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到氣沉丹田
怎樣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為拳家術語。在近世出版的武術刊物和古代流傳下來的拳經、拳論上,經常可見。老拳師們教拳時,也常把「沉氣」二字掛在口邊。王宗岳在其《太極拳論》中寫道:「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形意拳內功經中有「龜尾升氣,丹田煉神,氣下於海,光聚天心。」近代名家郝少如、楊振鐸等也都把氣沉丹田列入其練功要領的首要地位,可見「氣沉丹田」之重要。然而對於一般習拳者尤其是初學者,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更不知其具體做法。為了對這一問題有個明確而深刻的理解,應該首先弄清:什麼叫氣沉丹田?為什麼要氣沉丹田?怎樣做到氣沉丹田等。
一、 什麼叫氣沉丹田?
郝少如先生說過:「以意引氣達於腹部,不使上浮,謂之氣沉丹田。」形意拳家馬禮堂先生說:「清升濁降,氣歸臍下。吸氣時會陰輕輕用意上提,氣升於頂,呼氣時放鬆,氣沉臍下丹田之內。」太極拳名家郝家俊說:「胸中空洞洞,肚裡沉甸甸。」以筆者愚見,氣沉丹田不是別的,乃是採用膈肌上下運動為主的腹式呼吸,並使之與拳式之蓄、發、開、合相結合。吸氣時,膈肌向下運動,肺體盡量向下膨脹,兩肋微微外開而肋骨則不要上提,下邊再提肛縮腎,將腹內臟器托住。呼氣時膈肌上升,兩脅則向內向下合,腹內臟器自然下垂,胸中真氣沿任脈下行入丹田,形成心腎相交以補命門之火的形勢。胸、背、肩和腰胯始終放鬆,腹部則沉甸甸甚為充實。呼吸深長勻緩,作到「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的要求。形意拳大師孫祿堂先生教「鷹熊鬥智」的架子時,要求把「小腹放到大腿上」,郝家俊先生教太極拳的」單鞭」時,也要求」正身塌腰,把小腹放到大褪上」,這些都是氣沉丹田的具體體現。這里有兩點應該說明:①氣沉丹田不同於練硬功時的氣貫丹田和入力丹田。「貫」和「入」是努力向下壓氣使其進入丹田,「沉」則是順其自然而因勢利導。好象東西在靜水中隨著地心吸力徐徐下降,松靜自然,無一毫勉強之意。②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練拳是動功,其勢有開有合,有蓄有發;呼吸也必然隨之,有入有出,其氣也要有升有降,有緊有松,不能總是聚於丹田,僵死不動,要有鼓盪開合,縱橫飛騰。這就是《神運經》上所說的「縱橫者脅中開合之式,飛騰者丹田呼吸之間」的意思。
二、為什麼要氣沉丹田?
練拳之目的,一是為了強身祛病,延年養生;二是為了克敵制勝、抑強禦侮。在格鬥中如何能發出大力且使此力產生最大效果?如何能使對方失去平衡而傾跌,自己則穩如泰山?欲達到上述目的,必須按照拳經的規定,進行各個方面的練習而綜合運用之,「氣沉丹田」則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從健身角度來說,練丹田乃是祛病防病的關鍵。丹田二字,籠統地說是指從臍下到恥骨這一范圍,前列腺、睾丸、女子卵巢、腎臟亦在其附近,它們統統包括於中醫所說的「腎」這一概念之內。人的生長、發育、壯大、衰老等過程,是和腎息息相關的,即是和生殖、泌尿。內分泌的功能緊密相關的。通過腹式呼吸、膈肌上下運動和提肛縮腎的練習,可明顯增強這部分臟器的功能,延遲衰老(中醫叫補腎)。產生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功能增強後,人就可能變得精力充沛,抵抗外來風寒濕熱的能力增強。對運動員來說,還可提高競賽成績。這一點筆者在多年教學和為人進行氣功醫療中,已為無數事實所證明。從練內氣來說,丹田是生氣之源,先從丹田結成氣丘,然後即沿經絡運行,形成人體經絡場。所以練丹田者,可起「補腎」之功,腎氣足而後武藝乃得以精進。氣沉丹田時的腹式呼吸,使膈肌與腹肌力量增強,加大腹壓變化,改善腹腔血液循環,減少體內淤血,可大大改善心臟的工作。從技擊角度來看,膈肌大幅度向下運動,肺體大幅度向下膨脹,腹胃等臟器垂注於腹內,以及肩之下沉,胸肌、腹肌、腰、胯之放鬆、全身肌松肉墜,腹部充實而沉重,可使人體重心降低,在力學上體現了穩定作用,在運動中易於作到中正安舒,樁步穩健,靈活而具有彈性,既便於隨對方進攻之勢縱橫纏繞、引進落空,得勢時又便於腰為弓把的使用,發出丹田命門之力。這就是前輩形意拳家劉殿琛先生常說的「活潑於腰,涵蓄在胸,運丹田之力,發腎氣以擊人。」
三、怎樣作到氣沉丹田?
前邊已經提到過,練拳過程中的氣沉丹田是隨著拳勢的變化,讓氣在丹田(氣海)與中脘之間,有提有下,起伏鼓盪。對於具有一定功夫的人來說,只要在走架時注意作到:頭正而起,肩平而順,胸出而閉,背圓而正,塌腰松胯,開吸合呼,蓄吸放呼。吸為提,氣到中脘,呼為下,氣到丹田,自然而然就作到了氣沉丹田的要求。對於初學者來說,一時不易掌握,可分三步去做:1、先練松靜站立,即自然樁是也。無論採取形意拳的三體式,八卦掌的定勁樁,太極拳的混元樁,或少林拳的馬步樁,都是一樣。按要求將姿勢站好,即將全身放鬆,要松而不懈,精神貫注,氣勢騰挪。採取自然腹式呼吸,不加勉強,多著意於放鬆。每天早晚各站半個小時,練上兩個月左右,以達到能夠徹底松靜為佳。2、仍按第一步所採取的樁法松靜站立,採用逆腹式呼吸。吸氣時小腹內收,提肛縮腎,兩脅微向外張(不可向上提,胸部放鬆,勿有起伏),將氣提到中脘。與吸氣同時,兩手向回收,但要沉肩墜肘。呼氣時,小腹放鬆,外凸,會陰仍要微微提住,兩脅向內向下合,同時兩手向外推,以意引氣,達於指梢,雙腳則五趾抓地。隨著熟練程度的提高,呼吸時兩手向回去收和向外推的幅度也越來越小,最後變為以意領氣向回收,以氣催力向外推,從外形上看不出手的動作。如此練上半年多(多練更好),即可進行第三步。3、選幾個動作簡單而蓄發、開合、節奏分明的拳式,如用形意拳的劈、鑽、炮,八卦掌的雙撞掌、馬上開弓、黑熊反背,太極拳的雙峰灌耳、掩手肱捶、摟膝拗步,少林拳的掛月撞掌、十方戒、雙崩拳均可。將動作與呼吸緊密結合,一定要作到開吸合呼,蓄吸放呼,閃跳為吸,發力為呼。吸為提,呼為下。練時要慢,要自然,不須練多久,就可達到氣沉丹田了。這時自己會明顯地感覺到:兩腿前節有力,腿肚子很沉,雙腳有入地之感,每一動作力之源都在腳跟,經踝骨沿腿而上,兩膝有力。但大腿與腰胯則鬆快自如,自腰以上,各處都輕松而靈活,動作幅度增大而靈敏迅速,整個身子好像一根鞭子,鞭把在腳踝處,鞭桿在腰脊,兩臂兩手如同鞭梢。此後,無論練什麼拳套,不論走架快慢,都可保持氣沉而不浮,步穩而不亂。動作發勁,整而不散,如同風吹大樹,百枝搖曳,妖嬈自然,妙趣橫生矣!
⑵ 說話時,怎樣才能做到氣沉丹田呢
躺在床上,將右手放在腹部,左手放在左下肋骨的地方。
吸氣時,默數一下,腹部脹起,右手會感覺被頂起。
呼氣時,默數兩下,發出Ah的聲音,腹部收縮,右手下降。
重復練習,數到10。時間長了,聲音會變渾厚圓潤的。
⑶ 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氣沉丹田
我談一些我的經驗,我剛學的時候也很苦惱,總是掌握不了氣息的運用。你老師說「下緊上松」應該理解為「下主動上被動」上松不能松的沒了。教你一招,把氣吸到肚子里你你應該會吧!(吸的飽滿不要太撐,感覺胸部沒吸,放鬆吸)然後心窩向上前傾,身體不要前傾。然後小腹(丹田)主動向斜上方上身被動用力吹氣。你的腰部用力我估計是像拉屎樣向下憋(冒昧)根本沒用對。再補充一點我估計你頭部唱歌那一點還沒找到,這個點也不好描述,感覺氣到了那個點再張口唱。
多聽,多看,多體會不要聽哪一家之言,老師說的也不一定對,因為沒有絕對的希望你竟快找到感覺。
⑷ 怎樣氣沉丹田
囝囝逆轉丹田
丹田是針灸學名詞,腹部臍下的陰交.氣海.石門.關元四個穴位都別名丹田。
丹田又是氣功意守部位名稱。其部位有三:在臍下的叫下丹田,在心窩的叫中丹田,在兩眉間的叫上丹田。
意守丹田是怎麼回事?
丹田原是道教內丹派修煉精氣神的術語,現在已被各派氣功廣為引用。《東醫寶鑒》引《仙經》之文,不僅指出丹田的所在,而且還闡述了丹田的功能:「腦為髓海,上丹田;心為絳火,中丹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下丹田,藏精之府也;中丹田,藏氣之府也;上丹田,藏神之府也」。古人稱精氣神為三寶,視丹田為貯藏精氣神的所在,因此很重視丹田的意義,把它看作是「性命之根本」。
我們知道,意守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和保持在自身某一部位或某一事物上以幫助意識進入氣功入靜狀態,並在此基礎上發揮意識能動性,主動感知和調整自身功能活動,來達到良好效果的練功方法與過程。意守丹田,是練功人將意念集中並保持在丹田部位的練功方法,是眾多意守方法中的一種。更確切地講,這種方法屬於意守自身部位類中的意守穴位法。但實際練功時,人們是無法將意念僅僅守在一個穴位上,只能意守在以穴位為中心的一個范圍內。因此,將丹田理解為這樣一個范圍更合適些。
人身雖有三丹田、五丹田之說,但實際練功時,除特殊情況之外,一般所說意守丹田,都是指意守下丹田。古人認為下丹田和人體生命活動的關系最為密切。是「性命之祖」、「生氣之源」、「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陰陽之會」、「呼吸之門」、「水火交會之鄉」,是真氣升降開合的樞紐,是匯集烹煉、儲存真氣的重要部位。當然,從現代解剖學和生理學的觀點看,下丹田所在的部位至今並未發現有特殊的形態和功能。但是,通過意守丹田來促進練功人的意識達到入靜狀態,取得療效,則早已被實踐所證實。其中的機理,有待於人們進一步研究、揭示。
⑸ 如何才能做到氣沉丹田
丹田(此處指下丹田),既是道家養生功法中的重要部位.也是武術練習中人身體上下相隨的重要部位。練習太極拳要做到氣沉丹田.首先應注意呼吸的沉降.要與動作的起落、開合、收放、前後推移相配合。要做到呼吸自然。不能有間斷。呼吸要深、慢、勻、長。太極拳術的套路練習,一般要求起吸呼落,開吸合落.收吸放呼。如此練習,天長日久,就能逐漸做到呼吸沉降.氣沉降而不是上浮.周身一松到腳。只有氣沉降 下來.周身勁力方能隨之下沉。神氣收斂入骨,真正達到松沉的境界。當然這一要求要與含胸拔背等相結合。其實同為內家拳的形意拳亦有此要求,形意拳的「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其中的 「垂」.即要求呼吸之氣要下垂,一沉到丹田.這樣下盤必穩,穩如泰山。 其次.呼吸沉降的同時還應注意收斂住臀部。斂臀也是太極拳術最主要的要求之一,也是內家拳術與其他拳術的本質區別之一。從孫福全到李玉琳。到李天驥.再到牛勝先,歷代大武術家均極為強調斂臀的重要性。正如我的老師所言:人體臀部以下部位的重量占人全身的很大比重。只有斂住臀.周身上下的勁力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發力才會完整。臀部一旦撅出。周身的功力就會被大量分解,故斂臀是內家拳術的根本性的要求。斂住臀之後,周身之力方能一松到腳.發人時周身的勁力才能合理運用,由腳跟到腿.到臀,到腹部,到腰,到胸,到肩,到肘,到腕,到手,到指尖。這樣周身之力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在對抗時才能截住對方之力.在運用自己的周身之力,加上腹部的彈力。把對方放出(見牛勝先《廣州市形意拳會十周年特刊·你們毀了我的太極拳之二》)。 這樣。一方面在套路練習中做到呼吸沉降,另一方面臀部嚴格收斂,兩者上下的壓縮.逐漸就會達到氣沉丹田的境界。 以上提到的斂臀和呼吸的要求。在太極拳術實際的練習中.如果單獨達到其中的一個要求,並不是很困難。但如果在身體的運動當中同時達到二者的要求,把二者有機組合起來,協調一致.那就不是很容易了。而這正是體現一個人功力的重要標准之一。如果用函數關系來表達,斂臀和呼吸可以視為體現中國傳統武術「功夫」的最重要的兩大變數。 這兩大變數的組合,集中表現在人的腹部。中國武術家們常提到的氣沉丹田,腹式呼吸即為此。斂臀與呼吸相結合,在身體的運動當中.上下、前後相擠,力、勁、氣逐漸壓縮,集中於腹部,最終會氣沉丹田.形成小腹堅實的結果。 氣真正沉入丹田之後.不論呼吸、發力,言談舉止間.小腹部位始終堅實。這也就是著名的《太極拳論》中所提到「氣宜鼓盪」,《十三勢歌》中提到的「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一個真正有功夫的太極拳師.氣沉丹田後。小腹堅實.當受到對方拳腳的撞擊時。腹部自然會有一定的抗擊打能力。這可以作為檢驗一個人是否真正掌握太極拳術的標准之一。我的老師曾經提到過,推手高手郝家俊先生.用腹部放人的勁力相當足.比一般人用手的勁力還要大。為了使我們親身體驗何謂「氣宜鼓盪」.在日常訓練的時候.老師也曾讓我們用力擊打過他的腹部.推手時也體驗過老師如何用腹部發力,把我們發放出去。1978年日本太極拳第4次訪華團訪華期間.我的老師曾在崇文體育館教幾位日本朋友太極推手。日本朋友想不到老師身材瘦小、但很難推動。後來全團13個日本朋友排好隊,輪流在老師身上試力,結果沒一人能推動老師。日本朋友曾好奇地撩起老師的衣衫,發現老師的腹部堅硬如石。這也就是氣沉丹田的表現。 在拳術的訓練當中把斂臀與呼吸相結合,難度更為增加,這是中國古人在不斷地練習揣摩中發現快速增長勁力的重要秘密之一。今天我把這一體會綜述於此,拋磚引玉.希望有助於增進大家對傳統武術的理解,共同探討,對傳統武術進行研究、整理,更好地傳承這一中華民族的精粹。(作者簡介:2003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現工作單位北京市政協研究室)。
⑹ 請詳細說一下怎樣做到「氣沉丹田」,要明白易懂的
武術的氣沉丹田和養身氣功的是有所區別的,並不是所謂的精神集中就可以了,如果一味的集中精神去找什麼氣感完全不可能做到專心於格鬥間的攻防,武術的氣沉丹田是利用逆式呼吸,壓迫橫膈膜使小腹充實,大概就是肚臍眼下2-3厘米的位置,武術講究的是整體的打擊力,身體就猶如發力的支架,利用運氣使腹腔充實後,這個支架會更加穩固,支架穩固所發出的力才能夠做到力大勁整。 另外一直以來很多人都執著於拳法的內家與外家,這是不對的,很多內家拳高手也精通鐵砂掌硬氣功等外家功夫,而外加功夫大多也都藉助內家的吐納來強化功力,所以習武不應執著於內家外家,它們各有各的好處和優勢,所以只有相輔相成,內外兼修才能達到最高境界。 我也練鐵砂掌的,如果你是從網上看的不建議你跟著練,網上的東西省略了很多細節部分,出了問題你想找麻煩都沒地找,有興趣的話老老實實找個師傅去學吧! http://ke.soso.com/v9779271.htm?sp=l9779272&sp=1
⑺ 說話如何氣沉丹田
五步功成(五步功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1. 方法。做好練功准備,放鬆身心,集中思想,精神內守,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
2. 時間。如果要如期完成第一步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假若條件許可的話,每天固定時間練功,養成習慣,對穩定思想更有幫助。沒有固定的時間也不要緊,只要抽空抓緊練功就行。要求每日早、中、晚練習三次,每次二十分鍾。如認真操作,一個星期左右就可完成第一步的功候。
3. 效果。開始幾天由於不習慣,姿勢也不夠准確,有的同志會感到頭暈,腰背酸痛,呼吸也不自然,舌尖抵不住上齶等,這都是自然的現象。不要有顧慮,只要按要求堅持鍛煉慢慢就會好了。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1. 方法。當第一步功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部發熱時,就可意息相隨,自心窩部開始,呼氣注意丹田,不可操之過急。用力太大產生高熱也不舒服。
2. 時間。依法每天三次,每次二十五分鍾或半個小時,十天左右就可以氣沉丹田。
3. 效果。由於真氣已通過胃區,脾胃功能已有改善。真氣沉入丹田後,周圍臟器如大小腸、膀胱、腎等都逐步發生生理上的改變,一般都感到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現象有程度不同的改善。
第三步,凝神調息守丹田。
1. 方法。當第二步功做到丹田有了明顯感覺,就可以把呼氣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不要過分注意呼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耗傷陰液,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2. 時間。每天三次或者再多一些。每次半小時以上。這一段是培養丹田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一個月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3. 效果。由於任脈通暢,心腎相交,中氣旺盛,因此心神安泰,睡眠安靜。凡患有心火上炎,失眠多夢,以及心臟不健康的人,都有好轉。通過練功不斷的給腸胃增加熱能,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增強,體重增加,精神充沛,元氣充足,腎功能增強。患有陽痿病症的大有好轉,女子月經不調均有程度不同的改善。腎水旺盛,肝得滋榮。因此,在這一階段,患有慢性肝炎和初期肝硬化的都有明顯好轉。堅持鍛煉,自然痊癒。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肋。
1. 方法。原則上還是按照第三步操作,真氣沿督脈上行的時候,意識應該跟隨上行的力量。這就是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不要用意念去導引。這就是勿肋。
2. 時間。每天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每次的時間也應延長到四十分鍾或一小時左右。每個人的情況不同,通督的時間和力量不可能一樣。有的人一剎那就通過了,而且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的人通督時間稍長,並且力量也不大。大多數在十天左右通督。
3. 效果。通督之後,一呼真氣入丹田,一吸真氣入腦海,但不可有意追求,一呼一刻形成任督循環,養生界稱此為「小周天」。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感覺到「呼吸精氣,獨立守神」的實際情況。真氣不斷地補益腦髓,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凡是由於腎精虧損和內分泌紊亂所引起的頭暈耳鳴、失眠健忘、腰酸腿軟、月經不調、精神恍惚、易喜易怒、心慌氣短、性慾減退等神經官能症狀,都可得到改善。長期堅持,可以康復。因練功經絡通暢,有些多年不愈的頑症也可霍然而愈,效果明顯。一般情況表現為精力充沛,身體輕捷。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所謂元神,就是大腦調節管制的本能力量。與識神對立。識神是有意識的精神狀態。元神和識神是體和用的關系,元神為體,識神為用。第四步功已通督脈,腎氣不斷灌溉腦髓,元神的力量不斷得到補充。心主神明,心氣上照於腦,才能發揮其全面的調節管製作用。
1. 方法。原則上還是守下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通督後各個經脈相繼開通。如果頭頂百會穴(上丹田)處有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頭頂。可以靈活掌握,這叫「有欲觀竅,無欲觀妙」。
2. 時間。每天三次,或更多些,每次一小時或更長一些。總的說時間越長越好。大約一個月左右,身體內的各種觸動現象才能逐漸消失,只剩下下丹田和上丹田的力量更加集中旺盛的現象。
3. 效果。根據身體的表現,尤其是丹田與頭頂百會穴互相吸引的磁性力量說明,大腦皮層的本能力量增強,內分泌協調而旺盛。這種力量有形有色,功夫越深,表現的越明顯活潑,對全身的生理生活機能調節就更好,真氣也就更加充實,不斷地補償和增強身體的代謝機能,可充分發揮機體的潛在力量。因活力旺盛,抗病免疫力就增強了,一般致病因素就可減少甚至避免,原有的沉痾痼疾也可以得到改善或痊癒。堅持鍛煉,就可以達到身心健康、益壽延年的效用。
以上五步,是真氣運行法靜功鍛煉過程中的基本概況。在實踐中,由於每個人的體質不同,具體條件又不一樣,所以效果與表現也是因人而大同小異。鑒此,練功時既要順乎自然,靈活運用,不能刻意拘執;又要本著一定的要求,耐心求進,持之以恆,不可自由放任,實為成功之要訣。
⑻ 怎樣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其實就是字面意思,把氣向下運到丹田的位置。丹田在人體肚臍以下三分的位置,具體找地方法是,把你的手食指中指無名指並攏橫放在肚臍下方,食指緊挨肚臍,你的無名指下方就是丹田了。
練拳的時候,要含胸拔背,空心實腹,提肛吊頂,松肩塌腰。具體講就是胸口要微向里收,不能挺胸,背要向後撐開,心裡除了套路要領,不能想其他事情,氣要充滿腹部也就是丹田,不能散在身體各處,肛門要向上提收,頭要向上頂脖子伸直下巴收起來不能仰脖,肩膀要放鬆,自然下垂,腰要向後弓起不能先前挺直。
一開始很難知道自己是不是氣沉丹田,所以要專門進行練習尋找氣感,方法可以用太極起手式,身體直立做好上面的動作後,靜立一會兒,沉靜心情,凝神一志,開始動作,兩腳開立一肩寬,兩手緩緩抬起與肩同高,同時用鼻子緩慢吸氣,然後兩手下按,膝蓋彎曲,慢慢下蹲到舒服的位置,兩手同時按到與肚臍同高,同時用鼻子緩慢呼氣。
在這個過程中,嘴要合住,牙齒咬合,舌抵上顎,沉肩墜肘,腳尖平行向前,膝蓋向外撐開,方向與腳相同。當手向下按同時呼氣的時候,渾身所有的力量都沿著身體的中線,從額前發跡開始向下流動,像是被手按壓向下全部流到丹田位置,當手停在肚臍的高度時,丹田裡已經充滿了氣。就這樣渾身放鬆保持動作,平緩均勻的呼吸,感受丹田的氣隨著呼吸膨脹收縮,直到站不住為止,然後動作緩慢輕柔的將兩手放下,收到大腿兩側,兩腿收起兩腳並攏,緩緩站直,然後慢慢的在原地走動走動,不要馬上做太大和劇烈的動作,幾分鍾後,當你的意識和身體都回復到平時的狀態後,在去做其他的事情。
注意:呼吸一定要用腹式呼吸,不能用胸式呼吸。站樁時不能胡思亂想,只想上面講的每一個動作要領,和體會丹田的感覺。
⑼ 氣沉丹田怎麼做到
氣沉丹田
"氣沉丹田"是楊式太極拳 "十要"中的"一要"。這是針對人們練拳時,氣容易上提,產生憋氣和上重下輕、重心不穩的毛病而提出來的。丹田在臍下三寸,氣沉丹田,就是要求練拳時盡量保持自然,不要有意識地強行向下壓氣。因為"先天之氣宜穩,後天之氣宜順"。後天之氣宜順就是指的呼吸要順其自然。腹穩,呼吸自然就順,下盤就能穩固。
怎樣氣沉丹田?
1.抱丹田
早晨(寅時最好)選一空氣清新,有松柏樹叢之處(湖泊河水邊亦可),自然站立,左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平行而立,身體微下蹬,膝稍彎曲,頭直目正,身端氣靜,松肩垂時,十指分開,手心向內置與腹前,兩手相抱若抱球狀。此時要身體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隨意呼吸,莫令耳聞。這樣站立一段時間後,再做下一動作。
2.轉丹田
立正站立,開左腳向左與肩同寬,意守丹田,然後以意領氣,以丹田為圓中心,自左向右轉36下,吸一口氣咽下。再從右向左轉36圈,再吸一口氣咽下。是為轉丹田。
3.晃丹田
立正站定,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用腰部帶動,自左向右作圓形晃動。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為圓中心。先隨意呼吸,然後再由左向右作圓周晃動,當身體晃動時,先向左半周吸氣,吸氣時舌頂上齶。當身體轉向右邊時呼氣,呼氣時舌抵下齶。但晃動時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絲呆板之意,共約36下。這樣的平行轉圓可以使代脈得到鍛煉。
4.揉丹田
如前兩腳立正站立,左腳向左開一步,與肩同寬,兩手虎口張開對稱放在丹田兩旁。以丹田為圓心,自左向古作劃圓運動,也是吸氣舌頂上胯(搭鵲橋),呼氣舌抵下齶。約36下。
5.擊丹田
如前兩腳站成與肩同寬,全身放鬆,然後伸左腳向左前方半步,兩臂鳥展翅一樣向後用力展開,為白鶴亮翅,舌頂上齶吸氣。然後左腳後收,與右足井齊,兩掌變拳一齊向丹田兩邊猛擊,舌抵下胯呼氣。計36下。
6.折丹田
輕步站開始,上左步,左手掌向右腮護去。再上右步,右掌向左腮旁護去。然後兩掌交叉一齊向前撲去,撲時叩首,為「以首叩碑」呼氣;起時吸氣。這樣腹部會得到壓迫的鍛煉,丹田也會充實起來。
7.搓丹田
取一木凳,隨意坐下,右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左腿壓在右腿上。左手掌心向上,放在左腿上,右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右掌由左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右手心向上,左手掌心向下,右手掌回抽,吸氣,氣貫丹田,如此36下。再換成左腳落地,腳心斜向前方,右腿壓在左腿上,有掌心向上,放在盲腿上。左掌心向下,兩掌相合,左掌由右掌上向前向下斜搓去,直到手不能再伸時,呼氣。然後左手心翻往上,右手心向下,左手掌往回抽,吸氣,氣貫丹田,也36下。
8.噴丹田
兩腳立正,並腳而立,兩手掌從左右胯旁,手心向上,升到胸前交叉,兩手心均向上,右手放在左手上,吸氣。然後一齊向前猛然推去,為「嬰兒擊食」,推出時喊「喝」,呼氣,一共36下。
9.提丹田
立正站立,右子領左手,高舉在頭部,右手心向左,左手掌附在右掌根處,兩腳尖掂起,向空中吸氣。然後兩手就像大有把柄被握住一樣,用力一齊向下拽,兩肘打墜勁,墜到兩手落到胸前,呼氣。這樣子起吸氣,下墜呼氣,計36下。通過強行呼吸,丹田氣足,內氣鼓盪,能達到內壯的目的,只有內壯才能力源豐富,勁力渾圓,用之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