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软件 »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视频
扩展阅读
近视眼散光有哪些原因 2025-08-23 09:33:00
电脑屏幕的广告怎样关闭 2025-08-23 09:02:27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视频

发布时间: 2023-03-31 22:59:34

1. 百家讲坛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的大学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的大学
演讲人:鲍鹏山
讲师简介: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教授
内容简介:孔子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了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专家。可是“六艺”是当时读书人的必修课,孔子不可能因为精通了六艺就被后人尊称为圣人。那么学有所成的孔子又做了什么来提高自己的能力呢?通过鲍鹏山老师的讲述,我们知道孔子在没有成为圣人之前,他也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他的童年也和所有的孩子一样,也是好玩的,而且《史记》上也明确记载了孔子的一个玩具,那么孔子小时候的玩具究竟是什么呢?鲍鹏山老师凭什么说通过这样一个玩具,就能看出孔子的智商极高?
全文:
在上一讲我们讲到孔子经过刻苦学习,他终于成为六艺专家,礼、乐、射、御、书、数。这实际上就是,当时如果你要进入政界,进入体质,要为社会服务,那么你必须学这六个方面的专业技能。根据司马迁的记载,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
就是孔子在幼儿时期,自己玩游戏的时候,经常陈俎豆,俎实际上就是一个祭器,礼器。自己把礼器摆在那个地方,然后自己在那儿装模作样地拜,这就是他的游戏,是他的爱好。后来清代有一个叫郑环的人,他写过一本书叫《孔子世家考》
圣母当然就是颜乱宴宏征在了,孔子是圣人,孔子的母亲就叫圣母。那么这个母亲要给孔子买一点玩具吧,她买什么玩具呢?她买的就是礼器。把礼器买回来,让孔子玩,玩着,玩着,祥掘他就成了礼乐方面的专家了。孔子成人以后,他对礼乐文化有浓厚的兴趣,对于这种哗册人类和平,和谐的一种追求,跟他早年的游戏有很大的关系。他后来在卫国,有一次卫灵公就问他一件事情,卫灵公说,孔先生,你能不能讲一讲军队在前方,在战场上如何排兵布阵。孔子说,你如果问我俎豆之事,我是学过的,你问我战争之事,对不起,我没学过,我不懂。他很巧妙地,很委婉地拒绝了跟卫灵公谈怎么打仗的事情。他认为一个好的统治者,应该首先想的是维护和平,让人们安居乐业,而不是穷兵黩武。这样的一种对礼乐文化对和平的爱好,跟他母亲早年的培养有关系。孟子的母亲这样教育孟子,这个我们很多人都知道,孔子的母亲这样教育孔子我们不大清楚。根据孔子后来的这种人格的建立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母亲。而且从孔子那么小就对礼乐文化感兴趣,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孔子这个人早慧,并且智商极高。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个人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跟他的智商有很大的关系。
美国有一个专门研究智商问题的专家叫查尔斯.麦瑞,他曾经写过一本书,名叫《钟曲线---在美国社会中的智力和阶层》从2007年开始,他在《华尔街日报》连续发表三篇文章,他讲到这样一个问题。他说,越是水平高的学校,学生的兴趣就越抽象,越没用。我经常碰到学生问我,你讲的这个有用吗?我们学这个有用吗?有时候我很生气,我找不到原因,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老问这个问题,后来我知道了,因为这是智商有限的表现。智商有限的人只对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感兴趣,他不会对抽象的东西感兴趣。智商有限的人不可能对柏拉图感兴趣,不可能对孔子感兴趣。那我们如果从这个理论来看一看,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对礼仪这样的事情发生兴趣,因为这个东西很抽象,能对抽象的事物感兴趣,一定是智商极高的人。所以说,孔子最终能够有这么大的成就,那也是有天赋的。天赋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孔子凭着自身的天赋以及刻苦的学习,精通了传统儒业的六艺,用今天的话来讲,通过了公务员的考试,并且成绩极其优异。那时候没有考试,没关系,口碑,大家平时对他的观察,这都可以证明他在这方面已经没有问题了。他得到了鲁昭公的承认,鲁昭公给孔子送鱼来了,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有了鲁昭公给孔子送鱼,接下来孔子要步入仕途那就非常容易了。
解说:学有所成的孔子和当时“学而优则仕”的读书人一样就要踏上仕途了。那么初入官场的孔子究竟做了什么样的官?孔子又干得怎么样呢?
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平子聘请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要知道,三年前季平子在家里举办宴会招待士族子弟,孔子去可是被赶出来的,现在,季平子聘请孔子到他家去做家臣,在大夫家里做家臣,那是士做官的第一步。孔子在季平子家里做了什么样的官?官不大,第一个官就是委吏,就是仓库保管员。过了一段时间,大概一年以后做乘田,就是畜牧管理员,管理牧场。我们说孔子这两个职务都做的很好,司马迁说做委吏的时候,料量平。做乘田的时候,畜番息。做仓库保管员账目很清晰,管理牧场的时候,牛羊的繁殖率比别人高。孟子说,孔子做委吏的时候,会计当,他用孔子的话说的。孔子在季氏做委吏曾说,做委吏会计当而已矣,做乘田牛羊茁壮长而已矣。账目清楚就可以了,牛羊茁壮长就行了。无论是做一个仓库保管员还是管理一个牧场,实际上都不是很高的职务,但是孔子都能做得很好,做大事做得好,小事同样做得好。所以我认为,汉语有一个词特别好,这个词叫什么呢?“眼高手低”我们都倾向于把这个词看成贬义词,说一个人高不成,低不就的时候,就说他眼高手低,实际上不是这个意思,它说的是:
这是本意,干好你的本份活,受人之禄你就要忠人之事。你此时此刻在这个岗位上,你就要把这个活干好。你别说你是大才,你这个岗位不愿意干,不愿意干可以走,要干就一定要干好。刚出手的时候从最低做起,而且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去做。但是同样不要忘了,你还有更高的目标,你不要做这个做上瘾了,不知道天地更大,不知道还有更高的境界,那也不行。所以还要眼高,眼高就是不为眼前的一切所局限,明白自己还有更大的追求。所以我特别喜欢眼高手低这个词。我们再来琢磨一下,孟子讲孔子做这两个官职时说的两句话。
我们看这两句话实际上是分了两个层次:会计当,牛羊茁壮长,指的是手低。“而已矣”是什么意思啊?是说我不在这个地方花更多的精力,我不会用更多的心思。为什么啊?我还有更高的目标,孔子从来就没有想到让自己成为一个专业技术人员,他有一句名言叫“君子不器”就是君子不是从事具体的某一个专业方面的工作,君子应该有更高更大的境界。如果说孔子仅仅为了谋生,谋仕,他现在已经做到了。他有官做,在鲁国最有权势的家族,凭着他的能力一直做上去,最终可以做到管家,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他完全可以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如果这样,那就不叫“志于学”了,那只能叫“志于仕”。既然如此,我们说“志于学”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要讲到孔子30岁之前,他学习的第三个境界,志于学的“学”,既不是谋生之学,也不是谋仕之学,而是大学。我们今天动不动就讲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孔子所说的大学不是指这些专门的教育机构,不是指这些专门的教育实体。它是指一种学问,所谓大学,就是“学大”,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你如果没有学着让自己大起来,你就是小人,大人就是君子,所以什么叫大学,简单地说:
大学不是培育你专业技术,不是培育你专业技术技能,大学是培养你的价值判断力。孔子他讲到他的“志于学”实际上是指这样的学。
解说:孔子的志于学也就是孔子的“大学”之道,可是这个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究竟包含了怎样的意义呢?孔子的大学之道对于今天的我们又会有哪些启示呢?
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有四本书特别重要,我们把它称之为四书,第一本就是《大学》,《大学》的开头就是:
所以大学之道是什么?不是就业,不是成功。而是成人,不是为了一己谋生,是为天下人谋生。不是为了谋得自己一生的安逸,是要谋得天下太平,要臻全人类的福祉,所以我的理解应该至少有这三个内容。
这三句话就是大学之道,讲到这儿我想起北宋有一个着名的理学家张载,张横渠先生,他有非常有名的四句话,被人成为“横渠四句”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每读到这四句话,都非常非常感动,同时有非常非常惭愧,我们今天的读书人有几个人有这样的心胸。我们总是在想着怎样评职称,怎样能让自己的级别更高一点,怎样争项目,然后拿到项目经费,我们总是想这个东西。可是我们的先人,我们读书人的祖宗,他们曾经是仁以为己任,曾经把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事开太平看作他们至高无上的追求。
那我又觉得张载这四句话里面如果再加一句就更好。因为这四句话里没有讲到自我,实际上儒家特别强调自我的修养。修身是儒家的一切所有学习目标的开头一个最基础的工作,修身然后才能齐家,齐家然后才能治国平天下。所以我觉得如果再加一句,为自我臻至善,那就更好了。那么讲到这里,我们简单地对孔子志于学三个字做一个评价。志于学改变了中国文化史。为什么这样讲?第一,一个人可以一辈子什么都不做,专门用来研究学问,说明了什么?说明学术研究,道义探讨可以成为一个人的终生事业。我们以前总是要找一个职业,或者做工,或者务农,或者经商,或者做官。人类最初就是这样,但是到了孔子志于学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还有一种职业,既不务农,又不做工,还不做官,干什么?就是志于学,就是进行学术研究,进行道义探讨,我们说这是以前没有的。所以从此以后,学术就有了独立的价值和地位,不再是体制的附庸,道统开始独立于政统,并且高于政统。我们现在讲孔子了不起,他真的是改变了历史,这是第一点。
第二,一个人可以从事如何具体的职业,专门从事学术研究,这证明知识独立了,知识分子独立了。再有第三点,志于学以后,知识分子也就不再是专家,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天下,担当道义,这才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啊!所以孔子带来了儒这一个字内涵上的变化。我们现在讲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实际上儒这个字在孔子之前早就有了,它是一个职业,所以叫儒,儒业。但是孔子以后,儒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儒从术士变成了六艺专家,公务员,价值承担者。
解说:现在我们知道了,孔子的“大学”比起我们今天的大学实在是难多了。孔子的大学是要用一生来追求的。那么在孔子眼里的“大”和“小” 的区别究竟在哪里?而孔子日后被尊奉为圣人,他成为圣人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又一次樊迟(孔子的一个学生)问了孔子一个问题,问的也确实奇怪,《论语》上有记录。按说樊迟也不算很笨,樊迟以前也问过孔子很多很好的问题,孔子还表扬过他,问的好啊,大哉问,好!但是这个问题确实问得很不好,问得莫名其妙,什么问题呢?有一天他糊里糊涂地莽莽撞撞跑到孔子那去,老师啊,怎么样种庄稼。孔子大概给他搞糊涂了,冷冰冰地回答他,我不如老农民。樊迟还傻乎乎地问,既然你种庄稼不会,那怎么种白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樊迟转身就走了。樊迟一出门,孔子就说,小人哉,樊须也!这个小人是什么意思?难道是坏人吗?当然不是,那是什么,是没出息,没有境界,学的不是大学,学的是小学。学小学就是小人,学大学才能成大人。后来有人老是批评孔子这一段话,说孔子第一,轻视劳动人民。第二,轻视体力劳动。这都是胡说八道的事情,根本就不合乎逻辑。孔子办的又不是农业学校,孔子办的相对于青年干部政治学院,你跑到那里去问种庄稼,那你不是问傻了吗?假如今天我们有的学生糊里糊涂跑到中科院问一个博士生导师,教授怎么蒸馒头,那人家不生气啊!蒸馒头你找一个小媳妇问问就可以了。樊迟走了孔子讲了三个词,礼、义、信。这是什么?价值啊。所以我说孔子以后,士,读书人不再是专业技术人员,他对社会的职责也不是,至少不单单是从事一些专业技术的工作。他的最高使命是价值承担者,这才是把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给说了出来,也只有到了孔子,中国历史上才第一次出现了真正的独立的知识分子,这是孔子的伟大,这是孔子对我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
那么我们说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一边谋生,一边坚持学习,向着人生和学问的深度和高度掘进。一个思想的大师,一个圣人就出现了。我们刚才讲了孔子智商很高,但是仅仅有高智商行不行呢?孔子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特点,好学。孔子一辈子都在讲,我不是生而知之,我就是好学。他60多岁了,在楚国北方边境一个城市叫负函碰到一个叫叶公的人,叶公问子路,你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孔子回来就埋怨子路,说你就告诉他我这个人
第一就是发愤忘食,什么意思?发愤学习,忘了吃饭。又一次孔子感慨地说;
十户人家这一个小地方,你要找一个跟我一样很忠信的人,都能够找到。但是很难找到像我一样好学的。确实如此我们到一个小地方,小村落,老实的人,淳朴的人,厚道的人,应该找得到。老实人到处都有,但是你要找一个好学的人,那真的很难说,这就是人性的弱点。那么孔子没有这个弱点,他就是好学,他有这个优点,这也就是孔子为什么跟我们拉开了距离的原因。
解说:既然连孔子自己都说自己好学,那么孔子究竟如何好学,而对于“不耻下问”这个因孔子而闻名天下的成语,孔子自己又有怎样一番特别的解释呢?
又一次,子贡问了孔子一个问题,卫国有一个执政上卿叫孔圉,孔圉死了以后,政府给他一个谥号叫“文”,然后我们就把他称为孔文子。子贡就问孔子,老师啊,这个孔圉死了以后,为什么政府要给他这个谥号,把他称之为“文”呢?
这八个字不容易做到啊,为什么?一般来说,聪明人往往不好学。一个聪明的人还能好学,那就更难了。我们刚才讲好学的人不容易,找一个聪明而又好学的人那就更难了。如果你很聪明,然后你再好学,你一定会有所成就。孔文子敏而好学,而且还不耻下问。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也是很难做到的。地位高的人像地位低的人请教,但是孔文子都做到了。聪明而又好学,地位高却又不耻于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这讲的是孔文子,实际上说的也是孔子本人啊。他自己也是这样的。论语上有这么一个记录,很有意思。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曾有人讥笑孔子,孔子说每事问就是礼,因为在太庙里面祭祀,每一个环节都要付出谨慎,在做之前都要再确定一下,这就是礼。按说孔子已经以知礼的名声被政府请去太庙做助祭,但是孔子做到了不耻下问。
解说:在孔子生活的年代,既没有那么多书籍可看,也无法上网。今天我们都很好奇,孔子如此渊博的知识都是怎样获得的?
有一次,孔子27岁的时候,鲁国有一个附庸的小国叫郯国,郯国的国君叫郯子,这个人很有学问,他到鲁国来了,来朝见鲁国国君,鲁昭公就跟鲁国的执政大臣叔孙昭子设宴招待郯子。在宴会上,叔孙昭子就问了郯子一个问题,说你们的祖先少皞氏官名为什么都是以鸟来命名的?郯子就讲了一番话,我们的祖先有鸟的崇拜,然后官名就跟鸟有关,当时孔子不在现场。后来这个事传出来了,孔子一听,很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知识,赶紧跑到国宾馆敲门当面讨教郯子,把这个东西全搞明白了,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够与人学习的机会,有时候孔子做得都有些过份。如果孔子在大街上走,突然听到有人在唱歌,他觉得唱得很好,就会马上追上去,你能不能在唱一遍,他一定要逼着人家在唱一遍,然后自己就跟着学。正式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成就学业,而且孔子不仅仅在自己的国家,等别人送教上门,他还出国。我们知道孔子曾经到宋国去学习。从鲁国曲阜到宋国都城商丘,200多里,在那个时代,19岁的孔子背着行囊,那一路上穿过多少荆棘,多少坎坷,有多少强人出没,有多少野兽横行,他去了,这是第一次。
第二次去郑国向子产学习,孔子听说哪个地方有名人,有学问他一定会去请教。他到郑国向子产学习,因为子产去世的那一年,孔子30岁,所以到郑国向子产学习一定 是在30岁之前。据《史记》记载说孔子到了郑国以后跟子产就像兄弟。《史记》说子产为人仁,爱人,为人很仁德,能够爱人,所以后来孔子讲到仁的时候,有一次樊迟问他什么叫仁?孔子回答说,仁者爱人。我们可以看出子产对他的影响,孔子曾这样评价过子产,说子产有君子之道四,有四种品行符合君子之道,哪四种品行呢?
自己做事很恭谨,对待上级很恭敬,爱护人民有恩惠,使唤人民看季节,不是随便就安排老百姓今天修陵墓,明天修长城。听说子产去世了以后,仲尼闻之出涕, 曰;古之遗爱也。子产这样的人那是古代那种伟大文化培育出来的一个仁爱之人啊,他向这样的人学习。所以向什么样的人学习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和 这样的人在一起,你能坏吗?这些都是孔子30岁的时候,他终于可以自豪地说,我30而立了。那么三十而立如何体现,三十而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三十而立以 后的孔子又有一些什么样的更高境界等他去追求,我们下一讲再讲!

2.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根据鲍鹏山教授在央视“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讲座整理而成。作者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的为广大读者还肢唤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同时,书中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孔圣人”,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坦饥拍 也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是让羡如何从凡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励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

3.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鄹邑(今山东曲阜)人,思想家,教育家。

在中国,孔子在人们心目中一直都是至高无上的(尽管在新文化运动和文※革中受到冲击),被尊为裤薯困“万世师表”。大致可以说,中国的历史,自孔子被官方尊为圣人(汉武帝时期)之后,都是由儒家主导演绎的。

在中国历史上,除孔子外,从来没有一个人对中华民族有如此深刻、广泛而悠久的影响,这种影响,至今仍然不曾消退,反而在新形势下具有了新的活力。

这其中,是有着深刻原因的。我认为,一切的原因的开始,就是他开办私学,兴办教育。孔子有一个头衔:教育家。在我看来,孔子估计从来没想过成为教育家吧(那时候也没有那个说法),那他为什么要开办私学,兴办教育呢?很简单:育人!他想的很简单,就是尽己所能,把学生培养成君子,培养成品德高尚、能担大任的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而不是成为什么什么家,当最核心的“育人”做好了,其他的也就水到渠成了。

要育人者,须先自育,打铁还须自身硬。那么,孔子是怎么炼成的呢?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三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幼时生活艰难。孔子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十七岁丧母,从邻里得知父亲的情况,把母亲与父亲合葬。后参加鲁国执政大夫季武子举行招待士的宴会,孔子欣然前往,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后做过“委吏”(管理仓库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场的小官),取得良好的成效。

孔子非常好学,对礼乐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曾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这一方面表现了孔子的自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他好学的程度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通过自学和拜访请教,孔子掌握了渊博的知识,被同时代的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的人之一。一般别人有什么不懂的都来请教他。

在大约三十岁时,孔子开始办学授徒,开办私学,直到他去世为止。

在此期间,他曾带众弟子周游列国,也曾为官参政,最高做到了鲁国的大司寇。但最终,他的政治理念不被时人所接受,政治理想无从实现。在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回到鲁国,整理古代典籍,继续授徒。

在自己的儿子孔鲤、弟子颜回、子路先后离他而去后,孔子内心十分悲痛,身体也每况愈下。在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后,孔子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悲怆之意无以复加。七日后,孔子走完了他伟大的一生。

“吾十有五而手或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总结。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现在,我们可以对孔子的生平进行一个总结:少也贱兮生活艰,心向学兮志向坚。不渝志兮声名显,传大道兮遍人间。克己复礼兮天下治,仁义君子兮我所欲。时不我与兮可奈何,知不可为兮而为之。学而不厌兮何难哉?诲人不倦兮必当然!知我者兮苍天乎?哲人萎兮精神传!

孔子,是一个通过自我教育而学有所成、心怀理想的人!孔子曾自我评价: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这样一个人,学识渊博,经历丰富,对人的成长成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并且身体力行,授徒讲学,把自己育人的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胡念改进与完善,终成一代教育大师,成为“万世师表”。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之英才教育之,三乐也。

这三乐总结起来可以说是一种快乐:怀赤子之心,行不言之教,化而成天下!三乐可具备者,唯教育耳!一个国家,人才是根本;而人才,又以教育为基石。或许我们的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正因存在问题,才需要我们青年人来解决它。有许多事别人不愿意去做,我们就要去做。这样社会才会进步,人生才充满意义。我们不能做旁观者,而要做弄潮儿!

4. 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圣人的成长

孔子最早的祖先就是商汤,商代的开国帝王,天子,商汤是王族。孔子的家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衰落,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一代一代繁衍下去。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曾经做过陬邑宰,相当于乡长。叔梁纥以勇力着称,非常勇猛,体格健壮,武功很高。孔子3岁的时候,叔梁纥死了,叔梁纥死了以后,母亲颜征在带着三岁的孔子,艰苦地生活下去,但是这种孤独而又苦涩的单亲家庭生活,并没有给孔子的童年成长留下阴影,反而使年少的孔子,更早懂得了生活的无奈,也更坚定了对于生活的信心。

孔子的大学

孔子经过自己的刻苦的努力学习,他终于成了六艺专家。实际上孔子在他很小的时候,他就表现出了对于礼乐文化的一种非常浓厚的兴趣。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里面司马迁有这样一句话,他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经过刻苦的学习,终于成了六艺的专家。

三十而立

在孔子30岁的时候,齐国的国君齐景公,齐国有名的大臣晏婴,晏子,到鲁国来访问,大国国家的君臣到国家来访问,这个时候孔子的身份实际上是一个普通人,此时的孔子早已经辞官不做了,他自己在办一个学校,办一个私学,他只不过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校长。但是,他竟然能够参与接见齐国的君臣,并且在这次接见里面他还发言了。这就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证明他真的是立起来了。三十而立的孔子最大的事业就是他创办了私学。这个孔子创办的私学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史上开天辟地的一件大事,它对中华民族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问学老子

下海经办私学的孔子,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还接受了两名贵族子弟入学,这不但让孔子的私学名声大噪,同时还让孔子有机会,了却了自己的一桩心愿:问学天子脚下,拜见绝世高人——问道老子。对于即将成为高人的孔子,和已经成为绝世高人老子的这一次高峰论坛,后人们向来是津津乐道,认为他们的交流影响深远。面对年轻自信、踌躇满志的孔子,老子当头棒喝、黄牌警告。这段短暂的问学生涯,让他学到了装傻的人生智慧。

流亡齐国

问道归来的孔子,从绝世高人老子那里,学到了不少人生智慧,可他刚回到鲁国不久,一场君臣斗争,就把他卷到了漩涡之中。正直的孔子因为自己的一句话,就得罪了连国君都不敢得罪的权臣。因此,孔子的已经声名远扬的私学,当然也就办不下去了,他被迫离开鲁国。

四十不惑

孔子说他四十不惑,不要理解为孔子到了40岁了,什么都不迷惑了,什么都知道了,什么都懂了,什么知识都难不到他了,显然不是这样。孔子比野银并我们高明,不是因为他知识比我们多,而是因为他的判断力比我们高,一个人的境界、一个人所能达到的人生的高度也不是看他的知识的面搏弊有多大,而是取决于他的认知能力有多强,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说,知识不在于他有多大的宽度,而在于他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他能够深入的深度。所谓的四十不惑有两个意思:第一,就是对自己的人生不再有疑惑,我知道我这辈子该干什么了。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也不会再动摇了,40岁了,不会再动摇,不会再改变方向了,不会再改行了,这是不惑的第一个内容。 还有第二点,就是对这个世界上的林林总总,对这个世界上的光怪陆离都能够做出价值判断,判断了它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这是非常重要的。

快乐达人

每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着快乐,那么快乐到底颂迹是什么?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尤其困惑。有人说笑容满面就是快乐;有人说健康长寿就是快乐;也有人说有钱就会快乐。难道没有这些就不会快乐吗?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虽然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仕途受挫,屡不得志,一生穷困潦倒,累累若丧家之狗,但是他却称得上是一个快乐达人。孔子已经进入他的不惑之年,也可以说是孔子一生里面,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所以我们今天看到《论语》里面很有意思一个现象,《论语》20章,500多则,你竟然找不到一个苦字。与乐相对的是忧,苦和忧是不一样的,苦是一种感觉,忧是一种主动的心理状态,忧国忧民,是动词,苦是形容词。而且孔子还讲到君子不忧,智者不忧。所以《论语》里面,给我们感觉就是一帮快乐的人,在快乐地承担着天下的重任,或者反过来说,他们承担着天下那么大的重担,他们仍然那么快乐。

天命之年

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一个尴尬年龄。跟年轻人比老,跟老年人比又年轻。人到五十,面临着退休、面临着更年期、面临着眼睛发花、记忆衰退,似乎人生在走下坡路;但是也有人认为,五十岁是人生的黄金时期,多年的积累,让你拥有丰富的知识、阅历、经验,饱含人生智慧,为人生事业再创辉煌做好了充分准备,厚积薄发。孔子这里面所讲的天命我们说有两点:

从客观的方面来讲,它是客观存在的。这个天命包含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的命运等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都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这些东西在我们出生之前,它就决定了。

那么命包含主观的方面,主观的方面是什么呢?人的道德责任,人有做人的准则的。这些,也是人的命。所以我们说,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而且人还富有一种责任,什么责任呢?对自己你要过一种道德上的生活,你不能不道德。同时,你还要富有建设道德社会的责任。你不仅自己要过道德的生活,你还得要为这个社会,来做出你自己的道德贡献。

孔子讲的知天命的这个知,内涵很丰富,概括起来讲有这么三点:第一个,就是我们必须认知天命。你必须认知天命,这是它第一个含义,知天命知天命,你首先必须认知天命。第二点,我们必须敬畏天命。主观努力也是天命,就是天命让你必须付出努力。你付出努力,也是你的天命。

因此天命观里面,还有第三点,就是我们必须履行天命,所以这个意义上讲,知天命也就是行天命。就是一个人的历史使命。就是你在人生中,必须承担起来的,对于他人的责任。它不但不会让我们消极,反而让我们更加积极的面对我们自己的人生。

天下无贼

阳货在鲁国叛乱,被赶出国门。然后,鲁定公和三桓意识到了孔子对于此时此刻鲁国的重要性,他们开始邀请孔子出山。但是他们也很慎重,因为孔子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从过政,这一方面没有经验,所以他们一开始给孔子位子不大,中都宰。他把这个地方治理得非常好。孔子他主要是从道德上来治理,男女分途,男女走路分开走,男的在右边走,女的在左边走,路不拾遗,而且,孔子还能够在当地选拔人才。根据你的才能,根据你的品德,给你安排相应的、适合你的这么一个岗位。所以,一年下来,这个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条。所以第二年孔子就升迁了,做小司空。马上,孔子又升职了,做了大司寇。可是鲁国这个时候已经是礼崩乐坏,没有秩序了,国君管不了大夫,大夫管不了家臣,举国上下一片混乱。孔子选择在这个时候出山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鲁国外交家

孔子在鲁国做了大司寇,他的司法实践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孔子在鲁国做司寇的时候,鲁国的两个强大的邻国发生了一场冲突,鲁国的西边晋国,鲁国的北边、东边是齐国。原先晋国很强大,可是现在,齐国也在大国崛起,不服晋国,并且主动进攻晋国。在鲁定公九年,齐国的军队攻占了晋国的一个叫做夷仪的地方,这场发生在另外两个国家的战争对鲁国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晋国强大,鲁国很简单,奉行一边倒的政策。现在齐国崛起,两国争霸,不知道听谁的好了。这个时候,鲁国的外交政策就必须要调整,由一边倒调整为首鼠两端。那么齐国也有它的想法,尤其是齐国认识到,鲁国现在已经也在崛起,因为鲁国现在有孔子。所以齐国有一个大夫叫犁弥就跟齐景公说,鲁国用孔子,他一定会强大起来。鲁国一旦强大起来,一定会危害齐国,所以我们一定要早一点为此做好准备。于是,齐国主动提出来要和鲁国搞一次两国友好会谈。于是双方定在鲁定公十年,两国在齐国境内靠近鲁国的一个叫夹谷的地方来开两国国君的友好会谈。两国的国君定好了要开这次会了,鲁国也同意了,那么按说三桓一定要派一个人跟着鲁定公的。可是三桓三个人集体都不去。因为这一次会议是一个一边倒的。齐国强大,鲁国弱小,参加这样的会肯定丧权辱国。在国家危难的关头,三桓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的,他们集体后退一步,把孔子顶到前面去了。可以说,鲁定公,鲁国的国君出国访问,没有三桓陪同这是第一次。

(十一)千古绯闻

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鲁国的大臣们发现,孔子在强化国君权力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削弱他们的势力。于是,重用孔子的鲁国权臣“三桓”们,对孔子感到无比失望。这个时候,孔子的危机不光来自于内部,还有外部的危机。夹谷之会让齐国认识到了孔子的力量,他们认识到,鲁国只要有孔子,鲁国一定会强大起来,而鲁国强大起来,作为离鲁国最近的一个邻国,齐国一定会受到威胁。所以夹谷之会以后,齐国的朝野上下,就在考虑一个问题,鲁国就要崛起了,我们要怎么办?鲁国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孔子,所以抑制鲁国的强大,也就是要阻止孔子在鲁国任职。鲁国的弱点就是鲁国的君臣人性的弱点。人性的弱点是好色不好德。所以,他们想出了一个很下流的办法,就是给鲁国送去“人肉炸弹”,送美色。给鲁国国君鲁定公、给鲁国的三桓,送去了十六个能歌善舞的美女,同时送去的还有一百二十匹骏马,送给鲁国。齐国用美人计离间鲁国君,孔子被迫离开鲁国。

(十二)谁是丧家狗

因为和卫灵公政见不合,以及与南子的绯闻事件,孔子不得不离开卫国去寻找实现理想的舞台,一路颠沛流离。在十几年周游列国的过程中,孔子多次陷入绝境,但孔子的心永远是热的。在磨难和困顿之中,孔子到了“六十耳顺”的年龄,他的理想越来越远,针对他的难听话却越来越多,而听到了难听话的孔子却没有丝毫的愤怒。孔子不断地在辟人,但是他永远也不辟世,而且在这个过程里面,孔子还迎来了他人生中的又一个境界,六十耳顺。

(十三)圣人的境界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一个极聪明的学生子贡提了一个问题,说你是不是认为我有很多知识?子贡一听,对啊,难道老师不是很有知识吗?孔子说,不对,我只不过是有一个基本的价值观而已。读书不是为了增长知识,读书是提升我们的判断力。

有一天子贡跑去问老师一个问题,说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一个字,这一个字我可以终身奉行它?孔子的回答毫不犹豫,“其恕乎。”

(十四)爱恨两重天

子贡很聪明,有一天子禽问子贡一个问题,说我们的老师周游列国,到很多地方,他到一个地方不久他对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对这个地方的人物他都很了解,他怎么这么快就能了解到这个地方的政治情况和风土人情吗?是他向别人打听的还是别人愿意主动来告诉他的呢?子贡说,我们的老师有一种气质,有了这种气质别人都愿意和他交往,愿意把心里话告诉他,愿意把真实的情况告诉他。那么孔子的这个气质是什么样的气质呢?是哪五个字呢?子贡说是温、良、恭、俭、让。

(十五)穷途末路时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周游列国。他从55岁到68岁,一直奔波在中原大地上传播仁爱。可是当时春秋争霸、乱世争锋,各国国君忙于战争,根本没人重用孔子。因此,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处处碰壁、举步维艰,最后竟然走投无路,被困绝境,命悬一线。孔子在他六十耳顺的时候,他在陈国,在这个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又来救陈国,两军在陈国的境内打仗。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国,就想把孔子召到楚国去。所以他就离开了陈国的首都,准备到楚国去。可是这一走,就迎来了孔子周游列国过程中,一次最大的磨难。到楚国去的路途中,要经过一块地方,这个地方原先是蔡国的故地,就在陈蔡之间,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走到一个绝境,无上下之交,这边离开了陈国,陈国的政府不管他了,那边还没有到楚国,楚国这边又没接上头。他们在这个野外走了很多天以后,粮食也吃完了。面对失败、面对死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将如何闯过这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考验?圣人在穷途末路时,他将如何化解危机?

(十六)孔子回国

孔子在55岁的时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毅然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他和弟子们在各诸侯国之间奔波往返的情景,构成了春秋后期一道亮丽的风景。在周游列国14年后,孔子等到了一个重新回到鲁国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和齐、鲁两国之间的一场战争有关,和孔子的一个弟子冉求有关,这是怎么回事呢?

(十七)好学生“坏学生”

孔子,至圣先师、一代圣人,他是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代表,他也是中国人最为崇敬的偶像。但是,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却离不开他的学生。儒家经典着作《论语》,就是由孔子的弟子或者是再传弟子,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记录下来后,集结成册的。因此,孔子的光辉,沐浴着弟子,而弟子们的风采,也衬托着孔子。而在孔门的三千弟子中,有两个学生最为特别,一个是颜回,一个是子路。颜回总是受表扬,子路总是挨批评,那么,他们俩都做了些什么事情?孔子为什么会这样对待他们呢?

(十八)圣人千古

在孔子的三千弟子中,颜回、子路、子贡可以说是孔子最亲近的人,他们也是孔子晚年陪伴在孔子身边的人,子贡虽然不是孔子最满意的学生,但是子贡却一直陪在孔子身边直到最后。在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当时的社会上兴起了一股贬低孔子之风,这些话经常会传到子贡的耳朵里,那么子贡是怎样回击这些人的呢?在孔子最后的日子里,这三个孔子最亲近的学生又有怎样的表现?《百家讲坛》3月3日播出孔子是怎样炼成的(十八)圣人千古,敬请关注。

5. 百家讲坛《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被历朝历代尊奉为“万世师表”的孔圣人如何穿越时空回到今天的老百姓余余耐中间来;这位成为历代国毁首人崇拜偶像的孔孔子,三十而立,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论语》治天下,对人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或驾车游学,或席地围坐,还像当年那样讲经论道。《孔子是怎样炼成的》系列节目也将让人们看到一个真实的孔子是如何从凡竖春人修炼成圣人的过程,又是如何用自己一生的不懈努力激励一个伟大民族走向复兴。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