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视频软件 » 结构软件计算完后怎样调整配筋
扩展阅读
怎样隐藏表格颜色 2025-05-14 07:41:01

结构软件计算完后怎样调整配筋

发布时间: 2023-05-04 05:24:18

㈠ 如何根据pkpm结构内力计算结果给梁配筋

进入SATWE模块,然后把结构类型野信裂选成剪力墙,不考虑抗震,就这样一步步算下去坦散,然后像框架结构一样出梁配颂闭筋计算书。
当然这样的计算结果只有2根梁的配筋是大致正确的,其他数据都不用管了。

砌体结构中的梁不承担地震力,所以手算也不难。
如果是单跨,就按照简支梁来算。
能算简支梁的软件有很多,例如morgain,网上有破解版,许多地方可以下载。

㈡ 框架结构梁配筋按照pkpm的计算结果要怎么调整,那些部分需要增大配筋

框架梁配筋不用简竖增大,验算挠度,裂缝能满足的情况下,尽量只满足计算结果就行。配筋大了,违背墙柱穗旁弱梁的概念设猜咐橡计原则。

㈢ 如何对pkpm自动出的梁配筋图根据计算配筋图进行修改

简单点讲就是复核纵筋、箍筋、腰筋面积等是否与计算简图结果吻合;但前提或者说基础是你对输出结果的每一个数据代表什么含义必须搞明白,与采用的结构体系族悄镇相对应的规范的规定也必须很熟悉,只有这样才能对PKPM自动兆粗出的配筋图的结果合理性作出正确的判断!建议你把PKPM的说明书仔细看一遍;把相关的规范条文(尤其是运耐抗震构造措施章节)理解透彻!加油!多做几个项目,你会发现梁、板配筋图是结构设计中最简单的。

㈣ 用盈建科导出的计算书怎么给梁配筋

这种计算避免了传统软件将这类荷载简化成楼板均布面荷载的近似处理方式可能造成的不安全隐患。 对于布置在主次梁结构上的楼板,YJK在楼板计算时提供了对全层楼板按照有限元计算,且计算时考虑梁的弹性变形的设计方法。传统软件对于楼板设计时认为梁竖向没有位移且不能考虑梁的扭转刚度,这与实际出入较大,特别厅尘是在主次梁结构时,相比传统软件按照次梁围成小房间逐间计算配筋的方式,YJK结果表现出主茄伏此梁承受的弯矩和楼板跨中承受的弯矩都大很多(次梁承受的弯矩减少),整个呈现以主梁围成的大房间的受力颤迅状态。说明传统的配筋方式有时是不够安全的。 传统软件此功能不完善。

㈤ 怎么根据pkpm里面板的面积配筋板底与板顶的钢筋怎么配

1、根据pkpm绘制板施工图进入PMCAD→画结构平面图。

㈥ PKPM框架柱配筋率超筋怎么调

PKPM框架柱配筋率超野梁知筋要看是纵筋配筋率超还是配箍率超,纵筋超是什么工况引起的抗弯超;配箍超看是抗剪不足还是因为形成短柱了。找到原因带能根据原因调整。

在受压构件计算中,如果按轴心受压构件的普通箍筋柱计算时纵向钢筋数量超筋,这时可以增大截面尺寸,也可以试着按螺旋箍筋柱进行计算。柱超筋的原因是偏心距大。而偏心距=弯矩/轴力。所以很显然,柱子受到的轴力越小,偏心距越大。

如果顶层的主梁跨度很大,而刚度又比较小,那么顶层柱顶会渣肆受到很大的弯矩。弯矩很大,又没什么轴力来压住,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顶层的柱子容易超筋了。

可以试着加大与柱子连接的主梁的截面高度,尤其是超筋的方向主梁,增大了梁的刚度,梁的变形小,柱子受到的弯矩也就小了。还可以减小梁端弯矩调幅系数。也可以通过设置次梁的方法,例如增加与主梁平行的次梁,从而减小相关主梁的受荷面积,也能有效减小弯矩。

主梁是承重且传递荷载,主梁以柱子为支座。在框架梁结构里,主梁是搁置在框架柱子上,凡是与同框架柱相连,并作为其它梁的支点的梁为主梁;传力路径总是次梁传至主梁。主梁需考虑抗震。

主梁相交处都要加附加筋(吊筋或箍筋),有附加筋的是主梁。主梁承担次梁,一般情况下主梁支于柱或墙上。

(6)结构软件计算完后怎样调整配筋扩展阅读:

主梁计算要点和构造特点:

1、主梁除承受自重外,主要承受由次梁传来的集中荷载。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可折算成集中荷载计算。

2、与次梁相同,主梁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

3、主梁支座处,次梁与主梁支座负钢筋相互交叉,使主梁负筋位置下移,计算主梁负筋时,单排筋h0=h-(50~60)mm,双排筋h0=h-(70~80)mm。

4、主梁是重要构件,通常按弹性理论计算,不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5、主梁的受力钢筋的弯起和切断原则上应按弯矩包络图确定。

6、在次梁与主梁相交颂消处,次梁顶部在负弯矩作用下发生裂缝,集中荷载只能通过次梁的受压区传至主梁的腹部。这种效应约在集中荷载作用点两侧各0.5~0.6倍梁高范围内,可引起主拉破坏斜裂缝。为防止这种破坏。

在主梁两侧设置附加横向钢筋,位于梁下部或梁截面高度范围内的集中荷载应全部由附加横向钢筋(吊筋、箍筋)承担。附加横向钢筋应布置在长度为S=2h1+3b的范围内。

㈦ 请问下用PKPM生成梁配筋图后,梁的截面 和配的钢筋如何优化

梁的截面优化,说白了就是通过调整梁的截面大小让钢筋的配筋率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按照我的经验,梁一侧受力纵筋的配筋率在1%~1.5%是比较经济的,超出这个范围越多,就越不经济,要么用的混凝土偏多,要么钢筋用的太多。

以PKPM生成的施工图为基准,钢筋的优化余地不大,因为这个施工图基本上就是满足配筋量的最小配筋方案了,要优化也只能在一些风格习惯上修改。只有悬挑梁上部钢筋应该加强一下,个人认为在计算配筋量的基础上增加40%~100%比较安全。

关于铰接的问题,那是偷懒的做法。
次梁一旦和主梁铰接,主梁自然扮山就不会因次梁产生扭矩了。而主梁一旦和柱或者墙铰接,主厅码中梁模岩基本上就无法传递地震力,因此产生的剪力和扭矩就会大大减小。这样一来原本难以调整的模型一下子就变得“顺利”了起来。
但我是不推荐这样设计的,因为这会改变结构的受力计算假定----改的只是假定,而现实则没有改。所以将会出现计算和实际情况不符合的现象,可能引发严重或者不严重的问题。事实上现浇混凝土结构根本不可能做到完全铰接,为了保证计算和实际情况尽量相符,请不要随意设铰。

如果设了铰,尤其主梁设铰,请务必重新计算位移角、位移比和周期。因为这些都会改变。

㈧ PKPM 的SATWE中,怎样把梁柱配筋和轴压比调到最佳

新的建筑结构设计规范在结构可靠度、设计计算、配筋构造方面均有重大更新和补充,特别是对抗震及结构的整体性,规则性作出了更高的要求,使结构设计不可能一次完成。如何正确运用设计软件进行结构设计计算,以满足新规范的要求,是每个设计人员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以SATWE软件为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步骤的讨论,对一个典型工程而言,使用结构软件进行结构计算分四步较为科学。

1.完成整体参数的正确设定 计算开始以前,设计人员首先要根据新规范的具体规定和软件手册对参数意义的描述,以及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软件初始参数和特殊构件进行正确设置。但有几个参数是关系到整体计算结果的,必须首先确定其合理取值,才能保证后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这些参数包括振型组合数、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和结构基本周期等,在计算前很难估计,需要经过试算才能得到。

(1)振型组合数是软件在做抗震计算时考虑振型的数量。该值取值太小不能正确反映模型应当考虑的振型数量,使计算结果失真;取值太大,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使计算结果发生畸变。《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5.1.13-2条规定,抗震计算时,宜考虑平扭藕联计算结构的扭转效应,振型数不宜小于15,对多塔结构的振型数不应小于塔楼的9倍,且计算振型数应使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一般而言,振型数的多少于结构层数及结构自由度有关,当结构层数较多或结构层刚度突变较大时,振型数应当取得多些,如有弹性节点、多塔楼、转换层等结构形式。振型组合数是否取值合理,可以看软件计算书中的x,y向的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具体操作是,首先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及设计经验预设一个振型数计算后考察有效质量系数是否大于0.9,若小于0.9,可逐步加大振型个数,直到x,y两个方向的有效质量系数都大于0.9为止。必须指出的是森唯,结构的振型组合数并不是越大越好,其最大值不能超过结构得总自由度数。例如对采用刚性板假定得单塔结构,考虑扭转藕联作用时,其振型不得超过结构层数的3倍。如果选取的振型组合数已经增加到结构层数的3倍,其有效质量系数仍不能满足要求,也不能再增加振型数,而应认真分析原因,考虑结构方案是否合理。
(2)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是指地震沿着不同方向作用,结构地震反映的大小也各不相同,那么必然存在某各角度使得结构地震反应值最大的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设计软件可以自动计算出最大地震力作用方向并在计算书中输出,设计人员如发祥该角度绝对值大于15度,应将该数值回填到软件的“水平力与整体坐标夹角”选项里并重新计算,以体现纤李最不利地震作用方向的影响。
(3)结构基本周期是计算风荷载的重要指标。设计人员如果不能事先知道其准确值,可以保留软件的缺省值,待计算后从计算书中读取其值,填入软件的“结构基本周期”选项,重新计算即可。
上述的计算目的是将这些对全局有控制作用的整体参数先行计算出来,正确设置,否则其后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差别很大。
2.确定整体结构的合理性 整体结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是新规范特别强调内容。新规范用于控制结构整体性的主要指标主要有: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刚重比、剪重比等。
(1)周期比是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重要指标。它的目的是使抗侧力的构件的平面布置更有效更合理,使结构不至出现过大的扭转。也就是说,周期比不是要求就构足够结实,而是要求结构承载布局合理。《高规》第4.3.5条对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1之比的要求给出了规定。如果周期比不满足规范的要求,说明该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设计人员需要增加结构周边构件的刚度,降低结构中间构件的刚度,以增大结构的整体抗扭刚度。
设计软件通常不直接给出结构的周期比,需要设计人员根据计算书中周期值自行判定第一扭转(平动)周期。以下介绍实用周期比计算方法:1)扭转周期与平动周期的判断:从计算书中找出所有扭转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按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同理,将所有平动系数大于0.5的平动周期值从大到小排列;2)第一周期的判断:从列队中选出数值最大的扭转(平动)周期,查看软件的“结构整体空间振动简图”,看该周期值所对应的此竖培振型的空间振动是否为整体振动,如果其仅仅引起局部振动,则不能作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要从队列中取出下一个周期进行考察,以此类推,直到选出不仅周期值较大而且其对应的振型为结构整体振动的值即为第一扭转(平动)周期;3)周期比计算:将第一扭转周期值除以第一平动周期即可。
(2)位移比(层间位移比)是控制结构平面不规则性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和《高规》中均有明确的规定,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新规范中规定的位移比限值是按刚性板假定作出的,如果在结构模型中设定了弹性板,则必须在软件参数设置时选择“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以便计算出正确的位移比。在位移比满足要求后,再去掉“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的选择,以弹性楼板设定进行后续配筋计算。
此外,位移比的大小是判断结构是否规则的重要依据,对选择偶然偏心,单向地震,双向地震下的位移比,设计人员应正确选用。
(3)刚度比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根据《抗震规范》和《高规》的要求,软件提供了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式,分别是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和地震力与相应的层间位移比。正确认识这三种刚度比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是刚度比计算的关键:1)剪切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一层的转换结构及对地下室嵌固条件的判定;2)剪弯刚度主要用于底部大空间为多层的转换结构;3)地震力与层间位移比是执行《抗震规范》第3.4.2条和《高规》4.3.5条的相关规定,通常绝大多数工程都可以用此法计算刚度比,这也是软件的缺省方式。
(4)层间受剪承载力之比也是控制结构竖向不规则的重要指标。其限值可参考《抗震规范》和《高规》的有关规定。
(5)刚重比是结构刚度与重力荷载之比。它是控制结构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重力二阶效的主要参数。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可能引起结构失稳倒塌,应当引起设计人员的足够重视。
(6)剪重比是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参数。规范之所以规定剪重比,主要是因为长期作用下,地震影响系数下降较快,由此计算出来的水平地震作用下的结构效应可能太小。而对于长周期结构,地震动态作用下的地面加速度和位移可能对结构具有更大的破坏作用,但采用振型分解法时无法对此作出准确的计算。因此,出于安全考虑,规范规定了各楼层水平地震力的最小值,该值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说明结构有可能出现比较明显的薄弱部位,必须进行调整。
除以上计算分析以外,设计软件还会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整体结构地震作用进行调整,如最小地震剪力调整、特殊结构地震作用下内力调整、0.2Q0调整、强柱弱梁与强剪弱弯调整等等,因程序可以完成这些调整,就不再详述了。
3 对单构件作优化设计 前几步主要是对结构整体合理性的计算和调整,这一步则主要进行结构单个构件内力和配筋计算,包括梁,柱,剪力墙轴压比计算,构件截面优化设计等。
(1)软件对混凝土梁计算显示超筋信息有以下情况:1)当梁的弯矩设计值M大于梁的极限承载弯矩Mu时,提示超筋;2)规范对混凝土受压区高度限制:
四级及非抗震:ξ≤ξb
二、三级:ξ≤0.35( 计算时取AS ’=0.3 AS )
一级: ξ≤0.25( 计算时取AS ’=0.5 AS )
当ξ不满足以上要求时,程序提示超筋;3)《抗震规范》要求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大配筋率2.5%,当大于此值时,提示超筋;4)混凝土梁斜截面计算要满足最小截面的要求,如不满足则提示超筋。
(2)剪力墙超筋分三种情况:1)剪力墙暗柱超筋:软件给出的暗柱最大配筋率是按照4%控制的,而各规范均要求剪力墙主筋的配筋面积以边缘构件方式给出,没有最大配筋率。所以程序给出的剪力墙超筋是警告信息,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2)剪力墙水平筋超筋则说明该结构抗剪不够,应予以调整;3)剪力墙连梁超筋大多数情况下是在水平地震力作用下抗剪不够。规范中规定允许对剪力墙连梁刚度进行折减,折减后的剪力墙连梁在地震作用下基本上都会出现塑性变形,即连梁开裂。设计人员在进行剪力墙连梁设计时,还应考虑其配筋是否满足正常状态下极限承载力的要求。
(3)柱轴压比计算: 柱轴压比的计算在《高规》和《抗震规范》中的规定并不完全一样,《抗震规范》第6.3.7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既包括地震组合,也包括非地震组合,而《高规》第6.4.2条规定,计算轴压比的柱轴力设计值仅考虑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软件在计算柱轴压比时,当工程考虑地震作用,程序仅取地震作用组合下的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当该工程不考虑地震作用时,程序才取非地震作用组合下的柱轴力设计值计算。因此设计人员会发现,对于同一个工程,计算地震力和不计算地震力其柱轴压比结果会不一样。
(4)剪力墙轴压比计算:为了控制在地震力作用下结构的延性,新的《高规》和《抗震规范》对剪力墙均提出了轴压比的计算要求。需要指出的是,软件在计算断指剪力墙轴压比时,是按单向计算的,这与《高规》中规定的短肢剪力墙轴压比按双向计算有所不同,设计人员可以酌情考虑。
(5)构件截面优化设计:计算结构不超筋,并不表示构件初始设置的截面和形状合理,设计人员还应进行构件优化设计,使构件在保证受力要求的德条件下截面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并节省材料。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截面优化设计时,应以保证整体结构合理性为前提,因为构件截面的大小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刚度,从而对整体结构的周期、位移、地震力等一系列参数产生影响,不可盲目减小构件截面尺寸,使结构整体安全性降低。
4. 满足规范抗震措施的要求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必须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混凝土规范》、《高规》和《抗震规范》对结构的构造提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这些措施是很多震害调查和抗震设计经验的总结,也是保证结构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设计人员不可麻痹大意。
(1)设计软件进行施工图配筋计算时,要求输入合理的归并系数、支座方式、钢筋选筋库等,如一次计算结果不满意,要进行多次试算和调整。
(2)生成施工图以前,要认真输入出图参数,如梁柱钢筋最小直径、框架顶角处配筋方式、梁挑耳形式、柱纵筋搭接方式,箍筋形式,钢筋放大系数等,以便生成符合需要的施工图。软件可以根据允许裂缝宽度自动选筋,还可以考虑支座宽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施工图生成以后,设计人员还应仔细验证各特殊或薄弱部位构件的最小纵筋直径、最小配筋率、最小配箍率、箍筋加密区长度、钢筋搭接锚固长度、配筋方式等是否满足规范规定的抗震措施要求。规范这一部分的要求往往是以黑体字写出,属于强制执行条文,万万不可以掉以轻心。
(4)最后设计人员还应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生成的配筋结果作合理性审核,如钢筋排数、直径、架构等,如不符合工程需要或不便于施工,还要做最后的调整计算。

㈨ 已算出荷载,如何配筋

计算配橡罩筋的方法你可找一本《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通常有受弯构件的正截世源面承载力计算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在配筋时对纵筋有单筋矩形截面和双筋矩搜如态形截面或者T形截面的。对箍筋,就是保证不会出现斜截面破坏,主要是承担剪力的作用,一般根据肢数来划分,比如有单肢箍,双肢箍,四肢箍等。关于如何截断钢筋,可以参考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总之截断的长度一定要满足足够的锚固强度。不会导致钢筋滑移。
推荐两本书吧:《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混凝土结筑设计》

㈩ midas建模后怎么配筋

《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设计规范(JTG D62-2004)》中有相应纤备的项,先进行一些的截面的预应毁伍毁力估束,再在midas中进行调试修改。设计准则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梁在预加力和使用荷载作用下的应力状态应该橘中满足的本条件是:截面上下缘均不产生拉应力,且上下缘的混凝土均不被压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