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苏联重要改革!!内容背景原因及结果!!!
苏联历史上的三次改革:
列宁---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
十月革命解决了政权问题,如何建设政权,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使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等等问题尚需探索和不断改革。苏联历史上共进行过三次改革。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实行的是军事共产主义制度,其粮食征收制拿光了农民的粮食,引起广大农民的严重不满,内战后期农民暴动遍及全国,1921年初苏维埃政权发生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于是出现了列宁领导的第一次改革,实行了以粮食税为起点的新经济政策,从而解决了同广大农民的冲突和矛盾,找到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与此同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引进了市场机制。这次改革是苏联历史上最成功的改革,工农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全面执政后实际上返回到被列宁否定了的军事共产主义体制,实行剥夺农民的强制集体化、以军事工业为重点的片面重工业化,同时对国内广大党政军民实行残酷的大规模镇压。斯大林去世后,实行改革乃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于是出现了由赫鲁晓夫领导的第二次改革。赫鲁晓夫从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入手,揭开斯大林问题的盖子,开始为遭受无辜镇压的人士平反昭雪,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农业的领导。然而他的改革没有触及政治体制这一根本问题,却侵犯了统治阶层的利益,终于在一场宫廷政变中被赶下台。
第三次改革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这次改革试图恢复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模式,从社会主义目标和体制上改造苏联,使社会主义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但这时最佳的改革时机已经不再,积重难返,长期形成的在册权贵集团制造重重阻力,而最重要的是没有能够团结全国上下,采取恰当的措施推进改革,从而导致改革夭折,苏共丧权,联盟解体,这是始料不及的。
②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快呀!!!!
农奴制:主要民众呼声激烈,民众是同意的。而地主阶级受不了,也接受了(主要还是能维护地主阶级自身利益)
但不能算完全成功,后来不是还有10月革命
明治维新:人家是天皇同意支持的,地方上百姓有维护天皇的(对天皇很尊敬的,你懂得)。而且那些保守派打不过变法派。
主要还是资本主义思想的推动和民众以及统治者的支持(资本主义观念深入人心)。
顺便说一下我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人民都太麻木,只有少数参与革命。虽然皇帝支持但只是傀儡。变法派打不过保守派。而且资本主义的观念思想没有深入人心。
③ 俄国农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
原因⒈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⒉政治上:农奴制引发尖锐的社会矛盾 ⒊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专制统治的新思潮 ⒋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加剧社会危机(直接原因) ⒌统治阶级:亚历山大二世酝酿改革 目的就是发展经济,维护统治地位。
④ 苏联的改革之路
苏联有3次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政治方面——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体制改革,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对苏联长期以来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命令式的经济管理体制没有根本的触动,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如何持续增长这一实质性问题,到70年代后半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慢了下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弊端暴露得日益充分。
究其原因:其一,理论上对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机制调节经济的作用缺乏认识,在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还组织了对东欧国家“社会市场经济”理论的批判,从而阻遏了对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探索。
其二,实践上由于“新经济体制”的实行,面对所出现的片面追求利润、忽视产品质量、盲目滥发奖金,不顾国家和人民的长远利益等等问题,没能找出有效的解决办法,害怕改革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动摇其权力基础,因而改革逐步收缩,出台的改革措施被取消,致使经济体制改革半途而废。
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从根本上放弃了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政治体制,该改革以彻底摈弃斯大林主义留下的政治体制遗产,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名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苏联共产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和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造成苏联党和国家思想上、政治上的混乱和国家经济的继续恶化,为西方国家宣传资本主义、攻击共产主义,从而解体苏联提供了可乘之机。在这种背景下,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政治势力,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支持下,利用改革后形成的混乱局面将苏联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历史上社会主义的改革方向大致有两种一个是不断集权加大经济干预力度,另一种是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进行适度调控。新经济政策就是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反正就是和我们国家改革开放走一条路线。
后来该走斯大林模式,即高度集权的经济模式几乎每个工厂的生产经营都由国家调配,这种模式是苏联短期之内崛起但副作用极强,于是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开始调整逐步向企业放权,减少对经济干预,改革措施前期效果显着,但由于改革触动苏联特权阶层利益(勃列日涅夫本人也是)最终改革停滞不前,到戈尔巴乔夫时期,他推行更激进的改革,但错误的将改革方向有经济转向政治,最终失败。
(4)苏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苏联(俄语: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俄语缩写:CCCP),全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成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后扩至15个加盟共和国)。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至此,苏联解体。
苏联是当时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人口第三多的国家。疆域横跨东欧、中亚、北亚的大部分;陆上与挪威、芬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中国、蒙古及朝鲜接壤;与瑞典、日本、美国的阿拉斯加州和加拿大隔海相望。
苏联是一个联邦制国家,由15个权利平等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按照自愿联合的原则组成,并奉行社会主义制度及计划经济政策,由苏联共产党执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成为了与美国并称的世界超级大国,世界进入到两极格局,苏联主张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来同美国争夺世界霸权,之后苏联与美国的冷战在1946年3月正式拉开序幕。
1991年12月25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联最高苏维埃于次日通过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叶利钦领导的俄罗斯联邦继承苏联主要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苏联解体,苏共解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随着东欧剧变,苏联的加盟共和国政府也纷纷效仿东欧诸国,意图脱离苏联而独立。1991年8月24日,苏联第二大加盟共和国乌克兰宣布独立,苏联开始走向解体。之后,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苏共为非法组织,并限制其在俄罗斯境内的活动。
在1991年年底,他联同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的总统在白俄罗斯的首府明斯克签约,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从而建立一个类似英联邦的架构来取代苏联。苏联其他加盟国纷纷响应,离开苏联,苏联在此时已经名存实亡。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将国家权力移交给俄罗斯总统叶利钦。12月25日晚,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缓缓降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12月26日,代表们象征性举了手,苏联最高苏维埃自行解散,标志着苏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从现实和法律上正式结束其存在。
苏联解体后,分裂为十五个国家,且大部分经济及军事力量由最大加盟国俄罗斯继承。
⑤ 大国崛起有中 俄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俄国的地理位置靠近当时的工业中心,欧洲。俄国的领土资源相当的丰富,为其改革提供了基础。
俄国的封建社会存在时间相对较短,就过度到了半帝制半资本社会,俄国能改革的关键就是当俄国进行改革的时候,所遇到的抵抗没有太大的基础(也就是其封建社会薄弱的原因)。其他的在书上都有,具体改革的方向。
“俄罗斯”诞生一位有着卓越远见的君主彼得大帝,那时的他见西方的火器以及工业的水平都已远超自己的国家,于是派遣使团积极向西欧诸国学习,且个人还亲自乔装打扮成普通士兵深入欧洲工厂“体验生活”。
(5)苏俄改革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扩展阅读:
“俄罗斯”进入战略反击阶段,不但将瑞典军队赶出国土,还占领了大片波罗的海沿岸土地,并在1721年迫使瑞典签署《尼斯塔得条约》承认它的占领合法化。
但俄罗斯“扩张”的野心并未就此停止,“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上台的1762年前后,制定出了“在陆地上实行地域性蚕食体制,在水域上夺取出海口”的“扩张计划”,并在18世纪中后期对其分别进行了不错的实践。
1767年6月在叶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罗斯”军队杀进了波兰,俗话常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作为跟“俄罗斯”在黑海地区拉锯百年之久的土耳其,出于不想俄罗斯进一步做大的考虑,选择“无条件”支持波兰贵族反击俄罗斯“入侵”。
⑥ 简述苏联改革的根本原因和几个阶段
苏联改革是由于存在了太多的红色阶级,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再加上西方社会的引诱导致的。
⑦ 1922-1924年苏联货币改革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在理论方面,列宁转变了过去的认识,形成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而实施货币改革的构想;在政策方面,实行了以发行切尔文券为核心,多种货币形式共同流通、相互作用的渐进过渡式改革措施。这次改革尽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基本实现了稳定币制的既定目标,同时为其他方面的财政金融改革提供了条件。
⑧ 俄国改革的原因
1)前提: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在俄国有了一定的发展。
2)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封建的农奴制国家,农奴生活极其贫困,没有人身自由,没有购买力,造成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政治:沙皇俄国强化农奴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农奴起义不断 。
4)外部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
5)思想:1825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起义,冲击了俄国社会。 19世纪中期,进步文学家的文学作品宣传了启蒙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基础。
6)直接原因:克里米亚(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加剧了国内经济社会危机,暴露了农奴制的弊端,加剧社会矛盾,推动农奴制改革。
7)目的:挽救统治危机,被迫的、被动的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防止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缓和矛盾,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⑨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放弃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俄国的工农业生产逐渐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之后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又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它的出现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它曾使苏联在二三十年代取得巨大的成就.
苏联真正推进工业化是从1928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起步.
20世纪30年代,苏联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原因:
l.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
2.引进西方的技术人员和专家。
3.引进资金,解决资金困难。
4. 苏联政府抓住时机正确决策。
5.苏联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第一,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领导;第二,自1930年以后,苏联将租借外国企业的方式,改为以技术援助为主,购买成套设备或招请外资包建的方式;第三,在外国建立贸易机构和银行等,以这些机构作为引进技术和贸易往来的重要枢纽;第四,请外国公司设计工厂或聘请外国专家作为顾问,进行咨询或现场指导;第五,广泛派出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或搜集技术情报;第六,建立情报机关,系统地搜集整理外国的经济和技术资料.
3.西方国家对商品和资本市场的需求
⑩ 俄国十月革命为什么能成功
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努力。
十月革命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1917年革命中第二个、也是最后的重要阶段。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列宁和托洛茨基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武装力量向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在地圣彼得堡冬宫发起总攻,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由此,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宣告诞生。这次革命导致了1918年至1920年的俄国内战和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的成立。因为革命发生在俄历(儒略历)10月,故称为“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的主要事件:
2、1917年7月,在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大型示威活动中,临时政府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七月流血事件”革命形式变的越发严峻;
3、1917年11月,伴随着阿芙乐尔号上的炮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革命爆发后的次日凌晨,布尔什维克攻占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大本营,十月革命宣告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