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自動清洗 » 一天中的時間是怎樣定的
擴展閱讀
怎樣退換圖片背景 2025-07-28 04:32:23
錄制視頻怎樣生成原創 2025-07-28 04:31:47
怎樣快速緩解酒醉頭疼 2025-07-28 04:31:39

一天中的時間是怎樣定的

發布時間: 2022-07-03 23:37:59

Ⅰ 一天24個時辰是怎樣劃分的

一天只有十二個時辰,一個時辰是現在的兩個小時。

二十四個小時和十二時辰:

1、子(鼠):午夜23時至1時。

2、丑(牛):凌晨1時至3時。

3、寅(虎):凌晨3時至5時。

4、卯(兔):清晨5時至7時。

5、辰(龍):清晨7時至9時。

6、巳(蛇):上午9時至11時。

7、午(馬):中午11時至13時。

8、未(羊):下午13時至15時。

9、申(猴):下午15時至17時。

10、酉(雞):下午17時至晚上19時。

11、戌(狗):晚上19時至21時。

12、亥(豬):晚上21時至午夜23時。

相關內容解釋:

在我國古代,基於日月運行以及人類的生活習俗和生產活動規律劃分的分段計時制度,是沿用歷史最悠久的古代計時法。

十二時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開始將歷法上的12月名稱應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為子位,南方為午位,東方為卯位,西方為酉位,一晝夜太陽運行12個方位回到原處,這樣便產生了太陽位於一個辰位為一個時辰的概念,一晝夜為12個時辰,人們便可以用太陽在天空所處的方位來確定時間。

Ⅱ 請問一天十二個時辰是怎麼算的,如何排列幾點到幾點是什麼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Ⅲ 時間是根據怎麼計算的為什麼1天要定24小時

時間是根據怎麼計算的? 時間,就是表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存在的久暫,運動過程的長短,以及依次出現的先後秩序。時間的特點是一維性,是指時間的度量只需要一個數量,因為時間只有一個方向,依次相繼,永遠向前,是單向性的和不可逆的,只能從過去到現在,從現在到未來,一去不復返。
時間是以物質在空間的運動來度量和認識的,離開在空間的運動,它就無法度量、神秘莫測。測量時間的單位是年、月、日,這是靠天體在空間中的運動來確定的。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是一年、地球繞地軸自轉一周是一日。測定時間的方法也離不開物質在空間的運動。自古以來測定時間所用的儀器,如銅壺滴漏、鍾表等,莫不是如此。現代天文台測定標准時間,也要靠對天體運動的精密觀察,例如利用石英鍾、原子鍾的振盪頻率。現在國際上採用叫做『銫』的金屬元素的原子振動周期作為時間的標准,規定它振動9.192.631.770次作為一秒。而且,時間是無限的,人類計算時間只是相對性的認識和確定。 為什麼1天要定24小時? 地球繞地軸的旋轉運動,叫做地球的自轉。地軸的空間位置基本上是穩定的。它的北端始終指向北極星附近,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從北極上空看,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約為23小時56分,這個時間稱為恆星日;然而在地球上,我們感受到的一天是24小時,這是因為我們選取的參照物是太陽。由於地球自轉的同時也在公轉,這4分鍾的差距正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疊加的結果。天文學上把我們感受到的這1天的24小時稱為太陽日。地球自轉產生了晝夜更替。晝夜更替使地球表面的溫度不至太高或太低,適合人類生存。
地球公轉示意圖地球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每小時轉動15度。在赤道上,自轉的線速度是每秒465米。天空中各種天體東升西落的現象都是地球自轉的反映。人們最早就是利用地球自轉來計量時間的。研究表明,每經過一百年,地球自轉速度減慢近2毫秒,它主要是由潮汐摩擦引起的,潮汐摩擦還使月球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地球自轉速度除長期減慢外,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引起這種變化的真正原因目前尚不清楚。
地球繞太陽的運動,叫做公轉。從北極上空看是逆時針繞日公轉。地球公轉的路線叫做公轉軌道。它是近正圓的橢圓軌道。太陽位於橢圓的兩焦點之一。每年1月3日,地球運行到離太陽最近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近日點;7月4日,地球運行到距離太陽最遠的位置,這個位置稱為遠日點。地球公轉的方向也是自西向東,運動的軌道長度是9.4億千米,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為一年,約365.25天。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約為每日1度,平均線速度每秒鍾約為30千米。在近日點時公轉速度較快,在遠日點時較慢。地球自轉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轉軌道所在的平面叫黃道平面。兩個面的交角稱為黃赤交角,地軸垂直於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交角為66°34',或者說赤道平面與黃道平面間的黃赤交角為23°26',由此可見地球是傾斜著身子圍繞太陽公轉的。

Ⅳ 一天24小時是從幾點開始到幾點結束

一天24小時是從23:59開始,到24:00結束。

在24小時之中,一天開始於午夜,每天的最後一分鍾開始於23:59而結束於24:00。某一天的24:00等同於其下一天的00:00。

數字時鍾顯示從00:00到23:59,它從不會顯示出24:00。這樣,從23:59:59.999到00:00:00.000就可以精確的確定新一天的開始。但是,24:00的表示方法更能明確的確定一天的結束時間。

(4)一天中的時間是怎樣定的擴展閱讀:

二十四小時制的優點有:

1、不會混淆上午的時間和下午的時間。在日程表或類似的文件中,一眼就可以看清時間是上午還是下午。這對於需要全天24小時運作的機構尤其重要,例如航空公司、鐵路的時刻表和軍隊。

2、能夠精確描述某一天的時間。例如:「2月3日午夜12:00」就很難確定是「2月3日00:00」還是「2月4日00:00」。

3、24時制在電腦領域中較易按時間順序排列。十二時制的時間需要轉換成24時制才能照正確順序排列。例如上午12:30(00:30)若按字元順序排列會被排在上午11:30後。

Ⅳ 一天的時間是如何確定的

0點到24點為完整的一天!

Ⅵ 古人是如何確定一天中的時辰的有所謂統一的「北京時間」嗎

中國古代的時辰計量並沒有統一的標准,就連年的劃分也有所不同。我國古代的時辰計量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著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等。

古代還有兩個我們無論是在書籍中還是影視作品中經常看到的計時概念,一盞茶的時間和一炷香的時間。一盞茶的時間通常是十分鍾,一炷香通常是半個時辰,也就是一個小時。古代長用這兩個計時單位計量短時間做的事情,當然這個時間概念並不是很准確的。

Ⅶ 一天二十四小時最初是怎麼確定的

把一天劃分成24小時有它自己的方便性:便於人們安排時間,時間的劃分不論古今中外都與天文觀測有關,而天文觀測中又普遍把一周天劃分成12等份,因此一天分12等分或24等分就很符合天象。

秒定義可以以銫原子頻率標准器來實現,其穩定度依據各標准器的製造方法、維護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般商用的銫頻率標准器HP-5071穩定度約在10-12左右,法國LPTF實驗室以絕對溫標10-6度的銫原子噴泉製成的原子鍾,穩定度約在10-16左右。
地球自轉一周不是24小時,24小時是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共同結果!
地球自轉一周為一日
地球自轉一周(360度)時間為23小時56分04秒,比我們平常所說的「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為一日計24小時」少一點。人類自己感覺不到地球在自轉,故習慣於把日出日落到再次日出稱之為一日。
一日劃分為24小時是古埃及人制定的。每小時又劃分為60分鍾,每分鍾又分為60秒。這樣一日就有24×60=86400秒。這些時、分、秒都成了時間單位。

Ⅷ 一天的時間是怎麼算出來的

1個時辰為我們現在的2個小時,半個時辰為1個小時,1柱香則為半小時,半柱香則是15分鍾 一盞茶:約20分鍾。一頓飯:約1小時。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21時至23時)。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即更點———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鍾,所以每更里的每點只佔24分鍾。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 「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鍾,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鍾,即2時36分。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參閱《淮南子.天文訓》。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復,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備嚴格的時間意義,而又常見常用的有關名稱亦頗不少。一般地說,日出時可稱旦、早、朝、晨,日入時稱夕、暮、晚。太陽正中時叫日中、正午、亭午,將近日中時叫隅中,偏西時叫昃、日昳。日入後是黃昏,黃昏後是人定,人定後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後是雞鳴,雞鳴後是昧旦、平明——這是天已亮的時間。古人一天兩餐,上餐在日出後隅中前,這段時間就叫食時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後日入前,這段時間叫晡時。

Ⅸ 標準的一天時間段是怎麼劃分的

早上:6:30---8:00
上午:8:00---11:30
中午:11:30---14:00
下午:14:00---17:30
晚上:17:30---6:30

Ⅹ 一天中的十二時辰是哪幾個,怎麼算的

將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時辰相當於現代的兩個小時。
子時23~1點
丑時1~3點
寅時3~5點
卯時5~7點
辰時7~9點
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
未時13~15點
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
戌時19~21點
亥時21~23點。