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人類是怎樣根據原始來判斷時間的
擴展閱讀
ps怎樣修改圓形漸變邊 2025-09-21 19:43:45
文檔中怎樣提取歲數 2025-09-21 19:06:12

人類是怎樣根據原始來判斷時間的

發布時間: 2022-06-18 11:35:16

『壹』 古代人怎麼測時間

古時候,人們通過不同的時間測量工具來測量時間的。具體如下:

1、日晷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了大明燈漏。它是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鍾、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器。因其造型似宮燈,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為大明殿燈漏。

除此之外,還有油燈鍾、蠟燭鍾等計時工具。17世紀後,西方更為精密的鍾表傳入,人們逐漸放棄了原有的計時工具。在計時方法上,古人採用百刻制的方式,即將一晝夜均分為一百刻,一刻約等於14.4分。

隋唐時期發明了十二時辰計時。西方鍾表傳入中國後,為適應24小時計時的方法,百刻制改為96刻制;一個時辰兩個小時,一個小時四刻。

『貳』 人是怎樣感知時間的

人和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中生活,它們都隨時間的流馳而發展變化。但是和其他生物不同,人不僅能感知時間,而且還能控制和駕馭時間。

人怎樣依靠各種感覺器官感知時間?抽象的時間概念又是怎樣通過長期發展從這些感覺中形成的呢?

像把自己的經歷(經驗)變成文學作品的著作家那樣,人可以通過記憶來追憶過去,預見將來。據說記憶和預見是人類智力的要素。是否如此,我們姑且不去討論,但正是人們的這種借鑒過去以及為著將來而從事目前活動的能力,創造了燦爛的科學文明。

當然,有許多動物也可以勉強地反應時間。有人曾用白鼠做過實驗。他讓白鼠按跳板。結果發現,如果在白鼠按下跳板後25秒鍾內及時給它一點食物,白鼠就會繼續重復按跳板,以求再一次得到報酬。但是,如果在按下跳板後30秒鍾還不給它食物,白鼠就會茫然不動,這時它就不再能夠把將來的報酬(獲得食物)同當前的動作(按跳板)聯系起來。

猴子比白鼠聰明,它處理時間的能力較白鼠前進了一步。如果我們拿來兩只一模一樣的不透明酌杯子,一隻是空的,另一隻里裝有食物,先讓猴子看一看,過一段時間後再讓它挑選。結果你會發現,只要相隔的時間不超過90秒鍾,猴子總可以把裝有食物的杯子找出來;如果時間超過90秒鍾,猴子搜尋食物的能力便大為降低,完全等於瞎摸瞎碰了。

對於人類最近的親緣——猩猩來說,它的「時間意識」又前進了一大步。不僅在野外,甚至在實驗室(這里的情況同野外大不相同)條件上,猩猩有時也顯示出為達到將來的目標而控制現在的驚人的能力。例如,黑猩猩為了拿到高處的香蕉,會捫幾個木盒子一個一個地搭起來,作為向上爬的梯子。事實上,猩猩應付將來的本領已接近於人類能力的邊緣,它們甚至能夠製造「工具」!人們已經看到,自然界中的猩猩有時會把樹枝上的葉子剝光,用它做成「探針」,從白蟻洞內引出,白蟻。當然,猩猩只有在看到白蟻人穴的時候才會這樣做;看不到白蟻進洞,它就不會去做這類「工具」。這說明猩猩只能處理最近的和可見的將來的情況,因而它的「時間意識」還一半停留於「現在」的狀態之中。

大約在加萬年以前,稍有智力的類人猿開始學會製造工具。為了滿足最近和可見將來的需要,它們像猩猩做探針那樣,以石塊作為採伐工具。大約又過了很久,嚴酷的自然環境使得類人猿逐步學會改進工具。根據從地殼沉積層深處挖掘出來的許多有一定形狀的石塊來判斷,類人猿至少具有把石頭打成有用形狀的足夠的預見。

由於智力的增長,預見能力也隨之增強。大概到了50萬年以前,生活在中國的原始古人第一次開始學會用火。火的使用說明中國猿人已經具有一定的時間意識和遠見,並開始用手進行勞動,譬如採集枯枝敗葉,維持火的燃燒。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或許更早),人類盪造了語言。語言不僅是原始人相互之間傳送信息的工具,而且也為人類時間意識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條件。

『叄』 人類是如何識別方向與時間的謝謝!

一、指南針

對喜歡戶外運動的人而言,指南針是一件再熟悉不過的物品,同時也是非常基本的生存技能,通過指南針可以在深山之中辨別方向。指南針的轉盤被分成360°。東、西、南、北四個主要方向的角度依順時針方向自頂開始依次為:北—0°(同360°)、東—90°、南—180°、西—270°。

使用指南針判斷位置的方法:

使實際地形和地圖方向一致;

在地圖上找出二個可看出的目標物;

將指南針的進行線(或長邊)朝向其中的一個目標物;

到圓圈配合箭號和指針(北)相吻合;

不改變圓圈的方向將其放在地圖的北方位置;

指南針的長邊之尖端吻合地圖上的目標物;

當圓圈的箭號和磁線延線畫一條直線;

針對另一目標依照同樣的方法進行。兩條線的交錯處即是現在所在位置。

注意事項:1.盡量保持水平;2.不要離磁性物質太近,以及鐵質物品



二.利用太陽判斷

1.手錶測向

方法1:「時數(什麼時間)對半對太陽,12點值得是北方」,用時間的一半對向太陽,12刻度就是北方。



2.樹棍陰影測向

在太陽足以成影的時候,在平地上豎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頂端放一塊石頭(或作其他標記),木棍的影子會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三十分鍾至六十分鍾後,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頂端放另一塊石頭。然後在兩個石頭之間劃一條直線,在這條線的中間劃一條與之垂直相交的直線。然後左腳踩在第一標記點上,右腳踩在第二標記點上。這時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為正南方,右手是東方,左手為西面。

三.利用動植物測向

1.年輪

根據其年輪來判斷,北半球南面寬北面窄,南半球南面窄北面寬。

2.樹葉

陰雨天可以根據大樹樹葉茂密度判斷,樹葉的茂密與太陽光照射時長有關,。所以樹葉茂密的為南面,樹葉稀鬆的為北面。



3.岩石青苔

在岩石比較多的地方,可以根據岩石上的青苔來判斷,岩石上布滿青苔的一面是北側,因為陽光照射少,乾燥光禿的一面則是南側。

4.螞蟻洞

螞蟻的洞口大都是朝南的

5.積雪

積雪融化的方向是朝向南方的。



四.星星

北極星

北斗七星是大熊座中七顆明亮的星,形狀有如勺子,因容易辨認,故作為辨別其他星的用途。當身處北半球,只要找到北斗七星,就可找到北極星,因北極星長期固定位於天北極的位置,故用作辨認北方的指標。尋找北極星的方法是,先尋找北斗七星,從北斗七星的鬥口(即天樞和天璇)方向,向上延長5倍就可以找到北極星。

五.人為因素

1.紅飄帶

戶外路線上樹枝很多都系著紅色的絲帶作為路標

2.尼瑪堆

在有些地方,驢友會用石頭堆成尼瑪堆來標志路線

3. 垃圾,羊糞

路邊有垃圾、很多羊糞等等,表面有可循蹤跡

『肆』 「一寸光陰,一寸金」,古人是怎麼來記錄時間的

一頓飯的時間,一炷香的時間,一個時辰,這些都是描述時間的詞彙。一寸光陰一寸金,現在的我們越來越知道時間的重要性,也越來越珍惜時間,時間的流逝是我們永遠也追不上的。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時間的長河都不緊不慢的從上面流過,最後也經過時間的沉澱給人類留下了珍貴的寶物。

時間最早是無形的,在最開始的原始時期時間對於當時的人類來說還是一種模稜兩可的存在;原始的人類想法也是簡單的,宇宙的浩瀚無窮不禁引起了人類的思考。

後來在社會的進步人類發展過程中記錄時間的工具“鍾表”誕生了,但在沒有鍾表之前人類是怎麼樣記錄時間的?對於我們充滿智慧的祖先們是如何記錄不斷消逝的時間的?中國幾千年的發展,到底存在著怎樣的時間制度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跨越時間回顧歷史,來看看我們古人是如何記錄時間的。

一、最早的在遠古時期的人類,是怎麼記錄時間的呢?

開始把時間劃分為更細的單位,把一時辰分成4份,以初、少、半、太等名稱來表示。

其計時的劃分方法,在《晉書·律歷志》景初歷的記載較為詳細:“黃初二年七月十五日癸未,日加壬。月加丙食。”

古人非常聰明,很早就發現日月星辰等天氣現象的運動和時間有某種聯系;掌握星星月亮太陽運行的規律,觀察太陽月亮的方位,了解星星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知道了解當時大概的時間。

十二時制源自古人觀察太陽所在的方位來決定時刻。

第二次工業革命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後就產生了信息和電的發明,由此鍾表也就孕育而生。

鍾表的誕生更是代表了人類歷史社會又向前邁了一大步,也同時讓人們的生生活越來越便利,生活和工作都更有規律。

鍾表種類繁多,小到懷表手錶,大到掛鍾等等,他們在我們的生活中所佔的體積雖然不大,但是卻給我們所有人帶來了時代性的意義。

鍾表上的指針好像一隻無形的手,推進著人們生活的不斷向前發展。

讓人們流逝過的時間在表盤上留下深刻的印記,讓那些無形逝去的時間變成可以見到的刻度,讓那些歷史不再被輕易遺忘。也許未來還會有更加尖端更加先進的技術。但是永遠無法磨滅鍾表在人類歷史上這一深刻的烙印。

朝代的發展,歷史的變遷,時間的長河源遠流長,從古代流到了現在也將會流淌到將來,時間給我們人類留下的痕跡是永遠抹不去的。

古代的雞鳴起床到現在也經常在人們口中聽說,從原始時期的根據太陽的位置確認時間,到結繩記賬法,刻木相會再到日晷的出現,沙漏的發展,到現代的鍾表電子表,全都體現出我們中國社會的進步之快。如果沒有記錄時間的東西出現,那我們人類的生活將會一塌糊塗,不知道會衰敗到什麼程度。

我們了解了古人記錄時間的方法以及發展,全都體現著人們偉大的智慧的結晶,隨著時間越來越准確的記錄與傳遞,人們的生活也走向了正軌,所以說時間的記錄確認是非常具有重要性的。

『伍』 人類對時間的認識是源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嗎

對於人類發展的史前階段,探討這一點是比較困難的。前人留下的是「果」,而「因」本身只能靠我們去推測。由目前的資料可以推測到,至少有3個方面的原因,導致人們去認識時間,並不斷地推動這一認識向前發展和深化。

首先是生存的需要。遠古時代,人們過著原始群居的漁獵游牧生活,使用最簡陋的工具,靠採集和漁獵獲取食物,藉以延續自己的生存。在順利情況下,每天所得食物尚能勉強果腹;遇上不虞災禍,就只好忍飢挨餓。為了遮風避雨,他們往往把森林、洞穴等天然場所作為固定的住地,「日出而作,日人而息」。出於這種生存斗爭的需要,這個時期的人類不得不對由太陽東升西落所引起的時間變化有最粗淺的了解和熟悉。例如,什麼時候出發,到多遠的地方去采獵,才能在日落前趕回住所。日落之前回不到居住的洞穴,對於他們是很危險的。可以推想,這就是人類認識晝夜交替和白晝長短的開始。當然,這時的認識是十分膚淺的,甚至可以說並不比某些動物的認識高明多少。因為這個時期的人,活動范圍狹窄,大腦的抽象思維和判斷能力也很差。

第二是發展生產的需要。隨著生產的發展,以採集漁獵為生的原始人類逐步過渡到農業社會。在農牧業生產中,作物的播種、耕耘、收獲、貯藏,都要同季節變化密切配合。安排隨時可以得到好收成,稍有差錯就會造成歉收。如果說原始群居社會離不開「日」這個概念的話,那麼對於農業社會來說,就不能沒有月份、季節和年的知識。古人最初是根據草木枯榮、鳥獸出沒等物候現象來確定月份和季節,並藉以指導農牧業生產。物候變化與自然環境的變遷一次又一次重復地印人人的腦海,天象的循環變化同樣留給人們以深刻的印象。它們之間的相依關系無疑將為人們逐漸了解。於是,通過觀察日月星辰的運動變化來確定這些比日更長的時間單位(月、季節和年)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第三是建立唯物主義宇宙觀的需要。前面已經說過,時間問題是人類認識宇宙的兩個基本組成部分(另一個是空間)之一。就是說,它是人們世界觀的主要內容。既是世界觀問題,就有唯心和唯物之分。自從人類社會產生階級以後,統治階級總是在時間和空間的問題上編造種種荒誕怪論,藉以欺騙人民,達到鞏固其統治的目的。而一切對自然現象進行客觀研究的人,盡管他們不是自覺地站在唯物主義的立場上,但都承認時間的客觀實在性,能夠按照事物的本來面目去認識事物。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的時間認識,是在同唯心主義(宗教迷信)的斗爭中建立起來的。這是科學發展史上很重要的一個階段。同天文學、生物學、地質學、人類學等等比較古老的科學認識一樣,科學的時間認識也是在一片有害的叢林——巫術和迷信的叢林——中發芽成長的,而這片有害的叢林對於認識的幼苗又總是一再加以摧殘,不讓它成長。這就是科學發展史向人們展現的歷史事實。

『陸』 沒有鍾表之前,人們是怎樣知道時間的

鍾表是生活里的必需品,人們通過鍾表可以知曉現在的時間,但是在沒有鍾表之前,人們要想知道時間,也有著自己的辦法。我們的祖先似乎很早就有了時間意識,而月亮就是最天然的鍾表。他們已經可以繪畫,並且觀察天象。

早在三萬年前,人類已經能夠畫出復雜的幾何圖形。根據美國人類學家的描述,他們從三萬年前的壁畫中發現了珍貴的線索,其中繪制了有關月亮以及動物的圖案,甚至還有復雜的幾何圖形,而按照當時的人類文明發展水平,他們原本應該是不可能創造出這樣具有深奧意義的圖案。

一輪明月陰晴圓缺既是時鍾,又是古往今來感情寄託。古人這樣的做法相對來說是有一定科學依據的,以月亮為時鍾,能夠與太陽時鍾相互對應,如果在天氣晴朗的情況下,人們更有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線索。古人往往認為這是一種暗示,而在現代人看來,數萬年前的他們在無形之中已經發揮了自己的智慧。

聰明的古人雖然沒有先進的技術,但是他們依舊可以通過自己的聰明才智知曉時間,可以說是十分令人佩服的了。



『柒』 如何判斷原始人距今年代

用碳14測年法和器物推斷法。
----------------------------------------------------------------------
碳14
自然界中碳元素有三種同位素,即穩定同位素12C、13C和放射性同位素14C。
14C由美國科學家馬丁·卡門與同事塞繆爾·魯賓於1940年發現。
14C的半衰期為5730年,14C的應用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在考古學中測定生物死亡年代,即放射性測年法;二是以14C標記化合物為示蹤劑,探索化學和生命科學中的微觀運動。
一、利用宇宙射線產生的放射性同位素碳—14來測定含碳物質的年齡,就叫碳—14測年。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對碳—14測定考古年代的作用,給了極高的評價:「由於碳—14測定年代法的採用,使不同地區的各種新石器文化有了時間關系的框架,使中國的新石器考古學因為有了確切的年代序列而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那麼,碳—14測年法是如何測定古代遺存的年齡呢?
原來,宇宙射線在大氣中能夠產生放射性碳—14,並能與氧結合成二氧化碳形後進入所有活組織,先為植物吸收,後為動物納入。只要植物或動物生存著,它們就會持續不斷地吸收碳—14,在機體內保持一定的水平。而當有機體死亡後,即會停止呼吸碳—14,其組織內的碳—14便以5730年的半衰期開始衰變並逐漸消失。對於任何含碳物質,只要測定剩下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就可推斷其年代。
碳—14測年法分為常規碳—14測年法和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兩種。當時,Libby發明的就是常規碳—14測年法,1950年以來,這種方法的技術與應用在全球有了顯著進展,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明顯,即必須使用大量的樣品和較長的測量時間。於是,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技術發展起來了。
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具有明顯的獨特優點。一是樣品用量少,只需1~5毫克樣品就可以了,如一小片織物、骨屑、古陶瓷器表面或氣孔中的微量碳粉都可測量;而常規碳—14測年法則需1~5克樣品,相差3個數量級。二是靈敏度高,其測量同位素比值的靈敏度可達10-15至10-16;而常規碳—14測年法則與之相差5~7個數量級。三是測量時間短,測量現代碳若要達到1%的精度,只需10~20分鍾;而常規碳—14測年法卻需12~20小時。
正是由於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具有上述優點,自其問世以來,一直為考古學家、古人類學家和地質學家所重視,並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可以說,對測定50000年以內的文物樣品,加速器質譜碳—14測年法是測定精度最高的一種。
二、碳-14標記化合物的應用。
碳-14標記化合物是指用放射性14C取代化合物中它的穩定同位素碳-12,並以碳-14作為標記的放射性標記化合物。它與未標記的相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學與生物學性質,不同的只是它們帶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測技術來追蹤。
自20世紀40年代,就開始了碳-14標記化合物的研製、生產和應用。由於碳是構成有機物三大重要元素之一,碳-14半衰期長,β期線能量較低,空氣中最大射程 22cm,屬於低毒核素,所以碳-14標記化合物產品應用范圍廣。至80年代,國際上以商品形式出售的碳-14標記化合物,包括了氨基酸、多肽、蛋白質、糖類、核酸類、類脂類、類固醇類及醫學研究用的神經葯物、受體、維生素和其他葯物等,品種已達近千種,約占所有放射性標記化合物的一半。
以碳-14為主的標記化合物在醫學上還廣泛用於體內、體外的診斷和病理研究。用於體外診斷的競爭放射性分析是本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微量分析技術。應用這種技術只要取很少量的體液(血液或尿液)在化驗室分析後,即可進行疾病診斷。由於競爭放射性分析體外診斷的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准確性和精密性好,許多疾病就可能在早期發現,為有效防治疾病提供了條件。
碳-14標記化合物作為靈敏的示蹤劑,具有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

『捌』 古代人怎麼看時間

太陽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看太陽可以說是一種最簡單、最原始的看時間方式了,這也形成了古時候人們的勞作規律。太陽升起了,該起床了,開始一天的勞作,日中,就到中午了,待到日落,就該歇息了。

但是,看太陽始終是一種粗略的看時間工具,很多情況下不可行,所以我們需要更精確的看時間工具。

日冕

日晷,又稱「日規」,是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並劃分時刻,說白了就是用石頭雕一個帶刻度的圓盤,刻上不同的時辰,中間樹一個木棍,太陽照射木棍的影子到哪兒了,就是幾點了(有點鍾表的感覺)。

日冕的出現,就比單純的看太陽精確多了。

圭表

和日冕不同,圭表則是利用太陽影子的長度來判斷時間的。我們經常說「立竿測影」,就是把一根桿子放在地上,在正午的時候去測量它的影長,從而確定方向、時間、節氣。

『玖』 古代人怎麼記時的…幾更是什麼意思!比如四更是幾點了

打更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古代沒有鍾表之時,大城市設有鼓樓,小鎮或鄉村設有更樓,每夜有值班更夫按時辰從更樓出走巡視一番,敲擊更梆來報時,即為打更。用敲擊更梆的次數來計算和劃分夜晚的時間,一夜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中國古代一晝夜分十二個時辰,即兩個小時一個時辰。白天人們可看太陽、日晷或計時的「銅壺滴漏」來判斷時間,夜晚則不知時間了,於是由專人看著「銅壺滴漏」,按照時辰打鼓告訴民眾。古人規定,逢戌時開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約現在19點至21點;二更是亥時,約現在21點至23點;三更是子時,約現在23點至凌晨1點;四更是丑時,約凌晨1點至凌晨3點;五更是最後一更,已到寅時,即黎明前的凌晨3點至凌晨5點

『拾』 原始人怎麼判斷時間

看太陽確定。所以後來便有了日上三竿、立竿見影這樣一些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