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做了肾造影尿液怎么是黄色的,从昨天开始吃百令胶囊,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谢谢
问题分析:
你好,可能是患尿 道炎引起的。银茄凳对于尿道炎锋旅的治疗,可以纳敬口服左氧氟沙星,三金片,红霉素等,
意见建议:
治疗期间,平时多喝水,多排尿,对于疾病的恢复也有好处的,避免性生活,忌食辛辣。
Ⅱ 眼底荧光造影剂皮试阳性,就没做,现在就尿液发荧光黄
病情分析:
这是正常现象,这是因为在做眼底荧光造影剂皮试时,使用了低浓度的荧凯粗做光造影剂,荧光造影剂进入体内后,由尿液排出所致,过几天排光了,就没有了。
意见建议:
这是进入你盯衡体内的少量的荧光造影剂经肾脏排出所致,过凳咐几天会消失,
Ⅲ 请专业人士帮我分析一下我的尿常规 急急急
再次答复:
不建议你作相关的猜测,如果要更加专业的答复的话可以拨打118114咨询,或者转到当地人民银枯医院/红十字机构,寻求更专业的答案,网上得到的答案众说纷纭,会让你更加的无所适从。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尽量为您解答:
尿检常规检查项目、参考值及其临床意义
尿液酸碱度 5.0~7.0 小于5.0称酸性尿,大于7.0称碱性尿
尿比重 最大范围1.002~1.030一 般1.015~1.025晨 尿1.020左右 1.尿比重增高:高热、脱水等所致肾前性少尿;葡萄糖尿;清蛋白尿、放射性造影剂均可使尿比重增高。2.尿比重降低:反映低渗透压尿,可见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尿崩症时呈严重低比重尿。
尿沉渣检查
白细胞 <5个/HP 提示泌尿系统感染。
红细胞 0~偶见/HP 可见于泌尿系结石、炎症、肾小球疾病等;亦可见于全身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等。
儿童<3个/HP
上皮细胞 0~少量/HP 肾实质损害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移行上皮细胞警惕移行上皮细胞癌;大量复层鳞状上皮细胞提示尿道炎。
管型 0~偶见透明管型/HP 肾上皮细胞管型可见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淀粉样变性、急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症、肾移植后排斥反应、金属及其它化学物质的中毒;红细胞管型常见于肾小球疾病;白细胞管型常提示肾实质有活动性感染;颗粒管型常提示慢性肾炎或急性肾小球肾炎后期;透明管型可见于生理或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心力衰竭等;蜡样管型常提示肾小管病变严重;肾衰竭管型常提示预后不良。
尿沉渣12h计数(Addis计数)
红细胞 <50万个/12h 各类肾炎病人尿液中的细胞和管型数,可由轻度至显着增加。肾盂肾炎、尿路感染和前列腺炎时白细胞增高显着。
白细胞 <100万个/12h
管型 <5000个/12h
尿沉渣3h计数
白细胞 肾盂肾炎白细胞排出增多,可达40万个/h,急性肾小球肾炎红细胞排出增多,可达20万个/h。
男 <7万个/h
女 <14万个/h
红细胞
男 <3万个/h
女 <4万个/h
管型 0个/h
尿试纸多项测定
尿蛋白半定量测定(PRO) 阴性或微量表示(一) 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典型性病种是肾病综合征;非选择性肾小球性蛋白尿可见于各类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也可见于各类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预示预后不良。肾小管性蛋白尿可见于各类肾小管间质疾病;混合性蛋白尿可见于肾小球及小管均累及的肾脏病;溢出性蛋白尿可见于浆细胞病如多发性骨髓瘤、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肌肉损伤如挤压综合征等;功能性蛋白尿可见于正常人剧烈运动时、直立性蛋白尿可见于正常青春发育期少年。
葡萄糖测定(GLU) 阴性(一) 可见于糖尿病、慢性肾炎肾小管受损、应激因素、肝功能障碍册基等,或由口服异烟肼、阿司匹林等引起的假性糖尿。
隐血试验(BLD) 阴性(一) 各种肾小球疾病,维生素C浓度增高时亦会有假阳性。
酮体测定(KET) 阴性(一) 可见于糖尿病酮症、应激因素、饥饿等。
胆红素半定量测定(BIL) 阴性(一) 可见于急性黄疸性肝炎、阻塞性黄疸;门脉周围炎、纤维化及药物所致的胆汁淤滞等。
亚硝酸盐(NIT) 阴性(一) 可见于尿路感染,进食维生素C或硝酸盐丰富的食物会出现假阳性。
白细胞(脂酶) 阴性(一) 提示尿路感染。
尿液特殊检查
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FDP) 0µg/ml 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时尿内FDP升高州搏谨说明肾脏病变在进行性了展,有抗凝指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及原发性纤溶性疾病及肾肿瘤时尿液中FDP亦可出现阳性。
抗体包裹细菌检查 0 提示上尿路感染。
尿蛋白盘状电泳 正常分子为1~100万;低分子蛋白尿1~7万;中分子蛋白尿5~10万;高分子蛋白尿5~100万混合性蛋白尿1~100万 以肾小管损害为主的疾病如急性肾盂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等常出现小分子量蛋白,主要电泳区带在清蛋白及清蛋白以下;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如各类原发性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常出现中分子及大分子量蛋白,主要电泳区带在清蛋白附近及以上;整个肾单位受损如慢性肾衰竭等,常出现混合性蛋白尿,电泳区带在清蛋白带为主。
尿液酶活性测定
尿淀粉酶 <1000U/L 急性胰腺炎或任何原因所致的胰腺管阻塞。
尿N-β-D氨基葡萄糖酐酶(NAG) 9.24±8.4µg/ml 尿NAG升高主要反映肾小管损伤,见于缺血或中毒引起的肾小管坏死、间质性肾炎等;肾移植排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尿溶菌酶 0.13±0.62µg/ml 提示肾小管病变,持续不降提示肾小管功能恢复较差;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时会升高。
C3测定 0 微小病变型肾炎及肾小管疾病,尿液内C3及IgM多为阴性;阳性常提示非选择性蛋白尿;尿IgM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膜损害严重、疗效及预后不良。
IgM测定 0
尿渗透压测定 成人:600~1000mOsm/L平均:800 mOsm/L 1.尿渗透压增高:高热、脱水等所致肾前性少尿,葡萄糖尿等。2.尿渗透压降低:可见肾小管及间质的损伤如急、慢性肾衰竭等;尿崩症。
尿微量清蛋白 <20~200µg/min 早期糖尿病肾病;大多数肾小球疾病、狼疮性肾病、小管间质疾病等;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饮酒也可致微量清蛋白尿。
尿β2-微球蛋白 <250µg/L 提示肾小管炎症及预示某些药物对肾小管的中毒损害;尿路感染常可增高;恶性肿瘤时尿β2-微球蛋白也会升高。
尿A1-微球蛋白 0~15m g /L 判断肾近曲小管损害的早期诊断指标。
尿Tamn-Horsfall蛋白(THP) 29.8~43.9 m g /24 h 尿中THP增高见于长期尿路梗阻、逆流、间质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镉中毒肾病等;暂时性升高可见于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肾毒性药物引起的急性肾小管损伤。THP排量下降可见于多种慢性肾脏疾病,肾衰竭时THP几乎不排出。判断体外震波碎石的疗效,碎石成功后次日含量达高峰,此后逐渐下降。
肌红蛋白尿 阴性 外伤引起挤压综合征;缺血性肌红蛋白尿如动脉阻塞、心肌梗塞等;遗传性肌红蛋白尿由磷酸化酶缺乏引起;阵发性肌红蛋白尿在肌肉疼痛性痉挛发作后数小时发生。
血红蛋白尿 阴性 见于急性血管内溶血如阵发性睡眠性蛋白尿、某些毒蛇咬伤、血型不合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等。
本周氏蛋白尿 阴性 主要见于多发性骨髓瘤等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血症患者。
简单讲主要看有无肾脏疾病
Ⅳ 小便颜色发红是怎么回事
1 真血尿还是红色尿 所谓红色尿是指颜色呈红色,但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引起尿色变红的原因有:①血色素尿:血红蛋白尿(溶血、脓毒血症、血透)、肌红蛋白尿(酮症酸中毒、肌炎、挤压伤)均呈红色尿,血色素尿试纸法呈阳性反应。②药物:磺胺类、呋喃坦丁、水杨酸盐。③食物:甜菜、色素食品。④新陈代谢产物:尿黑酸(2、5二羟苯乙酸,homoqentisic acid),卟啉(porphyrin);后3者试纸法呈阳性反应。
1.2 肉眼血尿还是镜下血尿 血多时尿呈血红色称肉眼血尿,血少时尿色正常,仅在显微镜下见到红细胞称显微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的临床意义是一样的,不能错误认为镜下血尿出血量少而忽视其临床意义。据一组资料统计50%尿路感染、60%尿路结石、40%泌尿生殖系结核、20%泌尿系恶性肿瘤为镜下血尿。当然,血尿病理意义随血尿程度增加而增加。
1.3 初血尿、终末血尿还是全程血尿 初血尿为排尿开始时尿内有血,以后尿色逐渐变清,表示病变多在尿道和膀胱颈。终末血尿为排尿末了时始出现血尿,开始和中间尿色清无血,表示病变多在膀胱三角区、颈部和后尿道。全程血尿为从排尿开始至终止,尿色均为血色,表示病变在膀胱颈以上的部位。临床上还有尿道溢血,即血由尿道不自主的流出,与排尿无关,病变多在尿道括约肌的远端。
1.4 血尿是否伴有疼痛 血尿不伴有疼痛称无痛性血尿。老年人无痛性血尿,一般为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的警报,最多见的是膀胱癌,血尿较明显,80%以上为肉眼血尿,可间歇性出血。有时排出血块,甚至排出坏死脱落的肿瘤组织,出血严重时可引起贫血。此外,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有无痛性血尿,但常伴有下尿路梗阻症状。血尿伴有肾绞痛,是肾、输尿管结石的特征,一般血尿较轻,以镜下血尿较多见。有时血凝块、乳糜凝块、坏死脱落的肾乳头、肿瘤组织引起输尿管梗阻时,也可引起肾绞痛。
1.5 血尿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尿频、尿急、尿痛) 常为膀胱炎、结核、结石和肿瘤引起。若伴有寒战、高热、腰痛者,多为急性肾盂肾炎。结核病程较长,发展缓慢,有长期膀胱刺激症状。膀胱结石有排尿困难、尿线中断。输尿管下端结石,有时伴有明显的尿频、尿急症状。
1.6 血尿伴有血块 血尿伴有血块更能表示有泌尿系统病变的可能。排出血块无形状,表示来自膀胱或前列腺尿道。如果存在蚯蚓状血块,伴有腰痛者,表示血尿来自上尿路。
血尿的原因很多,有40余种,大多数由泌尿系统疾病引起,少数与全身性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有关。Khadra等(2000)报告1 930例的血尿分析,平均年龄58岁(17~96岁),男1 194例,女736例,其中61%未查明原因,12%有膀胱癌,13%有尿路感染,2%有结石,肾和上尿路肿瘤0.7%。临床上常见血尿原因有泌尿系感染、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创伤等。发现血尿,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尽可能查明血尿原因。
血尿检查
2.1 尿常规 可了解有无红细胞,以确定是血尿还是血红蛋白尿等其他情况。有无白细胞,可确定是否存在尿路感染,尿白细胞排出率>30万*h-1为阳性,<20万*h-1为阴性,>3/HPF为异常(沉淀尿)。有白细胞且量较多,应进一步作尿培养检查。有无尿蛋白存在,如有大量蛋白尿,并有管型,则表示有肾炎可能,应请肾内科作进一步检查。
2.2 中段尿培养检查 中段尿培养检查可确诊尿路感染的细菌类型,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为提供有效的抗菌治疗的最主要检查。留取中段尿时注意容器、尿道口的消毒和清洁,以免污染。若尿内菌落数超过10万*ml-1为尿路感染,低于1万*ml-1为污染,必要时重复取尿再培养。尿内长期检查有白细胞而尿培养又阴性,临床上称无菌性脓尿,表示有尿路结核可能,应行泌尿系统结核检查。
2.3 尿抗酸杆菌检查 尿抗酸杆菌检查是诊断泌尿系结核的常用检查,方法有涂片染色、培养接种。前者方法简便,缺点是阳性率低,故一般连续留3d晨尿送检,有假阳性。抗酸杆菌的培养接种,较麻烦和费时,约需1月才能有结果,是确诊结核的重要方法。
2.4 尿红细胞形态学检查 红细胞形态学检查可区分血尿是肾小球性还是非肾小球性的。一般用相差显微镜检查尿沉渣,来自肾小球疾病的红细胞有典型的形态异常,外形、大小不规则,胞浆突出,畸形比例高。非肾小球疾病的红细胞一般呈圆形或圆齿状,有典型的双面凹形,可含有或不含有血红蛋白(幻影细胞)。
2.5 尿细胞学检查 ①显微镜细胞学检查:由于尿路上皮肿瘤细胞间的纤维连接蛋白减少或缺乏,细胞粘附性下降,易脱落,排尿性尿细胞学检查具有很高特异性,方法简便,非侵入性而得到临床广泛应用。细胞学的局限性是由于分化好的癌细胞有正常细胞外观,且粘附性好,不易脱落到尿内,因此显微镜细胞学检查只在原位癌和高分化肿瘤较敏感。受炎症损害和放疗、化疗影响,引起上皮脱落,这种改变可持续几月至1年以上。此检查敏感性相差较大,为30%~80%。行膀胱生理盐水冲洗后,留尿离心沉淀连续检测,可提高阳性率。膀胱内留尿时间长,细胞会变性,因此细胞学检查不用晨尿,而留取新鲜尿。插导尿管、结石、器械检查,也影响细胞学检查,尿渗透压(如造影剂)改变,也可产生假阳性。②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测定:流式细胞仪是测定细胞DNA含量的,因此能对肿瘤的非整倍体细胞和增殖活性(存在S期细胞)细胞进行定量检查。流式细胞仪检查时,游离的细胞核用DNA结合荧光染料染色后,流过一检测小管,荧光被激光束激活,DNA含量从荧光密度测出。用膀胱冲洗标本检查结果较满意。FCM也有其局限性,炎症细胞可引起二倍体细胞比例增高,使FCM的标准解释产生困难,低分化表浅肿瘤常是二倍体,产生假阴性。在原位癌或高分化恶性肿瘤细胞为非整倍体,FCM的准确性可达80%~90%。③图像分析技术(image analysis):定量荧光图像分析(quantitative fluorescent image analysis)是一种自动细胞学技术,分析细胞涂片,定量测定每个细胞的DNA含量(FCM仅能分析细胞群)。该技术用计算机监控荧光显微镜,它能自动扫描和录下玻片上每个细胞核,计算机能定量测出发射的荧光量(其量直接和核酸含量成比例)和检出每个细胞含有异常的DNA含量。因能检查单个细胞图像分析,此技术比FCM更易于尿标本的检查。此技术也可作为治疗反应的监测,比FCM和标准细胞学更敏感。
2.6 B型超声检查 B超是无创性检查,方便、经济,是血尿病人的重要的必须检查。B超可以发现泌尿生殖系统很多病理情况,如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以及其他泌尿系的异常。近年来B超体检,偶然发现肾癌、膀胱癌的病人增多,而且是相对的比较早期,故老年人,定期B超体检是很有意义的。
2.7 尿路平片和静脉尿路造影检查 这是血尿病人必不可少的检查,可明确泌尿系统很多病理、生理情况,可了解肾功能情况,有无结石、结核、肿瘤等,可了解输尿管有无梗阻、积水、部位和程度,亦可了解膀胱病理情况,如结石、膀胱癌、膀胱炎、神经性膀胱等。
2.8 CT和MRI 也是泌尿生殖系统病变常用的检查方法,血尿病人在上述各项检查后不能确诊时,常进行CT或(和)MRI检查。CT和MRI在诊断肾占位病变有重要价值,可以确定肿块的性质、部位、大小、有无侵犯周围器官及淋巴转移等,是临床医生决定肿瘤病人治疗前必不可少的检查。
2.9 膀胱镜、尿道镜和输尿管镜检查 尿道镜是检查和治疗尿道病变的;膀胱镜是检查和治疗膀胱内病变为主,兼可作输尿管逆行肾盂造影检查;输尿管镜是检查和治疗输尿管以上部位的病变,包括输尿管、肾盂、肾盏等。Tawfiek(1998)报告一组23例单侧慢性肾出血的输尿管镜检查结果:血管瘤7例,小静脉破裂3例,小乳头状瘤3例,结石2例,粘膜下红斑2例,异常乳头状改变(abnormal papillary tip)1例,上述病变均在输尿管镜下作了成功治疗,5例未检出异常。Yazaki等(1999)亦指出不明原因的上尿路出血应作肾盂输尿管镜检查。膀胱镜、尿道镜、输尿管镜检查都是有创检查,应掌握适应证。由于老年人泌尿系肿瘤以膀胱癌最多见,且85%膀胱癌均有血尿史,因此老年人血尿原因未查明时,均应作膀胱镜检查,B超、CT、MRI均不能替代膀胱镜检查。
2.10 膀胱肿瘤抗原检测 ①膀胱肿瘤相关抗原(bladder tumor associated antigen,BTA)检测:BTA检测有3种,即传统Bard BTA、BTA stat和BTA TRAK。传统Bard BTA用IgG包裹的胶乳颗粒和黄蓝2种染料定性检测尿液中脱落基底膜脆片组成的高分子复合物。此法目前临床应用已较少。BTA stat和BTA TRAK检测均用2个单抗检测人体补体因子H相关蛋白(human complement factor H related protein,HCFHrp)。BTA stat检测方法的特点:方便,定性迅速,价格低廉,可在门诊进行。缺点是血尿时影响检测结果,假阳性较高。BTA TRAK检测需在实验室进行,速度较慢,价格较高。②核基质蛋白22(NMP22)测定:NMP22与核骨架组成、DNA复制、RNA合成、激素吸附及基因表达有关。NMP22在正常人尿中仅为低水平,而在膀胱癌患者尿中水平较高。其敏感性为70%,特异性79%。Del Nero等对NMP22、Bard BTA和细胞学检测比较,显示NMP22在Ta、T1和G1、G2和G3肿瘤的敏感性均>83%,远高于Bard BTA和细胞学的敏感性。
Ⅳ 孕检尿常规报告怎么看
孕检报告,尿常规检查: 10个月的孕期对于母亲的肾脏系统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身体的代谢增加,会使肾脏的负担加重。如果肾脏存在疾病,后果会非常严重。尿常规 有助于肾脏疾病早期的诊断。 现在临床上常做的尿常规检查有两种:第一种是使用试纸做尿蛋白、潜血、糖、酸碱度等项的检查;第二种是对把尿液做离心沉淀后的沉淀物所做的检查。 尿常规检查内容: (1)外观:正常的尿的颜色是淡黄-黄褐色,透明而没有混浊。 红色:大都是因为尿中掺有血液所引起,就是所谓的“血尿”。因为是用肉眼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叫做肉眼可见的血尿,例如有急性肾脏炎、肾脏或泌尿系有出血(结石、感染、肿瘤)时可以看得出尿中有血液。 红褐色:当尿液中的血液溶血的时候,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素分解出来而变成红褐色。例如有溶血性贫血症、输血输入不同血型血液时可出现红褐色尿。 混浊:当尿中有细胞的成分或盐类的时候,尿就会混浊不清。因为女性外阴部常有分泌物,当做尿检查时这些分泌物常掺在尿液中使尿液变成混浊。因此,女性要做尿液的检查时,应先将外阴部洗干净后再做尿检查,并且取中间尿来做检查最好。所谓中间尿就是先排掉一段尿后再排出来的尿的意思,这一段尿因为首先排出来的尿已经把外阴部的分泌物物冲掉,其所检查的结果较正确。有月经的时候因为尿液中掺有月经血,所以会有较多的红细胞在尿液中影响检查的结果,因此有月经来的时候也不适合做尿液检查。 (2)尿比重:尿的比重维持在1.015~1. 025之间,肾脏的细尿管有调节尿的比重的作用,就是浓缩和稀释尿的作用,如果尿的比重过高或过低或维持一定的比重而不变的时候,表示肾脏失去这种功能,就是肾的细尿管功能发生障碍。 (3)尿酸碱度(pH):尿的酸碱度平常维持在5.0~8.0之间。在睡眠中因为二氧化碳的增加而变成酸性,饭后大多是碱性。也因摄取的食物的种类而会有变动,多摄取植物性食物的时候多显示碱性,而多摄取动物性食物的时候就多呈示酸性。当有泌尿系感染的时候,因为细菌把尿素分解产生氨而变成碱性。 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时叫做碱性尿(大于7.4)或酸性尿(小于4. 5),都属于异常。 (4)潜血反应:是测定尿液中有没有血液(出血)的试验。有少量出血或溶血时,用肉眼看不出有无血液。但是,可以利用潜血反应测定有没有血红素的存在,以示泌尿系统有无出血。 (5)尿糖:健康人的血糖的浓度在空腹时维持在100毫克/100毫升以下(从前的标准是110毫克/100毫升以下),摄取食物后血糖会高起来,但最高的时候也不会超过180毫克/100毫升,而尿糖在食前、食后都应该是阴性。如果血糖超过160~180毫克/100毫升时,糖就会出现在尿中。血糖160~180毫克/100毫升就叫做血糖排泄阈值。血糖升高而尿糖也呈示阳性反应的时候就是真正的糖尿病,而尿糖阳性但血糖正常的时候就是肾性糖尿病。当一个人的空腹8小时后的血糖超过126毫克/100毫升或随时血糖超过200毫克/100毫升时就是有糖尿病。在健康人,有时候在饮食过多或有精神压力时尿中也会出现少量糖分叫做一时性糖尿。 (6)尿蛋白:健康人的尿蛋白检查以试纸检验的时候是阴性,如果做定量检查的时候健康人也会有少量那个蛋白排泄在尿中(约50~100毫克/日),但是一整天的尿中的蛋白总量不会超过150毫克,如果超过150毫克时就不是正常了。有持续性的蛋白尿的时候大多是肾脏的疾病,但是应该知道有输尿管、膀胱、尿道的疾病的时候也会有阳性的反应出来,但是这种情形的蛋白尿与肾脏病时的蛋白尿的意义是完全不同。 假阳性:有细菌尿、使用造影剂、脱水或摄取维生素B2的时候蛋白反应会呈阳性。有时候在女性采尿的方法不正确时,因渗入阴道分泌物也会变成阳性。因此女性采尿的时候,应遵守上面所讲的正确的采尿法。以上所提起的情形都不是真正的尿蛋白阳性,是假阳性。 假阴性排泄到尿中的蛋白餐有所谓的同内变动(一天内每一时间点的变动),一般而讲白天较多,夜间较少:而蛋白反应的检验结果跟尿量也有关系,尿最多(多喝水)时因冲淡而有可能反应变成阴性,反过来如在上面所讲,脱水(如发热)的时候会变成假阳性。 本-周氏(Bence--Jone's)蛋白尿:本-周氏蛋白是一种低分子的球蛋白,有多发性骨髓瘤时会有这一种特殊的蛋白在尿中出现。做检查的时候,把尿加热到45~55℃这时候会看到有蛋白沉淀出来,但把尿继续加热到沸腾的时候,沉淀出来的蛋白就消失掉,尿液又变清了。 一过性或生理性蛋白尿:健康入在做激烈运动后、洗澡后、发热、突然暴露于寒冷的环境、月经前会有一过性或生理性的蛋白尿出现。 体位性(站立性)蛋白尿:变动体位的时候有时候会出现蛋白尿,这一种情形不要紧。 (7)亚硝酸盐:在尿中有病原菌繁殖的时候(泌尿系感染),会使尿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为亚硝酸盐。当亚硝酸盐存在时,尿液试纸的亚硝酸盐测试会出现由粉红色至红色的颜色的变化,这就表示泌尿系统有细菌的感染。 (8)尿胆红素:健康人的尿中不会有胆红素。尿中有胆红素的时候,尿的颜色会变成黄褐色,好像很浓的茶的颜色,也叫做黄疸尿,有肝脏病或胆道疾病(因胆道结石或肿瘤所引起的胆道阻塞)时尿胆红素会出现在尿中,因此检查结果就呈示阳性。血清的结合型胆红素的浓度超过2~3毫克/100毫升的时候就会在尿中出现,因此检验结果就呈示阳性反应。在急性病毒性肝炎的初期时,即使用肉眼还看不出皮肤或眼球结膜有黄疸出现以前,尿胆红素检查就会有阳性反应。原因机制虽然不明白,但是可作为怀疑急性肝炎时的简单的检验依据。 (9)尿胆红素原:正常人在尿中会有少量的尿胆红素原出现(一天4毫克以下),而浓度在14~16点的时候达到最高。有肝细胞的损伤、肝炎、硬化、溶血性贫血、便秘的时候,尿中的胆红素原量会增加;而在有明显的黄疸的时候,如果检查结果出来的是阴性那就表示是胆道完全阻塞,是胆道系统的疾病,不是肝细胞本身损伤的疾病(肝炎)。当因服用抗生素过多或者腹泻而致使正常的肠内细菌减少的时候也会变成阴性反应,即尿中没有尿胆红素原。 (10)尿沉渣检查:把尿以每分钟1500转的速度做5分钟的离心分离后,以400倍扩大倍数的显微镜做检查(镜检)的时候,健康人的尿中的沉淀物在每一个视野(不移动受检体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所能看到的范围)内不超过下面的数目的时候就是正常:
Ⅵ 碘海醇造影剂使用后会出现尿液变红吗
指导意见:
你好,应该是其刺激导致的,其可逐渐恢复正常的,注意继续观察。
Ⅶ 造影剂肾病的临床表现
接受造影剂者血清肌酐通常在24小时内升高,96小时达峰值,一般7~10天后恢复到基础值。但也有报道,肾功能在1~3周内呈进行性下降,然后恢复到基础值。60%以上CAN患者早期即可出现少尿,对利尿剂有抗性,也有非少尿者。大多数患者肾功能可自衫嫌册然恢复,10%者需要透析治疗,不可逆肾衰竭者少见,需要长期维持透析。尿液检查可见尿中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及各种碎片,为非特异性,与肾功能改变不相关。尿酸盐结晶常见,偶可见枸橼酸钙结晶,大量蛋白尿不常见。有急性小管坏死的大多数患者茄者,尿钠排出往往大于40mmol/L,钠排泄分数(FENa)大于1%;但有1/3急性肾衰者尿钠排出低于20mmol/L,少尿者钠排泄分数小于1%。或宏
Ⅷ 昨天做了肾造影尿液怎么是黄色的,从昨天开始吃百令胶囊,请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谢谢!
问题分析:
你好敬胡早;根据你上面所说的情况和病情的症亮雀状的表现的特征做告,尿液怎么是黄色的这应是由于身体虚火旺盛导致的症状的
意见建议:
建议;可以服用去火的药物来治疗的,在治疗期间要禁忌辛辣、刺激的食物这样有助于治疗和康复的
Ⅸ 做心脏造影服药后出现血尿在过几天后又好3了这是怎么回事
做心脏造影服药后出现血尿在过几天后又好了,那是和造影药物有影响的,目前恢复了就没有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