思想顾虑和恐惧心理,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2、避免患者在紧张、饥饿、疲劳时进行治疗,以防范晕针的发生;
3、在治疗过程中护士应与患者交谈,或抚摸患者,以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心理;
4、医生应做到技术纯熟、操作利索迅速、减少患者的疼痛;
5、在某些有神经末梢或敏感部位时,在确保不损伤神经的同时,可采用局部麻醉,以减轻患者痛苦。
二、晕针的处理方法
1、晕针一旦发生,医生立即停止治疗,让患者平卧在治疗床上,头低足高位,口服温开水一杯或50%葡萄糖20ml静注,患者一般在2-3分钟即可恢复;
2、经上述处理无效时,患者出现昏迷虚脱,医生立即掐人中、内关、外关或针刺合谷、涌泉穴,使患者尽快恢复。脱时给予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快速滴入,同时给予肾上腺素等心肺复苏和抗休克急救。
3、经上述处理无效,应立即给予吸氧、心电监护,报请上级医师,请内科医生协助处理,谨防晕针并发症,警惕心脏和脑部疾病的发生。
③ 晕针的原因
晕针就是在针刺的过程中患者会发生晕厥的一种现象。它主要原因有患者的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者是疲劳、饥饿、盗汗、吐泻、大出血之后或者是体位不当,还有就是医者在针刺的过程中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和留针过程中出现晕针的现象。
对于晕针的处理主要由以下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取出,要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后就可以恢复了。
重者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还要刺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或者是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就可以恢复正常。
最后,如果是仍然有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搏弱者,要考虑配合其他的治疗或者是急救的措施。
④ 晕针.晕针.速求预防解决法.
晕针,表现为针灸时发生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类似休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内心深处对针刺的恐惧,导致迷走神经兴奋。
解决方法:
1、首先要了解针灸是治疗原理,知道针灸并不可怕,也可以先看别人扎针,没什么痛苦的表情,消除恐惧心理。接受针灸时尽量不要看扎针的部位,和比尔了些轻松的话题,转移注意力,针灸针也可以先给一些其他刺激如敲打进针其他部位的皮肤引起轻微痛觉,转移注意力,在其不注意时迅速进针。要以温针为主,尽量不要用泻法。
2、如果上述方法无效,在针灸前半小时内注射阿托品0.5mg,可以有效防止晕针。
⑤ 常见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及预防方法有哪些
针刺治病一般比较安全,但如果针刺手法不适当,或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的了解等,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应当绝对避免发生的意外有气胸、内脏损伤或内出血、断针等;另外,晕针、滞针、弯针以及皮下血肿等也应尽量避免发生。万一发生了意外情况,不要惊慌失措,要冷静、及时、果断地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一)气胸
针刺胸、背部以及位于锁骨上窝的缺盆穴等,尽量要斜刺或平刺,如果必须直刺,一定不要刺入过深,同时在留针期间,应注意防止所遮盖的衣被将针体压向深部,以免引起气胸。
对于有肺气肿病史的病人更应加以注意。
如果发生了气胸,轻者出现胸痛、胸闷、心慌、气短、呼吸不畅,严重的则有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发绀、汗出和血压下降等休克现象。病人患侧肋间隙变宽、胸部叩诊有过度反响、肺泡呼吸音减弱或者消失,甚则气管向健侧移位,如气串至皮下,可于患侧颈部和胸前出现握雪音。X线胸透检查可进一步确诊,并可发现漏气多少和肺组织受压的情况。
有的病例,针刺当时并无明显异常现象,隔几小时后,才逐渐出现胸痛、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对此应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如果出现气胸,应立即给病人吸氧,并与急救科室联系,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治措施。
(二)内脏损伤或内出血
对于肝脾肿大及腹胀的病人,针刺腹部穴位时刺入不宜过深,同时不宜采用较大幅度的提插捻转手法,以免造成可能出现的肠穿孔或肝脾出血。对于尿潴留的病人,针刺下腹部穴位时,同样应当避免膀胱的损伤。
如果发生这些情况,病人会出现腹痛等急腹症的症状,应及时请外科医生进行会诊。
(三)神经损伤
针刺哑门、风府、风池以及华佗夹脊等腧穴时不宜深刺,同时不要强力提插捻转,以免伤及脑和脊髓。针刺神经干附近的腧穴如阳陵泉等也应避免强力刺激,以免引起周围神经损伤。如果针刺后,病人局部或神经通路的远端出现了持续性的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或肌肉萎缩,则可能是周围神经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损伤,这时应暂时停止再针刺该穴位,并及时采取理疗或适当的推拿手法进行治疗。
(四)断针
断针是指毫针的针体折断并留在病人体内。如果针刺前做好针具的检查并在针刺时加以应有的注意,断针是可以避免的。断针原因多由针具质量不佳;或针身、针根由于长期反复浸泡消毒发生了腐蚀损伤,针刺前疏于检查,同时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行针时强力提插、捻转,致肌肉强力收缩;或留针时病人体位改变;或遇弯针、滞针未及时正确处理,并强力抽拔;或外物碰压,均可出现断针。
为防止断针现象的发生,针刺时切勿将针身全部刺入皮肤,留针时嘱咐病人尽量不要进行体位变换。
如果断针后部分针体浮露于皮肤之外,嘱病人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残端向深层陷入,及时用镊子钳出。若折断针身残端与皮肤相平或稍低,可用左手拇、食两指在针旁按压皮肤,使残端露出皮肤之外,用右手持镊子将针拔出。若折断部分全部深入皮下,须在X线下定位,施行外科手术取出。
(五)晕针
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晕厥的现象。表现为突然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多汗、恶心欲吐、精神萎靡、血压下降、脉沉细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猝然昏倒、神志不清、二便失禁、唇甲青紫、四肢逆冷、脉细微欲绝等症。发生晕针的原因多为病人体质虚弱,并在针刺时精神过于紧张;或在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进行针刺治疗;或针刺时病人体位不当;或医生行针的手法过重等。
如果发生了晕针,应当立即停止针刺,迅速出针,让病人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令其静卧,给予热茶、温开水或糖水饮之,一般片刻即可渐渐恢复。重者在进行上述处理后,可选取水沟、素髎、内关、合谷、太冲、涌泉、足三里等穴以指腹按揉或针刺,亦可灸百会、气海、关元等穴。若仍人事不省、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为防止晕针的发生,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其疑虑;注意病人的体质,尽量采取卧位,并正确选择舒适、自然且能持久的体位;取穴宜适当,不宜过多,手法宜轻,切勿过重;对于饥饿,过度疲劳者,应待其进食、体力恢复后再进行针刺。医生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变化,询问其有无异常感觉。
(六)滞针
滞针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以及出针均感困难的现象,这时如果勉强提插、捻转或出针,病人会感觉局部疼痛难忍。滞针的发生多由于病人精神紧张,当毫针刺入腧穴后,其局部肌肉强烈收缩;或行针手法不当,向单一方向捻针太多,以致肌肉纤维缠绕针体所致。如果留针时间过长,有时也可出现滞针。
为了避免滞针的发生,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病人,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进针时应避开肌腱,行针时手法宜轻巧,不可捻转角度过大,或单向捻转过多。若用搓法时,应注意与提插法配合,则可避免肌纤维缠绕针身而防止滞针的发生。
(七)弯针
弯针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形成弯曲的现象。弯针的原因主要是医生进针手法不熟练,用力过猛过速;或针下碰到坚硬组织;或因病人体位不适,在留针时改变了体位;或因针柄受外力碰击;或因滞针处理不当。
出现弯针后,不得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果是轻度弯曲,可按一般拔针法,将针慢慢地退出;如果针身弯曲较大,应注意弯曲的方向,顺着弯曲方向将针退出;如果弯曲不止一处,须视针柄扭转倾斜的方向,逐渐分段退出,切勿急拔猛抽,以防断针;如果是病人体位改变所造成的弯针,则应嘱其恢复原来体位,使局部肌肉放松,再行退针。
为了防止弯针的发生,医生针刺手法要熟练,指力要轻巧,避免进针过猛。留针期间,病人不要随意更动体位。针刺部位和针柄应避免受外物碰压。
(八)血肿
血肿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肿痛以及皮肤呈现青紫色的现象。导致血肿的原因多为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
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出现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冷敷止血,再做热敷,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为防止血肿的发生,针刺前应仔细检查针具,要熟悉人体解剖部位,避开血管针刺。针刺手法不宜过重,切忌强力提插捻转。出针时立即用消毒干棉球揉按、压迫针孔,尤其眼球周围等组织比较疏松,更应注意出针后充分按压针孔。
⑥ 晕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额 怎样克服它
轻度晕针只有些心慌、虚弱感、胃部不适或轻度恶心、手足发麻等,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正常;晕针稍重者可出现脸色苍白、心跳加快、恶心、打哈欠、出冷汗、手脚冰凉;严重晕针会突然失去知觉,呼吸减慢等。那晕针怎么办?
晕针多发生在疲劳、饥饿、精神过度紧张、甚至恐惧时,故预防接种应尽量避免在上述情况下进行,同时,加强宣传,使受接种者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晕针处理原则:
1、使患者平卧、头部放低、保持安静、饮热开水或热糖水,可以自然恢复,亦可刺激人中或合谷,促其苏醒。
2、如血压降低、脉博细弱,可给安钠咖肌注,50%葡萄糖静注,必要时,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5-1毫升,儿童减量。
⑦ 怎样能避免晕针
尽可能的放松,就当是扎别人,可以尝试转移注意力,如听收音机看电视,玩手机或与旁人聊某话题等,或转移疼痛感,如咬手指或掐大腿(掐别人不管用,要掐自己。。。。).切忌紧张,精神紧张导致肌肉紧张,肌肉紧张导致痛感加强.引起晕针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精神因素 对抽血知识了解甚少,认为抽血后会损害身体,情绪紧张,有恐惧与顾虑情绪。 二、年龄因素 青少年易发生抽血晕针,此年龄段心理反应性较为敏感,对疼痛反应高,抽血时他们注意力高度集中,对疼痛感受就更加敏锐,痛觉加剧。当肌体和精神痛苦超过其所能承受时,易出现血管迷走反应(虚弱、头晕、出汗),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困难、窒息感、心悸等),同时感到胸痛、心悸以致呼吸困难等。 三、空腹因素 抽血时因心情特别紧张,这种刺激对消化系统影响非常明显,可使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蠕动加剧,此时处于空腹状态,易出现虚脱。 四、其他因素 比如抽血空间狭小、空气不流通、室内色调不协调、环境嘈杂等也容易发生抽血晕针。 了解了晕针的原因,同学们可以采取以下方式应对: 一、了解抽血的知识,几毫升血对人体没有影响。 二、放松心情,轮到自己抽血时,与旁边的同学谈话,分散注意力。 三、不要看着医生穿刺,头偏向一边,如果感觉自己不能坐位抽血,可以向医生提出,能不能躺在床上抽血。 四、随身带一瓶甜饮料,抽完血后立即喝点甜饮料。
⑧ 用什么方法预防晕针
为避免晕针,对初次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采用舒适体位,选穴少、手法轻;对身体不适者,休息后再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关于晕针的原因,《标幽赋》曾云:“空心恐怯,直立侧而多晕”。其常见者有下列几种。 一、体质原因 为最主要的诱因之一。临床多见的是体质虚弱,饥饿,疲劳者易发生晕针。另外,《内经》载:“无刺大醉”、“已醉勿刺”,酒后针刺导致晕针的也有报道,如一53岁男性患者,因左肩前部疼痛3月余用针刺治疗。首次治疗后症状逐渐缓解。复诊时得知病人当日中午饮酒过多,即劝其暂予休针。但患者坚持,无奈施以针术。针后不久。患者即感头目眩晕,心慌气短,腹部难受,恶心欲吐。额出冷汗,面色苍白,脉气细数[1]。二、心理原因 亦为主要原因。多见于初次针灸者,由于缺乏体验,而产生恐惧、畏痛、心情紧张等情绪。有对晕针者进行人格特征测定,发现,异常人格约占二分之一。在异常人格中,以忧郁质人格患者发生晕针者最多。忧郁质人格性格内向,情感压抑,遇刺激既易兴奋,又易抑制,易发生植物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是易出现晕针的因素。当然这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病理原因 平素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特别是有直立性低血压史或神经官能症史者多易发生晕针。 四、刺激原因 穴位刺激过强,可致晕针。所谓过强,因各人情况不一,很难度量比较。一般在敏感点施针,或采用特殊手法,如气至病所手法等都能诱发。在刺激的种类上,除毫针、拔罐、艾灸外,穴位注射和耳针亦可引起晕针。各种刺激对晕针症状轻重的影响似无明显差异。如一例男性胆结石症患者,行耳穴压丸治疗。当治疗到第2次(轮换到左耳时),按压耳穴施予强刺激时,病人感觉心慌、气短、上腹疼痛、恶心欲吐,伴乏力,血压下降致休克状态。立即给予硫酸阿托品1mg、杜冷丁50mg肌肉注射,再肌肉注射升脉散4ml,1个多小时后才好转至正常。当晚,患者再次按压刺激上述穴位时,亦出现同样情况,重复使用以上治疗方法后获得缓解[2]。 五、体位原因 以立位及正坐位发生晕针者多见,但也有卧位晕针的。有统计表明,卧位晕针约占28%。临床上观察到卧位晕针的症状多较重,持续时间也较长。 六、环境原因 环境和气候因素也可促使晕针,如气压低之闷热季节,诊室中空气混浊,声浪喧杂等。
⑨ 试述晕针的原因和处理措施
晕针的原因:
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处理措施:
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