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怎樣使直播稻快速生長
擴展閱讀
熬草葯時間不夠會怎樣 2025-09-23 04:34:28

怎樣使直播稻快速生長

發布時間: 2022-06-22 13:55:35

1. 誰懂水稻直播技術,向本人傳授一下唄。十分感謝

精細整地。直播水稻的田面一定要整平、作畦,畦面高低相差不要超過1寸,這是直播水稻成敗
的關鍵因素之一。一般每隔3米左右開一條畦溝,作為工作行,以便於施肥、打農葯等田間管理。
品種選擇 。選擇苗期耐寒性好、前期早生快發、分櫱力適中、抗病力強、植株較矮、抗倒力強
的早熟或中熟品種,如湘早秈24號、湘早秈32號、湘早秈29號、中98-19、早優143以及超級雜交稻株兩優
819等。

2. 直播水稻的種植

直播水稻是在夏熟作物讓茬後將稻種直接播於大田的一種稻作方式,與移栽稻相比,具有省工、省秧田、成本少的好處,但也有苗難全、草難除、易受淹、易倒伏、雜稻多、成熟遲、後期遇低溫不能安全齊穗等弊端。也就是說在現有種植水平下直播稻雖是一項省工、簡化的稻作技術,但並不是一項穩產、高產、優質的技術,所以說種植直播稻風險大於優勢。因此,各地要向農民講清楚直播稻技術的缺陷和存在的種植風險,積極引導農民謹慎使用直播稻技術,盡可能減少直播稻種植面積。對於仍不願放棄種植直播稻的農戶,要加強技術指導和服務,以降低風險。
一、直播水稻常見的生產障礙
1、出苗不均不全
(1)田面不平。播後上水,水分不能保持均衡。高的地段受旱種子吸水不足,不能出苗;低窪地段深水悶種或爛芽。
(2)化除不當。播後化除葯劑是芽鞘處理劑,要求播種上水後,次日排水,在田表不積水的情況下均勻噴施。如果用葯時間偏遲、噴葯重復噴後遇雨或積水,都有可能造成草芽和稻芽同殺。
(3)播質不高。蓋籽過深,出苗困難;不蓋籽,水分不能滿足;播後不及時供水,出苗時間拉長芽勢差。
(4)鳥雀危害。露籽易被麻雀等鳥雀取食。
(5)肥害。種肥同下,燒根燒芽;肥料質量不高,有毒物質殘留超標傷苗。
2、雜草發生嚴重。
目前,我縣推廣的直播稻除草技術核心是「一封、二殺、三補」,但技術要求高,農民實際操作易走樣,化除效果不理想。
(1)播後芽前用葯封殺雜草時,葯後如乾旱,不能保濕,雜草就不能及時萌發,葯劑就起不到殺滅雜草嫩芽的作用。
(2)三、四葉期化除,有的葯劑要求保持淺水層,有的要求24小時後才保持淺水層,如果方法不對路效果也差。
(3)葯劑品種不對路。目前直播稻田化除葯劑多亂,殺草譜不一,對田間生長的多種雜草不能全面殺滅。
3、自生稻拔除費工費時
連作的直播田中,易滋生葉片細長披垂、株形鬆散、分櫱特強、粒色褐、粒型長、落粒易、熟期早的自身稻,發生嚴重田塊減產達50%。自生稻沒有葯劑防除,只能靠人工拔除,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工。
4、種傳病害重
水稻種傳病害主要有惡苗病和干尖線蟲病,傳統的防治方法是葯劑浸種,而旱直播稻多為干籽下種,浸種播種技術要求高,農戶很難掌握。有的農戶葯劑浸種一天,有的搞浸種葯劑拌種,起不到防治作用。
5、自然風險大
多雨年份不能保證適期播種;播後乾旱和降雨都影響化除效果,有的還產生葯害;梅雨季節出現長時間的強降雨天氣,苗小易受淹、受澇,分櫱缺位多,僵苗嚴重;抽穗結實期間遇低溫,積溫不足,產量低;後期遇台風或大風天氣,倒伏重。
二、直播水稻配套栽培技術
1、選擇適宜品種
直播水稻受前茬口影響,播種落谷期推遲30天左右,栽培上宜選用穗型較大,分櫱力中等,抗倒能力強,生育期少於150天的中熟中粳高產品種,如徐稻4號、鹽稻8號、武運粳21、連粳4號等。防止種植生育期長的品種,後期遇低溫而不能安全齊穗或結實率低、空秕粒多,造成減產。
2、搞好種子處理
要搶晴曬種1-2天,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旱直播水稻浸種催芽技術要求高,避免種芽水分外滲,造成出苗嚴重不全不齊,也可選用「旱育保姆」對種子進行包衣,既保證一播奪全苗,又有效地防治惡苗病和預防止後期倒伏。拌種方法:將稻種在清水浸泡20分鍾,撈出稻種瀝去水分。將拌種劑置於圓底型塑料盆中,再將浸濕的稻種慢慢加入盆中,邊加邊攪拌,直至「旱育保姆」包裹在種子上為止,隨即播種。一般0.8公斤(袋)旱育保姆包干稻種4-4.5公斤。水直播稻要搞好葯劑浸種,用16%的惡線清15克+7%的艾美樂10克+水8公斤,拌勻後浸稻種6公斤,浸足60小時,露白稍晾後即可播種。
3、搶騰茬爭早播
直播水稻比育秧移栽水稻播種期遲,應主動搶早播。前作騰茬後就應迅速施基肥,基肥要以腐熟有機肥和化肥搭配使用。一般每畝施腐熟家雜肥20擔加45%的高效復合肥30公斤。施肥後立即用滅茬機或旋耕機淺旋耕滅茬,耕後即可播種。播種時間最好在6月10日前,不宜遲於6月15日,盡最大可能延長營養生長期,增加營養生長量。
4、提高播種質量
播前要開溝做畦,建立溝系。直播稻溝系要有圍溝、橫溝、豎溝。先開好圍溝,然後每20米開一條橫溝,豎溝按畦寬2—2.5米開挖,溝深18-20厘米,上口寬18厘米,下口寬15厘米,做到溝溝相通,灌排通暢,或利用前茬的原有溝系加以清溝整理。直播稻分櫱早、高峰苗多,為了達到精播勻播,要計算每畦用種量,按畦稱種,均勻播種。旱直播可先機械滅茬後播種蓋籽,也可採用稻麥兩用條播機進行條播,行距20厘米。播種蓋籽後立即溝灌窨水,務必使畦面表土全部濕潤,使稻穀吸足水分,做到溝滿水,畦面不積水,以利出勻苗全苗和提高化除效果。

3. 直播水稻技術已經很成熟,直播水稻是有什麼好處

水稻直播:秧苗從幼苗開始就直接在大田生長,秧苗生長的立地面積和占據空間比較大,與秧田生長的秧苗相比,環境條件得到改善,秧苗生長發育好。表現為秧苗生長健壯墩實,根莖粗壯,根系發育也好,直播是種子直接下大田,一畝田的種子分散在一畝田裡,空間非常大,有利於稻秧的根系擴展,有利於稻秧的光合作用,有利於秧苗的直接迅速生長、分櫱、粗壯。

首先一個肯定是省時省力了。傳統種植水稻的方法是要先催芽、播種、育苗,然後插秧的。可是水稻直播就節省了人工插秧這個環節,所以更加的省工、省力了,而且勞動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了,盡量減少較大的田面高度差。同時,最好設計好水整地的時間,在播種前10天左右水整地,讓泥漿有一定的沉澱時間,免得播種後泥漿鬆散出現「淤籽」的情況。

4. 直播稻的播種方法

直播栽培技術和直播稻品種
直播栽培是一種原始的栽培技術。這種技術往往是與粗放經營、廣種薄收聯系在一起。「縱使收成,亦甚微薄」[24]。尤其是在移栽已成為主流的情況下,人們更將其視為一種落後的栽培技術。然而,在移栽技術尚未普及之前,或是尚未普及的地區,或者是在移栽已經普及,而又由於水旱災害等原因,而不得不採用直播的地區,人們並沒有把直播當作是一種落後的技術,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合理的選擇。在做出了直播的選擇之後,人們依然會通過各種技術措施,解決直播所帶來的各種問題,以期獲得最大的收成。尤其是對於那些倡導直播法的人來說,直播更有移栽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因此,他們對於直播技術就更為講究。這就推動了直播技術的發展。下面是中國歷史文獻中有關直播稻的主要論述,從中可以了解到不同時代和地區的直播稻技術。
《齊民要術》中的直播法
中國北方以旱地農業為主,雖然也有水稻栽培,但其技術也受到了旱地農業的影響。直播即其中之一。後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歷來被視為中古時期北方旱地農業技術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所記載的水稻和旱稻栽培,雖然提到了「拔而栽之」,用以清除雜草或勻苗、間苗,但基本上來說是屬於直播法。其中的水稻直播栽培主要包括整地、浸種催芽、播種、除草、烤田、灌溉等環節,由於沒有移栽的環節,草害比較嚴重,因此,《齊民要術》中提到「歲易(輪作)為良」、「凈淘種子」、「鐮浸水芟」、「薅(拔草)」、「拔而栽之(將苗拔起來,等清除雜草之後再栽下去)」等預防草害的措施。
和水稻直播相比,旱稻直播法在浸種、播種、鎮壓等環節上稍有不同。在浸種方面,旱稻只要浸到「裛令開口」即可,而水稻則要浸到「牙生長二分」。也就是說,在旱地直播的情況下,不要象水田直播一樣,浸種的時間不要太長,稍為浸一下就可以下。這是因為浸久了,芽已發出,將其下種到旱地上,反把谷種的水份吸走了,這樣一來,谷就難於生長。同時,在旱地上直播,為了防止乾旱,還採取了「耬耩掩種」的播種辦法,這樣還可以節省種子。也是出於防旱的目的,播種之後,未生之前,還要採用鎮壓的辦法。即「令牛羊及人履踐之」。這些措施都是針對旱地這種特殊的情況下所採取的[25]。
《王禎農書》中的直播法
元代《王禎農書》中至少有兩處提到水稻直播法,一處是《農器圖譜集之十二》:「嘗見淮上瀕水及灣泊田土,待冬春水涸耕過,至夏初,遇有淺漲所漫,乃劃此船(指劃船,別名秧塌),就載宿浥稻種遍撒田間水內;候水脈稍退,種苗即出,可收早稻。」一處是《農器圖譜集之六》:「輥軸:輥輾草禾輥也,其軸木,徑可三、四寸,長約四、五尺,兩端俱作轉簨挽索,用牛拽之。夫江淮之間,凡漫種稻田,其草禾齊生並出,則用此輥輾,使草禾俱入泥內;再宿之後,禾乃復出,草則不起。又嘗見北方稻田,不解插秧,惟務撒種,卻於軸間交穿板木,謂之『雁翅』,狀如礰礋而小,以磙打水土成泥,就碾草禾如前。江南地下,易於得泥,故用輥軸;北方塗田頗少,放水之後;欲得成泥,故用雁翅磙打。此各隨地之所宜用也。」前一處指的是江淮洪水泛濫區,利用劃船直播水稻;後一處專述直播稻的除草。
水稻在大田生長過程中,經常要遭受雜草的侵襲,是有除草的出現。採用漫撒直播最為人所詬病的是除草困難。而人們選擇移栽的理由之一就是為了去除雜草。因為在拔秧和插秧的過程中,農人可以有選擇地剔除雜草,防止雜草進入大田。在漫撒直播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除草呢?隋唐以前,普遍採用的是水耨的除草方式,這種方式根據應劭和《齊民要術》的解釋,是在稻苗長到七、八寸的時候,用鐮刀割去稻田中的雜草,然後灌水,或是在稻田有水的情況下,直接割去雜草,由於這種除方式仍然將根株留在土裡,因此過了一段時間,雜草又會重新長出來,因此,還要通過薅鋤等方式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的除草。這是一種直播條件下所用的除草方式,這種方式在後世一些地區仍有採用。[26]不過在一些情況下也會出現一些變化,如直播面積較大,用薅鋤的辦法難以應付,是有輥軸的出現。《王禎農書》所載的就是這種大面積漫撒直播下的除草方式。這種方式和先前流行的水耨一樣都是利用了水稻與雜草對淹水的不同反映[27]。稻苗不怕水淹,而雜草則被淹死。水耨的方式雖然不致將稻淹死,但也會對稻的生長發育產生不利的影響。
漫撒直播,省去了通過移栽拔插來清除雜草的過程,加大了草害發生的可能性,更有甚者,由於漫撒無行,農人在田間行走不便,不利於除草作業。有些地方甚至省去了除草這環節。南宋時,鄧深在《豐城道中》就看到了「湖田不薅草」[28]的情況。漫撒直播也影響了田間的通風透光,實為作物栽培之大忌。因為「既種而無行,耕而不長,則苗相竊也」。必使「衡行必得,縱行必術,正其行,通其風(行,行列也),夬心中央,帥為泠風」[29]方為得法。如何解決草害,保證通風透光,成為直播法發展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也影響著直播的發展方向。
陸世儀的撮谷區田直播法
清初,陸世儀說:「予聞東鄉有撮谷法,種必倍收,而人每不肯種,又不能多種。予問其詳。雲:撮谷有二難:一則耘鐋難;二則易酣,不能耐風潮也。蓋撮谷之法,先耕地,車水浸田,然後下種,以三指撮谷種下之,約五六寸一撮,如蒔秧狀,撮畢以足徐退,復撮如初。足從水中行,水微盪漾則谷種不定,多四散,不能成稞簇,故不便耘鐋;又根出浮面,入土不深,稞長大,上實下虛,故易酣,且不耐風雨也。以此知區田之法之善。隔區分種,則下種有地,不必足立水中,以手按實,則無盪漾之患,苗出看稀稠存留,則無耘鐋之艱,漸耨隴草以壅其根,則根深蒂固無酣側之虞而耐風與旱。以此征之區田之倍收必矣。人何不畧仿此意而小試之?撮谷區田之倍收有故。蓋秧不移種,元氣未泄也。……秧苗入土深,則難出;秧根入土不深,則難乆。故農人於播種之始,則撒秧於一處,以浮灰輕蓋之,既長則另分而插蒔,所以順其淺深之性也,是亦可謂得其術矣。然孰若區田之法,不用移植,而盡淺深之冝,為尤得其術哉。」[30]類似的做法早在明朝江南地區的旱稻栽培中即已出現,所不同者即水田的撮谷點播為旱地穴播而已。具體做法是:「治地畢,豫浸一宿,然後打撢下子,用稻草灰和水澆之。每鉏草一次,澆糞水一次。至於三即秀成矣。」這種種法「大率如種麥」。[31]陸世儀的貢獻在於將區田的概念引入到撮谷法之中,使之成為一種新的水稻直播技術。
區田撮谷法是在總結當地農民的實踐經驗和歷史文獻記載基礎之上所提出的一種水稻直播法,它保留了撮谷法的直播的優點,避免了移栽法在拔插過程對於苗根的傷害,吸收了移栽分行的好處,便於播種後地中耕除草和田間管理,保證通風透光,同時又借用了古代區田法的遺意,解決了撮谷法所帶來的「耘鐋難」、「易酣,不能耐風潮」的缺點。系對水稻直播技術的一大貢獻。但這一技術也同樣存在「工力甚費,人不耐煩」勞動生產率不高的問題。這也是此法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
潘曾沂的水稻區種直播法
清後期,潘曾沂的《豐豫庄本書》中對豐豫庄的稻作生產技術進行了總結。書中所提到的施肥、整地、選種留種、播種、耘耥、灌溉、烤田等都與當時江南稻區所採用的精耕細作技術,以及《勸農書》、《天工開物》和《補農書》等書中的相關記載大同小異,如基肥墊底、麥苗肥田、深耕細耙、雪水拌種、耘鐋培土、灌溉烤田等,所不同者這些技術措施都是圍繞著直播法來展開的。
潘氏的主張和做法與陸世儀有相同之處,即以直播取代移栽。用他的話來說就是「撒谷種,莫插秧」,他認為移栽會「損禾根」,甚至「傷元氣」。同時為了防止直播所可能引起的耘鐋難的問題,提出了「苗要稀,種要開」要求,「每一撮,用谷五、六粒,離開寸許地,再下一撮。愈稀愈妙。苗出太密,就要趕早刪去。」「橫里豎里,都要分行清楚,才撒種子。忽遇著暴風,急忙放幹了水,免得風浪淘薄,聚谷在一處。忽大雨到,要稍增水。怕暴雨漂颭,浮起谷根。」通過這種辦法,在拋棄移栽的同時,把移栽的好處在直播中盡可能地保留下來。潘氏和陸世儀一樣也主張用區種法和代田法的方式來實行直播稀種。書中給出了一個黑白相間的示意圖。示意圖中,白行種稻,掘深八、九寸。每行種二尺,空一尺。黑(墨)行不種稻,起楞頭(即壟),高八、九寸,闊一尺五寸,留楞頭泥壅根。
和陸世儀相比,潘氏的發展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引入了代田法的概念。代田法最初是由漢代農學家趙過提出來的。基本的意思是土地休閑利用。用潘的話來說就是「今年種的一行是明年不種的,明年種的一行是今年不種的。」可以起到恢復地力的作用。種一行空一行,還為行走和耘鐋提供了方便,同時可以結合耘鐋進行壅泥培根。二是通過區種直播,潘氏不僅試圖解決耘鐋難的問題,還試圖解決漫撒直播所致的費種問題。直播在歷史上所受非議之一便是費種。「欽州田家鹵莽,牛種僅能破塊。播種之際,就田點谷,更水移秧。其為費種莫甚焉。」[32]後魏《齊民要術》所載直播的情況下的播種量是「一畝三升擲」[33],明代《天工開物》所載的「凡秧田一畝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畝」[34]計算,則每畝大田所用的稻種實際為30(升)/25畝=1.2升。兩者相差1.8升。也就是說,直播的用種量是移栽的兩倍還多。但《齊民要術》中所用的播種量可能是在撒種直播的情況下出現的。在穴種或條種直播和情況下,用種量可能會減少。潘曾沂《豐豫庄本書》中提到了兩個播種量。「每畝下種子一升」,這是區種法情況下的播種量。而一般情況下,「每田一畝,下種三升足矣。」也就是說,在穴種或條種直播的情況下,用種量約為1-3升/畝之間。這個數字和移栽情況下是差不多的。在移栽情況下,由於移栽密度不同,其用種量也是不盡相同的。不過大致也是在1-3升/畝之間。[35] 三是潘氏的區田直播法,並非單純地改移栽為直播,而且涉及到整個稻田耕作制度的改革。自宋以後,江南地區已經較普遍地實行了稻麥二熟制,水稻移栽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適應二熟制的需要而出現的。但相應的問題也隨之出現,如小麥產量不高,又影響到水稻按時種植,進而影響水稻產量。潘氏的區田直播「首重春耕,播種極早,秧不移插」,這就要求對整個稻田耕作制度進行改革,具體來說就是要廢除小麥種植,通過提高水稻產量來彌補。但在推廣的過程中也遇到了阻力,很多人對此舉「疑信參半,一則謂春花棄之可惜,一則嫌工本費而用力煩。因此視為難事,不甚踴躍。」為此潘氏曾藉助官方的力量,通過行政干預來加以推廣。
曾吉夫的水稻乾田直播法
民國時期,四川省立教育院曾吉夫教授針對當地連年乾旱,春耕時無水播秧的情況,提出了水稻乾田直播法。這種方法主要包括以下要點:第一,整乾田。把乾田的泥巴挖起來,弄得平平整整的,就打起很深的窩窩。[36]窩窩的稀密,跟上年的栽秧遠近一樣,若是找得到水,就淋點水更好,不淋也要得。第二點谷種。打好的窩窩,如果是完全乾的,就點下幾十顆干谷種,若是淋過水或落過雨的泥巴有點濕的時候,就把谷種先泡過三四天才點下去,這是頂好的法子。第三、蓋草灰。谷種點在窩窩內,就蓋點草灰,若是沒有草灰,就蓋點細沙沙也要得。第四、時期。點的秧子比栽的秧子長得快,就遲一點也不要緊,總在陽歷四月十號到五月一號內都可以點的。若是你們不信點谷種的話,過了這個時期,就有水來亦沒法。第五、淹水。谷種點在窩窩內,慢慢的發芽,長到三四寸高的時候,天若下雨就可以淹一點水。若是再遲一些時候才下雨,亦不怕得,因為點的秧子比栽的秧子經幹得多,就是田干開口了,秧子干黃了,也不要緊,等雨一來他就轉青了,所以只要點下去,橫順就有收的。第六、糧食田內點谷種。你們的田內若是已經點得有麥子、胡豆、豌豆的時候,那就更好點谷種。照上面的法子在糧食的空空頭一窩一窩的點下去,蓋點灰更不怕干。收入糧食時秧子就長起來了,這樣更收得多了。[37]曾吉夫的直播法和明朝的所謂「打撢下子」的旱稻直播法是一樣的,只不過他多了一個淹水的環節,所以稱為「水稻乾田直播法」。曾教授還將這種直播法用於間作套種,在旱糧田中直播稻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綜觀中國歷史上的直播稻技術,大致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齊民要術》和《王禎農書》為代表的漫撒直播,這種直播法比較簡便,也比較原始,適合於人少地多的情況下使用,但也存在一些缺點,比如浪費種子,不利於播種之後的田間管理和中耕除草等作業。一種是以陸世儀和潘曾沂為代表的區種直播(穴播或條播)。它借用了移栽的許多特點,節約了種子,同時為播種之後的田間管理,耘耔等,提供了便利,還有利於作物的通風透光。缺點是播種時稍費工夫。

5. 水稻直播下種晚了一個月,後期如何管理才能高產

直播水稻播種期與田間平整度、土壤水分和天氣條件密切相關,尤其是天氣條件,對農民確定合理播種量影響最大。如果田間表面不平、粗糙,有許多大土塊,高度差異很大,播種後有大雨或大雨,幼苗會在高處出苗而不積水,種子和芽會在低處積水而腐爛;播種到淺田的幼苗出苗早,播種到深土的幼苗出苗晚;這種情況很復雜,很難掌握,因為土壤水分好的幼苗會充分發芽,而土壤水分差的幼苗則不會發芽。在乾旱年份,一些幼苗可以通過灌溉生產,一些幼苗可以在沒有灌溉條件的情況下生產,但無法獲得足夠的幼苗;在多雨的年份,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幼苗,種植更多腐爛的種子。

6. 水稻直播主要有哪些優點

水稻直播和移栽是水稻的兩種不同的種植方式。直播就是將稻種直接播種到大田,經生長發育和栽培管理而形成產量的一種稻作生產方式。其中按直播方式分為水直播和旱直播,按機械化程度還可分為人工播種和機械播種。一般多在北方和田多人少的地區或農場、糧食承包大戶採用。直播水稻的主要優點是:

(1)省工、省力,勞動生產率高

直播水稻省去了育苗移栽用工,尤其有利於機械化操作和飛機播種,更能節省大量人工和減輕勞動強度,把農民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繁重插秧勞動中解脫出來,提高了勞動生產率。與人工手插秧相比,勞動效率可提高2倍以上,更適於規模經營。

(2)不佔用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於直播稻直接在大田中播種,無需育秧和專用秧田,在一年一熟不存在前後茬矛盾的地區,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多熟制季節矛盾不突出的地區,可減少前茬作物因預留秧田而不能種植的產量損失。但在茬口季節緊張的地區一般不採用,以免影響周年單位面積產量和效益。

(3)縮短水稻生育期

直播稻沒有拔秧斷根和移栽後返青活棵過程,能提早分櫱,加快生長發育,同時因直播稻分櫱早,有效穗數多,每穗總粒數減少,其灌漿結實成熟時間也相應縮短,因而直播稻的全生育期縮短。一般直播稻的生育期比同品種(組合)同期播種的移栽稻生育期縮短7~10天左右。對多熟制生產有利,只要品種搭配適當,也有利於季季增產和全年高產。

(4)經濟效益好

直播稻由於其省工、不佔用秧田、大田生長期縮短和機械化作業程度高等原因,使得生產成本大幅度降低,投入產出率增高。一般每公頃可節省用工60個左右,減少施用尿素約60千克左右,節省生產成本750元左右,單位投入產出率比移栽稻高20%~25%,經濟效益顯著提高。若採用機械化大規模經營,則經濟效益會更高。

7. 直播水稻施肥量和時間

由它的生長情況確定。直播水稻施肥的時間一般為前、中、後三個時期,施肥量為10-15公斤/畝。

直播水稻最後的施肥不是用月份作為標准,而是根據水稻的生長期而定的,一般水稻後期的追肥可分拔節孕穗肥,穗肥,粒肥,可具體根據水稻的長勢情況,重點是施用什麼肥。如不能自己確定吃不準,可請當地種田能手和農技人員進行指導。

水稻的食用

水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為主要食物來源。稻米不僅是主糧,歷史悠久的演化下,稻米還有很多對人類有貢獻的經濟作用,如米糠就是其一,米糠是米的皮層,可以榨油。在日本,米糠油被視做一種美白聖品。

此外,米糠也能腌菜,甚至單獨成為一道菜,就叫做炒米糠。據科學家研究,米糠的營養價值也相當高,除含有稻米中64%的營養,還含有90%以上人體需要的營養。除米糠油外,米糠蛋白和米糠營養素都是科學家研究的主要方向。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直播稻

8. 水稻直播應選用什麼樣的品種或雜交組合

選用高產、優質、熟期適宜的品種(組合)是獲取直播稻高產的基礎,直播稻因其直播類型、生育特點和稻田環境與移栽稻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對品種(組合)的要求也不盡相同。目前專門用於直播稻生產的品種(組合)尚未形成氣候,生產上用的品種或雜交組合基本上是以移栽稻為對象而選育的,在生育特性、熟期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直播稻的要求,只能從現有的高產優質的品種(組合)中篩選出適宜當地生態條件的直播稻品種(組合)。選用品種(組合)應盡可能達到如下要求:

(1)高產優質:要求選用的品種(組合)首先應具備高產優質條件。產量潛力必須接近或超過現有移栽稻水平,米質要優,這樣才會有市場和獲得更高的效益。

(2)生育期要適宜:一般選用早熟或中熟品種及雜交組合。因為直播稻的播種期受前茬讓茬或早春寒流的影響,都要比移栽稻晚,成熟期相對要延後。若不選用生育期相對短一些的品種或雜交組合,就不能保證安全成熟或及時讓茬。一般雙季早稻要選用早熟種,油菜茬中稻可選用中熟種,小麥茬中稻可以選用早中熟種。

(3)株形較緊湊,分櫱力中等,穗形大,成穗率高,適宜於直播足穗、大穗高產。

(4)抗性好:有較強的抗病蟲能力和抗逆性。

(5)根系發達,莖稈粗壯,抗倒伏能力強:對旱種的品種(組合),還要求頂土力強,出苗快,耐旱力強,苗期生長繁茂,灌溉開始後長勢恢復快。

9. 水稻直播應怎樣施肥

水稻施肥可分為基肥,分櫱肥,穗肥,粒肥(視水稻生長勢而取捨)4個時期。各個時期的施肥時間和分配比例如下。

1、基肥。

水稻移栽前施入土壤,基肥占化肥總量的40%,結合最後一次耙田施用。在施入農家肥的基礎上,一般每畝沖施沖之道配土比加一套。

2、分櫱肥。

水稻分櫱期是增加株數的重要時期,在移栽或插秧後半個月時施用。每畝隨水沖施就果一桶,葉面噴施花果醫生果能多元素補充微量元素,促進分櫱。

3、穗肥。

分為促花肥和保花肥。水稻促花肥是在穗軸分化期至穎花分化期施用,此期施氮可增加每穗穎花數。保花肥是在花粉細胞減數分裂期稍前施用,具有防止穎花退化和增加莖鞘貯藏物積累的作用。每畝沖施沖之道配土比加一套。

4、粒肥。水稻粒肥具有延長葉片功能,提高光合強度,增加粒重,減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體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漿期長的品種,建議施用少量的尿素,但切不可偏氮,以免貪青晚熟。每畝沖施德孚爾滴灌肥10-15千克。

水稻粒肥具有延長葉片功能,提高光合強度,增加粒重,減少空秕粒的作用。尤其群體偏小的稻田及穗型大,灌漿期長的品種,建議施用少量的尿素,但切不可偏氮,以免貪青晚熟。每畝沖施德孚爾滴灌肥10-15千克。

施肥原則:

1、增施有機肥,有機無機相結合。

2、控制氮肥總量,調整基肥及追肥比例,減少前期氮肥用量。

3、基肥深施,追肥「以水帶氮」。

4、在油稻輪作田,適當減少水稻磷肥用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水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水稻精確施肥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